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是樓記
崑山徐健菴先生,築樓於所居之後,凡七楹。
間命工斫木爲櫥,貯書若干萬卷,區爲經史子集四種。
經則傳注義疏之書附焉,史則日錄、家乘、山經、野史之書附焉,子則附以卜筮、醫藥之書,集則附以樂府詩餘之書。
凡爲櫥者七十有二,部居類彙,各以其次,素標緗帙,啓鑰燦然。
於是先生召諸子登斯樓而詔之曰:“吾何以傳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舊矣。
蓋嘗慨夫爲人之父祖者,每欲傳其土田貨財,而子孫未必能世富也;欲傳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寶也;欲傳其園池臺榭、舞歌輿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娛樂也。
吾方以此爲鑑。
然則吾何以傳女曹哉?”因指書而欣然笑曰:“所傳者惟是矣!”遂名其樓爲“傳是”,而問記於琬。
琬衰病不及爲,則先生屢書督之,最後復於先生曰:
甚矣,書之多厄也!由漢氏以來,人主往往重官賞以購之,其下名公貴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親操翰墨,及分命筆吏以繕錄之。
然且裒聚未幾,而輒至於散佚,以是知藏書之難也。
琬顧謂藏之之難不若守之之難,守之之難不若讀之之難,尤不若躬體而心得之之難。
是故藏而勿守,猶勿藏也;守而弗讀,猶勿守也。
夫旣已讀之矣,而或口與躬違,心與迹忤,采其華而忘其實,是則呻占記誦之學所爲嘩眾而竊名者也,與弗讀奚以異哉!
古之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博之而非夸多鬥靡也,約之而非保殘安陋也。
善讀書者根柢於性命而究極於事功:沿流以溯源,無不探也;明體以適用,無不達也。
尊所聞,行所知,非善讀書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菴先生旣出其所得於書者,上爲天子之所器重,次爲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潤色大業,對揚休命,有餘矣,而又推之以訓敕其子姓,俾後先躋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於當世,琬然後喟焉太息,以爲讀書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雖傳諸子孫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則無以與於此矣。
居平質駑才下,患於有書而不能讀。
延及暮年,則又跧伏窮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舊學消亡,蓋本不足以記斯樓。
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爲一言復之,先生亦恕其老誖否耶?
間命工斫木爲櫥,貯書若干萬卷,區爲經史子集四種。
經則傳注義疏之書附焉,史則日錄、家乘、山經、野史之書附焉,子則附以卜筮、醫藥之書,集則附以樂府詩餘之書。
凡爲櫥者七十有二,部居類彙,各以其次,素標緗帙,啓鑰燦然。
於是先生召諸子登斯樓而詔之曰:“吾何以傳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舊矣。
蓋嘗慨夫爲人之父祖者,每欲傳其土田貨財,而子孫未必能世富也;欲傳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寶也;欲傳其園池臺榭、舞歌輿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娛樂也。
吾方以此爲鑑。
然則吾何以傳女曹哉?”因指書而欣然笑曰:“所傳者惟是矣!”遂名其樓爲“傳是”,而問記於琬。
琬衰病不及爲,則先生屢書督之,最後復於先生曰:
甚矣,書之多厄也!由漢氏以來,人主往往重官賞以購之,其下名公貴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親操翰墨,及分命筆吏以繕錄之。
然且裒聚未幾,而輒至於散佚,以是知藏書之難也。
琬顧謂藏之之難不若守之之難,守之之難不若讀之之難,尤不若躬體而心得之之難。
是故藏而勿守,猶勿藏也;守而弗讀,猶勿守也。
夫旣已讀之矣,而或口與躬違,心與迹忤,采其華而忘其實,是則呻占記誦之學所爲嘩眾而竊名者也,與弗讀奚以異哉!
古之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博之而非夸多鬥靡也,約之而非保殘安陋也。
善讀書者根柢於性命而究極於事功:沿流以溯源,無不探也;明體以適用,無不達也。
尊所聞,行所知,非善讀書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菴先生旣出其所得於書者,上爲天子之所器重,次爲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潤色大業,對揚休命,有餘矣,而又推之以訓敕其子姓,俾後先躋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於當世,琬然後喟焉太息,以爲讀書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雖傳諸子孫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則無以與於此矣。
居平質駑才下,患於有書而不能讀。
延及暮年,則又跧伏窮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舊學消亡,蓋本不足以記斯樓。
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爲一言復之,先生亦恕其老誖否耶?
《傳是樓記》是清初散文家汪琬爲藏書家徐乾學的藏書樓寫的一篇記敍文,出自《堯峰文鈔》。
文中首先簡要的介紹了藏書樓的情況,然後著重敍述藏書的意義,然後贊揚了徐乾學能運用從書中得到的知識來行事處世。
文章説理嚴密自然,層層深入,語言簡練确切。
傳是樓樓主徐乾學是明末大學者顧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進士,曾奉命編纂《大清一統志》、《清會典》及《明史》,編刻《通志堂經解》,纂集《讀禮通考》。
他經三十餘年搜羅、集聚,收藏了各類書籍數萬卷,爲此修了藏書樓。
樓成之日,召集子孫,鄭重其事地説,我想傳一點東西給你們,卻不知道傳什麽好,傳土地房産固然好,但未必代代富有;傳珍寶鼎彝也不錯,但後人未必能世世珍藏……想來想去,還是傳下這些書吧——“所傳者,惟是矣”。
於是,這座樓被命名“傳是樓”。
文中首先簡要的介紹了藏書樓的情況,然後著重敍述藏書的意義,然後贊揚了徐乾學能運用從書中得到的知識來行事處世。
文章説理嚴密自然,層層深入,語言簡練确切。
傳是樓樓主徐乾學是明末大學者顧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進士,曾奉命編纂《大清一統志》、《清會典》及《明史》,編刻《通志堂經解》,纂集《讀禮通考》。
他經三十餘年搜羅、集聚,收藏了各類書籍數萬卷,爲此修了藏書樓。
樓成之日,召集子孫,鄭重其事地説,我想傳一點東西給你們,卻不知道傳什麽好,傳土地房産固然好,但未必代代富有;傳珍寶鼎彝也不錯,但後人未必能世世珍藏……想來想去,還是傳下這些書吧——“所傳者,惟是矣”。
於是,這座樓被命名“傳是樓”。
緗帙:借指書卷。
緗,淺黃色;帙書畫外面包着的布套。
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
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裒(póu):聚集。
呻佔(zhān):誦讀。
躋(jī):登,上升。
翕(xī) :合、聚、
跧(quán):古同“蜷”、
誖(bèi):違背、乖謬。
緗,淺黃色;帙書畫外面包着的布套。
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
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裒(póu):聚集。
呻佔(zhān):誦讀。
躋(jī):登,上升。
翕(xī) :合、聚、
跧(quán):古同“蜷”、
誖(bèi):違背、乖謬。
崑山徐健菴先生,在他的住宅後面造了一幢樓房,共有七間,同時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櫥,貯書若干萬卷,區分爲經史子集四部,經部中附以經傳義疏等方面的書,史部中附以日錄、家乘、山經、野史等方面的書,子部中附以卜筮、醫藥等方面的書,集部中附以樂府、詩餘等方面的書,共有七十二箇櫥,按照部類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標籤,淺黃的封套,打開櫥門,燦然在目。
於是先生召集兒孫,登樓而教訓他們説:“我用什麽東西來傳給你們呢?我們徐家先世,本來就身家清白,以讀書應試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
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輩的,有的想把土地家産傳下去,而子孫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類的寶貴文物傳下去,而子孫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寶愛這些東西;有的想把園池臺榭、舞歌車馬之類傳下去,而子孫後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這些娛樂。
我正把這些事例看作鑑戒。
那麽我拏什麽東西來傳給你們呢?”這時他指著書高興地笑著説:“我傳給你們的,就是這些了!”於是就以“傳是”兩字作爲樓名,而要我作一篇記。
我體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寫出來,先生多次寫信催促,最後我衹得用下面這些話來回復先生:
書遇到的災難太厲害了!從漢代以來,皇帝常常用官家的豐厚賞金去買書,皇帝以下,名公貴卿又常常用許多錢物去換書,有的親自動筆,有的雇請抄手,加以謄錄。
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書之難了。
不過,我以爲藏書之難還比不上守書之難,守書之難又比不上讀書之難,更比不上親身去實行了而有所體會之難。
所以藏書而不能守,同不藏書沒有什麽兩樣;守住了而不能讀,同守不住沒有什麽兩樣。
雖然已經讀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實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實際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記了它的果實,那麽就是用記誦之學來騙騙眾人而欺世盜名的人了,同不讀書又有什麽不同呢?
古代善於讀書的人,開始時博覽,到最後就專攻,博覽群書幷不是爲了炫耀自己的廣博,專攻一門也不是抱殘守缺。
善於讀書的人以性命之理爲基礎,而最終則要體現在事業和功績中:循著流追溯源,沒有什麽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實行,沒有不能做到的。
尊重所聽到的教誨,力行所學到的道理,不是善於讀書的人能這樣嗎?
現在健菴先生已經拏出從書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藉此以爲國家大業增添光彩,以報答稱揚美善的命令,綽有餘裕,再推而廣之,用以訓敕後輩,使他們能先後躋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祿,在當世被人一致稱道,我衹有贊嘆不絶,以爲讀書的好處實在太大了!遵循這條道路,即使傳給子子孫孫,還有什麽不妥當的呢?
象我這個人就沒有資格參預其中了。
平時愚笨無才,苦於有書而不能讀。
現在到了晚年,又衹能蜷伏在窮山僻壤之中,孤陋寡聞,過去學到的都已衰退了,本來沒有資格來爲這座樓作記。
不是已勉強應承先生之命,姑且寫這些話回復,先生能否原諒我的老謬呢?
於是先生召集兒孫,登樓而教訓他們説:“我用什麽東西來傳給你們呢?我們徐家先世,本來就身家清白,以讀書應試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
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輩的,有的想把土地家産傳下去,而子孫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類的寶貴文物傳下去,而子孫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寶愛這些東西;有的想把園池臺榭、舞歌車馬之類傳下去,而子孫後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這些娛樂。
我正把這些事例看作鑑戒。
那麽我拏什麽東西來傳給你們呢?”這時他指著書高興地笑著説:“我傳給你們的,就是這些了!”於是就以“傳是”兩字作爲樓名,而要我作一篇記。
我體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寫出來,先生多次寫信催促,最後我衹得用下面這些話來回復先生:
書遇到的災難太厲害了!從漢代以來,皇帝常常用官家的豐厚賞金去買書,皇帝以下,名公貴卿又常常用許多錢物去換書,有的親自動筆,有的雇請抄手,加以謄錄。
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書之難了。
不過,我以爲藏書之難還比不上守書之難,守書之難又比不上讀書之難,更比不上親身去實行了而有所體會之難。
所以藏書而不能守,同不藏書沒有什麽兩樣;守住了而不能讀,同守不住沒有什麽兩樣。
雖然已經讀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實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實際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記了它的果實,那麽就是用記誦之學來騙騙眾人而欺世盜名的人了,同不讀書又有什麽不同呢?
古代善於讀書的人,開始時博覽,到最後就專攻,博覽群書幷不是爲了炫耀自己的廣博,專攻一門也不是抱殘守缺。
善於讀書的人以性命之理爲基礎,而最終則要體現在事業和功績中:循著流追溯源,沒有什麽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實行,沒有不能做到的。
尊重所聽到的教誨,力行所學到的道理,不是善於讀書的人能這樣嗎?
現在健菴先生已經拏出從書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藉此以爲國家大業增添光彩,以報答稱揚美善的命令,綽有餘裕,再推而廣之,用以訓敕後輩,使他們能先後躋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祿,在當世被人一致稱道,我衹有贊嘆不絶,以爲讀書的好處實在太大了!遵循這條道路,即使傳給子子孫孫,還有什麽不妥當的呢?
象我這個人就沒有資格參預其中了。
平時愚笨無才,苦於有書而不能讀。
現在到了晚年,又衹能蜷伏在窮山僻壤之中,孤陋寡聞,過去學到的都已衰退了,本來沒有資格來爲這座樓作記。
不是已勉強應承先生之命,姑且寫這些話回復,先生能否原諒我的老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