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於歧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歧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歧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
身半以下者,溼中之也。
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歧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
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
中於面,則下陽明。
中於項,則下太陽。
中於頰,則下少陽。
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歧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
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黃帝曰:此故傷其藏乎?歧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
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
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府。
黃帝曰:邪之中人髒奈何?歧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歧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於歧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
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歧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爲睛。
其彆氣走於耳而爲聽。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爲臭。
其濁氣出於胃,走脣舌而爲味。
其氣之津液,皆上薰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歧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
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爲之奈何?歧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內,不得相失也。
故知一則爲工,知二則爲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具相生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歧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
身半以下者,溼中之也。
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歧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
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
中於面,則下陽明。
中於項,則下太陽。
中於頰,則下少陽。
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歧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
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黃帝曰:此故傷其藏乎?歧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
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
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府。
黃帝曰:邪之中人髒奈何?歧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歧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於歧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
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歧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爲睛。
其彆氣走於耳而爲聽。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爲臭。
其濁氣出於胃,走脣舌而爲味。
其氣之津液,皆上薰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歧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
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爲之奈何?歧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
色脈形內,不得相失也。
故知一則爲工,知二則爲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具相生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爲目上網,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
其病小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爲外維。
具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名曰孟春痹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缺盆;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
太陽爲目上網,陽明爲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踵,潰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爲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着於脊。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命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
其病小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爲外維。
具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名曰孟春痹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缺盆;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
太陽爲目上網,陽明爲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踵,潰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爲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着於脊。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命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後泄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有客氣,有同氣。
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爲獨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後泄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有客氣,有同氣。
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爲獨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厥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然,腰脊強。
取足太陽膕中血絡。
厥胸滿面腫,脣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氣,腹中榖榖,便溲難,取足太陰。
嗌幹,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發而間之。
針大如犛,刺膝無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
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陽。
衄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滿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頜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按人迎於經,立已。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爲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取足太陽膕中血絡。
厥胸滿面腫,脣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氣,腹中榖榖,便溲難,取足太陰。
嗌幹,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發而間之。
針大如犛,刺膝無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
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陽。
衄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膕中血絡。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滿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頜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按人迎於經,立已。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爲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黃帝問於歧伯曰:餘聞針道於夫子,衆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
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生之乎?歧伯對曰:聖人之爲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
工人不能置規而爲圓、去矩而爲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也。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歧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決衛,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黃帝曰:日願聞人之黑白、肥瘦、小長、各有數乎?歧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厚皮而黑色、脣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爲人也貪而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之數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脣,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歧伯曰:視其白黑,各爲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歧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歧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歧伯曰:血清、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
黃帝曰:循掘決衝,奈何?歧伯曰:血濁、氣澀,疾寫之,則經可通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
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
其下者並行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黃帝曰:何以明之?歧伯曰:五官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
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爲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生之乎?歧伯對曰:聖人之爲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
工人不能置規而爲圓、去矩而爲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也。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歧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決衛,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黃帝曰:日願聞人之黑白、肥瘦、小長、各有數乎?歧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厚皮而黑色、脣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爲人也貪而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之數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脣,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歧伯曰:視其白黑,各爲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歧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歧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歧伯曰:血清、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
黃帝曰:循掘決衝,奈何?歧伯曰:血濁、氣澀,疾寫之,則經可通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
夫衝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
其下者並行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黃帝曰:何以明之?歧伯曰:五官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
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爲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黃帝曰:夫百病之所以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髒而有名,餘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
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
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爲四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日入爲秋,夜半爲冬。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髒獨主其病者,是必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順者爲工,逆者爲粗。
黃帝曰:善,餘聞刺有五變,以主五輸。
願聞其數。
岐伯曰: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
五變有五輸,故五五二十五輸,以應五時。
黃帝曰:願聞五變。
岐伯曰:肝爲牡藏,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爲牡藏,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爲牝藏,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肺爲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時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腎爲牝藏,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
是爲五變。
黃帝曰:以主五輸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
是謂五變,以主五輸。
黃帝曰:諸原安和,以致六輸。
岐伯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黃帝曰:何謂藏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
願聞其故。
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謂五變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
黃帝曰:願聞四時之氣。
岐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爲四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日入爲秋,夜半爲冬。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髒獨主其病者,是必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順者爲工,逆者爲粗。
黃帝曰:善,餘聞刺有五變,以主五輸。
願聞其數。
岐伯曰: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
五變有五輸,故五五二十五輸,以應五時。
黃帝曰:願聞五變。
岐伯曰:肝爲牡藏,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爲牡藏,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爲牝藏,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肺爲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時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腎爲牝藏,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
是爲五變。
黃帝曰:以主五輸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
是謂五變,以主五輸。
黃帝曰:諸原安和,以致六輸。
岐伯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黃帝曰:何謂藏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
願聞其故。
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謂五變也。
黃帝問於少俞曰:餘聞百疾之始期也,必生於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或爲風腫汗出,或爲消癉,或爲寒熱,或爲留痹,或爲積聚。
奇邪淫溢,不可勝數,願聞其故。
夫同時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爲人生風乎,何其異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風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黃帝日: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
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
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斫材木。
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節,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
夫木之蚤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久曝大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漬而漉;卒風暴起,則剛脆之木枝折扤傷,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落。
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於人乎!
黃帝曰:以人應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傷也,皆傷其枝。
枝之剛脆而堅,未成傷也。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爲病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
黃帝曰:何以候之不堅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
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此言其渾然者。
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黃帝曰: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
黃帝曰: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衝直腸,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爲熱,熱則消肌膚,故爲消癉。
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
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
皮膚薄而其肉無□,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污然獨異,此其候也。
然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
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
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
奇邪淫溢,不可勝數,願聞其故。
夫同時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爲人生風乎,何其異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風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黃帝日: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
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
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斫材木。
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節,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
夫木之蚤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久曝大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漬而漉;卒風暴起,則剛脆之木枝折扤傷,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落。
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於人乎!
黃帝曰:以人應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傷也,皆傷其枝。
枝之剛脆而堅,未成傷也。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爲病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
黃帝曰:何以候之不堅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
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此言其渾然者。
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黃帝曰: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
黃帝曰: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衝直腸,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爲熱,熱則消肌膚,故爲消癉。
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
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
皮膚薄而其肉無□,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污然獨異,此其候也。
然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
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
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
九針之宜,各有所爲,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爲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爲大膿。
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爲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爲敗。
失針之宜。
大者瀉,小者不移。
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於病所。
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
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於井滎分俞。
病爲大膿者,取以鈹針。
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
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
病在中者,取以長針。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
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諸經滎俞髒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針之也。
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
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髮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
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
故製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
九針之宜,各有所爲,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爲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爲大膿。
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爲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爲敗。
失針之宜。
大者瀉,小者不移。
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於病所。
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
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於井滎分俞。
病爲大膿者,取以鈹針。
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
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
病在中者,取以長針。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
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諸經滎俞髒俞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針之也。
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
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髮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
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
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
故製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
目眥外決於面者,爲銳眥,在內近鼻者,爲內眥,上爲外眥,下爲內眥。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
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治癲疾始作,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
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窮骨者,□骨也。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身倦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
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
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
不已,以法取之,灸骨□二十壯。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
取手太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經。
肉清取滎、骨清取井、經也。
厥逆爲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苦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輸,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抵上以長針。
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
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治癲疾始作,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
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窮骨者,□骨也。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身倦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
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
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
不已,以法取之,灸骨□二十壯。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
取手太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經。
肉清取滎、骨清取井、經也。
厥逆爲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苦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輸,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抵上以長針。
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