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爲,達之於其所爲,義也。
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爲義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
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爲義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
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
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曰:“子以是爲竊屨來與?”
曰:“殆非也。
”“夫予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
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
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
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曰:“子以是爲竊屨來與?”
曰:“殆非也。
”“夫予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
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
“何謂善?何謂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
’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爲也’。
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
“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
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爲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爲斯世也,善斯可矣。
’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
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爲原人,孔子以爲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爲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君子反經而已矣。
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
’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爲也’。
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
“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
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爲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爲斯世也,善斯可矣。
’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
萬章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爲原人,孔子以爲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爲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君子反經而已矣。
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