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爲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大風揚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採。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爲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大風揚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採。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
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
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並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爲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並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爲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陽: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
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濟水:發源於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
後來下游被黃河衝沒。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通稱山澗。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爲界。
日觀峯: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乘:趁,這裏有“冒着”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裏指像一道門檻的城牆。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爲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
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級。
級:石級。
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着(中谷)進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於此。
天門:泰山峯名。
《山東通志》:“泰山週迴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餘,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餘里。
”
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雲: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負,背。
燭,動詞,照。
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
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峯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遊戲,這裏指博戲用的“五木”。
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峯。
極天:天邊。
採:通“彩”。
丹:硃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
這裏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沒有照着。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
絳,大紅。
皓:白色。
駁:雜。
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
引申爲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峯西面諸峯都比日觀峯低,所以這樣說。
僂,駝背。
岱祠:東嶽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
這裏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糊或缺失。
漫:磨滅。
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圓”。
石罅:石縫。
瀑水:瀑布。
汶(Wèn)水:也叫汶河。
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濟水:發源於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
後來下游被黃河衝沒。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通稱山澗。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爲界。
日觀峯: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乘:趁,這裏有“冒着”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裏指像一道門檻的城牆。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爲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
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級。
級:石級。
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着(中谷)進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於此。
天門:泰山峯名。
《山東通志》:“泰山週迴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餘,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餘里。
”
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雲: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負,背。
燭,動詞,照。
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
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峯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遊戲,這裏指博戲用的“五木”。
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峯。
極天:天邊。
採:通“彩”。
丹:硃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
這裏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沒有照着。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
絳,大紅。
皓:白色。
駁:雜。
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
引申爲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峯西面諸峯都比日觀峯低,所以這樣說。
僂,駝背。
岱祠:東嶽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
這裏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糊或缺失。
漫:磨滅。
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圓”。
石罅:石縫。
瀑水:瀑布。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
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
最高的日觀峯,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裏出發,冒着風雪啓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
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
我起初順着中谷進去。
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着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
古時候登泰山,沿着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
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爲“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
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爲“天門”。
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
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遠望夕陽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裏,等待日出。
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
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峯。
天邊的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
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着託着它。
有人說,這是東海。
回頭看日觀峯以西的山峯,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嶽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
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
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對着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
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裏,樹頂是平的。
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
日觀峯附近幾裏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
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
最高的日觀峯,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裏出發,冒着風雪啓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
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
我起初順着中谷進去。
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着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
古時候登泰山,沿着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
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爲“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
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爲“天門”。
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
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遠望夕陽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裏,等待日出。
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
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峯。
天邊的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
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着託着它。
有人說,這是東海。
回頭看日觀峯以西的山峯,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嶽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
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
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對着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
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裏,樹頂是平的。
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
日觀峯附近幾裏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