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 · 定勢
夫情致異區,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
勢者,乘利而爲制也。
如機發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文章體勢,如斯而已。
是以模經爲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騷》命篇者,必歸豔逸之華;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斷辭辨約者,率乖繁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
是以繪事圖色,文辭盡情,色糅而犬馬殊形,情交而雅俗異勢。
熔範所擬,各有司匠,雖無嚴郛,難得逾越。
然淵乎文者,並總羣勢;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剛柔雖殊,必隨時而適用。
若愛典而惡華,則兼通之理偏,似夏人爭弓矢,執一不可以獨射也;若雅鄭而共篇,則總一之勢離,是楚人鬻矛譽楯,譽兩難得而俱售也。
是以括囊雜體,功在銓別,宮商朱紫,隨勢各配。
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於明斷;史論序注,則師範於核要;箴銘碑誄,則體制於宏深;連珠七辭,則從事於巧豔: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
雖復契會相參,節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採爲地矣。
桓譚稱∶“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華而不知實核,或美衆多而不見要約。
”陳思亦云∶“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釐者;所習不同,所務各異。
”言勢殊也。
劉楨雲∶“文之體勢有強弱,使其辭已盡而勢有餘,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
”公幹所談,頗亦兼氣。
然文之任勢,勢有剛柔,不必壯言慷慨,乃稱勢也。
又陸雲自稱∶“往日論文,先辭而後情,尚勢而不取悅澤,及張公論文,則欲宗其言。
”夫情固先辭,勢實須澤,可謂先迷後能從善矣。
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爲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故文反正爲乏,辭反正爲奇。
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
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徑者,趨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務反言者,適俗故也。
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苟異者以失體成怪。
舊練之才,則執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勢流不反,則文體遂弊。
秉茲情術,可無思耶!
贊曰∶
形生勢成,始末相承。
湍回似規,矢激如繩。
因利騁節,情采自凝。
枉轡學步,力止壽陵。
勢者,乘利而爲制也。
如機發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文章體勢,如斯而已。
是以模經爲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騷》命篇者,必歸豔逸之華;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斷辭辨約者,率乖繁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
是以繪事圖色,文辭盡情,色糅而犬馬殊形,情交而雅俗異勢。
熔範所擬,各有司匠,雖無嚴郛,難得逾越。
然淵乎文者,並總羣勢;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剛柔雖殊,必隨時而適用。
若愛典而惡華,則兼通之理偏,似夏人爭弓矢,執一不可以獨射也;若雅鄭而共篇,則總一之勢離,是楚人鬻矛譽楯,譽兩難得而俱售也。
是以括囊雜體,功在銓別,宮商朱紫,隨勢各配。
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於明斷;史論序注,則師範於核要;箴銘碑誄,則體制於宏深;連珠七辭,則從事於巧豔: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
雖復契會相參,節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採爲地矣。
桓譚稱∶“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華而不知實核,或美衆多而不見要約。
”陳思亦云∶“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釐者;所習不同,所務各異。
”言勢殊也。
劉楨雲∶“文之體勢有強弱,使其辭已盡而勢有餘,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
”公幹所談,頗亦兼氣。
然文之任勢,勢有剛柔,不必壯言慷慨,乃稱勢也。
又陸雲自稱∶“往日論文,先辭而後情,尚勢而不取悅澤,及張公論文,則欲宗其言。
”夫情固先辭,勢實須澤,可謂先迷後能從善矣。
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爲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故文反正爲乏,辭反正爲奇。
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
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徑者,趨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務反言者,適俗故也。
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苟異者以失體成怪。
舊練之才,則執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勢流不反,則文體遂弊。
秉茲情術,可無思耶!
贊曰∶
形生勢成,始末相承。
湍回似規,矢激如繩。
因利騁節,情采自凝。
枉轡學步,力止壽陵。
《定勢》是《文心雕龍》的第三十篇,主要論述由不同文體所決定的體勢問題。
對“勢”字的理解,尚存一定分歧,本書引論已經講到一些。
詹鍈《〈文心雕龍〉的定勢論》一文,對此有新的深入研究,認爲劉勰的定勢論,“勢”字源於《孫子兵法》中講的“勢”,並據以提出:“《定勢》的‘勢’,原意是靈活機動而自然的趨勢。
”(見《文學評論叢刊》第五輯)這是研究“定勢論”的新成果。
對“勢”字的理解,尚存一定分歧,本書引論已經講到一些。
詹鍈《〈文心雕龍〉的定勢論》一文,對此有新的深入研究,認爲劉勰的定勢論,“勢”字源於《孫子兵法》中講的“勢”,並據以提出:“《定勢》的‘勢’,原意是靈活機動而自然的趨勢。
”(見《文學評論叢刊》第五輯)這是研究“定勢論”的新成果。
殊術:不同的方法方式。
勢:體勢,指文體的特點構成的自然趨勢、勢態。
機:弩,古代一種弩箭,用機械力量來射箭的弓。
趣:同“趨”。
規體:圓形。
規,圓規,指圓形。
矩:矩尺,畫方形的工具,指方形。
模:仿效。
式:榜樣。
騷:《離騷》,指楚辭。
命篇:作文。
逸:高超,卓絕。
類:大都。
醞藉:指有涵養。
率:大都。
乖:違反、不合。
縟:文采繁富。
色糅:色彩雜糅,指調配色彩。
糅,糅合、調配。
熔範:熔鑄金屬的模型,指寫作的範本。
郛(fú):劃界的城牆,指界限。
奇正:原是軍事用語,見於《孫子·勢篇》,劉勰將其引入文論,奇指新奇,正指雅正。
“剛柔”二句:《周易·繫辭下》:“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
”剛柔:指作品的剛強或婉柔的基本特性。
“似夏人爭弓矢”二句:夏代有個人誇自己的弓說:“我的弓好,沒有誰的箭能夠配得上。
”另一人誇自己的箭好說:“我的箭好,沒有誰的弓能配得上。
”羿聽到後說:“沒有弓,怎能射箭?沒有箭,怎能射中靶子?”
銓(quán):衡量。
章、表、奏、議:皆爲文體名稱。
賦、頌、歌、詩:皆爲文體名稱。
符:符命,歌頌帝王的文章。
檄:討伐敵人的文字。
書:書信。
移:責備對方的文書。
楷式:楷模。
史、論、序、注:皆爲文體名稱。
箴、銘、碑、誄:皆爲文體名稱。
連珠:用各種比喻來說明道理,各種比喻美妙得像連串的珠子。
七辭:即“七體”,用七件事來說明用意。
循:依照,因襲。
契會:契約,時會。
相參:不同體勢相互參合。
契,約券,指兩種不同體勢的參合。
會,會合,指多種不同體勢的會合。
錦:彩色的絲織品。
桓譚:東漢初期作家,他的話可能是《新論》的佚文。
深沉:深隱。
劉楨:東漢末期作家。
他的話不可考。
《南齊書·文學·陸厥傳》說:“劉楨奏書,大明體勢之致。
”
天下一人:具體指何人不詳,未必是實指,而是指這樣的人很少,不可多得。
公幹:劉楨的字。
氣:指作家的氣質體現在作品中形成的文體氣勢。
陸雲:西晉作家。
引文見於《與兄平原書》。
平原,陸機的字。
張公:指西晉作家張華。
情固先辭:即《情采》講的“爲情而造文”,《物色》講的“辭以情發”的意思,這是劉勰的重要文學主張,貫穿全書。
率:大都,大抵。
詭:反常。
穿鑿:牽強附會。
奇:怪誕反常,含貶義。
抑:壓。
回互:曲折,指顛倒。
夷坦:平坦。
夷,平。
密會:深切的體會。
意新:當作“新意”。
舊練:熟練舊體。
情術:指“定勢”的原則和方法。
激:急。
繩:直。
凝:指結合。
枉轡:指走冤枉路。
枉,曲。
襄陵:《莊子·秋水》記載,襄陵有個人去學邯鄲人走路,不但沒學會,連自己的步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勢:體勢,指文體的特點構成的自然趨勢、勢態。
機:弩,古代一種弩箭,用機械力量來射箭的弓。
趣:同“趨”。
規體:圓形。
規,圓規,指圓形。
矩:矩尺,畫方形的工具,指方形。
模:仿效。
式:榜樣。
騷:《離騷》,指楚辭。
命篇:作文。
逸:高超,卓絕。
類:大都。
醞藉:指有涵養。
率:大都。
乖:違反、不合。
縟:文采繁富。
色糅:色彩雜糅,指調配色彩。
糅,糅合、調配。
熔範:熔鑄金屬的模型,指寫作的範本。
郛(fú):劃界的城牆,指界限。
奇正:原是軍事用語,見於《孫子·勢篇》,劉勰將其引入文論,奇指新奇,正指雅正。
“剛柔”二句:《周易·繫辭下》:“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
”剛柔:指作品的剛強或婉柔的基本特性。
“似夏人爭弓矢”二句:夏代有個人誇自己的弓說:“我的弓好,沒有誰的箭能夠配得上。
”另一人誇自己的箭好說:“我的箭好,沒有誰的弓能配得上。
”羿聽到後說:“沒有弓,怎能射箭?沒有箭,怎能射中靶子?”
銓(quán):衡量。
章、表、奏、議:皆爲文體名稱。
賦、頌、歌、詩:皆爲文體名稱。
符:符命,歌頌帝王的文章。
檄:討伐敵人的文字。
書:書信。
移:責備對方的文書。
楷式:楷模。
史、論、序、注:皆爲文體名稱。
箴、銘、碑、誄:皆爲文體名稱。
連珠:用各種比喻來說明道理,各種比喻美妙得像連串的珠子。
七辭:即“七體”,用七件事來說明用意。
循:依照,因襲。
契會:契約,時會。
相參:不同體勢相互參合。
契,約券,指兩種不同體勢的參合。
會,會合,指多種不同體勢的會合。
錦:彩色的絲織品。
桓譚:東漢初期作家,他的話可能是《新論》的佚文。
深沉:深隱。
劉楨:東漢末期作家。
他的話不可考。
《南齊書·文學·陸厥傳》說:“劉楨奏書,大明體勢之致。
”
天下一人:具體指何人不詳,未必是實指,而是指這樣的人很少,不可多得。
公幹:劉楨的字。
氣:指作家的氣質體現在作品中形成的文體氣勢。
陸雲:西晉作家。
引文見於《與兄平原書》。
平原,陸機的字。
張公:指西晉作家張華。
情固先辭:即《情采》講的“爲情而造文”,《物色》講的“辭以情發”的意思,這是劉勰的重要文學主張,貫穿全書。
率:大都,大抵。
詭:反常。
穿鑿:牽強附會。
奇:怪誕反常,含貶義。
抑:壓。
回互:曲折,指顛倒。
夷坦:平坦。
夷,平。
密會:深切的體會。
意新:當作“新意”。
舊練:熟練舊體。
情術:指“定勢”的原則和方法。
激:急。
繩:直。
凝:指結合。
枉轡:指走冤枉路。
枉,曲。
襄陵:《莊子·秋水》記載,襄陵有個人去學邯鄲人走路,不但沒學會,連自己的步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由於作者的思想情趣各個不同,因而創作手法也各有變化,但沒有不是依照情思來確定文章的體裁,就着體裁來形成一種文勢。
這種文勢,是乘着便利而自然形成的。
如機弩一發射,矢箭就端直地疾飛出去了。
山澗曲折,溪流因而湍激迴旋,都是一種自然的趨勢。
圓的體積合乎圓規,它的體勢自然轉動;方的體積合乎矩形,它的體勢就自然安定:文章的體裁及其風格,就是這樣罷了。
所以凡是模仿經典來寫作的,自然具有典雅的好處;效法《離騷》命意創作的篇章,必然歸進華麗卓越之類;文意淺顯切實的,大都不夠含蓄;用詞明白簡練的,大都和豐富多彩不符合。
這些都好比激湍的水流中不會有微波,枯槁的樹木下沒有密密濃蔭一樣,都是自然的趨勢。
因此繪畫要講究色彩,寫作文章要盡力表現思想感情。
調配顏色,畫的狗和馬的形狀纔有區別,思想感情有了交錯融合,使文章的雅與俗具有不同的體勢。
作者所擬定學習的範文,都各有各的師承;雖然彼此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卻是很難越過。
然而精於作文的人,都善於綜合各種文章體勢。
新奇和雅正的體勢雖然相反,卻能融會貫通,剛健和婉柔的體勢雖然不同,卻能跟着時機加以適用。
倘若只是愛好典雅的體勢而厭惡華麗的體勢,那就偏離了兼曉並通的道理;這好比夏人爭弓好還是箭好,各執一端,可是光拿着其中的一樣是不可能發射的。
倘若典雅的體勢和yín靡的體勢統一在一篇作品裏,那就破壞了統一的體勢;這好比楚人賣矛和盾,既要誇矛好又要誇盾好,弄得兩樣東西都難以賣出去了。
所以總括各種文章體勢,功效在於權衡辨別加以運用,像音樂有宮商五音,色彩有朱紫五色一樣,文章的聲律和辭采都要隨體勢的變化來調配。
比如:章、表、奏、議這些文體,就要以典雅作爲標準;賦、頌、詩、歌這些文體,就要以清麗作爲規範;符、檄、書、移這些文體,就要以明確果斷作爲楷模;史、論、序、注這些文體,就要以簡明扼要作爲榜樣;箴、銘、碑、誄這些文體,就要求廣大深刻;連珠、七辭這些文體,就要求做到巧妙華豔。
這都是根據不同體裁構成不同文勢,適應變化而收到功效。
雖然原則和時機互相關聯,音韻的節奏和文辭的色彩可以互相交錯,然而好比五色的錦緞,還是用各自的本色作底子。
桓譚說:“作家都各有所愛好,有的愛好虛浮華麗而不懂得樸實扼要,有的愛好繁冗而不知道精要簡約。
”曹植也說:“世上的作者,有的愛好博採繁文,以使其命意深沉不露;或者愛好分析言辭辨明語句,剖析毫釐。
各人習好的不同,因而所務求的也各有差異。
”說明體勢有種種分別。
劉楨說:“文章的體勢確實有強有弱,要是話說完了,文勢還很有力,天下只一人罷了,不可得到啊!”劉楨所談論的,也兼指文體氣勢。
然而文章任隨文勢,文勢有剛有柔,不必一定要豪言壯語、慷慨激昂,纔算有勢。
還有,陸雲自稱:“從前談論文章,首先重視文辭,然後才考慮文章的感情,又崇尚文章的體勢,而不講究文辭的潤色。
後來聽了張華父子議論作文,便要尊崇他的話。
”其實情感本來比文辭重要,體勢確實需要潤飾,陸雲可說是先迷失了方向,後來能接受好的意見了。
自從近代以來的作者,大都愛好奇巧的文章,考查他們作品的體制,乃是從訛濫新奇這種錯誤趨勢造成的。
由於厭棄舊有的雅正文體,所以便穿鑿附會追求新奇。
考察他們爲什麼採用這種錯誤方法好像很難,其實並無奧妙,只是反對正常的做法罷了。
所以如“正”字反寫便成了“乏”字一樣,文辭故意違反正常用法就成了新奇。
仿效新奇的方法,必須顛倒字句,把上面的字放到下面,把中間的詞放到外面,這樣顛倒不正常,就算有新奇的色彩了。
通衢大道非常平坦,可是很多人不走大道卻去走捷路小道,那是因爲貪圖路近的緣故;雅正的文章很是明白,可是人們常追求反常的言辭,那是爲了迎合時俗的緣故。
然而,精通寫作的人能夠用新穎的文意寫出精巧的文章,只求奇異的就會因違背文體而變成怪誕。
熟悉舊體裁的能夠依照正常的寫法來駕馭新奇;迎合新風氣的,則喜歡追逐新奇而違反正常的寫作原則。
如果這種追逐新奇的趨勢不糾正,那文章的正常體統就敗壞了。
要掌握寫作中的這種情況和方法,可以不經過深思嗎?
總結:
形體產生態勢便跟着形成,文章體裁體勢始終緊緊相承。
激流回旋好似圓形的規,急飛的箭矢有如工匠的墨繩。
因勢利導馳騁文壇有節有拍,情志辭采自然很好地結凝。
不走正道亂學邯鄲步法,力氣用盡只落個笑柄爬行。
這種文勢,是乘着便利而自然形成的。
如機弩一發射,矢箭就端直地疾飛出去了。
山澗曲折,溪流因而湍激迴旋,都是一種自然的趨勢。
圓的體積合乎圓規,它的體勢自然轉動;方的體積合乎矩形,它的體勢就自然安定:文章的體裁及其風格,就是這樣罷了。
所以凡是模仿經典來寫作的,自然具有典雅的好處;效法《離騷》命意創作的篇章,必然歸進華麗卓越之類;文意淺顯切實的,大都不夠含蓄;用詞明白簡練的,大都和豐富多彩不符合。
這些都好比激湍的水流中不會有微波,枯槁的樹木下沒有密密濃蔭一樣,都是自然的趨勢。
因此繪畫要講究色彩,寫作文章要盡力表現思想感情。
調配顏色,畫的狗和馬的形狀纔有區別,思想感情有了交錯融合,使文章的雅與俗具有不同的體勢。
作者所擬定學習的範文,都各有各的師承;雖然彼此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卻是很難越過。
然而精於作文的人,都善於綜合各種文章體勢。
新奇和雅正的體勢雖然相反,卻能融會貫通,剛健和婉柔的體勢雖然不同,卻能跟着時機加以適用。
倘若只是愛好典雅的體勢而厭惡華麗的體勢,那就偏離了兼曉並通的道理;這好比夏人爭弓好還是箭好,各執一端,可是光拿着其中的一樣是不可能發射的。
倘若典雅的體勢和yín靡的體勢統一在一篇作品裏,那就破壞了統一的體勢;這好比楚人賣矛和盾,既要誇矛好又要誇盾好,弄得兩樣東西都難以賣出去了。
所以總括各種文章體勢,功效在於權衡辨別加以運用,像音樂有宮商五音,色彩有朱紫五色一樣,文章的聲律和辭采都要隨體勢的變化來調配。
比如:章、表、奏、議這些文體,就要以典雅作爲標準;賦、頌、詩、歌這些文體,就要以清麗作爲規範;符、檄、書、移這些文體,就要以明確果斷作爲楷模;史、論、序、注這些文體,就要以簡明扼要作爲榜樣;箴、銘、碑、誄這些文體,就要求廣大深刻;連珠、七辭這些文體,就要求做到巧妙華豔。
這都是根據不同體裁構成不同文勢,適應變化而收到功效。
雖然原則和時機互相關聯,音韻的節奏和文辭的色彩可以互相交錯,然而好比五色的錦緞,還是用各自的本色作底子。
桓譚說:“作家都各有所愛好,有的愛好虛浮華麗而不懂得樸實扼要,有的愛好繁冗而不知道精要簡約。
”曹植也說:“世上的作者,有的愛好博採繁文,以使其命意深沉不露;或者愛好分析言辭辨明語句,剖析毫釐。
各人習好的不同,因而所務求的也各有差異。
”說明體勢有種種分別。
劉楨說:“文章的體勢確實有強有弱,要是話說完了,文勢還很有力,天下只一人罷了,不可得到啊!”劉楨所談論的,也兼指文體氣勢。
然而文章任隨文勢,文勢有剛有柔,不必一定要豪言壯語、慷慨激昂,纔算有勢。
還有,陸雲自稱:“從前談論文章,首先重視文辭,然後才考慮文章的感情,又崇尚文章的體勢,而不講究文辭的潤色。
後來聽了張華父子議論作文,便要尊崇他的話。
”其實情感本來比文辭重要,體勢確實需要潤飾,陸雲可說是先迷失了方向,後來能接受好的意見了。
自從近代以來的作者,大都愛好奇巧的文章,考查他們作品的體制,乃是從訛濫新奇這種錯誤趨勢造成的。
由於厭棄舊有的雅正文體,所以便穿鑿附會追求新奇。
考察他們爲什麼採用這種錯誤方法好像很難,其實並無奧妙,只是反對正常的做法罷了。
所以如“正”字反寫便成了“乏”字一樣,文辭故意違反正常用法就成了新奇。
仿效新奇的方法,必須顛倒字句,把上面的字放到下面,把中間的詞放到外面,這樣顛倒不正常,就算有新奇的色彩了。
通衢大道非常平坦,可是很多人不走大道卻去走捷路小道,那是因爲貪圖路近的緣故;雅正的文章很是明白,可是人們常追求反常的言辭,那是爲了迎合時俗的緣故。
然而,精通寫作的人能夠用新穎的文意寫出精巧的文章,只求奇異的就會因違背文體而變成怪誕。
熟悉舊體裁的能夠依照正常的寫法來駕馭新奇;迎合新風氣的,則喜歡追逐新奇而違反正常的寫作原則。
如果這種追逐新奇的趨勢不糾正,那文章的正常體統就敗壞了。
要掌握寫作中的這種情況和方法,可以不經過深思嗎?
總結:
形體產生態勢便跟着形成,文章體裁體勢始終緊緊相承。
激流回旋好似圓形的規,急飛的箭矢有如工匠的墨繩。
因勢利導馳騁文壇有節有拍,情志辭采自然很好地結凝。
不走正道亂學邯鄲步法,力氣用盡只落個笑柄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