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三十四章 · 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爲何業?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對曰: 不鳴矣。
弦急如何?對曰: 聲絕矣。
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爲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
內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爲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
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
《四十二章經》論其勝義,蓋有四端:一、辭最簡馴,二、義最精富,三、臚者古真,四、傳最平易。
用以上四重以觀察於佛,則佛之全體大用明。
暂无
有一位沙門夜間誦讀迦葉的《佛遺教經》,他的聲音很悲慟、緊張,自己很慚愧,想停下來。
釋迦牟尼佛問道:“你以前在家時,曾經做什麼事情?”沙門回答說:“愛彈琴。
”佛便對他說:“彈琴時,琴絃如果鬆緩了,會怎麼樣呢?”沙門回答說:“那就彈不響了。
”佛又問:“如果琴絃太緊了,又會怎麼樣呢?”沙門回答說:“那琴絃就會斷了,聲音就斷絕了。
”佛問:“琴絃鬆緊適中,不緊不鬆,怎麼樣?”沙門回答說:“那麼,琴的各種音調都有了,就會很和諧悅耳。
”釋迦佛說:“沙門修習佛道也是這樣的,你的心境如果能調整合適,不緊不慢,不急不慌不懶惰,那麼就可以修成佛道了。
在修道時,如果急躁暴烈,身體就會疲倦;身體如果疲倦了,意念就會生出種種煩惱來;意念如果生出煩惱,在行動上就會退步,不修行了;你的行動如果退而還俗,那麼你的罪業就必然會加重。
只要你清淨自己的心境,心安意樂,佛道就不會失去,就必然會成道。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