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 · 卷五十一 · 列傳第十一 · 宗室長沙景王道憐
長沙景王道憐,高祖中弟也。
初爲國子學生。
謝琰爲徐州,命爲從事史。
高祖克京城,進平京邑,道憐常留家侍慰太后。
桓玄走,大將軍武陵王遵承製,除員外散騎侍郎。
尋遷建威將軍、南彭城內史。
時北青州刺史劉該反,引索虜爲援,清河、陽平二郡太守孫全聚衆應之。
義熙元年,索虜託跋開遣僞豫州刺史索度真、大將軍斛斯蘭寇徐州,攻相縣,執鉅鹿太守賀申,進圍寧朔將軍羊穆之於彭城。
穆之告急,道憐率衆救之。
軍次陵柵,斬全。
進至彭城,真、蘭退走。
道憐率寧遠將軍孟龍符、龍驤將軍孔隆及穆之等追,真、蘭走奔相城。
又追躡至光水溝,斬劉該,虜衆見殺及赴水死略盡。
高祖鎮京口,進道憐號龍驤將軍,又領堂邑太守,戍石頭。
明年,加使持節、監徵蜀諸軍事,率冠軍將軍劉敬宣等伐譙縱,而文處茂、溫祚據險不得進,故不果行。
以義勳封新興縣五等侯。
四年,代諸葛長民爲幷州刺史、義昌太守,將軍、內史如故。
猶戍石頭。
時鮮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陽、淮陰諸戍,並不復立。
道憐請據彭城,以漸修創,朝議以彭城縣遠,使鎮山陽。
進號徵虜將軍、督淮北軍郡事、北東海太守,幷州刺史、義昌太守如故。
以破索度真功,封新渝縣男,食邑五百戶。
從高祖徵廣固,常爲軍鋒。
及城陷,慕容超將親兵突圍走,道憐所部獲之。
加使持節,進號左將軍。
七年,解幷州,加北徐州刺史,移鎮彭城。
八年,高祖伐劉毅,徵爲都督袞青二州晉陵京口淮南諸郡軍事、兗青州刺史,持節、將軍、太守如故,還鎮京口。
九年,甲仗五十人入殿。
以廣固功,改封竟陵縣公,食邑千戶。
減先封戶邑之半,以賜次子義宗。
十年,進號中軍將軍,加散騎常侍,給鼓吹一部。
明年,討司馬休之,道憐監留府事,甲仗百人入殿。
江陵平,以爲都督荊湘益秦寧樑雍七州諸軍事、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
北府文武悉配之。
道憐素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爲,多諸鄙拙。
高祖雖遣將軍佐輔之,而貪縱過甚,畜聚財貨,常若不足,去鎮之日,府庫爲之空虛。
高祖平定三秦,方思外略,徵道憐還爲侍中、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守尚書令、徐袞二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
元熙元年,解尚書令,進位司空,出鎮京口。
高祖受命,進位太尉,封長沙王,食邑五千戶,持節、侍中、都督、刺史如故。
永初二年朝正,入住殿省。
先是,盧陵王義真爲揚州刺史,太后謂上曰“道憐汝布衣兄弟,故宜爲揚州”上曰“寄奴於道憐豈有所惜。
揚州根本所寄,事務至多,非道憐所了”太后曰“道憐年出五十,豈當不如汝十歲兒邪”上曰“車士雖爲刺史,事無大小,悉由寄奴。
道憐年長,不親其事,於聽望不足”太后乃無言。
車士,義真小字也。
三年春,高祖不豫,加班劍三十人。
時道憐入朝,留司馬陸仲元居守,刁逵子彌爲亡命,率數十人入京城,仲元擊斬之。
先是,府中陳犭屯告彌有異謀,至是賜錢二十萬,除縣令。
五月,宮車晏駕,道憐疾患不堪臨喪。
六月,薨,年五十五。
追贈太傅,持節、侍中、都督、刺史如故。
祭禮依晉太宰安平王故事,鸞輅九旒,黃屋左纛,轀輬輓歌二部,前後部羽葆、鼓吹,虎賁班劍百人。
太祖元嘉九年,詔曰“古者明王經國,司勳有典,平章以馭德刑,班瑞以疇功烈,銘徽庸於鼎彝,配祫祀於清廟。
是以從饗先王,義存商誥,祭於大蒸,禮著周典。
自漢迄晉,世崇其文,王猷既昭,幽顯鹹秩。
先皇經緯天地,撥亂受終,駿命爰集,光宅區宇。
雖聖明淵運,三靈允協,抑亦股肱翼亮之勤,祈父宣力之效。
故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徐兗二州揚州之晉陵京口諸軍事、太傅、南徐兗二州刺史長沙景王,故侍中、大司馬臨川烈武王,故司徒南康文宣公穆之,侍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華容縣開國公弘,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西陽新蔡晉熙四郡軍事、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永修縣開國公道濟,故左將軍、青州刺史龍陽縣開國侯鎮惡,或履道廣流,秉德衝邈,或雅量高劭,風鑑明遠,或識唯知正,才略開邁,鹹文德以熙帝載,武功以隆景業,固以侔蹤姬旦,方軌伊、邵者矣。
朕以寡德,纂戎鴻緒,每惟道勳,思遵令典,而大常未銘,從祀尚闕,鑑寐欽屬,永言深懷。
便宜敬是前式,憲茲嘉禮,勒功天府,配祭廟庭,俾示徽章,垂美長世,茂績遠猷,永傳不朽”
道憐六子:義欣嗣、義慶、義融、義宗、義賓、義綦。
義欣,爲員外散騎侍郎,不拜。
歷中領軍,徵虜將軍,青州刺史、魏郡太守,將軍如故,戍石頭。
元嘉元年,進號後將軍,加散騎常侍。
三年,以本號爲南兗州刺史。
七年,到彥之率大衆入河,義欣進彭城,爲衆軍聲援。
彥之退敗,青、齊搔擾,將佐慮寇大至,勸義欣委鎮還都,義欣堅志不動。
遷使持節、監豫司雍並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如故。
給鼓吹一部。
鎮壽陽。
於時土境荒毀,人民雕散,城郭頹敗,盜賊公行。
義欣綱維補緝,隨宜經理,劫盜所經,立討誅之制。
境內畏服,道不拾遺,城府庫藏,並皆完實,遂爲盛藩強鎮。
時淮西、江北長吏,悉敘勞人武夫,多無政術。
義欣陳之曰“江淮左右,土瘠民疏,頃年以來,薦饑相襲,百城雕弊,於今爲甚。
綏牧之宜,必俟良吏。
勞人武夫,不經政術,統內官長,多非才授。
東南殷實,猶或簡能,況賓接荒垂,而可輯柔頓闕。
願敕選部,必使任得其人,庶得不勞而治”芍陂良田萬餘頃,堤堨久壞,秋夏常苦旱。
義欣遣諮議參軍殷肅循行修理。
有舊溝引渒水入陂,不治積久,樹木榛塞。
肅伐木開榛,水得通注,旱患由是得除。
十年,進號鎮軍將軍,進監爲都督。
十一年夏,入朝,太祖厚加恩禮。
十六年,薨,時年三十六。
追贈散騎常侍、徵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都督、刺史如故。
諡曰成王。
子悼王瑾,字彥瑜,官至太子屯騎校尉。
三十年,爲元兇所殺。
世祖即位,追贈散騎常侍。
子粲早夭,粲弟纂,字元績嗣,官至步兵校尉。
順帝升明二年薨,會齊受禪,國除。
瑾弟祗,字彥期,大明中爲中書郎。
太宰江夏王義恭領中書監,服親不得相臨,表求解職。
世祖詔曰“昔二王兩謝,俱至崇禮,自今三臺五省,悉同此例”太宗初,爲南兗州刺史、都官尚書,謀應晉安王子勳爲逆,伏誅。
祗弟楷,祕書郎,爲元兇所殺,追贈通直郎。
楷弟瞻,晉安太守,與子勳同逆,伏誅。
瞻弟韞,字彥文,步兵校尉,宣城太守。
子勳爲亂,大衆屯據鵲尾,攻逼宣城。
於時四方牧守,莫不同逆,唯韞棄郡赴朝廷。
太宗嘉其誠,以爲黃門郎,太子中庶子,侍中,加荊、湘州,南兗州刺史,吳興太守。
侍中,領左軍將軍。
又改領驍騎將軍,撫軍將軍,雍州刺史。
侍中,領右衛將軍。
改領左衛將軍、散騎常侍、中領軍。
升明元年,謀反伏誅。
韞人才凡鄙,以有宣城之勳,特爲太宗所寵。
在湘州及雍州,使善畫者圖其出行鹵簿羽儀,常自披玩。
嘗以此圖示徵西將軍蔡興宗,興宗戲之,陽若不解畫者,指韞形像問曰“此何人而在輿上”韞曰“此正是我”其庸鄙如此。
韞弟弼,武昌太守,亦與子勳同逆,伏誅。
弟鑑,員外散騎侍郎,蚤卒。
監弟勰,字彥和,侍中,吳興太守,後廢帝元徽元年卒。
勰弟顥,字彥明,侍中、左衛將軍,冠軍將軍、吳興太守,未拜,元徽四年卒,追贈右將軍。
顥弟述,東陽太守,黃門郎,與從弟秉同逆,事敗走白山,追禽伏誅。
義欣弟義慶,出繼臨川烈武王道規。
義慶弟義融,永初元年,封桂陽縣侯,食邑千戶。
凡王子爲侯者,食邑皆千戶。
義融歷侍中,左衛將軍,太子中庶子,五兵尚書,領軍。
有質幹,善於用短楯。
元嘉十八年,卒,追贈車騎將軍,諡曰恭侯。
子孝侯顗嗣,官至太子翊軍校尉,爲元兇所殺。
世祖即位,追贈散騎常侍。
無子,弟襲以子晃繼封。
升明二年,與員外散騎侍郎安成戢仁祖、荒人王武連、羽林副彭元俊等謀反,國除。
襲字茂德,太子舍人,安成太守。
晉安王子勳爲逆,襲據郡距之,子勳遣軍攻圍不能下。
太宗嘉之,以爲郢州刺史,封建陵縣侯,食邑五百戶。
建陵縣屬蒼梧郡,以道遠,改封臨澧縣侯。
太始六年,卒於中護軍。
追贈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諡曰忠侯。
襲亦庸鄙,在郢州,暑月露軍上聽事,綱紀正伏閣,怪之,訪問,乃知是襲。
子旻嗣,升明三年,改封東昌縣侯,與兄晃俱伏誅。
襲弟彪,祕書郎。
弟寔,太子舍人,並蚤卒。
寔弟爽,海陵太守。
義融弟義宗,幼爲高祖所愛,字曰伯奴,賜爵新渝縣男。
永初元年,進爵爲侯,歷黃門侍郎,太子左衛率。
元嘉八年,坐門生杜德靈放橫打人,還弟內藏,義宗隱蔽之,免官。
德靈雅有姿色,爲義宗所愛寵,本會稽郡吏。
謝方明爲郡,方明子惠連愛幸之,爲之賦詩十餘首,《乘流遵歸渚》篇是也。
又爲侍中、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徵虜將軍、南兗州刺史。
二十一年,卒,追贈散騎常侍、平北將軍,諡曰惠侯。
愛士樂施,兼好文籍,世以此稱之。
子懷侯玠嗣,琅邪、秦郡太守。
爲元兇所殺,追贈散騎常侍。
無子,弟秉以子承繼封。
秉字彥節,初爲著作郎,歷羽林監,越騎校尉,中書、黃門侍郎。
太宗泰始初,爲侍中,頻徙左衛將軍,丹陽尹,太子詹事,吏部尚書。
時宗室雖多,材能甚寡。
秉少自砥束,甚得朝野之譽,故爲太宗所委。
五年,出爲前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不拜,還複本任。
復爲侍中,守祕書監,領太子詹事。
未拜,遷使持節、都督南徐徐兗豫青冀六州諸軍事、後將軍、南徐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後廢帝即位,改都督郢州豫州之西陽司州之義陽二郡諸軍事、郢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
未拜,留爲尚書左僕射,參選。
元徽元年,領吏部,加兵五百人。
尋領衛尉,辭不拜。
桂陽王休範爲逆,中領軍劉勔出守石頭,秉權兼領軍將軍,所給加兵,自隨入殿。
二年,加散騎常侍、丹陽尹,解吏部。
封當陽縣侯,食邑千戶。
與齊王、袁粲、褚淵分日入直決機事。
四年,遷中書令,加撫軍將軍,常侍、尹如故。
順帝即位,轉尚書令、中領軍,將軍如故。
時齊王輔政,四海屬心,秉知鼎命有在,密懷異圖。
袁粲鎮石頭,不識天命,沈攸之舉兵反,齊王入屯朝堂,粲潛與秉及諸大將黃回等謀欲作亂。
本期夜會石頭,旦乃舉兵。
秉素恇怯騷動,擾不自安,再餔後,便自丹陽郡車載婦女,盡室奔石頭,部曲數百,赫奕滿道。
既至見粲,粲驚曰“何遽便來,事今敗矣”秉曰“今得見公,萬死亦何恨”從弟中領軍韞,直在省內,與直閤將軍卜伯興謀,其夜共攻齊王。
會秉去事覺,齊王夜使驍騎將軍王敬則收韞。
韞已戒嚴,敬則率壯士直前,韞左右皆披靡,因殺之,伯興亦伏誅。
粲敗,秉逾城出走,於額檐湖見擒,與二子承、俁並死。
秉時年四十五。
秉妻蕭氏,思話女也。
元徽中,朝廷危殆,妻常懼禍敗,每謂秉曰“君富貴已足,故應爲兒子作計。
年垂五十,殘生何足吝邪”秉不能從。
秉弟謨,奉朝請。
謨弟遐,字彥道,亦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
與嫡母殷養女雲敷私通,殷每禁之。
殷暴病卒,未大殮,口鼻流血,疑遐潛加毒害,爲有司所糾。
世祖徙之始安郡,永光中,得還。
太宗世,歷黃門侍郎,都官尚書,吳郡太守。
兄秉既死,齊王遣誅之。
遐人才甚凡,自諱名,常對賓客曰“孝武無道,枉我殺母”其頑騃若此。
秉當權,遐累求方伯,秉曰“我在,用汝作州,於聽望不足”遐曰“富貴時則雲不可相關,從坐之日,爲得免不”至是果死焉。
義宗弟義賓,元嘉二年,封新野縣侯。
六年,以新野荒敝,改封興安縣侯。
黃門郎,祕書監,左衛將軍,位至輔國將軍、徐州刺史。
二十五年,卒,追贈後將軍,諡曰肅侯。
子惠侯綜嗣。
卒。
子憲嗣。
升明二年,齊受禪,國除。
綜弟琨,晉平太守。
義賓弟義綦,元嘉六年,封營道縣侯。
凡鄙無識知,每爲始興王浚兄弟所戲弄。
浚嘗謂義綦曰“陸士衡詩云:營道無烈心。
其何意苦阿父如此”義綦曰“下官初不識,何忽見苦”其庸塞可笑類若此。
歷右衛將軍,湘州刺史。
孝建二年,卒,贈平南將軍,諡曰僖侯。
子長猷嗣,官至步兵校尉。
昇平三年,卒。
齊受禪,國除。
臨川烈武王道規,字道則,高祖少弟也。
少倜儻有大志,高祖奇之,與謀誅桓玄。
時桓弘鎮廣陵,以爲徵虜中兵參軍。
高祖克京城,道規亦以其日與劉毅、孟昶共斬弘,收衆濟江。
進平京邑,玄敗走。
晉大將軍武陵王遵承製,以道規爲振武將軍、義昌太守。
與劉毅、何無忌追玄。
玄西走江陵,留郭銓、何澹之等固守盆口,義軍既至,賊列艦距之。
澹之空設羽儀旗幟於一舫,而別在它船,無忌欲攻羽儀所在,衆悉不同,曰“澹之必不在此舫,雖得無益也”無忌曰“澹之不在此舫,固不須言也。
既不在此,則戰士必弱,我以勁兵攻之,必可禽也。
禽之之日,彼必以爲失其軍主,我徒鹹謂已得賊帥,我勇而彼懼,懼而薄之,破之必矣”道規喜曰“此名計也”因往彼攻之,即禽此舫。
因鼓譟倡曰“已斬何澹之”賊徒及義軍並以爲然。
因縱兵,賊衆奔敗,即克盆口,進平尋陽。
因復馳進,遇玄於崢嶸洲。
道規等兵不滿萬人,而玄戰士數萬,衆並憚之,欲退還尋陽。
道規曰“不可。
彼衆我寡,強弱異勢。
今若畏懦不進,必爲所乘,雖至尋陽,豈能自固。
玄雖竊名雄豪,內實恇怯,加已經奔敗,衆無固心。
決機兩陣,將雄者克。
昔光武昆陽之戰,曹操官渡之師,皆以少制多,共所聞也。
今雖才謝古人,豈可先爲之弱”因麾衆而進,毅等從之,大破玄軍。
郭銓與玄單舸走,江陵不復能守,欲入蜀,爲馮遷所斬。
義軍遇風不進,桓謙、桓振復據江陵,毅留巴陵,道規與無忌俱進攻桓謐於馬頭,桓蔚於寵洲,皆破之。
無忌欲乘勝直造江陵,道規曰“兵法屈申有時,不可苟進。
諸桓世居西楚,羣小皆爲竭力,振勇冠三軍,難與爭勝。
且可頓兵養銳,徐以計策縻之,不憂不克也”無忌不從,果爲振所敗。
乃退還尋陽,繕治舟甲,復進軍夏口。
僞鎮軍將軍馮該戍夏口東岸,揚武將軍孟山圖據魯城,輔國將軍桓仙客守偃月壘。
於是毅攻魯城,道規、無忌攻偃月,並克之,生禽仙客、山圖。
其夕,該遁走,進平巴陵。
謙、振遣使求割荊、江二州,奉歸晉帝,不許。
會南陽太守魯宗之起義攻襄陽,僞雍州刺史桓蔚走江陵。
宗之進至紀南,振自往距之,使桓謙留守。
時毅、道規已次馬頭,馳往襲,謙奔走,即日克江陵城。
振大破宗之而歸,聞城已陷,亦走。
無忌翼衛天子還京師,道規留夏口。
江陵之平也,道規推毅爲元功,無忌爲次功,自居其末。
進號輔國將軍、督淮北諸軍事、幷州刺史,義昌太守如故。
時荊州、湘、江、豫猶多桓氏餘燼,往往屯結。
復以本官進督江州之武昌、荊州之江夏隨郡義陽綏安、豫州之西陽汝南潁川新蔡九郡諸軍事,隨宜剪撲,皆悉平之。
以義勳封華容縣公,食邑三千戶。
遷使持節、都督荊寧秦樑雍六州司州之河南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將軍如故。
辭南蠻以授殷叔文。
叔文被誅,乃復還領。
善於爲治,刑政明理,士民莫不畏而愛之。
劉敬宣徵蜀不克,道規以督統降爲建威將軍。
盧循寇逼京邑,道規遣司馬王鎮之及揚武將軍檀道濟、廣武將軍到彥之等赴援朝廷,至尋陽,爲賊黨荀林所破。
循即以林爲南蠻校尉,分兵配之。
使乘勝伐江陵,揚聲雲徐道覆已克京邑。
而桓謙自長安入蜀,譙縱以謙爲荊州刺史,厚加資給,與其大將譙道福俱寇江陵,正與林會。
林屯江津,謙軍枝江,二寇交逼,分絕都邑之間。
荊楚既桓氏義舊,並懷異心。
道規乃會將士,告之曰“桓謙今在近畿,聞者頗有去就之計。
吾東來文武,足以濟事。
若欲去者,本不相禁”因夜開城門,達曉不閉,衆鹹憚服,莫有去者。
雍州刺史魯宗之率衆數千自襄陽來赴。
或謂宗之未可測,道規乃單馬迎之,宗之感悅。
衆議欲使檀道濟、到彥之與宗之共擊,道規曰“盧循擁隔中流,扇張同異,桓謙、荀林更相首尾。
人懷危懼,莫有固心,成敗之機,在此一舉。
非吾自行,其事不決”乃使宗之居守,委以腹心,率諸軍攻謙。
諸將佐皆固諫曰“今遠出討謙,其勝難必。
荀林近在江津,伺人動靜。
若來攻城,宗之未必能固,脫有差跌,大事去矣”道規曰“諸君不識兵機耳。
荀林愚豎,無它奇計。
以吾去未遠,必不敢向城。
吾今取謙,往至便克,沈疑之間,已自還反。
謙敗則林破膽,豈暇得來。
。
且宗之獨守,何爲不支數日”解南蠻校尉印以授諮議參軍劉遵。
馳往攻謙,水陸齊進。
謙大敗,單舸走,欲下就林,追斬之。
還至浦口,林又奔散。
劉遵率軍追林,至巴陵,斬之。
初,謙至枝江,江陵士庶皆與謙書,言城內虛實,鹹欲謀爲內應。
至是參軍曹仲宗檢得之,道規悉焚不視,衆於是大安。
進號徵西將軍。
先是,桓歆子道兒逃於江西,出擊義陽郡,與盧循相連接,循使蔡猛助之。
道規遣參軍劉基破道兒於大薄,臨陳斬猛。
徐道覆率衆三萬,奄至破冢,魯宗之已還襄陽,追召不及,人情大震。
或傳循已平京師,遣道覆上爲刺史,江漢士庶感焚書之恩,無復貳志。
道規使劉遵爲遊軍,自距道覆於豫章口。
前驅失利,道規壯氣愈厲,激揚三軍。
遵自外橫擊,大破之。
斬首萬餘級,赴水死者殆盡,道覆單舸走還盆口。
初使遵爲遊軍,衆鹹雲“今強敵在前,唯患衆少,不應割削見力,置無用之地”及破道覆,果得遊軍之力,衆乃服焉。
遵字慧明,臨淮海西人,道規從母兄蕭氏舅也。
官至右將軍、宣城內史、淮南太守。
義熙十年,卒,追贈撫軍將軍。
追封監利縣侯,食邑七百戶。
道規進號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固辭。
俄而寢疾,改授都督豫江二州揚州之宣城淮南盧江歷陽安豐堂邑六郡諸軍事、豫州刺史,持節、常侍、將軍如故。
以疾不拜。
八年閏月,薨於京師,時年四十三,追贈侍中、司徒,加班劍二十人。
諡曰烈武公。
平桓謙功,進封南郡公,邑五千戶。
高祖受命,贈大司馬,追封臨川王,食邑如先。
道規無子,以長沙景王第二子義慶爲嗣。
初,太祖少爲道規所養,高祖命紹焉,鹹以禮無二繼,太祖還本,而定義慶爲後。
義慶爲荊州,廟主當隨往江陵,太祖詔曰“褒崇道勳,經國之盛典。
尊親追遠,因心之所隆。
故侍中、大司馬臨川烈武王,體道欽明,至德淵邈,睿哲自天,孝友光備。
爰始協規,則翼贊景業。
陵威致討,則克剪梟鯨。
逮妖逆交侵,方難孔棘,勢逾累綦,人無固志。
王神謨獨運,靈武宏發,輯寧內外,誅覆羣兇,固已化被江漢,勳高微管,遠猷侔於二南,英雄邁於兩獻者矣。
朕幼蒙殊愛,德蔭特隆,豐恩慈訓,義深情戚,永惟仁範,感慕纏懷。
今當擁移寢祏,初祀西夏,思崇嘉禮,式備徽章,庶以昭宣風度,允副幽顯。
其追崇丞相,加殊禮,鸞輅九旒,黃屋左纛,給節鉞、前後部羽葆、鼓吹、虎賁班劍百人,侍中如故”及長沙太妃檀氏、臨川太妃曹氏後薨,祭皆給鸞輅九旒,黃屋左纛,紵輬車,輓歌一部,前後部羽葆、鼓吹,虎賁班劍百人。
義慶幼爲高祖所知,常曰“此吾家豐城也”年十三,襲封南郡公。
除給事,不拜。
義熙十二年,從伐長安,還拜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未之任,徙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復督淮北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並如故。
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
徵爲侍中。
元嘉元年,轉散騎常侍,祕書監,徙度支尚書,遷丹陽尹,加輔國將軍、常侍並如故。
時有民黃初妻趙殺子婦,遇赦應徙送避孫仇。
義慶曰“案《周禮》,父母之仇,避之海外,雖遇市朝,鬥不反兵。
蓋以莫大之冤,理不可奪,含戚枕戈,義許必報。
至於親戚爲戮,骨肉相殘,故道乖常憲,記無定準,求之法外,裁以人情。
且禮有過失之宥,律無仇祖之文。
況趙之縱暴,本由於酒,論心即實,事盡荒耄。
豈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仇。
臣謂此孫忍愧銜悲,不違子義,共天同域,無虧孝道”
六年,加尚書左僕射。
八年,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
太祖詔譬之曰“玄象茫昧,既難可了。
且史家諸佔,各有異同,兵星王時,有所幹犯,乃主當誅。
以此言之,益無懼也。
鄭僕射亡後,左執法嘗有變,王光祿至今平安。
日蝕三朝,天下之至忌,晉孝武初有此異,彼庸主耳,猶竟無他。
天道輔仁福善,謂不足橫生憂懼。
兄與後軍,各受內外之任,本以維城,表裏經之,盛衰此懷,實有由來之事。
設若天必降災,寧可千里逃避邪。
既非遠者之事,又不知吉凶定所。
若在都則有不測,去此必保利貞者,豈敢苟違天邪”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加中書令,進號前將軍,常侍、尹如故。
在京尹九年,出爲使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樑南北秦七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
荊州居上流之重,地廣兵強,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諸子居之。
義慶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
性謙虛,始至及去鎮,迎送物並不受。
十二年,普使內外羣官舉士,義慶上表曰“詔書疇諮羣司,延及連牧,旌賢仄陋,拔善幽遐。
伏惟陛下惠哲光宣,經緯明遠,皇階藻曜,風猷日升,而猶詢衢室之令典,遵明臺之睿訓,降淵慮於管庫,紆聖思乎版築,故以道邈往載,德高前王。
臣敢竭虛暗,祗承明旨。
伏見前臨沮令新野庾實,秉真履約,愛敬淳深。
昔在母憂,毀瘠過禮。
今罹父疚,泣血有聞。
行成閨庭,孝著鄰黨,足以敦化率民,齊教軌俗。
前徵奉朝請武陵龔祈,恬和平簡,貞潔純素,潛居研志,耽情墳籍,亦足鎮息頹競,獎勖浮動。
處士南郡師覺,才學明敏,操介清修,業均井渫,志固冰霜。
臣往年闢爲州祭酒,未污其慮。
若朝命遠暨,玉帛遐臻,異人間出,何遠之有”義慶留心撫物,州統內官長親老,不隨在官舍者,年聽遣五吏餉家。
先是,王弘爲江州,亦有此制。
在州八年,爲西土所安。
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奏上之。
又擬班固《典引》爲《典敘》,以述皇代之美。
十六年,改授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衛將軍、江州刺史,持節如故。
十七年,即本號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
尋加開府儀同三司。
爲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義,文詞雖不多,然足爲宗室之表。
受任歷藩,無浮淫之過,唯晚節奉養沙門,頗致費損。
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
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
太尉袁淑,文冠當時。
義慶在江州,請爲衛軍諮議參軍。
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併爲辭章之美,引爲佐史國臣。
太祖與義慶書,常加意斟酌。
鮑照,字明遠,文辭贍逸,嘗爲古樂府,文甚遒麗。
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爲美瑞,照爲《河清頌》,其序甚工。
其辭曰:
臣聞善談天者,必徵象於人。
工言古者,先考績於今。
鴻、犧以降,遐哉邈乎,鏤山嶽,雕篆素,昭德垂勳,可謂多矣。
而史編唐堯之功,載“格於上下”,樂登文王之操,稱“於昭於天”。
素狐玄玉,聿彰符命,樸牛大螾,爰定祥歷,魚鳥動色,禾雉興讓,皆物不盈眥,而美溢金石。
詩人於是不作,頌聲爲之而寢,庸非惑歟。
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應龍之精,俯協河龜之靈,君圖帝寶,粲爛瑰英,固業光曩代,事華前德矣。
聖上天飛踐極,迄茲二十四載。
道化周流,玄澤汪濊。
地平天成,上下含熙。
文同軌通,表裏禔福。
耀德中區,黎庶知讓。
觀英遐表,夷貉懷惠。
恤勤秩禮,罷露臺之金。
紓國振民,傾鉅橋之粟。
約違迫脅,奢去泰甚。
燕無留飲,畋不盤樂。
物色異人,優遊據正。
顯不失心,幽無怨氣。
精炤日月,事洞天情。
故不勞杖斧之臣,號令不嚴而自肅。
無辱鳳舉之使,靈怪不召而自彰。
萬里神行,飆塵不起。
農商野廬,邊城偃柝。
冀馬南金,填委內府。
馴象西爵,充羅外囿。
阿紈綦組之饒,衣覆宗國。
漁鹽杞梓之利,傍贍荒遐。
士民殷富,五陵既有慚德。
宮宇宏麗,三川莫之能比。
閭閈有盈,歌吹無絕。
朱輪疊轍,華冕重肩。
豈徒世無窮人,民獲休息,朝呼韓、罷酤鐵而已哉。
是以嘉祥累仍,福應尤盛:青丘之狐,丹穴之鳥,棲阿閣,遊禁園。
金芝九莖,木禾六刃,秀銅池,發膏畝。
宜以協調律呂,謁薦郊廟,煙霏霧集,不可勝紀。
然而聖上猶昧旦夙興,若有望而未至,閎規遠圖,如有追而莫及,神明之貺,推而弗居也。
是以琬碑鏐檢,盛典蕪而不治。
朝神省方,大化抑而未許。
崇文協律之士,蘊儛頌於外。
坐朝陪宴之臣,懷揄揚於內,三靈佇眷,九壤注心,既有日矣。
歲宮乾維,月躔蒼陸,長河巨濟,異源同清,澄波萬壑,潔瀾千里。
斯誠曠世偉觀,昭啓皇明者也。
語曰“影從表,瑞從德”此其效焉。
宣尼稱“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傳》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皆傷不可見也。
然則古人所不見者,今殫見之矣。
孟軻曰“千載一聖,是旦暮也”豈不大哉。
夫四皇六帝,樹聲長世,大寶也。
澤浸羣生,國富刑清,鴻德也。
制禮裁樂,惇風遷俗,文教也。
誅華逋羯,束顙絳闕,武功也。
鳴鳥躍魚,滌穢河渠,至祥也。
大寶鴻德,文教武功,其崇如此。
幽明協贊,民祇與能,厥應如彼。
唯天爲大,堯實則之。
皇哉唐哉,疇與爲讓。
抑又聞之,勢之所覃者淺,則美之所傳者近。
道之所感者深,則慶之所流者遠。
是以豐功韙命,潤色縢策,盛德形容,藻被歌頌。
察之上代,則奚斯、吉甫之徒,鳴玉鑾於前。
視之中古,則相如、王褒之屬,施金羈於後。
絕景揚光,清埃繼路,班固稱漢成之世,奏御者千有餘篇,文章之盛,與三代同風。
由是言之,斯乃臣子舊職,國家通義,不可輟也。
臣雖不敏,寧不勉乎。
世祖以照爲中書舍人。
上好爲文章,自謂物莫能及,照悟其旨,爲文多鄙言累句,當時鹹謂照才盡,實不然也。
臨海王子頊爲荊州,照爲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
子頊敗,爲亂兵所殺。
義慶在廣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麇入府,心甚惡之,固陳求還。
太祖許解州,以本號還朝。
二十一年,薨於京邑,時年四十二。
追贈侍中、司空,諡曰康王。
子哀王燁字景舒嗣,官至通直郎,爲元兇所殺。
追贈散騎常侍。
子綽,字子流嗣,官至步兵校尉。
升明三年反,伏誅,國除。
綽弟綰,早卒。
燁弟衍,太子舍人。
衍弟鏡,宣城太守。
鏡弟穎,前將軍。
穎弟倩,南新蔡太守。
遵考,高祖族弟也。
曾祖淳,皇曾祖武原令混之弟,官至正員郎。
祖巖,海西令。
父涓子,彭城內史。
遵考始爲將軍振武參軍,預討盧循,封鄉侯。
自建威將軍、彭城內史隨高祖北伐。
時高祖諸子並弱,宗室唯有遵考。
長安平定,以督幷州司州之北河東北平陽北雍州之新平安定五郡諸軍事、輔國將軍、幷州刺史,領河東太守,鎮蒲阪。
關中失守,南還,除遊擊將軍,遷冠軍將軍。
晉帝遜位居秣陵宮,遵考領兵防衛。
高祖初即大位,下推恩之詔,曰“遵考服屬之親,國戚未遠,宗室無多,宜蒙寵爵。
可封營浦縣侯,食邑五百戶”以本號爲彭城、沛二郡太守。
景平元年,遷右衛將軍。
元嘉二年,出爲徵虜將軍、淮南太守。
明年,轉使持節,領護軍,入直殿省。
出爲使持節、督雍樑南北秦四州荊州之南陽竟陵順陽襄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徵虜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襄陽新野二郡太守。
遵考爲政嚴暴,聚斂無節。
五年,爲有司所糾,上不問,赦還都。
七年,除太子右衛率,加給事中。
明年,督南徐兗州之江北淮南諸軍事、徵虜將軍、南兗州刺史,領廣陵太守。
又徵爲侍中,領後軍將軍,徙太常。
九年,遷右衛將軍,加散騎常侍。
十二年,坐厲疾不待對,免常侍,以侯領右衛。
明年,複本官。
十五年,又領徐州大中正、太子中庶子,本官如故。
其年,監徐兗二州豫州之樑郡諸軍事、前將軍、徐兗二州刺史。
未之鎮,留爲侍中,領左衛將軍。
明年,出爲使持節、監豫司雍並四州南豫州之樑郡弋陽馬頭荊州之義陽四郡諸軍事、前將軍、豫州刺史,領南樑郡太守。
二十一年,坐統內旱,百姓饑,詔加賑給,而遵考不奉符旨,免官。
起爲散騎常侍、五兵尚書,遷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
二十五年,徵爲領軍。
二十七年,索虜南至瓜步,率軍出江上,假節蓋。
三十年,復出爲使持節,監豫州刺史。
元兇弒立,進號安西將軍,遣外監徐安期、仰捷祖防守之。
遵考斬安期等,起義兵應南譙王義宣,義宣加遵考鎮西將軍。
夏侯獻率衆至瓜步承候世祖,又坐免官。
孝建元年,魯爽、臧質反,起爲徵虜將軍,率衆屯臨沂縣,仍除吳興太守。
明年,徵爲湘州刺史,未行,遷尚書左僕射。
三年,轉丹陽尹,加散騎常侍。
復爲尚書右僕射,領太子右衛率。
明年,又除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五年,復遷尚書右僕射、金紫光祿大夫,常侍如故。
明年,轉左僕射,常侍如故。
又領徐州刺史、大中正、崇憲太僕。
前廢帝即位,遷特進、右光祿大夫,常侍、太僕如故。
景和元年,出督南豫州諸軍事、安西將軍、南豫州刺史。
太宗即位,以爲侍中、特進、右光祿大夫,領崇憲太僕,給親侍三十人。
崇憲太后崩,太僕解,餘如故。
泰始五年,賜几杖,大官四時賜珍味,疾病太醫給藥,固辭几杖。
後廢帝即位,進左光祿大夫,餘如故。
元徽元年卒,時年八十二。
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如故。
諡曰元公。
遵考無才能,直以宗室不遠,故歷朝顯遇。
年老有疾失明。
子澄之,順帝升明末貴達。
澄之弟琨之,爲竟陵王誕司空主簿。
誕作亂,以爲中兵參軍,不就,縶係數十日,終不受,乃殺之。
追贈黃門郎。
詔吏部尚書謝莊爲之誄。
遵考從弟思考,亦被遇。
歷朝官,極清顯,爲豫章、會稽太守,益、徐州刺史,凡經十郡三州。
泰始元年,卒於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時年七十五。
追贈特進,常侍,光祿如故。
史臣曰:餘妖內侮,偏衆西臨,荀、桓交逼,荊楚之勢危矣。
必使上略未盡,一算或遺,則城壞壓境,上流之難方結。
敵資三分有二之形,北向而爭天下,則我全勝之道,或未可知。
烈武王覽羣才,揚盛策,一舉磔勍寇,非曰天時,抑亦人謀也。
降年不永,遂不得與大業始終,惜矣哉。
初爲國子學生。
謝琰爲徐州,命爲從事史。
高祖克京城,進平京邑,道憐常留家侍慰太后。
桓玄走,大將軍武陵王遵承製,除員外散騎侍郎。
尋遷建威將軍、南彭城內史。
時北青州刺史劉該反,引索虜爲援,清河、陽平二郡太守孫全聚衆應之。
義熙元年,索虜託跋開遣僞豫州刺史索度真、大將軍斛斯蘭寇徐州,攻相縣,執鉅鹿太守賀申,進圍寧朔將軍羊穆之於彭城。
穆之告急,道憐率衆救之。
軍次陵柵,斬全。
進至彭城,真、蘭退走。
道憐率寧遠將軍孟龍符、龍驤將軍孔隆及穆之等追,真、蘭走奔相城。
又追躡至光水溝,斬劉該,虜衆見殺及赴水死略盡。
高祖鎮京口,進道憐號龍驤將軍,又領堂邑太守,戍石頭。
明年,加使持節、監徵蜀諸軍事,率冠軍將軍劉敬宣等伐譙縱,而文處茂、溫祚據險不得進,故不果行。
以義勳封新興縣五等侯。
四年,代諸葛長民爲幷州刺史、義昌太守,將軍、內史如故。
猶戍石頭。
時鮮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陽、淮陰諸戍,並不復立。
道憐請據彭城,以漸修創,朝議以彭城縣遠,使鎮山陽。
進號徵虜將軍、督淮北軍郡事、北東海太守,幷州刺史、義昌太守如故。
以破索度真功,封新渝縣男,食邑五百戶。
從高祖徵廣固,常爲軍鋒。
及城陷,慕容超將親兵突圍走,道憐所部獲之。
加使持節,進號左將軍。
七年,解幷州,加北徐州刺史,移鎮彭城。
八年,高祖伐劉毅,徵爲都督袞青二州晉陵京口淮南諸郡軍事、兗青州刺史,持節、將軍、太守如故,還鎮京口。
九年,甲仗五十人入殿。
以廣固功,改封竟陵縣公,食邑千戶。
減先封戶邑之半,以賜次子義宗。
十年,進號中軍將軍,加散騎常侍,給鼓吹一部。
明年,討司馬休之,道憐監留府事,甲仗百人入殿。
江陵平,以爲都督荊湘益秦寧樑雍七州諸軍事、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
北府文武悉配之。
道憐素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爲,多諸鄙拙。
高祖雖遣將軍佐輔之,而貪縱過甚,畜聚財貨,常若不足,去鎮之日,府庫爲之空虛。
高祖平定三秦,方思外略,徵道憐還爲侍中、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守尚書令、徐袞二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
元熙元年,解尚書令,進位司空,出鎮京口。
高祖受命,進位太尉,封長沙王,食邑五千戶,持節、侍中、都督、刺史如故。
永初二年朝正,入住殿省。
先是,盧陵王義真爲揚州刺史,太后謂上曰“道憐汝布衣兄弟,故宜爲揚州”上曰“寄奴於道憐豈有所惜。
揚州根本所寄,事務至多,非道憐所了”太后曰“道憐年出五十,豈當不如汝十歲兒邪”上曰“車士雖爲刺史,事無大小,悉由寄奴。
道憐年長,不親其事,於聽望不足”太后乃無言。
車士,義真小字也。
三年春,高祖不豫,加班劍三十人。
時道憐入朝,留司馬陸仲元居守,刁逵子彌爲亡命,率數十人入京城,仲元擊斬之。
先是,府中陳犭屯告彌有異謀,至是賜錢二十萬,除縣令。
五月,宮車晏駕,道憐疾患不堪臨喪。
六月,薨,年五十五。
追贈太傅,持節、侍中、都督、刺史如故。
祭禮依晉太宰安平王故事,鸞輅九旒,黃屋左纛,轀輬輓歌二部,前後部羽葆、鼓吹,虎賁班劍百人。
太祖元嘉九年,詔曰“古者明王經國,司勳有典,平章以馭德刑,班瑞以疇功烈,銘徽庸於鼎彝,配祫祀於清廟。
是以從饗先王,義存商誥,祭於大蒸,禮著周典。
自漢迄晉,世崇其文,王猷既昭,幽顯鹹秩。
先皇經緯天地,撥亂受終,駿命爰集,光宅區宇。
雖聖明淵運,三靈允協,抑亦股肱翼亮之勤,祈父宣力之效。
故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徐兗二州揚州之晉陵京口諸軍事、太傅、南徐兗二州刺史長沙景王,故侍中、大司馬臨川烈武王,故司徒南康文宣公穆之,侍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華容縣開國公弘,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西陽新蔡晉熙四郡軍事、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永修縣開國公道濟,故左將軍、青州刺史龍陽縣開國侯鎮惡,或履道廣流,秉德衝邈,或雅量高劭,風鑑明遠,或識唯知正,才略開邁,鹹文德以熙帝載,武功以隆景業,固以侔蹤姬旦,方軌伊、邵者矣。
朕以寡德,纂戎鴻緒,每惟道勳,思遵令典,而大常未銘,從祀尚闕,鑑寐欽屬,永言深懷。
便宜敬是前式,憲茲嘉禮,勒功天府,配祭廟庭,俾示徽章,垂美長世,茂績遠猷,永傳不朽”
道憐六子:義欣嗣、義慶、義融、義宗、義賓、義綦。
義欣,爲員外散騎侍郎,不拜。
歷中領軍,徵虜將軍,青州刺史、魏郡太守,將軍如故,戍石頭。
元嘉元年,進號後將軍,加散騎常侍。
三年,以本號爲南兗州刺史。
七年,到彥之率大衆入河,義欣進彭城,爲衆軍聲援。
彥之退敗,青、齊搔擾,將佐慮寇大至,勸義欣委鎮還都,義欣堅志不動。
遷使持節、監豫司雍並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如故。
給鼓吹一部。
鎮壽陽。
於時土境荒毀,人民雕散,城郭頹敗,盜賊公行。
義欣綱維補緝,隨宜經理,劫盜所經,立討誅之制。
境內畏服,道不拾遺,城府庫藏,並皆完實,遂爲盛藩強鎮。
時淮西、江北長吏,悉敘勞人武夫,多無政術。
義欣陳之曰“江淮左右,土瘠民疏,頃年以來,薦饑相襲,百城雕弊,於今爲甚。
綏牧之宜,必俟良吏。
勞人武夫,不經政術,統內官長,多非才授。
東南殷實,猶或簡能,況賓接荒垂,而可輯柔頓闕。
願敕選部,必使任得其人,庶得不勞而治”芍陂良田萬餘頃,堤堨久壞,秋夏常苦旱。
義欣遣諮議參軍殷肅循行修理。
有舊溝引渒水入陂,不治積久,樹木榛塞。
肅伐木開榛,水得通注,旱患由是得除。
十年,進號鎮軍將軍,進監爲都督。
十一年夏,入朝,太祖厚加恩禮。
十六年,薨,時年三十六。
追贈散騎常侍、徵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都督、刺史如故。
諡曰成王。
子悼王瑾,字彥瑜,官至太子屯騎校尉。
三十年,爲元兇所殺。
世祖即位,追贈散騎常侍。
子粲早夭,粲弟纂,字元績嗣,官至步兵校尉。
順帝升明二年薨,會齊受禪,國除。
瑾弟祗,字彥期,大明中爲中書郎。
太宰江夏王義恭領中書監,服親不得相臨,表求解職。
世祖詔曰“昔二王兩謝,俱至崇禮,自今三臺五省,悉同此例”太宗初,爲南兗州刺史、都官尚書,謀應晉安王子勳爲逆,伏誅。
祗弟楷,祕書郎,爲元兇所殺,追贈通直郎。
楷弟瞻,晉安太守,與子勳同逆,伏誅。
瞻弟韞,字彥文,步兵校尉,宣城太守。
子勳爲亂,大衆屯據鵲尾,攻逼宣城。
於時四方牧守,莫不同逆,唯韞棄郡赴朝廷。
太宗嘉其誠,以爲黃門郎,太子中庶子,侍中,加荊、湘州,南兗州刺史,吳興太守。
侍中,領左軍將軍。
又改領驍騎將軍,撫軍將軍,雍州刺史。
侍中,領右衛將軍。
改領左衛將軍、散騎常侍、中領軍。
升明元年,謀反伏誅。
韞人才凡鄙,以有宣城之勳,特爲太宗所寵。
在湘州及雍州,使善畫者圖其出行鹵簿羽儀,常自披玩。
嘗以此圖示徵西將軍蔡興宗,興宗戲之,陽若不解畫者,指韞形像問曰“此何人而在輿上”韞曰“此正是我”其庸鄙如此。
韞弟弼,武昌太守,亦與子勳同逆,伏誅。
弟鑑,員外散騎侍郎,蚤卒。
監弟勰,字彥和,侍中,吳興太守,後廢帝元徽元年卒。
勰弟顥,字彥明,侍中、左衛將軍,冠軍將軍、吳興太守,未拜,元徽四年卒,追贈右將軍。
顥弟述,東陽太守,黃門郎,與從弟秉同逆,事敗走白山,追禽伏誅。
義欣弟義慶,出繼臨川烈武王道規。
義慶弟義融,永初元年,封桂陽縣侯,食邑千戶。
凡王子爲侯者,食邑皆千戶。
義融歷侍中,左衛將軍,太子中庶子,五兵尚書,領軍。
有質幹,善於用短楯。
元嘉十八年,卒,追贈車騎將軍,諡曰恭侯。
子孝侯顗嗣,官至太子翊軍校尉,爲元兇所殺。
世祖即位,追贈散騎常侍。
無子,弟襲以子晃繼封。
升明二年,與員外散騎侍郎安成戢仁祖、荒人王武連、羽林副彭元俊等謀反,國除。
襲字茂德,太子舍人,安成太守。
晉安王子勳爲逆,襲據郡距之,子勳遣軍攻圍不能下。
太宗嘉之,以爲郢州刺史,封建陵縣侯,食邑五百戶。
建陵縣屬蒼梧郡,以道遠,改封臨澧縣侯。
太始六年,卒於中護軍。
追贈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諡曰忠侯。
襲亦庸鄙,在郢州,暑月露軍上聽事,綱紀正伏閣,怪之,訪問,乃知是襲。
子旻嗣,升明三年,改封東昌縣侯,與兄晃俱伏誅。
襲弟彪,祕書郎。
弟寔,太子舍人,並蚤卒。
寔弟爽,海陵太守。
義融弟義宗,幼爲高祖所愛,字曰伯奴,賜爵新渝縣男。
永初元年,進爵爲侯,歷黃門侍郎,太子左衛率。
元嘉八年,坐門生杜德靈放橫打人,還弟內藏,義宗隱蔽之,免官。
德靈雅有姿色,爲義宗所愛寵,本會稽郡吏。
謝方明爲郡,方明子惠連愛幸之,爲之賦詩十餘首,《乘流遵歸渚》篇是也。
又爲侍中、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徵虜將軍、南兗州刺史。
二十一年,卒,追贈散騎常侍、平北將軍,諡曰惠侯。
愛士樂施,兼好文籍,世以此稱之。
子懷侯玠嗣,琅邪、秦郡太守。
爲元兇所殺,追贈散騎常侍。
無子,弟秉以子承繼封。
秉字彥節,初爲著作郎,歷羽林監,越騎校尉,中書、黃門侍郎。
太宗泰始初,爲侍中,頻徙左衛將軍,丹陽尹,太子詹事,吏部尚書。
時宗室雖多,材能甚寡。
秉少自砥束,甚得朝野之譽,故爲太宗所委。
五年,出爲前將軍、淮南宣城二郡太守,不拜,還複本任。
復爲侍中,守祕書監,領太子詹事。
未拜,遷使持節、都督南徐徐兗豫青冀六州諸軍事、後將軍、南徐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後廢帝即位,改都督郢州豫州之西陽司州之義陽二郡諸軍事、郢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
未拜,留爲尚書左僕射,參選。
元徽元年,領吏部,加兵五百人。
尋領衛尉,辭不拜。
桂陽王休範爲逆,中領軍劉勔出守石頭,秉權兼領軍將軍,所給加兵,自隨入殿。
二年,加散騎常侍、丹陽尹,解吏部。
封當陽縣侯,食邑千戶。
與齊王、袁粲、褚淵分日入直決機事。
四年,遷中書令,加撫軍將軍,常侍、尹如故。
順帝即位,轉尚書令、中領軍,將軍如故。
時齊王輔政,四海屬心,秉知鼎命有在,密懷異圖。
袁粲鎮石頭,不識天命,沈攸之舉兵反,齊王入屯朝堂,粲潛與秉及諸大將黃回等謀欲作亂。
本期夜會石頭,旦乃舉兵。
秉素恇怯騷動,擾不自安,再餔後,便自丹陽郡車載婦女,盡室奔石頭,部曲數百,赫奕滿道。
既至見粲,粲驚曰“何遽便來,事今敗矣”秉曰“今得見公,萬死亦何恨”從弟中領軍韞,直在省內,與直閤將軍卜伯興謀,其夜共攻齊王。
會秉去事覺,齊王夜使驍騎將軍王敬則收韞。
韞已戒嚴,敬則率壯士直前,韞左右皆披靡,因殺之,伯興亦伏誅。
粲敗,秉逾城出走,於額檐湖見擒,與二子承、俁並死。
秉時年四十五。
秉妻蕭氏,思話女也。
元徽中,朝廷危殆,妻常懼禍敗,每謂秉曰“君富貴已足,故應爲兒子作計。
年垂五十,殘生何足吝邪”秉不能從。
秉弟謨,奉朝請。
謨弟遐,字彥道,亦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
與嫡母殷養女雲敷私通,殷每禁之。
殷暴病卒,未大殮,口鼻流血,疑遐潛加毒害,爲有司所糾。
世祖徙之始安郡,永光中,得還。
太宗世,歷黃門侍郎,都官尚書,吳郡太守。
兄秉既死,齊王遣誅之。
遐人才甚凡,自諱名,常對賓客曰“孝武無道,枉我殺母”其頑騃若此。
秉當權,遐累求方伯,秉曰“我在,用汝作州,於聽望不足”遐曰“富貴時則雲不可相關,從坐之日,爲得免不”至是果死焉。
義宗弟義賓,元嘉二年,封新野縣侯。
六年,以新野荒敝,改封興安縣侯。
黃門郎,祕書監,左衛將軍,位至輔國將軍、徐州刺史。
二十五年,卒,追贈後將軍,諡曰肅侯。
子惠侯綜嗣。
卒。
子憲嗣。
升明二年,齊受禪,國除。
綜弟琨,晉平太守。
義賓弟義綦,元嘉六年,封營道縣侯。
凡鄙無識知,每爲始興王浚兄弟所戲弄。
浚嘗謂義綦曰“陸士衡詩云:營道無烈心。
其何意苦阿父如此”義綦曰“下官初不識,何忽見苦”其庸塞可笑類若此。
歷右衛將軍,湘州刺史。
孝建二年,卒,贈平南將軍,諡曰僖侯。
子長猷嗣,官至步兵校尉。
昇平三年,卒。
齊受禪,國除。
臨川烈武王道規,字道則,高祖少弟也。
少倜儻有大志,高祖奇之,與謀誅桓玄。
時桓弘鎮廣陵,以爲徵虜中兵參軍。
高祖克京城,道規亦以其日與劉毅、孟昶共斬弘,收衆濟江。
進平京邑,玄敗走。
晉大將軍武陵王遵承製,以道規爲振武將軍、義昌太守。
與劉毅、何無忌追玄。
玄西走江陵,留郭銓、何澹之等固守盆口,義軍既至,賊列艦距之。
澹之空設羽儀旗幟於一舫,而別在它船,無忌欲攻羽儀所在,衆悉不同,曰“澹之必不在此舫,雖得無益也”無忌曰“澹之不在此舫,固不須言也。
既不在此,則戰士必弱,我以勁兵攻之,必可禽也。
禽之之日,彼必以爲失其軍主,我徒鹹謂已得賊帥,我勇而彼懼,懼而薄之,破之必矣”道規喜曰“此名計也”因往彼攻之,即禽此舫。
因鼓譟倡曰“已斬何澹之”賊徒及義軍並以爲然。
因縱兵,賊衆奔敗,即克盆口,進平尋陽。
因復馳進,遇玄於崢嶸洲。
道規等兵不滿萬人,而玄戰士數萬,衆並憚之,欲退還尋陽。
道規曰“不可。
彼衆我寡,強弱異勢。
今若畏懦不進,必爲所乘,雖至尋陽,豈能自固。
玄雖竊名雄豪,內實恇怯,加已經奔敗,衆無固心。
決機兩陣,將雄者克。
昔光武昆陽之戰,曹操官渡之師,皆以少制多,共所聞也。
今雖才謝古人,豈可先爲之弱”因麾衆而進,毅等從之,大破玄軍。
郭銓與玄單舸走,江陵不復能守,欲入蜀,爲馮遷所斬。
義軍遇風不進,桓謙、桓振復據江陵,毅留巴陵,道規與無忌俱進攻桓謐於馬頭,桓蔚於寵洲,皆破之。
無忌欲乘勝直造江陵,道規曰“兵法屈申有時,不可苟進。
諸桓世居西楚,羣小皆爲竭力,振勇冠三軍,難與爭勝。
且可頓兵養銳,徐以計策縻之,不憂不克也”無忌不從,果爲振所敗。
乃退還尋陽,繕治舟甲,復進軍夏口。
僞鎮軍將軍馮該戍夏口東岸,揚武將軍孟山圖據魯城,輔國將軍桓仙客守偃月壘。
於是毅攻魯城,道規、無忌攻偃月,並克之,生禽仙客、山圖。
其夕,該遁走,進平巴陵。
謙、振遣使求割荊、江二州,奉歸晉帝,不許。
會南陽太守魯宗之起義攻襄陽,僞雍州刺史桓蔚走江陵。
宗之進至紀南,振自往距之,使桓謙留守。
時毅、道規已次馬頭,馳往襲,謙奔走,即日克江陵城。
振大破宗之而歸,聞城已陷,亦走。
無忌翼衛天子還京師,道規留夏口。
江陵之平也,道規推毅爲元功,無忌爲次功,自居其末。
進號輔國將軍、督淮北諸軍事、幷州刺史,義昌太守如故。
時荊州、湘、江、豫猶多桓氏餘燼,往往屯結。
復以本官進督江州之武昌、荊州之江夏隨郡義陽綏安、豫州之西陽汝南潁川新蔡九郡諸軍事,隨宜剪撲,皆悉平之。
以義勳封華容縣公,食邑三千戶。
遷使持節、都督荊寧秦樑雍六州司州之河南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將軍如故。
辭南蠻以授殷叔文。
叔文被誅,乃復還領。
善於爲治,刑政明理,士民莫不畏而愛之。
劉敬宣徵蜀不克,道規以督統降爲建威將軍。
盧循寇逼京邑,道規遣司馬王鎮之及揚武將軍檀道濟、廣武將軍到彥之等赴援朝廷,至尋陽,爲賊黨荀林所破。
循即以林爲南蠻校尉,分兵配之。
使乘勝伐江陵,揚聲雲徐道覆已克京邑。
而桓謙自長安入蜀,譙縱以謙爲荊州刺史,厚加資給,與其大將譙道福俱寇江陵,正與林會。
林屯江津,謙軍枝江,二寇交逼,分絕都邑之間。
荊楚既桓氏義舊,並懷異心。
道規乃會將士,告之曰“桓謙今在近畿,聞者頗有去就之計。
吾東來文武,足以濟事。
若欲去者,本不相禁”因夜開城門,達曉不閉,衆鹹憚服,莫有去者。
雍州刺史魯宗之率衆數千自襄陽來赴。
或謂宗之未可測,道規乃單馬迎之,宗之感悅。
衆議欲使檀道濟、到彥之與宗之共擊,道規曰“盧循擁隔中流,扇張同異,桓謙、荀林更相首尾。
人懷危懼,莫有固心,成敗之機,在此一舉。
非吾自行,其事不決”乃使宗之居守,委以腹心,率諸軍攻謙。
諸將佐皆固諫曰“今遠出討謙,其勝難必。
荀林近在江津,伺人動靜。
若來攻城,宗之未必能固,脫有差跌,大事去矣”道規曰“諸君不識兵機耳。
荀林愚豎,無它奇計。
以吾去未遠,必不敢向城。
吾今取謙,往至便克,沈疑之間,已自還反。
謙敗則林破膽,豈暇得來。
。
且宗之獨守,何爲不支數日”解南蠻校尉印以授諮議參軍劉遵。
馳往攻謙,水陸齊進。
謙大敗,單舸走,欲下就林,追斬之。
還至浦口,林又奔散。
劉遵率軍追林,至巴陵,斬之。
初,謙至枝江,江陵士庶皆與謙書,言城內虛實,鹹欲謀爲內應。
至是參軍曹仲宗檢得之,道規悉焚不視,衆於是大安。
進號徵西將軍。
先是,桓歆子道兒逃於江西,出擊義陽郡,與盧循相連接,循使蔡猛助之。
道規遣參軍劉基破道兒於大薄,臨陳斬猛。
徐道覆率衆三萬,奄至破冢,魯宗之已還襄陽,追召不及,人情大震。
或傳循已平京師,遣道覆上爲刺史,江漢士庶感焚書之恩,無復貳志。
道規使劉遵爲遊軍,自距道覆於豫章口。
前驅失利,道規壯氣愈厲,激揚三軍。
遵自外橫擊,大破之。
斬首萬餘級,赴水死者殆盡,道覆單舸走還盆口。
初使遵爲遊軍,衆鹹雲“今強敵在前,唯患衆少,不應割削見力,置無用之地”及破道覆,果得遊軍之力,衆乃服焉。
遵字慧明,臨淮海西人,道規從母兄蕭氏舅也。
官至右將軍、宣城內史、淮南太守。
義熙十年,卒,追贈撫軍將軍。
追封監利縣侯,食邑七百戶。
道規進號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固辭。
俄而寢疾,改授都督豫江二州揚州之宣城淮南盧江歷陽安豐堂邑六郡諸軍事、豫州刺史,持節、常侍、將軍如故。
以疾不拜。
八年閏月,薨於京師,時年四十三,追贈侍中、司徒,加班劍二十人。
諡曰烈武公。
平桓謙功,進封南郡公,邑五千戶。
高祖受命,贈大司馬,追封臨川王,食邑如先。
道規無子,以長沙景王第二子義慶爲嗣。
初,太祖少爲道規所養,高祖命紹焉,鹹以禮無二繼,太祖還本,而定義慶爲後。
義慶爲荊州,廟主當隨往江陵,太祖詔曰“褒崇道勳,經國之盛典。
尊親追遠,因心之所隆。
故侍中、大司馬臨川烈武王,體道欽明,至德淵邈,睿哲自天,孝友光備。
爰始協規,則翼贊景業。
陵威致討,則克剪梟鯨。
逮妖逆交侵,方難孔棘,勢逾累綦,人無固志。
王神謨獨運,靈武宏發,輯寧內外,誅覆羣兇,固已化被江漢,勳高微管,遠猷侔於二南,英雄邁於兩獻者矣。
朕幼蒙殊愛,德蔭特隆,豐恩慈訓,義深情戚,永惟仁範,感慕纏懷。
今當擁移寢祏,初祀西夏,思崇嘉禮,式備徽章,庶以昭宣風度,允副幽顯。
其追崇丞相,加殊禮,鸞輅九旒,黃屋左纛,給節鉞、前後部羽葆、鼓吹、虎賁班劍百人,侍中如故”及長沙太妃檀氏、臨川太妃曹氏後薨,祭皆給鸞輅九旒,黃屋左纛,紵輬車,輓歌一部,前後部羽葆、鼓吹,虎賁班劍百人。
義慶幼爲高祖所知,常曰“此吾家豐城也”年十三,襲封南郡公。
除給事,不拜。
義熙十二年,從伐長安,還拜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未之任,徙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復督淮北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並如故。
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
徵爲侍中。
元嘉元年,轉散騎常侍,祕書監,徙度支尚書,遷丹陽尹,加輔國將軍、常侍並如故。
時有民黃初妻趙殺子婦,遇赦應徙送避孫仇。
義慶曰“案《周禮》,父母之仇,避之海外,雖遇市朝,鬥不反兵。
蓋以莫大之冤,理不可奪,含戚枕戈,義許必報。
至於親戚爲戮,骨肉相殘,故道乖常憲,記無定準,求之法外,裁以人情。
且禮有過失之宥,律無仇祖之文。
況趙之縱暴,本由於酒,論心即實,事盡荒耄。
豈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仇。
臣謂此孫忍愧銜悲,不違子義,共天同域,無虧孝道”
六年,加尚書左僕射。
八年,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
太祖詔譬之曰“玄象茫昧,既難可了。
且史家諸佔,各有異同,兵星王時,有所幹犯,乃主當誅。
以此言之,益無懼也。
鄭僕射亡後,左執法嘗有變,王光祿至今平安。
日蝕三朝,天下之至忌,晉孝武初有此異,彼庸主耳,猶竟無他。
天道輔仁福善,謂不足橫生憂懼。
兄與後軍,各受內外之任,本以維城,表裏經之,盛衰此懷,實有由來之事。
設若天必降災,寧可千里逃避邪。
既非遠者之事,又不知吉凶定所。
若在都則有不測,去此必保利貞者,豈敢苟違天邪”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加中書令,進號前將軍,常侍、尹如故。
在京尹九年,出爲使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樑南北秦七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
荊州居上流之重,地廣兵強,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諸子居之。
義慶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
性謙虛,始至及去鎮,迎送物並不受。
十二年,普使內外羣官舉士,義慶上表曰“詔書疇諮羣司,延及連牧,旌賢仄陋,拔善幽遐。
伏惟陛下惠哲光宣,經緯明遠,皇階藻曜,風猷日升,而猶詢衢室之令典,遵明臺之睿訓,降淵慮於管庫,紆聖思乎版築,故以道邈往載,德高前王。
臣敢竭虛暗,祗承明旨。
伏見前臨沮令新野庾實,秉真履約,愛敬淳深。
昔在母憂,毀瘠過禮。
今罹父疚,泣血有聞。
行成閨庭,孝著鄰黨,足以敦化率民,齊教軌俗。
前徵奉朝請武陵龔祈,恬和平簡,貞潔純素,潛居研志,耽情墳籍,亦足鎮息頹競,獎勖浮動。
處士南郡師覺,才學明敏,操介清修,業均井渫,志固冰霜。
臣往年闢爲州祭酒,未污其慮。
若朝命遠暨,玉帛遐臻,異人間出,何遠之有”義慶留心撫物,州統內官長親老,不隨在官舍者,年聽遣五吏餉家。
先是,王弘爲江州,亦有此制。
在州八年,爲西土所安。
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奏上之。
又擬班固《典引》爲《典敘》,以述皇代之美。
十六年,改授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衛將軍、江州刺史,持節如故。
十七年,即本號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
尋加開府儀同三司。
爲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義,文詞雖不多,然足爲宗室之表。
受任歷藩,無浮淫之過,唯晚節奉養沙門,頗致費損。
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
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
太尉袁淑,文冠當時。
義慶在江州,請爲衛軍諮議參軍。
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併爲辭章之美,引爲佐史國臣。
太祖與義慶書,常加意斟酌。
鮑照,字明遠,文辭贍逸,嘗爲古樂府,文甚遒麗。
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爲美瑞,照爲《河清頌》,其序甚工。
其辭曰:
臣聞善談天者,必徵象於人。
工言古者,先考績於今。
鴻、犧以降,遐哉邈乎,鏤山嶽,雕篆素,昭德垂勳,可謂多矣。
而史編唐堯之功,載“格於上下”,樂登文王之操,稱“於昭於天”。
素狐玄玉,聿彰符命,樸牛大螾,爰定祥歷,魚鳥動色,禾雉興讓,皆物不盈眥,而美溢金石。
詩人於是不作,頌聲爲之而寢,庸非惑歟。
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應龍之精,俯協河龜之靈,君圖帝寶,粲爛瑰英,固業光曩代,事華前德矣。
聖上天飛踐極,迄茲二十四載。
道化周流,玄澤汪濊。
地平天成,上下含熙。
文同軌通,表裏禔福。
耀德中區,黎庶知讓。
觀英遐表,夷貉懷惠。
恤勤秩禮,罷露臺之金。
紓國振民,傾鉅橋之粟。
約違迫脅,奢去泰甚。
燕無留飲,畋不盤樂。
物色異人,優遊據正。
顯不失心,幽無怨氣。
精炤日月,事洞天情。
故不勞杖斧之臣,號令不嚴而自肅。
無辱鳳舉之使,靈怪不召而自彰。
萬里神行,飆塵不起。
農商野廬,邊城偃柝。
冀馬南金,填委內府。
馴象西爵,充羅外囿。
阿紈綦組之饒,衣覆宗國。
漁鹽杞梓之利,傍贍荒遐。
士民殷富,五陵既有慚德。
宮宇宏麗,三川莫之能比。
閭閈有盈,歌吹無絕。
朱輪疊轍,華冕重肩。
豈徒世無窮人,民獲休息,朝呼韓、罷酤鐵而已哉。
是以嘉祥累仍,福應尤盛:青丘之狐,丹穴之鳥,棲阿閣,遊禁園。
金芝九莖,木禾六刃,秀銅池,發膏畝。
宜以協調律呂,謁薦郊廟,煙霏霧集,不可勝紀。
然而聖上猶昧旦夙興,若有望而未至,閎規遠圖,如有追而莫及,神明之貺,推而弗居也。
是以琬碑鏐檢,盛典蕪而不治。
朝神省方,大化抑而未許。
崇文協律之士,蘊儛頌於外。
坐朝陪宴之臣,懷揄揚於內,三靈佇眷,九壤注心,既有日矣。
歲宮乾維,月躔蒼陸,長河巨濟,異源同清,澄波萬壑,潔瀾千里。
斯誠曠世偉觀,昭啓皇明者也。
語曰“影從表,瑞從德”此其效焉。
宣尼稱“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傳》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皆傷不可見也。
然則古人所不見者,今殫見之矣。
孟軻曰“千載一聖,是旦暮也”豈不大哉。
夫四皇六帝,樹聲長世,大寶也。
澤浸羣生,國富刑清,鴻德也。
制禮裁樂,惇風遷俗,文教也。
誅華逋羯,束顙絳闕,武功也。
鳴鳥躍魚,滌穢河渠,至祥也。
大寶鴻德,文教武功,其崇如此。
幽明協贊,民祇與能,厥應如彼。
唯天爲大,堯實則之。
皇哉唐哉,疇與爲讓。
抑又聞之,勢之所覃者淺,則美之所傳者近。
道之所感者深,則慶之所流者遠。
是以豐功韙命,潤色縢策,盛德形容,藻被歌頌。
察之上代,則奚斯、吉甫之徒,鳴玉鑾於前。
視之中古,則相如、王褒之屬,施金羈於後。
絕景揚光,清埃繼路,班固稱漢成之世,奏御者千有餘篇,文章之盛,與三代同風。
由是言之,斯乃臣子舊職,國家通義,不可輟也。
臣雖不敏,寧不勉乎。
世祖以照爲中書舍人。
上好爲文章,自謂物莫能及,照悟其旨,爲文多鄙言累句,當時鹹謂照才盡,實不然也。
臨海王子頊爲荊州,照爲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
子頊敗,爲亂兵所殺。
義慶在廣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麇入府,心甚惡之,固陳求還。
太祖許解州,以本號還朝。
二十一年,薨於京邑,時年四十二。
追贈侍中、司空,諡曰康王。
子哀王燁字景舒嗣,官至通直郎,爲元兇所殺。
追贈散騎常侍。
子綽,字子流嗣,官至步兵校尉。
升明三年反,伏誅,國除。
綽弟綰,早卒。
燁弟衍,太子舍人。
衍弟鏡,宣城太守。
鏡弟穎,前將軍。
穎弟倩,南新蔡太守。
遵考,高祖族弟也。
曾祖淳,皇曾祖武原令混之弟,官至正員郎。
祖巖,海西令。
父涓子,彭城內史。
遵考始爲將軍振武參軍,預討盧循,封鄉侯。
自建威將軍、彭城內史隨高祖北伐。
時高祖諸子並弱,宗室唯有遵考。
長安平定,以督幷州司州之北河東北平陽北雍州之新平安定五郡諸軍事、輔國將軍、幷州刺史,領河東太守,鎮蒲阪。
關中失守,南還,除遊擊將軍,遷冠軍將軍。
晉帝遜位居秣陵宮,遵考領兵防衛。
高祖初即大位,下推恩之詔,曰“遵考服屬之親,國戚未遠,宗室無多,宜蒙寵爵。
可封營浦縣侯,食邑五百戶”以本號爲彭城、沛二郡太守。
景平元年,遷右衛將軍。
元嘉二年,出爲徵虜將軍、淮南太守。
明年,轉使持節,領護軍,入直殿省。
出爲使持節、督雍樑南北秦四州荊州之南陽竟陵順陽襄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徵虜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襄陽新野二郡太守。
遵考爲政嚴暴,聚斂無節。
五年,爲有司所糾,上不問,赦還都。
七年,除太子右衛率,加給事中。
明年,督南徐兗州之江北淮南諸軍事、徵虜將軍、南兗州刺史,領廣陵太守。
又徵爲侍中,領後軍將軍,徙太常。
九年,遷右衛將軍,加散騎常侍。
十二年,坐厲疾不待對,免常侍,以侯領右衛。
明年,複本官。
十五年,又領徐州大中正、太子中庶子,本官如故。
其年,監徐兗二州豫州之樑郡諸軍事、前將軍、徐兗二州刺史。
未之鎮,留爲侍中,領左衛將軍。
明年,出爲使持節、監豫司雍並四州南豫州之樑郡弋陽馬頭荊州之義陽四郡諸軍事、前將軍、豫州刺史,領南樑郡太守。
二十一年,坐統內旱,百姓饑,詔加賑給,而遵考不奉符旨,免官。
起爲散騎常侍、五兵尚書,遷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
二十五年,徵爲領軍。
二十七年,索虜南至瓜步,率軍出江上,假節蓋。
三十年,復出爲使持節,監豫州刺史。
元兇弒立,進號安西將軍,遣外監徐安期、仰捷祖防守之。
遵考斬安期等,起義兵應南譙王義宣,義宣加遵考鎮西將軍。
夏侯獻率衆至瓜步承候世祖,又坐免官。
孝建元年,魯爽、臧質反,起爲徵虜將軍,率衆屯臨沂縣,仍除吳興太守。
明年,徵爲湘州刺史,未行,遷尚書左僕射。
三年,轉丹陽尹,加散騎常侍。
復爲尚書右僕射,領太子右衛率。
明年,又除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五年,復遷尚書右僕射、金紫光祿大夫,常侍如故。
明年,轉左僕射,常侍如故。
又領徐州刺史、大中正、崇憲太僕。
前廢帝即位,遷特進、右光祿大夫,常侍、太僕如故。
景和元年,出督南豫州諸軍事、安西將軍、南豫州刺史。
太宗即位,以爲侍中、特進、右光祿大夫,領崇憲太僕,給親侍三十人。
崇憲太后崩,太僕解,餘如故。
泰始五年,賜几杖,大官四時賜珍味,疾病太醫給藥,固辭几杖。
後廢帝即位,進左光祿大夫,餘如故。
元徽元年卒,時年八十二。
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如故。
諡曰元公。
遵考無才能,直以宗室不遠,故歷朝顯遇。
年老有疾失明。
子澄之,順帝升明末貴達。
澄之弟琨之,爲竟陵王誕司空主簿。
誕作亂,以爲中兵參軍,不就,縶係數十日,終不受,乃殺之。
追贈黃門郎。
詔吏部尚書謝莊爲之誄。
遵考從弟思考,亦被遇。
歷朝官,極清顯,爲豫章、會稽太守,益、徐州刺史,凡經十郡三州。
泰始元年,卒於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時年七十五。
追贈特進,常侍,光祿如故。
史臣曰:餘妖內侮,偏衆西臨,荀、桓交逼,荊楚之勢危矣。
必使上略未盡,一算或遺,則城壞壓境,上流之難方結。
敵資三分有二之形,北向而爭天下,則我全勝之道,或未可知。
烈武王覽羣才,揚盛策,一舉磔勍寇,非曰天時,抑亦人謀也。
降年不永,遂不得與大業始終,惜矣哉。
暂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