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夫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乾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
恩不忍誨,義不忍割,去事之後,未然之明鏡也。
暂无
據《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記載,丁鴻是東漢時期的名儒,對經書極爲通曉。
當時東漢和帝繼承皇位,但朝政大權把持在竇太后手中。
同時竇太后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爲文武大臣,獨攬國家軍政大權。
丁鴻對竇太后的專權十分不滿,決心爲國家除掉這一隱患。
幾年後,天上發生日食。
丁鴻就藉此上書皇帝,認爲這是個不祥的徵兆,指出竇氏的專橫跋扈對國家造成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狀況。
漢和帝於是撤掉竇憲的官職,竇氏兄弟們也被逼自殺。
在給和帝的奏疏中,丁鴻還說:“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勸說皇帝整頓國政,在事態萌芽時就加以防止,這樣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成語“防微杜漸”即源於此。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是東漢太常丁鴻在寫給漢和帝奏疏中的話。
微:細小,指事物的開端。
末:指事物的終結。
意思是說,禁止事情於開端時容易,搶救事情於終結時困難。
這句話告誡我們,小節易制,大錯難救,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形成、發展、終止的過程,從事情的量變開始階段就入手矯正,纔不會釀成不可救藥的質變後果來。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