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恥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爲。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爲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爲,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爲要。
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之恥,無恥矣。
”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吾時俯而不答。
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爲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爲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於廉恥者。
《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對武王:“將有三勝,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
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兔苴之武夫,皆本於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芻蕘,竊牛馬,而爲暴於百姓者哉!”《後漢書》:張奐爲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並受之,而召主簿於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懷。
’悉以金馬還之。
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爲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
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於貪求者哉?吾於遼東之事有感。
杜子美詩: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一本作“廉恥將”。
詩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觀《唐書》,言王佖爲武靈節度使,先是,土蕃欲成烏蘭橋,每於河壖先貯材木,皆爲節帥遣人潛載之,委於河流,終莫能成。
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後並役成橋,仍築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禦寇不暇,至今爲患,由佖之黷貨也。
故貪夫爲帥而邊城晚開。
得此意者,郢書燕說,或可以治國乎!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爲。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爲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爲,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爲要。
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之恥,無恥矣。
”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吾時俯而不答。
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爲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爲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於廉恥者。
《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對武王:“將有三勝,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
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兔苴之武夫,皆本於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芻蕘,竊牛馬,而爲暴於百姓者哉!”《後漢書》:張奐爲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並受之,而召主簿於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懷。
’悉以金馬還之。
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爲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
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於貪求者哉?吾於遼東之事有感。
杜子美詩: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一本作“廉恥將”。
詩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觀《唐書》,言王佖爲武靈節度使,先是,土蕃欲成烏蘭橋,每於河壖先貯材木,皆爲節帥遣人潛載之,委於河流,終莫能成。
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後並役成橋,仍築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禦寇不暇,至今爲患,由佖之黷貨也。
故貪夫爲帥而邊城晚開。
得此意者,郢書燕說,或可以治國乎!
暂无
1.《五代史‧馮道傳》:本文所指是歐陽修的《新五代史》。
2.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是治理國家的四個綱要;四綱如果得不到伸張,國家就會滅亡。
3.善乎管生之能言也:好啊!管仲能夠說出這些話。
管生︰即管仲。
生︰先生。
能言︰有獨到的見解。
4.禮義,治人之大法:禮和義,是治理百姓的重要法則。
5.廉恥,立人之大節:廉和恥,是教化人民的重要德目。
6.禍敗亂亡:泛指一切人爲災禍。
7.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所以孔子評論士人時曾說︰「爲人立身處世,要能知羞恥。」語見《論語‧子路》
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人如果能以無羞恥之心爲可恥,就可以遠離恥辱了!另一解法︰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真是不知羞恥啊!兩說俱通。
9.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羞恥之心對人而言,關係重大;玩弄機謀巧詐的人,是沒有羞恥之心的。
機變之巧︰指投機取巧的事。
10.所以然者:他們之所以這樣說的原因。
然︰如此,這樣。
11.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是因爲人不廉潔,而做出違背禮義的事情來。
悖︰違反,違背。
12.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所以士大夫的無恥,就叫作國恥。
13.吾觀三代以下:我看夏、商、週三個朝代以後。
14.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世道衰微,捐棄了禮、義、廉、恥。
捐︰拋棄。
15.然而松柏後彫於歲寒:彫︰通「凋」。
此句以寒冬時最後才凋零的松柏,比喻君子雖處逆境仍能堅守節操。
16.雞鳴不已於風雨:比喻君子雖處亂世,仍能不變固有操守。
17.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在那昏暗的時代裏,本來就不曾沒有保持清醒的有志之士。
彼︰代詞,那。
獨醒:用屈原《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之語典
18.《顏氏家訓》:北齊人顏之推(約公元531——595)撰,內容是記敘作者個人經驗,對歷史、社會、立身處世之看法,以作爲家中子弟們的生活和爲人準則。
19.鮮卑語:北齊的主要統治者爲鮮卑人,故朝中多說鮮卑語。
20.琵琶:爲鮮卑人所喜愛的一種樂器。
21.汝曹:你們,指顏之推的子弟輩。
乃長輩對晚輩之稱呼。
曹︰同「輩」。
22.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顏之推逼不得已要在亂世中出仕爲官。
23.尚有《小宛》詩人之意:還有《詩經‧小雅‧小宛》中作者處於亂世之中教子爲善自守之深意。
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這使那些欠缺氣節獻媚於世的人,能不羞愧嗎?語出《孟子‧盡心下》彼︰此指馮道及明末寡廉鮮恥之人。
閹然︰曲意逢迎,掩藏自己本意。
媚︰取悅別人。
媿︰古同「愧」。
2.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是治理國家的四個綱要;四綱如果得不到伸張,國家就會滅亡。
3.善乎管生之能言也:好啊!管仲能夠說出這些話。
管生︰即管仲。
生︰先生。
能言︰有獨到的見解。
4.禮義,治人之大法:禮和義,是治理百姓的重要法則。
5.廉恥,立人之大節:廉和恥,是教化人民的重要德目。
6.禍敗亂亡:泛指一切人爲災禍。
7.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所以孔子評論士人時曾說︰「爲人立身處世,要能知羞恥。」語見《論語‧子路》
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人如果能以無羞恥之心爲可恥,就可以遠離恥辱了!另一解法︰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真是不知羞恥啊!兩說俱通。
9.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羞恥之心對人而言,關係重大;玩弄機謀巧詐的人,是沒有羞恥之心的。
機變之巧︰指投機取巧的事。
10.所以然者:他們之所以這樣說的原因。
然︰如此,這樣。
11.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是因爲人不廉潔,而做出違背禮義的事情來。
悖︰違反,違背。
12.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所以士大夫的無恥,就叫作國恥。
13.吾觀三代以下:我看夏、商、週三個朝代以後。
14.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世道衰微,捐棄了禮、義、廉、恥。
捐︰拋棄。
15.然而松柏後彫於歲寒:彫︰通「凋」。
此句以寒冬時最後才凋零的松柏,比喻君子雖處逆境仍能堅守節操。
16.雞鳴不已於風雨:比喻君子雖處亂世,仍能不變固有操守。
17.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在那昏暗的時代裏,本來就不曾沒有保持清醒的有志之士。
彼︰代詞,那。
獨醒:用屈原《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之語典
18.《顏氏家訓》:北齊人顏之推(約公元531——595)撰,內容是記敘作者個人經驗,對歷史、社會、立身處世之看法,以作爲家中子弟們的生活和爲人準則。
19.鮮卑語:北齊的主要統治者爲鮮卑人,故朝中多說鮮卑語。
20.琵琶:爲鮮卑人所喜愛的一種樂器。
21.汝曹:你們,指顏之推的子弟輩。
乃長輩對晚輩之稱呼。
曹︰同「輩」。
22.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顏之推逼不得已要在亂世中出仕爲官。
23.尚有《小宛》詩人之意:還有《詩經‧小雅‧小宛》中作者處於亂世之中教子爲善自守之深意。
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這使那些欠缺氣節獻媚於世的人,能不羞愧嗎?語出《孟子‧盡心下》彼︰此指馮道及明末寡廉鮮恥之人。
閹然︰曲意逢迎,掩藏自己本意。
媚︰取悅別人。
媿︰古同「愧」。
《五代史·馮道傳·論》道:“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妙啊,管子的善於立論!禮義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恥,是爲人立身的大節。
大凡不廉便什麼都可以拿;不恥便什麼都可以做。
人到了這種地步,那便災禍、失敗、逆亂、死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何況身爲大臣而什麼都拿,什麼都做,那麼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這四者之間,恥尤其重要。
因此孔子論及怎麼纔可以稱爲士,說道:“個人處世必須有恥。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恥,能以無恥爲可恥,就能免於羞恥了。
”又說:“恥對於人關係大極了,那些搞陰謀詭計耍花樣的人,是根本談不上恥的。
”其所以如此,因爲一個人的不廉潔,乃至於違犯禮義,推究其原因都產生在無恥上。
因此(國家領袖人物)士大夫的無恥,可謂國恥。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會和道德日益衰微,禮義被拋棄,廉恥被摜在一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但是凜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風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雞鳴,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實在未嘗沒有獨具卓識的清醒者啊!最近讀到《顏氏家訓》上有一段話說:“齊朝一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年已十七歲,頗能寫點文件書牘什麼的,教他講鮮卑話,也學彈琵琶,使之稍爲通曉一點,用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處受到寵愛。
’我當時低首不答。
怪哉,此人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倘若通過這些本領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願你們這樣幹。
”哎!顏之推不得已而出仕於亂世,尚且能說這樣的話,還有《小宛》詩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獻媚於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麼?
羅仲素說: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恥是士人優良的節操,風俗是天下的大事。
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天下才有良風美俗。
古人治軍的原則,沒有不以廉恥爲本的。
《吳子》說:“凡是統治國家和管理軍隊,必須教軍民知道守禮,勉勵他們守義,這是爲了使之有恥。
當人有了恥,從大處講就能戰攻,從小處講就能退守了。
”《尉繚子》說:“一個國家必須有慈孝廉恥的習尚,那就可以用犧牲去換得生存。
”而太公望對答武王則說:“有三種將士能打勝仗,一是知禮的將士,二是有勇力的將士,三是能剋制貪慾的將士。
因爲有禮,所以列朝治軍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難道還有欺凌平民、搶劫牛馬,而對百姓實行殘暴手段的麼?”《後漢書》上記載:張奐任安定屬國都尉,“羌族的首領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長又贈送他金環八枚,張奐一起收了下來,隨即召喚屬下的主簿在羌族衆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馬多得像羊羣那樣,我也不讓它們進馬廄;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進我的口袋。
’把金和馬全部退還。
羌人的性格貪婪重視財物但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個都尉,大都貪財愛貨,爲羌人所怨恨,直到張奐正直廉潔,威望教化纔得到了發揚。
”唉!自古以來,邊疆局勢的敗壞,豈有不從貪求財貨開始的麼!我對遼東的事件不能無感。
杜子美詩道:“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有一種刻本作“廉恥將”。
詩人本來的意思,未必想到這點,但我讀《唐書》,講到王佖做武靈節度使時,以前吐蕃人想造烏蘭橋,每次在河邊岸上事先堆積木材,都被節度使派人暗暗地運走木材,投入河流,橋始終沒有造成。
吐蕃人瞭解到王佖貪而無謀,先重重地賄賂了他,然後加緊趕工造成了橋,並且築了小城防守。
從此以後朔方防禦侵掠的戰事就沒完沒了,至今還成爲邊患,都是由於王佖的貪財引起的。
所以貪財的人作將帥便邊關到夜間也洞開着無人防守。
懂得這個道理,即使是郢書燕說式的穿鑿附會,或許也可以治國吧!
”妙啊,管子的善於立論!禮義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恥,是爲人立身的大節。
大凡不廉便什麼都可以拿;不恥便什麼都可以做。
人到了這種地步,那便災禍、失敗、逆亂、死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何況身爲大臣而什麼都拿,什麼都做,那麼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這四者之間,恥尤其重要。
因此孔子論及怎麼纔可以稱爲士,說道:“個人處世必須有恥。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恥,能以無恥爲可恥,就能免於羞恥了。
”又說:“恥對於人關係大極了,那些搞陰謀詭計耍花樣的人,是根本談不上恥的。
”其所以如此,因爲一個人的不廉潔,乃至於違犯禮義,推究其原因都產生在無恥上。
因此(國家領袖人物)士大夫的無恥,可謂國恥。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會和道德日益衰微,禮義被拋棄,廉恥被摜在一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但是凜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風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雞鳴,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實在未嘗沒有獨具卓識的清醒者啊!最近讀到《顏氏家訓》上有一段話說:“齊朝一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年已十七歲,頗能寫點文件書牘什麼的,教他講鮮卑話,也學彈琵琶,使之稍爲通曉一點,用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處受到寵愛。
’我當時低首不答。
怪哉,此人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倘若通過這些本領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願你們這樣幹。
”哎!顏之推不得已而出仕於亂世,尚且能說這樣的話,還有《小宛》詩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獻媚於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麼?
羅仲素說: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恥是士人優良的節操,風俗是天下的大事。
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天下才有良風美俗。
古人治軍的原則,沒有不以廉恥爲本的。
《吳子》說:“凡是統治國家和管理軍隊,必須教軍民知道守禮,勉勵他們守義,這是爲了使之有恥。
當人有了恥,從大處講就能戰攻,從小處講就能退守了。
”《尉繚子》說:“一個國家必須有慈孝廉恥的習尚,那就可以用犧牲去換得生存。
”而太公望對答武王則說:“有三種將士能打勝仗,一是知禮的將士,二是有勇力的將士,三是能剋制貪慾的將士。
因爲有禮,所以列朝治軍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難道還有欺凌平民、搶劫牛馬,而對百姓實行殘暴手段的麼?”《後漢書》上記載:張奐任安定屬國都尉,“羌族的首領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長又贈送他金環八枚,張奐一起收了下來,隨即召喚屬下的主簿在羌族衆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馬多得像羊羣那樣,我也不讓它們進馬廄;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進我的口袋。
’把金和馬全部退還。
羌人的性格貪婪重視財物但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個都尉,大都貪財愛貨,爲羌人所怨恨,直到張奐正直廉潔,威望教化纔得到了發揚。
”唉!自古以來,邊疆局勢的敗壞,豈有不從貪求財貨開始的麼!我對遼東的事件不能無感。
杜子美詩道:“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有一種刻本作“廉恥將”。
詩人本來的意思,未必想到這點,但我讀《唐書》,講到王佖做武靈節度使時,以前吐蕃人想造烏蘭橋,每次在河邊岸上事先堆積木材,都被節度使派人暗暗地運走木材,投入河流,橋始終沒有造成。
吐蕃人瞭解到王佖貪而無謀,先重重地賄賂了他,然後加緊趕工造成了橋,並且築了小城防守。
從此以後朔方防禦侵掠的戰事就沒完沒了,至今還成爲邊患,都是由於王佖的貪財引起的。
所以貪財的人作將帥便邊關到夜間也洞開着無人防守。
懂得這個道理,即使是郢書燕說式的穿鑿附會,或許也可以治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