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爲君而有象,以瞽瞍爲父而有舜;以紂爲兄之子且以爲君,而有微子啓、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爲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爲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暂无
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
幽、厲:即周幽王、周厲王,是周代的兩個暴君。
微子啓:商紂王庶兄,名啓。
曾屢次勸諫商紂。
周滅商後,稱臣於周,後被封於宋,爲宋國始祖。
王子比干:商紂王的叔父,因屢次勸諫商紂,被剖心而死。
指《詩經·大雅·烝民》篇。
蒸:衆。
秉彝:執守天的常道;秉,執;彝,常道。
懿:美。
公都子說:“告子說:‘人的本性沒有善和不善的問題。
’有人說:‘人的本性可以讓它善良,也可以讓它不善。
因此,周文王、周武王當政的時候,百姓就趨於善良;周幽王、周厲王當政的時候,百姓就趨於殘暴。
’又有人說:‘有本性善良的,有本性不善良的;因此,有堯這樣的聖人做君主,卻有象這樣惡劣的百姓,有瞽瞍這樣的壞父親,卻有舜這樣的好兒子;有商紂這樣惡劣的侄兒,而且身爲君主,卻有微子啓、王子比干這樣的仁人。
’如今您說人本性善良,那麼他們說的都不對嗎?”
孟子說:“從人的天賦資質來看,是可以使它善良的,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善良。
至於有些人做壞事,不是天賦資質的錯。
同情心,人人有;羞恥心,人人有;恭敬心,人人有;是非心,人人有。
同情心即是仁;羞恥心即是義;恭敬心即是禮;是非心即是智。
仁、義、禮、智,不是外人教我的,是我原本就有的,只是沒深入思考過罷了。
因此說:‘一經探求就會得到它,一經放棄就會失掉它。
’人們之間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無數倍的,就是不能全部發揮出人的天賦資質的緣故。
《詩經》說:‘上天生養萬民,事物都有法則。
百姓把握常規,喜愛美好品德。
’孔子說:‘作這首詩的人,一定是個瞭解大道的人啊!因此,有事物便有其不變的法則;百姓把握了它,所以喜歡美好的品德。
’”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