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浮屠文暢師序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問其名則是,校其行則非,可以與之遊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問之名則非,校其行而是,可以與之遊乎?揚子云稱:“在門牆則揮之,在夷狄則進之。
”吾取以爲法焉。
浮屠師文暢喜文章,其周遊天下,凡有行,必請於搢紳先生以求詠歌其所志。
貞元十九年春,將行東南,柳君宗元爲之請。
解其裝,得所得敘詩累百餘篇,非至篤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無以聖人之道告之者,而徒舉浮屠之說贈焉。
夫文暢,浮屠也,如欲聞浮屠之說,當自就其師而問之,何故謁吾徒而來請也?彼見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爲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樂聞其說而請之。
如吾徒者,宜當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語之,不當又爲浮屠之說而瀆告之也。
民之初生,固若禽獸夷狄然。
聖人者立,然後知宮居而粒食,親親而尊尊,生者養而死者藏。
是故道莫大乎仁義,教莫正乎禮樂刑政。
施之於天下,萬物得其宜;措之於其躬,體安而氣平。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文武以是傳之周公、孔子,書之於策,中國之人世守之。
今浮屠者,孰爲而孰傳之邪?夫鳥俯而啄,仰而四顧;夫獸深居而簡出,懼物之爲己害也,猶且不脫焉。
弱之肉,疆之食。
今吾與文暢安居而暇食,優遊以生死,與禽獸異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爲者,惑也;悅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
餘既重柳請,又嘉浮屠能喜文辭,於是乎言。
”吾取以爲法焉。
浮屠師文暢喜文章,其周遊天下,凡有行,必請於搢紳先生以求詠歌其所志。
貞元十九年春,將行東南,柳君宗元爲之請。
解其裝,得所得敘詩累百餘篇,非至篤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無以聖人之道告之者,而徒舉浮屠之說贈焉。
夫文暢,浮屠也,如欲聞浮屠之說,當自就其師而問之,何故謁吾徒而來請也?彼見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爲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樂聞其說而請之。
如吾徒者,宜當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語之,不當又爲浮屠之說而瀆告之也。
民之初生,固若禽獸夷狄然。
聖人者立,然後知宮居而粒食,親親而尊尊,生者養而死者藏。
是故道莫大乎仁義,教莫正乎禮樂刑政。
施之於天下,萬物得其宜;措之於其躬,體安而氣平。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文武以是傳之周公、孔子,書之於策,中國之人世守之。
今浮屠者,孰爲而孰傳之邪?夫鳥俯而啄,仰而四顧;夫獸深居而簡出,懼物之爲己害也,猶且不脫焉。
弱之肉,疆之食。
今吾與文暢安居而暇食,優遊以生死,與禽獸異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爲者,惑也;悅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
餘既重柳請,又嘉浮屠能喜文辭,於是乎言。
暂无
浮屠:譯自梵語,本作“佛陀”,指佛。
《後漢書·楚王英傳》:“晚節更喜黃老,學爲浮屠齋戒祭祀。
”注曰:“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國有佛道焉。
”這裏指僧人。
儒名而墨行:有儒者之名而行墨家之行。
校:考覈。
揚子云:即揚雄,漢代儒者和辭賦家。
門牆:指師門。
揮之:揮而去之,即將其趕走。
夷狄:均爲古時對異族的貶稱,這裏指佛教。
進之:引薦,舉薦。
搢(jìn)紳:插笏於帶間,古之仕宦者垂紳插笏,因稱士大夫爲搢紳,也作緩紳。
搢:插。
紳:大帶。
其所志:指文暢師之詩作。
志:記。
柳君宗元爲之請:指柳宗元請作者爲文暢寫文章送行。
得所得:得到文暢所得的。
累:累計,總共。
至篤好:特別深的愛好。
篤:深,厚。
致多如是:得到這麼多。
致:達到。
惜:可惜。
其:句中語氣詞。
聖人之道:指儒家的孔、孟之道。
徒舉:只是羅列[2]。
浮屠之說:指佛家理論,佛家話。
這自就其師:自己到他的師傅那裏。
謁:謁見、拜見。
吾徒:我們這些儒門的士大夫,作者以儒家道統的繼承人自命,故云。
君臣父子之懿(yì):即君臣父子之間倫理關係之和諧。
懿:美好。
文物事:文章、物品、事業,指作事及行爲,即儒者們的實際行動。
爲:因此。
盛:興盛,興旺[2]。
慕:仰慕、嚮往。
拘其法:受佛法所限。
拘:受限制。
宜當:應當,應該。
二帝三王之道:即指儒道。
二帝:指堯、舜。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一說指禹、湯、周文王及周武王。
行:運行。
著:顯明。
幽:昏暗,隱蔽。
人物:人和各種生物。
蕃:滋息,茂盛。
瀆(dú):輕慢,褻瀆,有不嚴肅,不尊重之意。
固:本來。
若:像……那樣。
宮居:住到屋子裏。
粒食:以穀物爲食。
親親:親其所應親近的人。
尊尊:尊敬其所應尊敬的人。
養:供養。
藏:掩藏,文章指埋葬。
是故:因此。
道:道理。
教:政教,教化。
正:直而不曲。
禮:規定社會行爲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
樂:音樂。
刑:刑罰。
政:政治,政事。
措:置,施行。
躬:自身。
體安而氣平:身體安好,志氣平順。
以是:指文章所說的儒道。
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
策:簡策。
古時無紙,用狹長的竹片來書寫,謂之簡,合數簡用線穿聯起來爲策。
事少則書之於簡,事多則書之於策。
策:也作“冊”、“笑”。
中國:上古時代,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爲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
世守之:世世代代固守孔盂儒道。
孰爲:誰這樣做。
孰傳之:誰將儒家的道統傳給他們呢?
俯:低頭。
啄:啄食。
仰:擡頭。
四顧:四處張望。
深居而簡出:藏身於深密之處,很少出現。
猶且:尚且。
不脫:擺脫不了,免不了。
弱之肉:弱者的肉。
疆之食:強者的食物。
弱者之肉是強者之食,即弱肉強食。
疆:同“強”。
安居:安定舒服地居住。
暇食:安逸閒適地吃東西。
優遊:閒適自得。
以:而。
寧可:哪能。
所自:得來的原因。
即指有了儒家道統,方可國泰民安。
悅:喜歡。
乎:於。
即:就,接受。
告而不以實:不以真實情況相告。
信:誠實,不欺。
既重柳請:既重視柳宗元的請求。
柳宗元請作者給文暢寫點東西,柳又是韓的好友,故云。
嘉:特許。
文辭:文章指詩文而言。
《後漢書·楚王英傳》:“晚節更喜黃老,學爲浮屠齋戒祭祀。
”注曰:“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國有佛道焉。
”這裏指僧人。
儒名而墨行:有儒者之名而行墨家之行。
校:考覈。
揚子云:即揚雄,漢代儒者和辭賦家。
門牆:指師門。
揮之:揮而去之,即將其趕走。
夷狄:均爲古時對異族的貶稱,這裏指佛教。
進之:引薦,舉薦。
搢(jìn)紳:插笏於帶間,古之仕宦者垂紳插笏,因稱士大夫爲搢紳,也作緩紳。
搢:插。
紳:大帶。
其所志:指文暢師之詩作。
志:記。
柳君宗元爲之請:指柳宗元請作者爲文暢寫文章送行。
得所得:得到文暢所得的。
累:累計,總共。
至篤好:特別深的愛好。
篤:深,厚。
致多如是:得到這麼多。
致:達到。
惜:可惜。
其:句中語氣詞。
聖人之道:指儒家的孔、孟之道。
徒舉:只是羅列[2]。
浮屠之說:指佛家理論,佛家話。
這自就其師:自己到他的師傅那裏。
謁:謁見、拜見。
吾徒:我們這些儒門的士大夫,作者以儒家道統的繼承人自命,故云。
君臣父子之懿(yì):即君臣父子之間倫理關係之和諧。
懿:美好。
文物事:文章、物品、事業,指作事及行爲,即儒者們的實際行動。
爲:因此。
盛:興盛,興旺[2]。
慕:仰慕、嚮往。
拘其法:受佛法所限。
拘:受限制。
宜當:應當,應該。
二帝三王之道:即指儒道。
二帝:指堯、舜。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一說指禹、湯、周文王及周武王。
行:運行。
著:顯明。
幽:昏暗,隱蔽。
人物:人和各種生物。
蕃:滋息,茂盛。
瀆(dú):輕慢,褻瀆,有不嚴肅,不尊重之意。
固:本來。
若:像……那樣。
宮居:住到屋子裏。
粒食:以穀物爲食。
親親:親其所應親近的人。
尊尊:尊敬其所應尊敬的人。
養:供養。
藏:掩藏,文章指埋葬。
是故:因此。
道:道理。
教:政教,教化。
正:直而不曲。
禮:規定社會行爲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
樂:音樂。
刑:刑罰。
政:政治,政事。
措:置,施行。
躬:自身。
體安而氣平:身體安好,志氣平順。
以是:指文章所說的儒道。
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
策:簡策。
古時無紙,用狹長的竹片來書寫,謂之簡,合數簡用線穿聯起來爲策。
事少則書之於簡,事多則書之於策。
策:也作“冊”、“笑”。
中國:上古時代,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爲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
世守之:世世代代固守孔盂儒道。
孰爲:誰這樣做。
孰傳之:誰將儒家的道統傳給他們呢?
俯:低頭。
啄:啄食。
仰:擡頭。
四顧:四處張望。
深居而簡出:藏身於深密之處,很少出現。
猶且:尚且。
不脫:擺脫不了,免不了。
弱之肉:弱者的肉。
疆之食:強者的食物。
弱者之肉是強者之食,即弱肉強食。
疆:同“強”。
安居:安定舒服地居住。
暇食:安逸閒適地吃東西。
優遊:閒適自得。
以:而。
寧可:哪能。
所自:得來的原因。
即指有了儒家道統,方可國泰民安。
悅:喜歡。
乎:於。
即:就,接受。
告而不以實:不以真實情況相告。
信:誠實,不欺。
既重柳請:既重視柳宗元的請求。
柳宗元請作者給文暢寫點東西,柳又是韓的好友,故云。
嘉:特許。
文辭:文章指詩文而言。
人裏面有號稱是儒家,行爲卻屬墨家的。
問他的名稱則是儒,參校他的行爲卻不是,這樣的人,可以和他交往遊歷嗎?也有號稱是墨家,行爲卻屬儒家的,問他的名稱則不是儒,參校他的行爲卻又屬於儒家的,這樣的人,可以和他交往遊歷嗎?揚子云說過:“在孔子的門牆外的,要揮手讓他走開,有身在夷狄邊遠地區的,則要收納引導他。
”我吸取過來用作自己的態度。
浮屠師文暢喜歡文章,他周遊天下時,凡有出行的事,都要請搢紳先生們同行以便作詩歌頌他所到之處。
貞元十九年春天,將要出行到東南去,柳宗元替他請求,讓我寫文贈文暢師。
解下其行裝,看到文暢師又獲得了達官文人們的敘詩有百餘篇,不是極其喜好的話,他怎麼能得到這麼多呢?只可惜人們沒有拿聖人的大道告訴給他,卻只是羅列浮屠的學說贈送。
文暢,是僧人,如果想要聽浮屠的學說,應當自己向老師詢問,爲什麼來拜謁我們這些人並且來請教呢?他看到我們君、臣、父、子倫理關係美好,文章、物品、事業都因此興盛,內心非常仰慕,可是又爲浮屠法規所拘束而不能深入瞭解,因此才喜歡聽揞紳先生的說法,請他們作文章。
我們這些人,應該告訴他有關兩帝三王的大道;日、月、星、辰的運行;天地顯著鬼神幽微的原因,將人和事物爲什麼蕃生不息,江河爲什麼流動告訴他,不應當又寫些浮屠的說法來告訴他。
人剛出現的時候,簡直就像飛禽、走獸,和夷狄那樣。
聖人出現後,才知道住在宮室裏,吃穀米,親近親人,尊重尊貴的人,養育活人,埋葬死人。
因此,道,沒有比仁義更大的,教化沒有比禮、樂、政、刑更正統的。
把它們對天下施行就會萬物都就會各得其所;在自身上施行,身體安康,心氣平和。
堯把它傳給舜,舜把它傳給禹,禹把它傳給商湯,商湯把它傳給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文王、周武王又把它傳給了周公、孔子,並將它寫在書冊上,中國人世世代代遵守它。
現在佛教,是誰創建誰傳播的呢?鳥俯下頭啄東西,仰起頭四下張望;獸類深居筒出,擔心其他東西傷害自己,尚且不能全部免難脫險。
弱者的肉就是強者的食物啊!現在我和文暢師能安全地居住,休閒地吃東西,生死都很從容,和禽獸不同,怎麼可以不知道之所以能夠這樣的由來呢?
不知道的,不是不知者的過錯;知道卻不去施行,實在是糊塗;喜歡舊的不能接受新事物的人,是弱者;知道卻不告訴別人的,是不仁;告訴人卻不講實話的,是不誠實。
我既看重柳宗元的請求,又嘉許文暢師能喜歡文章,因此才這樣寫。
問他的名稱則是儒,參校他的行爲卻不是,這樣的人,可以和他交往遊歷嗎?也有號稱是墨家,行爲卻屬儒家的,問他的名稱則不是儒,參校他的行爲卻又屬於儒家的,這樣的人,可以和他交往遊歷嗎?揚子云說過:“在孔子的門牆外的,要揮手讓他走開,有身在夷狄邊遠地區的,則要收納引導他。
”我吸取過來用作自己的態度。
浮屠師文暢喜歡文章,他周遊天下時,凡有出行的事,都要請搢紳先生們同行以便作詩歌頌他所到之處。
貞元十九年春天,將要出行到東南去,柳宗元替他請求,讓我寫文贈文暢師。
解下其行裝,看到文暢師又獲得了達官文人們的敘詩有百餘篇,不是極其喜好的話,他怎麼能得到這麼多呢?只可惜人們沒有拿聖人的大道告訴給他,卻只是羅列浮屠的學說贈送。
文暢,是僧人,如果想要聽浮屠的學說,應當自己向老師詢問,爲什麼來拜謁我們這些人並且來請教呢?他看到我們君、臣、父、子倫理關係美好,文章、物品、事業都因此興盛,內心非常仰慕,可是又爲浮屠法規所拘束而不能深入瞭解,因此才喜歡聽揞紳先生的說法,請他們作文章。
我們這些人,應該告訴他有關兩帝三王的大道;日、月、星、辰的運行;天地顯著鬼神幽微的原因,將人和事物爲什麼蕃生不息,江河爲什麼流動告訴他,不應當又寫些浮屠的說法來告訴他。
人剛出現的時候,簡直就像飛禽、走獸,和夷狄那樣。
聖人出現後,才知道住在宮室裏,吃穀米,親近親人,尊重尊貴的人,養育活人,埋葬死人。
因此,道,沒有比仁義更大的,教化沒有比禮、樂、政、刑更正統的。
把它們對天下施行就會萬物都就會各得其所;在自身上施行,身體安康,心氣平和。
堯把它傳給舜,舜把它傳給禹,禹把它傳給商湯,商湯把它傳給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文王、周武王又把它傳給了周公、孔子,並將它寫在書冊上,中國人世世代代遵守它。
現在佛教,是誰創建誰傳播的呢?鳥俯下頭啄東西,仰起頭四下張望;獸類深居筒出,擔心其他東西傷害自己,尚且不能全部免難脫險。
弱者的肉就是強者的食物啊!現在我和文暢師能安全地居住,休閒地吃東西,生死都很從容,和禽獸不同,怎麼可以不知道之所以能夠這樣的由來呢?
不知道的,不是不知者的過錯;知道卻不去施行,實在是糊塗;喜歡舊的不能接受新事物的人,是弱者;知道卻不告訴別人的,是不仁;告訴人卻不講實話的,是不誠實。
我既看重柳宗元的請求,又嘉許文暢師能喜歡文章,因此才這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