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毗耶離城中有位德韶年高的長者,名叫維摩詰
從無量多的過去以來,他供養過無數諸佛如來
培植了自己成佛的深厚善根
他已經獲得見法無生,心智寂滅的無生法忍若與他人論議,雄辯無滯,了無障礙他具有六種神通,遊化三界往來自在
維摩詰又有提綱挈領,從總體上把握一切諸法、一切修行法門的總持功夫他得了佛菩薩纔有的四種無所畏能力降月昭道及世間的煩惱、怨敵深諳佛法,尤其善於智慧度人,通達因時因地因人教化衆生的方便途徑他完成了以悲心度世的大願明瞭一切衆生的心意所求,宿命所歸,又能區分衆生各各不同的領悟佛法的能力、機緣他很久以來即精勤地用心於佛道,內心早就純誠透明,堅定不移地遵循大乘,任何言行都有周密的思量任何舉止都符合佛如來的威儀
他的心如同大海,不溢不損,淵深莫測,又無所不能容納
維摩詰的德行,諸佛如來也加讚歎,佛弟子、帝釋天諸梵王、諸世間君主也都備加守嗷
只是爲了救度世人,實行善巧方便,維摩詰才居住在毗耶離城中
他的財產無盡,經常資助城中貧民他的戒行清淨,足以爲人典範,使不敢毀禁他以忍辱的精神支配自身,令世人知道杜絕嗔恚他不斷精進,、追求完善,使世人恥於懈怠,努力從善他修持禪定,一心歸寂,從而攝化心猿意馬,浮躁不定的衆生他以定發慧,攝化無明愚癡的世人雖然他的身份只是白衣居土,但卻用力奉持出家沙門的清淨戒律雖然他居家生活卻沒有對三界的執著雖然他有妻有子,仍修清淨梵心不斷雖然也有衆多家眷卻領受着遠離他們的喜樂身上服飾雖然美好,但尤其享有善德帶來的吉端相好雖然也如常人—般飲食,卻唯有習禪的喜悅才爲他品味他的一言—行,以至遊戲玩樂,如下棋賭博之類
都在行教化度人雖接納外道異端,但不損傷他的正確信仰雖研習世間諸學術但他唯於佛法感受法樂一切衆生無不對他表示恭敬,無不同意他最應接受供養
維摩詰執持正法,也教化了毗耶離國的老老少少
他象常人一樣地行謀生之道,企望積財,可是卻沒有因賺了錢而沾沾自喜他雖然也在城中游樂,卻能時時事事有益於衆生他參與政治、司法諸事以救護世人爲已任在講論研討不同見解的地方,他以大乘佛法教導世人在學堂學館,他教給學童們基礎的入門知識那怕進入妓院青樓他也是爲了顯示色慾的罪過每當進入鬧市酒館,他便勸人戒酒立志年長而賢德的人以他爲領袖,聽他宣說殊勝的法理若在未出家的居士當中,居士們以他爲尊長,他便勸他們斷除貪著若在武士剎帝利當中他則教導他們以忍辱若在婆羅門當中,婆羅門也以他爲尊長,他則告誡他們不要自恃有學問有智慧而生出驕慢之心若在國內的諸大臣中間他便有首輔的威信,他教導大臣們要奉守正法若在宮中諸王子中間,他便是王子們的老師,他教導他們應盡忠盡孝若在內宮侍從中間,他便是從們的尊長,教導宮娥采女遵守王法和人倫之理若在平民百中,“他又是百姓的尊長,他教導他們以行善興福的努力若在諸梵天中,他成爲諸梵天的長上,他教導他們不要止步於初始的定慧成果,授於他們佛的勝慧若在帝釋天中,帝釋天也以他爲尊長,他教導他們不要貪愛示現給他們無常的緣盡而空的佛法若在護法四天王中,他同樣也是尊長,因爲世間衆生皆得他的護佑
就是這位具無量功德的維摩詰長者,以無量的方便之法,給衆生以種種利益
而爲了教化三乘衆生,他假現身患疾病
由於他生病的緣故,毗耶離國中,從國王以下,包括諸大臣,諸賢德長者、諸白衣居士以及諸婆羅門長者,更兼諸王子以及所統下屬官員等等,人數成千上萬,紛紛前往探視病情
趁他們前來給自己問疾,維摩詰便不失時機地向他們宣說正法:“諸仁者啊,我們的身體處於無常幻滅之中‘我們的身體無強、無力、無堅,是很快就要朽壞的東西是靠不住的東西是痛苦、煩惱和疾病的淵藪
諸仁者啊,象這樣的身體,明智的人不會依賴它
這身體如水中泡沫,不可以捉摸如空中的氣泡,不能夠久住這身體如沙漠中的蜃影,因爲渴愛所生的幻覺,這身體如同芭蕉樹蕉,葉層層裹卷,其中空無,決無堅挺可言這身體全如魔術師的幻人,因爲無明顛倒纔有此錯覺這身體如夢境所現起於分別意識虛妄見解這身體如同影象追隨事物,是往昔造業留下的勢力顯現這身體如聲音一樣短暫,條件輻湊而有響,時過境遷則消滅這身體如天際浮雲,轉眼間消失得千乾淨淨這身體有如閃電,連剎那之念的時間也無從保持這身體全無主宰,如遠古往昔的土地哪有主人?這身體並無自我之相,如同薪盡火滅,離薪哪有火?這身體無長壽可言,如同積氣飄動而生風,氣散則風止這身體並非人我,如水無定形,而人無固定特徵這身體並非實在,它曳是地水風火四大元素的寄寓之處而已這身體原來空無,既非自我也非自我所屬這身體死寂無知,如伺草木瓦石這身體並無主動性,如風颳樹葉滿地亂轉這身體骯髒、惡穢滿盈其中這身體虛僞不實,那怕靠沐浴衣食,也保不住它終歸不會消磨殆盡這身體爲災難的彙集處,時時刻刻有諸般病痛苦惱它這身體如丘墟枯井,落入井中的人下有毒龍覬覦,傍有五蛇加害這身體飄浮不定,終歸落入死滅之途這身體所成的四大,是四條毒蛇這身體所成的五蘊,是五個仇怨強盜這身體的六入感官如同荒蕪的廢墟,諸蘊處界如同磚石瓦礫
“諸仁者啊,這身體應當厭惡拋棄
我們所樂於追求的,應當是佛世尊的法身
爲什麼呢?佛身即是一切諸法的本質之身
這法身由集累無量功德與智慧所生此法身由戒定慧三學、由解脫生死、由解脫知見而生由修習四種無量心慈悲喜捨而生從修習六度,亦即佈施、持戒、忍辱謙和、勤行精進、四種禪定、八種解脫三種三昧、多聞智慧等等而生
這法身由能行方便善巧而生由六種神通而生由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三者而生由遵循三十七道晶修習而生由止觀修持而生由修習所得的功德成就,亦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而生從斷除一切不善之法、聚集一切善法而生從依據真際實在而生從努力不懈而不放縱自己而生總而言之,從無量數的以上所說善法,才能生出如來法身
“諸仁者啊!任何想得如來不朽無染清淨法身,斷除一切衆生生死病患的人,都應當立下菩薩誓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長者維摩詰就這樣,向所有前來探望他病情的衆生宣說了以上法義,使得數千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求無上正等正覺
這日候,維摩詰長者自己忖念:“象我如此臥病在牀,懷有大慈心的世尊如來哪裏會不加關懷呢
”佛祖知道維摩詰的心思,便對侍從的舍利弗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
舍利弗便向佛祖稟告:“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病情哩
爲什麼呢?往昔時候,我曾在林中清淨處靜坐,修習在一棵樹下
這時,維摩詰來對我說‘嗨,舍利弗,不要認定你這樣纔是靜坐
所謂靜坐,不就是不在三界之中表現打坐的姿勢,也不在心中生出打坐的意念嗎?只要不捨棄佛道的精神,能夠道俗一觀,立身處事表現得與凡夫無異,也就是靜坐了無須起心動念去克服諸種邪見並刻意追求三十七種道品,也就是靜坐了不待舍斷煩惱然後才深入涅磐,也便是靜坐了
如果能象我說的那樣實行靜坐,佛世尊也會同意認可的
’世尊啊,當時我聽維摩詰這麼一番言論,無言以對,不能開口
所以我不能擔當前去向他探病的任務

佛世尊於是對大目犍連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目犍連稟告佛祖說:“世尊,我恐舊不能去探望病情哩
爲什麼呢?回想往昔時候,我曾有一次進毗耶離城中,在街坊里巷間爲人們說法
這時維摩詰來了,他對我說:‘嗨,大目犍連啊!爲白衣居士們說法,不該象你這麼樣一種演說方法啊
演說佛法,應當同佛法的本質精神契合如一吧?佛法的本質之相,不應有衆生之相,因爲佛法從本質上說,完全擺脫了衆生虛妄分別的思想方法的穢垢的緣故佛法本質之相,沒有自我之相:,因爲它完全擺脫了妄執有我的思想塵垢的緣故佛法的本質之相中也沒有壽命之相,因爲它亙古以來便是如此,並沒有生滅的緣故佛法的本質之相也就沒有他人之相,因爲它亙古如一,其中不能區分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的緣故
佛法既然本性寂靜,也就有沒有生起相,沒有消滅相佛法的本質是非—切相狀可表示的,因爲它並非因緣條件才產生的緣故佛法本質又與一切語言表達方式絕緣,因爲它不可言說,不可以分別心去思考覺察的緣故佛法本質上無形無相,象虛空一樣看不見摸不着的緣故佛法本質是不能隨心所欲地妄加論說的,因爲它具有畢竟空寂的本性的緣故佛法的本質並不包含對自我的依賴,自我尚不存在,何況依存於自我的性質呢佛法的本質不能從語言觀念上去加以分別,因爲它的存在絕非觀念可以規範的佛法的本質是不可以比較和譬喻的,因爲它的存在是絕對無待的,它不需要藉助別的東西而自身存在着佛法本質的存在不依屬於任何原因,它本來就不是緣起法範圍內的東西佛法的本質與法性沒有差別,它無處不在地深入一切事物的緣故如說佛法本質追隨什麼,那它追隨的是無生無滅,原本寂寥的如如,因爲它本來便什麼也不追隨的緣故佛法本質的存在狀態便是實然真際,因爲時空兩者的界限對於它無從生起的緣故佛法本質與真實相應,所以沒有隨緣動搖的可能,因爲它並不依賴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穢塵佛法本質沒有去來的運動相,因爲它始終在遷流之中,沒有停留,所以無從反襯其運動之相佛法本質與空性符合,與無相投契,也就當然沒有造作
這法沒有美麗和醜陋、增長和減損的區別這法沒有生滅,也沒有最終目標這法超越了眼耳鼻舌身心六種感官的認識範圍這法並無高下升降的區別這法恆常寂然而沒有些微騷動這法是一切思想方法和修行實踐都把握不了的
‘嗨,大目連啊!法之本相如此,難道是可以說得清楚的嗎?要知道,那說法的人,應該無言說無顯示而那聽法的人,應該無所聞無所得,就象男陷術師給自己變幻出來的幻人說法一樣
要說法就應該有這樣一種造詣,抱這麼一種態度
要知道,衆生覺悟的根器有利有純,其證道過程也就有快慢高下的區分要善於瞭解認識,自己做到暢行無阻、無礙無滯,懷着悲憫一切的菩薩心來讚歎大乘解脫道路念念不忘佛祖,常思報答開引佛道之恩努力使佛法僧三寶繼而莫斷,代代延續
只有懷着這態度,才適宜說演佛法

“維摩詰這樣論說佛法本質的時候,八百位在場的白衣居士,全都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了
世尊,我目楗連沒有這樣的辯才,我不敢去維摩詰那時探視病情哩

佛祖便對大迦葉說:“你去那裏探病吧?”迦葉稟告佛祖說:“我也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視哩
爲什麼呢?往昔的時候,有一次曾在貧困里巷中沿門乞食
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大迦葉啊!你這樣有慈悲心但卻尚未遍及—切哩,所以你才放棄了對富豪之家的乞求施捨,眼光只盯在窮人身上
迦葉,你得保持平等看待—切的原則,按着次第,行比丘乞食的法則
根本無意去考慮進食這回事,不著乞食的念頭而行乞食爲壞和合而成之身相,應該利養此身,所以應該攝入飲食爲得涅磐不受後有,應該接受別人施食凡入村蔣里巷,心持空相,自然不會分辯富里窮巷對所見到的世間形色,不作美醜的分別,沒有喜好厭惡的主觀傾向對一切美好聲音,視爲山谷中的自然迴響,不生主觀的喜怒之情對—切馨香,視爲無香味的清風對於酸甜苦辣諸味,如同嚼蠟毫無分別,對於柔軟快樂的觸覺享受毫不念戀,如同已得漏盡智、無生智
深知世間一切事物,如幻夢假相,既無自我存在性,也無使其存在的能作者
本來它們就不存在,也就談不上現在有什麼消滅
‘迦葉,如果能不刻意放棄八邪又能得進入八種解脫,因爲邪相正相本爲一回事,從而以邪相入正法又能以一種食,遍施一切衆生且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和衆賢聖,那你就可以進食
懷着這樣平等心乞食進食,既沒有生死界中的煩惱,也並未脫離煩惱的生死界既沒有入定的,也沒有出定的意念既不是象衆生滯留於生死之間,又沒有離此世間而入涅磐對於供養的施主,不因給你多或好的食物而受大福,也不因給你少或差的食物而受小福受施的人也不計較多少損益
這就是入佛道的正當之途,是菩薩道而非聲聞道了
迦葉!如果以這樣的態度乞食進食,也就不辜負人們的施捨了
“那時候的我呀,世尊,聽維摩詰這—番話,真正聞所未聞,得未曾有
便對所有一切菩薩產生了敬慕之心
更這麼尋思道:象維摩詰這樣,雖然是在家人的名分,但其辯才智慧竟如此特卓
聽他勸諭,有誰會不萌企求無上正等覺的道心呢?從那時至今,我不再勸人追求聲聞道和獨覺道了
世尊!我所以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視病情哩

佛祖對須菩提說:“你到維摩詰那裏去探病吧
”須菩提稟告佛祖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裏探病哩
爲什麼呢?回想往昔時候,我有一次曾上他家去乞食
當維摩詰接過我的食鉢盛滿飯後便對我說:‘呃,我說須菩提,如果能對乞食作平等想,那麼—切諸法也就沒有差別了如果能對一切諸法作平等想,尋乞食也就不作分別想了
能以這樣一種態度乞食,纔可以取食哩
須菩提,不要刻意斷除淫慾、嗔怒、愚癡,但又不與他們相伴而行不用等到身體壞滅纔去追隨萬法等同的—相不用等到愚癡貪愛滅盡,就可以得菩提解脫
那怕是犯五逆重罪,同樣也可以解脫
這當中既沒有解脫也沒有纏縛既沒有對苦聚滅道的追求,也並非沒有對這四諦的證語並非已得到證果,也非不能得到證果自己已不在凡夫位,但又未離凡夫法不離凡夫法,所以不是聖人
但其道行又超出三界,所以並非不是聖人雖然修行三十七道品而成就一切舍惡從善諸法,但其行道又遠離或善或惡的法相
‘如果達到這一境界,須菩提,你就能從我手中取食了
‘須菩提,那不曾見佛不曾從佛聞法的夕隨六師,象富蘭那迦葉、未伽梨拘賒梨子、刪閣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之輩,做你的師尊
你從他們出家,他們若墮地獄你也追隨他們墮於地獄,那你就可以從我手中取食須菩提,如果你能浸淫於邪見邪法,不追求佛法實相的彼岸如果你能置身於三災八難,不以難爲難,不執求無難如果你能明白煩惱非惱,雖煩惱而仍然清淨,拋棄對清淨法的執想,那你便得到了與一切世人都無諍的最勝三昧境地,一切衆生也因你的護衛而得此三昧定力如果你根本不是那些施捨供養你的人的福報田地,甚而至於,供養人會墮三惡道中如果你與衆魔聯盟,做他們的同伴和幫手,那你就與衆魔與煩惱纏蓋沒有兩樣如果你對一切衆生有怨恨之心,而且毀謗諸佛世尊,毀謗佛的教法及僧伽大衆,因此而不能取證涅檗
能作以上這些惡罪,你就能從我手中取食

那時候的我,世尊啊,都給這些話弄糊塗了,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不知道如何回答
便沒有拿食鉢就出了維摩詰家
維摩詰又對我說‘嗨,須菩提,不用畏懼,拿你的食鉢好了
如果是如來世尊化作某人,對你說這番話,你如何看待?你也有畏懼嗎?’我回答維摩詰說,‘不會的
’維摩詰又說:‘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幻化之相
你今天根本無須畏懼喲,爲什麼呢?一切語言能表達的東西,都離不了這種幻化相至於有智之人因爲不著文字,也就不取幻相,因此不會畏懼
爲什麼呢?文字本性是背離法之實相的,拋棄了文字,也就是解脫了
解脫的本質也就是一切諸法的實相了’
“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二百位天人也都同時得到清淨無礙的法眼
因此緣故,世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佛祖便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說“那你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吧!”富樓那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那裏探病哩
爲什麼呢?回憶往昔時候,我曾有一次在大森林中的—棵樹下,給新近出家的比丘們說法
維摩詰走來了,他對我說:‘呃,富樓那,你應當先入定中,看看這些人都有何等根器再說法啊
千萬不要把污穢食品放到珍貴的食具中啊!你知道這些比丘心中的意念是什麼嗎?可別把琉璃之寶當成—般的水精呀
你既然不瞭解衆生的智慧根源,就不要用小乘之法去啓發他們吧
他們的身體本來沒有創傷,你就別傷害他們了
他們要踐行的是大乘之道,不要指一條羊腸小徑給他們吧
不要竟然想將浩瀚的大海傾注在牛蹄踩出來的坑中,也不要將耀眼的日光等同於螢火之光
富樓那,這些比丘曾經許下求大乘道的宏大志願,只是中間因不同原委暫時忘記了初衷,怎麼你就用小乘劣法教導他們呢?在我看來,小乘教法啓迪的智慧實在淺陋,簡直象瞎子一樣,無從分辯一切衆生根器的利鈍
’這時候維摩詰立刻進入三昧定想,憑其定力讓這些比丘自己看清自己的宿世生活,原來他們曾在過去五百佛住世時修善積德,並將—切功德轉向無上正等正覺的企求
“衆比丘因此立既豁然開悟,恢復了求菩薩大道的本心
於是,衆比丘伏首禮敬維摩詰長者,以頭面觸他的足背
維摩詰進而爲他們說法,使他們在趣向無上菩提道的路上不再倒退
連我也認識到,聲聞小乘既然不清楚衆生聞法成道的潛力與根據,就不應該再說法了
因此緣故,世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望病情哩

佛祖又告訴摩訶迦旃延說:“那你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吧

迦旃延回稟佛祖:“我恐陽不能去那裏探病哩
爲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佛祖曾經給從比丘扼要演講了佛法要領,我便在之後演繹它的基本核心,要說明苦的意義、空的意義、無我的意義、寂滅的意義
這時候,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呃,迦旃延啊,不要懷着有生有滅之心說實相法吧
迦旃延,一切諸法從根本上說無生無滅,這便是無常的意義了以大乘知見,洞達生死中五蘊原來就沒有生起,這便是苦的意義了依大乘觀法,一切諸法從根本上說本無所存在,這便是空的意義了認識到我和無我,原本無二無別,這便是無我的意義了
一切事物原本就不是真的存在,也就談不上現在有什麼消滅,這纔是諸法寂滅的根本意義啊!”
“維摩詰這麼說法時,那些比丘便立刻從內心得以解脫了
所以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啊

佛祖於是對阿那律說:“那你去維摩詰那裏探望病情吧?”
阿那律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那裏探病哩
爲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有一次正作“經行”,一邊頌經,一邊來回走動
這時候有—梵天王,名叫嚴淨,與成千上萬的天人—道來到我的經行處,他們通體俱放淨澄光明,並向我伏首豐嗷,他們問我說:‘阿那律,你的天眼能看得見多遠呢?我便回答說‘仁者啊,我看見了釋迦牟尼佛所住世的佛國及三千大幹世界,其清晰如同看手掌中所握的庵摩羅果哩
’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呃,阿那律,你的天眼所見,到底是心意作相生出的景象呢,還是不需心意作相便可見的景象呢?如果需要作相,那你與夕隨所修的五神通是一回事如果是無作相,那它屬於無爲法範圍,那就應當根本看不見了

“世尊,我當時無言可對,但那些天人卻因聞所未聞,得以往未曾有的議論
他們向維摩詰致禮並問道:‘如果阿那律有色作相而不是真的天眼,那麼還有誰是真天眼呢?”維摩詰說:‘有哇,佛世尊便是真天眼
世尊經常處於三昧禪定中,一切佛國無所不見,但他卻不會對形色的世界作相,不會分辨精粗等相
世尊的天眼是如相而無相的看待
’於是,嚴淨梵天王及其所率部衆五百天人,都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以頭面觸維摩詰足面恭敬致禮後,忽然間便消失了
因此緣故,世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視病情喲

佛祖於是又對優波離說:“那你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吧?”優波離回稟佛祖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裏探視哩
爲什麼呢?回憶以往的時候,有兩個比丘因違犯戒律覺得後悔,但又深以爲恥辱,不敢去請示佛祖,便來問我說:‘呃,優波離,我們犯戒律了,覺得艮丟臉,所以不敢問佛祖去
請你給我們講解戒律,解除我們的疑惑和悔恨,使我們免除罪過吧!’於是我便依據戒律爲他們解說
這時候維摩詰走來對我說道:‘喂,我說優波離啊,你不要再增加這兩個比丘的罪過了,你應當直接除滅他們的負罪感,不應當攪亂他們的悔罪之心
爲什麼這樣呢?他們的罪過本質既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也不在內外之間
佛世尊已經說過,心中有穢垢,衆生纔有罪垢染污心中若清淨,衆生自然無垢而淨
心之本質這東西,也是不在內,不在外更不在內外之間
心之本質如果這樣,那罪垢等不也就這樣了嗎?一切諸法所代表的事物也是這樣,其本質無不繫於如如本相就拿你優波離說吧,如果據你心中之相而說解脫,你心中有沒有染垢呢?我便答覆說:沒有
雄摩詰便說:一切衆生的心相說來也無垢染,同你的一樣哩
呃,優波離,妄想便是染垢役有妄想便是清淨顛倒想便是染垢,無顛倒想便是清淨若取有我想便是染垢若不取有我想便是清淨
優波離啊,一切諸法生生滅滅,無一瞬間暫住,如夢幻,如閃電,諸法各自獨立生滅無復相待,即使是一念剎那的短暫穩定性也是沒有的一切諸法都是妄見產生的它所代表的一切事物如同幻夢,如同陽焰蜃影,如同水中月,如同鏡中像,都是依據妄想才產生的啊
任何人,只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便是奉持戒律了只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便是善於解說戒律了
於是那兩位負罪比丘便說:‘這真正是至高無上的智慧蚜
這連優波離也不能企及哩擾波離持守戒律無人能及,可他也說不出這種道理理
’我便答道:‘除了如來世尊,二乘聲聞乘菩薩乘——之中再沒有能夠這樣組織雄辯而愉悅的議論了,他的智慧通達到了何種程度呀
’那兩個比丘當時就得以消除疑惑和負罪感,發心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並立下誓願:希望世間一切衆生都得維摩詰這樣的辨才
因此緣故,世尊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
佛祖於是對羅候羅說:“那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情吧?”羅喉羅回稟佛祖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爲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有毗耶離城中的許多富豪長者的兒子來到我的住所,對我致禮並說:‘羅喉羅,你是佛祖的兒子,放棄了做轉輪聖王的機會爲求道而出家,這出家修持究竟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呢?‘我於是按照佛教修行的原則對他們講說出家都有那些好處這時候維摩詰來了
他對我說:‘嗨,羅喉羅,你不應該講說出家有些什麼利益功德呀
’爲什麼不應該呢?出家的本意便是不求利益不求功德
一切有爲之法具生住異滅的世俗相
這樣的事物才談得上有利益和功德
可是出家求道,屬於無爲法
無爲法不是世俗界的東西,那還談什麼利益和功德呢?羅喉羅呀,真正出家修道的人,既不貪圖涅磐彼岸,也不厭棄此生死世間,也不滯留於彼此之間
她們遠離了六十二種邪僻見解,自然處於涅櫱境界
這便是一切賢聖智者所受持、所奉行的出家之道
真出家修行者能夠降伏一切魔衆可以求度五道當中一切衆生可以獲得清淨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可以獲得信、精進、念、定、慧五種修持力並樹立相應的五種成道根據出家之人不受世間事與人的拖累,不染煩惱
心中無煩雜之心,也就不造衆惡由息心去執而摧折外道由瞭解因緣假合而超出於假名施設的事物雖然從生死世間的污泥中來,卻因受道而不執著牽累,放棄了對自我、對外部事物的一切生理和心理追求,不受任何干擾,內心得道法便充滿喜悅由不起計較而能夠隨順衆生,愛護衆生又能以禪定觀察衆生根器,並依佛法而使他們修善去惡
如果真做到這些,那纔是真出家哩

“於是,維摩詰便對諸位長者的兒子們說:‘你們應該趁世尊住世的正法時期一道出家修行
爲什麼呢?佛祖的世紀不是輕易可以得遇的呀
”那些長者之子便說:‘居士,我們聽佛說過,‘若無父母允許,不能出家哩
’維摩詰便回答:‘是這樣
可你們一旦發心求無上正等覺也就是出家了,就是道行具足了
’這時候,三十二位長者之子全都萌發子無上道心
因此緣故,世尊,俄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佛祖於是便對阿難說:“那你去維摩詰那裏探望病情吧?”阿難回稟佛祖說:“嚴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裏探望哩
爲什麼呢?回憶以往的時候,世尊您有點小病,應當喝點牛乳
我便拿了食鉢去大婆羅門家門口等候施捨
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喂,阿難,幹嗎一大早便持食鉢站在這裏?’我說:‘居士,佛世尊有點小病,要喝牛乳,所以我在這裏等候施捨哩
’維摩詰便道:‘等等,阿難呀,你可不能這麼說話
如來世尊,有金剛不壞之身,斷盡一切惡,普集一切善,哪有什麼疾病?哪有什麼煩惱?閉上你的嘴回去吧,阿難,不要毀謗如來
別讓那些異端外道聽見你這番粗陋的話,別讓具有大威德的諸梵天王們和他方淨土世界的未到來菩薩聽見你這番話
阿難,你知道,轉輪聖王僅僅因爲一點福德,便都不會生病,何況如來世尊有無量福德而超過一切三界呢?走開吧,阿難,不要羞辱我們了
外道中修清淨行者如果聽你這麼說,便會這麼思考:還稱爲一切天人的師尊呢,自己有病痛都救不了,還能救度世間別的病人?快悄悄離開,阿難,別讓人聽見了
阿難,你應當曉得,一切如來之身,即是法身,是戒定慧等道行所聚,並非三界有形有待的思欲之身
佛祖爲世所尊重,超越了三界衆生
佛身無業惑煩惱,除盡一切有漏業因
佛身已屬無爲法境界,絕不會墜入生死諸道
這樣的法身,哪裏會有病痛!”
“那時候的我呀,世尊,實在慚愧難當,難道我是近於佛邊聞法而聽錯了什麼嗎?我當時聽見有個聲音在空中說:‘阿難,維摩詰的話是對的
佛世尊是爲了救衆生出離五濁惡世,故意表現出行乞、生病這樣的貧法,目的仍是度脫生死衆生啊,走吧,阿難,取了牛乳,不用慚愧
’世尊,維摩詰的智慧辨才如此地難以企及,所以我不敢去他那裏探病哩

就這樣,佛祖的五百名座下大弟子都各自講說了以往的經歷遭遇,轉述了維摩詰當時的言論
都表示自己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
於是,佛祖對彌勒菩薩說:“你去維摩詰那裏探視病情吧?”彌勒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弛那裏探病哩
爲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曾經爲兜率天天主及其所領屬衆說修習無生法忍進到菩薩初地而不退轉的好處
這時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彌勒,世尊曾爲仁者你授記預言,說你再有一生即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可你依據哪一生而得佛祖的預言呢?過去呢?未來呢?還是現在呢?如果是過去生,則過去已經消滅了如果是未來生,未來還來到呢如果是現在生,現在法轉瞬即逝,無片刻暫停
正象佛祖說某比丘:你現在又生又老又消滅
如果憑據無生而得佛之預言,不生不滅纔是名符其實的成佛之位呢
在這不生不滅正位之中其實也沒有什麼得授預言,也沒有什麼得無上正等覺
這樣一來,又說什麼你彌勒菩薩得預言下一生即成佛呢?這成佛的預言是從如如生而得呢,還是從如如滅而得呢?如果以如如生而得預言,如如並沒有生如果以如如滅而得預言,如如也並沒有滅
一切衆生在本質上與如如是一樣的,一切法在本質上與如如是相同的,一切聖者賢者也就是如如,甚至彌勒菩薩也就是如如
如果你彌勒得佛祖預言,那麼一切衆生同樣,亦因該得受預言
爲什麼呢?如如這東西,不可能自身分離自身差異,無論是凡夫是聖賢,其本質與如如是沒有分毫差別的
如果你彌勒得無上正等覺,則一切凡夫也一樣應該得此覺悟
如果你彌勒能入涅磐寂靜,一切衆生也應當能入
爲什麼呢?諸佛世尊知道一切衆生終歸要入涅槊寂靜,這便是衆生的涅槊相,並非離此相而別有寂滅
因此,我說,彌勒呀,不要用這樣的教法引誘兜率天諸天衆吧
說實在韻,既沒有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也沒有此心退轉的問題
彌勒,你應當讓這些天神之衆放棄對於覺悟之心,對於證涅槊作分別想啊
爲什麼呢?覺悟亦即菩提這東西,不能夠以色慾之身獲得,也不能夠以分別之心獲得
‘寂滅無生是菩提,它除滅—切諸相的緣故不作觀待是菩提
於其中已沒有任何攀緣的緣故心意不行是菩提,心已無意念的緣故斷除執着是菩提,心已放棄諸見的緣故離執求是菩提心已離一切忘想的緣故屏障是菩提,遮擋一切願欲的緣故不入是菩提,心無一切貪著的緣故隨順是菩提,隨順於如如的緣故安住是菩提,安住於寂然法性的緣故到達是菩提,到達於真實境界的緣故不二無別是菩提,其中不區分意與法二者的緣故等同是菩提,與虛空無區別的緣故無爲是菩提,其中再無生住異滅諸相的緣故知了是菩提,明白—切衆生意識遷流的緣故根塵不接是菩提,內外十二入不會合的緣故生死不迴轉是菩提,其中已無煩惱習氣捏合生死界的緣故一無住處是菩提,其中無形色可住的緣故語言文字是菩提,名言本來性空的緣故,依幻化之有是菩提,明白性空,心無取捨的緣故行無錯亂是菩提內心清淨沒有擾亂的緣故善順寂滅是菩提,寂滅性常清淨的緣故無所求取是菩提,心不向外攀緣的緣故見萬法沒有差異是菩提,諸法平等原無差異的緣故不作比擬是菩提?諸法等齊,無可比喻的緣故微妙是菩提,諸法幽遠,如沒有無知之菩提智慧則不可思議的緣故
“世尊,維摩詰說這麼一番法相時
兩百名天人都得無生法忍
所以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佛祖於是對光嚴童子說:“那你去維摩誥那裏探病吧?”光嚴回稟佛祖:‘我恐陷不能去他那裏探病哩爲什麼呢?回憶舊往昔的時候,一次我正走出毗耶離大城,而維摩詰恰好進城
我便向他行禮問詢:‘居土您從何而來?’他答說:‘我從道場來
’我問他道場是指哪兒,他答說:‘直心便是道場,因爲內心真質,於外部也就不流露虛假,這是一切萬行的根本呀發心修行便是道場,因爲這樣才能成就善事呀有深厚信心就是道場,因爲如此才能增長善德的緣故菩提心就是道場,因爲真正之心沒有謬誤的緣故佈施是道場,因爲佈施不指望得報答的緣故持戒是道場,因爲依此志願才能得成就的緣故忍辱是道場,因爲悲憫衆生爲愚癡所縛,心中無掛礙的緣故精進是道場,不懈努力永無倒退的緣故禪定是道場,調伏自心使其柔順的緣故智慧是道場,一切諸法盡現跟前,了無差池的緣故慈心是道場,平等愛護一切衆生的緣故悲心是道場,救撥衆生苦難不辭勞苦,永無怨恨的緣故歡喜心是道場,與一切行善衆生同起法樂的緣故舍離心是道場,斷除憎恨與愛慾的緣故神通是道場,能得六種神異本領救濟衆生的緣故解脫是道場,能獲八種背舍,惡業不生的緣故方便是道場,能隨緣教化一切衆生的緣故四攝是道場,以惠施、愛語、利行、同事增爭取一切衆生向道的緣故多聞是道場,聽說且能修行的緣故伏心是道場,依理正觀,行事自求符理的緣故三十七道品是道場,循此可以斯受生,除有爲法的緣故四諦道理是道場苦集滅道確實顯示世間真相和出路的緣故緣起是道場無明至老死永無盡頭,不斷循環的緣故諸頻惱是道場,知道煩惱也不離如如實性的緣故一切衆生是道場,由衆生才知五蘊和合其實無我的的緣故—切諸法是道場,知道其本性空寂,無別無異的緣故降伏衆魔是道場,本心原不動搖的緣故三界是道場,成道並非離三界而別有趣向的緣故獅子吼是道場,傳佛法音無所畏難的緣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是道場,所有這些功德有助道之功,而無過失的緣故得證三明是道場,致此煩惱已斷,障礙盡除的緣故一念頓悟知道一切法即是道場,因爲一切智在此一念間得以成就的緣故若能如此,善男子啊,菩薩如果依據六種波羅蜜施行教化,度一切衆生,則其一切所作所爲,舉手投足無不是道場,這樣菩薩也就安住於佛法之中了
’維摩詰這樣演說佛法時,便有五百天人都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
因此緣故,世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
佛祖於是告訴持世菩薩說:“那你去維摩詰那裏探望病情吧?”持世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爲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曾在靜室中修定
這時魔王波旬帶領着他的一萬三千天女來了,那模樣就象天帝釋出巡,還有鼓樂弦相伴
到我的靜室中,摩王波旬同他的屬衆俯身以頭面觸我的足背行禮,恭敬地舍掌問訊,然後在一邊站立
我還以爲是帝釋天來了呢,便對他說:善來僑屍迦,雖說你有福德,理當有這樣的享受,但也不應這樣盡情講排場啊
你應當仔細思索,瞭解色聲香味觸五種欲求是無常而逝的,從而從根本上追求善德
對於色身、壽命、錢財,應從真正使之堅實不朽的方向修習佛法
魔王便對我說:‘正士呀,接受這十萬二千天女吧!她們可以爲你灑掃庭院屋舍,侍候你左右呢
’我便答道:‘僑屍迦,不要強加給我這種不合法理的東西
我是出家而追隨佛世尊的修行者,這對我是不合適的呀
’話音末落,維摩詰便來對我說:‘這不是帝釋
是魔王波旬來擾亂你修道哩
這些天女要給就給我,我這樣的人應可以接受的
’魔王便陷入驚惶恐懼之中,心想:‘維摩詰,不要與我作對吧
’魔王便想隱形遁去,但卻無法隱蔽其身形,使盡所有的魔力仍不能溜走
:這時空中有聲音說:‘波旬留下天女給維摩詰,你才能離去
’魔王害怕,恭敬地致禮,獻上他帶來的屬衆
“這時,維摩詰便對諸天女說‘魔王波旬已將你們送給了我,現在,你們應當發心尋求無上正等正覺
’接着便根據她們的要求而宣說佛法,啓發她們追求佛道的意念
同時又告訴她們說:‘你們已經有了求道的意念,已經有了聞法修法而生出的快樂,就不應該再留戀色聲香味觸的五欲之樂了
天女們接着問維摩詰什麼叫聞法修法的快樂,他回答說:‘也就是指樂於盡形壽信奉佛法樂於盡形壽供養僧伽大衆樂於拋棄對色聲香味觸五欲的耽著樂於正確對待五蘊,認識到它們如同怨賊樂於正確觀待四諦,認識到它們如同毒蛇樂於正確觀待內部的感官如眼耳鼻舌身意,將它們視爲廢棄的村落,其中實無一物可取樂於隨時護持求道意念樂於隨時利益衆生樂於恭敬供養世尊樂於廣行施捨樂於持守戒條樂於忍辱與人相處、謙和無諍樂於殷勤爲善積德樂於修禪定,使心中持而不亂樂於除心中塵垢而得清明智慧樂於使人人發菩提樂於降伏一切魔障樂於斷除一切煩惱樂於成就清淨佛土樂於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之德相吉瑞,樂於修習—切功德樂於裝飾佛之道場使之莊嚴清淨樂於聽聞甚深微妙法而不有怯畏之心樂於成就三解脫門,不樂於中路取證之不合時宜的解脫樂於親近修學同道樂於以平等心對待非修學同道,使無障礙樂於幫助、愛護見解邪僻的人樂於親近正知正見的朋友樂予心中喜愛清淨樂於修習—切成就菩提的道法
所有以上的快樂,是菩提纔有的聞法修法之樂

摩詰說至此,魔王波旬便對所有天女們說:‘我想帶你們迴天宮去
’但天女們說:‘既將我們送與這居士,我們也享有極大的法樂
我們快樂非凡,再不想追求五欲之樂

魔王說:‘居士,可否放棄這些天女呢?若能將一切施捨他人,才稱得上菩薩阿
’維摩詰便說:‘我已經放棄了
你帶她們走吧
但願—切衆生得法之意願能滿足,如波旬的願望也能滿足
’於是衆天女問維摩詰:‘我們爲什麼會住在魔宮,沉溺於五欲呢?’維摩詰答道‘姊妹們,這裏有名叫無盡燈的修佛法門,這是你們應當學習的法門,、所謂無盡燈‘好比以十盞燈去點燃幹百萬的燈,一切黑暗得以照亮,而光明本身則是無限度無窮盡的
如果能這樣,姊妹們,那就好比有一菩薩以慈悲爲懷要化導無量衆生,使他們產生追求無上正等覺的道心
保持他們求佛道的意念永不滅盡,並且隨各人所聽聞韻佛法,得到提高,相應增長善法,這便也是無盡燈了
你們雖住在魔宮,但憑據這無盡燈法門,無量數的天界男女都萌發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向道之心
這是對佛祖開導衆生大法的感恩,也是對一切衆生存所利益的好事啊!’
“這時候,衆天女便俯身以頭面觸維摩詰的腳面,然後隨魔王波旬迴天宮去了,忽然從眼前全部消失
是世尊啦,維摩詰有這樣大的自在無礙的神通力,有這樣摧折一切的智慧辯才,所以我不敢去他那裏探望病情哩

佛祖於是對長者之子善德說:“你去雄摩詰那裏探望病情吧?”善德回稟佛祖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裏探病哩
爲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曾在父親家中作佈施的大法會供養一切出家的修行者和婆羅門以至外道等,還有貧困的、卑賤的、孤獨的一切人等
法會到了第七天期滿之時維摩詰來到家裏,對我說道:‘長者之子呀,舉辦無遮佈施大法會,不應當照你這個辦法安排
你應當安排的是佈施佛法的大會呀!怎麼就只是施捨錢財呢?’我答道:‘居士,佈施佛法的大會是怎麼樣的呢?’維摩詰說:‘佈施佛法的大會,沒有先來後到一說,而一切衆生同時得法供養,這就叫法施大會
’我又問:‘怎麼講呢?’維摩詰答道::‘菩薩以覺悟之菩提爲依據,而生出度脫一切衆生的慈無量心以救助生死輪迴中的衆生離苦,生出悲無量心以護持正法爲目的生出喜無量心以攝持智慧爲目的,行平等無分別的舍無量心以抑制慳貪而推行佈施波羅蜜以教化守戒而推行持戒波羅蜜以教導無我之法而倡行忍辱波羅蜜以教導對自我的外在之身和內在意識均不作分別相,從而倡行精進波羅蜜多以菩提覺悟目爲目的,教授禪定波羅蜜以追求一切智慧爲目的,教授般若波羅蜜爲教化一切衆生而雖有行動又不離空的意義行於有爲法的範圍內,:仍然產生實相無相的見地爲教化衆生,菩薩隨時顯示自己,雖有受生但卻沒有造作爲使佛法宏揚,而能因時因地因人方便施教爲救度衆生離苦,而能行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團結衆生的四攝法懷着對一切事物恭謹克己的態度,排除任何自高自大,自以爲是的驕慢念頭正確對待身命財三者,真正修習三種堅固法身、慧命和法財的道路:精勤六念,不忘糸心於唸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慈心直質,立身修道實行六和敬,與僧伽同伴相處做到身和同住、口和無掙、意和同事、正戒和同修、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行爲端正,依於善法,追求正當的謀生方式自心清淨,歡喜善法,樂思親近賢聖不憎惡拋棄惡人,以悲憫心加以調伏既已厭苦出家,更培養對求道的深刻信心切實按佛的教導修行,而以多聞擇善爲前提常居清靜空閒的修行處,隨時不忘與世無諍以修習靜坐追求佛的智慧以自己的修行爲基礎,目的在解脫衆生所受的纏縛以修佈施、忍辱、持戒三波羅密而得福德之業,得享吉瑞妙好相貌以至往生淨土似修禪定、精進、智慧三波羅蜜而得慧明智業,瞭解一切衆生心中意念並施以相應的教法由得智慧之業,心心無分別,不取不捨,入諸法一相而無相的法門由得福德智慧兩業而斷除所有煩惱、所有障礙、所有不善之法由修助成佛道的三十七菩提之法,而得一切智慧,得一切善德福報
善男子呀,象上面說的以法度人才是法施之會
如果菩薩在這樣的無遮大法會上施捨佛法,那他便是大施主
這樣的場合便是一切世間的大福報呢

“世尊,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
在場的婆羅門中有二百人,也都立時發心要求無上正等正覺
我也即時得到清淨之心,感嘆以往來未曾有這樣的感受
便向維摩詰致禮,以頭面觸其足背
便解下佩戴的瓔珞飾物獻上,其價值雖重千金,但維摩詰推卻不受
我便說:‘居士望務必收下,然後隨你的意給什麼人好了
’維摩詰這才接受了瓔珞飾物,並將其分作兩份,一份給來參加大施會的最窮賤的人,另一份則奉獻給難勝如來
與會的一切大衆,都親眼得見這位主宰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又都親眼得見瓔珞珠寶在光明佛國變成了四柱支撐的寶臺,寶臺四周皆有美麗的裝飾
這些裝飾物層層迭迭,居然又相互沒有遮障,全都顯現無遺
“維摩詰顯示了這番神通變化之後,便又說道:‘如果施主以平等心施捨最卑賤的乞丐,那他酌功德與供湊如來所植的福田是完全一樣的,兩者絕無分別
以平等不二的大悲心作施捨,毫不希翼果報,這便是所謂的具足法施
’砒耶離城中有位最卑賤的乞丐,親眼得見維摩詰的神變之力,又聽他演說了這番佛法,立即萌發出求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
因此緣故,世尊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於是乎,所有的菩薩都各自向佛世尊敘說了往事因緣,描述了維摩詰的所行所言,紛紛表示不敢去他那裏探望病情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酬對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衆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衆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
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衆、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
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牀,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牀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於諸衆生,愛之若子
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癒,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爲空?」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又仁者所問『何無侍者?』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所以者何?衆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爲何等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
而衆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衆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
以己之疾,愍於彼疾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衆生
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衆病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衆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衆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彼有疾菩薩,爲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
云何爲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爲我等、涅槃等
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爲空?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衆生,起大悲心
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衆生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爲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爲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文殊師利!是爲有疾菩薩調伏其心
爲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爲無慧利
譬如勝怨,乃可爲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衆生病,亦非真、非有
作是觀時,於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
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爲愛見之所覆也
所生無縛,能爲衆生說法解縛
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慾、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衆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慾、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衆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
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爲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爲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
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
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爲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衆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衆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衆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衆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衆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衆,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牀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爲法來耶?求牀座耶?」
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牀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牀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
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
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
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爲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
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衆生,亦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河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
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爲一劫,令彼衆生謂之一劫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爲七日,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衆生又菩薩以一佛土衆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又舍利弗!十方衆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爲害
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衆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衆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爲若此也
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爲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
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衆無如之何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衆生,現作魔王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示諸衆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衆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衆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衆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何謂爲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爲舍?」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爲本?」
答曰「身爲本

又問「身孰爲本?」
答曰「欲貪爲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
答曰「虛妄、分別爲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
答曰「顛倒想爲本

又問「顛倒想孰爲本?」
答曰「無住爲本

又問「無住孰爲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爲不如法
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爲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
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爲也
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癡爲解脫乎?」
天曰「佛爲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爲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爲證,辯乃如是?」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爲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爲何志求?」
天曰「以聲聞法化衆生故,我爲聲聞以因緣法化衆生故,我爲辟支佛以大悲法化衆生故,我爲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餘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爲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爲明,是爲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爲諸垢之所惱也,是爲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爲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爲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爲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衆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爲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爲來,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爲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爲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爲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爲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
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天曰「衆生猶然,無沒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還爲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
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衆生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衆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衆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衆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何謂爲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爲舍?」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爲本?」
答曰「身爲本

又問「身孰爲本?」
答曰「欲貪爲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
答曰「虛妄、分別爲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
答曰「顛倒想爲本

又問「顛倒想孰爲本?」
答曰「無住爲本

又問「無住孰爲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爲不如法
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爲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
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爲也
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癡爲解脫乎?」
天曰「佛爲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爲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爲證,辯乃如是?」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爲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爲何志求?」
天曰「以聲聞法化衆生故,我爲聲聞以因緣法化衆生故,我爲辟支佛以大悲法化衆生故,我爲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餘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爲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爲明,是爲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爲諸垢之所惱也,是爲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爲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爲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爲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衆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爲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爲來,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爲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爲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爲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爲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
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天曰「衆生猶然,無沒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還爲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
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衆生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
示行貪慾,離諸染著示行嗔恚,於諸衆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衆生猶如橋樑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溼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
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爲如來種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
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爲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衆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爲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爲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爲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爲華鬘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爲大利
四禪爲牀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爲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爲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爲塗香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逾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羣生
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覺知衆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羣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衆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衆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咒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羣生
世間衆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衆毒
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飢渴卻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爲之起慈心化彼諸衆生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現生於彼爲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
或爲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衆生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爲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衆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淫慾爲五通仙人開導諸羣生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現爲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衆
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讚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爾時,維摩詰謂衆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
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
安住其中,是爲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佈施、迴向一切智爲二,佈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爲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
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二
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爲二
佛即是法,法即是衆,是三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
能隨此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爲二
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爲二
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
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二
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爲二
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爲二
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爲二
無闇、無明,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爲二
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爲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爲二
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爲二
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爲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衆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3.21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