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論
天者。
旋也。
均也。
積陽爲剛。
其體迴旋。
羣生之所大仰。
北堂書鈔天部。
太平御覽天部
楊雄非渾天而作蓋天圓。
其蓋左轉。
日月星辰隨而東西。
桓譚難之。
雄不解。
此蓋天者。
復難知也。
太平御覽天部
元氣皓大則稱皓天。
皓天。
元氣也。
皓然而已。
無他物也。
太平御覽天部
儒家立渾天。
以追天形。
從車輪焉。
周髀立天(案天上應有葢字。
)言天氣循邊而行。
從磨石焉。
斗極。
天之中也。
言天者必擬之人。
故自臍以下。
人之陰也。
自極以北。
天之陰也。
所以立天地者。
水也。
成天地者。
氣也。
水土之氣升而爲天。
(案水土句又見初學記天部。
)天者。
君也。
夫地有形而天無體。
譬如灰焉。
煙在上。
灰在下也。
渾天說天。
言天如車輪。
而日月旦從上過。
夜從下過。
故得出卯入酉。
或以斗極難之。
故作蓋天。
言天左轉。
日月不行。
皆緣邊爲道。
就渾天之說。
則斗極不正。
若用蓋天。
則日月出入不定。
夫天。
元氣也。
皓然而已。
無他物焉。
太平御覽天部
自極以南。
天之陽。
自極以北。
天之陰。
北堂書鈔天部
北極。
天之中。
陽氣之北極也。
極南爲太陽。
極北爲太陰。
太陰則無光。
太陽則能照。
故爲昏明寒暑之極也。
史記天官書索隱。
北堂書鈔天部
日者。
太陽之精也。
夏則陽盛陰衰。
故晝長夜短。
冬則陰盛陽衰。
故晝短夜長。
氣之引也。
行陰陽之道長。
故出入卯酉之北。
行陰陽之道短。
故出入卯酉之南。
春秋陰陽等。
故日行中平。
晝夜等也。
太平御覽天部
月。
水之精。
潮有大小。
月有虧盈。
北堂書鈔天部
上弦月從下侵。
北堂書鈔天部
日月之□爲星辰。
星辰。
辰生於地。
太平御覽天部
京房說月與星。
至陰也。
有形無光。
日照之乃光。
如以影照日而有影見。
藝文類聚天部
星者。
元氣之英也。
漢水之精也。
氣發而升。
精華上浮。
宛轉隨流。
名之曰天河。
一曰云漢。
衆星出焉。
詩小雅正義。
北堂書鈔天部。
太平御覽天部
星。
元氣之精。
日精也。
二十八宿。
度數有數。
故謂恆星。
太平御覽天部
斗極所以成寒暑。
北堂書鈔天部
歲行一次謂之歲星。
則十二歲而星一週天也。
史記天官書索隱
豈有太乙之君坐於庶人之座。
魁罡之神存於匹婦之室。
意林
風者。
陰陽亂氣激。
(案文選風賦注引作擊。
)發而起者也。
猶人之內氣。
因喜怒哀樂激越而發也。
故春氣溫。
其風溫以和。
喜風也。
夏氣盛。
其風熛以怒。
怒風也。
秋風勁。
其風淸以直。
淸風也。
冬氣□。
其風慘以烈。
固風也。
此四正之風也。
又有四維之風。
東北明庶。
庶物出幽入明也。
東南融風。
以道以長也。
西南淸和。
萬物備成也。
西北不周。
方潛藏也。
此八風者。
方土異氣。
疾徐不同。
和平則順。
違逆則兇。
非有使之者也。
氣積自然。
怒則飛沙揚礫。
髮屋拔樹。
喜則不搖枝動草。
順物布氣。
天下之性。
自然之理也。
太平御覽天部。
事類賦天部注
積風成雷。
北堂書鈔天部。
初學記天部。
藝文類聚天部。
太平御覽天部。
事類賦天部注
風。
淸熱之氣。
散爲電。
北堂書鈔天部。
太平御覽天部(案北堂書鈔引作熱氣散而爲電。

軒轅。
主雷雨之神。
北堂書鈔天部
雲雨於是乎出。
霜雪於是乎降。
北堂書鈔天部
疇昔神農始治農功。
正節氣。
正寒溫。
以爲早晚之期。
故立歷日。
藝文類聚歲時部。
事物紀原一(案事物紀原又引神農立歷日。

正月朝四面黃氣。
其歲大豐。
此黃帝用事。
土氣均和。
四方並熟。
太平御覽歲時部
陽盈而過。
故致旱。
藝文類聚災異部。
太平御覽咎徵部
地者。
底也。
底之言著也。
陰體下著也。
爾雅釋文
地者。
卦曰坤。
其德曰母。
其神曰祗。
亦曰媼。
大而名之曰黃地祗。
小而名之曰神州。
亦曰后土。
初學記地部。
太平御覽地部
其神曰祗。
祗。
成也。
百生萬物備成也。
其卦爲坤。
其德曰母。
地形有高下。
氣有剛柔。
物有鉅細。
味有甘苦。
鎭之以五嶽。
積之以邱陵。
播之以四瀆。
流之以四川。
蓋氣。
自然之體也。
地發黃泉。
周伏迴轉。
以生萬物。
地者。
天之根本也。
形西北高而東南下。
東西長。
南北短。
其盡四海者也。
北堂書鈔地理部。
太平御覽地部
凡居地。
有大利而無小害者。
上地也。
初學記地理部。
太平御覽地部
陸田者。
命懸於天。
人力雖修。
水旱不時。
則一年之功棄矣。
水田制之由人。
人力苟修。
則地利可盡。
意林
遊濁爲土。
土氣合和而庶類自生。
太平御覽地部
夫土地皆有形名。
而人莫察焉。
有龜龍體。
有麟鳳皃。
有弓弩勢。
有鬥石象。
有張舒形。
有塞閉容。
有隱眞之安。
有累卵之危。
有膏英之利。
有塉埆之害。
此四形者。
氣勢之始終。
陰陽之所極也。
初學記地理部。
事類賦地部注
形有高下。
氣有剛柔。
北堂書鈔天部
炎氣鬱蒸。
地之張也。
秋風蕩生。
地之閉也。
北堂書鈔天部
定寧無不載。
廣厚無不容。
北堂書鈔天部
土精爲石。
藝文類聚地部
石。
氣之核也。
氣之生石。
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
初學記地理部
必得崐山之玉而後寶。
則荊璞無夜光之美。
必須南國之珠而後珍。
則隋侯無明月之稱。
意林
所以立天地者。
水也。
夫水。
地之本也。
吐元氣。
發日月。
經星辰。
皆由水而興。
太平御覽地部
九州之外。
皆水也。
餘昔在會稽。
仰看南山。
見雲如瀑練。
方數丈。
其聲如硠礚。
須臾。
山下居民驚駭。
洪水大至。
太平御覽地部
河色黃(案白帖引作黃赤象。
)者。
衆川之流。
蓋濁之也。
百里一小曲。
千里一曲一直矣。
水經注河水。
太平御覽地部
堯世洪水。
民登木而棲。
懸釜而爨。
太平御覽器物部
九州變易。
交錯不同。
禹貢有梁州。
無幷州。
周官有幷州。
無樑州。
爾疋有營州。
無靑州。
漢興。
武帝開拓三方。
立十三州。
通幷樑之數。
而增交益焉。
太平御覽州郡部
買宅者先卜鄰焉。
初學記居處部。
白帖。
太平御覽州郡部
買鄰之直。
貴於買宅。
太平御覽州郡部
故人之在孕者。
總其名籍。
上之天府。
天子立金匱玉閣。
命司錄以監省之。
太平御覽居處部
夫齒者。
年也。
身之實也。
藏之斧鑿。
調諧五味。
以安性氣者。
太平御覽人事部
咽喉者。
生之要孔。
太平御覽人事部
腸胃。
五藏之府。
陶冶之大化也。
太平御覽人事部
長人數丈。
身橫十畝。
四臂共骨。
老人生角。
男女變化。
何益於賢愚耶。
意林
相者曰三亭九候。
定於一尺之面。
愚智勇怯。
形於一寸之目。
天倉金匱。
以別富貴貧賤。
意林
人含氣而生。
精盡而死。
死猶澌也。
滅也。
譬如火焉。
薪盡而火滅。
則無光矣。
故滅火之餘。
無遺炎矣。
人死之後。
無遺魂矣。
初學記禮部。
太平御覽禮儀部
人之涉世。
譬如奕棋。
苟不盡道。
誰無死地。
但不幸耳。
意林
古者。
尊祭重神。
祭宗廟。
追養也。
祭天地。
報往也。
藝文類聚禮部
三皇貴道而尙德。
五帝先仁而後義。
三王先義而後辭。
意林
使民主養民如蠶母之養蠶。
則其用豈徒絲蠶而已哉。
太平御覽資產部
語曰上不正。
下參差。
古者所以不欺其民也。
割剝富強。
以養貧弱。
何異餓耕牛乘馬而飽吠犬。
棄干將而礪鉛刃也。
意林
天地成歲也。
先春而後秋。
人君之治也。
先禮而後刑。
意林
奸與天地俱生。
自然之氣也。
人主以政御人。
政寬則奸易禁。
政急則奸難絕。
文苑英華
威行法明。
漏呑舟之魚。
法不明則類於細櫛。
細櫛則苟慝生也。
太平御覽服用部
人之性如水焉。
置之圓則圓。
置之方則方。
澄之則渟而淸。
動之則流而濁。
先王知中流之易擾亂。
故隨而教之。
謂其偏好者。
故立一定之法。
意林
塞一蟻孔而河決息。
施一車轄而覆乘止。
立法令者亦宜舉要。
意林
秉綱而目自張。
執本而末自從。
善賞者。
賞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勸。
善罰者。
罰一惡而天下之惡皆除矣。
意林
止響以聲。
逐影以形。
奸爭流蕩。
不知所止也。
意林
漢太宗除肉刑。
匹夫之仁也。
非天下之仁也。
不忍殘人之體而忍殺人。
故曰匹夫。
意林
救嬰孩之疾而不忍針艾。
更加他物。
以至死也。
今除肉刑者更衆。
何異服他藥也。
肉刑雖斬其足。
猶能生育也。
張蒼除肉刑。
每歲所殺萬計。
鍾繇復肉刑。
歲生二千人也。
名肉刑者。
猶鳥獸登俎而作肉。
意林
今有弱子當陷大辟。
問其慈父。
必乞以肉刑代之。
苟可以生易死也。
有道之君。
能不以此加百姓乎。
蛇螫在手。
壯夫斷其腕。
謂其雖斷不死也。
意林
曹義(一作羲。
)曰縶馴駒以驂絆。
御悍馬以腐索。
今制民以輕刑。
亦如此也。
意林
入粟補吏。
是賣官也。
罪人以贖。
是縱惡也。
意林
夫有公心。
必有公道。
愛己者不能不愛。
憎己者不能不憎。
民富則安鄕重家。
敬上而從教。
貧則危鄕輕家。
相聚而犯上。
飢寒切身而不行非者。
寡矣。
意林
妄進者若卵投石。
逃誅者若走赴深。
意林
吏者。
理也。
所以理萬機。
(案理字北堂書鈔引作助。
)平百揆也。
武士宰物。
猶使狼牧羊。
鷹養雛也。
是以人主務在審官擇人。
藝文類聚職官部。
太平御覽職官部羽族部
世質則官少。
時文則吏多。
有虞氏官五十。
夏后氏官一百。
殷有二百。
周有三百。
意林
國典之墜。
猶位喪也。
位之不建。
名理廢也。
意林
高祖定天下。
置丞相。
以統文德。
立大司馬。
以統武事。
爲二府焉。
藝文類聚職官部。
廣韻
但知管子借耳(案此下疑脫目字。
)於天下。
不知堯借人心而後用其耳目。
意林
構大廈者。
先擇匠而後簡材。
治國家者。
先擇佐而後定民。
意林
在金石曰堅。
在草木曰緊。
在人曰賢。
千里一賢。
謂之比肩。
賢人爲德。
體自然也。
故語曰黃金累千。
不如一賢。
藝文類聚人部。
太平御覽人事部
夫淸忠之士乃千人之表。
萬人之英。
得其人則事易於反手。
不得其人則難於拔筯。
太平御覽人事部
龍舟整檝。
王良不能執也。
驥騄齊行。
越人不能御也。
各有所能。
意林
伊尹耕於有莘。
孰知非夏之野人。
呂尙釣於渭濱。
孰知非殷之漁者。
遇湯武文王。
然後知其非也。
意林
形之正。
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聲之平。
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德之崇。
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意林
語曰士非玉璧。
談者爲價。
藝文類聚寶玉部
以譽取人。
則權勢移於下。
而朋黨之交用。
以功進士。
則有德者未必授。
而凡下之人或見任也。
君子內洗其心。
以虛受人。
外設法度。
立不易方。
今人稱古多賢。
患世無人。
退不三思。
坐語一世。
豈不惑耶。
意林
公卿大夫刻石作碑。
鐫石作虎。
碑虎崇僞。
陳於三衢。
妨功喪德。
異端並起。
撞亡秦之鐘。
作鄭衛之樂。
欲以興治。
豈不難哉。
意林
賞不避疏賤。
罰不避親貴。
貴有常名。
而賤不得冒。
尊有定位。
而卑不敢逾。
經之以道德。
緯之以仁義。
織之以禮法。
旣成而後用之。
謂有孝廉秀才之貢。
或千里望風承聲而舉。
故任實者漸消。
積虛者日長。
意林
夫欲定天下而任小人。
猶欲(案太平御覽引作於。
)捕麋(案意林引作麞。
)鹿而兔苴不可得也。
(案四字從意林增。
)兔苴不能擊麋鹿。
猶小人不能任大事。
意林。
太平御覽資產部
趙堯。
錐鑽之吏。
能探心致位丞相。
太平御覽器物部
割地利己。
天下讎之。
推心及物。
天下歸之。
以信接人。
天下信之。
不以信接人。
妻子疑之。
見疑妻子。
難以事君。
君子修身居位。
非利名也。
在乎仁義。
意林
人皆知滌其器。
莫知洗其心。
意林
君子審其宗而後學。
明其道而後行。
或雲玄衡以善詩至宰相。
張禹以善論作帝師。
豈非儒學之榮乎。
傅子曰學以道逹榮。
不以位顯。
意林
面歧路者。
有行迷之慮。
仰高山者。
有飛天之志。
或乘車馬而至秦者。
所謂形異而實同也。
意林
辨上下者。
莫正乎位。
興國家者。
莫貴乎人。
統內外者。
莫齊乎分。
宣德教者。
莫明乎學。
意林
人之學如渴而飮河。
大飮則大盈。
小飮則小盈。
大觀則大見。
小觀則小見。
意林
擬金人銘作口銘曰神以感通。
心由口宣。
福生有兆。
禍來有端。
情莫多妄。
口莫多言。
蟻孔潰河。
淄川傾山。
病從口入。
患自口出。
存亡之機。
開闢之術。
口與心謀。
安危之源。
樞機之發。
榮辱隨焉。
意林
見虎一毛。
不見其斑。
道家笑儒者之拘。
儒者嗤道家之放。
皆不見本也。
意林
傅子曰聖人之道如天地。
諸子之異如四時。
四時相反。
天地合而通焉。
意林
夫五經則四海也。
傳記則四瀆也。
諸子則涇渭也。
至於百川溝洫畎澮。
苟能通陰陽之氣。
逹水泉之流。
以四海爲歸者。
皆溢也。
北堂書鈔藝文部。
太平御覽學部
語曰能理亂絲。
乃可讀詩。
餘雖無治絲之能。
而悟聞詩之義。
太平御覽學部。
藝文類聚雜文部
魯恭王壞孔子舊宅。
得周書。
闕無冬官。
漢武購千金而莫有得者。
遂以考工記備其數。
太平御覧學部
禮者。
履也。
律也。
義同而名異。
五禮者。
吉凶軍賓嘉也。
藝文類聚禮部。
太平御覽禮儀部
禮雲繼父服齊衰。
傅子曰母捨己父。
更嫁他人。
與己父絕。
甚於兩夫也。
又制服。
恐非周孔所制。
亡秦焚書以後。
俗儒造之。
意林
論語。
聖人之至教。
王者之大化。
鄕黨篇則有朝廷之儀。
聘享之禮。
堯曰篇則有禪代之事。
意林
楚漢之際。
有好事者作世本。
上錄黃帝。
下逮秦漢。
意林
班固漢書。
因父得成。
遂沒不言彪。
殊異馬遷也。
意林
吾觀班固漢書。
論國體則飾主闕而抑忠臣。
敍世教則貴取容而賤直節。
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
非良史也。
意林
夫文采之在人。
猶榮華之在草。
意林
曄若春華之併發。
馥若秋蘭之俱茂。
意林
平子二京。
文章卓然。
文選西京賦注
夫虛無之談。
(案太平御覽蟲豸部引作太虛元年。
誤。
)尙其華藻。
無異春鼃秋蟬聒耳而已。
太平御覽學部
夫論事比類。
不得其體。
雖飾以華辭。
文以美言。
無異錦繡衣掘株。
管絃樂土梗。
非其趨也。
太平御覽布帛部
夫解小而引大。
了淺而伸深。
猶以牛刀割雞。
長殳刈薺。
太平御覽菜茹部
樹上懸瓠。
非木實也。
背上披裘。
非脊毛也。
此似而非。
意林
經巨海者。
終年不見其涯。
測虞淵者。
終世不知其底。
故近者不可以度遠也。
意林
九日養親。
一日餓之。
豈得言孝。
飽多飢少。
固非孝乎。
谷馬十日。
一日餓之。
馬肥不損。
於義無傷。
不可同之一日餓母也。
意林
大孝養志。
其次養形。
養志者盡其和。
養形者不失其敬。
意林
墨子兼愛是廢親也。
知喪是忘憂也。
意林
傅子云孟軻孫卿。
若在孔門。
非唯遊夏而已。
乃冉閔之徒也。
意林
聞一善言。
見一善事。
行之唯恐不及。
聞一惡言。
見一惡事。
遠之唯恐不速。
意林
懸千金於市。
市人不敢取者。
分定也。
委一錢於路。
童兒爭之者。
分未定也。
意林
檢身止欲。
無過於蚓。
此志士所不及也。
太平御覽蟲豸部
范蠡字少伯。
楚三戶人也。
使越滅吳。
已後乘輕舟。
遊五湖。
王令人寫其狀。
恆朝禮之。
列仙傳雲徐人也。
意林
傅氏之先。
出自陶唐傅說之後。
玄字休奕。
子鹹字長虞。
晉書有傳。
意林
呂子義當世淸賢士。
常往友人處。
(案太平御覽引作有田人性省。
)嫌其設酒食。
懷乾糒而往。
(案以上又見北堂書鈔飲食部)主人榮其降。
乃盛爲饌。
義出懷中乾糒。
求一杯冷水食之。
太平御覽人事部飮食部
今有呂子義。
淸賢士。
爲率更令。
有人就之宿。
非其度數之內。
子義燃燭。
危坐通曉。
目不轉睛。
膝不移處。
太平御覽人事部
呂義爲太子率更令。
嚴毅淸高。
北堂書鈔設官部
漢末有管秋陽者。
與弟及伴一人。
避亂俱行。
天雨雪。
糧絕。
謂其弟曰今不食伴。
則三人俱死。
乃與弟共殺之。
得糧。
達舍。
後遇赦無罪。
此人可謂善士乎。
孔文舉曰管秋陽愛先人之遺體。
食伴無嫌也。
荀侍中難曰管秋陽貪生殺生。
豈不罪邪。
文舉曰此伴非會友也。
若管仲啖鮑叔。
貢禹食王陽。
此則不可。
向所殺者。
特鳥獸而能言耳。
今有犬齧一狸。
狸齧一鸚鵡。
何足怪也。
昔重耳戀齊女而欲食狐偃。
叔敖怒楚師而欲食伍參。
賢哲之忿。
猶欲啖人。
而況遭窮者乎。
意林
積薪若山。
縱火其下。
火未及燃。
一杯之水。
尙可滅也。
及至火猛風起。
雖傾河海。
不能救也。
秦昭王是積薪而縱火其下。
始皇燃而方熾。
二世風起而怒也。
意林
秦人視山東之民。
猶猛虎之睨羣羊。
何隔憚哉。
意林
始皇遠遊並海。
而不免平臺之變。
及葬驪山。
尋見發掘。
今有鉛錫之鋌。
雖歐冶百鍊。
猶不如瓦刃。
有駑鈍之馬。
雖造父駕之。
終不及飛兔絕景。
質鈍故也。
土不可以作鐵。
而可以作瓦。
意林
秦始皇起驪山之冢。
使蒙恬築長城。
死者相屬。
民歌曰生男愼勿舉。
生女哺用餔。
不見長城下。
屍骸相支柱。
其寃痛如此矣。
蒙恬臨死曰夫起臨洮。
屬遼東。
城塹萬餘里。
不能不絕地脈。
此固當死也。
水經注河水。
太平御覽樂部
始皇冢。
令人作機弩。
有人穿者。
卽射之。
以人魚膏作燭。
意林
漢高祖度闊而網疏。
故後世推誠而簡直。
光武教一而網密。
故後世守常而禮義。
魏武糾亂以尙猛。
天下修法而貴理。
意林
光武鳳翔於南陽。
燕雀化爲鵷雛。
二漢之臣。
煥爛如三辰之附長天。
長平之卒。
磊落如秋草之中繁霜。
勢使然也。
意林
傅子曰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
治國有分。
御軍有法。
積功興業。
事得其機。
入無遺刃。
出有餘糧。
知蜀本弱而危。
故持重以鎭之。
若姜維欲速立其功。
勇而無決也。
意林
我欲戰而彼不欲戰者。
我鼓而進之。
若山崩河溢。
當其衝者摧。
値其鋒者破。
所謂疾雷不暇掩耳。
則又誰御之。
意林
吳起吮瘡者之膿。
積恩以感下也。
史記雲吳起吮癰。
晝戰目相見。
夜戰耳相聞。
得利同勢。
失利相救。
意林
漢末黃門張讓段珪等於靈帝幄後相對泣。
帝驚問尙復幾時哉。
於是大收諸黨。
太平御覽服用部
黃巾被服純黃。
不將尺兵。
肩長衣。
翔行舒步。
所至郡縣無不從。
是日天大黃。
漢書五行志注
世傳有夫死而婦許不嫁者。
誓以繡衣襚以衣屍。
納諸棺焉。
後三年。
婦出適。
迎有日矣。
有行道人。
夜求人家宿。
晨向主人語婦約之辭。
寄所誓之衣曰子到千里當逢之。
還此衣焉。
主者出門。
到所言處。
果見迎車。
具以事吿。
還其繡衣。
婦遂自經而死。
太平御覽布帛部
昔燕趙之閒有三男共娶一女。
生四子後。
爭訟。
廷尉奏雲禽獸生子逐父。
宜以子還母。
屍三男於市。
意林
逐兔之犬。
終朝尋兔。
不失其跡。
雖見麋鹿。
不暇顧也。
意林
夫醫者。
非仁愛不可託也。
非聰明理逹不可任也。
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是以古之用醫。
必選名姓之後。
其德能仁恕博愛。
其智能宣暢曲解。
能知天地神祇之次。
能明性命吉凶之數。
處虛實之分。
定逆順之節。
原疾疹之輕重。
而量藥劑之多少。
貫微逹幽。
不失細微。
如是乃謂良醫。
且道家則尙冷。
以草木以冷生。
醫家則尙溫。
以血脈以煗通。
徒知其大趣。
不逹其細理。
不知剛柔有輕重。
節氣有多少。
進退盈縮有節□也。
名醫逹脈者。
求之寸口三候之閒。
則得之矣。
度節氣而候溫冷。
參脈理而合輕重。
量藥石皆相應。
此可謂名醫。
醫有名而不良者。
有無名而良者。
人主之用醫。
必參知而隱括之。
初學記政理部
凡病可治也。
人不可治也。
體羸性弱。
不堪藥石。
或剛暴狷急。
喜怒不節。
或情慾放縱。
貪淫嗜食。
此皆良醫不能加功焉。
夫君子病也。
猶可爲也。
必使無病也。
不可爲矣。
蓋謂節其飮食。
量其多少也。
太平御覽疾病部
趙簡子有疾。
扁鵲診候。
出曰疾可治也。
而必殺醫焉。
以吿太子。
太子保之。
扁鵲領召而入。
入而著履登牀。
簡子太怒。
便以戟追殺之。
扁鵲知簡子大怒則氣通。
血脈暢達也。
太平御覽疾病部
谷氣勝元氣。
其人肥而不壽。
(案二句見太平御覽人事部。
)元氣勝谷氣。
其人瘦而壽。
(案二句從太平御覽疾病部引增。
)養性之術。
常使谷氣少。
則病不生矣。
粱者。
黍稷之惣名。
(句又見太平御覽谷部。
)稻者。
漑種之總名。
菽者。
衆豆之惣名。
(案二句見藝文類聚谷部。
)三谷各二十種。
爲六十。
疏果之實助谷。
各二十。
凡爲百穀。
故詩曰播厥百穀者。
谷種。
衆種之大名也。
初學記寶器部。
太平御覽谷部
稼。
借耕也。
穡。
猶收也。
古今之言云爾。
稼。
農之本。
穡。
農之末。
農本輕而末重。
前緩而後急。
稼欲少。
穡欲多。
耨欲緩。
收欲速。
此良農之務。
太平御覽資產部
凡種有強弱。
土有高柔。
土宜強。
高莖而疏粟。
長穗而大粒。
初學記寶器部
忿飆焚衣。
其損多矣。
覆(案意林引作推。
)甑而棄之。
所害亦多矣。
意林。
太平御覽飲食部
恐不知味而唾殘。
一切經音義三
聽淸濁五聲之和。
然後製爲鐘律。
取宏農宜陽縣金門山竹爲律管。
河內葭爲灰。
可謂同氣。
藝文類聚歲時部。
太平御覽時序部
琹欲高張。
瑟欲下聲。
文選顏延年秋胡詩注
化狐作舟。
初學記器物部
若謂黃帝后方有舟檝。
庖犧之時。
長江大海何所用之。
意林
鴻毛一羽。
在水而沒者。
無勢也。
黃金萬鈞。
在舟而浮者。
託舟之勢也。
意林
夫工匠經涉河海。
爲●(舟句)●(舟鹿)。
以浮大淵。
皆成乎手。
出乎聖意。
北堂書鈔舟部。
藝文類聚舟車部。
太平御覽舟部
指南車見周官。
亦見鬼谷子先生。
意林
給事中與高堂隆秦朗爭指南車。
二子云古無此車。
記虛言耳。
先生曰爭虛空言。
不及如試之效也。
言於明帝。
明帝詔使作之。
車乃成。
意林
翻車。
先生居在京師。
有地作園。
而患無水可漑。
乃作翻車。
令童兒轉之。
其功百倍。
意林
金以利用。
錢以輕流。
此二物飢不可食。
意林
世富錢流。
則禁盜鑄錢。
世貧錢滯。
則禁盜壞錢。
意林
夫蜘蛛之羅網。
蜂之作巢。
其巧妙矣。
而況於人乎。
故工匠之方圓規矩出乎心。
巧成於手。
非睿敏精密。
孰能著勳形。
成器用哉。
太平御覽藝術部
古有阮師之刀。
天下之所寶貴也。
初阮之作刀。
受法於金精之靈。
七月庚辛。
見金人於冶監之門。
其人光色煒燿。
向神再拜。
神執其手曰子可教也。
阮致之開宴設饌而問焉。
神教以水火之齊。
五精之陶。
用陰陽之候。
取剛柔之和。
行其術三年。
作刀千七百七十口。
而喪其明。
其刀平背狹刃。
方口洪首。
截輕微不絕絲髮之系。
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世不恡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其次有蘇家刀。
雖不。
(案下有闕字。
)亦一時之利器也。
次有陽紀趙靑閒。
皆不能繼。
太平御覽兵部
古有阮師之刀。
蘇家之楯。
皆爲良工利器。
時所寶貴也。
夫刀者。
身之寶也。
楯者。
身之衞也。
御難之藩牆。
守□之城池也。
太平御覽兵部
幽州之騎。
冀州之刀。
勁悍之士。
文選陽給事誄注
天下之害。
莫害於女飾。
一頭之飾。
盈千金之價。
婢妾之服。
亦重四海之珍。
意林
馬先生。
綾機先生。
名鈞字衡。
天下之名巧也。
綾機本五十縱。
五十●(聶)。
六十縱。
六十●(聶)。
先生乃易二●(聶)。
奇文異變。
因感而作。
自能成陰陽無窮也。
意林
西國胡言蘇合香是獸便中。
獸便而臭。
忽聞西極獸便而香。
則不信矣。
意林
暂无
暂无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