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八記 · 其六 · 石渠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
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蘚環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
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鯈魚。
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
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休焉。
風搖其巔,韻動崖谷。
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
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
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石渠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記》的第六篇。
文章記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達了作者探奇制勝,拓寬胸懷,追求勝景藉以抒發胸中積鬱之氣的感情。
渴:指袁家渴(一條溪水的名字)。
橋:架橋。
幽幽然:流水幽靜的樣子。
乍:連詞,或者。
或:有時。
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離,古代稱八寸爲咫。
倍尺:二尺。
逾:越過。
泓(hóng):深潭,水深而廣。
被:通“披”,覆蓋。
蘚:苔蘚。
墮:落,流。
紆(yū)餘:曲折伸延。
紆,彎曲。
餘,通“徐”。
卒:最終
箭:小竹。
休:休息。
釃(shī):分流、疏導。
遺:留給
蠲(juān):古同“涓”,清潔。
從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橋。
有一眼泉水幽靜地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
泉渠的寬度有時一尺,有時就有二尺寬,它的長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
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一個石潭,菖蒲覆蓋着它,碧綠的苔蘚環繞着石泓。
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裏,最後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
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遊動的魚。
渠水又往北迂迴繞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沒有盡頭,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
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小竹,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裏休息。
風吹動着樹梢,悅耳的聲音在山崖和山谷間迴盪。
看它已經很寧靜,它們被風吹動所發出的聲音纔在遠處傳播。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現它的,撥開陰鬱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裏的渠水便很滿。
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後喜好遊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蠲渠疏通到大石。
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發現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遊人了。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