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襄公 · 襄公二十八年
【經】二十有八年春,無冰。
夏,衛石惡出奔晉。
邾子來朝。
秋八月,大雩。
仲孫羯如晉。
冬,齊慶封來奔。
十有一月,公如楚。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
乙未,楚子昭卒。
【傳】二十八年春,無冰。
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飢乎?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以有時災,陰不堪陽。
蛇乘龍。
龍,宋、鄭之星也,宋、鄭必飢。
玄枵,虛中也。
枵,秏名也。
土虛而民秏,不飢何爲?」
夏。
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杞伯、鬍子、沈子、白狄朝於晉,宋之盟故也。
齊侯將行,慶封曰:「我不與盟,何爲於晉?」陳文子曰:「先事後賄,禮也。
小事大,未獲事焉,從之如志,禮也。
雖不與盟,敢叛晉乎?重丘之盟,未可忘也。
子其勸行!」
衛人討寧氏之黨,故石惡出奔晉。
衛人立其從子圃以守石氏之祀,禮也。
邾悼公來朝,時事也。
秋八月,大雩,旱也。
蔡侯歸自晉,入於鄭。
鄭伯享之,不敬。
子產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過此也,君使子展廷勞於東門之外,而傲。
吾曰:『猶將更之。
』今還,受享而惰,乃其心也。
君小國事大國,而惰傲以爲己心,將得死乎?若不免,必由其子。
其爲君也,淫而不父。
僑聞之,如是者,恆有子禍。」
孟孝伯如晉,告將爲宋之盟故如楚也。
蔡侯之如晉也,鄭伯使遊吉如楚。
及漢,楚人還之,曰:「宋之盟,君實親辱。
今吾子來,寡君謂吾子姑還!吾將使馹奔問諸晉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將利小國,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鎮撫其民人,以禮承天之休,此君之憲令,而小國之望也。
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以歲之不易,聘於下執事。
今執事有命曰:『女何與政令之有?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
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事有不利焉,小國是懼。
不然,其何勞之敢憚?」子大叔歸,覆命,告子展曰:「楚子將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三之《頤》三,曰:『迷復,兇。
』其楚子之謂乎?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
能無兇乎?君其往也!送葬而歸,以快楚心。
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
吾乃休吾民矣。」裨竈曰:「今茲周王及楚子皆將死。
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
周、楚惡之。」
九月,鄭遊吉如晉,告將朝於楚,以從宋之盟。
子產相鄭伯以如楚,舍不爲壇。
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適四國,未嘗不爲壇。
自是至今,亦皆循之。
今子草舍,無乃不可乎?」子產曰:「大適小,則爲壇。
小適大,苟舍而已,焉用壇?僑聞之,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災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
小國不困,懷服如歸。
是故作壇以昭其功,宣告後人,無怠於德。
小適大有五惡:說其罪戾,請其不足,行其政事,共某職貢,從其時命。
不然,則重其幣帛,以賀其福而吊其兇,皆小國之禍也。
焉用作壇以昭其禍?所以告子孫,無昭禍焉可也。」
齊莊封好田而耆酒,與慶舍政。
則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弊氏,易內而飲酒。
數日,國遷朝焉。
使諸亡人得賊者,以告而反之,故反盧蒲癸。
癸臣子之,有寵,妻之。
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
子不闢宗,何也?」曰:「宗不餘闢,餘獨焉闢之?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惡識宗?」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先後之。
公膳,日雙雞。
饔人竊更之以鶩。
御者知之,則去其肉而以其洎饋。
子雅、子尾怒。
慶封告盧蒲弊。
盧蒲弊曰;「譬之如禽獸,吾寢處之矣。」使析歸父告晏平仲。
平仲曰:「嬰之衆不足用也,知無能謀也。
言弗敢出,有盟可也。」子家曰:「子之言云,又焉用盟?」告北郭子車。
子車曰:「人各有以事君,非佐之所能也。」陳文子謂桓子曰:「禍將作矣!吾其何得?」對曰:「得慶氏之木百車於莊。」文子曰:「可慎守也已!」
盧蒲癸、王何卜攻慶氏,示子之兆,曰:「或卜攻仇,敢獻其兆。」子之曰:「克,見血。」冬十月,慶封田於萊,陳無宇從。
丙辰,文子使召之。
請曰:「無宇之母疾病,請歸。」慶季卜之,示之兆,曰:「死。」奉龜而泣。
乃使歸。
慶嗣聞之,曰:「禍將作矣!謂子家:「速歸!禍作必於嘗,歸猶可及也。」子家弗聽,亦無悛志。
子息曰:「亡矣!幸而獲在吳、越。」陳無宇濟水而戕舟發樑。
盧蒲姜謂癸曰:「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癸告之。
姜曰:「夫子愎,莫之止,將不出,我請止之。」癸曰:「諾。」十一月乙亥,嘗於大公之廟,慶舍蒞事。
盧蒲姜告之,且止之。
弗聽,曰:「誰敢者!」遂如公。
麻嬰爲屍,慶圭爲上獻。
盧蒲癸、王何執寢戈。
慶氏以其甲環公宮。
陳氏、鮑氏之圉人爲優。
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優,至於魚裏。
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
子尾抽桷擊扉三,盧蒲癸自後刺子之,王何以戈擊之,解其左肩。
猶援廟桷,動於甍,以俎壺投,殺人而後死。
遂殺慶繩、麻嬰。
公懼,鮑國曰:「羣臣爲君故也。」陳須無以公歸,稅服而如內宮。
慶封歸,遇告亂者,丁亥,伐西門,弗克。
還伐北門,克之。
入,伐內宮,弗克。
反,陳於嶽,請戰,弗許。
遂來奔。
獻車於季武子,美澤可以鑑。
展莊叔見之,曰:「車甚澤,人必瘁,宜其亡也。」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汜祭。
穆子不說,使工爲之誦《茅鴟》,亦不知。
既而齊人來讓,奔吳。
吳句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
子服惠伯謂叔孫曰:「天殆富淫人,慶封又富矣。」穆子曰:「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
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
癸巳,天王崩。
未來赴,亦未書,禮也。
崔氏之亂,喪羣公子。
故鉏在魯,叔孫還在燕,賈在句瀆之丘。
及慶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
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
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獨弗欲?」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
吾邑不足欲也。
益之以邶殿,乃足欲。
足欲,亡無日矣。
在外,不得宰吾一邑。
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
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爲之制度,使無遷也。
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
利過則爲敗。
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與北郭佐邑六十,受之。
與子雅邑,辭多受少。
與子尾邑,受而稍致之。
公以爲忠,故有寵。
釋盧蒲弊於北竟。
求崔杼之屍,將戮之,不得。
叔孫穆子曰:「必得之。
武王有亂臣十人,崔杼其有乎?不十人,不足以葬。」既,崔氏之臣曰:「與我其拱璧,吾獻其柩。」於是得之。
十二月乙亥朔,齊人遷莊公,殯於大寢。
以其棺屍崔杼於市,國人猶知之,皆曰:「崔子也。」
爲宋之盟故,公及宋公、陳侯、鄭伯、許男如楚。
公過鄭,鄭伯不在。
伯有廷勞於黃崖,不敬。
穆叔曰:「伯有無戾於鄭,鄭必有大咎。
敬,民之主也,而棄之,何以承守?鄭人不討,必受其辜,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諸宗室,季蘭屍之,敬也。
敬可棄乎?」
及漢,楚康王卒。
公欲反,叔仲昭伯曰:「我楚國之爲,豈爲一人?行也!」子服惠伯曰:「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
飢寒之不恤,誰遑其後?不如姑歸也。」叔孫穆子曰:「叔仲子專之矣,子服子始學者也。」榮成伯曰:「遠圖者,忠也。」公遂行。
宋向戌曰:「我一人之爲,非爲楚也。
飢寒之不恤,誰能恤楚?姑歸而息民,待其立君而爲之備。」宋公遂反。
楚屈建卒。
趙文子喪之如同盟,禮也。
王人來告喪,問崩日,以甲寅告,故書之,以徵過也。
夏,衛石惡出奔晉。
邾子來朝。
秋八月,大雩。
仲孫羯如晉。
冬,齊慶封來奔。
十有一月,公如楚。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
乙未,楚子昭卒。
【傳】二十八年春,無冰。
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飢乎?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以有時災,陰不堪陽。
蛇乘龍。
龍,宋、鄭之星也,宋、鄭必飢。
玄枵,虛中也。
枵,秏名也。
土虛而民秏,不飢何爲?」
夏。
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杞伯、鬍子、沈子、白狄朝於晉,宋之盟故也。
齊侯將行,慶封曰:「我不與盟,何爲於晉?」陳文子曰:「先事後賄,禮也。
小事大,未獲事焉,從之如志,禮也。
雖不與盟,敢叛晉乎?重丘之盟,未可忘也。
子其勸行!」
衛人討寧氏之黨,故石惡出奔晉。
衛人立其從子圃以守石氏之祀,禮也。
邾悼公來朝,時事也。
秋八月,大雩,旱也。
蔡侯歸自晉,入於鄭。
鄭伯享之,不敬。
子產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過此也,君使子展廷勞於東門之外,而傲。
吾曰:『猶將更之。
』今還,受享而惰,乃其心也。
君小國事大國,而惰傲以爲己心,將得死乎?若不免,必由其子。
其爲君也,淫而不父。
僑聞之,如是者,恆有子禍。」
孟孝伯如晉,告將爲宋之盟故如楚也。
蔡侯之如晉也,鄭伯使遊吉如楚。
及漢,楚人還之,曰:「宋之盟,君實親辱。
今吾子來,寡君謂吾子姑還!吾將使馹奔問諸晉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將利小國,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鎮撫其民人,以禮承天之休,此君之憲令,而小國之望也。
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以歲之不易,聘於下執事。
今執事有命曰:『女何與政令之有?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
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事有不利焉,小國是懼。
不然,其何勞之敢憚?」子大叔歸,覆命,告子展曰:「楚子將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三之《頤》三,曰:『迷復,兇。
』其楚子之謂乎?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
能無兇乎?君其往也!送葬而歸,以快楚心。
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
吾乃休吾民矣。」裨竈曰:「今茲周王及楚子皆將死。
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
周、楚惡之。」
九月,鄭遊吉如晉,告將朝於楚,以從宋之盟。
子產相鄭伯以如楚,舍不爲壇。
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適四國,未嘗不爲壇。
自是至今,亦皆循之。
今子草舍,無乃不可乎?」子產曰:「大適小,則爲壇。
小適大,苟舍而已,焉用壇?僑聞之,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災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
小國不困,懷服如歸。
是故作壇以昭其功,宣告後人,無怠於德。
小適大有五惡:說其罪戾,請其不足,行其政事,共某職貢,從其時命。
不然,則重其幣帛,以賀其福而吊其兇,皆小國之禍也。
焉用作壇以昭其禍?所以告子孫,無昭禍焉可也。」
齊莊封好田而耆酒,與慶舍政。
則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弊氏,易內而飲酒。
數日,國遷朝焉。
使諸亡人得賊者,以告而反之,故反盧蒲癸。
癸臣子之,有寵,妻之。
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
子不闢宗,何也?」曰:「宗不餘闢,餘獨焉闢之?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惡識宗?」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先後之。
公膳,日雙雞。
饔人竊更之以鶩。
御者知之,則去其肉而以其洎饋。
子雅、子尾怒。
慶封告盧蒲弊。
盧蒲弊曰;「譬之如禽獸,吾寢處之矣。」使析歸父告晏平仲。
平仲曰:「嬰之衆不足用也,知無能謀也。
言弗敢出,有盟可也。」子家曰:「子之言云,又焉用盟?」告北郭子車。
子車曰:「人各有以事君,非佐之所能也。」陳文子謂桓子曰:「禍將作矣!吾其何得?」對曰:「得慶氏之木百車於莊。」文子曰:「可慎守也已!」
盧蒲癸、王何卜攻慶氏,示子之兆,曰:「或卜攻仇,敢獻其兆。」子之曰:「克,見血。」冬十月,慶封田於萊,陳無宇從。
丙辰,文子使召之。
請曰:「無宇之母疾病,請歸。」慶季卜之,示之兆,曰:「死。」奉龜而泣。
乃使歸。
慶嗣聞之,曰:「禍將作矣!謂子家:「速歸!禍作必於嘗,歸猶可及也。」子家弗聽,亦無悛志。
子息曰:「亡矣!幸而獲在吳、越。」陳無宇濟水而戕舟發樑。
盧蒲姜謂癸曰:「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癸告之。
姜曰:「夫子愎,莫之止,將不出,我請止之。」癸曰:「諾。」十一月乙亥,嘗於大公之廟,慶舍蒞事。
盧蒲姜告之,且止之。
弗聽,曰:「誰敢者!」遂如公。
麻嬰爲屍,慶圭爲上獻。
盧蒲癸、王何執寢戈。
慶氏以其甲環公宮。
陳氏、鮑氏之圉人爲優。
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優,至於魚裏。
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
子尾抽桷擊扉三,盧蒲癸自後刺子之,王何以戈擊之,解其左肩。
猶援廟桷,動於甍,以俎壺投,殺人而後死。
遂殺慶繩、麻嬰。
公懼,鮑國曰:「羣臣爲君故也。」陳須無以公歸,稅服而如內宮。
慶封歸,遇告亂者,丁亥,伐西門,弗克。
還伐北門,克之。
入,伐內宮,弗克。
反,陳於嶽,請戰,弗許。
遂來奔。
獻車於季武子,美澤可以鑑。
展莊叔見之,曰:「車甚澤,人必瘁,宜其亡也。」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汜祭。
穆子不說,使工爲之誦《茅鴟》,亦不知。
既而齊人來讓,奔吳。
吳句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
子服惠伯謂叔孫曰:「天殆富淫人,慶封又富矣。」穆子曰:「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
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
癸巳,天王崩。
未來赴,亦未書,禮也。
崔氏之亂,喪羣公子。
故鉏在魯,叔孫還在燕,賈在句瀆之丘。
及慶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
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
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獨弗欲?」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
吾邑不足欲也。
益之以邶殿,乃足欲。
足欲,亡無日矣。
在外,不得宰吾一邑。
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
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爲之制度,使無遷也。
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
利過則爲敗。
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與北郭佐邑六十,受之。
與子雅邑,辭多受少。
與子尾邑,受而稍致之。
公以爲忠,故有寵。
釋盧蒲弊於北竟。
求崔杼之屍,將戮之,不得。
叔孫穆子曰:「必得之。
武王有亂臣十人,崔杼其有乎?不十人,不足以葬。」既,崔氏之臣曰:「與我其拱璧,吾獻其柩。」於是得之。
十二月乙亥朔,齊人遷莊公,殯於大寢。
以其棺屍崔杼於市,國人猶知之,皆曰:「崔子也。」
爲宋之盟故,公及宋公、陳侯、鄭伯、許男如楚。
公過鄭,鄭伯不在。
伯有廷勞於黃崖,不敬。
穆叔曰:「伯有無戾於鄭,鄭必有大咎。
敬,民之主也,而棄之,何以承守?鄭人不討,必受其辜,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諸宗室,季蘭屍之,敬也。
敬可棄乎?」
及漢,楚康王卒。
公欲反,叔仲昭伯曰:「我楚國之爲,豈爲一人?行也!」子服惠伯曰:「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
飢寒之不恤,誰遑其後?不如姑歸也。」叔孫穆子曰:「叔仲子專之矣,子服子始學者也。」榮成伯曰:「遠圖者,忠也。」公遂行。
宋向戌曰:「我一人之爲,非爲楚也。
飢寒之不恤,誰能恤楚?姑歸而息民,待其立君而爲之備。」宋公遂反。
楚屈建卒。
趙文子喪之如同盟,禮也。
王人來告喪,問崩日,以甲寅告,故書之,以徵過也。
暂无
暂无
二十八年春季,沒有冰。
梓慎說:“今年宋國和鄭國恐怕要發生饑荒了吧!歲星應當在星紀,但已經過頭到了玄枵。
這是因爲要發生天時不正的災荒,陰不能戰勝陽。
蛇乘坐在龍的上邊,龍是宋國、鄭國的星宿,所以宋國、鄭國必然發生饑荒。
玄枵,虛宿在它的中間。
枵,是消耗的名稱。
土地虛而百姓耗,不發生饑荒纔怪呢!”
夏季,齊景公、陳哀公、蔡景侯、北燕伯、杞文公、鬍子、沈子、白狄到晉國朝見,這是由於在宋國那次結盟的緣故。
齊景公準備出行,慶封說:“我們沒有參加結盟,爲什麼要向晉國朝見?”陳文子說:“先考慮事奉大國而後考慮財貨,這是合於禮的。
小國事奉大國,如果沒有得到事奉的機會,就要順從大國的意圖,這也是合於禮的。
我們雖然沒有參加結盟,豈敢背叛晉國呢?重丘的盟會,不可以忘記啊。
您還是勸國君出行!”
衛國人討伐甯氏的親族,所以石惡逃亡到晉國。
衛國人立了他的侄兒石圃,以保存石氏的祭祀,這是合於禮的。
邾悼公前來朝見,這是按時令而來朝見。
秋季,八月,舉行大雩祭,這是由於發生了旱災。
蔡景侯從晉國回國,路過鄭國。
鄭簡公設享禮招待他,蔡景侯表現得不恭敬。
子產說:“蔡侯恐怕不能免於禍難吧!以前經過這裏的時候,國君派子展去到東門外邊慰勞,但是他很驕傲。
我認爲他還是會改變的。
現在他回來,接受享禮而顯得怠惰,這就是他的本性了。
作爲小國的國君,事奉大國,反而把怠惰驕傲作爲本性,將來能有好死嗎?如果不免於禍難,一定由於他的兒子。
他做國君,淫亂而不像做父親的樣子。
僑聽說,像這樣的人,經常會遇到兒子來作亂。
”
孟孝伯去到晉國,這是由於報告爲“宋之盟”的緣故而將到楚國去。
蔡景公去到晉國的時候,鄭簡公派遊吉去到楚國。
到達漢水,楚國人讓他回去,說:“在宋國的那次結盟,貴國君王親自參加。
現在大夫前來,寡君說大夫暫且回去,我將要派傳車奔赴晉國詢問以後再告訴您。
”遊吉說:“在宋國的那次結盟,貴國君王的命令將要有利於小國,而也使小國安定他的國家,鎮撫它的百姓,用禮儀承受上天的福祿,這是貴國君王的法令,同時也是小國的希望。
寡君因此派吉奉上財禮,由於年來多難,特向下級執事聘問。
現在執事命令說:你怎麼能參與鄭國的政令?一定要讓你們國君丟掉你們的疆土和守備,跋山涉水,冒着霜露,以滿足我國君王的心意。
小國還想期望貴國君王賜給恩惠,哪裏敢不唯命是聽?但這不符合盟書的話,而使貴國君王的德行有缺失,也對執享有所不利,小國就害怕這個。
否則,還敢怕什麼勞苦呢?”
遊吉回國,覆命,告訴子展說:“楚王將要死了。
不修明他的政事德行,反而在諸侯那裏貪圖進奉,以達到自己的願望,想要活得長久,行嗎?《周易》有這樣的情況,得到《復》卦變成《頤》卦,說‘迷路往回走,不吉利。
’這說的就是楚王吧?想實現他的願望,而放棄了本來的道路,想回去沒有了歸路,這就叫‘迷復’,能夠吉利嗎?國君就去吧,送了葬回來,讓楚國痛快一下。
楚國沒有近十年的時間,不能爭霸,我們就可以讓百姓休息了。
”裨竈說:“今年周天子和楚王都將死去。
歲星失去它應有的位置,而運行在明年的位置上,要危害鳥尾,周朝和楚國要受災禍。
”
九月,鄭國的遊吉去到晉國,報告說按照在宋國的盟誓將要去楚國朝見。
子產輔助鄭伯去到楚國,搭了帳篷而不築壇。
外僕說:“從前先大夫輔助先君到四方各國,從沒有不築壇的。
從那個時候到今天也都沒有改變。
現在您不除草就搭起帳篷,恐怕不可以吧!”子產說:“大國君臣去到小國,就築壇;小國去到大國,隨便搭個帳篷就行了,哪裏用得着築壇?僑聽說過:大國君臣去到小國有五種好處:赦免它的罪過,原諒它的失誤,救助它的災難,讚賞它的德行和刑法。
教導它所想不到的地方,小國不睏乏,想念和順服大國,好像回家一樣,因此築壇來表揚它的功德,公開告訴後代的人,不要怠情於修德業。
小國去到大國有五種壞處:向小國掩飾它的罪過,請求得到它所缺乏的東西,要求小國奉行它的命令,供給它貢品,服從它的隨時發出的命令。
不這樣,就得加重小國的財禮,用來祝賀它的喜事和弔唁它的禍事,這都是小國的禍患,哪裏用得着築壇招來它的禍患?把這些告訴子孫,不要招來禍患就可以了。
”
齊國的慶封喜歡打獵而嗜好喝酒,把政權交付給慶舍,就帶着他的妻妾財物遷到盧蒲嫳家裏,交換妻妾而喝酒。
幾天以後,官員們就改到這裏來朝見。
慶封讓逃亡在外而知道崔氏餘黨的人,如果前來報告就允許他回國,所以就讓盧蒲癸回來。
盧蒲癸做了慶舍的家臣,受到寵信,慶舍就把女兒嫁給了盧蒲癸。
慶舍的家臣對盧蒲癸說:“男女結婚要區別是否同姓,您卻不避同宗,爲什麼?”盧蒲癸說:“同宗不避我,我怎麼能獨獨避開同宗?比如賦詩時的斷章取義,我取我所需要的就是了,哪裏知道什麼同宗不同宗?”盧蒲癸又對慶舍說起王何而讓他回來,兩個人都受到了慶舍的寵信。
慶舍讓他們拿着武器寢戈作爲隨身警衛。
卿大夫在朝廷辦公務用餐,每天有兩隻雞,管伙食的人偷偷地換成鴨子。
送飯的人知道了,把肉都拿掉而只將肉湯送上來。
子雅、子尾生氣。
慶封告訴盧蒲嫳。
盧蒲嫳說:“把他們比成禽獸,我睡在他們的皮毛上了。
”於是就派析歸父告訴晏平仲。
晏平仲說:“嬰的一夥人不足以使用,聰明也出不了主意。
但是決不敢泄露這些話,可以盟誓。
”析歸父說:“您已經這樣說了,哪裏還用盟誓?”又告訴北郭子車。
子車說:“各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事奉國君,這不是佐所能做到的。
”陳文子對陳無宇說:“禍難將要發生了,我們能得到什麼?”陳無宇回答說:“可以在莊街上得到慶氏的木頭一百車。
”陳文子說:“可以謹慎地保守住就行了。
”
盧蒲癸、王何爲進攻慶氏而占卜,把卦像給慶舍看,說:“有人爲攻打仇人而占卜,謹敢奉獻卦像。
”慶舍說:“攻下了,見到血。
”冬季,十月,慶封在萊地打獵,陳無宇跟從。
十七日,陳文子派人召喚陳無宇回去,陳無宇請求說:“無宇的母親病了,請求回去。
”慶封占卜,把卦像給陳無宇看,陳無宇說:“這是死的卦像。
”捧着龜甲而哭泣,於是就讓他回去了。
慶嗣聽到這件事,說:“禍難將要發生了。
”告訴慶封說:“趕快回去,禍難必然發生在秋祭的時候,回去還來得及。
”慶封不聽,也沒有改悔的意思。
慶嗣說:“他要逃亡了,能夠逃到吳國、楚國就是僥倖。
”陳無宇渡過河,就破壞了渡船撤毀了橋樑。
盧蒲姜對盧蒲癸說:“有事情而不告訴我,必然不能成功。
”盧蒲癸告訴了她。
盧蒲姜說:“我父親性情倔強,沒有人勸阻他,反倒不出來了。
請讓我去勸阻他。
”盧蒲癸說:“好。
”十一月初七日,在太公的廟裏舉行秋祭,慶舍將親臨主持祭祀。
盧蒲姜告訴他有人要發動禍亂,而且勸他不要去。
他不聽,說:“誰敢這麼幹?”就去到太廟參加祭祀。
麻嬰充當祭尸,慶奊充當上獻。
盧蒲癸、王何手拿寢戈,慶氏領着他的甲士圍住公宮。
陳氏、鮑氏的養馬人表演,慶氏的馬容易受驚,甲士都解甲繫馬而喝酒,同時看戲,到了魚裏。
欒氏、高氏、陳氏、鮑氏的徒兵就穿上了慶氏的皮甲。
子尾抽出槌子,在門上敲了三下,盧蒲癸從後邊刺慶舍,王何用戈對他猛擊,打下了慶舍的左肩。
慶舍還能攀着廟宇的椽子,震動了棟樑,把俎和壺向人扔去,殺死了人才死去。
盧蒲癸等人就殺死了慶繩、麻嬰。
齊景公恐懼,鮑國說:“臣下們是爲了君王的緣故。
”陳須無帶着齊景公回去,脫去祭服進了內宮。
慶封回來,碰到報告動亂的人。
十九日,攻打西門,沒有攻下。
回過來攻打北門,攻下了。
進城,攻打內宮,沒有攻下。
返回來,列陣於大街上,慶封請求決戰,沒有得到允許,就逃亡到魯國來。
慶封把車子獻給季武子,美麗光亮可以作鏡子。
展莊叔進見季武子,說:“車很光亮,人必然憔悴,無怪乎他要逃亡了。
”叔孫穆子設便宴招待慶封,慶封先遍祭諸神。
穆子不高興,讓樂工爲他誦《茅鴟》這首詩,他也不明白。
不久以後齊國人前來責問,慶封又逃亡到吳國。
吳子勾餘把朱方封給了慶封,他聚集了族人住在那裏,比以前更富有。
子服惠伯對叔孫穆子說:“上天大概要讓壞人富有的,慶封又富有起來了。
”叔孫穆子說:“好人富有叫做獎賞,壞人富有叫做災殃。
上天恐怕是降災於他了,將要讓他們聚集而一起被殺盡吧!”
十一月二十五日,周靈王逝世。
沒有發來訃告,《春秋》也沒有記載,這是合於禮的。
崔氏那次動亂,公子們各自逃亡,所以鉏在魯國,叔孫還在燕國,賈在句瀆之丘。
等到慶氏逃亡,把他們都召了回來,爲他們準備了器物用具並且發還給他們封邑。
另外封給晏子邶殿邊上六十個城邑,晏子不接受。
子尾說:“富有,是人所需要的。
爲什麼獨獨您不要?”晏子回答說:“慶氏的城邑滿足了慾望,所以逃亡。
我的城邑不能滿足慾望,加上邶殿,就滿足慾望了。
滿足了慾望,離逃亡就沒有幾天了。
逃亡在外邊連一個城邑都不能主宰。
不接受邶殿,不是討厭富有,而是恐怕失去富有。
而且富有,就像布帛的有一定寬度。
給它規定幅度,讓它不能改變。
百姓,總是想生活豐厚,器用富饒,因此就要端正道德,而加以限制,讓它不要不夠,也不要過分,這叫做限制私利。
私利過了頭就會敗壞。
我不敢貪多,就是所謂限制私利。
”齊景公賜給北郭佐六十個城邑,他接受了。
賜給子雅城邑,他婉辭了大多數而接受了少數。
賜給子尾城邑,他接受之後又奉還了。
齊景公認爲子尾忠誠,所以子尾很得寵信。
把盧蒲嫳放逐到齊國北部邊境。
齊國人接着求取崔杼的屍體,準備戮屍,但沒找到。
叔孫穆子說:“一定找得着的。
武王有十個治世之臣,崔杼難道能有嗎?不到十個人,不足以安葬。
”過了不久,崔氏的家臣說:“把他的大玉璧給我,我獻出他的棺材。
”因此就找到了崔杼的屍體。
十二月初一日,齊國人遷葬莊公,停棺在正寢。
用崔杼的棺材裝着崔杼的屍體放在街上示衆。
國內人們都知道,都說:“這是崔杼。
”
由於“宋國之盟”的緣故,魯襄公和宋平公、陳哀公、鄭簡公、許悼公到了楚國。
魯襄公經過鄭國,鄭簡公不在國內,伯有到黃崖慰勞,表現得不恭敬,穆叔說:“伯有如果在鄭國沒有罪,鄭國必然有大災禍。
恭敬,是百姓的主宰,現在丟棄了它,如何能繼承祖宗保持的家業?鄭國人不討伐他,必然要遭到他的災禍。
水邊的薄土,路邊積水中的浮萍水草,用來作祭品,季蘭作爲祭尸,這是由於恭敬。
恭敬難道能丟棄嗎?”
到達漢水,楚康王死。
魯襄公想要回去。
叔仲昭伯說:“我們是爲了楚國,哪裏是爲了一個人?繼續走吧!”子服惠伯說:“君子有長遠考慮,小人只看到眼前。
飢寒都顧不上,誰有工夫顧到後果?不如暫且回去吧。
”叔孫穆子說:“叔仲子可以被專門任用了,子服子,是剛剛開始學習的人。
“榮成伯說:“長遠打算的人是忠誠的。
”魯襄公就繼續前往楚國。
宋國的向戌說:“我們是爲了一個人,不是爲了楚國。
飢寒都顧不上,誰能顧得上楚國?姑且回去而使百姓休息,等他們立了國君再戒備他們。
”宋平公就回去了。
楚國的屈建死,趙文子去弔喪好像對待盟國一樣,這是合於禮的。
周朝的使者來魯國通知喪事,問他周天子死去的日期,用十二月十六日作爲回答,所以《春秋》也這樣記載,用以懲戒過錯。
梓慎說:“今年宋國和鄭國恐怕要發生饑荒了吧!歲星應當在星紀,但已經過頭到了玄枵。
這是因爲要發生天時不正的災荒,陰不能戰勝陽。
蛇乘坐在龍的上邊,龍是宋國、鄭國的星宿,所以宋國、鄭國必然發生饑荒。
玄枵,虛宿在它的中間。
枵,是消耗的名稱。
土地虛而百姓耗,不發生饑荒纔怪呢!”
夏季,齊景公、陳哀公、蔡景侯、北燕伯、杞文公、鬍子、沈子、白狄到晉國朝見,這是由於在宋國那次結盟的緣故。
齊景公準備出行,慶封說:“我們沒有參加結盟,爲什麼要向晉國朝見?”陳文子說:“先考慮事奉大國而後考慮財貨,這是合於禮的。
小國事奉大國,如果沒有得到事奉的機會,就要順從大國的意圖,這也是合於禮的。
我們雖然沒有參加結盟,豈敢背叛晉國呢?重丘的盟會,不可以忘記啊。
您還是勸國君出行!”
衛國人討伐甯氏的親族,所以石惡逃亡到晉國。
衛國人立了他的侄兒石圃,以保存石氏的祭祀,這是合於禮的。
邾悼公前來朝見,這是按時令而來朝見。
秋季,八月,舉行大雩祭,這是由於發生了旱災。
蔡景侯從晉國回國,路過鄭國。
鄭簡公設享禮招待他,蔡景侯表現得不恭敬。
子產說:“蔡侯恐怕不能免於禍難吧!以前經過這裏的時候,國君派子展去到東門外邊慰勞,但是他很驕傲。
我認爲他還是會改變的。
現在他回來,接受享禮而顯得怠惰,這就是他的本性了。
作爲小國的國君,事奉大國,反而把怠惰驕傲作爲本性,將來能有好死嗎?如果不免於禍難,一定由於他的兒子。
他做國君,淫亂而不像做父親的樣子。
僑聽說,像這樣的人,經常會遇到兒子來作亂。
”
孟孝伯去到晉國,這是由於報告爲“宋之盟”的緣故而將到楚國去。
蔡景公去到晉國的時候,鄭簡公派遊吉去到楚國。
到達漢水,楚國人讓他回去,說:“在宋國的那次結盟,貴國君王親自參加。
現在大夫前來,寡君說大夫暫且回去,我將要派傳車奔赴晉國詢問以後再告訴您。
”遊吉說:“在宋國的那次結盟,貴國君王的命令將要有利於小國,而也使小國安定他的國家,鎮撫它的百姓,用禮儀承受上天的福祿,這是貴國君王的法令,同時也是小國的希望。
寡君因此派吉奉上財禮,由於年來多難,特向下級執事聘問。
現在執事命令說:你怎麼能參與鄭國的政令?一定要讓你們國君丟掉你們的疆土和守備,跋山涉水,冒着霜露,以滿足我國君王的心意。
小國還想期望貴國君王賜給恩惠,哪裏敢不唯命是聽?但這不符合盟書的話,而使貴國君王的德行有缺失,也對執享有所不利,小國就害怕這個。
否則,還敢怕什麼勞苦呢?”
遊吉回國,覆命,告訴子展說:“楚王將要死了。
不修明他的政事德行,反而在諸侯那裏貪圖進奉,以達到自己的願望,想要活得長久,行嗎?《周易》有這樣的情況,得到《復》卦變成《頤》卦,說‘迷路往回走,不吉利。
’這說的就是楚王吧?想實現他的願望,而放棄了本來的道路,想回去沒有了歸路,這就叫‘迷復’,能夠吉利嗎?國君就去吧,送了葬回來,讓楚國痛快一下。
楚國沒有近十年的時間,不能爭霸,我們就可以讓百姓休息了。
”裨竈說:“今年周天子和楚王都將死去。
歲星失去它應有的位置,而運行在明年的位置上,要危害鳥尾,周朝和楚國要受災禍。
”
九月,鄭國的遊吉去到晉國,報告說按照在宋國的盟誓將要去楚國朝見。
子產輔助鄭伯去到楚國,搭了帳篷而不築壇。
外僕說:“從前先大夫輔助先君到四方各國,從沒有不築壇的。
從那個時候到今天也都沒有改變。
現在您不除草就搭起帳篷,恐怕不可以吧!”子產說:“大國君臣去到小國,就築壇;小國去到大國,隨便搭個帳篷就行了,哪裏用得着築壇?僑聽說過:大國君臣去到小國有五種好處:赦免它的罪過,原諒它的失誤,救助它的災難,讚賞它的德行和刑法。
教導它所想不到的地方,小國不睏乏,想念和順服大國,好像回家一樣,因此築壇來表揚它的功德,公開告訴後代的人,不要怠情於修德業。
小國去到大國有五種壞處:向小國掩飾它的罪過,請求得到它所缺乏的東西,要求小國奉行它的命令,供給它貢品,服從它的隨時發出的命令。
不這樣,就得加重小國的財禮,用來祝賀它的喜事和弔唁它的禍事,這都是小國的禍患,哪裏用得着築壇招來它的禍患?把這些告訴子孫,不要招來禍患就可以了。
”
齊國的慶封喜歡打獵而嗜好喝酒,把政權交付給慶舍,就帶着他的妻妾財物遷到盧蒲嫳家裏,交換妻妾而喝酒。
幾天以後,官員們就改到這裏來朝見。
慶封讓逃亡在外而知道崔氏餘黨的人,如果前來報告就允許他回國,所以就讓盧蒲癸回來。
盧蒲癸做了慶舍的家臣,受到寵信,慶舍就把女兒嫁給了盧蒲癸。
慶舍的家臣對盧蒲癸說:“男女結婚要區別是否同姓,您卻不避同宗,爲什麼?”盧蒲癸說:“同宗不避我,我怎麼能獨獨避開同宗?比如賦詩時的斷章取義,我取我所需要的就是了,哪裏知道什麼同宗不同宗?”盧蒲癸又對慶舍說起王何而讓他回來,兩個人都受到了慶舍的寵信。
慶舍讓他們拿着武器寢戈作爲隨身警衛。
卿大夫在朝廷辦公務用餐,每天有兩隻雞,管伙食的人偷偷地換成鴨子。
送飯的人知道了,把肉都拿掉而只將肉湯送上來。
子雅、子尾生氣。
慶封告訴盧蒲嫳。
盧蒲嫳說:“把他們比成禽獸,我睡在他們的皮毛上了。
”於是就派析歸父告訴晏平仲。
晏平仲說:“嬰的一夥人不足以使用,聰明也出不了主意。
但是決不敢泄露這些話,可以盟誓。
”析歸父說:“您已經這樣說了,哪裏還用盟誓?”又告訴北郭子車。
子車說:“各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事奉國君,這不是佐所能做到的。
”陳文子對陳無宇說:“禍難將要發生了,我們能得到什麼?”陳無宇回答說:“可以在莊街上得到慶氏的木頭一百車。
”陳文子說:“可以謹慎地保守住就行了。
”
盧蒲癸、王何爲進攻慶氏而占卜,把卦像給慶舍看,說:“有人爲攻打仇人而占卜,謹敢奉獻卦像。
”慶舍說:“攻下了,見到血。
”冬季,十月,慶封在萊地打獵,陳無宇跟從。
十七日,陳文子派人召喚陳無宇回去,陳無宇請求說:“無宇的母親病了,請求回去。
”慶封占卜,把卦像給陳無宇看,陳無宇說:“這是死的卦像。
”捧着龜甲而哭泣,於是就讓他回去了。
慶嗣聽到這件事,說:“禍難將要發生了。
”告訴慶封說:“趕快回去,禍難必然發生在秋祭的時候,回去還來得及。
”慶封不聽,也沒有改悔的意思。
慶嗣說:“他要逃亡了,能夠逃到吳國、楚國就是僥倖。
”陳無宇渡過河,就破壞了渡船撤毀了橋樑。
盧蒲姜對盧蒲癸說:“有事情而不告訴我,必然不能成功。
”盧蒲癸告訴了她。
盧蒲姜說:“我父親性情倔強,沒有人勸阻他,反倒不出來了。
請讓我去勸阻他。
”盧蒲癸說:“好。
”十一月初七日,在太公的廟裏舉行秋祭,慶舍將親臨主持祭祀。
盧蒲姜告訴他有人要發動禍亂,而且勸他不要去。
他不聽,說:“誰敢這麼幹?”就去到太廟參加祭祀。
麻嬰充當祭尸,慶奊充當上獻。
盧蒲癸、王何手拿寢戈,慶氏領着他的甲士圍住公宮。
陳氏、鮑氏的養馬人表演,慶氏的馬容易受驚,甲士都解甲繫馬而喝酒,同時看戲,到了魚裏。
欒氏、高氏、陳氏、鮑氏的徒兵就穿上了慶氏的皮甲。
子尾抽出槌子,在門上敲了三下,盧蒲癸從後邊刺慶舍,王何用戈對他猛擊,打下了慶舍的左肩。
慶舍還能攀着廟宇的椽子,震動了棟樑,把俎和壺向人扔去,殺死了人才死去。
盧蒲癸等人就殺死了慶繩、麻嬰。
齊景公恐懼,鮑國說:“臣下們是爲了君王的緣故。
”陳須無帶着齊景公回去,脫去祭服進了內宮。
慶封回來,碰到報告動亂的人。
十九日,攻打西門,沒有攻下。
回過來攻打北門,攻下了。
進城,攻打內宮,沒有攻下。
返回來,列陣於大街上,慶封請求決戰,沒有得到允許,就逃亡到魯國來。
慶封把車子獻給季武子,美麗光亮可以作鏡子。
展莊叔進見季武子,說:“車很光亮,人必然憔悴,無怪乎他要逃亡了。
”叔孫穆子設便宴招待慶封,慶封先遍祭諸神。
穆子不高興,讓樂工爲他誦《茅鴟》這首詩,他也不明白。
不久以後齊國人前來責問,慶封又逃亡到吳國。
吳子勾餘把朱方封給了慶封,他聚集了族人住在那裏,比以前更富有。
子服惠伯對叔孫穆子說:“上天大概要讓壞人富有的,慶封又富有起來了。
”叔孫穆子說:“好人富有叫做獎賞,壞人富有叫做災殃。
上天恐怕是降災於他了,將要讓他們聚集而一起被殺盡吧!”
十一月二十五日,周靈王逝世。
沒有發來訃告,《春秋》也沒有記載,這是合於禮的。
崔氏那次動亂,公子們各自逃亡,所以鉏在魯國,叔孫還在燕國,賈在句瀆之丘。
等到慶氏逃亡,把他們都召了回來,爲他們準備了器物用具並且發還給他們封邑。
另外封給晏子邶殿邊上六十個城邑,晏子不接受。
子尾說:“富有,是人所需要的。
爲什麼獨獨您不要?”晏子回答說:“慶氏的城邑滿足了慾望,所以逃亡。
我的城邑不能滿足慾望,加上邶殿,就滿足慾望了。
滿足了慾望,離逃亡就沒有幾天了。
逃亡在外邊連一個城邑都不能主宰。
不接受邶殿,不是討厭富有,而是恐怕失去富有。
而且富有,就像布帛的有一定寬度。
給它規定幅度,讓它不能改變。
百姓,總是想生活豐厚,器用富饒,因此就要端正道德,而加以限制,讓它不要不夠,也不要過分,這叫做限制私利。
私利過了頭就會敗壞。
我不敢貪多,就是所謂限制私利。
”齊景公賜給北郭佐六十個城邑,他接受了。
賜給子雅城邑,他婉辭了大多數而接受了少數。
賜給子尾城邑,他接受之後又奉還了。
齊景公認爲子尾忠誠,所以子尾很得寵信。
把盧蒲嫳放逐到齊國北部邊境。
齊國人接着求取崔杼的屍體,準備戮屍,但沒找到。
叔孫穆子說:“一定找得着的。
武王有十個治世之臣,崔杼難道能有嗎?不到十個人,不足以安葬。
”過了不久,崔氏的家臣說:“把他的大玉璧給我,我獻出他的棺材。
”因此就找到了崔杼的屍體。
十二月初一日,齊國人遷葬莊公,停棺在正寢。
用崔杼的棺材裝着崔杼的屍體放在街上示衆。
國內人們都知道,都說:“這是崔杼。
”
由於“宋國之盟”的緣故,魯襄公和宋平公、陳哀公、鄭簡公、許悼公到了楚國。
魯襄公經過鄭國,鄭簡公不在國內,伯有到黃崖慰勞,表現得不恭敬,穆叔說:“伯有如果在鄭國沒有罪,鄭國必然有大災禍。
恭敬,是百姓的主宰,現在丟棄了它,如何能繼承祖宗保持的家業?鄭國人不討伐他,必然要遭到他的災禍。
水邊的薄土,路邊積水中的浮萍水草,用來作祭品,季蘭作爲祭尸,這是由於恭敬。
恭敬難道能丟棄嗎?”
到達漢水,楚康王死。
魯襄公想要回去。
叔仲昭伯說:“我們是爲了楚國,哪裏是爲了一個人?繼續走吧!”子服惠伯說:“君子有長遠考慮,小人只看到眼前。
飢寒都顧不上,誰有工夫顧到後果?不如暫且回去吧。
”叔孫穆子說:“叔仲子可以被專門任用了,子服子,是剛剛開始學習的人。
“榮成伯說:“長遠打算的人是忠誠的。
”魯襄公就繼續前往楚國。
宋國的向戌說:“我們是爲了一個人,不是爲了楚國。
飢寒都顧不上,誰能顧得上楚國?姑且回去而使百姓休息,等他們立了國君再戒備他們。
”宋平公就回去了。
楚國的屈建死,趙文子去弔喪好像對待盟國一樣,這是合於禮的。
周朝的使者來魯國通知喪事,問他周天子死去的日期,用十二月十六日作爲回答,所以《春秋》也這樣記載,用以懲戒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