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
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
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上士悟之,升爲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
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
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
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衆聖護門。
神升上界,朝拜高真。
功滿德就,相感帝君。
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
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
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上士悟之,升爲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
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
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
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衆聖護門。
神升上界,朝拜高真。
功滿德就,相感帝君。
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東府掘城北塹,入丈餘,得古冢,上無封域,不用塼甓。
以木爲槨,中有二棺,正方,兩頭無和。
多異形,不可盡識。
刻木爲人,長三尺,可有二十餘頭,初開見,悉是人形,以物棖撥之,應手灰滅。
棺上有五銖錢百餘枚,水中有甘蔗節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爛壞。
銘誌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
公命城者改埋於東岡,祭之以豚酒。
既不知其名字遠近,故假爲之號曰冥漠君云爾。
元嘉七年九月十四日,司徒御屬領直兵令史、統作城錄事、臨漳令亭侯朱林,具豚醪之祭,敬薦冥漠君之靈:
忝摠徒旅,板築是司。
窮泉爲塹,聚壤成基。
一槨既啟,雙棺在茲。
捨畚悽愴,縱鍤漣而。
芻靈已毀,塗車既摧。
几筵糜腐,俎豆傾低。
盤或梅李,盎或醢醯。
蔗傳餘節,瓜表遺犀。
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曜質幾年?潛靈幾載?
爲壽爲夭?寧顯寧晦?銘誌湮滅,姓字不傳。
今誰子後?曩誰子先?功名美惡,如何蔑然?
百堵皆作,十仞斯齊。
墉不可轉,塹不可迴。
黃腸既毀,便房已頹。
循題興念,撫俑增哀。
射聲垂仁,廣漢流渥。
祠骸府阿,掩骼城曲。
仰羨古風,爲君改卜。
輪移北隍,窀穸東麓。
壙即新營,棺仍舊木。
合葬非古,周公所存。
敬遵昔義,還祔雙魂。
酒以兩壺,牲以特豚。
幽靈髣彿,歆我犧樽。
嗚呼哀哉!
以木爲槨,中有二棺,正方,兩頭無和。
多異形,不可盡識。
刻木爲人,長三尺,可有二十餘頭,初開見,悉是人形,以物棖撥之,應手灰滅。
棺上有五銖錢百餘枚,水中有甘蔗節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爛壞。
銘誌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
公命城者改埋於東岡,祭之以豚酒。
既不知其名字遠近,故假爲之號曰冥漠君云爾。
元嘉七年九月十四日,司徒御屬領直兵令史、統作城錄事、臨漳令亭侯朱林,具豚醪之祭,敬薦冥漠君之靈:
忝摠徒旅,板築是司。
窮泉爲塹,聚壤成基。
一槨既啟,雙棺在茲。
捨畚悽愴,縱鍤漣而。
芻靈已毀,塗車既摧。
几筵糜腐,俎豆傾低。
盤或梅李,盎或醢醯。
蔗傳餘節,瓜表遺犀。
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曜質幾年?潛靈幾載?
爲壽爲夭?寧顯寧晦?銘誌湮滅,姓字不傳。
今誰子後?曩誰子先?功名美惡,如何蔑然?
百堵皆作,十仞斯齊。
墉不可轉,塹不可迴。
黃腸既毀,便房已頹。
循題興念,撫俑增哀。
射聲垂仁,廣漢流渥。
祠骸府阿,掩骼城曲。
仰羨古風,爲君改卜。
輪移北隍,窀穸東麓。
壙即新營,棺仍舊木。
合葬非古,周公所存。
敬遵昔義,還祔雙魂。
酒以兩壺,牲以特豚。
幽靈髣彿,歆我犧樽。
嗚呼哀哉!
夫凌雲概日,由余之所未窺;千門萬戶,張衡之所曾賦。
周王璧臺之上,漢帝金屋之中,玉樹以珊瑚爲枝,珠簾以玳瑁爲匣。
其中有麗人焉。
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選掖庭;四姓良家,馳名永巷。
亦有穎川新市、河間觀津,本號嬌娥,曾名巧笑。
楚王宮裏,無不推其細腰;衛國佳人,俱言訝其纖手。
閱詩敦禮,豈東鄰之自媒;婉約風流,異西施之被教。
弟兄協律,生小學歌;少長河陽,由來能舞。
琵琶新曲,無待石崇;箜篌雜引,非關曹植。
傳鼓瑟於楊家,得吹簫於秦女。
至若寵聞長樂,陳後知而不平;畫出天仙,閼氏覽而遙妒。
至若東鄰巧笑,來侍寢於更衣;西子微顰,得橫陳於甲帳。
陪遊馺娑,騁纖腰於結風;長樂鴛鴦,奏新聲於度曲。
妝鳴蟬之薄鬢,照墮馬之垂鬟。
反插金鈿,橫抽寶樹。
南都石黛,最發雙蛾;北地燕脂,偏開兩靨。
亦有嶺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寶風,授歷軒轅。
金星將婺女爭華,麝月與嫦娥競爽。
驚鸞冶袖,時飄韓掾之香;飛燕長裾,宜結陳王之佩。
雖非圖畫,入甘泉而不分;言異神仙,戲陽臺而無別。
真可謂傾國傾城,無對無雙者也。
加以天時開朗,逸思雕華,妙解文章,尤工詩賦。
琉璃硯匣,終日隨身;翡翠筆牀,無時離手。
清文滿篋,非惟芍藥之花;新制連篇,寧止蒲萄之樹。
九日登高,時有緣情之作;萬年公主,非無累德之辭。
其佳麗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
既而椒宮宛轉,柘館陰岑,絳鶴晨嚴,銅蠡晝靜。
三星未夕,不事懷衾;五日尤賒,誰能理曲。
優遊少託,寂寞多閒。
厭長樂之疏鍾,勞中宮之緩箭。
纖腰無力,怯南陽之搗衣;生長深宮,笑扶風之織錦。
雖復投壺玉女,爲觀盡於百驍;爭博齊姬,心賞窮於六箸。
無怡神於暇景,惟屬意於新詩。
庶得代彼皋蘇,微蠲愁疾。
但往世名篇,當今巧制,分諸麟閣,散在鴻都。
不藉篇章,無由披覽。
於是燃脂暝寫,弄筆晨書,撰錄豔歌,凡爲十卷。
曾無忝於雅頌,亦靡濫於風人,涇渭之間,如斯而已。
於是麗以金箱,裝之寶軸。
三臺妙跡,龍伸蠼屈之書;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
高樓紅粉,仍定魚魯之文;辟惡生香,聊防羽陵之蠹。
靈飛六甲,高擅玉函;鴻烈仙方,長推丹枕。
至如青牛帳裏,餘曲既終;朱鳥窗前,新妝已竟。
放當開茲縹帙,散此絛繩,永對玩於書帷,長循環於纖手。
豈如鄧學春秋,儒者之功難習;竇專黃老,金丹之術不成。
因勝西蜀豪家,託情窮於魯殿;東儲甲觀,流詠止於洞簫。
孌彼諸嫉,聊同棄日,猗歟彤管,無或譏焉。
周王璧臺之上,漢帝金屋之中,玉樹以珊瑚爲枝,珠簾以玳瑁爲匣。
其中有麗人焉。
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選掖庭;四姓良家,馳名永巷。
亦有穎川新市、河間觀津,本號嬌娥,曾名巧笑。
楚王宮裏,無不推其細腰;衛國佳人,俱言訝其纖手。
閱詩敦禮,豈東鄰之自媒;婉約風流,異西施之被教。
弟兄協律,生小學歌;少長河陽,由來能舞。
琵琶新曲,無待石崇;箜篌雜引,非關曹植。
傳鼓瑟於楊家,得吹簫於秦女。
至若寵聞長樂,陳後知而不平;畫出天仙,閼氏覽而遙妒。
至若東鄰巧笑,來侍寢於更衣;西子微顰,得橫陳於甲帳。
陪遊馺娑,騁纖腰於結風;長樂鴛鴦,奏新聲於度曲。
妝鳴蟬之薄鬢,照墮馬之垂鬟。
反插金鈿,橫抽寶樹。
南都石黛,最發雙蛾;北地燕脂,偏開兩靨。
亦有嶺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寶風,授歷軒轅。
金星將婺女爭華,麝月與嫦娥競爽。
驚鸞冶袖,時飄韓掾之香;飛燕長裾,宜結陳王之佩。
雖非圖畫,入甘泉而不分;言異神仙,戲陽臺而無別。
真可謂傾國傾城,無對無雙者也。
加以天時開朗,逸思雕華,妙解文章,尤工詩賦。
琉璃硯匣,終日隨身;翡翠筆牀,無時離手。
清文滿篋,非惟芍藥之花;新制連篇,寧止蒲萄之樹。
九日登高,時有緣情之作;萬年公主,非無累德之辭。
其佳麗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
既而椒宮宛轉,柘館陰岑,絳鶴晨嚴,銅蠡晝靜。
三星未夕,不事懷衾;五日尤賒,誰能理曲。
優遊少託,寂寞多閒。
厭長樂之疏鍾,勞中宮之緩箭。
纖腰無力,怯南陽之搗衣;生長深宮,笑扶風之織錦。
雖復投壺玉女,爲觀盡於百驍;爭博齊姬,心賞窮於六箸。
無怡神於暇景,惟屬意於新詩。
庶得代彼皋蘇,微蠲愁疾。
但往世名篇,當今巧制,分諸麟閣,散在鴻都。
不藉篇章,無由披覽。
於是燃脂暝寫,弄筆晨書,撰錄豔歌,凡爲十卷。
曾無忝於雅頌,亦靡濫於風人,涇渭之間,如斯而已。
於是麗以金箱,裝之寶軸。
三臺妙跡,龍伸蠼屈之書;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
高樓紅粉,仍定魚魯之文;辟惡生香,聊防羽陵之蠹。
靈飛六甲,高擅玉函;鴻烈仙方,長推丹枕。
至如青牛帳裏,餘曲既終;朱鳥窗前,新妝已竟。
放當開茲縹帙,散此絛繩,永對玩於書帷,長循環於纖手。
豈如鄧學春秋,儒者之功難習;竇專黃老,金丹之術不成。
因勝西蜀豪家,託情窮於魯殿;東儲甲觀,流詠止於洞簫。
孌彼諸嫉,聊同棄日,猗歟彤管,無或譏焉。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其聖,我以不奇其聖。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其聖,我以不奇其聖。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魏故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貴嬪夫人司馬氏墓誌銘。
夫人諱顯姿,河內溫人,豫郢豫青四州刺史烈公之第三女也。
其先有晉之苗胄矣。
曾祖司徒琅邪真王,垂芳績於晉代。
祖司空康王,播休譽於恆朔。
父烈公,以才英俊舉,流清響於司洛;杖鉞南藩,振雷聲於郢豫。
夫人承聯華之妙氣,育窈窕之靈姿;閒淑發於髫年,四德成於笄歲。
至於婉娩織紃,早譽宗閨;潔白貞專,遠聞天閣。
帝欽其令問,正始初,敕遣長秋,納爲貴華。
夫人攸歸遘止,能成百兩之禮;潮服常清,弗失葛覃之訓。
虔心奉後,令江汜再興;下撫嬪御,使螽斯重作。
帝觀其無嫉之懷,感其岡怨之志,未幾遷命爲第一貴嬪夫人。
自世宗升遐,情毀過禮,食減重膳,衣不色帛。
方當母訓衆媵,班軌兩宮;而仁順無徵,春秋卅,正光元年十二月十九日薨於金墉。
二年歲次辛丑,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倍葬景陵。
六宮痛惜,乃作神銘。
其詞曰:
瑜生高嶺,寶育洪淵,世隆道貴,乃長貞賢。
情陵玉潔,志原冰堅,彰婉奇歲,顯淑笄年。
翔鳴陋野,聲聞上日,尸鳩在帷,累功欽質。
靈龜定祥,長秋納吉,之子攸歸,宜其帝室。
作注天江,雖勞靡慍,如彼關睢,哀如不悋。
心噣衆嬪,嘒然斯順,小星重風,螽斯再訓。
既明善始,當保令終,如何不弔,奄謝清融。
形歸長夜,魄返餘風,勒銘玄石,寄頌泉宮。
夫人諱顯姿,河內溫人,豫郢豫青四州刺史烈公之第三女也。
其先有晉之苗胄矣。
曾祖司徒琅邪真王,垂芳績於晉代。
祖司空康王,播休譽於恆朔。
父烈公,以才英俊舉,流清響於司洛;杖鉞南藩,振雷聲於郢豫。
夫人承聯華之妙氣,育窈窕之靈姿;閒淑發於髫年,四德成於笄歲。
至於婉娩織紃,早譽宗閨;潔白貞專,遠聞天閣。
帝欽其令問,正始初,敕遣長秋,納爲貴華。
夫人攸歸遘止,能成百兩之禮;潮服常清,弗失葛覃之訓。
虔心奉後,令江汜再興;下撫嬪御,使螽斯重作。
帝觀其無嫉之懷,感其岡怨之志,未幾遷命爲第一貴嬪夫人。
自世宗升遐,情毀過禮,食減重膳,衣不色帛。
方當母訓衆媵,班軌兩宮;而仁順無徵,春秋卅,正光元年十二月十九日薨於金墉。
二年歲次辛丑,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倍葬景陵。
六宮痛惜,乃作神銘。
其詞曰:
瑜生高嶺,寶育洪淵,世隆道貴,乃長貞賢。
情陵玉潔,志原冰堅,彰婉奇歲,顯淑笄年。
翔鳴陋野,聲聞上日,尸鳩在帷,累功欽質。
靈龜定祥,長秋納吉,之子攸歸,宜其帝室。
作注天江,雖勞靡慍,如彼關睢,哀如不悋。
心噣衆嬪,嘒然斯順,小星重風,螽斯再訓。
既明善始,當保令終,如何不弔,奄謝清融。
形歸長夜,魄返餘風,勒銘玄石,寄頌泉宮。
夫君子小人,類物之稱。
蹈道則爲君子,違之則爲小人。
屠釣,卑事也;版築,賤役也,太公起爲周師,傅說去爲殷相。
非論公侯之世,鼎食之資,明揚幽仄,唯纔是與。
逮於二漢,茲道未革,胡廣累世農夫,伯始致位公相;黃憲牛醫之子,叔度名重京師。
且任子居朝,鹹有職業,雖七葉珥貂,見崇西漢,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東方朔爲黃門侍郎,執戟殿下。
郡縣掾史,並出豪家,負戈宿衛,皆由勢族,非若晚代,分爲二途者也。
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
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爲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爲成法。
自魏至晉,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舉世人才,升降蓋寡。
徒以馮藉世資,用相陵駕,都正俗士,斟酌時宜,品目少多,隨事俯仰,劉毅所云“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者也。
歲月遷訛,斯風漸篤,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還,遂成卑庶。
周、漢之道,以智役愚,臺隸參差,用成等級;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辨。
夫人君南面,九重奧絕,陪奉朝夕,義隔卿士,階闥之任,宜有司存。
既而恩以幸生,信由恩固,無可憚之姿,有易親之色。
孝建、泰始,主威獨運,官置百司,權不外假,而刑政糾雜,理難遍通,耳目所寄,事歸近習。
賞罰之要,是謂國權,出內王命,由其掌握,於是方途結軌,輻湊同奔。
人主謂其身卑位薄,以爲權不得重。
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勢傾天下,未之或悟。
挾朋樹黨,政以賄成,鈇鉞創磐,構於筵笫之曲,服冕乘軒,出乎言笑之下。
南金北毳,來悉方艚,素縑丹魄,至皆兼兩,西京許、史,蓋不足雲,晉朝王、庾,未或能比。
及太宗晚運,慮經盛衰,權幸之徒,懾憚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竊國權,構造同異,興樹禍隙,帝弟宗王,相繼屠劋。
民忘宋德,雖非一途,寶祚夙傾,實由於此。
嗚呼!《漢書》有《恩澤侯表》,又有《佞幸傳》。
今採其名,列以爲《恩幸篇》雲。
戴法興,會稽山陰人也。
家貧,父碩子,販珝爲業。
法興二兄延壽、延興並修立,延壽善書,法興好學。
山陰有陳載者,家富,有錢三千萬,鄉人鹹雲:“戴碩子三兒,敵陳載三千萬錢。
”
法興少賣葛于山陰市,後爲吏傳署,入爲尚書倉部令史。
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於尚書中覓了了令史,得法興等五人,以法興爲記室令史。
義康敗,仍爲世祖徵虜、撫軍記室掾。
上爲江州,仍補南中郎典籤。
上於巴口建義,法興與典籤戴明寶、蔡閒俱轉參軍督護。
上即位,併爲南臺侍御史,同兼中書通事舍人。
法興等專管內務,權重當
蹈道則爲君子,違之則爲小人。
屠釣,卑事也;版築,賤役也,太公起爲周師,傅說去爲殷相。
非論公侯之世,鼎食之資,明揚幽仄,唯纔是與。
逮於二漢,茲道未革,胡廣累世農夫,伯始致位公相;黃憲牛醫之子,叔度名重京師。
且任子居朝,鹹有職業,雖七葉珥貂,見崇西漢,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東方朔爲黃門侍郎,執戟殿下。
郡縣掾史,並出豪家,負戈宿衛,皆由勢族,非若晚代,分爲二途者也。
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
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爲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爲成法。
自魏至晉,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舉世人才,升降蓋寡。
徒以馮藉世資,用相陵駕,都正俗士,斟酌時宜,品目少多,隨事俯仰,劉毅所云“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者也。
歲月遷訛,斯風漸篤,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還,遂成卑庶。
周、漢之道,以智役愚,臺隸參差,用成等級;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辨。
夫人君南面,九重奧絕,陪奉朝夕,義隔卿士,階闥之任,宜有司存。
既而恩以幸生,信由恩固,無可憚之姿,有易親之色。
孝建、泰始,主威獨運,官置百司,權不外假,而刑政糾雜,理難遍通,耳目所寄,事歸近習。
賞罰之要,是謂國權,出內王命,由其掌握,於是方途結軌,輻湊同奔。
人主謂其身卑位薄,以爲權不得重。
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勢傾天下,未之或悟。
挾朋樹黨,政以賄成,鈇鉞創磐,構於筵笫之曲,服冕乘軒,出乎言笑之下。
南金北毳,來悉方艚,素縑丹魄,至皆兼兩,西京許、史,蓋不足雲,晉朝王、庾,未或能比。
及太宗晚運,慮經盛衰,權幸之徒,懾憚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竊國權,構造同異,興樹禍隙,帝弟宗王,相繼屠劋。
民忘宋德,雖非一途,寶祚夙傾,實由於此。
嗚呼!《漢書》有《恩澤侯表》,又有《佞幸傳》。
今採其名,列以爲《恩幸篇》雲。
戴法興,會稽山陰人也。
家貧,父碩子,販珝爲業。
法興二兄延壽、延興並修立,延壽善書,法興好學。
山陰有陳載者,家富,有錢三千萬,鄉人鹹雲:“戴碩子三兒,敵陳載三千萬錢。
”
法興少賣葛于山陰市,後爲吏傳署,入爲尚書倉部令史。
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於尚書中覓了了令史,得法興等五人,以法興爲記室令史。
義康敗,仍爲世祖徵虜、撫軍記室掾。
上爲江州,仍補南中郎典籤。
上於巴口建義,法興與典籤戴明寶、蔡閒俱轉參軍督護。
上即位,併爲南臺侍御史,同兼中書通事舍人。
法興等專管內務,權重當
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設壇於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
策曰:
皇帝臣諱,敢用玄牡,昭告皇天后帝。
晉帝以卜世告終,歷數有歸,欽若景運,以命於諱。
夫樹君宰世,天下爲公,德充帝王,樂推攸集。
越俶唐、虞,降暨漢、魏,靡不以上哲格文祖,元勳陟帝位,故能大拯黔首,垂訓無窮。
晉自東遷,四維不振,宰輔焉依,爲日已久。
難棘隆安,禍成元興,遂至帝主遷播,宗祀堙滅。
諱雖地非齊、晉,衆無一旅,仰憤時難,俯悼橫流,投袂一麾,則皇祀克復。
及危而能持,顛而能扶,奸宄具殲,僭僞必滅。
誠興廢有期,否終有數。
至於大造晉室,撥亂濟民,因藉時來,實屍其重。
加以殊俗慕義,重譯來庭,正朔所暨,鹹服聲教。
至乃三靈垂象,山川告祥,人神協祉,歲月滋著。
是以羣公卿士,億兆夷人,僉曰皇靈降鑑於上,晉朝款誠於下,天命不可以久淹,宸極不可以暫曠。
遂逼羣議,恭茲大禮。
猥以寡德,託於兆民之上,雖仰畏天威,略是小節,顧深永懷,祗懼若霣。
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用酧萬國之情。
克隆天保,永祚於有宋。
惟明靈是饗。
禮畢,備法駕幸建康宮,臨太極前殿。
詔曰“夫世代迭興,承天統極。
雖遭遇異塗,因革殊事,若乃功濟區宇,道振生民,興廢所階,異世一揆。
朕以寡薄,屬當艱運,藉否終之期,因士民之力,用獲拯溺,匡世撥亂,安國寧民,業未半古,功參曩烈。
晉氏以多難仍遘,歷運已移,欽若前王,憲章令軌,用集大命於朕躬。
惟德匪嗣,辭不獲申,遂祗順三靈,饗茲景祚,燔柴於南郊,受終於文祖。
猥當與能之期,爰集樂推之運,嘉祚肇開,隆慶惟始,思俾休嘉,惠茲兆庶。
其大赦天下。
改晉元熙二年爲永初元年。
賜民爵二級。
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
逋租宿債勿復收。
其有犯鄉論清議、贓污淫盜,一皆盪滌洗除,與之更始。
長徒之身,特皆原遣。
亡官失爵,禁錮奪勞,一依舊準”
封晉帝爲零陵王,全食一郡。
載天子旍旗,乘五時副車,行晉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用晉典。
上書不爲表,答表勿稱詔。
追尊皇考爲孝穆皇帝,皇妣爲穆皇后,尊王太后爲皇太后。
詔曰“夫微禹之感,嘆深後昆,盛德必祀,道隆百世。
晉氏封爵,鹹隨運改,至於德參微管,勳濟蒼生,愛人懷樹,猶或勿翦,雖在異代,義無泯絕。
降殺之宜,一依前典。
可降始興公封始興縣公,廬陵公封柴桑縣公,各千戶。
始安公封荔浦縣侯,長沙公封醴陵縣侯,康樂公可即封縣侯,各五百戶:以奉晉故丞相王導、太傅謝安、大將軍溫嶠、大司馬陶侃、車騎將軍謝玄之祀。
其宣力義熙,豫同艱
策曰:
皇帝臣諱,敢用玄牡,昭告皇天后帝。
晉帝以卜世告終,歷數有歸,欽若景運,以命於諱。
夫樹君宰世,天下爲公,德充帝王,樂推攸集。
越俶唐、虞,降暨漢、魏,靡不以上哲格文祖,元勳陟帝位,故能大拯黔首,垂訓無窮。
晉自東遷,四維不振,宰輔焉依,爲日已久。
難棘隆安,禍成元興,遂至帝主遷播,宗祀堙滅。
諱雖地非齊、晉,衆無一旅,仰憤時難,俯悼橫流,投袂一麾,則皇祀克復。
及危而能持,顛而能扶,奸宄具殲,僭僞必滅。
誠興廢有期,否終有數。
至於大造晉室,撥亂濟民,因藉時來,實屍其重。
加以殊俗慕義,重譯來庭,正朔所暨,鹹服聲教。
至乃三靈垂象,山川告祥,人神協祉,歲月滋著。
是以羣公卿士,億兆夷人,僉曰皇靈降鑑於上,晉朝款誠於下,天命不可以久淹,宸極不可以暫曠。
遂逼羣議,恭茲大禮。
猥以寡德,託於兆民之上,雖仰畏天威,略是小節,顧深永懷,祗懼若霣。
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用酧萬國之情。
克隆天保,永祚於有宋。
惟明靈是饗。
禮畢,備法駕幸建康宮,臨太極前殿。
詔曰“夫世代迭興,承天統極。
雖遭遇異塗,因革殊事,若乃功濟區宇,道振生民,興廢所階,異世一揆。
朕以寡薄,屬當艱運,藉否終之期,因士民之力,用獲拯溺,匡世撥亂,安國寧民,業未半古,功參曩烈。
晉氏以多難仍遘,歷運已移,欽若前王,憲章令軌,用集大命於朕躬。
惟德匪嗣,辭不獲申,遂祗順三靈,饗茲景祚,燔柴於南郊,受終於文祖。
猥當與能之期,爰集樂推之運,嘉祚肇開,隆慶惟始,思俾休嘉,惠茲兆庶。
其大赦天下。
改晉元熙二年爲永初元年。
賜民爵二級。
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
逋租宿債勿復收。
其有犯鄉論清議、贓污淫盜,一皆盪滌洗除,與之更始。
長徒之身,特皆原遣。
亡官失爵,禁錮奪勞,一依舊準”
封晉帝爲零陵王,全食一郡。
載天子旍旗,乘五時副車,行晉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用晉典。
上書不爲表,答表勿稱詔。
追尊皇考爲孝穆皇帝,皇妣爲穆皇后,尊王太后爲皇太后。
詔曰“夫微禹之感,嘆深後昆,盛德必祀,道隆百世。
晉氏封爵,鹹隨運改,至於德參微管,勳濟蒼生,愛人懷樹,猶或勿翦,雖在異代,義無泯絕。
降殺之宜,一依前典。
可降始興公封始興縣公,廬陵公封柴桑縣公,各千戶。
始安公封荔浦縣侯,長沙公封醴陵縣侯,康樂公可即封縣侯,各五百戶:以奉晉故丞相王導、太傅謝安、大將軍溫嶠、大司馬陶侃、車騎將軍謝玄之祀。
其宣力義熙,豫同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