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祕塔碑銘並序(玄祕塔碑)
(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裴休撰。
正議大夫守右散騎常侍充集賢殿學士兼判院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柳公權書並篆額。
)
玄祕塔者,大法師端甫靈骨之所歸也。
於戲!爲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利生。
舍此無以爲丈夫也。
背此無以爲達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趙氏世爲秦人,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
摩其頂曰:必當大弘教法。
言訖而滅。
既成人,高顙廣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鍾。
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歟?殆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爲沙彌。
十七,正度爲比丘,隸安國寺。
具威儀於西明照律師,稟持犯於崇福寺升律師,傳涅槃唯識大義於安國寺素法師。
復夢梵僧告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
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會,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將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辨歟?無何謁文殊於清涼,衆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
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
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論議。
賜紫方袍。
歲時錫施,異於他等。
復詔侍皇太子於東朝。
順宗皇帝深仰其風。
親之若昆弟。
相與臥起。
恩禮特隆。
憲宗皇帝數幸其寺。
待之若賓友。
常承顧問。
注納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邁,詞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爲務。
由是,天子益知佛爲大聖人,其教有大不可思議事。
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幹蜀,瀦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
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祕殿。
爲人請福,親奉香火。
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江海無驚浪。
蓋參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爲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歟?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清衆者十一年。
講涅槃唯議經論,位處當仁傳授宗乘以開誘道俗,凡一百六十座。
運三密於瑜伽,契無生於悉地。
日持諸部十餘萬遍。
指淨土爲息肩之地,嚴金經爲報法之恩。
前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
而方丈匡牀靜慮自得。
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向。
薦金玉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
而和尚即衆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誠接。
議者以謂成就常不輕行者,唯和尚而已。
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羣迷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脅而滅。
當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異香彌鬱。
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餘粒。
方熾而神光月皎,既燼而靈骨珠圓。
賜諡大達,塔曰玄祕。
俗壽六十七,僧臘卌八。
門弟子比丘比丘尼約千餘輩,或講論玄言,或紀綱大寺。
修禪秉律,分作人師五十。
其徒皆爲達者。
於戲!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襲弟子自約、義正、正言等,克荷先業,虔守遺風。
大懼徽猷有時堙沒,而閤門劉公,法緣最深,道契彌固,亦以爲請,願播清塵。
休嘗遊其藩,備其事,隨喜讚歎,蓋無愧辭。
銘曰:
賢劫千佛,第四能仁。
哀我生靈,出經破塵。
教綱高張,孰辯孰分?有大法師,如從親聞。
經律論藏,戒定慧學。
深淺同源,先後相覺。
異宗偏義,孰正孰駁?有大法師,爲作霜雹。
趣真則滯,涉俗則流。
象狂猿輕,鉤檻莫收。
柅制刀斷,尚生瘡疣。
有大法師,絕念而遊。
巨唐啓運,大雄垂教。
千載冥符,三乘迭耀。
寵重恩顧,顯闡讚導。
有大法師,逢時感召。
空門正闢,法宇方開。
崢嶸棟樑,一旦而摧。
水月鏡像,無心去來。
徒令後學,瞻仰徘徊。
(會昌元年十二月廿八日建,刻玉冊官邵建和並弟建初鐫。
)
正議大夫守右散騎常侍充集賢殿學士兼判院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柳公權書並篆額。
)
玄祕塔者,大法師端甫靈骨之所歸也。
於戲!爲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利生。
舍此無以爲丈夫也。
背此無以爲達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趙氏世爲秦人,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
摩其頂曰:必當大弘教法。
言訖而滅。
既成人,高顙廣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鍾。
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歟?殆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爲沙彌。
十七,正度爲比丘,隸安國寺。
具威儀於西明照律師,稟持犯於崇福寺升律師,傳涅槃唯識大義於安國寺素法師。
復夢梵僧告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
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會,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將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辨歟?無何謁文殊於清涼,衆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
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
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論議。
賜紫方袍。
歲時錫施,異於他等。
復詔侍皇太子於東朝。
順宗皇帝深仰其風。
親之若昆弟。
相與臥起。
恩禮特隆。
憲宗皇帝數幸其寺。
待之若賓友。
常承顧問。
注納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邁,詞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爲務。
由是,天子益知佛爲大聖人,其教有大不可思議事。
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幹蜀,瀦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
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祕殿。
爲人請福,親奉香火。
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江海無驚浪。
蓋參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爲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歟?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清衆者十一年。
講涅槃唯議經論,位處當仁傳授宗乘以開誘道俗,凡一百六十座。
運三密於瑜伽,契無生於悉地。
日持諸部十餘萬遍。
指淨土爲息肩之地,嚴金經爲報法之恩。
前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
而方丈匡牀靜慮自得。
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向。
薦金玉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
而和尚即衆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誠接。
議者以謂成就常不輕行者,唯和尚而已。
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羣迷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脅而滅。
當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異香彌鬱。
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餘粒。
方熾而神光月皎,既燼而靈骨珠圓。
賜諡大達,塔曰玄祕。
俗壽六十七,僧臘卌八。
門弟子比丘比丘尼約千餘輩,或講論玄言,或紀綱大寺。
修禪秉律,分作人師五十。
其徒皆爲達者。
於戲!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襲弟子自約、義正、正言等,克荷先業,虔守遺風。
大懼徽猷有時堙沒,而閤門劉公,法緣最深,道契彌固,亦以爲請,願播清塵。
休嘗遊其藩,備其事,隨喜讚歎,蓋無愧辭。
銘曰:
賢劫千佛,第四能仁。
哀我生靈,出經破塵。
教綱高張,孰辯孰分?有大法師,如從親聞。
經律論藏,戒定慧學。
深淺同源,先後相覺。
異宗偏義,孰正孰駁?有大法師,爲作霜雹。
趣真則滯,涉俗則流。
象狂猿輕,鉤檻莫收。
柅制刀斷,尚生瘡疣。
有大法師,絕念而遊。
巨唐啓運,大雄垂教。
千載冥符,三乘迭耀。
寵重恩顧,顯闡讚導。
有大法師,逢時感召。
空門正闢,法宇方開。
崢嶸棟樑,一旦而摧。
水月鏡像,無心去來。
徒令後學,瞻仰徘徊。
(會昌元年十二月廿八日建,刻玉冊官邵建和並弟建初鐫。
)
《玄祕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祕塔碑銘並序》,是唐會昌元年(841年)由時任宰相的裴休撰文,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而成,爲楷書書法作品。
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祕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
敘大達法師在德宗、順宗、憲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紀念大達法師之事蹟而告示後人。
其結體緊密,筆法銳利,筋骨外露,陽剛十足,筆畫粗細變化多端,風格特點顯著。
《玄祕塔碑》爲柳公權書法創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標誌着“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爲初學書法者的正宗範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玄祕塔碑》於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成刻,後於北宋初年被京兆城中好古之士遷入府城孔廟。
後呂大忠遷移入“府學之北墉”,與唐《開成石經》、《石臺孝經》及諸多唐代名碑一起作爲碑林藏石,而得到歷代有識之士的保護。
至今仍保存於西安碑林。
除宋代年間斷裂以致每個行各損一至二字之外,碑身基本完好。
此碑也在清人王昶《金石萃編》等中有著錄。
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祕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
敘大達法師在德宗、順宗、憲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紀念大達法師之事蹟而告示後人。
其結體緊密,筆法銳利,筋骨外露,陽剛十足,筆畫粗細變化多端,風格特點顯著。
《玄祕塔碑》爲柳公權書法創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標誌着“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爲初學書法者的正宗範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玄祕塔碑》於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成刻,後於北宋初年被京兆城中好古之士遷入府城孔廟。
後呂大忠遷移入“府學之北墉”,與唐《開成石經》、《石臺孝經》及諸多唐代名碑一起作爲碑林藏石,而得到歷代有識之士的保護。
至今仍保存於西安碑林。
除宋代年間斷裂以致每個行各損一至二字之外,碑身基本完好。
此碑也在清人王昶《金石萃編》等中有著錄。
左街僧錄:唐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總僧尼之籍。
端甫總管左街僧錄。
柳公權《金剛經》是長慶四年(824年)爲右街僧錄準公寫的。
賜紫:唐制以紫色爲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爲緋色。
僧、道、畫師亦有賜紫者。
必兼金魚袋。
金魚袋:唐高宗始,繪五品以上隨身銀魚袋,以防詔命之詐,三品以上佩金魚袋。
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趙,天水人,十歲出家,德宗時被徵,與儒、道議論,賜紫方袍,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開成元年卒,諡曰大達。
於戲:讀爲“嗚呼”,感嘆詞。
高顙深目,大頤方口:高額頭深眼窩大下巴方嘴。
顙,額頭;頤,下巴。
菩提:梵語,漢語中是“道”的意思。
沙彌:少年出家,初受戒者爲沙彌,二十歲再受具足戒,成爲比丘。
具威儀:言具威儀戒,戒惟務修飾容止,誑惑於世,蓋由好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律師:佛教稱善說戒律的高僧爲律師。
稟持犯:保持戒律之謂也。
傳唯識大義:佛教認爲識即心識,大乘菩薩皆了卻世間一切外塵諸法。
自性清淨,本來無實。
此意深妙,唯意緣知,這就是唯識大意。
涅:梵語,指超脫生死的境界。
涅,指不生。
槃,指不滅。
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斡蜀,瀦蔡蕩鄆:指憲宗李純元和元年至十三年間,平息的各地節度軍將之亂。
緇屬:指僧衆,人多穿黑色。
靈山:佛家稱靈鷲山爲靈山。
是釋迦牟尼傳教的聖地。
運三密於瑜伽:佛三密是說如來身、口、意皆有不可思議處。
瑜伽,梵語,意爲相應,約言之:“身與口協,口號意符,意與身合,三業相應。
故曰瑜伽。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端甫已修行到身、口、意三業相協,與佛相契了。
悉地:悉,遍也。
悉地,遍地。
碑文中悉字爲別寫。
四相:生相,住相,異相,滅相。
茶毗:梵語,意爲焚燒。
此處指按端甫的遺囑火化。
賢劫千佛,第四能仁:賢劫,佛教語,謂此劫中多賢人。
釋迦牟尼爲賢劫中第四佛。
“釋迦”漢語譯作能仁。
端甫總管左街僧錄。
柳公權《金剛經》是長慶四年(824年)爲右街僧錄準公寫的。
賜紫:唐制以紫色爲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爲緋色。
僧、道、畫師亦有賜紫者。
必兼金魚袋。
金魚袋:唐高宗始,繪五品以上隨身銀魚袋,以防詔命之詐,三品以上佩金魚袋。
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趙,天水人,十歲出家,德宗時被徵,與儒、道議論,賜紫方袍,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開成元年卒,諡曰大達。
於戲:讀爲“嗚呼”,感嘆詞。
高顙深目,大頤方口:高額頭深眼窩大下巴方嘴。
顙,額頭;頤,下巴。
菩提:梵語,漢語中是“道”的意思。
沙彌:少年出家,初受戒者爲沙彌,二十歲再受具足戒,成爲比丘。
具威儀:言具威儀戒,戒惟務修飾容止,誑惑於世,蓋由好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律師:佛教稱善說戒律的高僧爲律師。
稟持犯:保持戒律之謂也。
傳唯識大義:佛教認爲識即心識,大乘菩薩皆了卻世間一切外塵諸法。
自性清淨,本來無實。
此意深妙,唯意緣知,這就是唯識大意。
涅:梵語,指超脫生死的境界。
涅,指不生。
槃,指不滅。
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斡蜀,瀦蔡蕩鄆:指憲宗李純元和元年至十三年間,平息的各地節度軍將之亂。
緇屬:指僧衆,人多穿黑色。
靈山:佛家稱靈鷲山爲靈山。
是釋迦牟尼傳教的聖地。
運三密於瑜伽:佛三密是說如來身、口、意皆有不可思議處。
瑜伽,梵語,意爲相應,約言之:“身與口協,口號意符,意與身合,三業相應。
故曰瑜伽。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端甫已修行到身、口、意三業相協,與佛相契了。
悉地:悉,遍也。
悉地,遍地。
碑文中悉字爲別寫。
四相:生相,住相,異相,滅相。
茶毗:梵語,意爲焚燒。
此處指按端甫的遺囑火化。
賢劫千佛,第四能仁:賢劫,佛教語,謂此劫中多賢人。
釋迦牟尼爲賢劫中第四佛。
“釋迦”漢語譯作能仁。
(這是唐朝大達法師玄祕塔的碑銘,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丹並篆額。
)
玄祕塔是供奉大法師端甫靈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謂大丈夫,在家就要發揚仁、義、禮、樂,幫助天子教化引導世俗,如果出家當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執著,輔佐覺着闡揚教法,利益衆生,不這樣做不能說是大丈夫所爲,違背這個也無法得道。
出家當和尚是多麼雄壯的事啊!
天水有個姓趙的人,祖輩是秦人。
他母親張夫人夢見一個印度和尚對他說:“你要生一個好孩子。
”說完就取出口袋中的舍利讓她吃下。
等孩子出生後,夢見的那個和尚於大白天來到她屋裏,摸着孩子的頭說:“他一定能大力弘揚佛教。
”說完就消失了。
孩子長大後,額高眼大,下頜豐滿,口脣方正,身高六尺五寸,聲音象洪鐘一樣的響亮。
要領悟佛教的法理,鑿開衆生的耳目,幫助他們認清宇宙,就一定要有這種祥和奇特的表像啊!他十歲時到天水街亭鎮崇福寺依附道悟禪師當沙彌,十七歲正式成爲比丘,入安國寺誦經,在西明寺受具威儀戒於照律師,由於他稟承持戒升爲律師,同時,安國寺素法師傳授了唯識大義,福林寺法師傳授了通涅盤大旨。
隨之,他又夢見那個印度僧人用一個透明的器皿盛着舍利讓他吃下,並且說:“佛教的教義都進了你的腹內。
”從那以後,普天下的和尚說起經、律、論來沒有高於他的,就好象百川彙集在一起在他那裏形成源頭一樣,講起來滔滔不絕永遠也講不到邊。
看來,能夠從人的內心去掉對凡塵的貪慾執著,使衆生享受佛法甘露的滋潤的人一定要勇猛精進並具備很好的口才來講請真相啊!沒多久,他正心主持拜神的活動,很多神靈都來顯現,他坐在一個很大的平臺上講述自己對佛法的理解,整個都城的人都去聆聽。
德宗皇帝聽到了他的大名招請他入宮,見到他後非常高興。
從那以後,他經常進出皇宮,與儒家道家的人議論佛法,皇上賜給他紫方袍,每年對他的賞賜都高於他人。
又下詔書讓他在東宮教授太子。
順宗皇帝對他非常敬仰,對他親如兄弟,兩人同牀而眠,恩寵禮遇特別隆重。
憲宗皇帝也多次到他的寺廟裏拜佛,和他象朋友一樣,經常向他請教,賞賜的禮物也很豐厚。
而他才華出衆,說辭敏捷又合乎理數,回答皇上的詢問都符合佛教的教義。
雖然是倉促應對,每次都是以弘揚佛法作爲要務,因此,皇上更加尊重修佛的人,認爲他們是大聖人,也感到佛法的教義有高深莫測之處。
當時,朝廷剛剛平息了各地節度軍將的叛亂,皇上閒適無事,就頒下詔書讓和尚率僧衆從靈鷲山恭迎佛骨,在奧深的宮殿裏開設法場,皇上手捧香燈親自爲百姓請福。
不久,四海昇平,沒有人犯法,當兵的也不需要再去打仗,再也聽不到孤兒的愁苦的哭聲,就連大海也不起驚浪。
這都是用天法的宗旨來庇佑朝政而取得的明顯效果啊!要彰顯天法輔助明君一定會有神靈的默契、暗合啊!他主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樹立榜樣來表彰僧衆,歷時十年,講述《涅槃》《唯識》經論,擔當仁道之重任,傳授給宗派的主持,以開啓修煉者並引導世俗,共一百六十座。
他對“身口意”的修爲符合佛法的要求,對不生不滅的心願得到了實現,每日持誦諸部咒訣十餘萬遍。
他把清淨國土當作棲息之地,莊佛經來報答佛法的救度之恩,供用數十百萬金來裝飾殿宇,其雕繪都非常美好。
廟裏的方丈可靜靜的在牀上打坐,顯貴的大臣和名流都非常敬慕佛法,豪爽之士及工匠商人都前來瞻仰。
他們都誠心誠意的向寺院祭獻寶物,非常敬仰的禮佛。
像這樣每天有千餘起,我們不能全部記錄。
和尚引導衆生參拜神佛,拋棄凡塵的假象而修心向善,心裏都很平靜,無論是公子王孫還是地位低賤的人,都誠信接待。
將要駕駛橫渡大海的大船,從迷濛中把衆生拯救到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就一定要有神奇的功力和奇妙的道術啊!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他面向西右脅向下躺着圓寂。
當時正是暑天,他死後的容貌就象活着時一樣,遺體通宵飄逸着奇異的香味。
那年七月六日,遷移到長樂的南原。
按着大師的遺囑把遺體火化了,得到的舍利子有三百多粒。
燃燒時發出的光芒象皎潔的月光一樣,火滅了他靈骨中的舍利子象圓珠一樣。
皇上諡號“大達”,存放他靈骨的塔叫玄祕塔。
享年六十七歲,出家受戒後四十八年。
他的弟子比丘和比丘尼約千餘名,其中有五十名都是對生命大道通達的人。
啊!出家當和尚是多麼雄壯的事啊!不然,其不同尋常的祥瑞聖德哪能如此茂盛啊!繼承沿襲他的弟子義均、自政、正言等人,嚴格遵守他的事業,虔誠的遵循他遺留下來的風教。
生怕他們的美善之道隨着時間的飄移而埋沒。
而合門使劉公的法緣最深,更是堅守他的法門,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讚揚之心,也請求傳播那清高的風範,曾經遊歷藩國弘揚佛法,其讚揚之詞都是發自內心的。
此劫中神佛萬千,上天派釋迦牟尼佛降到人間,他慈悲衆生,用金剛經救度我們衝出凡塵而回歸到天國世界。
其教義高深莫測誰能夠分辨呢,法師就好象親自聽到佛陀講法一樣,領會的非常清晰。
前前後後,對於佛經的律論有很多說法,有深的,有淺的,有對的,有錯的,都是對釋迦佛戒定慧法理的領悟,誰能夠分辨哪些是偏離了佛陀意旨起破壞作用的怪異謬論呢?法師就象分別霜雪和冰雹那樣幫助世人。
修佛要清心靜氣,世俗的各種慾望就象牢籠和瘡疣一樣束縛着人,如果同世俗同流修煉就會荒廢,要用快刀割斷攔在身上的繩索,象大象那樣氣勢勇猛,又象猿猴一樣的迅速敏捷。
法師斷絕了世俗的執着,去雲遊修煉。
佛法的教化使大唐國運興隆,千百年來神靈的暗合使救度衆生的各法門接連着顯揚光大。
法師遇上了好時運,他用顯明的道理感化引導衆生,受到皇上的尊崇。
佛門法典正在洪傳,擔當重任有卓越貢獻的大師忽然一天離我們而去。
世間之事都好象那水中的月光和鏡中的虛影,都不是真實的,只有大師對佛法虔誠的心和他那光輝的形象讓我們後來人懷着崇敬的心情留戀觀望。
)
玄祕塔是供奉大法師端甫靈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謂大丈夫,在家就要發揚仁、義、禮、樂,幫助天子教化引導世俗,如果出家當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執著,輔佐覺着闡揚教法,利益衆生,不這樣做不能說是大丈夫所爲,違背這個也無法得道。
出家當和尚是多麼雄壯的事啊!
天水有個姓趙的人,祖輩是秦人。
他母親張夫人夢見一個印度和尚對他說:“你要生一個好孩子。
”說完就取出口袋中的舍利讓她吃下。
等孩子出生後,夢見的那個和尚於大白天來到她屋裏,摸着孩子的頭說:“他一定能大力弘揚佛教。
”說完就消失了。
孩子長大後,額高眼大,下頜豐滿,口脣方正,身高六尺五寸,聲音象洪鐘一樣的響亮。
要領悟佛教的法理,鑿開衆生的耳目,幫助他們認清宇宙,就一定要有這種祥和奇特的表像啊!他十歲時到天水街亭鎮崇福寺依附道悟禪師當沙彌,十七歲正式成爲比丘,入安國寺誦經,在西明寺受具威儀戒於照律師,由於他稟承持戒升爲律師,同時,安國寺素法師傳授了唯識大義,福林寺法師傳授了通涅盤大旨。
隨之,他又夢見那個印度僧人用一個透明的器皿盛着舍利讓他吃下,並且說:“佛教的教義都進了你的腹內。
”從那以後,普天下的和尚說起經、律、論來沒有高於他的,就好象百川彙集在一起在他那裏形成源頭一樣,講起來滔滔不絕永遠也講不到邊。
看來,能夠從人的內心去掉對凡塵的貪慾執著,使衆生享受佛法甘露的滋潤的人一定要勇猛精進並具備很好的口才來講請真相啊!沒多久,他正心主持拜神的活動,很多神靈都來顯現,他坐在一個很大的平臺上講述自己對佛法的理解,整個都城的人都去聆聽。
德宗皇帝聽到了他的大名招請他入宮,見到他後非常高興。
從那以後,他經常進出皇宮,與儒家道家的人議論佛法,皇上賜給他紫方袍,每年對他的賞賜都高於他人。
又下詔書讓他在東宮教授太子。
順宗皇帝對他非常敬仰,對他親如兄弟,兩人同牀而眠,恩寵禮遇特別隆重。
憲宗皇帝也多次到他的寺廟裏拜佛,和他象朋友一樣,經常向他請教,賞賜的禮物也很豐厚。
而他才華出衆,說辭敏捷又合乎理數,回答皇上的詢問都符合佛教的教義。
雖然是倉促應對,每次都是以弘揚佛法作爲要務,因此,皇上更加尊重修佛的人,認爲他們是大聖人,也感到佛法的教義有高深莫測之處。
當時,朝廷剛剛平息了各地節度軍將的叛亂,皇上閒適無事,就頒下詔書讓和尚率僧衆從靈鷲山恭迎佛骨,在奧深的宮殿裏開設法場,皇上手捧香燈親自爲百姓請福。
不久,四海昇平,沒有人犯法,當兵的也不需要再去打仗,再也聽不到孤兒的愁苦的哭聲,就連大海也不起驚浪。
這都是用天法的宗旨來庇佑朝政而取得的明顯效果啊!要彰顯天法輔助明君一定會有神靈的默契、暗合啊!他主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樹立榜樣來表彰僧衆,歷時十年,講述《涅槃》《唯識》經論,擔當仁道之重任,傳授給宗派的主持,以開啓修煉者並引導世俗,共一百六十座。
他對“身口意”的修爲符合佛法的要求,對不生不滅的心願得到了實現,每日持誦諸部咒訣十餘萬遍。
他把清淨國土當作棲息之地,莊佛經來報答佛法的救度之恩,供用數十百萬金來裝飾殿宇,其雕繪都非常美好。
廟裏的方丈可靜靜的在牀上打坐,顯貴的大臣和名流都非常敬慕佛法,豪爽之士及工匠商人都前來瞻仰。
他們都誠心誠意的向寺院祭獻寶物,非常敬仰的禮佛。
像這樣每天有千餘起,我們不能全部記錄。
和尚引導衆生參拜神佛,拋棄凡塵的假象而修心向善,心裏都很平靜,無論是公子王孫還是地位低賤的人,都誠信接待。
將要駕駛橫渡大海的大船,從迷濛中把衆生拯救到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就一定要有神奇的功力和奇妙的道術啊!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他面向西右脅向下躺着圓寂。
當時正是暑天,他死後的容貌就象活着時一樣,遺體通宵飄逸着奇異的香味。
那年七月六日,遷移到長樂的南原。
按着大師的遺囑把遺體火化了,得到的舍利子有三百多粒。
燃燒時發出的光芒象皎潔的月光一樣,火滅了他靈骨中的舍利子象圓珠一樣。
皇上諡號“大達”,存放他靈骨的塔叫玄祕塔。
享年六十七歲,出家受戒後四十八年。
他的弟子比丘和比丘尼約千餘名,其中有五十名都是對生命大道通達的人。
啊!出家當和尚是多麼雄壯的事啊!不然,其不同尋常的祥瑞聖德哪能如此茂盛啊!繼承沿襲他的弟子義均、自政、正言等人,嚴格遵守他的事業,虔誠的遵循他遺留下來的風教。
生怕他們的美善之道隨着時間的飄移而埋沒。
而合門使劉公的法緣最深,更是堅守他的法門,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讚揚之心,也請求傳播那清高的風範,曾經遊歷藩國弘揚佛法,其讚揚之詞都是發自內心的。
此劫中神佛萬千,上天派釋迦牟尼佛降到人間,他慈悲衆生,用金剛經救度我們衝出凡塵而回歸到天國世界。
其教義高深莫測誰能夠分辨呢,法師就好象親自聽到佛陀講法一樣,領會的非常清晰。
前前後後,對於佛經的律論有很多說法,有深的,有淺的,有對的,有錯的,都是對釋迦佛戒定慧法理的領悟,誰能夠分辨哪些是偏離了佛陀意旨起破壞作用的怪異謬論呢?法師就象分別霜雪和冰雹那樣幫助世人。
修佛要清心靜氣,世俗的各種慾望就象牢籠和瘡疣一樣束縛着人,如果同世俗同流修煉就會荒廢,要用快刀割斷攔在身上的繩索,象大象那樣氣勢勇猛,又象猿猴一樣的迅速敏捷。
法師斷絕了世俗的執着,去雲遊修煉。
佛法的教化使大唐國運興隆,千百年來神靈的暗合使救度衆生的各法門接連着顯揚光大。
法師遇上了好時運,他用顯明的道理感化引導衆生,受到皇上的尊崇。
佛門法典正在洪傳,擔當重任有卓越貢獻的大師忽然一天離我們而去。
世間之事都好象那水中的月光和鏡中的虛影,都不是真實的,只有大師對佛法虔誠的心和他那光輝的形象讓我們後來人懷着崇敬的心情留戀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