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錢獻之序
孔子沒而大道微,漢儒承秦滅學之後,始立專門,各抱一經,師弟傳受,儕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曉,其於聖人之道,猶築墻垣而塞門巷也。
久之,通儒漸出,貫穿群經,左右證明,擇其長説。
及其敝也,雜之以讖緯,亂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譏之。
蓋魏晉之間,空虛之談興,以清言爲高,以章句爲塵垢,放誕頽壞,迄亡天下。
然世猶或愛其説辭,不忍廢也。
自是南北乖分,學術異尙,五百餘年。
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長,定爲義疏,明示統貫,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
宋之時,眞儒乃得聖人之旨,群經略有定説。
元明守之,著爲功令。
當明佚君亂政屢作,士大夫維持綱紀,明守節義,使明久而後亡,其宋儒論學之效哉!且夫天地之遠,久則必變。
是故夏尙忠,商尙質,周尙文。
學者之變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齊其弊,則所尙也賢於其故,否則不及其故,自漢以來皆然已。
明末至今日,學者頗厭功令所載爲習聞,又惡陋儒不考古而蔽於近,於是專求古人名物制度訓詁書數,以博爲量,以窺隙攻難爲功。
其甚者,欲盡捨程朱,而宗漢之士,枝之獵而去其根,細之蒐而遺其巨,夫寧非蔽與?
嘉定錢君獻之,強識而精思,爲今士之魁傑,余嘗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
雖然,是猶居京師庬淆之間也。
錢君將歸江南而適嶺表,行數千里,旁無朋友,獨見高山大川喬木,聞鳥獸之異鳴,四顧天地之內,寥乎茫乎,於以俯思古聖人垂訓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於余論,將益有合也哉。
《贈錢獻之序》是清代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鼐。
他在堅持宋學立場的同時,對漢學的長處也有所肯定,有所吸取,所以能提出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統一的散文創作主張。
錢獻之:錢坫,清代學者兼書法家,江蘇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人;官乾州兼署武功縣,精硏文字學和地理學,著有《説文解字斠詮》、《十經文字通正書》、《史記補注》、《新斠注地理志》等。
微:衰敗。
滅學:指秦始皇焚書坑儒。
儕偶:同輩,此處指同代各家。
通儒:博學多聞、通曉古今的儒學家。
讖:指圖讖,是巫師或方士製作的一種隱語或預言,作爲吉凶的符驗或徵兆。
緯:指方士化的儒生編集起來的以神學迷信附會儒家經典的著作。
讖緯:漢代流行的神學迷信。
清言:亦稱清談或玄言。
魏晉時期崇尙虛無,喜談名理。
這種社會風氣始於魏,當時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擯棄世務,專談玄理,到晉代,清談之風大盛。
説辭:指崇尙消談的作者的辯麗的言辭。
乖分:乖違分離。
學術異尙:北朝經學多遵守東漢經師舊説,不尙通變,注重章句訓詁;南朝經師注重經義,貴有心得,不拘舊説。
定爲義疏:唐初,孔穎達奉命撰《五經正義》,唐太宗令顔師古考訂五經文字。
撰有《五經定本》,此外還有幾部“經疏”。
從此經書有了統一的文字和解釋。
折衷:取正,按古代“聖人”的見解判斷是非。
眞儒:指宋朝程顥、程頤、朱熹等人,宋以後的統治階級尊崇程朱理學,對經書的解釋以他們的解釋爲準。
著爲功令:規定爲科舉考試的條令。
宋代以後,科舉均用儒家經典,對經義的解釋必須依照朱熹的《四書集注》等。
著,標著。
佚君:放蕩的君主,即昏君。
運:運動。
“是故夏尙忠,商尙質,周尙文”句:《漢書·董仲舒傳》:“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
”敬,指敬天,殷人迷信,故“上敬”;文,指禮樂制度。
操其本:掌握、駕馭儒學的根本。
齊其弊:整治其弊端。
名物:事物的名號及品類、形態等。
訓詁:解釋古書詞句的意義。
書數: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書與數,亦稱“書計”。
窺隙攻難:鑽空子攻擊辯難。
枝之獵:獵取其枝節。
寧非蔽與:豈不是蒙蔽不明嗎?
庬淆:雜亂。
嶺表:五嶺以外,指嶺南兩廣地區。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