左傳 · 昭公 · 昭公十六年
【經】十有六年春,齊侯伐徐。
楚子誘戎蠻子殺之。
夏,公至自晉。
秋八月己亥,晉侯夷卒。
九月,大雩。
季孫意如如晉。
冬十月,葬晉昭公。
【傳】十六年春,王正月,公在晉,晉人止公。
不書,諱之也。
齊侯伐徐。
楚子聞蠻氏之亂也,與蠻子之無質也,使然丹誘戎蠻子嘉殺之,遂取蠻氏。
既而復立其子焉,禮也。
二月丙申,齊師至於蒲隧。
徐人行成。
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於蒲隧,賂以甲父之鼎。
叔孫昭子曰:「諸侯之無伯,害哉!齊君之無道也,興師而伐遠方,會之,有成而還,莫之亢也,無伯也夫!《詩》曰:『宗周既滅,靡所止戾。
正大夫離居,莫知我肄。
』其是之謂乎!」
二月,晉韓起聘於鄭,鄭伯享之。
子產戒曰:「苟有位於朝,無有不共恪。」孔張後至,立於客間。
執政御之,適客後。
又御之,適縣間。
客從而笑之。
事畢,富子諫曰:「夫大國之人,不可不慎也,幾爲之笑而不陵我?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國而無禮,何以求榮?孔張失位,吾子之恥也。」子產怒曰:「發命之不衷,出令之不信,刑之頗類,獄之放紛,會朝之不敬,使命之不聽,取陵於大國,罷民而無功,罪及而弗知,僑之恥也。
孔張,君之昆孫子孔之後也,執政之嗣也,爲嗣大夫,承命以使,周於諸侯,國人所尊,諸侯所知。
立於朝而祀於家,有祿於國,有賦于軍,喪祭有職,受脤、歸脤,其祭在廟,已有着位,在位數世,世守其業,而忘其所,僑焉得恥之?辟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
子寧以他規我。」
宣子有環,有一在鄭商。
宣子謁諸鄭伯,子產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謂子產曰:「韓子亦無幾求,晉國亦未可以貳。
晉國、韓子,不可偷也。
若屬有讒人交鬥其間,鬼神而助之,以興其兇怒,悔之何及?吾子何愛於一環,其以取憎於大國也,盍求而與之?」子產曰:「吾非偷晉而有二心,將終事之,是以弗與,忠信故也。
僑聞君子非無賄之難,立而無令名之患。
僑聞爲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
夫大國之人,令於小國,而皆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爲罪滋大。
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何饜之有?吾且爲鄙邑,則失位矣。
若韓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貪淫甚矣,獨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韓子成貪,將焉用之?且吾以玉賈罪,不亦銳乎?」
韓子買諸賈人,既成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子請諸子產曰:「日起請夫環,執政弗義,弗敢復也。
今買諸商人,商人曰,必以聞,敢以爲請。」子產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
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丐奪。
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
』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
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弊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爲也。
若大國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亦弗爲也。
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韓子辭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辭之。」
夏四月,鄭六卿餞宣子於郊。
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
賦《野有蔓草》。
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產賦《鄭之羔裘》。
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賦《褰裳》。
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於他人乎?」子大叔拜。
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終乎?」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蘀兮》。
宣子喜曰:「鄭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貺起,賦不出鄭志,皆暱燕好也。
二三君子數世之主也,可以無懼矣。」宣子皆獻馬焉,而賦《我將》。
子產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亂,敢不拜德?」宣子私覲於子產以玉與馬,曰:「子命起舍夫玉,是賜我玉而免吾死也,敢不藉手以拜?」
公至自晉。
子服昭伯語季平子曰:「晉之公室,其將遂卑矣。
君幼弱,六卿強而奢傲,將因是以習,習實爲常,能無卑乎?」
平子曰:「爾幼,惡識國?」
秋八月,晉昭公卒。
九月,大雩,旱也。
鄭大旱,使屠擊、祝款、豎柎有事於桑山。
斬其木,不雨。
子產曰:「有事于山,蓺山林也,而斬其木,其罪大矣。」奪之官邑。
冬十月,季平子如晉葬昭公。
平子曰:「子服回之言猶信,子服氏有子哉!」
楚子誘戎蠻子殺之。
夏,公至自晉。
秋八月己亥,晉侯夷卒。
九月,大雩。
季孫意如如晉。
冬十月,葬晉昭公。
【傳】十六年春,王正月,公在晉,晉人止公。
不書,諱之也。
齊侯伐徐。
楚子聞蠻氏之亂也,與蠻子之無質也,使然丹誘戎蠻子嘉殺之,遂取蠻氏。
既而復立其子焉,禮也。
二月丙申,齊師至於蒲隧。
徐人行成。
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於蒲隧,賂以甲父之鼎。
叔孫昭子曰:「諸侯之無伯,害哉!齊君之無道也,興師而伐遠方,會之,有成而還,莫之亢也,無伯也夫!《詩》曰:『宗周既滅,靡所止戾。
正大夫離居,莫知我肄。
』其是之謂乎!」
二月,晉韓起聘於鄭,鄭伯享之。
子產戒曰:「苟有位於朝,無有不共恪。」孔張後至,立於客間。
執政御之,適客後。
又御之,適縣間。
客從而笑之。
事畢,富子諫曰:「夫大國之人,不可不慎也,幾爲之笑而不陵我?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國而無禮,何以求榮?孔張失位,吾子之恥也。」子產怒曰:「發命之不衷,出令之不信,刑之頗類,獄之放紛,會朝之不敬,使命之不聽,取陵於大國,罷民而無功,罪及而弗知,僑之恥也。
孔張,君之昆孫子孔之後也,執政之嗣也,爲嗣大夫,承命以使,周於諸侯,國人所尊,諸侯所知。
立於朝而祀於家,有祿於國,有賦于軍,喪祭有職,受脤、歸脤,其祭在廟,已有着位,在位數世,世守其業,而忘其所,僑焉得恥之?辟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
子寧以他規我。」
宣子有環,有一在鄭商。
宣子謁諸鄭伯,子產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謂子產曰:「韓子亦無幾求,晉國亦未可以貳。
晉國、韓子,不可偷也。
若屬有讒人交鬥其間,鬼神而助之,以興其兇怒,悔之何及?吾子何愛於一環,其以取憎於大國也,盍求而與之?」子產曰:「吾非偷晉而有二心,將終事之,是以弗與,忠信故也。
僑聞君子非無賄之難,立而無令名之患。
僑聞爲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
夫大國之人,令於小國,而皆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爲罪滋大。
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何饜之有?吾且爲鄙邑,則失位矣。
若韓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貪淫甚矣,獨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韓子成貪,將焉用之?且吾以玉賈罪,不亦銳乎?」
韓子買諸賈人,既成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子請諸子產曰:「日起請夫環,執政弗義,弗敢復也。
今買諸商人,商人曰,必以聞,敢以爲請。」子產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
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丐奪。
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
』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
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弊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爲也。
若大國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亦弗爲也。
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韓子辭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辭之。」
夏四月,鄭六卿餞宣子於郊。
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
賦《野有蔓草》。
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產賦《鄭之羔裘》。
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賦《褰裳》。
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於他人乎?」子大叔拜。
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終乎?」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蘀兮》。
宣子喜曰:「鄭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貺起,賦不出鄭志,皆暱燕好也。
二三君子數世之主也,可以無懼矣。」宣子皆獻馬焉,而賦《我將》。
子產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亂,敢不拜德?」宣子私覲於子產以玉與馬,曰:「子命起舍夫玉,是賜我玉而免吾死也,敢不藉手以拜?」
公至自晉。
子服昭伯語季平子曰:「晉之公室,其將遂卑矣。
君幼弱,六卿強而奢傲,將因是以習,習實爲常,能無卑乎?」
平子曰:「爾幼,惡識國?」
秋八月,晉昭公卒。
九月,大雩,旱也。
鄭大旱,使屠擊、祝款、豎柎有事於桑山。
斬其木,不雨。
子產曰:「有事于山,蓺山林也,而斬其木,其罪大矣。」奪之官邑。
冬十月,季平子如晉葬昭公。
平子曰:「子服回之言猶信,子服氏有子哉!」
暂无
暂无
十六年春季,周王朝曆法的正月,魯昭公在晉國,晉國人扣留了昭公。
《春秋》不記載這件事,這是由於隱諱。
齊景公發兵進攻徐國。
楚平王聽說戎蠻部落發生動亂和蠻子沒有信用,派然丹誘騙戎蠻子嘉而殺了他,就佔領了戎蠻部落。
不久以後又立了他的兒子,這是合於禮的。
二月十四日,齊軍到達蒲隧。
徐國人求和,徐子和郯人、莒人會見齊景公,在蒲隧結盟,送給齊景公甲父之鼎。
叔孫昭子說:“諸侯沒有領袖,對小國是個危險啊!齊國的國君無道,起兵攻打遠方的國家,會見了他們,締結了和約而回來,沒有人能夠抵禦,這是由於沒有霸主啊!《詩》說,‘宗周已經衰亡,無所安定。
執政的大夫四處分居,沒有人知道我的辛勞’,說的就是這個吧!”
三月,晉國的韓起到鄭國聘問,鄭定公設享禮招待他。
子產告誡大家說:“如果在朝廷的享禮上有一個席位,不要發生不恭敬的事!”孔張後到,站在客人中間,主管典禮的人擋住他,去到客人後邊,主管典禮的人又擋住他,他只好到懸掛樂器的間隙中待着。
客人因此而笑他。
事情結束,富子勸諫說:“對待大國的客人,是不可以不慎重的。
難道說被他們笑話了,而他們會不欺負我們?我們樣樣都能做到有禮,那些人還會看不起我們。
國家沒有禮儀,憑什麼求得光榮?孔張沒有站到應該站的位置上,這是您的恥辱。
”子產發怒說:“發佈命令不恰當,命令發出後沒有信用,刑罰偏頗不平,訴訟放任混亂,朝會有時失去禮儀,命令沒有人聽從,招致大國的欺負,使百姓疲憊而沒有功勞,罪過來到還不知道,這是我的恥辱。
孔張,是國君哥哥的孫子,子孔的後代,執政大夫的繼承人,做了嗣大夫,他接受命令而出使,遍及諸侯各國,爲國內的人們所尊敬,爲諸侯所熟悉。
他在朝中有官職,在家裏有祖廟,接受國家的爵祿,分擔戰爭所需的軍賦,喪事、祭祀有一定的職責,接受和歸還祭肉,輔助國君在宗廟裏祭祀,已經有了固定的地位。
他家在位已經幾代,世世代代保守自己的家業,現在忘記了他應該處的地位,僑哪裏能爲他感到恥辱?不正派的人把一切都歸罪於我這個執政的人,等於說先王沒有刑罰。
你最好用別的事來糾正我。
”
韓宣子有一付玉環,其中一個在鄭國的商人手裏。
韓宣子向鄭定公請求得到那隻玉環,子產不給,說:“這不是公家府庫中保管的器物,寡君不知道。
”子太叔、子羽對子產說:“韓子也沒有太多的要求,對晉國也不能懷有二心。
晉國和韓子都是不能輕視的。
如果正好有壞人在兩國中間挑撥,如果鬼神再幫着壞人,以興起他們的兇心怒氣,後悔哪裏來得及?您爲什麼愛惜一個玉環而以此使大國來討厭呢?爲什麼不去找來給他?”子產說:“我不是輕慢晉國而有二心,而是要始終事奉他們,所以纔不給他,這是爲了忠實和守信用的緣故。
僑聽說君子不是怕沒有財物,而是擔心沒有美好的名聲。
僑又聽說治理國家不是怕不能事奉大國、撫養小國,而是怕沒有禮儀來安定他的地位。
大國命令小國,如果一切要求都得到滿足,將要用什麼來不斷地供給他們?一次給了,一次不給,所得的罪過更大。
大國的要求,如果不合乎禮就駁斥,他們哪裏會有滿足的時候?我們如果將成爲他們的邊境城市,那就失去了作爲一個國家的地位了。
如果韓子奉命出使而求取玉環,他的貪婪邪惡就太過分了,難道不是罪過嗎?拿出一隻玉環而引起兩種罪過,我們又失去了國家的地位,韓子成爲貪婪的人,哪裏用得着這樣?而且我們因爲玉環招來罪過,不也是太不值得了吧?”
韓宣子向商人購買玉環,已經成交了。
商人說:“一定要告訴君大夫!”韓宣子向子產請求說:“前些時候我請求得到這隻玉環,執政認爲不合於道義,所以不敢再次請求。
現在在商人那裏買到了,商人說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報告,謹敢以此作爲請求。
”子產回答說:“從前我們先君桓公和商人們都是從周朝遷居出來的,共同合作清除這塊土地,砍去野草雜木,一起居住在這裏。
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互相信賴。
誓辭說:‘你不要背叛我,我不要強買你的東西,不要乞求、不要掠奪。
你有賺錢的買賣和寶貴的貨物,我也不加過問。
’仗着這個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
現在你帶着友好的情誼光臨敝邑,而告訴我們去強奪商人的東西,這是教導敝邑背叛盟誓,未免不可以吧!如果得到玉環而失去諸侯,那您一定是不幹的。
如果大國有命令,要我們沒原則地供應,那就是把鄭國當成了邊境裏的城市,我們也是不幹的。
僑如果獻上玉環,真不知道有什麼道理和好處。
謹敢私下向您布達。
”韓宣子就把玉環退了回去,說:“我韓起雖然不聰明,豈敢求取玉環以求得兩項罪過?謹請把玉環退還。
”
夏季,四月,鄭國的六卿爲韓宣子在郊外餞行。
韓宣子說:“請幾位大臣都賦詩一首,起也可以瞭解鄭國的意圖。
”子齹賦《野有蔓草》。
韓宣子說:“孺子好啊!我有希望了。
”子產賦鄭國的《羔裘》。
韓宣子說:“起是不敢當的。
”子太叔賦《褰裳》。
韓宣子說:“有起在這裏,難道敢勞動您去事奉別人嗎?”子太叔拜謝。
韓宣子說:“好啊,您說起了這個!要不是有這回事,能從始至終地友好下去嗎?”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
子柳賦《蘀兮》。
韓宣子很高興,說:“鄭國差不多要強盛了吧!幾位大臣用國君的名義賞賜起,所賦的《詩》不出鄭國之外,都是表示友好的。
幾位大臣都是傳了幾世的大夫,可以不再有所畏懼了。
”韓宣子對他們都奉獻馬匹,而且賦了《我將》。
子產拜謝,又讓其他五個卿也都拜謝,說:“您安定動亂,豈敢不拜謝恩德!”韓宣子用玉和馬作爲禮物私下拜見子產,說:“您命令起捨棄那個玉環,這是賜給了我金玉良言而免我一死,豈敢不借此薄禮表示拜謝!”
魯昭公從晉國回到國內,子服昭伯對季平子說:“晉國的公室的地位恐怕將要降低了。
國君年幼而力量微弱,六卿強大而奢侈驕傲,將要由此而成習慣。
習慣而成自然,能夠不降低嗎?”季平子說:“你年輕,哪裏懂得國家大事?”
秋季,八月,晉昭公逝世。
九月,舉行盛大的雩祭,這是由於發生了旱災。
鄭國大旱,派屠擊、祝款、豎柎祭祀桑山。
砍去了山上的樹木,不下雨。
子產說:“祭祀山神,應當培育和保護山林,現在反而砍去山上的樹木,他們的罪過就很大了。
”於是就剝奪了他們的官爵和封邑。
冬季,十月,季平子到晉國去參加昭公的喪禮。
季平子說:“子服回的話還是可以相信的,子服氏有了好兒子了!”
《春秋》不記載這件事,這是由於隱諱。
齊景公發兵進攻徐國。
楚平王聽說戎蠻部落發生動亂和蠻子沒有信用,派然丹誘騙戎蠻子嘉而殺了他,就佔領了戎蠻部落。
不久以後又立了他的兒子,這是合於禮的。
二月十四日,齊軍到達蒲隧。
徐國人求和,徐子和郯人、莒人會見齊景公,在蒲隧結盟,送給齊景公甲父之鼎。
叔孫昭子說:“諸侯沒有領袖,對小國是個危險啊!齊國的國君無道,起兵攻打遠方的國家,會見了他們,締結了和約而回來,沒有人能夠抵禦,這是由於沒有霸主啊!《詩》說,‘宗周已經衰亡,無所安定。
執政的大夫四處分居,沒有人知道我的辛勞’,說的就是這個吧!”
三月,晉國的韓起到鄭國聘問,鄭定公設享禮招待他。
子產告誡大家說:“如果在朝廷的享禮上有一個席位,不要發生不恭敬的事!”孔張後到,站在客人中間,主管典禮的人擋住他,去到客人後邊,主管典禮的人又擋住他,他只好到懸掛樂器的間隙中待着。
客人因此而笑他。
事情結束,富子勸諫說:“對待大國的客人,是不可以不慎重的。
難道說被他們笑話了,而他們會不欺負我們?我們樣樣都能做到有禮,那些人還會看不起我們。
國家沒有禮儀,憑什麼求得光榮?孔張沒有站到應該站的位置上,這是您的恥辱。
”子產發怒說:“發佈命令不恰當,命令發出後沒有信用,刑罰偏頗不平,訴訟放任混亂,朝會有時失去禮儀,命令沒有人聽從,招致大國的欺負,使百姓疲憊而沒有功勞,罪過來到還不知道,這是我的恥辱。
孔張,是國君哥哥的孫子,子孔的後代,執政大夫的繼承人,做了嗣大夫,他接受命令而出使,遍及諸侯各國,爲國內的人們所尊敬,爲諸侯所熟悉。
他在朝中有官職,在家裏有祖廟,接受國家的爵祿,分擔戰爭所需的軍賦,喪事、祭祀有一定的職責,接受和歸還祭肉,輔助國君在宗廟裏祭祀,已經有了固定的地位。
他家在位已經幾代,世世代代保守自己的家業,現在忘記了他應該處的地位,僑哪裏能爲他感到恥辱?不正派的人把一切都歸罪於我這個執政的人,等於說先王沒有刑罰。
你最好用別的事來糾正我。
”
韓宣子有一付玉環,其中一個在鄭國的商人手裏。
韓宣子向鄭定公請求得到那隻玉環,子產不給,說:“這不是公家府庫中保管的器物,寡君不知道。
”子太叔、子羽對子產說:“韓子也沒有太多的要求,對晉國也不能懷有二心。
晉國和韓子都是不能輕視的。
如果正好有壞人在兩國中間挑撥,如果鬼神再幫着壞人,以興起他們的兇心怒氣,後悔哪裏來得及?您爲什麼愛惜一個玉環而以此使大國來討厭呢?爲什麼不去找來給他?”子產說:“我不是輕慢晉國而有二心,而是要始終事奉他們,所以纔不給他,這是爲了忠實和守信用的緣故。
僑聽說君子不是怕沒有財物,而是擔心沒有美好的名聲。
僑又聽說治理國家不是怕不能事奉大國、撫養小國,而是怕沒有禮儀來安定他的地位。
大國命令小國,如果一切要求都得到滿足,將要用什麼來不斷地供給他們?一次給了,一次不給,所得的罪過更大。
大國的要求,如果不合乎禮就駁斥,他們哪裏會有滿足的時候?我們如果將成爲他們的邊境城市,那就失去了作爲一個國家的地位了。
如果韓子奉命出使而求取玉環,他的貪婪邪惡就太過分了,難道不是罪過嗎?拿出一隻玉環而引起兩種罪過,我們又失去了國家的地位,韓子成爲貪婪的人,哪裏用得着這樣?而且我們因爲玉環招來罪過,不也是太不值得了吧?”
韓宣子向商人購買玉環,已經成交了。
商人說:“一定要告訴君大夫!”韓宣子向子產請求說:“前些時候我請求得到這隻玉環,執政認爲不合於道義,所以不敢再次請求。
現在在商人那裏買到了,商人說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報告,謹敢以此作爲請求。
”子產回答說:“從前我們先君桓公和商人們都是從周朝遷居出來的,共同合作清除這塊土地,砍去野草雜木,一起居住在這裏。
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互相信賴。
誓辭說:‘你不要背叛我,我不要強買你的東西,不要乞求、不要掠奪。
你有賺錢的買賣和寶貴的貨物,我也不加過問。
’仗着這個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
現在你帶着友好的情誼光臨敝邑,而告訴我們去強奪商人的東西,這是教導敝邑背叛盟誓,未免不可以吧!如果得到玉環而失去諸侯,那您一定是不幹的。
如果大國有命令,要我們沒原則地供應,那就是把鄭國當成了邊境裏的城市,我們也是不幹的。
僑如果獻上玉環,真不知道有什麼道理和好處。
謹敢私下向您布達。
”韓宣子就把玉環退了回去,說:“我韓起雖然不聰明,豈敢求取玉環以求得兩項罪過?謹請把玉環退還。
”
夏季,四月,鄭國的六卿爲韓宣子在郊外餞行。
韓宣子說:“請幾位大臣都賦詩一首,起也可以瞭解鄭國的意圖。
”子齹賦《野有蔓草》。
韓宣子說:“孺子好啊!我有希望了。
”子產賦鄭國的《羔裘》。
韓宣子說:“起是不敢當的。
”子太叔賦《褰裳》。
韓宣子說:“有起在這裏,難道敢勞動您去事奉別人嗎?”子太叔拜謝。
韓宣子說:“好啊,您說起了這個!要不是有這回事,能從始至終地友好下去嗎?”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
子柳賦《蘀兮》。
韓宣子很高興,說:“鄭國差不多要強盛了吧!幾位大臣用國君的名義賞賜起,所賦的《詩》不出鄭國之外,都是表示友好的。
幾位大臣都是傳了幾世的大夫,可以不再有所畏懼了。
”韓宣子對他們都奉獻馬匹,而且賦了《我將》。
子產拜謝,又讓其他五個卿也都拜謝,說:“您安定動亂,豈敢不拜謝恩德!”韓宣子用玉和馬作爲禮物私下拜見子產,說:“您命令起捨棄那個玉環,這是賜給了我金玉良言而免我一死,豈敢不借此薄禮表示拜謝!”
魯昭公從晉國回到國內,子服昭伯對季平子說:“晉國的公室的地位恐怕將要降低了。
國君年幼而力量微弱,六卿強大而奢侈驕傲,將要由此而成習慣。
習慣而成自然,能夠不降低嗎?”季平子說:“你年輕,哪裏懂得國家大事?”
秋季,八月,晉昭公逝世。
九月,舉行盛大的雩祭,這是由於發生了旱災。
鄭國大旱,派屠擊、祝款、豎柎祭祀桑山。
砍去了山上的樹木,不下雨。
子產說:“祭祀山神,應當培育和保護山林,現在反而砍去山上的樹木,他們的罪過就很大了。
”於是就剝奪了他們的官爵和封邑。
冬季,十月,季平子到晉國去參加昭公的喪禮。
季平子說:“子服回的話還是可以相信的,子服氏有了好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