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 觀衆生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衆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衆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衆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何謂爲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爲舍?」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爲本?」
答曰:「身爲本。」
又問:「身孰爲本?」
答曰:「欲貪爲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
答曰:「虛妄、分別爲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
答曰:「顛倒想爲本。」
又問:「顛倒想孰爲本?」
答曰:「無住爲本。」
又問:「無住孰爲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爲不如法。
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爲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
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爲也。
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癡爲解脫乎?」
天曰:「佛爲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爲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爲證,辯乃如是?」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爲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爲何志求?」
天曰:「以聲聞法化衆生故,我爲聲聞;以因緣法化衆生故,我爲辟支佛;以大悲法化衆生故,我爲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餘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爲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爲明,是爲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爲諸垢之所惱也,是爲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爲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爲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爲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衆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爲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爲來,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爲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爲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爲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爲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
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天曰:「衆生猶然,無沒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還爲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
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衆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衆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衆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何謂爲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爲舍?」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爲本?」
答曰:「身爲本。」
又問:「身孰爲本?」
答曰:「欲貪爲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
答曰:「虛妄、分別爲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
答曰:「顛倒想爲本。」
又問:「顛倒想孰爲本?」
答曰:「無住爲本。」
又問:「無住孰爲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爲不如法。
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爲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
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爲也。
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癡爲解脫乎?」
天曰:「佛爲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爲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爲證,辯乃如是?」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爲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爲何志求?」
天曰:「以聲聞法化衆生故,我爲聲聞;以因緣法化衆生故,我爲辟支佛;以大悲法化衆生故,我爲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餘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爲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爲明,是爲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爲諸垢之所惱也,是爲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爲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爲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爲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衆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爲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爲來,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爲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爲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爲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爲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
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天曰:「衆生猶然,無沒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還爲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
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衆生。」
維摩詰所說經是佛教大乘經典。
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詰經》《淨名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有3卷,14品。
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
其義旨爲“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
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詰經》《淨名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有3卷,14品。
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
其義旨爲“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