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1]?非不賢[2]也,爲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3],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爲欲同,其所爲欲異[4]。
口惽之命不愉[5],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6],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爲故[7]。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8],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9]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10]瑏瑠,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11]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脟[12]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13]。
荊人[14]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15]。
澭水暴益[16],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17]。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18]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爲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19]。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爲殤子[20]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若此論則無過務[21]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22]也;以死守法者,有司[23]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24],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25],不期乎鏌鋣[26];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27]。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28],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爲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29],亦必悖矣。
荊國之爲政,有似於此。
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3],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
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
其所爲欲同,其所爲欲異[4]。
口惽之命不愉[5],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6],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爲故[7]。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8],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擇[9]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爲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10]瑏瑠,人與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11]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嘗一脟[12]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13]。
荊人[14]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15]。
澭水暴益[16],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17]。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18]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爲治,豈不悲哉!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19]。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
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爲殤子[20]矣。
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若此論則無過務[21]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22]也;以死守法者,有司[23]也;因時變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24],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劍期乎斷[25],不期乎鏌鋣[26];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27]。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28],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爲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29],亦必悖矣。
荊國之爲政,有似於此。
暂无
[1]上:君上,國君。
胡:何,爲什麼。
法先王之法:前一個法字是效法的意思,作動詞用。
[2]賢:好。
[3]東夏:東指東夷,夏指華夏,是當時生活在中國境內的不同民族。
一說“東”爲“夷”字形近之誤。
命:名稱,言語。
[4]其所爲欲同:據譚戒甫、陳奇猷之說,“所”字爲衍文,是。
其爲欲同,他們做的(爲)與想要的(欲)相同。
其所爲欲異:他們所做的(所爲)與所想要的(所欲)不相同。
例如不同風俗的人都要衣冠,但其所要的衣冠並不相同。
[5]口惽(hūn昏):惽通“吻”,口吻、方音。
愉:讀爲“諭”,理解。
[6]言利辭倒:言語鋒利,詞句顛倒,與《韓非子·詭使篇》之“巧言利辭”相近。
[7]以勝爲故:以勝過別人爲能事。
[8]要於時:切合時代需要。
[9]擇:通“釋”,放棄。
[10]瑏瑠古今一也:古今制訂法令的根據是一致的(都是根據當時人們的情況制訂出來的)。
[11]審:察看。
陰:指日影和月影。
[12]脟(luán巒):同“臠”,切成塊狀的肉。
[13]鼎:古代烹煮食物的用具,一般是三足兩耳。
調:調味。
[14]荊人:即楚人。
[15]表:標誌,這裏作動詞用,指設立標誌。
澭水:即灉水。
《說文》“灉”字下雲:“河灉水也。
在宋。
”宋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16]暴益:益,同“溢”,指河水突然上漲。
[17]而:如,好像。
都舍:大房屋。
[18]虧:通“詭”,差異。
[19]持國:掌握國政。
[20]殤子:還未成年就夭折了的人。
連上句是說,從前被認爲可能長壽的人,今天就會變成短命的了。
[21]過務:做錯的事。
[22]衆庶:衆人,百姓。
[23]有司:指官吏。
一般官吏都是職有專司的。
[24]有天下:享有天下,爲天下之主。
聖:聖人,指君主。
七十一(或作“七十二”)形容其多,難以實指。
[25]期乎斷:期望它能斬斷。
[26]鏌鋣(mòyé莫爺):即莫邪,古代著名寶劍的名稱。
[27]驥、驁(ào傲):都是古代千里馬的名稱。
[28]契其舟:在墜劍的舟邊刻上記號。
[29]任物:處理事物。
胡:何,爲什麼。
法先王之法:前一個法字是效法的意思,作動詞用。
[2]賢:好。
[3]東夏:東指東夷,夏指華夏,是當時生活在中國境內的不同民族。
一說“東”爲“夷”字形近之誤。
命:名稱,言語。
[4]其所爲欲同:據譚戒甫、陳奇猷之說,“所”字爲衍文,是。
其爲欲同,他們做的(爲)與想要的(欲)相同。
其所爲欲異:他們所做的(所爲)與所想要的(所欲)不相同。
例如不同風俗的人都要衣冠,但其所要的衣冠並不相同。
[5]口惽(hūn昏):惽通“吻”,口吻、方音。
愉:讀爲“諭”,理解。
[6]言利辭倒:言語鋒利,詞句顛倒,與《韓非子·詭使篇》之“巧言利辭”相近。
[7]以勝爲故:以勝過別人爲能事。
[8]要於時:切合時代需要。
[9]擇:通“釋”,放棄。
[10]瑏瑠古今一也:古今制訂法令的根據是一致的(都是根據當時人們的情況制訂出來的)。
[11]審:察看。
陰:指日影和月影。
[12]脟(luán巒):同“臠”,切成塊狀的肉。
[13]鼎:古代烹煮食物的用具,一般是三足兩耳。
調:調味。
[14]荊人:即楚人。
[15]表:標誌,這裏作動詞用,指設立標誌。
澭水:即灉水。
《說文》“灉”字下雲:“河灉水也。
在宋。
”宋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16]暴益:益,同“溢”,指河水突然上漲。
[17]而:如,好像。
都舍:大房屋。
[18]虧:通“詭”,差異。
[19]持國:掌握國政。
[20]殤子:還未成年就夭折了的人。
連上句是說,從前被認爲可能長壽的人,今天就會變成短命的了。
[21]過務:做錯的事。
[22]衆庶:衆人,百姓。
[23]有司:指官吏。
一般官吏都是職有專司的。
[24]有天下:享有天下,爲天下之主。
聖:聖人,指君主。
七十一(或作“七十二”)形容其多,難以實指。
[25]期乎斷:期望它能斬斷。
[26]鏌鋣(mòyé莫爺):即莫邪,古代著名寶劍的名稱。
[27]驥、驁(ào傲):都是古代千里馬的名稱。
[28]契其舟:在墜劍的舟邊刻上記號。
[29]任物:處理事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