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九章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爲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
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何如?」子曰:「淸矣。」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
孔子認爲,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於君主,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淸髙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
因爲在孔子看來,「忠」衹是仁的一箇方面,「淸」則是爲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僅有忠和淸髙還是遠遠不够的。
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
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三已:三,指多次。
已,罷免。

崔文:齊國大夫崔杼(Zhù)曾殺死齊莊公,在當時引起極大反應。

弑: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齊君:即指被崔杼所殺的齊莊公。

陳文子:齊國大夫,名須無。
子張問孔子説:「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髙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
(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
你看這箇人怎麽樣?」孔子説:「可算得是忠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説:「不知道。
這怎麽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捨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箇國家,他説,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
到了另一箇國家,又説,這裏的執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
這個人你看怎麽樣?」孔子説:「可算得上淸髙了。」子張説:「可説是仁了嗎?」孔子説:「不知道。
這怎麽能算得仁呢?」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