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紀遊
甲戌晨起,四山朝氣排闥送青,爽人心目。
寺居萬木中間,西南其戶。
早飯後,東林僧如升告歸。
老僧眉生伴我行。
二里,至蘆林,有佛屋,當太乙峯西麓。
清泉一筧,葭菼蒼蒼,令人坐山林而發江湖之想。
東望五老,南望漢陽、上霄諸峯,突兀趁人。
五六裏,至萬鬆坪。
鈴岡嶺在萬鬆坪隔岸,與九疊諸峯相連,趾盡於土目湖。
《歸宗寺志》推爲主山,五老、紫霄皆從此分枝。
午後,留行李於萬鬆僧舍,亟欲往觀三疊泉。
而此間居僧如麋鹿,不肯爲嚮導。
仍強眉生同行。
沿澗而行,草樹蒙翳。
路窮則涉水,已復登岸。
目之所接,愈入愈奇。
孤根聳拔,有石踞其頂,昂首垂耳,張吻而下飲者,犀牛峯也。
龍蛇蜿蜒,雷霆砰擊者,九疊谷也。
自綠水潭而下,怪石凌亂,絕壁俯臨,兩岸無路。
北涯鬥坡,若有人跡,可容半足,側身而上,僅乃得過。
老僧不能從矣。
計此去大梁津當不遠。
忽遇擔柴而至者,詢以三疊泉路,答雲距此尚遠。
會日已銜山,遂尋舊路返,以告眉生。
眉生雲自一線天北望三疊泉不過半里,乃知爲樵夫所紿。
蓋此泉雖見於太白詩,至南宋始著。
朱子從南康遷浙東提舉,去後方知之,集中《與黃商伯、陳成和諸君書》惓惓以不見新瀑爲恨。
我何人斯,遊覽之跡敢祈勝先賢邪?
太白《廬山謠》有“屏風九疊雲錦張,銀河倒掛三石樑”之句。
今三疊泉源經九疊谷口然後垂而爲瀑其勢遇石凡三跌從高而下如銀河之掛石樑乃詩家形容比擬之詞所謂三石樑者即三疊泉。
後人必欲求其地以實之,鑿矣。
元李溉之謂在開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峯上,或雲在簡寂觀,或雲在二峯間,桑子木則以爲本無石樑,如竹林之幻境。
方以智又以爲確然有之,衆說紛紜,皆非定論。
(有刪改)
暂无
査慎行:清代詩人,浙江海寧人。
排闥送青:推門送來滿眼青蔥。
寺:指千佛寺。
筧:引水的長竹管。
趁人:逼人。
⑥朱子:朱熹。
甲戌日早晨起來,四周山上朝氣推門而入,送來滿目青翠,令人賞心悅目。
千佛寺坐落在萬樹叢中,門朝西南。
早飯後,東林寺寺僧如升告辭回去了。
老僧眉生伴我同行。
走了兩里路,到了蘆林,有座佛屋,在太乙峯西麓。
(只見)清泉一道,蘆荻青鬱,使人身處山林因而萌發隱居之想。
東望五老峯,南望漢陽、上霄等山峯,高聳逼人。
(又走了)五六裏,到了萬鬆坪。
鈴岡嶺在萬鬆坪對岸,和九疊等山峯相連,山腳一直連到土目湖。
《歸宗寺志》推它爲廬山的主山,五老峯、紫霄峯都從這裏分枝出去。
午後,我把行李留在萬鬆僧舍,急着想去觀覽三疊泉。
可是這裏的僧人卻像麋鹿般怕人,不肯做嚮導。
(只好)仍舊強迫眉生同行。
路的左邊有一條澗,出自大月山,就是三疊泉的源頭。
沿澗而行,草樹遮天。
路走完了就涉水,然後又上岸。
看到的景色是越往裏走越見奇妙。
獨立高聳,有塊巨石高踞山頂,(像一個人)昂首垂耳,張口向下飲水(的樣子),那是犀牛峯。
山澗像龍蛇蜿蜒,如雷霆砰擊(作響)的,那是九疊谷。
從綠水潭往下走,怪石凌亂,絕壁高聳,兩岸無路可走。
北崖陡坡,好像有人的蹤跡,可容下半隻腳,側身而上,剛剛能過去。
老僧(眉生)跟不上了。
估計此處離大梁津應該不遠了。
忽然碰到一個擔柴而來的人,我問他到三疊泉怎麼走,他說三疊泉離這裏還遠着呢。
碰上這時太陽已快落山,於是(我)沿着老路返回,把(剛纔的事)告訴了眉生。
眉生說從一線天向北走到三疊泉不過半里路,這才知道被樵夫騙了。
三疊泉雖然早在李白的詩中已經提到,但直到南宋才聞名於世。
朱熹從南康軍升遷做浙東提舉,(他也是)離開後才知道有三疊泉,他文集中《與黃商伯、陳成和諸君書》一文深深以沒有見到三疊泉爲遺憾。
我是什麼人,遊覽的足跡怎敢祈求超過先賢呢?
李白《廬山謠》中有“屏風九疊雲錦張,銀河倒掛三石樑”的詩句。
現在三疊泉源流經九疊谷口,然後下瀉成爲瀑布,它的水勢遭到巨石阻隔,共經歷三次跌落,從高而下就像銀河掛在石橋上,這是詩人形容比擬的文辭。
所謂三石樑,就是三疊泉。
後人一定要想找出那個地方來證實它,也真是穿鑿附會了。
元朝李溉之說泉在開先寺西面,黎景高說泉在五老峯上,又有人說在簡寂觀(附近),又有人說在(上霄、紫霄)兩座山峯之間,桑子木則認爲根本沒什麼石樑,就像竹林的幻境。
方以智又認爲確實有石樑,衆說紛紜,都不是定論。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