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
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
至於其淫泆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氣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
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因哀悲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
破胭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五臟不安。
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爲五行,分爲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歧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爲四時;四時者,春夏秋冬,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歧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於肺,則俛仰喘喝,按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爲霍亂;亂於臂、脛,則爲四厥;亂於頭,則爲厥逆、頭重、眩僕。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歧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黃帝曰:善!願聞其道?歧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裏;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榮輸。
黃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之氣相逆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着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歧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歧伯曰:陰爲藏,陽爲府。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邪,藏府之內乎?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願聞脹之舍?歧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黃帝曰:藏府之在胸脅腹裏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
黃帝曰:未解其意。
再問。
歧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衛氣逆爲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爲膚脹。
三裏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黃帝曰:願聞脹形?歧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氣滿而喘欬;肝脹者,脅下滿而痛,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府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歧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時循序,五榖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爲脹也。
黃帝曰:善!何以解惑?歧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
帝曰:善!
黃帝問於歧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寫,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歧伯對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緘不陷盲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寫不寫,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脈,當寫則寫,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榖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爲五:天寒衣薄則爲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爲汗,悲哀氣並則爲泣,中熱胃緩則爲唾,邪氣內逆則氣爲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爲水脹,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歧伯曰:水榖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爲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爲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沬則爲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爲溺與氣。
五臟六府,心爲之主,耳爲之聽,目爲之候,肺爲之相,肝爲之將,脾爲之衛,腎爲之主外。
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繫急,心繫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繫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矣!
中熱則胃中消榖,消榖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津之榖液和合而爲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榖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爲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爲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爲幹,脈爲營,筋爲剛,肉爲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爲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爲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爲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爲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脣珍,頸腫,喉痹,
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炙之壯數,可得聞乎?
歧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
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黃帝曰:餘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於膽。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
  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故天爲陽,地爲陰,腰以上爲天,腰以下爲地。
故海以北者爲陰,湖以北者爲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爲陽,河以北至漳者爲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爲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黃帝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膕之大小,可爲量度乎?歧伯答曰:其可爲量度者,取其中度也。
黃帝曰:餘願聞五十營奈何?
歧伯答曰:天週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週,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
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
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週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週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
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願聞六府傳榖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榖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請盡言之,榖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脣至齒,長九分,廣二寸半;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一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二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闢,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尺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榖三鬥五升,其中之榖,長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慄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榖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榖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榖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榖九鬥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榖之數也。
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
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榖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榖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留水榖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榖、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9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