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八節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暂无
菑(zāi):同“災”。
滄浪:河名,即漢水。
纓:系在頸下的帽帶。
滄浪四句:上古流傳的民謠。
太甲:《尚書》篇名。
孟子說:“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談論仁道嗎?別人有危險,他安然不動,別人遭了災,他卻趁火打劫,高興於別人所遭受的慘禍。
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談論仁道,那還會有亡國敗家的事嗎?有個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
’孔子說:‘弟子們聽着!清呢,就洗帽纓;濁呢,就洗雙腳。
這都取決於水本身啊。
’人一定先是有自取侮辱的原因,然後別人才侮辱他;家一定先是有自毀的原因,然後別人才毀掉它;國一定先是有自己招來攻伐的原因,然後別人才攻伐它。
《太甲》說:‘天降的災難還可以躲避,自找的災難那可活不了。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