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 · 實知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
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學。」五帝、三王,皆有所師。
曰:「是欲爲人法也。」曰:精思亦可爲人法,何必以學者?事難空知,賢聖之才能立也。
所謂神者,不學而知。
所謂聖者,須學以聖。
以聖人學,知其非聖。
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
狌狌知往,鳱鵲知來,稟天之性,自然者也。
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學。」五帝、三王,皆有所師。
曰:「是欲爲人法也。」曰:精思亦可爲人法,何必以學者?事難空知,賢聖之才能立也。
所謂神者,不學而知。
所謂聖者,須學以聖。
以聖人學,知其非聖。
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
狌狌知往,鳱鵲知來,稟天之性,自然者也。
暂无
夫子:這裏指孔子。
皆有所師:《韓詩外傳·五》:「黃帝學乎大塡,顓頊學乎錄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尹壽,舜學乎務成子附,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貸子相,文王學乎錫疇子斯,武王學乎太公。」聖:據文意疑當爲「神」字。
鳱(gān)鵲:喜鵲。
稟天之性:王充認爲萬物的本性都是承受上天自然而然施放的氣而形成的,所以這裏這樣説。
皆有所師:《韓詩外傳·五》:「黃帝學乎大塡,顓頊學乎錄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尹壽,舜學乎務成子附,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貸子相,文王學乎錫疇子斯,武王學乎太公。」聖:據文意疑當爲「神」字。
鳱(gān)鵲:喜鵲。
稟天之性:王充認爲萬物的本性都是承受上天自然而然施放的氣而形成的,所以這裏這樣説。
人的才智有高低之分,認識事物要通過學習纔行。
通過學習纔能知道,不請教別人就不能認識事物。
子貢説:「我的老師是無處不學習的,可是又何必要有箇固定的老師呢?」孔子説:「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學問。」五帝、三王,都是有所師法的。
有人説:「這是爲了給人們做榜樣。」我説:精心思考也可以作爲人們的榜樣,爲什麽一定要以勤學做榜樣呢?事理很難憑空思考而得知,賢聖的才能卻可以通過學習而具備。
那些稱爲「神」的,是不學而知的;那些稱爲「聖」的,必須通過學習纔能成爲聖。
因爲聖人也需要學習,所以知道他幷不是神。
天地之間,含有血氣的動物,沒有天生就知道一切的。
猩猩知道過往人的姓名,喜鵲知道未來的喜事,因爲它們承受了天的本性,自然就是如此的。
通過學習纔能知道,不請教別人就不能認識事物。
子貢説:「我的老師是無處不學習的,可是又何必要有箇固定的老師呢?」孔子説:「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學問。」五帝、三王,都是有所師法的。
有人説:「這是爲了給人們做榜樣。」我説:精心思考也可以作爲人們的榜樣,爲什麽一定要以勤學做榜樣呢?事理很難憑空思考而得知,賢聖的才能卻可以通過學習而具備。
那些稱爲「神」的,是不學而知的;那些稱爲「聖」的,必須通過學習纔能成爲聖。
因爲聖人也需要學習,所以知道他幷不是神。
天地之間,含有血氣的動物,沒有天生就知道一切的。
猩猩知道過往人的姓名,喜鵲知道未來的喜事,因爲它們承受了天的本性,自然就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