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網巾先生傳
順治二年,既寫江東南,而明唐王即皇帝位於福州。
其泉國公鄭芝龍,陰受大清督師滿盈洪承疇旨,棄關撤守備,七閩皆沒,而新令雄發更衣冠,不從者死。
於是民以違令者不可勝數,而畫網巾先生事尤奇。
先生者,其姓名爵裏比不可得而知也,攜僕二人,皆仍明時衣冠,匿跡於邵武、光澤山寺中。
事頗聞於外而光澤守將吳鎮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將池鳳陽。
鳳陽皆去其網巾,留于軍中,戒部卒謹守之。
先生既失網巾,盥櫛畢,謂二僕曰:“衣冠者,歷代各有定製,至網巾則我太祖高皇帝創爲之也。
今吾遭國破即死,詎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筆墨來,爲我畫網巾額上。
”於是二僕爲先生畫網巾,畫已,乃加冠,二僕亦互相畫也,日以爲常。
軍中皆譁笑之,而先生無姓名,人皆呼畫網巾雲。
當是進,江西、福建有國營之役。
四營者,曰張自盛,曰洪國玉,曰曹大鎬,曰李安民。
先是自盛隸明建武侯王得仁爲裨將,得仁既敗死,自盛亡入山,與洪國玉等收等收召散卒及羣盜,號曰恢復,衆且逾萬人,而明之遺臣如督師兵部右侍郎重熙、詹事府正詹事傅鼎銓等皆依之。
歲庚寅,四營後潰於邵武之禾坪,池鳳陽詭稱先生爲陣俘,獻之提督揚名高。
名高視其所畫網巾斑斑然額上,笑而置之。
名高軍至泰寧,從檻車中出先生謂之曰:“若及今降我,猶可以免死。
”先生曰:“吾舊識王之綱,當就彼決之。
”
王之綱者,福建總兵,破四營有功者也。
名高喜,使往之綱所。
之綱曰:“吾固不識若也。
”先生曰:“吾亦不識若也,今特就若死耳。
”之綱窮詰其姓名,先生曰:“吾忠未能報國,留姓名則辱國;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則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則辱身。
軍中呼我爲畫網巾,即以此爲吾姓名可矣。
”之綱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總兵,徒以識時變,知末命至今日不失寶貴。
若一匹夫,倔強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
”因指其發而詬之曰:“此種種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於網巾且不忍去,況發耶!”之綱怒,命卒先斬其二僕,羣卒前捽之,二僕嗔目叱曰:“吾兩人豈惜死者!顧死亦有禮,當一辭吾主人而死耳。
”於是向先生拜,且辭曰:“媽等得事掃除泉下矣!”乃欣然受刃。
之綱復先生曰:“若豈有所負耶?義死雖亦佳,何執之堅也。
”先生曰:“吾何負?負吾君耳。
一籌莫效而束手就擒,與婢妾何異,又以此易節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負義者曰:”故恥不自述也。
“出袖中詩一卷,擲於地,復出白金一封,授行刑者曰:“此樵川先生所贈也,今與汝。
”遂被戮於泰寧之杉津。
泰寧諸生謝韓葬其骸於郊外杉窩山,題曰:“畫網巾先生之墓”,而歲時上冢致祭者不輟。
當四營之既潰也,楊名高、王之綱復追破之,死逃略盡,而敗將有願降者,率兵受招撫於邵武。
行至朱口,一卒獨不肯前,伸項謂其伍曰:“殺我!殺我!”其伍怪之,且問故,曰:“吾熟思之累日夜矣,終不能俯仰事降將,寧死汝手。
”其伍難之。
乃奮袂裂眥,抽刃相擬曰:“不殺我者,今當殺汝!”其伍乃揮涕斬之,埋其骨而去。
揭重熙、傅鼎銓先後被獲,不屈死。
張自盛、曹大鎬等後就縛於瀘溪山中。
贊曰:自古守節之士不肯以姓字落人間者,始於明永樂之世。
當是時,一夫守義而禍及九族,故多匿跡而死,以全其宗黨。
迨崇禎甲申而後,其令未有如是之酷也,而以餘所聞,或死或惜也夫!如畫網巾先生事甚奇。
聞當時軍中有馬耀圖者,見而識之曰:“是爲馮生舜也。
”至其他生平則又不能言焉。
餘疑其出於附會,故不著於篇。
其泉國公鄭芝龍,陰受大清督師滿盈洪承疇旨,棄關撤守備,七閩皆沒,而新令雄發更衣冠,不從者死。
於是民以違令者不可勝數,而畫網巾先生事尤奇。
先生者,其姓名爵裏比不可得而知也,攜僕二人,皆仍明時衣冠,匿跡於邵武、光澤山寺中。
事頗聞於外而光澤守將吳鎮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將池鳳陽。
鳳陽皆去其網巾,留于軍中,戒部卒謹守之。
先生既失網巾,盥櫛畢,謂二僕曰:“衣冠者,歷代各有定製,至網巾則我太祖高皇帝創爲之也。
今吾遭國破即死,詎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筆墨來,爲我畫網巾額上。
”於是二僕爲先生畫網巾,畫已,乃加冠,二僕亦互相畫也,日以爲常。
軍中皆譁笑之,而先生無姓名,人皆呼畫網巾雲。
當是進,江西、福建有國營之役。
四營者,曰張自盛,曰洪國玉,曰曹大鎬,曰李安民。
先是自盛隸明建武侯王得仁爲裨將,得仁既敗死,自盛亡入山,與洪國玉等收等收召散卒及羣盜,號曰恢復,衆且逾萬人,而明之遺臣如督師兵部右侍郎重熙、詹事府正詹事傅鼎銓等皆依之。
歲庚寅,四營後潰於邵武之禾坪,池鳳陽詭稱先生爲陣俘,獻之提督揚名高。
名高視其所畫網巾斑斑然額上,笑而置之。
名高軍至泰寧,從檻車中出先生謂之曰:“若及今降我,猶可以免死。
”先生曰:“吾舊識王之綱,當就彼決之。
”
王之綱者,福建總兵,破四營有功者也。
名高喜,使往之綱所。
之綱曰:“吾固不識若也。
”先生曰:“吾亦不識若也,今特就若死耳。
”之綱窮詰其姓名,先生曰:“吾忠未能報國,留姓名則辱國;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則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則辱身。
軍中呼我爲畫網巾,即以此爲吾姓名可矣。
”之綱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總兵,徒以識時變,知末命至今日不失寶貴。
若一匹夫,倔強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
”因指其發而詬之曰:“此種種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於網巾且不忍去,況發耶!”之綱怒,命卒先斬其二僕,羣卒前捽之,二僕嗔目叱曰:“吾兩人豈惜死者!顧死亦有禮,當一辭吾主人而死耳。
”於是向先生拜,且辭曰:“媽等得事掃除泉下矣!”乃欣然受刃。
之綱復先生曰:“若豈有所負耶?義死雖亦佳,何執之堅也。
”先生曰:“吾何負?負吾君耳。
一籌莫效而束手就擒,與婢妾何異,又以此易節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負義者曰:”故恥不自述也。
“出袖中詩一卷,擲於地,復出白金一封,授行刑者曰:“此樵川先生所贈也,今與汝。
”遂被戮於泰寧之杉津。
泰寧諸生謝韓葬其骸於郊外杉窩山,題曰:“畫網巾先生之墓”,而歲時上冢致祭者不輟。
當四營之既潰也,楊名高、王之綱復追破之,死逃略盡,而敗將有願降者,率兵受招撫於邵武。
行至朱口,一卒獨不肯前,伸項謂其伍曰:“殺我!殺我!”其伍怪之,且問故,曰:“吾熟思之累日夜矣,終不能俯仰事降將,寧死汝手。
”其伍難之。
乃奮袂裂眥,抽刃相擬曰:“不殺我者,今當殺汝!”其伍乃揮涕斬之,埋其骨而去。
揭重熙、傅鼎銓先後被獲,不屈死。
張自盛、曹大鎬等後就縛於瀘溪山中。
贊曰:自古守節之士不肯以姓字落人間者,始於明永樂之世。
當是時,一夫守義而禍及九族,故多匿跡而死,以全其宗黨。
迨崇禎甲申而後,其令未有如是之酷也,而以餘所聞,或死或惜也夫!如畫網巾先生事甚奇。
聞當時軍中有馬耀圖者,見而識之曰:“是爲馮生舜也。
”至其他生平則又不能言焉。
餘疑其出於附會,故不著於篇。
《畫網巾先生傳》是清代文學家戴名世創作的一篇傳。
這篇傳生動地記述了民族誌士“畫網巾”先生效忠明朝的感人事蹟,叛徒王之綱之流爲虎作倀的可恥行徑,以及清統治者鎮壓漢族士民的滔天罪行,抒發了作者刻骨銘心的愛國之情與亡國之痛。
這篇傳通篇寓莊於諧,情趣盎然,令人讀來宛若司馬遷的《滑稽列傳》,宛若一篇短篇小說,是小說手法融入傳記文學、傳記文學小說化的典範。
這篇傳生動地記述了民族誌士“畫網巾”先生效忠明朝的感人事蹟,叛徒王之綱之流爲虎作倀的可恥行徑,以及清統治者鎮壓漢族士民的滔天罪行,抒發了作者刻骨銘心的愛國之情與亡國之痛。
這篇傳通篇寓莊於諧,情趣盎然,令人讀來宛若司馬遷的《滑稽列傳》,宛若一篇短篇小說,是小說手法融入傳記文學、傳記文學小說化的典範。
順治二年:1645年。
明唐王:明宗室,朱聿鍵。
順治二年(1645年),明禮部尚書黃道周和都督同知鄭芝龍擁立唐王於州。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佔領福建大部分地區,唐王政權覆滅。
鄭芝龍:福建南安人,鄭成功之父,明都督同知。
順治二年擁立唐王在福州即位,不久,因清統治者離間、誘降,反明降清。
泉國公爲其封號。
洪承疇:福建南安人,明崇禎年間任兵部尚書,崇禎十四年(1614年),率十三萬人與清軍會戰松山,兵敗。
翌年被捕降清,隸漢軍鑲黃旗。
順治元年,隨清軍入關,二年入南京,總督軍務,鎮壓江南抗清義軍。
關:楓嶺關,位於仙霞嶺,是福建北部的屏障。
七閩:古指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帶少數民族地區。
《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雄發:剃髮。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
蓄髮是漢族人的風俗,雉發令頒佈和實施後,江南人民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反剃髮的鬥爭此起彼伏,不少人爲此遭到清軍的屠殺。
爵:官職。
裏:籍貫。
匿:隱藏。
邵武、光澤:福建西北山區的兩個縣名。
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逮捕。
《宋史·趙善俊傳》:“歲飢,民羣趨,富家發其廩,監司議調兵……掩捕。
”
網巾:形狀像網的絲巾。
戴網巾之俗始於明初。
櫛(zhì):原指梳頭的梳子,這裏指梳頭。
盥(guàn):洗手洗臉。
太祖:朱元璋。
“高皇帝”爲其諡號。
詎(jù):豈。
汝曹:你們。
役:役使。
指可役使、指揮的抗清武裝。
裨將:副將。
亡:逃。
恢復:復辟明朝。
逾(yú):超過,這裏指張自盛和洪國玉聚集的反清復明者超過萬人。
重熙:江西臨川人。
崇禎時爲福寧州知州,弘光時任吏部主事,永曆年間封爲兵部尚書,後兵敗被俘,不屈死。
傅鼎銓(quán):江西臨川人,崇禎年間進士,永曆時任兵部右侍郎,堅持抗清,被俘不屈而死。
依之:依從。
庚寅:順治七年(1650年)。
詭稱:欺詐。
楊名高:遼東人,屬鑲黃旗漢軍,順治間任福建樟州提督。
斑斑然:雜色的網狀花紋。
泰寧:縣名,位於福建省西北部。
檻車:囚禁押解犯人的車。
王之綱:宛平人,原爲明總兵,後降清,授福建雲霄總兵,加都督僉事,鎮汀州。
清代總兵爲綠營兵最高武官。
固:本來。
若:你。
詰:追問。
忠:忠心。
智:才智。
危:危難,句意謂即以身心報效遇到危難的國家。
徒:僅僅。
匹夫:古代指平民男子。
改制:朝代的改變。
制,制度。
。
詬(gòu):罵
捽:揪。
嗔(chēn):怒睜眼睛。
叱:大聲怒斥。
顧:不過,但是。
事:侍奉。
負:對不住,愧疚。
君:皇上。
籌:計策,謀略。
易:擅取。
義:合宜的道德、行爲和思想。
骸:屍骨。
郭:城。
冢:墳墓。
輟:停止。
招撫:經過勸說,歸順投降。
伍:同隊伍中的兵士。
汝:你。
奮袂(mèi)裂眥(zì):憤然甩袖,怒目圓睜。
相擬:作出殺人狀。
瀘溪:縣名,在今湖南省境內。
贊:古代一種讚美的文體。
禍及:株連,連坐罪。
宗黨:家族。
迨(dài):等到。
崇禎甲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於這年隨着崇禎帝自縊而亡。
明唐王:明宗室,朱聿鍵。
順治二年(1645年),明禮部尚書黃道周和都督同知鄭芝龍擁立唐王於州。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佔領福建大部分地區,唐王政權覆滅。
鄭芝龍:福建南安人,鄭成功之父,明都督同知。
順治二年擁立唐王在福州即位,不久,因清統治者離間、誘降,反明降清。
泉國公爲其封號。
洪承疇:福建南安人,明崇禎年間任兵部尚書,崇禎十四年(1614年),率十三萬人與清軍會戰松山,兵敗。
翌年被捕降清,隸漢軍鑲黃旗。
順治元年,隨清軍入關,二年入南京,總督軍務,鎮壓江南抗清義軍。
關:楓嶺關,位於仙霞嶺,是福建北部的屏障。
七閩:古指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帶少數民族地區。
《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雄發:剃髮。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廷下令江南人民剃髮。
蓄髮是漢族人的風俗,雉發令頒佈和實施後,江南人民立下“頭可斷,發不可剃”的誓言,反剃髮的鬥爭此起彼伏,不少人爲此遭到清軍的屠殺。
爵:官職。
裏:籍貫。
匿:隱藏。
邵武、光澤:福建西北山區的兩個縣名。
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逮捕。
《宋史·趙善俊傳》:“歲飢,民羣趨,富家發其廩,監司議調兵……掩捕。
”
網巾:形狀像網的絲巾。
戴網巾之俗始於明初。
櫛(zhì):原指梳頭的梳子,這裏指梳頭。
盥(guàn):洗手洗臉。
太祖:朱元璋。
“高皇帝”爲其諡號。
詎(jù):豈。
汝曹:你們。
役:役使。
指可役使、指揮的抗清武裝。
裨將:副將。
亡:逃。
恢復:復辟明朝。
逾(yú):超過,這裏指張自盛和洪國玉聚集的反清復明者超過萬人。
重熙:江西臨川人。
崇禎時爲福寧州知州,弘光時任吏部主事,永曆年間封爲兵部尚書,後兵敗被俘,不屈死。
傅鼎銓(quán):江西臨川人,崇禎年間進士,永曆時任兵部右侍郎,堅持抗清,被俘不屈而死。
依之:依從。
庚寅:順治七年(1650年)。
詭稱:欺詐。
楊名高:遼東人,屬鑲黃旗漢軍,順治間任福建樟州提督。
斑斑然:雜色的網狀花紋。
泰寧:縣名,位於福建省西北部。
檻車:囚禁押解犯人的車。
王之綱:宛平人,原爲明總兵,後降清,授福建雲霄總兵,加都督僉事,鎮汀州。
清代總兵爲綠營兵最高武官。
固:本來。
若:你。
詰:追問。
忠:忠心。
智:才智。
危:危難,句意謂即以身心報效遇到危難的國家。
徒:僅僅。
匹夫:古代指平民男子。
改制:朝代的改變。
制,制度。
。
詬(gòu):罵
捽:揪。
嗔(chēn):怒睜眼睛。
叱:大聲怒斥。
顧:不過,但是。
事:侍奉。
負:對不住,愧疚。
君:皇上。
籌:計策,謀略。
易:擅取。
義:合宜的道德、行爲和思想。
骸:屍骨。
郭:城。
冢:墳墓。
輟:停止。
招撫:經過勸說,歸順投降。
伍:同隊伍中的兵士。
汝:你。
奮袂(mèi)裂眥(zì):憤然甩袖,怒目圓睜。
相擬:作出殺人狀。
瀘溪:縣名,在今湖南省境內。
贊:古代一種讚美的文體。
禍及:株連,連坐罪。
宗黨:家族。
迨(dài):等到。
崇禎甲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於這年隨着崇禎帝自縊而亡。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佔領了江東,明之遺臣和農民義軍聯合組成“四營”,有兵力萬餘人,活躍在福建、江西一帶,開展抗清復明鬥爭。
不久,“四營”潰敗,七閩皆沒,新令“剃髮、更衣冠,不從者死”,於是士民因違令被處死者不計其數,“畫網巾”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員。
先生這個人,他的姓名,官職等級和籍貫都不能知道。
帶着兩個僕人,都穿戴着明代的衣帽,躲藏在紹武,光澤一帶的山寺中,他們的事情被人所知,於是光澤守將吳鎮派人逮捕了他們,押送到紹武守將池鳳陽那裏。
池鳳陽把他們的網巾都除去了,把他們留在軍中,告誡手下謹慎看守他們。
先生已經失去了網巾,洗漱梳頭完畢,對兩個僕人說:“衣帽,歷代有各自的規定,至於戴網巾則是我朝太祖高皇帝首創實行的。
現在我遭遇國家滅亡就要死了,難道可以忘記祖宗的制度嗎你們取筆墨來,替我在額上畫上網巾。
”於是兩個僕人替先生畫上網巾,畫完以後,才戴上帽子,兩個僕人也互相畫,一天天地都這樣。
軍中的士卒都笑話他們,先生沒有姓名,人們都叫他畫網巾的人。
當這時候,江西、福建中間有四營的一役。
四營:是孫自盛,洪國玉,曹大鎬,李安民。
起初自盛屬於明朝建武侯王得仁的副將。
得仁既已敗死,自盛逃到山裏,和洪國玉等,收召了散兵和許多強盜,號稱恢復,有一萬多人。
明朝的遺臣,像督師兵部右侍郎揭重熙,詹事府正詹事傅鼎銓等,都歸附着。
庚寅年夏天,四營兵潰散在邵武的禾坪,池鳳陽假稱先生是俘虜,獻給提督楊名高。
名高看他畫的網巾,很顯明地在額上,笑着拘留他。
名高的兵到泰寧,從囚車裏放出先生,同他說:“你現在降我,還可以免掉一死。
”先生道:“我以前認識王之綱,要到他那邊去決定。
”
王之綱,是福建總兵,是攻破四營軍的功臣。
楊明高很高興,押解他到王之綱處。
王之綱說:“我本來也不認識你。
”先生說:“我也不認識你,今天特地到你這裏死罷了。
”王之綱追問他的姓名,先生說:“我忠心卻不能報效國家,留下姓名就是辱國;我有智慧卻不能保護家庭,留下姓名就是辱家;國家危難之時不能立即獻身於國,留下姓名就是侮辱自身。
軍中人叫我爲畫網巾的,就用這個做我的姓名就可以了。
”王之綱說:“天下大事已定,我本是明朝的總兵,只是因爲識時機變化,知曉天命,到現在還不失掉富貴。
你一個平民,倔強而死,有什麼好處呢再說變更朝制,改換服裝,從前代就已經這樣。
”就指着他的頭髮罵他說:“這種短短的頭髮還不肯剪去,爲什麼呢?”先生說:“我對於網巾尚且不忍心除去,何況頭髮呢!”王之綱大怒,命令士卒先殺死他的兩個僕人。
一羣士卒上前揪住他們,兩個僕人睜大眼睛叱罵他們說:“我們兩個人難道還顧惜一死嗎不過死也應當有禮節,要和我們的主人告別再死罷了。
”於是向先生下拜,並且告辭說:“我們能夠給您打掃黃泉之下了!”竟欣然受刃而死。
王之綱又對先生說:“你難道還有什麼辜負別人心嗎堅持正義而死雖然也很好,爲什麼固執到這種程度呢。
”先生說:“我辜負什麼辜負我的國君罷了。
一個計劃都沒有進獻實行就束手就擒,和奴婢有什麼區別呢,又用這個來交換節烈的名聲,我恥笑古今以來的遵循舊例而辜負節義的人,所以感到羞恥,不再說什麼了。
”於是在泰寧的杉津受死刑。
泰寧諸生謝韓在郊外的杉窩山埋葬了他的骸骨,墓碑上題寫“畫網巾先生之墓”,每年到墳墓祭奠的人不斷。
當四營的既已潰退了:楊名高、王之綱再追着破掉他們,死的逃的差不多完了,敗將中間有願意降的,領了兵在邵武受招撫。
行到朱口,一個兵獨不肯向前,伸着頸向他的伍長道:“殺我!殺我!"他的伍長奇怪,問他原因,他道:“我精密地想了幾天幾夜!到底不能低頭服事降將,寧願死在你手裏!”那伍長有些爲難的樣子,他便舉起袖子,裂着眼眶,拔刀作勢道:“不殺我的話,現在要殺你!”那伍長揮着淚斬他,葬了他的屍骨而去。
揭重熙、傅鼎銓先後被捉住,不屈而死,張自盛、曹大鎬們,後來在瀘溪山裏被捉着。
讚道:“從古守節的人,不肯把姓名留落在人間的,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
當那時候,一個人守着義,禍卻要及到九族,所以大多數藏着形跡死掉,來保全他的宗黨。
等到崇禎甲申年後,那法令沒有這樣的苛刻的,照我所聽見的,有的死,有的逃,不把姓名、住居地方告訴人家的很多。
有使得弔古的人不能詳細知道,難道不是可惜嗎?像畫網巾先生的事很奇!聽見當時有馬耀圖的看見了認識他道:“這是馮生舜吧。
”至於他生平,那又不能說。
我懷疑他出於附會,所以不寫在篇中。
”
不久,“四營”潰敗,七閩皆沒,新令“剃髮、更衣冠,不從者死”,於是士民因違令被處死者不計其數,“畫網巾”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員。
先生這個人,他的姓名,官職等級和籍貫都不能知道。
帶着兩個僕人,都穿戴着明代的衣帽,躲藏在紹武,光澤一帶的山寺中,他們的事情被人所知,於是光澤守將吳鎮派人逮捕了他們,押送到紹武守將池鳳陽那裏。
池鳳陽把他們的網巾都除去了,把他們留在軍中,告誡手下謹慎看守他們。
先生已經失去了網巾,洗漱梳頭完畢,對兩個僕人說:“衣帽,歷代有各自的規定,至於戴網巾則是我朝太祖高皇帝首創實行的。
現在我遭遇國家滅亡就要死了,難道可以忘記祖宗的制度嗎你們取筆墨來,替我在額上畫上網巾。
”於是兩個僕人替先生畫上網巾,畫完以後,才戴上帽子,兩個僕人也互相畫,一天天地都這樣。
軍中的士卒都笑話他們,先生沒有姓名,人們都叫他畫網巾的人。
當這時候,江西、福建中間有四營的一役。
四營:是孫自盛,洪國玉,曹大鎬,李安民。
起初自盛屬於明朝建武侯王得仁的副將。
得仁既已敗死,自盛逃到山裏,和洪國玉等,收召了散兵和許多強盜,號稱恢復,有一萬多人。
明朝的遺臣,像督師兵部右侍郎揭重熙,詹事府正詹事傅鼎銓等,都歸附着。
庚寅年夏天,四營兵潰散在邵武的禾坪,池鳳陽假稱先生是俘虜,獻給提督楊名高。
名高看他畫的網巾,很顯明地在額上,笑着拘留他。
名高的兵到泰寧,從囚車裏放出先生,同他說:“你現在降我,還可以免掉一死。
”先生道:“我以前認識王之綱,要到他那邊去決定。
”
王之綱,是福建總兵,是攻破四營軍的功臣。
楊明高很高興,押解他到王之綱處。
王之綱說:“我本來也不認識你。
”先生說:“我也不認識你,今天特地到你這裏死罷了。
”王之綱追問他的姓名,先生說:“我忠心卻不能報效國家,留下姓名就是辱國;我有智慧卻不能保護家庭,留下姓名就是辱家;國家危難之時不能立即獻身於國,留下姓名就是侮辱自身。
軍中人叫我爲畫網巾的,就用這個做我的姓名就可以了。
”王之綱說:“天下大事已定,我本是明朝的總兵,只是因爲識時機變化,知曉天命,到現在還不失掉富貴。
你一個平民,倔強而死,有什麼好處呢再說變更朝制,改換服裝,從前代就已經這樣。
”就指着他的頭髮罵他說:“這種短短的頭髮還不肯剪去,爲什麼呢?”先生說:“我對於網巾尚且不忍心除去,何況頭髮呢!”王之綱大怒,命令士卒先殺死他的兩個僕人。
一羣士卒上前揪住他們,兩個僕人睜大眼睛叱罵他們說:“我們兩個人難道還顧惜一死嗎不過死也應當有禮節,要和我們的主人告別再死罷了。
”於是向先生下拜,並且告辭說:“我們能夠給您打掃黃泉之下了!”竟欣然受刃而死。
王之綱又對先生說:“你難道還有什麼辜負別人心嗎堅持正義而死雖然也很好,爲什麼固執到這種程度呢。
”先生說:“我辜負什麼辜負我的國君罷了。
一個計劃都沒有進獻實行就束手就擒,和奴婢有什麼區別呢,又用這個來交換節烈的名聲,我恥笑古今以來的遵循舊例而辜負節義的人,所以感到羞恥,不再說什麼了。
”於是在泰寧的杉津受死刑。
泰寧諸生謝韓在郊外的杉窩山埋葬了他的骸骨,墓碑上題寫“畫網巾先生之墓”,每年到墳墓祭奠的人不斷。
當四營的既已潰退了:楊名高、王之綱再追着破掉他們,死的逃的差不多完了,敗將中間有願意降的,領了兵在邵武受招撫。
行到朱口,一個兵獨不肯向前,伸着頸向他的伍長道:“殺我!殺我!"他的伍長奇怪,問他原因,他道:“我精密地想了幾天幾夜!到底不能低頭服事降將,寧願死在你手裏!”那伍長有些爲難的樣子,他便舉起袖子,裂着眼眶,拔刀作勢道:“不殺我的話,現在要殺你!”那伍長揮着淚斬他,葬了他的屍骨而去。
揭重熙、傅鼎銓先後被捉住,不屈而死,張自盛、曹大鎬們,後來在瀘溪山裏被捉着。
讚道:“從古守節的人,不肯把姓名留落在人間的,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
當那時候,一個人守着義,禍卻要及到九族,所以大多數藏着形跡死掉,來保全他的宗黨。
等到崇禎甲申年後,那法令沒有這樣的苛刻的,照我所聽見的,有的死,有的逃,不把姓名、住居地方告訴人家的很多。
有使得弔古的人不能詳細知道,難道不是可惜嗎?像畫網巾先生的事很奇!聽見當時有馬耀圖的看見了認識他道:“這是馮生舜吧。
”至於他生平,那又不能說。
我懷疑他出於附會,所以不寫在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