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
〔漢〕 32 - 92 年
東漢扶風安陵人,字孟堅。班彪子。博學能文,續父所著《史記後傳》未竟之業,被誣私修國史,下獄。弟班超上書力辯,乃獲釋。明帝重其學,除蘭臺令史,遷爲郎,典校祕書,奉詔續成其父書。潛心二十餘年,至章帝建初中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和帝永元元年,隨竇憲徵匈奴,爲中護軍。憲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幽通賦》、《典引》等。後人輯有《班蘭臺集》。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過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興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紂之滅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
故《易》基《乾》、《坤》,《詩》首《關睢》,《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
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禮之用,唯昏姻爲兢兢
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人能弘道,末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況卑下乎!既歡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矣,而不能要其終,豈非命也哉!孔子罕言命,蓋難言之
非通幽明之變,惡能識乎性命!
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適稱皇后,妾皆稱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
至武帝制婕妤、濩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雲
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濩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視千石,比中更
充依視千石,比左更
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
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視三百石
順常視二百石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有秩斗食雲
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
高祖呂皇后,父呂公,單父人也,好相人
高祖微時,呂公見而異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魯元公主
高祖爲漢王,元年封呂公爲臨泗侯,二年立孝惠爲太子
後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
太子爲人仁弱,高祖以爲不類己,常欲廢之而立如意,“如意類我”
戚姬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益疏
如意且立爲趙王,留長安,幾代太子者數
賴公卿大臣爭之,及叔孫通諫,用留侯之策,得無易
呂后爲人剛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爲列將,從征伐
長兄澤爲周呂侯,次兄釋之爲建成侯,逮高祖而侯者三人
高祖四年,臨泗侯呂公薨
高祖崩,惠帝立,呂后爲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鉗衣赭衣,令舂
戚夫人舂且歌曰:“子爲王,母爲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爲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太后聞之大怒,曰:“乃欲倚女子邪?”乃召趙王誅之
使者三反,趙相周昌不遣
太后召趙相,相徵至長安
使人復召趙王,王來
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入宮,挾與起居飲食
數月,帝晨出射,趙王不能蚤起,太后伺其獨居,使人持鴆飲之
遲帝還,趙王死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薰耳,飲瘖藥,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
居數月,乃召惠帝視“人彘”
帝視而問,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爲
臣爲太后子,終不能復治天下!”以此日飲爲淫樂,不聽政,七年而崩
太后發喪,哭而泣不下
留侯子張闢強爲侍中,年十五,謂丞相陳平曰:“太后獨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陳平曰:“何解?”闢強曰:“帝無壯子,太后畏君等
今請拜呂臺、呂產爲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軍,居中用事
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脫禍矣!”丞相如闢強計請之,太后說,其哭乃哀
呂氏權由此起
乃立孝惠後宮子爲帝,太后臨朝稱制
復殺高祖子趙幽王友、共王恢及燕王建子
遂立周呂侯子臺爲呂王,臺弟產爲樑王,建城侯釋之子祿爲趙王,臺子通爲燕王,又封諸呂凡六人皆爲列侯,追尊父呂公爲呂宣王,兄周呂侯爲悼武王
太后持天下八年,病犬禍而崩,語在《五行志》
病困,以趙王祿爲上將軍居北軍,樑王產爲相國居南軍,戒產、祿曰:“高祖與大臣約,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
今王呂氏,大臣不平
我即崩,恐其爲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爲人所制
”太后崩,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朱虛侯劉章等共誅產、祿、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而迎立代王,是爲孝文皇帝
孝惠張皇后
宣平侯敖尚帝姊魯元公主,有女
惠帝即位,呂太后欲爲重親,以公主女配帝爲皇后
欲其生子,萬方終無子,乃使陽爲有身,取後宮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子爲太子
惠帝崩,太子立爲帝,四年,乃自知非皇后子,出言曰:“太后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壯即爲所爲
”太后聞而患之,恐其作亂,乃幽之永巷,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見
太后下詔廢之,語在《高後紀》
遂幽死,更立恆山王弘爲皇帝,而以呂祿女爲皇后
欲連根固本牢甚,然而無益也
呂太后崩,大臣正之,卒滅呂氏
少帝恆山、淮南、濟川王,皆以非孝惠子誅
獨置孝惠皇后,廢處北宮,孝文後元年薨,葬安陵,不起墳
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父吳人,秦時與故魏王宗女魏媼通,生薄姬
而薄姬父死山陰,因葬焉
及諸侯畔秦,魏豹立爲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
許負相薄姬,當生天子
是時,項羽方與漢王相距滎陽,天下未有所定
豹初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喜,因背漢而中立,與楚連和
漢使曹參等虜魏王豹,以其國爲郡,而薄姬輸織室
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詔內後宮,歲餘不得幸
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毋相忘!”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
漢王四年,坐河南成皋靈臺,此兩美人侍,相與笑薄姬初時約
漢王問其故,兩人俱以實告
漢王心悽然憐薄姬,是日召,欲幸之
對曰:“昨暮夢龍據妾胸
”上曰:“是貴徵也,吾爲汝成之
”遂幸,有身
歲中生文帝,年八歲立爲代王
自有子後,希見
高祖崩,諸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
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爲代太后
太后弟薄昭從如代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
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暴,皆稱薄氏仁善,故迎立代王爲皇帝,尊太后爲皇太后,封弟昭爲軹侯
太后母亦前死,葬櫟陽北,乃追尊太后父爲靈文侯,會稽郡致園邑三百家,長丞以下使奉守寢廟,上食祠如法
櫟陽亦置靈文夫人園,令如靈文侯園儀
太后蚤失父,其奉太后外家魏氏有力,乃召復魏氏,賞賜各以親疏受之
薄氏侯者一人
太后後文帝二歲,孝景前二年崩,葬南陵
用呂后不合葬長陵,故特自起陵,近文帝
孝文竇皇后,景帝母也,呂太后時以良家子選入宮
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
家在清河,願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
宦者忘之,誤置籍代伍中
籍奏,詔可
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乃肯行
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
孝惠七年,生景帝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爲帝而王后卒,乃代王爲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爲太子
竇姬爲皇后,女爲館陶長公主
明年,封少子武爲代王,後徙樑,是爲樑孝王
竇皇后親蚤卒,葬觀津
於是薄太后乃詔有司追封竇後父爲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比靈文園法
竇後兄長君
弟廣國字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爲人所略賣,其家不知處
傳十餘家至宜陽,爲其主人入山作炭
暮臥岸下百餘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脫不死
自卜,數日當爲侯
從其家之長安,聞皇后新立,家在觀津,姓竇氏
廣國去時雖少,識其縣名及姓,又嘗與其姊採桑,墮,用爲符信,上書自陳
皇后言帝,召見問之,具言其故
果是
復問其所識,曰:“姊去我西時,與我決傳舍中,匄沐沐我,已,飯我,乃去
”於是竇皇后持之而泣,侍御左右皆悲
乃厚賜之,家於長安
絳侯、灌將軍等曰:“吾屬不死,命乃且縣此兩人
此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爲擇師傅,又復放呂氏大事也
”於是乃選長者之有節行者與居
竇長君、少君由此爲退讓君子,不敢以富貴驕人
竇皇后疾,失明
文帝幸邯鄲慎夫人、尹姬,皆無子
文帝崩,景帝位,皇后爲皇太后,乃封廣國爲章武侯
長君先死,封其子彭祖爲南皮侯
吳、楚反時,太后從昆弟子竇嬰俠,喜士,爲大將軍,破吳、楚、封魏其侯
竇氏侯者凡三人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
太后後景帝六歲,凡立五十一年,元光六年崩,合葬霸陵
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
至武帝時,魏其侯竇嬰爲丞相,後誅
孝景薄皇后,孝文薄太后家女也
景帝爲太子時,薄太后取以爲太子妃
景帝立,立薄妃爲皇后,無子無寵
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廢
廢后四年薨,葬長安城東平望亭南
孝景王皇后,武帝母也
父王仲,槐里人也
母臧皃,故燕王臧荼孫也,爲仲妻,生男信與兩女
而仲死,臧皃更嫁爲長陵田氏婦,生男蚡、勝
臧皃長女嫁爲金王孫婦,生一女矣,而臧皃卜筮曰兩女當貴,欲倚兩女,奪金氏
金氏怒,不肯與決,乃內太子宮
太子幸愛子,生三女一男
男方在身時,王夫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
”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是時,薄皇后無子
後數歲,景帝立齊慄姬男爲太子,而王夫人男爲膠東王
長公主嫖有女,欲與太子爲妃,慄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得貴幸,慄姬日怨怒,謝長主,不許
長主欲與王夫人,王夫人許之
會薄皇后廢,長公主日譖慄姬短
景帝嘗屬諸姬子,曰:“吾百歲後,善視之
”慄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心銜之而未發也
長公主日譽王夫子男之美,帝亦自賢之
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
王夫人又陰使人趣大臣立慄姬爲皇后
大行奏事,文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今太子母號宜爲皇后
”帝怒曰:“是乃所當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爲臨江王
慄姬愈恚,不得見,以憂死
卒立王夫人爲皇后,男爲太子
封皇后兄信爲蓋侯
初,皇后始入太子家,後女弟皃姁亦復入,生四男
皃姁蚤卒,四子皆爲王
皇后長女爲平陽公主,次南宮公主,次隆慮公主
皇后立九年,景帝崩
武帝即位,爲皇太后,尊太后母臧皃爲平原君,封田蚡爲武安侯,勝爲周陽侯
王氏、田氏侯者凡三人
蓋侯信好酒,田蚡、勝貪,巧於文辭
蚡至丞相,追尊王仲爲共侯,槐裏起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
及平原君薨,從田氏葬長陵,亦置園邑如共侯法
初,皇太后微時所爲金王孫生女俗,在民間,蓋諱之也
武這始立,韓嫣白之
帝曰:“何爲不蚤言?”乃車駕自往迎之
其家在長陵小市,直至其門,使左右入求之
家人驚恐,女逃匿
扶將出拜,帝下車立曰:“大姊,何藏之深也?”載至長樂宮,與俱謁太后,太后垂涕,女亦悲泣
帝奉酒,前爲壽
錢千萬,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頃,甲第,以賜姊
太后謝曰:“爲帝費
”因賜湯沐邑,號修成君
男女各一人,女嫁諸侯,男號修成子仲,以太后故,橫於京師
太后凡立二十五年,後景帝十五歲,元朔三年崩,合葬陽陵
孝武陳皇后,長公主嫖女也
曾祖父陳嬰與項羽俱起,後歸漢,爲堂邑侯
傳子至孫午,午尚長公主,生女
初,武帝得立爲太子,長主有力,取主女爲妃
及帝即位,立爲皇后,擅寵驕貴,十餘年而無子,聞衛子夫得幸,幾死者數焉
上愈怒
後又挾婦人媚道,頗覺
元光五年,上遂窮治之,女子楚服等坐爲皇后巫蠱祠祭祝詛,大逆無道,相連及誅者三百餘人,楚服梟首於市
使有司賜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
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
明年,堂邑侯午薨,主男須嗣侯
主寡居,私近董偃
十餘年,主薨
須坐淫亂,兄弟爭財,當死,自殺,國除
後數年,廢后乃薨,葬霸陵郎官亭東
孝武衛皇后字子夫,生微也
其家號曰衛氏,出平陽侯邑
子夫爲平陽主謳者,武帝即位,數年無子
平陽主求良家女十餘人,飾置家
帝祓霸上,還過平陽主
主見所偫美人,帝不說
既飲,謳者進,帝獨說子夫
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
還坐歡甚,賜平陽主金千斤
主因奏子夫送入宮
子夫上車,主拊其背曰:“行矣!強飯勉之
即貴,願無相忘!”入宮歲餘,不復幸
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見,涕泣請出
上憐之,復幸
遂有身,尊寵
召其兄衛長君、弟青侍中
而子夫生三女,元朔元年生男據,遂立爲皇后
先是,衛長君死,乃以青爲將軍,擊匈奴有功,封長平侯
青三子在襁褓中,皆爲列侯
及皇后姊子霍去病亦以軍功爲冠軍侯,至大司馬票騎將軍
青爲大司馬大將軍
衛氏支屬侯者五人
青還,尚平陽主
皇后立七年,而男立爲太子
後色衰,趙之王夫人、中山李夫人有寵,皆蚤卒
後有尹婕妤、鉤弋夫人更幸
衛後立三十八年,遭巫蠱事起,江充爲奸,太子懼不能自明,遂與皇后共誅充,發兵,兵敗,太子亡走
詔遣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自殺
黃門蘇文、姚定漢輿置公車令空舍,盛以小棺,瘞之城南桐柏
衛氏悉滅
宣帝立,乃改葬衛後,追諡曰思後,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周衛奉守焉
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
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
每爲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
由是得幸,生一男,是爲昌邑哀王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憐閔焉,圖畫其形於甘泉宮
及衛思後廢后四年,武帝崩,大將軍霍光緣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號曰孝武皇后
初,李夫人病篤,上自臨候之,夫人蒙被謝曰:“妾久寢病,形貌毀壞,不可以見帝
願以王及兄弟爲託
”上曰:“夫人病甚,殆將不起,一見我屬託王及兄弟,豈不快哉?”夫人曰:“婦人貌不修飾,不見君父
妾不敢以燕媠見帝
”上曰:“夫人弟一見我,將加賜千金,而予兄弟尊言
”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見
”上覆言欲必見之,夫人遂轉鄉歔欷而不復言
於是上不說而起
夫人姊妹讓之曰:“貴人獨不可一見上屬託兄弟邪?何爲恨上如此?”夫人曰:“所以不欲見帝者,乃欲以深託兄弟也
我以容貌之好,得從微賤愛幸於上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
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
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錄其兄弟哉!”及夫人卒,上以後禮葬焉
其後,上以夫人兄李廣利爲貳師將軍,封海西侯,延年爲協律都尉
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
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
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爲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絃歌之
上又自爲作賦,以傷悼夫人,其辭曰:
美連娟以修嫮兮,命樔絕而不長,飾新官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
慘鬱郁其蕪穢兮,隱處幽而懷傷,釋輿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陽
秋氣憯以悽淚兮,桂枝落而銷亡,神煢煢以遙思兮,精浮游而出畺
託沈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念窮極之不還兮,惟幼眇之相羊
函菱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的容與以猗靡兮,縹飄姚虖愈莊
燕淫衍而撫楹兮,連流視而娥揚,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
歡接狎以離別兮,宵寤夢之芒芒,忽遷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飛揚
何靈魂之紛紛兮,哀裴回以躊躇,勢路日以遠兮,遂荒忽而辭去
超兮西征,屑兮不見
浸淫敞恍,寂兮無音,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亂曰:“佳俠函光,隕朱榮兮,嫉妒闒茸,將安程兮!方時隆盛,年夭傷兮,弟子增欷,洿沬悵兮
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
向不虛應,亦云已兮,嫶妍太息,嘆稚子兮,懰慄不言,倚所恃兮
仁者不誓,豈約親兮?既往不來,申以信兮
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下新官,不復故庭兮
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其後李延年弟季坐奸亂怕宮,廣利降匈奴,家族滅矣
孝武鉤弋趙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間
武帝巡狩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
既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時伸
由是得幸,號曰拳夫人
先是,其父坐法宮刑,爲中黃門,死長安,葬雍門
拳夫人進爲婕妤,居鉤弋宮
大有寵,太始三年生昭帝,號鉤弋子
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
”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後衛太子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多過失,寵姬王夫人男齊懷王、李夫人男昌邑哀王皆蚤薨,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衆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顓恣亂國家,猶與久之
鉤弋婕妤從幸甘泉,有過見譴,以憂死,因葬雲陽
後上疾病,乃立鉤弋子爲皇太子
拜奉車都尉霍光爲大司馬大將軍,輔少主
明日,帝崩
昭帝即位,追尊鉤弋婕妤爲皇太后,發卒二萬人起雲陵,邑三千戶
追尊外祖趙父爲順成侯,詔右扶風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順成侯有姊君姁,賜錢二百萬,奴婢第宅以充實焉
諸昆弟各以親疏受賞賜
趙氏無在位者,唯趙父追封
孝昭上官皇后
祖父桀,隴西人邽人也
少時爲羽林期門郎,從武帝上甘泉,天大風,車不得行,解蓋授桀
桀奉蓋,雖風常屬車;雨下,蓋輒御
上奇其材力,遷未央廄令
上嘗體不安,及愈,見馬,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桀頓道曰:“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
”言未卒,泣數行下
上以爲忠,由是親近,爲侍中,稍遷至太僕
武帝疾病,以霍光爲大將軍,太僕桀爲左將軍,皆受遺詔輔少主
以前捕斬反者莽通功,封桀爲安陽侯
初,桀子安取霍光女,結婚相親,光每休沐出,桀常代光入決事
昭帝始立,年八歲,帝長姊鄂邑蓋長公主居禁中,共養帝
蓋主私近子客河間丁外人
上與大將軍聞之,不絕主歡,有詔外人侍長主
長主內周陽氏女,令配耦帝
時上官安有女,即霍光外孫,安因光欲內之
光以爲尚幼,不聽
安素與丁外人善,說外人曰:“聞長主內女,安子容貌端正,誠因長主時得入爲後,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於足下,漢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憂不封侯乎?”外人喜,言於長主
長主以爲然,詔召安女入爲婕妤,安爲騎都尉
月餘,遂立爲皇后,年甫六歲
安以後父封桑樂侯,食邑千五百戶,遷車騎將軍,日以驕淫
受賜殿中,出對賓客言:“與我婿飲,大樂!”見其服飾,使人歸,欲自燒物
安醉則裸行內,與後母及父諸良人、侍御皆亂
子病死,仰而罵天
數守大將軍光,爲丁外人求侯,及桀欲妄官祿外人,光執正,皆不聽
又桀妻父所幸充國爲太醫監,闌入殿中,下獄當死
冬月且盡,蓋主爲充國入馬二十匹贖罪,乃得減死論
於是桀、安父子深怨光而重德蓋主
知燕王旦帝兄,不得立,亦怨望,桀、安即記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又爲丁外人求侯
燕王大喜,上書稱:“子路喪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
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
’故曰‘觀過知仁’
今臣與陛下獨有長公主爲姊,陛下幸使丁外人侍之,外人宜蒙爵號
”書奏,上以問光,光執不許
及告光罪過,上又疑之,愈親光而疏桀、安
桀安浸恚,遂結黨與謀殺光,誘徵燕王至而誅之,因廢帝而立桀
或曰:“當如皇后何?”安曰:“逐麋之狗,當顧菟邪!且用皇后爲尊,一旦人主意有所移,雖欲爲家人亦不可得,此百世之一時也
”事發覺,燕王、蓋主皆自殺
語在《霍光傳》
桀、安宗族既滅,皇后以年少不與謀,亦光外孫,故得不廢
皇后母前死,葬茂陵郭東,追尊曰敬夫人,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皇后自使私奴婢守桀、安冢
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爲窮褲,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皇后立十歲而昭帝崩,後年十四五雲
昌邑王賀徵即位,尊皇后爲皇太后
光與太后共廢王賀,立孝宣帝
宣帝好位,爲太皇太后
凡立四十七年,年五十二,建昭二年崩,合葬平陵
衛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
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稱皇孫
史良娣家本魯國,有母貞君,史恭
以元鼎四年人爲良娣,生男進,號史皇孫
武帝末,巫蠱事起,衛太子及良娣、史皇孫皆遭害
史皇孫有一男,號皇曾孫,時生數月,猶坐太子繫獄,積五歲乃遭赦
治獄使者邴吉憐皇曾孫無所歸,載以付史恭
恭母貞君年老,見孫孤,甚哀之,自養視焉
後曾孫收養於掖庭,遂登至尊位,是爲宣帝
而貞君及恭已死,恭三子皆以舊恩封
長子高爲樂陵侯,曾爲將陵侯,玄爲平臺侯,及高子丹以功德封武陽侯,侯者凡四人
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丹左將軍,自有傳
史皇孫王夫人,宣帝母也,名翁須,太始中得幸於史皇孫
皇孫妻、帝無號位,皆稱家人子
徵和二年,生宣帝
帝生數月,衛太子、皇孫敗,家人子皆坐誅,莫有收葬者,唯宣帝得全
即尊位後,追尊母五夫人諡曰悼後,祖母史良娣曰戾後,皆改葬,起園邑,長丞奉守
語在《戾太子傳》
地節三年,求得外祖母王媼,媼男無故,無故弟武皆隨使者詣闕
時乘黃牛車,故百姓謂之黃牛嫗
初,上即位,數遣使者求外家
久遠,多似類而非是
既得王媼,令太中大夫任宣與丞相御史屬雜考問鄉里識知者,皆曰王嫗
嫗言名妄人,家本涿郡蠡吾平鄉
年十四嫁爲同鄉王更得妻
更得死,嫁爲廣望王虒始婦,產子男無故、武,女翁須,翁須年八九歲時,寄居廣望節侯子劉仲卿宅,仲卿謂虒始曰:“予我翁須,自養長之
”媼爲翁須作縑單衣,送仲卿家
仲卿教翁須歌舞,往來歸取冬夏衣
居四五歲,翁須來言:“邯鄲賈長皃求歌舞者,仲卿欲以我與之
”媼即與翁須逃走,之平鄉
仲卿載虒始共求媼,媼惶急,將翁須歸,曰:“兒居君家,非受一錢也,奈何欲予它人?”仲卿詐曰:“不也
”後數日,翁須乘長皃車馬過門,呼曰:“我果見行,當之柳宿
”媼與虒即之柳宿,見翁須相對涕泣,謂曰:“我欲爲汝自言
”翁須曰:“母置之,何家不可以居?自言無益也
”媼與虒始還求錢用,隨逐至中山盧奴,見翁須與歌舞等比五人同處,媼與翁須共宿
明日,虒始留視翁須,媼還求錢,欲隨至邯鄲
媼歸,糶買未具,虒始來歸曰:“翁須已去,我無錢用隨也
”因絕至今,不聞其問
賈長皃妻貞及從者師遂辭:“往二十歲,太子舍人侯明從長安來求歌舞者,請翁須等五人
長皃使遂送至長安,皆入太子家
”及廣望三老更始、劉仲卿妻其等四十五人辭,皆驗
宣奏王媼悼後母明白,上皆召見,賜無故、武爵關內侯,旬月間,賞賜以鉅萬計
頃之,制詔御史賜外祖母號爲博平君,以博平、蠡吾兩縣戶萬一千爲湯沐邑
封舅無故爲平昌侯,武爲樂昌侯,食邑各六千戶
初,虒始以本始四年病死,後三歲,家乃富貴,追賜諡曰思成侯
詔涿郡治冢室,置園邑四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歲餘,博平君薨,諡曰思成夫人,詔徙思成侯合葬奉明顧成廟南,置園邑長丞,罷涿郡思成園
王氏侯者二人,無故子接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而武子商至丞相,自有傳
孝宣許皇后,元帝母也
父廣漢,昌邑人,少時爲昌邑王郎
從武帝上甘泉,誤取它郎鞍以被其馬,發覺,吏劾從行而盜,當死,有詔募下蠶室
後爲宦者丞
上官桀謀反時,廣漢部索,其殿中廬有索長數尺可以縛入者數千枚,滿一篋緘封,廣漢索不得,它吏往得之
廣漢坐論爲鬼薪,輸掖庭,後爲暴室嗇夫
時宣帝養於掖庭,號皇曾孫,與廣漢同寺居
時掖庭令張賀,本衛太子家吏,及太子敗,賀坐下刑,以舊恩養視皇曾孫甚厚
及曾孫壯大,賀欲以女孫妻之
是時,昭帝始冠,長八尺二寸
賀弟安世爲右將軍,與霍將軍同心輔政,聞賀稱譽皇曾孫,欲妻以女,安世怒曰:“曾孫乃衛太子後也,幸得以庶人衣食縣官,足矣,勿復言予女事
”於是賀止
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當爲內者令歐侯氏子婦
臨當入,歐侯氏子死
其母將行卜相,言當大貴,母獨喜
賀聞許嗇夫有女,乃置酒請之,酒酣,爲言:“曾孫體近,下人,乃關內侯,可妻也
”廣漢許諾
明日,嫗聞之,怒
廣漢重令爲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
數月,曾孫立爲帝,平君爲婕妤
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后有親
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
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婕妤爲皇后
既立,霍光以後父廣漢刑人不宜君國,歲餘乃封爲昌成君
霍光夫人顯欲貴其小女,道無從
明年,許皇后當娠,病
女醫淳于衍者,霍氏所愛,嘗入宮侍皇后疾
衍夫賞爲掖庭戶衛,謂衍:“可過辭霍夫人行,爲我求安池監
”衍如言報顯
顯因生心,闢左右,字謂衍:“少夫幸報我以事,我亦欲報少夫,可乎?”衍曰:“夫人所言,何等不可者!”顯曰:“將軍素愛小女成君,欲奇貴之,願以累少夫
”衍曰:“何謂邪?”顯曰:“婦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
今皇后當免身,可因投毒藥去也,成君即得爲皇后矣
如蒙力事成,富貴與少夫共之
”衍曰:“藥雜治,當先嘗,安寧?”顯曰:“在少夫爲之耳,將軍領天下,誰敢言者?緩急相護,但恐少夫無意耳!”衍良久曰:“願盡力
”即搗附子,齎入長定宮
皇后免身後,衍取附子併合大醫大丸以飲皇后
有頃曰:“我頭岑岑也,藥中得無有毒?”對曰:“無有
”遂加煩懣,崩
衍出,過見顯,相勞問,亦未敢重謝衍
後人有上書告諸醫待疾無狀者,皆收系詔獄,劾不道
顯恐急,即以狀具語光,因曰:“既失計爲之,無令吏急衍!”光驚鄂,默然不應
其後奏上,署衍勿論
許後立三年而崩,諡曰恭哀皇后,葬杜南,是爲杜陵南園
後五年,立皇太子,乃封太子外祖父昌成君廣漢爲平恩侯,位特進
後四年,復封廣漢兩弟,舜爲博望侯,延壽爲樂成侯
許氏侯者凡三人
廣漢薨,諡曰戴侯,無子,絕
葬南園旁,置邑三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宣帝以延壽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輔政
元帝即位,復封延壽中子嘉爲平恩侯,奉戴侯後,亦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孝宣霍皇后,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光女也
母顯,即使淳于衍陰殺許後,顯因爲成君衣補,治入宮具,勸光內之,果立爲皇后
初,許後起微賤,登至尊日淺,從官車服甚節儉,五日一朝皇太后於長樂宮,親奉案上食,以婦道共養
及霍後立,亦修許後故事
而皇太后親霍後之姊子,故常竦體,敬而禮之
皇后轝駕侍從甚盛,賞賜官屬以千萬計,與許後時縣絕矣
上亦寵之,顓房燕
立三歲而光薨
後一歲,上立許後男爲太子,昌成君者爲平恩侯
顯怒恚不食,嘔血,曰:“此乃民間時子,安得立?即後有子,反爲王邪!”復教皇后令毒太子
皇后數召太子賜食,保阿輒先嚐之,後挾毒不得行
後殺許後事頗泄,顯遂與諸婿昆弟謀反,發覺,諧誅滅
使有司賜皇后策曰:“皇后熒惑失道,懷不德,挾毒與母博陸宣成侯夫人顯謀欲危太子,無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廟衣服,不可以承天命
嗚呼傷哉!其退避宮,上璽綬有司
”霍後立五年,廢處昭臺宮
後十二歲,徙雲林館,乃自殺,葬昆吾亭東
初,霍光及兄驃騎將軍去病皆自以功伐封侯居位,宣帝以光故,封去病孫山、山弟雲,皆爲列侯,侯者前後四人
孝宣王皇后
其先高祖時有功賜爵關內侯,自沛徙長陵,傳爵至後父奉光
奉光少時好鬥雞,宣帝在民間數與奉光會,相識
奉光有女年十餘歲,每當適人,所當適輒死,故久不行
及宣帝即位,召入後宮,稍進爲婕妤
是時,館陶王母華婕妤及淮陽憲王母張婕妤、楚孝王母衛婕妤皆愛幸
霍皇后廢后,上憐許太子蚤失母,幾爲霍氏所害,於是乃選後宮素謹慎而無子者,遂立王婕妤爲皇后,令母養太子
自爲後後,希見,無寵
封父奉光爲邛成侯
立十六年,宣帝崩,元帝即位,爲皇太后
封太后兄舜爲安平侯
後二年,奉光薨,諡曰共侯,葬長門南,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元帝崩,成帝即位,爲太皇太后
復爵太皇太后弟駿爲關內侯,食邑千戶
王氏列侯二人,關內侯一人
舜子章,章從弟鹹,皆至左右將軍
時成帝母亦姓王氏,故世號太皇太后爲邛成太后
邛成太后凡立四十九年,年七十餘,永始元年崩,合葬杜陵,稱東園
奉光孫勳坐法免
元始中,成帝太后下詔曰:“孝宣王皇后,朕之姑,深念奉質共修之義,恩結於心
惟邛成共侯國廢祀絕,朕甚閔焉
其封共侯曾孫堅固爲邛成侯
”至王莽乃絕
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
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
相,大祿,左右大將二人,侯三人,大將、都尉各一人,大監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騎君一人
東至都護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內地五千裏
地莽平
多雨,寒
山多鬆樠
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
國多馬,富人至四五千匹
民剛惡,貪狼無信,多寇盜,最爲強國
故服匈奴,後盛大,取羈屬,不肯往朝會
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
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
大月氏居其地
後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雲
始張騫言烏孫本與大月氏共在敦煌間,今烏孫雖強大,可厚賂招,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爲昆弟,以制匈奴
語在《張騫傳》
武帝即位,令騫齎金幣住
昆莫見騫如單于禮,騫大慚,謂曰:“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
”昆莫起拜,其它如故
初,昆莫有十餘子,中子大祿強,善將,將衆萬餘騎別居
大祿兄太子,太子有子曰岑陬
太子蚤死,謂昆莫曰:“必以岑陬爲太子
”昆莫哀許之
大祿怒,乃收其昆弟,將衆畔,謀攻岑陬
昆莫與芩陬萬餘騎,令別居,昆莫亦自有萬餘騎以自備
國分爲三,大總羈屬昆莫
騫既致賜,諭指曰:“烏孫能東居故地,則漢遣公主爲夫人,結爲昆弟,共距匈奴,不足破也
”烏孫遠漢,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屬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
昆莫年老國分,不能專制,乃發使送騫,因獻馬數十匹報謝
其使見漢人衆富厚,歸其國,其國後乃益重漢
匈奴聞其與漢通,怒欲擊之
又漢使烏孫,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屬不絕
烏孫於是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公主,爲昆弟
天子問羣臣,議許,曰:“必先內聘,然後遣女
”烏孫以馬千匹聘
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爲公主,以妻焉
賜乘輿服御物,爲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
烏孫昆莫以爲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爲左夫人
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
昆莫年老,言語不通,公主悲愁,自爲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爲室兮旃爲牆,以肉爲食兮酪爲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爲黃鵠兮歸故鄉
”天子聞而憐之,間歲遣使者持帷帳錦繡給遺焉
昆莫年老,欲使其孫岑陬尚公主
公主不聽,上書言狀,天子報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岑陬遂妻公主
昆莫死,岑陬代立
岑陬者,官號也,名軍須靡
昆莫,王號也,名獵驕靡
後書“昆彌”雲
岑陬尚江都公主,生一女少夫
公主死,漢復以楚王戊之孫解憂爲公主,妻岑陬
岑陬胡婦子泥靡尚小,岑陬且死,以國與季父大祿子翁歸靡,曰:“泥靡大,以國歸之
”
翁歸靡既立,號肥王,復尚楚主解憂,生三男兩女:長男曰元貴靡;次曰萬年,爲莎車王;次曰大樂,爲左大將;長女弟史爲龜茲王絳賓妻;小女素光爲若呼翕侯妻
昭帝時,公主上書,言:“匈奴發騎田車師,車師與匈奴爲一,共侵烏孫,唯天子幸救之!”漢養士馬,議欲擊匈奴
會昭帝崩,宣帝初即位,公主及昆彌皆遣使上書,言:“匈奴復連發大兵侵兵烏孫,取車延、惡師地,收人民去,使使謂烏孫趣持公主來,欲隔絕漢
昆彌願發國半精兵,自給人馬五萬騎,盡力擊匈奴
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彌
”漢兵大發十五萬騎,五將軍分道並出
語在《匈奴傳》
遣校尉常惠使持節護烏孫兵,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騎從西方人,至右谷蠡王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氵於都尉、千長、騎將以下四萬級,馬、牛、羊、驢、橐駝七十餘萬頭,烏孫皆自取所虜獲
還,封惠爲長羅侯
是歲,本始三年也
漢遣惠持金幣賜烏孫貴人有功者
元康二年,烏孫昆彌因惠上書:“願以漢外孫元貴靡爲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畔絕匈奴,原聘馬、騾各千匹
”詔下公卿議,大鴻臚蕭望之以爲:“烏孫絕域,變故難保,不可許
”上美烏孫新立大功,又重絕故業,遣使者至烏孫,先迎取聘
昆彌及太子、左右大將、都尉皆遣使,凡三百餘人,入漢迎取少主
上乃以烏孫主解憂弟子相夫爲公主,置官屬侍御百餘人,舍上林中,學烏孫言
天子自臨平樂觀,會匈奴使者、外國君長大角抵,設樂而遣之
使長羅侯光祿大夫惠爲副,凡持節者四人,送少主至郭煌
未出塞,聞烏孫昆彌翁歸靡死,烏孫貴人共從本約,立岑陬子泥靡代爲昆靡,號狂王
惠上書:“願留少主郭煌,惠馳至烏孫責讓不立元貴靡爲昆靡,還迎少主
”事下公卿,望之復以爲:“烏孫持兩端,難約結
前公主在烏孫四十餘年,恩愛不親密,邊竟未得安,此已事已驗也
令少主以元貴靡不立而還,信無負於夷狄,中國之福也
少主不止,徭役將興,其原起此
”天子從之,徵還少主
狂王復尚楚主解憂,生一男鴟靡,不與主和,又暴惡失衆
漢使衛司馬魏和意、副侯任昌送侍子,公主言狂王爲烏孫所患苦,易誅也
遂謀置酒會,罷,使士拔劍擊之
劍旁下,狂王傷,上馬馳去
其子細沈瘦會兵圍和意、昌及公主於赤谷城
數月,都護鄭吉發諸國兵救之,乃解去
漢遣中郎將張遵持醫藥治狂王,賜金二十斤,採繒
因收和意、昌系鎖,從尉犁檻車至長安,斬之
車騎將軍長史張翁留驗公主與使者謀殺狂王狀,主不服,叩頭謝,張翁捽主頭罵詈
主上書,翁還,坐死
副使季都別將醫養視狂王,狂王從十餘騎送之
都還,坐知狂王當誅,見便不發,下蠶室
初,肥王翁歸靡胡婦子烏就屠,狂五傷時驚,與諸翕侯俱去,居北山中,揚言母家匈奴兵來,故衆歸之
後遂襲殺狂王,自立爲昆彌
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郭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轉谷,積居廬倉以討之
初,楚主侍者馮嫽能史書,習事,嘗持漢書爲公主使,行賞賜於城郭諸國,敬信之,號曰馮夫人
爲烏孫右大將妻,右大將與烏就屠相愛,都護鄭吉使馮夫人說烏就屠,以漢兵方出,必見滅,不如降
烏就屠恐,曰:“願得小號
”宣帝徵馮夫人,自問狀
遣謁者竺次、期門甘延壽爲副,送馮夫人
馮夫人錦車持節,詔烏就屠詣長羅侯赤谷城,立元貴靡爲大昆彌,烏就屠爲小昆彌,皆賜印綬
破羌將軍不出塞還
後烏就屠不盡歸諸翕侯民衆,漢復遣長羅侯惠將三校屯赤谷,因爲分別其人民地界,大昆彌戶六萬餘,小昆彌戶四萬餘,然衆心皆附小昆彌
元貴靡、鴟靡皆病死,公主上書言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
天子閔而迎之,公主與烏孫男女三人俱來至京師
是歲,甘露三年也
時年且七十,賜以公主田宅、奴婢,奉養甚厚,朝見儀比公主
後二歲卒,三孫因留守墳墓雲
元貴靡子星靡代爲大昆彌,弱,馮夫人上書,願使烏孫鎮撫星靡
漢遣之,卒百人送焉
都護韓宣奏,烏孫大吏、大祿、大監皆可以賜金印紫綬,以尊輔大昆彌,漢許之
後都護韓宣復奏,星靡怯弱,可免,更以季父左大將樂代爲昆彌,漢不許
後段會宗爲都護,招還亡畔,安定之
星靡死,子雌慄靡代
小昆彌烏就屠死
子拊離代立,爲弟日貳所殺
漢遣使者立拊離子安日爲小昆彌
日貳亡,阻康居
漢徙已校屯姑墨,欲候便討焉
安日使貴人姑莫匿等三人詐亡從日貳,刺殺之
都護廉褒賜姑莫匿等金人二十斤,繒三百匹
後安日爲降民所殺,漢立其弟末振將代
時大昆彌雌慄靡健,翕侯皆畏服之,告民牧馬畜無使人牧,國中大安和翁歸靡時
小昆彌末振將恐爲所並,使貴人烏日領詐降刺殺雌慄靡
漢欲以兵討之而未能,遣中郎將段會宗持金幣與都護圖方略,立雌慄靡季父公主孫伊秩靡爲大昆彌
漢沒入小昆彌侍子在京師者
久之,大昆彌翕侯難棲殺末振將,末振將兄安日子安犁靡代爲小昆彌
漢恨不自誅末振將,復使段會宗即斬其太子番丘
還,賜爵關內侯
是歲,元延二年也
會宗以翕侯難棲殺末振將,雖不指爲漢,合於討賊,奏以爲堅守都尉
責大祿、大吏、大監以雌慄靡見殺狀,奪金印紫綬,更與銅墨雲
末振將弟卑爰疐本共謀殺大昆彌,將衆八萬餘口北附康居,謀欲借兵兼併兩昆彌
兩昆彌畏之,親倚都護
哀帝元壽二年,大昆彌伊秩靡與單于併入朝,漢以爲榮
至元始中,卑爰疐殺烏日領以自效,漢封爲歸義侯
兩昆彌皆弱,卑爰疐侵陵,都護孫建襲殺之
自烏孫分立兩昆彌後,漢用憂勞,且無寧歲
姑墨國,王治南城,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
戶二千二百,口二萬四千五百,勝兵四千五百人
姑墨侯、輔國侯、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各一人,譯長二人
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二十一里,南至於闐馬行十五日,北與烏孫接
出銅、鐵、雌黃
東通龜茲六百七十里
王莽時,姑墨王丞殺溫宿王,並其國
溫宿國,王治溫宿城,去長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戶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勝兵千五百人
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譯長各二人
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頭三百里,北至烏孫赤谷六百一十里
土地物類所有與鄯善諸國同
東通姑墨二百七十里
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
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
大都尉丞、輔國侯、安國侯、擊胡侯、卻胡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左右力輔君各一人,東西南北部千長各二人,卻胡君三人,譯長四人
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杅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接
能鑄冶,有鉛
東至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
烏壘,戶百一十,口千二百,勝兵三百人
城都尉、譯長各一人
與都護同治
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
渠梨,城都尉一人,戶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勝兵百五十人
東北與尉犁、東南與且末、南與精絕接
西有河,至龜茲五百八十里
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
是時,軍旅連出,師行三十二年,海內虛耗
徵和中,貳師將軍李廣利以軍降匈奴
上既悔遠征伐,而搜粟都尉桑弘羊與丞相御史奏言:“故輪臺東捷枝、渠犁皆故國,地廣,饒水草,有溉田五千頃以上,處溫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穀,與中國同時孰
其旁國少錐刀,貴黃金採繒,可以易穀食,宜給足不乏
臣愚以爲可遣屯田卒詣故輪臺以東,置校尉三人分護,各舉圖地形,通利溝渠,務使以時益種五穀,張掖、酒泉遣騎假司馬爲斥候,屬校尉,事有便宜,因騎置以聞
田一歲,有積穀,募民壯健有累重敢徙者詣田所,就畜積爲本業,益墾溉田,稍築列亭,連城而西,以威西國,輔烏孫,爲便
臣謹遣徵事臣昌分部行邊,嚴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選士馬,謹斥候,蓄茭草
願陛下遣使使西國,以安其意
臣昧死請
”
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
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
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
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
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
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
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衆
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爲使者威重也
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
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爲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爲“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
”《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
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爲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
又曰:“北伐行將,於鬴山必克
”卦諸將,貳師最吉
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詔之必毋深入
今計謀卦兆皆反繆
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
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
縛馬者,詛軍事也
”又卜“漢軍一將不吉”
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飢渴,失一狼,走千羊
”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
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
今朕不忍聞
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爲也
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索,問以所聞
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爲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
由是不復出軍
而封丞相車千秋爲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
初,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大宛,還過杅彌,杅彌遣太子賴丹爲質於龜茲
廣利責電茲曰:“外國皆臣屬於漢,龜茲何以得受杅彌質?”即將賴丹入至京師
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議,以杅彌太子賴丹爲校尉,將軍田輪臺,輪臺與渠犁地皆相連也
龜茲貴人姑翼謂其王曰:“賴丹本臣屬吾國,今佩漢印綬來,迫吾國而田,必爲害
”王即殺賴丹,而上書謝漢,漢未能徵
宣帝時,長羅侯常惠使烏孫還,便宜發諸國兵,合五萬人攻龜茲,責以前殺校尉賴丹
龜茲王謝曰:“乃我先王時爲貴人姑翼所誤,我無罪
”執姑翼詣惠,惠斬之
時烏孫公主遣女來至京師學鼓琴,漢遣侍郎樂奉送主女,過龜茲
龜茲前遣人至烏孫求公主女,未還
會女過龜茲,龜茲王留不遣,復使使報公主,主許之
後公主上書,願令女比宗室入朝,而龜茲王絳賓亦受其夫人,上書言得尚漢外孫爲昆弟,願與公主女俱入朝
元康元年,遂來朝賀
王及夫人皆賜印綬
夫人號稱公主,賜以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繡雜繒琦珍凡數千萬
留且一年,厚贈送之
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
外國胡人皆曰:“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絳賓死,其子丞德自謂漢外孫,成、哀帝時往來尤數,漢遇之亦甚親密
東通尉犁六百五十里
尉犁國,王治尉犁城,去長安六千七百五十里
戶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勝兵二千人
尉犁侯、安世侯、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君各一人,譯長二人
西至都護治所三百里,南與鄯善、且未接
危須國,王治危須城,去長安七千二百九十里
戶七百,口四千九百,勝兵二千人
擊胡侯、擊胡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擊胡君、譯長各一人
西至都護治所五百里,至焉耆百里
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
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
擊胡侯、卻胡侯、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左右君、擊車師君、歸義車師君各一人,擊胡都尉、擊胡君各二人,譯長三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
近海水多魚
烏貪訾離國,王治於婁谷,去長安萬三百三十里
戶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勝兵五十七人
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東與單桓、南與且彌、西與烏孫接
卑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去長安八千六百八十里
戶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勝兵四百二十二人
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譯長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二百八十七裏
卑陸後國,王治番渠類谷,去長安八千七百一十里
戶四百六十二,口千一百三十七,勝兵三百五十人
輔國侯、都尉、譯長各一人,將二人
東與鬱立師、北與匈奴、西與劫國、南與車師接
鬱立師國,王治內咄谷,去長安八千八百三十里
戶百九十,口千四百四十五,勝兵三百三十一人
輔國侯、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東與車師後城長、西與卑陸、北與匈奴接
單桓國,王治單桓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七十里
戶二十七,口百九十四,勝兵四十五人
輔國侯、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
蒲類國,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去長安八千三百六十里
戶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勝兵七百九十九人
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三百八十七裏
蒲類後國,王去長安八千六百三十國
戶百,口千七十,勝兵三百三十四人,輔國侯、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
西且彌國,王治天山東於大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七十里
戶三百三十二,口千九百二十六,勝兵七百三十八人
西且彌侯、左右將、左右騎君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四百八十七裏
東且彌國,王治天山東兌虛谷,去長安八千二百五十里
戶百九十一,口千九百四十八,勝兵五百七十二人
東且彌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五百八十七裏
劫國,王治天山東丹渠谷,去長安八千五百七十里
戶九十九,口五百,勝兵百一十五人
輔國侯、都尉、譯長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四百八十七裏
狐胡國,王治車師柳谷,去長安八千二百里
戶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勝兵四十五人
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西至都護治所千一百四十七裏,至焉耆七百七十里
山國,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里
戶四百五十,口五千,勝兵千人
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
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焉耆百六十里,西至危須二百六十里,東南與鄯善、且末接
山出鐵,民出居,寄田糴谷於焉耆、危須
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
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
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
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千八百六十五人
輔國侯、安國侯、左右將、都尉、歸漢都尉、車師君、通善君、鄉善君各一人,譯長二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八百七裏,至焉耆八百三十五里
車師後國,王治務塗谷,去長安八千九百五十里
戶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勝兵千八百九十人
擊胡侯、左右將、左右都尉、道民君、譯長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二百三十七裏
車師都尉國,戶四十,口三百三十三,勝兵八十四人
車師後城長國,戶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勝兵二百六十人
武帝天漢二年,以匈奴降者介和王爲開陵侯,將樓蘭國兵始擊車師,匈奴遣右賢王將數萬騎救之,漢兵不利,引去
徵和四年,遣重合侯馬通將四萬騎擊匈奴,道過車師北,復遣開陵侯將樓蘭、尉犁、危須凡六國兵別擊車師,勿令得遮重合侯
諸國兵共圍車師,車師王降服,臣屬漢
昭帝時,匈奴復使四千騎田車師
宣帝即位,遣五將將兵擊匈奴,車師田者驚去,車師復通於漢
匈奴怒,召其太子軍宿,欲以爲質
軍宿,焉耆外孫,不欲質匈奴,亡走焉耆
車師王更立子烏貴爲太子
及烏貴立爲王,與匈奴結婚姻,教匈奴遮漢道通烏孫者
地節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憙將免刑罪人田渠犁,積穀,欲以攻車師
至秋收谷,吉、憙發城郭諸國兵萬餘人,自與所將田士千五百人共擊車師,攻交河城,破之
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會軍食盡,吉等且罷兵,歸渠犁田
收秋畢,復發兵攻車師王於石城
王聞漢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爲發兵
王來還,與貴人蘇猶議欲降漢,恐不見信
蘇猶教王擊匈奴邊國小蒲類,斬首,略其人民,以降吉
車師旁小金附國隨漢軍後盜車師,車師王復自請擊破金附
匈奴聞車師降漢,發兵攻車師,吉、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
吉、憙即留一候與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歸渠犁
車師王恐匈奴兵復至而見殺也,乃輕騎奔烏孫,吉即迎其妻子置渠犁
東奏事,至酒泉,有詔還田渠犁及車師,益積穀以安西國,侵匈奴
吉還,傳送車師王妻子詣長安,賞賜甚厚,每朝會四夷,常尊顯以示之
於是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別田車師
得降者,言單于大臣皆曰:“車師地肥美,近匈奴,使漢得之,多田積穀,必害人國,不可不爭也
”果遣騎來擊田者,吉乃與校尉盡將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往田,匈奴復益遣騎來,漢田卒少不能當,保車師城中
匈奴將即其城下謂吉曰:“單于必爭此地,不可田也
”圍城數日乃解
後常數千騎往來守車師,吉上書言:“車師去渠犁千餘里,間以河山,北近匈奴,漢兵在渠犁者勢不能相救,願益田卒
”公卿議以爲道遠煩費,可且罷車師田者
詔遣長羅侯將張掖、酒泉騎出車師北千餘里,揚威武車師旁
胡騎引去,吉乃得出,歸渠犁,凡三校尉屯田
車師王之走烏孫也,烏孫留不遣,遣使上書,願留車師王,備國有急,可從西道以擊匈奴
漢許之
於是漢召故車師太子軍宿在焉耆者,立以爲王,盡徙車師國民令居渠犁,遂以車師故地與匈奴
車師王得近漢田官,與匈奴絕,亦安樂親漢
後漢使侍郎殷廣德責烏孫,求車師王烏貴,將詣闕,賜第與其妻子居
是歲,元康四年也
其後置戍己校尉屯田,居車師故地
元始中,車師后王國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門關,往來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開以省道里半,避白龍堆之厄
車師后王姑句以道當爲拄置,心不便也
地又頗與匈奴南將軍地接,曾欲分明其界然後奏之,召姑句使證之,不肯,系之
姑句數以牛羊賕吏,求出不得
姑句家矛端生火,其妻股紫陬謂姑句曰:“矛端生火,此兵氣也,利以用兵
前車師前王爲都護司馬所殺,今久系必死,不如降匈奴
”即馳突出高昌壁,入匈奴
又去胡來王唐兜,國比大種赤水羌,數相冠,不勝,告急都護
都護但欽不以時救助,唐兜困急,怨欽,東守玉門關
玉門關不內,即將妻子人民千餘人亡降匈奴
匈奴受之,而遣使上書言狀
是時,新都侯王莽秉政,遣中郎將王昌等使匈奴,告單于西域內屬,不當得受
單于謝屬
執二王以付使者
莽使中郎王萌待西域惡都奴界上逢受
單于遣使送,因請其罪
使者以聞,莽不聽,詔下會西域諸國王,陳軍斬姑句、唐兜以示之
至莽篡位,建國二年,以廣新公甄豐爲右伯,當出西域
車師后王須置離聞之,與其右將股鞮、左將屍泥支謀曰:“聞甄公爲西域太伯,當出,故事給使者牛、羊、谷、芻茭,導譯,前五威將過,所給使尚未能備
今太伯復出,國益貧,恐不能稱
”欲亡入匈奴
戊己校尉刀護聞之,召置離驗問,辭服,乃械致都護但欽在所埒婁城
置離人民知其不還,皆哭而送之
至,欽則斬置離
置離兄輔國侯狐蘭支將置離衆二千餘人,驅畜產,舉國亡降匈奴
是時,莽易單于璽,單于恨怒,遂受狐蘭支降,遣兵與共冠擊車師,殺後城長,傷都護司馬,及狐蘭兵復還入匈奴
時戊己校尉刀護病,遣史陳良屯桓且谷備匈奴寇
史終帶取糧食,司馬丞韓玄領諸壁,右曲候任商領諸壘,相與謀曰:“西域諸國頗背叛,匈奴欲大侵
要死
可殺校尉,將人衆降匈奴
”即將數千騎至校尉府,脅諸亭令燔積薪,分告諸壁曰:“匈奴十萬騎來人,吏士皆持兵,後者斬!”得三四百人,去校尉府數裏止,晨火然
校尉開門擊鼓收吏士,良等隨人,遂殺校尉刀護及子男四人、諸昆弟子男,獨遺婦女小兒
止留戊己校尉城,遣人與匈奴南將軍相聞,南將軍以二千騎迎良等
良等盡脅略戊己校尉吏士男女二千餘人入匈奴
單于以良、帶爲烏賁都尉
後三歲,單于死,弟烏累單于鹹立,復與莽和親
莽遣使者多齎金幣賂單于,購求陳良、終帶等
單于盡收四人及手殺刀護者芝音妻子以下二十七人,皆械檻車付使者
到長安,莽皆燒殺之
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
匈奴大擊北邊,而西域瓦解
焉耆國近匈奴,先叛,殺都護但欽,莽不能討
天鳳三年,乃遣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將戊己校尉出西域,諸國皆郊迎,送兵谷,焉耆詐降而聚兵自備
駿等將莎車、龜慈兵七千餘人,分爲數部入焉耆,焉耆伏兵要遮駿
及姑墨、尉犁、危須國兵爲反間,還共襲擊駿等,皆殺之
唯戊己校尉郭欽別將兵,後至焉耆
焉耆兵未還,欽擊殺其老弱,引兵還
莽封欽爲剼鬍子
李崇收餘士,還保龜茲
數年莽死,崇遂沒,西域因絕
最凡國五十
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工、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
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不督錄總領也
贊曰: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者兼從西國,結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四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
單于失援,由是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
故能睹犀布、玳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牂柯、越巂,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
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薄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羣食於外囿
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於是廣開上林,穿昆明池,營千門萬戶之宮,立神明通天之臺,興造甲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天子負黼依,襲翠被,馮玉幾,而處其中
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
及賂遺贈送,萬里相奉,師旅之費,不可勝計
至於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管鹽鐵,鑄白金,造皮幣,算至車船,租及六畜
民力屈,財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盜並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繡杖斧,斷斬於郡國,然後勝之
是以末年遂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且通西域,近有龍堆,遠則蔥嶺,身熱、頭痛、縣度之厄
淮南、杜欽、揚雄之論,皆以爲此天地所以界別區域,絕外內也
《書》曰“西戎即序”,禹即就而序之,非上威服致其貢物也
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衆分弱,無所統一,雖屬匈奴,不相親附
匈奴能得其馬畜旃罽,而不能統率與之進退
與漢隔絕,道里又遠,得之不爲益,棄之不爲損
盛德在我,無取於彼
故自建武以來,西域思漢威德,鹹樂內屬
唯其小邑鄯善、車師,界迫匈奴,尚爲所拘
而其大國莎車、于闐之屬,數遣使置質於漢,願請屬都護
聖上遠覽古今,因時之宜,羈縻不絕,辭而未許
雖大禹之序西戎,周公之讓白雉,太宗之卻走馬,義兼之矣,亦何以尚茲!
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興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紂之滅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
故《易》基《乾》、《坤》,《詩》首《關睢》,《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
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禮之用,唯昏姻爲兢兢
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人能弘道,末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況卑下乎!既歡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矣,而不能要其終,豈非命也哉!孔子罕言命,蓋難言之
非通幽明之變,惡能識乎性命!
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適稱皇后,妾皆稱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
至武帝制婕妤、濩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雲
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濩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視千石,比中更
充依視千石,比左更
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
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視三百石
順常視二百石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有秩斗食雲
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
高祖呂皇后,父呂公,單父人也,好相人
高祖微時,呂公見而異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魯元公主
高祖爲漢王,元年封呂公爲臨泗侯,二年立孝惠爲太子
後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
太子爲人仁弱,高祖以爲不類己,常欲廢之而立如意,“如意類我”
戚姬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益疏
如意且立爲趙王,留長安,幾代太子者數
賴公卿大臣爭之,及叔孫通諫,用留侯之策,得無易
呂后爲人剛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爲列將,從征伐
長兄澤爲周呂侯,次兄釋之爲建成侯,逮高祖而侯者三人
高祖四年,臨泗侯呂公薨
高祖崩,惠帝立,呂后爲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鉗衣赭衣,令舂
戚夫人舂且歌曰:“子爲王,母爲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爲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太后聞之大怒,曰:“乃欲倚女子邪?”乃召趙王誅之
使者三反,趙相周昌不遣
太后召趙相,相徵至長安
使人復召趙王,王來
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入宮,挾與起居飲食
數月,帝晨出射,趙王不能蚤起,太后伺其獨居,使人持鴆飲之
遲帝還,趙王死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薰耳,飲瘖藥,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
居數月,乃召惠帝視“人彘”
帝視而問,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爲
臣爲太后子,終不能復治天下!”以此日飲爲淫樂,不聽政,七年而崩
太后發喪,哭而泣不下
留侯子張闢強爲侍中,年十五,謂丞相陳平曰:“太后獨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陳平曰:“何解?”闢強曰:“帝無壯子,太后畏君等
今請拜呂臺、呂產爲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軍,居中用事
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脫禍矣!”丞相如闢強計請之,太后說,其哭乃哀
呂氏權由此起
乃立孝惠後宮子爲帝,太后臨朝稱制
復殺高祖子趙幽王友、共王恢及燕王建子
遂立周呂侯子臺爲呂王,臺弟產爲樑王,建城侯釋之子祿爲趙王,臺子通爲燕王,又封諸呂凡六人皆爲列侯,追尊父呂公爲呂宣王,兄周呂侯爲悼武王
太后持天下八年,病犬禍而崩,語在《五行志》
病困,以趙王祿爲上將軍居北軍,樑王產爲相國居南軍,戒產、祿曰:“高祖與大臣約,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
今王呂氏,大臣不平
我即崩,恐其爲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爲人所制
”太后崩,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朱虛侯劉章等共誅產、祿、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而迎立代王,是爲孝文皇帝
孝惠張皇后
宣平侯敖尚帝姊魯元公主,有女
惠帝即位,呂太后欲爲重親,以公主女配帝爲皇后
欲其生子,萬方終無子,乃使陽爲有身,取後宮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子爲太子
惠帝崩,太子立爲帝,四年,乃自知非皇后子,出言曰:“太后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壯即爲所爲
”太后聞而患之,恐其作亂,乃幽之永巷,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見
太后下詔廢之,語在《高後紀》
遂幽死,更立恆山王弘爲皇帝,而以呂祿女爲皇后
欲連根固本牢甚,然而無益也
呂太后崩,大臣正之,卒滅呂氏
少帝恆山、淮南、濟川王,皆以非孝惠子誅
獨置孝惠皇后,廢處北宮,孝文後元年薨,葬安陵,不起墳
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父吳人,秦時與故魏王宗女魏媼通,生薄姬
而薄姬父死山陰,因葬焉
及諸侯畔秦,魏豹立爲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
許負相薄姬,當生天子
是時,項羽方與漢王相距滎陽,天下未有所定
豹初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喜,因背漢而中立,與楚連和
漢使曹參等虜魏王豹,以其國爲郡,而薄姬輸織室
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詔內後宮,歲餘不得幸
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毋相忘!”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
漢王四年,坐河南成皋靈臺,此兩美人侍,相與笑薄姬初時約
漢王問其故,兩人俱以實告
漢王心悽然憐薄姬,是日召,欲幸之
對曰:“昨暮夢龍據妾胸
”上曰:“是貴徵也,吾爲汝成之
”遂幸,有身
歲中生文帝,年八歲立爲代王
自有子後,希見
高祖崩,諸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
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爲代太后
太后弟薄昭從如代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
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暴,皆稱薄氏仁善,故迎立代王爲皇帝,尊太后爲皇太后,封弟昭爲軹侯
太后母亦前死,葬櫟陽北,乃追尊太后父爲靈文侯,會稽郡致園邑三百家,長丞以下使奉守寢廟,上食祠如法
櫟陽亦置靈文夫人園,令如靈文侯園儀
太后蚤失父,其奉太后外家魏氏有力,乃召復魏氏,賞賜各以親疏受之
薄氏侯者一人
太后後文帝二歲,孝景前二年崩,葬南陵
用呂后不合葬長陵,故特自起陵,近文帝
孝文竇皇后,景帝母也,呂太后時以良家子選入宮
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
家在清河,願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
宦者忘之,誤置籍代伍中
籍奏,詔可
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乃肯行
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
孝惠七年,生景帝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爲帝而王后卒,乃代王爲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爲太子
竇姬爲皇后,女爲館陶長公主
明年,封少子武爲代王,後徙樑,是爲樑孝王
竇皇后親蚤卒,葬觀津
於是薄太后乃詔有司追封竇後父爲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比靈文園法
竇後兄長君
弟廣國字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爲人所略賣,其家不知處
傳十餘家至宜陽,爲其主人入山作炭
暮臥岸下百餘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脫不死
自卜,數日當爲侯
從其家之長安,聞皇后新立,家在觀津,姓竇氏
廣國去時雖少,識其縣名及姓,又嘗與其姊採桑,墮,用爲符信,上書自陳
皇后言帝,召見問之,具言其故
果是
復問其所識,曰:“姊去我西時,與我決傳舍中,匄沐沐我,已,飯我,乃去
”於是竇皇后持之而泣,侍御左右皆悲
乃厚賜之,家於長安
絳侯、灌將軍等曰:“吾屬不死,命乃且縣此兩人
此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爲擇師傅,又復放呂氏大事也
”於是乃選長者之有節行者與居
竇長君、少君由此爲退讓君子,不敢以富貴驕人
竇皇后疾,失明
文帝幸邯鄲慎夫人、尹姬,皆無子
文帝崩,景帝位,皇后爲皇太后,乃封廣國爲章武侯
長君先死,封其子彭祖爲南皮侯
吳、楚反時,太后從昆弟子竇嬰俠,喜士,爲大將軍,破吳、楚、封魏其侯
竇氏侯者凡三人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
太后後景帝六歲,凡立五十一年,元光六年崩,合葬霸陵
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
至武帝時,魏其侯竇嬰爲丞相,後誅
孝景薄皇后,孝文薄太后家女也
景帝爲太子時,薄太后取以爲太子妃
景帝立,立薄妃爲皇后,無子無寵
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廢
廢后四年薨,葬長安城東平望亭南
孝景王皇后,武帝母也
父王仲,槐里人也
母臧皃,故燕王臧荼孫也,爲仲妻,生男信與兩女
而仲死,臧皃更嫁爲長陵田氏婦,生男蚡、勝
臧皃長女嫁爲金王孫婦,生一女矣,而臧皃卜筮曰兩女當貴,欲倚兩女,奪金氏
金氏怒,不肯與決,乃內太子宮
太子幸愛子,生三女一男
男方在身時,王夫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
”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是時,薄皇后無子
後數歲,景帝立齊慄姬男爲太子,而王夫人男爲膠東王
長公主嫖有女,欲與太子爲妃,慄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得貴幸,慄姬日怨怒,謝長主,不許
長主欲與王夫人,王夫人許之
會薄皇后廢,長公主日譖慄姬短
景帝嘗屬諸姬子,曰:“吾百歲後,善視之
”慄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心銜之而未發也
長公主日譽王夫子男之美,帝亦自賢之
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
王夫人又陰使人趣大臣立慄姬爲皇后
大行奏事,文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今太子母號宜爲皇后
”帝怒曰:“是乃所當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爲臨江王
慄姬愈恚,不得見,以憂死
卒立王夫人爲皇后,男爲太子
封皇后兄信爲蓋侯
初,皇后始入太子家,後女弟皃姁亦復入,生四男
皃姁蚤卒,四子皆爲王
皇后長女爲平陽公主,次南宮公主,次隆慮公主
皇后立九年,景帝崩
武帝即位,爲皇太后,尊太后母臧皃爲平原君,封田蚡爲武安侯,勝爲周陽侯
王氏、田氏侯者凡三人
蓋侯信好酒,田蚡、勝貪,巧於文辭
蚡至丞相,追尊王仲爲共侯,槐裏起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
及平原君薨,從田氏葬長陵,亦置園邑如共侯法
初,皇太后微時所爲金王孫生女俗,在民間,蓋諱之也
武這始立,韓嫣白之
帝曰:“何爲不蚤言?”乃車駕自往迎之
其家在長陵小市,直至其門,使左右入求之
家人驚恐,女逃匿
扶將出拜,帝下車立曰:“大姊,何藏之深也?”載至長樂宮,與俱謁太后,太后垂涕,女亦悲泣
帝奉酒,前爲壽
錢千萬,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頃,甲第,以賜姊
太后謝曰:“爲帝費
”因賜湯沐邑,號修成君
男女各一人,女嫁諸侯,男號修成子仲,以太后故,橫於京師
太后凡立二十五年,後景帝十五歲,元朔三年崩,合葬陽陵
孝武陳皇后,長公主嫖女也
曾祖父陳嬰與項羽俱起,後歸漢,爲堂邑侯
傳子至孫午,午尚長公主,生女
初,武帝得立爲太子,長主有力,取主女爲妃
及帝即位,立爲皇后,擅寵驕貴,十餘年而無子,聞衛子夫得幸,幾死者數焉
上愈怒
後又挾婦人媚道,頗覺
元光五年,上遂窮治之,女子楚服等坐爲皇后巫蠱祠祭祝詛,大逆無道,相連及誅者三百餘人,楚服梟首於市
使有司賜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
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
明年,堂邑侯午薨,主男須嗣侯
主寡居,私近董偃
十餘年,主薨
須坐淫亂,兄弟爭財,當死,自殺,國除
後數年,廢后乃薨,葬霸陵郎官亭東
孝武衛皇后字子夫,生微也
其家號曰衛氏,出平陽侯邑
子夫爲平陽主謳者,武帝即位,數年無子
平陽主求良家女十餘人,飾置家
帝祓霸上,還過平陽主
主見所偫美人,帝不說
既飲,謳者進,帝獨說子夫
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
還坐歡甚,賜平陽主金千斤
主因奏子夫送入宮
子夫上車,主拊其背曰:“行矣!強飯勉之
即貴,願無相忘!”入宮歲餘,不復幸
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見,涕泣請出
上憐之,復幸
遂有身,尊寵
召其兄衛長君、弟青侍中
而子夫生三女,元朔元年生男據,遂立爲皇后
先是,衛長君死,乃以青爲將軍,擊匈奴有功,封長平侯
青三子在襁褓中,皆爲列侯
及皇后姊子霍去病亦以軍功爲冠軍侯,至大司馬票騎將軍
青爲大司馬大將軍
衛氏支屬侯者五人
青還,尚平陽主
皇后立七年,而男立爲太子
後色衰,趙之王夫人、中山李夫人有寵,皆蚤卒
後有尹婕妤、鉤弋夫人更幸
衛後立三十八年,遭巫蠱事起,江充爲奸,太子懼不能自明,遂與皇后共誅充,發兵,兵敗,太子亡走
詔遣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自殺
黃門蘇文、姚定漢輿置公車令空舍,盛以小棺,瘞之城南桐柏
衛氏悉滅
宣帝立,乃改葬衛後,追諡曰思後,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周衛奉守焉
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
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
每爲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
由是得幸,生一男,是爲昌邑哀王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憐閔焉,圖畫其形於甘泉宮
及衛思後廢后四年,武帝崩,大將軍霍光緣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號曰孝武皇后
初,李夫人病篤,上自臨候之,夫人蒙被謝曰:“妾久寢病,形貌毀壞,不可以見帝
願以王及兄弟爲託
”上曰:“夫人病甚,殆將不起,一見我屬託王及兄弟,豈不快哉?”夫人曰:“婦人貌不修飾,不見君父
妾不敢以燕媠見帝
”上曰:“夫人弟一見我,將加賜千金,而予兄弟尊言
”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見
”上覆言欲必見之,夫人遂轉鄉歔欷而不復言
於是上不說而起
夫人姊妹讓之曰:“貴人獨不可一見上屬託兄弟邪?何爲恨上如此?”夫人曰:“所以不欲見帝者,乃欲以深託兄弟也
我以容貌之好,得從微賤愛幸於上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
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
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錄其兄弟哉!”及夫人卒,上以後禮葬焉
其後,上以夫人兄李廣利爲貳師將軍,封海西侯,延年爲協律都尉
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
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
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爲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絃歌之
上又自爲作賦,以傷悼夫人,其辭曰:
美連娟以修嫮兮,命樔絕而不長,飾新官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
慘鬱郁其蕪穢兮,隱處幽而懷傷,釋輿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陽
秋氣憯以悽淚兮,桂枝落而銷亡,神煢煢以遙思兮,精浮游而出畺
託沈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念窮極之不還兮,惟幼眇之相羊
函菱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的容與以猗靡兮,縹飄姚虖愈莊
燕淫衍而撫楹兮,連流視而娥揚,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
歡接狎以離別兮,宵寤夢之芒芒,忽遷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飛揚
何靈魂之紛紛兮,哀裴回以躊躇,勢路日以遠兮,遂荒忽而辭去
超兮西征,屑兮不見
浸淫敞恍,寂兮無音,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亂曰:“佳俠函光,隕朱榮兮,嫉妒闒茸,將安程兮!方時隆盛,年夭傷兮,弟子增欷,洿沬悵兮
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
向不虛應,亦云已兮,嫶妍太息,嘆稚子兮,懰慄不言,倚所恃兮
仁者不誓,豈約親兮?既往不來,申以信兮
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下新官,不復故庭兮
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其後李延年弟季坐奸亂怕宮,廣利降匈奴,家族滅矣
孝武鉤弋趙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間
武帝巡狩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
既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時伸
由是得幸,號曰拳夫人
先是,其父坐法宮刑,爲中黃門,死長安,葬雍門
拳夫人進爲婕妤,居鉤弋宮
大有寵,太始三年生昭帝,號鉤弋子
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
”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後衛太子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多過失,寵姬王夫人男齊懷王、李夫人男昌邑哀王皆蚤薨,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衆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顓恣亂國家,猶與久之
鉤弋婕妤從幸甘泉,有過見譴,以憂死,因葬雲陽
後上疾病,乃立鉤弋子爲皇太子
拜奉車都尉霍光爲大司馬大將軍,輔少主
明日,帝崩
昭帝即位,追尊鉤弋婕妤爲皇太后,發卒二萬人起雲陵,邑三千戶
追尊外祖趙父爲順成侯,詔右扶風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順成侯有姊君姁,賜錢二百萬,奴婢第宅以充實焉
諸昆弟各以親疏受賞賜
趙氏無在位者,唯趙父追封
孝昭上官皇后
祖父桀,隴西人邽人也
少時爲羽林期門郎,從武帝上甘泉,天大風,車不得行,解蓋授桀
桀奉蓋,雖風常屬車;雨下,蓋輒御
上奇其材力,遷未央廄令
上嘗體不安,及愈,見馬,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桀頓道曰:“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
”言未卒,泣數行下
上以爲忠,由是親近,爲侍中,稍遷至太僕
武帝疾病,以霍光爲大將軍,太僕桀爲左將軍,皆受遺詔輔少主
以前捕斬反者莽通功,封桀爲安陽侯
初,桀子安取霍光女,結婚相親,光每休沐出,桀常代光入決事
昭帝始立,年八歲,帝長姊鄂邑蓋長公主居禁中,共養帝
蓋主私近子客河間丁外人
上與大將軍聞之,不絕主歡,有詔外人侍長主
長主內周陽氏女,令配耦帝
時上官安有女,即霍光外孫,安因光欲內之
光以爲尚幼,不聽
安素與丁外人善,說外人曰:“聞長主內女,安子容貌端正,誠因長主時得入爲後,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於足下,漢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憂不封侯乎?”外人喜,言於長主
長主以爲然,詔召安女入爲婕妤,安爲騎都尉
月餘,遂立爲皇后,年甫六歲
安以後父封桑樂侯,食邑千五百戶,遷車騎將軍,日以驕淫
受賜殿中,出對賓客言:“與我婿飲,大樂!”見其服飾,使人歸,欲自燒物
安醉則裸行內,與後母及父諸良人、侍御皆亂
子病死,仰而罵天
數守大將軍光,爲丁外人求侯,及桀欲妄官祿外人,光執正,皆不聽
又桀妻父所幸充國爲太醫監,闌入殿中,下獄當死
冬月且盡,蓋主爲充國入馬二十匹贖罪,乃得減死論
於是桀、安父子深怨光而重德蓋主
知燕王旦帝兄,不得立,亦怨望,桀、安即記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又爲丁外人求侯
燕王大喜,上書稱:“子路喪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
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
’故曰‘觀過知仁’
今臣與陛下獨有長公主爲姊,陛下幸使丁外人侍之,外人宜蒙爵號
”書奏,上以問光,光執不許
及告光罪過,上又疑之,愈親光而疏桀、安
桀安浸恚,遂結黨與謀殺光,誘徵燕王至而誅之,因廢帝而立桀
或曰:“當如皇后何?”安曰:“逐麋之狗,當顧菟邪!且用皇后爲尊,一旦人主意有所移,雖欲爲家人亦不可得,此百世之一時也
”事發覺,燕王、蓋主皆自殺
語在《霍光傳》
桀、安宗族既滅,皇后以年少不與謀,亦光外孫,故得不廢
皇后母前死,葬茂陵郭東,追尊曰敬夫人,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皇后自使私奴婢守桀、安冢
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爲窮褲,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皇后立十歲而昭帝崩,後年十四五雲
昌邑王賀徵即位,尊皇后爲皇太后
光與太后共廢王賀,立孝宣帝
宣帝好位,爲太皇太后
凡立四十七年,年五十二,建昭二年崩,合葬平陵
衛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
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稱皇孫
史良娣家本魯國,有母貞君,史恭
以元鼎四年人爲良娣,生男進,號史皇孫
武帝末,巫蠱事起,衛太子及良娣、史皇孫皆遭害
史皇孫有一男,號皇曾孫,時生數月,猶坐太子繫獄,積五歲乃遭赦
治獄使者邴吉憐皇曾孫無所歸,載以付史恭
恭母貞君年老,見孫孤,甚哀之,自養視焉
後曾孫收養於掖庭,遂登至尊位,是爲宣帝
而貞君及恭已死,恭三子皆以舊恩封
長子高爲樂陵侯,曾爲將陵侯,玄爲平臺侯,及高子丹以功德封武陽侯,侯者凡四人
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丹左將軍,自有傳
史皇孫王夫人,宣帝母也,名翁須,太始中得幸於史皇孫
皇孫妻、帝無號位,皆稱家人子
徵和二年,生宣帝
帝生數月,衛太子、皇孫敗,家人子皆坐誅,莫有收葬者,唯宣帝得全
即尊位後,追尊母五夫人諡曰悼後,祖母史良娣曰戾後,皆改葬,起園邑,長丞奉守
語在《戾太子傳》
地節三年,求得外祖母王媼,媼男無故,無故弟武皆隨使者詣闕
時乘黃牛車,故百姓謂之黃牛嫗
初,上即位,數遣使者求外家
久遠,多似類而非是
既得王媼,令太中大夫任宣與丞相御史屬雜考問鄉里識知者,皆曰王嫗
嫗言名妄人,家本涿郡蠡吾平鄉
年十四嫁爲同鄉王更得妻
更得死,嫁爲廣望王虒始婦,產子男無故、武,女翁須,翁須年八九歲時,寄居廣望節侯子劉仲卿宅,仲卿謂虒始曰:“予我翁須,自養長之
”媼爲翁須作縑單衣,送仲卿家
仲卿教翁須歌舞,往來歸取冬夏衣
居四五歲,翁須來言:“邯鄲賈長皃求歌舞者,仲卿欲以我與之
”媼即與翁須逃走,之平鄉
仲卿載虒始共求媼,媼惶急,將翁須歸,曰:“兒居君家,非受一錢也,奈何欲予它人?”仲卿詐曰:“不也
”後數日,翁須乘長皃車馬過門,呼曰:“我果見行,當之柳宿
”媼與虒即之柳宿,見翁須相對涕泣,謂曰:“我欲爲汝自言
”翁須曰:“母置之,何家不可以居?自言無益也
”媼與虒始還求錢用,隨逐至中山盧奴,見翁須與歌舞等比五人同處,媼與翁須共宿
明日,虒始留視翁須,媼還求錢,欲隨至邯鄲
媼歸,糶買未具,虒始來歸曰:“翁須已去,我無錢用隨也
”因絕至今,不聞其問
賈長皃妻貞及從者師遂辭:“往二十歲,太子舍人侯明從長安來求歌舞者,請翁須等五人
長皃使遂送至長安,皆入太子家
”及廣望三老更始、劉仲卿妻其等四十五人辭,皆驗
宣奏王媼悼後母明白,上皆召見,賜無故、武爵關內侯,旬月間,賞賜以鉅萬計
頃之,制詔御史賜外祖母號爲博平君,以博平、蠡吾兩縣戶萬一千爲湯沐邑
封舅無故爲平昌侯,武爲樂昌侯,食邑各六千戶
初,虒始以本始四年病死,後三歲,家乃富貴,追賜諡曰思成侯
詔涿郡治冢室,置園邑四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歲餘,博平君薨,諡曰思成夫人,詔徙思成侯合葬奉明顧成廟南,置園邑長丞,罷涿郡思成園
王氏侯者二人,無故子接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而武子商至丞相,自有傳
孝宣許皇后,元帝母也
父廣漢,昌邑人,少時爲昌邑王郎
從武帝上甘泉,誤取它郎鞍以被其馬,發覺,吏劾從行而盜,當死,有詔募下蠶室
後爲宦者丞
上官桀謀反時,廣漢部索,其殿中廬有索長數尺可以縛入者數千枚,滿一篋緘封,廣漢索不得,它吏往得之
廣漢坐論爲鬼薪,輸掖庭,後爲暴室嗇夫
時宣帝養於掖庭,號皇曾孫,與廣漢同寺居
時掖庭令張賀,本衛太子家吏,及太子敗,賀坐下刑,以舊恩養視皇曾孫甚厚
及曾孫壯大,賀欲以女孫妻之
是時,昭帝始冠,長八尺二寸
賀弟安世爲右將軍,與霍將軍同心輔政,聞賀稱譽皇曾孫,欲妻以女,安世怒曰:“曾孫乃衛太子後也,幸得以庶人衣食縣官,足矣,勿復言予女事
”於是賀止
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當爲內者令歐侯氏子婦
臨當入,歐侯氏子死
其母將行卜相,言當大貴,母獨喜
賀聞許嗇夫有女,乃置酒請之,酒酣,爲言:“曾孫體近,下人,乃關內侯,可妻也
”廣漢許諾
明日,嫗聞之,怒
廣漢重令爲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
數月,曾孫立爲帝,平君爲婕妤
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后有親
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
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婕妤爲皇后
既立,霍光以後父廣漢刑人不宜君國,歲餘乃封爲昌成君
霍光夫人顯欲貴其小女,道無從
明年,許皇后當娠,病
女醫淳于衍者,霍氏所愛,嘗入宮侍皇后疾
衍夫賞爲掖庭戶衛,謂衍:“可過辭霍夫人行,爲我求安池監
”衍如言報顯
顯因生心,闢左右,字謂衍:“少夫幸報我以事,我亦欲報少夫,可乎?”衍曰:“夫人所言,何等不可者!”顯曰:“將軍素愛小女成君,欲奇貴之,願以累少夫
”衍曰:“何謂邪?”顯曰:“婦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
今皇后當免身,可因投毒藥去也,成君即得爲皇后矣
如蒙力事成,富貴與少夫共之
”衍曰:“藥雜治,當先嘗,安寧?”顯曰:“在少夫爲之耳,將軍領天下,誰敢言者?緩急相護,但恐少夫無意耳!”衍良久曰:“願盡力
”即搗附子,齎入長定宮
皇后免身後,衍取附子併合大醫大丸以飲皇后
有頃曰:“我頭岑岑也,藥中得無有毒?”對曰:“無有
”遂加煩懣,崩
衍出,過見顯,相勞問,亦未敢重謝衍
後人有上書告諸醫待疾無狀者,皆收系詔獄,劾不道
顯恐急,即以狀具語光,因曰:“既失計爲之,無令吏急衍!”光驚鄂,默然不應
其後奏上,署衍勿論
許後立三年而崩,諡曰恭哀皇后,葬杜南,是爲杜陵南園
後五年,立皇太子,乃封太子外祖父昌成君廣漢爲平恩侯,位特進
後四年,復封廣漢兩弟,舜爲博望侯,延壽爲樂成侯
許氏侯者凡三人
廣漢薨,諡曰戴侯,無子,絕
葬南園旁,置邑三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宣帝以延壽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輔政
元帝即位,復封延壽中子嘉爲平恩侯,奉戴侯後,亦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孝宣霍皇后,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光女也
母顯,即使淳于衍陰殺許後,顯因爲成君衣補,治入宮具,勸光內之,果立爲皇后
初,許後起微賤,登至尊日淺,從官車服甚節儉,五日一朝皇太后於長樂宮,親奉案上食,以婦道共養
及霍後立,亦修許後故事
而皇太后親霍後之姊子,故常竦體,敬而禮之
皇后轝駕侍從甚盛,賞賜官屬以千萬計,與許後時縣絕矣
上亦寵之,顓房燕
立三歲而光薨
後一歲,上立許後男爲太子,昌成君者爲平恩侯
顯怒恚不食,嘔血,曰:“此乃民間時子,安得立?即後有子,反爲王邪!”復教皇后令毒太子
皇后數召太子賜食,保阿輒先嚐之,後挾毒不得行
後殺許後事頗泄,顯遂與諸婿昆弟謀反,發覺,諧誅滅
使有司賜皇后策曰:“皇后熒惑失道,懷不德,挾毒與母博陸宣成侯夫人顯謀欲危太子,無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廟衣服,不可以承天命
嗚呼傷哉!其退避宮,上璽綬有司
”霍後立五年,廢處昭臺宮
後十二歲,徙雲林館,乃自殺,葬昆吾亭東
初,霍光及兄驃騎將軍去病皆自以功伐封侯居位,宣帝以光故,封去病孫山、山弟雲,皆爲列侯,侯者前後四人
孝宣王皇后
其先高祖時有功賜爵關內侯,自沛徙長陵,傳爵至後父奉光
奉光少時好鬥雞,宣帝在民間數與奉光會,相識
奉光有女年十餘歲,每當適人,所當適輒死,故久不行
及宣帝即位,召入後宮,稍進爲婕妤
是時,館陶王母華婕妤及淮陽憲王母張婕妤、楚孝王母衛婕妤皆愛幸
霍皇后廢后,上憐許太子蚤失母,幾爲霍氏所害,於是乃選後宮素謹慎而無子者,遂立王婕妤爲皇后,令母養太子
自爲後後,希見,無寵
封父奉光爲邛成侯
立十六年,宣帝崩,元帝即位,爲皇太后
封太后兄舜爲安平侯
後二年,奉光薨,諡曰共侯,葬長門南,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元帝崩,成帝即位,爲太皇太后
復爵太皇太后弟駿爲關內侯,食邑千戶
王氏列侯二人,關內侯一人
舜子章,章從弟鹹,皆至左右將軍
時成帝母亦姓王氏,故世號太皇太后爲邛成太后
邛成太后凡立四十九年,年七十餘,永始元年崩,合葬杜陵,稱東園
奉光孫勳坐法免
元始中,成帝太后下詔曰:“孝宣王皇后,朕之姑,深念奉質共修之義,恩結於心
惟邛成共侯國廢祀絕,朕甚閔焉
其封共侯曾孫堅固爲邛成侯
”至王莽乃絕
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
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
相,大祿,左右大將二人,侯三人,大將、都尉各一人,大監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騎君一人
東至都護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內地五千裏
地莽平
多雨,寒
山多鬆樠
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
國多馬,富人至四五千匹
民剛惡,貪狼無信,多寇盜,最爲強國
故服匈奴,後盛大,取羈屬,不肯往朝會
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
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
大月氏居其地
後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雲
始張騫言烏孫本與大月氏共在敦煌間,今烏孫雖強大,可厚賂招,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爲昆弟,以制匈奴
語在《張騫傳》
武帝即位,令騫齎金幣住
昆莫見騫如單于禮,騫大慚,謂曰:“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
”昆莫起拜,其它如故
初,昆莫有十餘子,中子大祿強,善將,將衆萬餘騎別居
大祿兄太子,太子有子曰岑陬
太子蚤死,謂昆莫曰:“必以岑陬爲太子
”昆莫哀許之
大祿怒,乃收其昆弟,將衆畔,謀攻岑陬
昆莫與芩陬萬餘騎,令別居,昆莫亦自有萬餘騎以自備
國分爲三,大總羈屬昆莫
騫既致賜,諭指曰:“烏孫能東居故地,則漢遣公主爲夫人,結爲昆弟,共距匈奴,不足破也
”烏孫遠漢,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屬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
昆莫年老國分,不能專制,乃發使送騫,因獻馬數十匹報謝
其使見漢人衆富厚,歸其國,其國後乃益重漢
匈奴聞其與漢通,怒欲擊之
又漢使烏孫,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屬不絕
烏孫於是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公主,爲昆弟
天子問羣臣,議許,曰:“必先內聘,然後遣女
”烏孫以馬千匹聘
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爲公主,以妻焉
賜乘輿服御物,爲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
烏孫昆莫以爲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爲左夫人
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
昆莫年老,言語不通,公主悲愁,自爲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爲室兮旃爲牆,以肉爲食兮酪爲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爲黃鵠兮歸故鄉
”天子聞而憐之,間歲遣使者持帷帳錦繡給遺焉
昆莫年老,欲使其孫岑陬尚公主
公主不聽,上書言狀,天子報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岑陬遂妻公主
昆莫死,岑陬代立
岑陬者,官號也,名軍須靡
昆莫,王號也,名獵驕靡
後書“昆彌”雲
岑陬尚江都公主,生一女少夫
公主死,漢復以楚王戊之孫解憂爲公主,妻岑陬
岑陬胡婦子泥靡尚小,岑陬且死,以國與季父大祿子翁歸靡,曰:“泥靡大,以國歸之
”
翁歸靡既立,號肥王,復尚楚主解憂,生三男兩女:長男曰元貴靡;次曰萬年,爲莎車王;次曰大樂,爲左大將;長女弟史爲龜茲王絳賓妻;小女素光爲若呼翕侯妻
昭帝時,公主上書,言:“匈奴發騎田車師,車師與匈奴爲一,共侵烏孫,唯天子幸救之!”漢養士馬,議欲擊匈奴
會昭帝崩,宣帝初即位,公主及昆彌皆遣使上書,言:“匈奴復連發大兵侵兵烏孫,取車延、惡師地,收人民去,使使謂烏孫趣持公主來,欲隔絕漢
昆彌願發國半精兵,自給人馬五萬騎,盡力擊匈奴
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彌
”漢兵大發十五萬騎,五將軍分道並出
語在《匈奴傳》
遣校尉常惠使持節護烏孫兵,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騎從西方人,至右谷蠡王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氵於都尉、千長、騎將以下四萬級,馬、牛、羊、驢、橐駝七十餘萬頭,烏孫皆自取所虜獲
還,封惠爲長羅侯
是歲,本始三年也
漢遣惠持金幣賜烏孫貴人有功者
元康二年,烏孫昆彌因惠上書:“願以漢外孫元貴靡爲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畔絕匈奴,原聘馬、騾各千匹
”詔下公卿議,大鴻臚蕭望之以爲:“烏孫絕域,變故難保,不可許
”上美烏孫新立大功,又重絕故業,遣使者至烏孫,先迎取聘
昆彌及太子、左右大將、都尉皆遣使,凡三百餘人,入漢迎取少主
上乃以烏孫主解憂弟子相夫爲公主,置官屬侍御百餘人,舍上林中,學烏孫言
天子自臨平樂觀,會匈奴使者、外國君長大角抵,設樂而遣之
使長羅侯光祿大夫惠爲副,凡持節者四人,送少主至郭煌
未出塞,聞烏孫昆彌翁歸靡死,烏孫貴人共從本約,立岑陬子泥靡代爲昆靡,號狂王
惠上書:“願留少主郭煌,惠馳至烏孫責讓不立元貴靡爲昆靡,還迎少主
”事下公卿,望之復以爲:“烏孫持兩端,難約結
前公主在烏孫四十餘年,恩愛不親密,邊竟未得安,此已事已驗也
令少主以元貴靡不立而還,信無負於夷狄,中國之福也
少主不止,徭役將興,其原起此
”天子從之,徵還少主
狂王復尚楚主解憂,生一男鴟靡,不與主和,又暴惡失衆
漢使衛司馬魏和意、副侯任昌送侍子,公主言狂王爲烏孫所患苦,易誅也
遂謀置酒會,罷,使士拔劍擊之
劍旁下,狂王傷,上馬馳去
其子細沈瘦會兵圍和意、昌及公主於赤谷城
數月,都護鄭吉發諸國兵救之,乃解去
漢遣中郎將張遵持醫藥治狂王,賜金二十斤,採繒
因收和意、昌系鎖,從尉犁檻車至長安,斬之
車騎將軍長史張翁留驗公主與使者謀殺狂王狀,主不服,叩頭謝,張翁捽主頭罵詈
主上書,翁還,坐死
副使季都別將醫養視狂王,狂王從十餘騎送之
都還,坐知狂王當誅,見便不發,下蠶室
初,肥王翁歸靡胡婦子烏就屠,狂五傷時驚,與諸翕侯俱去,居北山中,揚言母家匈奴兵來,故衆歸之
後遂襲殺狂王,自立爲昆彌
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郭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轉谷,積居廬倉以討之
初,楚主侍者馮嫽能史書,習事,嘗持漢書爲公主使,行賞賜於城郭諸國,敬信之,號曰馮夫人
爲烏孫右大將妻,右大將與烏就屠相愛,都護鄭吉使馮夫人說烏就屠,以漢兵方出,必見滅,不如降
烏就屠恐,曰:“願得小號
”宣帝徵馮夫人,自問狀
遣謁者竺次、期門甘延壽爲副,送馮夫人
馮夫人錦車持節,詔烏就屠詣長羅侯赤谷城,立元貴靡爲大昆彌,烏就屠爲小昆彌,皆賜印綬
破羌將軍不出塞還
後烏就屠不盡歸諸翕侯民衆,漢復遣長羅侯惠將三校屯赤谷,因爲分別其人民地界,大昆彌戶六萬餘,小昆彌戶四萬餘,然衆心皆附小昆彌
元貴靡、鴟靡皆病死,公主上書言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
天子閔而迎之,公主與烏孫男女三人俱來至京師
是歲,甘露三年也
時年且七十,賜以公主田宅、奴婢,奉養甚厚,朝見儀比公主
後二歲卒,三孫因留守墳墓雲
元貴靡子星靡代爲大昆彌,弱,馮夫人上書,願使烏孫鎮撫星靡
漢遣之,卒百人送焉
都護韓宣奏,烏孫大吏、大祿、大監皆可以賜金印紫綬,以尊輔大昆彌,漢許之
後都護韓宣復奏,星靡怯弱,可免,更以季父左大將樂代爲昆彌,漢不許
後段會宗爲都護,招還亡畔,安定之
星靡死,子雌慄靡代
小昆彌烏就屠死
子拊離代立,爲弟日貳所殺
漢遣使者立拊離子安日爲小昆彌
日貳亡,阻康居
漢徙已校屯姑墨,欲候便討焉
安日使貴人姑莫匿等三人詐亡從日貳,刺殺之
都護廉褒賜姑莫匿等金人二十斤,繒三百匹
後安日爲降民所殺,漢立其弟末振將代
時大昆彌雌慄靡健,翕侯皆畏服之,告民牧馬畜無使人牧,國中大安和翁歸靡時
小昆彌末振將恐爲所並,使貴人烏日領詐降刺殺雌慄靡
漢欲以兵討之而未能,遣中郎將段會宗持金幣與都護圖方略,立雌慄靡季父公主孫伊秩靡爲大昆彌
漢沒入小昆彌侍子在京師者
久之,大昆彌翕侯難棲殺末振將,末振將兄安日子安犁靡代爲小昆彌
漢恨不自誅末振將,復使段會宗即斬其太子番丘
還,賜爵關內侯
是歲,元延二年也
會宗以翕侯難棲殺末振將,雖不指爲漢,合於討賊,奏以爲堅守都尉
責大祿、大吏、大監以雌慄靡見殺狀,奪金印紫綬,更與銅墨雲
末振將弟卑爰疐本共謀殺大昆彌,將衆八萬餘口北附康居,謀欲借兵兼併兩昆彌
兩昆彌畏之,親倚都護
哀帝元壽二年,大昆彌伊秩靡與單于併入朝,漢以爲榮
至元始中,卑爰疐殺烏日領以自效,漢封爲歸義侯
兩昆彌皆弱,卑爰疐侵陵,都護孫建襲殺之
自烏孫分立兩昆彌後,漢用憂勞,且無寧歲
姑墨國,王治南城,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
戶二千二百,口二萬四千五百,勝兵四千五百人
姑墨侯、輔國侯、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各一人,譯長二人
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二十一里,南至於闐馬行十五日,北與烏孫接
出銅、鐵、雌黃
東通龜茲六百七十里
王莽時,姑墨王丞殺溫宿王,並其國
溫宿國,王治溫宿城,去長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戶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勝兵千五百人
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譯長各二人
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頭三百里,北至烏孫赤谷六百一十里
土地物類所有與鄯善諸國同
東通姑墨二百七十里
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
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
大都尉丞、輔國侯、安國侯、擊胡侯、卻胡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左右力輔君各一人,東西南北部千長各二人,卻胡君三人,譯長四人
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杅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接
能鑄冶,有鉛
東至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
烏壘,戶百一十,口千二百,勝兵三百人
城都尉、譯長各一人
與都護同治
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
渠梨,城都尉一人,戶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勝兵百五十人
東北與尉犁、東南與且末、南與精絕接
西有河,至龜茲五百八十里
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
是時,軍旅連出,師行三十二年,海內虛耗
徵和中,貳師將軍李廣利以軍降匈奴
上既悔遠征伐,而搜粟都尉桑弘羊與丞相御史奏言:“故輪臺東捷枝、渠犁皆故國,地廣,饒水草,有溉田五千頃以上,處溫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穀,與中國同時孰
其旁國少錐刀,貴黃金採繒,可以易穀食,宜給足不乏
臣愚以爲可遣屯田卒詣故輪臺以東,置校尉三人分護,各舉圖地形,通利溝渠,務使以時益種五穀,張掖、酒泉遣騎假司馬爲斥候,屬校尉,事有便宜,因騎置以聞
田一歲,有積穀,募民壯健有累重敢徙者詣田所,就畜積爲本業,益墾溉田,稍築列亭,連城而西,以威西國,輔烏孫,爲便
臣謹遣徵事臣昌分部行邊,嚴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選士馬,謹斥候,蓄茭草
願陛下遣使使西國,以安其意
臣昧死請
”
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
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
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
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
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
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
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衆
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爲使者威重也
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
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爲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爲“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
”《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
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爲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
又曰:“北伐行將,於鬴山必克
”卦諸將,貳師最吉
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詔之必毋深入
今計謀卦兆皆反繆
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
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
縛馬者,詛軍事也
”又卜“漢軍一將不吉”
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飢渴,失一狼,走千羊
”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
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
今朕不忍聞
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爲也
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索,問以所聞
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爲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
由是不復出軍
而封丞相車千秋爲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
初,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大宛,還過杅彌,杅彌遣太子賴丹爲質於龜茲
廣利責電茲曰:“外國皆臣屬於漢,龜茲何以得受杅彌質?”即將賴丹入至京師
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議,以杅彌太子賴丹爲校尉,將軍田輪臺,輪臺與渠犁地皆相連也
龜茲貴人姑翼謂其王曰:“賴丹本臣屬吾國,今佩漢印綬來,迫吾國而田,必爲害
”王即殺賴丹,而上書謝漢,漢未能徵
宣帝時,長羅侯常惠使烏孫還,便宜發諸國兵,合五萬人攻龜茲,責以前殺校尉賴丹
龜茲王謝曰:“乃我先王時爲貴人姑翼所誤,我無罪
”執姑翼詣惠,惠斬之
時烏孫公主遣女來至京師學鼓琴,漢遣侍郎樂奉送主女,過龜茲
龜茲前遣人至烏孫求公主女,未還
會女過龜茲,龜茲王留不遣,復使使報公主,主許之
後公主上書,願令女比宗室入朝,而龜茲王絳賓亦受其夫人,上書言得尚漢外孫爲昆弟,願與公主女俱入朝
元康元年,遂來朝賀
王及夫人皆賜印綬
夫人號稱公主,賜以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繡雜繒琦珍凡數千萬
留且一年,厚贈送之
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
外國胡人皆曰:“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絳賓死,其子丞德自謂漢外孫,成、哀帝時往來尤數,漢遇之亦甚親密
東通尉犁六百五十里
尉犁國,王治尉犁城,去長安六千七百五十里
戶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勝兵二千人
尉犁侯、安世侯、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君各一人,譯長二人
西至都護治所三百里,南與鄯善、且未接
危須國,王治危須城,去長安七千二百九十里
戶七百,口四千九百,勝兵二千人
擊胡侯、擊胡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擊胡君、譯長各一人
西至都護治所五百里,至焉耆百里
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
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
擊胡侯、卻胡侯、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左右君、擊車師君、歸義車師君各一人,擊胡都尉、擊胡君各二人,譯長三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
近海水多魚
烏貪訾離國,王治於婁谷,去長安萬三百三十里
戶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勝兵五十七人
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東與單桓、南與且彌、西與烏孫接
卑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去長安八千六百八十里
戶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勝兵四百二十二人
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譯長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二百八十七裏
卑陸後國,王治番渠類谷,去長安八千七百一十里
戶四百六十二,口千一百三十七,勝兵三百五十人
輔國侯、都尉、譯長各一人,將二人
東與鬱立師、北與匈奴、西與劫國、南與車師接
鬱立師國,王治內咄谷,去長安八千八百三十里
戶百九十,口千四百四十五,勝兵三百三十一人
輔國侯、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東與車師後城長、西與卑陸、北與匈奴接
單桓國,王治單桓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七十里
戶二十七,口百九十四,勝兵四十五人
輔國侯、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
蒲類國,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去長安八千三百六十里
戶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勝兵七百九十九人
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三百八十七裏
蒲類後國,王去長安八千六百三十國
戶百,口千七十,勝兵三百三十四人,輔國侯、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
西且彌國,王治天山東於大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七十里
戶三百三十二,口千九百二十六,勝兵七百三十八人
西且彌侯、左右將、左右騎君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四百八十七裏
東且彌國,王治天山東兌虛谷,去長安八千二百五十里
戶百九十一,口千九百四十八,勝兵五百七十二人
東且彌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五百八十七裏
劫國,王治天山東丹渠谷,去長安八千五百七十里
戶九十九,口五百,勝兵百一十五人
輔國侯、都尉、譯長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四百八十七裏
狐胡國,王治車師柳谷,去長安八千二百里
戶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勝兵四十五人
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西至都護治所千一百四十七裏,至焉耆七百七十里
山國,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里
戶四百五十,口五千,勝兵千人
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
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焉耆百六十里,西至危須二百六十里,東南與鄯善、且末接
山出鐵,民出居,寄田糴谷於焉耆、危須
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
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
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
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千八百六十五人
輔國侯、安國侯、左右將、都尉、歸漢都尉、車師君、通善君、鄉善君各一人,譯長二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八百七裏,至焉耆八百三十五里
車師後國,王治務塗谷,去長安八千九百五十里
戶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勝兵千八百九十人
擊胡侯、左右將、左右都尉、道民君、譯長各一人
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二百三十七裏
車師都尉國,戶四十,口三百三十三,勝兵八十四人
車師後城長國,戶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勝兵二百六十人
武帝天漢二年,以匈奴降者介和王爲開陵侯,將樓蘭國兵始擊車師,匈奴遣右賢王將數萬騎救之,漢兵不利,引去
徵和四年,遣重合侯馬通將四萬騎擊匈奴,道過車師北,復遣開陵侯將樓蘭、尉犁、危須凡六國兵別擊車師,勿令得遮重合侯
諸國兵共圍車師,車師王降服,臣屬漢
昭帝時,匈奴復使四千騎田車師
宣帝即位,遣五將將兵擊匈奴,車師田者驚去,車師復通於漢
匈奴怒,召其太子軍宿,欲以爲質
軍宿,焉耆外孫,不欲質匈奴,亡走焉耆
車師王更立子烏貴爲太子
及烏貴立爲王,與匈奴結婚姻,教匈奴遮漢道通烏孫者
地節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憙將免刑罪人田渠犁,積穀,欲以攻車師
至秋收谷,吉、憙發城郭諸國兵萬餘人,自與所將田士千五百人共擊車師,攻交河城,破之
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會軍食盡,吉等且罷兵,歸渠犁田
收秋畢,復發兵攻車師王於石城
王聞漢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爲發兵
王來還,與貴人蘇猶議欲降漢,恐不見信
蘇猶教王擊匈奴邊國小蒲類,斬首,略其人民,以降吉
車師旁小金附國隨漢軍後盜車師,車師王復自請擊破金附
匈奴聞車師降漢,發兵攻車師,吉、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
吉、憙即留一候與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歸渠犁
車師王恐匈奴兵復至而見殺也,乃輕騎奔烏孫,吉即迎其妻子置渠犁
東奏事,至酒泉,有詔還田渠犁及車師,益積穀以安西國,侵匈奴
吉還,傳送車師王妻子詣長安,賞賜甚厚,每朝會四夷,常尊顯以示之
於是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別田車師
得降者,言單于大臣皆曰:“車師地肥美,近匈奴,使漢得之,多田積穀,必害人國,不可不爭也
”果遣騎來擊田者,吉乃與校尉盡將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往田,匈奴復益遣騎來,漢田卒少不能當,保車師城中
匈奴將即其城下謂吉曰:“單于必爭此地,不可田也
”圍城數日乃解
後常數千騎往來守車師,吉上書言:“車師去渠犁千餘里,間以河山,北近匈奴,漢兵在渠犁者勢不能相救,願益田卒
”公卿議以爲道遠煩費,可且罷車師田者
詔遣長羅侯將張掖、酒泉騎出車師北千餘里,揚威武車師旁
胡騎引去,吉乃得出,歸渠犁,凡三校尉屯田
車師王之走烏孫也,烏孫留不遣,遣使上書,願留車師王,備國有急,可從西道以擊匈奴
漢許之
於是漢召故車師太子軍宿在焉耆者,立以爲王,盡徙車師國民令居渠犁,遂以車師故地與匈奴
車師王得近漢田官,與匈奴絕,亦安樂親漢
後漢使侍郎殷廣德責烏孫,求車師王烏貴,將詣闕,賜第與其妻子居
是歲,元康四年也
其後置戍己校尉屯田,居車師故地
元始中,車師后王國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門關,往來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開以省道里半,避白龍堆之厄
車師后王姑句以道當爲拄置,心不便也
地又頗與匈奴南將軍地接,曾欲分明其界然後奏之,召姑句使證之,不肯,系之
姑句數以牛羊賕吏,求出不得
姑句家矛端生火,其妻股紫陬謂姑句曰:“矛端生火,此兵氣也,利以用兵
前車師前王爲都護司馬所殺,今久系必死,不如降匈奴
”即馳突出高昌壁,入匈奴
又去胡來王唐兜,國比大種赤水羌,數相冠,不勝,告急都護
都護但欽不以時救助,唐兜困急,怨欽,東守玉門關
玉門關不內,即將妻子人民千餘人亡降匈奴
匈奴受之,而遣使上書言狀
是時,新都侯王莽秉政,遣中郎將王昌等使匈奴,告單于西域內屬,不當得受
單于謝屬
執二王以付使者
莽使中郎王萌待西域惡都奴界上逢受
單于遣使送,因請其罪
使者以聞,莽不聽,詔下會西域諸國王,陳軍斬姑句、唐兜以示之
至莽篡位,建國二年,以廣新公甄豐爲右伯,當出西域
車師后王須置離聞之,與其右將股鞮、左將屍泥支謀曰:“聞甄公爲西域太伯,當出,故事給使者牛、羊、谷、芻茭,導譯,前五威將過,所給使尚未能備
今太伯復出,國益貧,恐不能稱
”欲亡入匈奴
戊己校尉刀護聞之,召置離驗問,辭服,乃械致都護但欽在所埒婁城
置離人民知其不還,皆哭而送之
至,欽則斬置離
置離兄輔國侯狐蘭支將置離衆二千餘人,驅畜產,舉國亡降匈奴
是時,莽易單于璽,單于恨怒,遂受狐蘭支降,遣兵與共冠擊車師,殺後城長,傷都護司馬,及狐蘭兵復還入匈奴
時戊己校尉刀護病,遣史陳良屯桓且谷備匈奴寇
史終帶取糧食,司馬丞韓玄領諸壁,右曲候任商領諸壘,相與謀曰:“西域諸國頗背叛,匈奴欲大侵
要死
可殺校尉,將人衆降匈奴
”即將數千騎至校尉府,脅諸亭令燔積薪,分告諸壁曰:“匈奴十萬騎來人,吏士皆持兵,後者斬!”得三四百人,去校尉府數裏止,晨火然
校尉開門擊鼓收吏士,良等隨人,遂殺校尉刀護及子男四人、諸昆弟子男,獨遺婦女小兒
止留戊己校尉城,遣人與匈奴南將軍相聞,南將軍以二千騎迎良等
良等盡脅略戊己校尉吏士男女二千餘人入匈奴
單于以良、帶爲烏賁都尉
後三歲,單于死,弟烏累單于鹹立,復與莽和親
莽遣使者多齎金幣賂單于,購求陳良、終帶等
單于盡收四人及手殺刀護者芝音妻子以下二十七人,皆械檻車付使者
到長安,莽皆燒殺之
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
匈奴大擊北邊,而西域瓦解
焉耆國近匈奴,先叛,殺都護但欽,莽不能討
天鳳三年,乃遣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將戊己校尉出西域,諸國皆郊迎,送兵谷,焉耆詐降而聚兵自備
駿等將莎車、龜慈兵七千餘人,分爲數部入焉耆,焉耆伏兵要遮駿
及姑墨、尉犁、危須國兵爲反間,還共襲擊駿等,皆殺之
唯戊己校尉郭欽別將兵,後至焉耆
焉耆兵未還,欽擊殺其老弱,引兵還
莽封欽爲剼鬍子
李崇收餘士,還保龜茲
數年莽死,崇遂沒,西域因絕
最凡國五十
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工、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
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不督錄總領也
贊曰: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者兼從西國,結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四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
單于失援,由是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
故能睹犀布、玳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牂柯、越巂,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
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薄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羣食於外囿
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於是廣開上林,穿昆明池,營千門萬戶之宮,立神明通天之臺,興造甲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天子負黼依,襲翠被,馮玉幾,而處其中
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
及賂遺贈送,萬里相奉,師旅之費,不可勝計
至於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管鹽鐵,鑄白金,造皮幣,算至車船,租及六畜
民力屈,財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盜並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繡杖斧,斷斬於郡國,然後勝之
是以末年遂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且通西域,近有龍堆,遠則蔥嶺,身熱、頭痛、縣度之厄
淮南、杜欽、揚雄之論,皆以爲此天地所以界別區域,絕外內也
《書》曰“西戎即序”,禹即就而序之,非上威服致其貢物也
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衆分弱,無所統一,雖屬匈奴,不相親附
匈奴能得其馬畜旃罽,而不能統率與之進退
與漢隔絕,道里又遠,得之不爲益,棄之不爲損
盛德在我,無取於彼
故自建武以來,西域思漢威德,鹹樂內屬
唯其小邑鄯善、車師,界迫匈奴,尚爲所拘
而其大國莎車、于闐之屬,數遣使置質於漢,願請屬都護
聖上遠覽古今,因時之宜,羈縻不絕,辭而未許
雖大禹之序西戎,周公之讓白雉,太宗之卻走馬,義兼之矣,亦何以尚茲!
孝元王皇后,成帝母也
家凡十侯,五大司馬,外戚莫盛焉
自有傳
孝成許皇后,大司馬車騎將軍平恩侯嘉女也
元帝悼傷母恭哀後居位日淺而遭霍氏之辜,故選嘉女以配皇太子
初入太了家,上令中常侍黃門親近者侍送,還白太子歡說狀,元帝喜謂左右:“酌酒賀我!”左右皆稱萬歲
久之,有一男,失之
乃成帝即位,立許妃爲皇后,復生一女,失之
初,後父嘉自元帝時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輔政,已八九年矣
及成帝立,復以元舅陽平侯王鳳爲大司馬、大將軍,與嘉並
杜欽以爲故事後父重於帝舅,乃說鳳曰:“車騎將軍至貴,將軍宜尊之敬之,無失其意
蓋輕細微眇之漸,必生乖忤之患,不可不慎
衛將軍之日盛於蓋侯,近世之事,語尚在於長老之耳,唯將軍察焉
”久之,上欲專委任鳳,乃策嘉曰:“將軍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職自累
賜黃金二百斤,以特進侯就朝位
”後歲餘薨,諡曰恭侯
後聰慧,善史書,自爲妃至即位,常寵於上,後宮希得進見
皇太后及帝諸舅憂上無繼嗣,時又數有災異,劉向、谷永等皆陳其咎在於後宮
上然其言,於是省減椒房掖廷用度
皇后及上疏曰:
妾誇布服糲糧,加以幼稚愚惑,不明義理,幸得免離茅屋之下,備後宮掃除
蒙過誤之寵,居非命所當託,污穢不修,曠職屍官,數逆至法,逾越制度,當伏放流之誅,不足以塞責
乃壬寅日大長秋受詔:“椒房儀法,御服輿駕,所發諸官署,及所造作,遺賜外家羣臣妾,皆如竟寧以前故事
”妾伏自念,入椒房以來,遺賜外家未嘗逾故事,每輒決上,可復問也
今誠時世異制,長短相補,不出漢制而已,纖微之間,未必可同
若竟寧前與黃龍前,豈相放哉?家吏不曉,今一受詔如此,且使妾搖手不得
今言無得發取諸官,殆謂未央官不屬妾,不宜獨取也
言妾家府亦不當得,妾竊惑焉
幸得賜湯沐邑以自奉養,亦小發取其中,何害於誼而不可哉?又詔書言服御所造,皆如竟寧前,吏誠不能揆其意,即且令妾被服所爲不得不如前
設妾欲作某屏風張於某所,曰故事無有,或不能得,則必繩妾以詔書矣
此二事誠不可行,唯陛下省察
宦吏忮佷,必欲自勝
幸妾尚貴時,猶以不急事操人,況今日日益侵,又獲此詔,其操約人,豈有所訴?陛下見妾在椒房,終不肯給妾纖微內邪?若不私府小取,將安所仰乎?舊故,中官乃私奪左右之賤繒,乃發乘輿服繒,言爲待詔補,已而貿易其中
左右多竊怨者,甚恥爲之
又故事以特牛祠大父母,戴侯、敬侯皆得蒙恩以太牢祠,今當率如故事,唯陛下哀之!
今吏甫受詔讀記,直豫言使後知之,非可復若私府有所取也
其萌牙所以約制妾者,恐失人理
今但損車駕,及毋若未央官有所發,遺賜衣服如故事,則可矣
其餘誠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寧前,竟寧前於今世而比之,豈可邪?故時酒肉有所賜外家,輒上表乃決
又故杜陵樑美人歲時遺酒一石,肉百斤耳
妾甚少之,遺田八子誠不可若是
事率衆多,不可勝以文陳
俟自見,索言之,唯陛下深察焉!
上於是採劉向、谷永之言以報曰:
皇帝向皇后,所言事聞之
夫日者衆陽之宗,天光之貴,王者之象,人君之位也
夫以陰而侵陽,虧其正體,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賤逾貴之變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變異爲衆,莫若日蝕大
自漢興,日蝕亦爲呂、霍之屬見
以今揆之,豈有此等之效與?諸侯拘迫漢制,牧相執持之也,又安獲齊、趙七國之難?將相大臣懷誠秉忠,唯義是從,又惡有上官、博陸、宣成之謀?若乃徒步豪桀,非有陳勝、項梁之羣也;匈奴、夷狄,非有冒頓、郅支之倫也
方外內鄉,百蠻賓服,殊俗慕義,八州懷德,雖使其懷挾邪意,狄不足憂,又況其無乎?求於夷狄無有,求於臣下無有,微後官也當,何以塞之?
日者,建始元年正月,白氣出於營室
營室者,天子之後官也
正月於《尚書》爲皇極
皇極者,王氣之極也
白者西方之氣,其於春當廢
今正於皇極之月,興廢氣於後宮,視後妾無能懷任保全者,以著繼嗣之微,賤人將起也
至其九月,流星如瓜,出於文昌,貫紫宮,尾委曲如龍,臨於鉤陳,此又章顯前尤,著在內也
其後則有北宮井溢,南流逆理,數郡水出,流殺人民
後則訛言傳相驚震,女童入殿,鹹莫覺知
夫河者水陰,四瀆之長,今乃大決,沒漂陵邑,斯昭陰盛盈溢,違經絕紀之應也
乃昔之月,鼠巢於樹,野鵲變色
五月庚子,鳥焚其巢太山之域
《易》曰:“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啕
喪牛於易,兇
”言王者處民上,如鳥之處巢也,不顧恤百姓,百姓畔而去之,若鳥之自焚也,雖先快意說笑,其後必號而無及也
百姓喪其君,若牛亡其毛也,故稱兇
泰山,王者易姓告代之處,今正於岱宗之山,甚可懼也
三月癸未,大風自西搖祖宗寢廟,揚裂帷席,折拔樹木,頓僵車輦,毀壞檻屋,災及宗廟,足爲寒心!四月己亥,日蝕東井,轉旅且索,與既無異
己猶戊也,亥覆水也,明陰盛,咎在內
於戊己,虧君體,著絕世於皇極,顯禍敗及京都
於東井,變怪衆備,末重益大,來數益甚
成形之禍月以迫切,不救之患日寢屢深,咎敗灼灼若此,豈可以忽哉!
《書》雲:“高宗肜日,粵有雊雉
祖己曰:‘惟先假王正厥事
’”又曰:“雖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即飭椒房及掖庭耳
今皇后有所疑,便不便,其條刺,使大長秋來白之
吏拘於法,亦安足過?蓋矯枉者過直,古今同之
且財幣之省,特牛之祠,其於皇后,所以扶助德美,爲華寵也
咎根不除,災變相襲,祖宗且不血食,何戴侯也!傳不云乎!“以納失之者鮮
”審皇后欲從其奢與?朕亦當法孝武皇帝也,如此則甘泉、建章可復興矣
世俗歲殊,時變日化,遭事制宜,因時而移,舊之非者,何可放焉!郡子之道,樂因循而重改作
昔魯人爲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蓋惡之也
《詩》雲:“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孝文皇帝,朕之師也
皇太后,皇后成法也
假使太后在彼時不如職,今見親厚,又惡可以逾乎!皇后其刻心秉德,毋違先後之制度,力誼勉行,稱順婦道,減省羣事,謙約爲右,其孝東宮,毋厥朔望,推誠永究,爰何不臧!養名顯行,以息衆訁雚,垂則列妾,使有法焉
皇后深惟毋忽!
是時,大將軍鳳用事,威權尤盛
其後,比三年日蝕,言事者頗歸咎於鳳矣
而谷永等遂著之許氏,許氏自知爲鳳所不佑
久之,皇后寵亦益衰,而後宮多新愛
後姊平安剛侯夫人謁等爲媚道祝詛後宮有身者王美人及鳳等,事發覺,太后大怒,下吏考問,謁等誅死,許後坐廢處昭臺宮,親屬皆歸故郡山陽,後弟子平恩侯旦就國
凡立十四年而廢,在昭臺歲餘,還徙長定宮
後九年,上憐許氏,下詔曰:“蓋聞仁不遺遠,誼不忘親
前平安剛侯夫人謁坐大逆罪,家屬幸蒙赦令,歸故郡
朕惟平恩戴侯,先帝外祖,魂神廢棄,莫奉祭祀,念之未嘗忘於心
其還平恩侯旦及親屬在山陽郡者
”是歲,廢后敗
先是,廢后姊孊寡居,與定陵侯淳于長私通,因爲之小妻
長紿之曰:“我能白東宮,復立許後爲左皇后
”廢后因孊私賂遺長,數通書記相報謝
長書有悖謾,發覺,天子使廷尉孔光持節賜廢后藥,自殺,葬延陵交道廄西
孝成班婕妤
帝初即位選入後宮
始爲少使,蛾而大幸,爲婕妤,居增成舍,再就館,有男,數月失之
成帝遊於後庭,嘗欲與婕妤同輦載,婕妤辭曰:“觀古圖畫,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太后聞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婕妤誦《詩》及《竊窕》、《德象》、《女師》之篇
每進見上疏,依則古禮
自鴻嘉後,上稍隆於內寵
婕妤進侍者李平,平得幸,立爲婕妤
上曰:“始衛皇后亦從微起
”乃賜平姓曰衛,所謂衛婕妤也
其後,趙飛燕姊弟亦從自微賤興,逾越禮制,浸盛於前
班婕妤及許皇后皆失寵,稀復進見
鴻嘉三年,趙飛燕譖告許皇后、班婕妤挾媚道,祝詛後宮,詈及主上
許皇后坐廢
孝問班婕妤,婕妤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修正尚未蒙福,爲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爲也
”上善其對,憐憫之,賜黃金百斤
趙氏姊弟驕妒,婕妤恐久見危,求共養太后長信宮,上許焉
婕妤退處東宮,作賦自傷悼,其辭曰:
承祖考之遺德兮,何性命之淑靈,登薄軀於宮闕兮,充下陳於後庭
蒙聖皇之渥惠兮,當日月之盛明,揚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寵於增成
既過幸於非位兮,竊庶幾乎嘉時,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離以自思,陳女圖以鏡監兮,顧女史而問詩
悲晨婦之作戒兮,哀褒、閻之爲郵;美皇、英之女虞兮,榮任、姒之母周
雖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茲?歷年歲而悼懼兮,閔蕃華之不滋
痛陽祿與柘館兮,仍襁褓而離災,豈妾人之殃咎兮?將天命之不可求
白日忽已移光兮,遂闇莫而昧幽,猶被覆載之厚德兮,不廢捐於罪郵
奉共養於東宮兮,託長信之末流,共灑掃於帷幄兮,永終死以爲期
願歸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餘休
重曰:“潛玄官兮幽以清,應門閉兮禁闥扃
華殿塵兮玉階菭,中庭萋兮綠草生
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
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
神眇眇兮密靚處,君不御兮誰爲榮?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仰視兮雲屋,雙涕兮橫流
顧左右兮和顏,酌羽觴兮銷憂
惟人生兮一世,忽一過兮若浮
已獨享兮高明,處生民兮極休
勉虞精兮極樂,與福祿兮無期
《綠衣》兮《白華》,自古兮有之
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薨,因葬園中
孝成趙皇后,本長安宮人
初生時,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之
及壯,屬陽阿主家,學歌舞,號曰飛燕
成帝嘗微行出
過陽阿主,作樂,上見飛燕而說之,召入宮,大幸
有女弟復召入,俱爲婕妤,貴傾後宮
許後之廢也,上欲立趙婕妤
皇太后嫌其所出微甚,難之
太后姊子淳于長爲侍中,數往來傳語,得太后指,上立封趙婕妤父臨爲成陽侯
後月餘,乃立婕妤爲皇后
追以長前白罷昌陵功,封爲定陵侯
皇后既立,後寬少衰,而弟絕幸,爲昭儀
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爲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自後宮未嘗有焉
姊弟顓寵十餘年,卒皆無子
末年,定陶王來朝,王祖母傅太后私賂遺趙皇后、昭儀,定陶王竟爲太子
明年春,成帝崩
帝素強,無疾病
是時,楚思王衍、樑王立來朝,明旦當辭去,上宿供張白虎殿
又欲拜左將軍孔光爲丞相,已刻侯印書贊
昏夜平善,鄉晨,傅褲襪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晝漏上十刻而崩
民間歸罪趙昭儀,皇太后詔大司馬莽、丞相大司空曰:“皇帝暴崩,羣衆訁雚譁怪之
掖庭令輔等在後庭左右,侍燕迫近,雜與御史、丞相、廷尉治問皇帝起居發病狀
”趙昭儀自殺
哀帝既立,尊趙皇后爲皇太后,封太后弟侍中駙馬都尉欽爲新成侯
趙氏侯者凡二人
後數月,司隸解光奏言:
臣聞許美人及故中宮史曹宮皆御幸孝成皇帝,產子,子隱不見
臣遣從事掾業、史望驗問知狀者掖庭獄丞籍武,故中黃門王舜、吳恭、靳嚴,官婢曹曉、道房、張棄,故趙昭儀御者於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爲學事史,通《詩》,授皇后
房與宮對食,元延元年中宮語房曰:“陛下幸宮
”後數月,曉入殿中,見宮腹大,問宮
宮曰:“御幸有身
”其十月中,宮乳掖庭牛官令舍,有婢六人,中黃門田客持詔記,盛綠綈方底,封御史中丞印,予武曰:“取牛官令舍婦人新產兒,婢六人,盡置暴室獄,毋問兒男女,誰兒也!”武迎置獄,宮曰:“善臧我兒胞,丞知是何等兒也!”後三日,客持詔記與武,問:“兒死未?手書對牘背
”武即書對:“兒見在,未死
”有頃,客出曰:“上與昭儀大怒,奈何不殺?”武叩頭啼曰:“不殺兒,自知當死;殺之,亦死!”即因客奏封事,曰:“陛下未有繼嗣,子無貴賤,唯留意!”奏入,客復持詔記予武曰:“今夜漏上五刻,持兒與舜,會東交掖門
”武因問客:“陛下得武書,意何如?”曰:“瞠也
”武以兒付舜
舜受詔,內兒殿中,爲擇乳母,告“善養兒,且有賞
毋令漏泄!”舜擇棄爲乳母,時兒生八九日
後三日,客復持詔記,封如前予武,中有封小綠篋,記曰:“告武以篋中物書予獄中婦人,武自臨飲之
”武發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蹄書,曰:“告偉能:努力飲此藥,不可復入
女自知之!”偉能即宮
宮讀書已,曰:“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兒男也,額上有壯發,類孝元皇帝
今兒安在?危殺之矣!奈何令長信得聞之?宮飲藥死
後宮婢六人召入,出語武曰:“昭儀言‘女無過
寧自殺邪,若外家也?’我曹言願自殺
”即自繆死
武皆表奏狀
棄所養兒十一日,宮長李南以詔書取兒去,不知所置
許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館,數召入飾室中若舍,一歲再三召,留數月或半歲御幸
元延二年懷子,其十一月乳
詔使嚴持乳醫及五種和藥丸三,送美人所
後客子、偏、兼聞昭儀謂成帝曰:“常給我言從中宮來,即從中宮來,許美人兒何從生中?許氏竟當復立邪!”懟,以手自搗,以頭擊壁戶柱,從牀上自投地,啼泣不肯食,曰:“今當安置我,欲歸耳!”帝曰:“今故告之,反怒爲!殊不可曉也
”帝亦不食
昭儀曰:“陛下自知是,不食爲何?陛下常自言‘約不負女’,今美人有子,竟負約,謂何?”帝曰:“約以趙氏,故不立許氏
使天下無出趙氏上者,毋憂也!”後詔使嚴持綠囊書予許美人,告嚴曰:“美人當有以予女,受來,置飾室中簾南
”美人以葦篋一合盛所生兒,緘封,及綠囊報書予嚴
嚴持篋書,置飾室簾南去
帝與昭儀坐,使客子解篋緘
未已,帝使客子、偏、兼皆出,自閉戶,獨與昭儀在
須臾開戶,呼客子、偏、兼,使緘封篋及綠綈方底,推置屏風東
恭受詔,持篋方底予武,皆封以御史中丞印,曰:“告武:篋中有死兒,埋屏處,勿令人知
”武穿獄樓垣下爲坎,埋其中
故長定許貴人及故成都、平阿侯家婢王業、任孋、公孫習前免爲庶人,詔召入,屬昭儀爲私婢
成帝崩,未幸梓宮,倉卒悲哀之時,昭儀自知罪惡大,知業等故許氏、王氏婢,恐事泄,而以大婢羊子等賜予業等各且十人,以尉其意,屬“無道我家過失
”
元延二年五月,故掖庭令吾丘遵謂武曰:“掖庭丞吏以下皆與昭儀合通,無可與語者,獨欲與武有所言
我無子,武有子,是家輕族人,得無不敢乎?掖庭中御幸生子者輒死,又飲藥傷墮者無數,欲與武共言之大臣,票騎將軍貪耆錢,不足計事,奈何令長信得聞之?”遵後病困,謂武:“今我已死,前所語事,武不能獨爲也,慎語!”
皆在今年四月丙辰赦令前
臣謹案永光三年男子忠等髮長陵傅夫人冢
事更大赦,孝元皇帝下詔曰:“此朕不當所得赦也
”窮治,盡伏辜,天下以爲當
魯嚴公夫人殺世子,齊桓召而誅焉,《春秋》予之
趙昭儀傾亂聖朝,親滅繼嗣,家屬當伏天誅
前平安剛侯夫人謁坐大逆,同產當坐,以蒙赦令,歸故郡
今昭儀所犯尤悖逆,罪重於謁,而同產親屬皆在尊貴之位,迫近幃幄,羣下寒心,非所以懲惡崇誼示四方也
請事窮竟,丞相以下議正法
哀帝於是免新成侯趙欽、欽兄子成陽侯,皆爲庶人,將家屬徙遼西郡
時議郎耿育上疏言:
臣聞繼嗣失統,廢適立庶,聖人法禁,古今至戒
然大怕見歷知適,逡循固讓,委身吳粵,權變所設,不計常法,致位王季,以崇聖嗣,卒有天下,子孫承業,七八百載,功冠三王,道德最備,是以尊號追及大王
故世必有非常之變,然後乃有非常之謀
孝成皇帝自知繼嗣不以時立,念雖末有皇子,萬歲之後未能持國,權柄之重,制於女主,女主驕盛則耆欲無極,少主幼弱則大臣不使,世無周公抱負之輔,恐危社稷,傾亂天下
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仁孝子愛之恩,懷獨見之明,內斷於身,故廢后宮就館之漸,絕微嗣禍亂之根,乃欲致位陛下以安宗廟
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匱之計,又不知推演聖德,述先帝之志,乃反覆校省內,暴露私燕,誣污先帝傾惑之過,成結寵妾妒媚之誅,甚失賢聖遠見之明,逆負先帝憂國之意
夫論大德不拘俗,立大功不合衆,此乃孝成皇帝至思所以萬萬於衆臣,陛下聖德盛茂所以符合於皇天也,豈當世庸庸斗筲之臣所能及哉!且褒廣將順君父之美,匡救銷滅既往之過,古今通義也
事不當時固爭,防禍於未然,各隨指阿從,以求容媚,晏駕之後,尊號已定,萬事已訖,乃探追不及之事,訐揚幽昧之過,此臣所深痛也!
願下有司議,即如臣言,宜宣佈天下,使鹹嘵知先帝聖意所起
不然,空使謗議上及山陵,下流後世,遠聞百蠻,近布海內,甚非先帝託後之意也
蓋孝子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唯陛下省察!
哀帝爲太子,亦頗得趙太后力,遂不竟其事
傅太后恩趙太后,趙太后亦歸心,故成帝母及王氏皆怨之
哀帝崩,王莽白太后詔有司曰:“前皇太后與昭儀俱侍帷幄,姊弟專寵錮寢,執賊亂之謀,殘滅繼嗣以危宗廟,悖天犯祖,無爲天下母之義
貶皇太后爲孝成皇后,徙居北宮
”後月餘,復下詔曰:“皇后自知罪惡深大,朝請希闊,失婦道,無共養之禮,而有狼虎之毒,宗室所怨,海內之仇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誠非皇天之心
夫小不忍亂大謀,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
今廢皇后爲庶人,就其園
”是日自殺
立十六年而誅
先是,有童謠曰:“燕燕,尾涏,張公子,時相見
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
皇孫死,燕啄矢
”成帝每微行出,常與張放俱,而稱富平侯家,故曰張公子
倉琅根,宮門銅鍰也
孝元傅昭儀,哀帝祖母也
父河內溫人,蚤卒,母更嫁爲魏郡鄭翁妻,生男惲
昭儀少爲上官太后才人,自元帝爲太子,得進幸
元帝即位,立爲婕妤,甚有寵
爲人有材略,善事人,下至宮人左右,飲酒酹地,皆祝延之
產一男一女,女爲平都公主,男爲定陶恭王
恭王有材藝,尤愛於上
元帝既重傅婕妤,及馮婕妤亦幸,生中山孝王,上欲殊之於後宮,以二人皆有子爲王,上尚在,未得稱太后,乃更號曰昭儀,賜以印綬,在婕妤上
昭其儀,尊之也
至成、哀時,趙昭儀、董昭儀皆無子,猶稱焉
元帝崩,傅昭儀隨王歸國,稱定陶太后
後十年,恭王薨,子代爲王
王母曰丁姬
傅太后躬自養視,既壯大,成帝無繼嗣
時中山孝王在
元延四年,孝王及定陶王皆入朝
傅太后多以珍寶賂遺趙昭儀及帝舅票騎將軍王根,陰爲王求漢嗣
昭儀及根皆見上無子,欲豫自結爲久長計,更稱譽定陶王
上亦自器之,明年,遂徵定陶王立爲太子,語在《哀紀》
月餘,天子立楚孝王孫景爲定陶王,奉恭王后
太子議欲謝,少傅閻崇以爲:“《春秋》不以父命廢王父命,爲人後之禮不得顧私親,不當謝
”太傅趙玄以爲當謝,太子從之
詔問所以謝狀,尚書劾奏玄,左遷少府,以光祿勳師丹爲太傅
詔傅太后與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國邸,下有司議皇太子得與傅太后、丁姬相見不,有司秦議不得相見
頃之,成帝母王太后欲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太子家,成帝曰:“太子丞正統,當共養陛下,不得復顧私親
”王太后曰:“太子小,而傅太后抱養之
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
”於是令傅太后得至太子家
丁姬以不安養太子,獨不得
成帝崩,哀帝即位
王太后詔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宮
高昌侯董宏希指,上書言宜立丁姬爲帝太后
師丹劾奏:“宏懷邪誤朝,不道
”上初即位,謙讓,從師丹言止
後乃白令王太后下詔,尊定陶恭王爲恭皇
哀帝因是曰:“《春秋》‘母以子貴’,尊傅太后爲恭皇太后,丁姬爲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長信宮、中宮
追尊恭皇太后父爲崇祖侯,恭皇后父爲褒德侯
”後歲餘,遂下詔曰:“漢家之制,推親親以顯尊尊,定陶恭皇之號不宜複稱定陶
其尊恭皇太后爲帝太太后,丁後爲帝太后
”後又更號帝太太后爲皇太太后,稱永信宮,帝太后稱中安宮,而成帝母太皇太后本稱長信宮,成帝趙後爲皇太后,並四太后,各置少府、太僕,秩皆中二千石
爲恭皇立寢廟於京師,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序昭穆於前殿
傅太后父同產弟四人,曰子孟、中叔、子元、幼君
子孟子喜至大司馬,封高武侯
中叔子晏亦大司馬,封孔鄉侯
幼君子商封汝昌侯,爲太后父崇祖侯後,更號崇祖曰汝昌哀侯
太后同母弟鄭惲前死,以惲子業爲陽信侯,追尊惲爲陽信節侯
鄭氏、傅氏侯者凡六人,大司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十餘人
傅太后既尊,後尤驕,與成帝母語,至謂之嫗
與中山孝王母馮太后並事元帝,追怨之,陷以祝詛罪,令自殺
元壽元年崩,合葬渭陵,稱孝元傅皇后雲
定陶丁姬,哀帝母也,《易》祖師丁將軍之玄孫
家在山陽瑕丘,父至廬江太守
始,定陶恭王先爲山陽王,而丁氏內其女爲姬
王后姓張氏,其母鄭禮,即傅太后同母弟也
太后以親戚故,欲其有子,然終無有
唯丁姬河平四年生哀帝
丁姬爲帝太后,兩兄忠、明
明以帝舅封陽安侯
忠蚤死,封忠子滿爲平周侯
太后叔父憲、望,望爲左將軍,憲爲太僕
明爲大司馬票騎將軍,輔政
丁氏侯者凡二人,大司馬一人,將軍、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亦十餘人
丁、傅以一二年間暴興尤盛
然哀帝不甚假以權勢,權勢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建平二年,丁太后崩
上曰:“《詩》雲‘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昔季武子成寢,杜氏之墓在西階下,請合葬而許之
附葬之禮,自周興焉
孝子事亡如事存,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園
”遣大司馬票騎將軍明,東送葬於定陶,貴震山東
哀帝崩,王莽秉政,使有司舉奏丁、傅罪惡
莽以太皇太后詔皆免官爵,丁氏徙歸故郡
莽奏貶傅太后號爲定陶共王母,丁太后號曰丁姬
元始五年,莽復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與元帝山齊,懷帝太后、皇太太后璽綬以葬,不應禮
禮有改葬,請發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璽綬消滅,徙共王母及丁姬歸定陶,葬共王冢次,而葬丁姬復其故
”太后以爲既已之事,不須復發
莽固爭之,太后詔曰:“因故棺爲致槨作冢,祠以太牢
”謁者護既發傅太后冢,崩壓殺數百人;開丁姬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
莽復奏言:“前共王母生,僣居桂宮,皇天震怒,災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槨,此天見變以告,當改如媵妾也
臣前奏請葬丁姬復故,非是
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請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
”奏可
既開傅太后棺,臭聞數裏
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錢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凡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間皆平
莽又周棘其處以爲世戒雲
時有羣燕數千,銜土投丁姬穿中
丁、傅既敗,孔鄉侯晏將家屬徙合浦,宗族皆歸故郡
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傳
孝哀傅皇后,定陶太后從弟子也
哀帝爲定陶王時,傅太后欲重親,取以配王
王入爲漢太子,傅氏女爲妃
哀帝即位,成帝大行尚在前殿,而傅太后封傅妃父晏爲孔鄉侯,與帝舅陽安侯丁明同日俱封
時師丹諫,以爲:“天下自王者所有,親戚何患不富貴?而倉卒若是,其不久長矣!”晏封后月餘,傅妃立爲皇后
傅氏既盛,晏最尊重
哀帝崩,王莽白太皇太后下詔曰:“定陶共王太后與孔鄉侯晏同心合謀,背恩忘本,專恣不軌,與至尊同稱號,終沒,至乃配食於左坐,悖逆無道
今令孝哀皇后退就桂宮
”後月餘,復與孝成趙皇后俱廢爲庶人,就其園自殺
孝元馮昭儀,平帝祖母也
元帝即位二年,以選入後宮
時父奉世爲執金吾
昭儀始爲長使,數月至美人,後五年就館生男,拜爲婕妤
時父奉世爲右將軍光祿勳,奉世長男野王爲左馮翊,父子並居朝廷,議者以爲器能當其位,非用女寵故也
而馮婕妤內寵與傅昭儀等
建昭中,上幸虎圈鬥獸,後宮皆坐
熊佚出圈,攀檻欲上殿
左右貴人傅昭儀等皆驚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
上問:“人情驚懼,何故前當熊?”婕妤對曰:“猛獸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當之
”元帝嗟嘆,以此倍敬重焉
傅昭儀等皆慚
明年夏,馮婕妤男立爲信都王,尊婕妤爲昭儀
元帝崩,爲信都太后,與王俱居儲元宮
河平中,隨王之國
後徙中山,是爲孝王
後徵定陶王爲太子,封中山王舅參爲宜鄉侯
參,馮太后少弟也
是歲,孝王薨,有一男,嗣爲王,時未滿歲,有眚病,太后自養視,數禱祠解
哀帝即位,遣中郎謁者張由將醫治中山小王
由素有狂易病,病發怒去,西歸長安
尚書簿責擅去狀,由恐,因誣言中山太后祝詛上及太后
太后即傅昭儀也,素常怨馮太后,因是遣御史丁玄案驗,盡收御者官吏及馮氏昆弟在國者百餘人,分系雒陽、魏郡、鉅鹿
數十日無所得,更使中謁者令史立與丞相長史、大鴻臚丞雜治
立受傅太后指,幾得封侯,治馮太后女弟習及寡弟婦君之,死者數十人
巫劉吾服祝詛
醫徐遂成言習、君之曰:“武帝時醫修氏剌治武帝得二千萬耳,今愈上,不得封侯,不如殺上,令中山王代,可得封
”立等劾奏祝詛謀反,大逆
責問馮太后,無服辭
立曰:“熊之上殿何其勇,今何怯也!”太后還謂左右:“此乃中語,前世事,吏何用知之?是欲陷我效也!”乃飲藥自殺
先未死,有司請誅之,上不忍致法,廢爲庶人,徙雲陽宮
既死,有司復奏:“太后死在未廢前
”有詔以諸侯王太后儀葬之
宜鄉侯參、君之、習夫及子當相坐者,或自殺,或伏法
參女弁爲孝王后,有兩女,有司奏免爲庶人,與馮氏宗族徙歸故郡
張由以先告賜爵關內侯,史立遷中太僕
哀帝崩,大司徒孔光奏“由前誣告骨肉,立陷人入大辟,爲國家結怨於天下,以取秩遷,獲爵邑,幸蒙赦令,請免爲庶人,徒合浦”雲
中山衛姬,平帝母也
父子豪,中山盧奴人,官至衛尉
子豪女弟爲宣帝婕妤,生楚孝王;長女又爲元帝婕妤,生平陽公主
成帝時,中山孝王無子,上以衛氏吉祥,以子豪少女配孝王
元延四年,生平帝
平帝年二歲,孝王薨,代爲王
哀帝崩,無嗣
太皇太后與新都侯莽迎中山王立爲帝
莽欲顓國權,懲丁、傅行事,以帝爲成帝后,母衛姬及外家不當得至京師
乃更立宗室桃鄉侯子成都爲中山王,奉孝王后,遣少傅左將軍甄豐賜衛姬璽綬,即拜爲中山孝王后,以苦陘縣爲湯沐邑
又賜帝舅衛寶、寶弟玄爵關內侯
賜帝三妹,謁臣號修義君,哉皮爲承禮君,鬲子爲尊德君,食邑各二千戶
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久後受禍,即私與衛寶通書記,教衛後上書謝恩,因陳丁、傅舊惡,幾得至京師
莽白太皇太后詔有司曰:“中山孝王后深分明爲人後之義,條陳故定陶傅太后、丁姬悖天逆理,上僣位號,徙定陶王於信都,爲共王立廟於京師,如天子制,不畏天命,侮聖人言,壞亂法度,居非其制,稱非其號
是以皇天震怒,火燒其殿,六年之間大命不遂,禍殃仍重,竟令孝哀帝受其餘災,大失天心,夭命暴崩,又令共王祭祀絕廢,精魂無所依歸
朕惟孝王后深說經義,明鏡聖法,懼古人之禍敗,近事之咎殃,畏天命,奉聖言,是乃久保一國,長獲天祿,而令孝王永享無疆之祀,福祥之大者也
朕甚嘉之
夫褒義賞善,聖王之制,其以中山故安戶七千益中山後湯沐邑,加賜及中山王黃金各百斤,增傅相以下秩
”
衛後日夜啼泣,思見帝,而但益戶邑
宇復教令上書求至京師
會事發覺,莽殺宇,盡誅衛氏支屬
衛寶女爲中山王后,免後,徙合浦
唯衛後在,王莽篡國,廢爲家人,後歲餘卒,葬孝王旁
孝平王皇后,安漢公太傅大司馬莽女也
平帝即位,年九歲,成帝母太皇太后稱制,而莽秉政
莽欲依霍光故事,以女配帝,太后意不欲也
莽設變詐,令女必入,因以自重,事在《莽傳》
太后不得已而許之,遣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少府宗伯鳳、尚書令平晏納采、太師光、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左將軍孫建、執金吾尹賞、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劉歆及太卜、太史令以下四十九人賜皮弁素績,以禮雜卜筮,太牢祠宗廟,待吉月日
明年春,遣大司徒宮、大司空豐、左將軍建、右將軍甄邯、光祿大夫歆奉乘輿法駕,迎皇后於安漢公第
宮、豐、歆授皇后璽紱,登車稱警蹕,便時上林延壽門,入未央宮前殿
羣臣就位行禮,大赦天下
益封父安漢公地滿百里,賜迎皇后及行禮者,自三公以下至騶宰執事長樂、未央宮、安漢公第者,皆增秩,賜金、帛各有差
皇后立三月,以禮見高廟
尊父安漢公號曰宰衡,位在諸侯王上
賜公夫人號曰功顯君,食邑
封公子安爲褒新侯,臨爲賞都侯
後立歲餘,平帝崩
莽立孝宣帝玄孫嬰爲孺子,莽攝帝位,尊皇后爲皇太后
三年,莽即真,以嬰爲定安公,改皇太后號爲定安公太后
太后時年十八矣,爲人婉瘱有節操
自劉氏廢,常稱疾不朝會
莽敬憚傷哀,欲嫁之,乃更號爲黃皇室主,令立國將軍成新公孫建世子礻象飾將醫往問疾
後大怒,笞鞭其旁侍御
因發病,不肯起,莽遂不復強也
及漢兵誅莽,燔燒未央宮,後曰:“何面目以見漢家!”自投火中而死
贊曰:《易》著吉凶而言謙盈之效,天地鬼神至於人道靡不同之
夫女寵之興,由至微而體至尊,窮富貴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禍福之宗也
序自漢興,終於孝平,外戚後庭色寵著聞二十有餘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後四人而已
至如史良娣、王悼後、許恭哀後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託舊恩,不敢縱恣,是以能全
其餘大者夷滅,小者放流,嗚呼!鑑茲行事,變亦備矣
家凡十侯,五大司馬,外戚莫盛焉
自有傳
孝成許皇后,大司馬車騎將軍平恩侯嘉女也
元帝悼傷母恭哀後居位日淺而遭霍氏之辜,故選嘉女以配皇太子
初入太了家,上令中常侍黃門親近者侍送,還白太子歡說狀,元帝喜謂左右:“酌酒賀我!”左右皆稱萬歲
久之,有一男,失之
乃成帝即位,立許妃爲皇后,復生一女,失之
初,後父嘉自元帝時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輔政,已八九年矣
及成帝立,復以元舅陽平侯王鳳爲大司馬、大將軍,與嘉並
杜欽以爲故事後父重於帝舅,乃說鳳曰:“車騎將軍至貴,將軍宜尊之敬之,無失其意
蓋輕細微眇之漸,必生乖忤之患,不可不慎
衛將軍之日盛於蓋侯,近世之事,語尚在於長老之耳,唯將軍察焉
”久之,上欲專委任鳳,乃策嘉曰:“將軍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職自累
賜黃金二百斤,以特進侯就朝位
”後歲餘薨,諡曰恭侯
後聰慧,善史書,自爲妃至即位,常寵於上,後宮希得進見
皇太后及帝諸舅憂上無繼嗣,時又數有災異,劉向、谷永等皆陳其咎在於後宮
上然其言,於是省減椒房掖廷用度
皇后及上疏曰:
妾誇布服糲糧,加以幼稚愚惑,不明義理,幸得免離茅屋之下,備後宮掃除
蒙過誤之寵,居非命所當託,污穢不修,曠職屍官,數逆至法,逾越制度,當伏放流之誅,不足以塞責
乃壬寅日大長秋受詔:“椒房儀法,御服輿駕,所發諸官署,及所造作,遺賜外家羣臣妾,皆如竟寧以前故事
”妾伏自念,入椒房以來,遺賜外家未嘗逾故事,每輒決上,可復問也
今誠時世異制,長短相補,不出漢制而已,纖微之間,未必可同
若竟寧前與黃龍前,豈相放哉?家吏不曉,今一受詔如此,且使妾搖手不得
今言無得發取諸官,殆謂未央官不屬妾,不宜獨取也
言妾家府亦不當得,妾竊惑焉
幸得賜湯沐邑以自奉養,亦小發取其中,何害於誼而不可哉?又詔書言服御所造,皆如竟寧前,吏誠不能揆其意,即且令妾被服所爲不得不如前
設妾欲作某屏風張於某所,曰故事無有,或不能得,則必繩妾以詔書矣
此二事誠不可行,唯陛下省察
宦吏忮佷,必欲自勝
幸妾尚貴時,猶以不急事操人,況今日日益侵,又獲此詔,其操約人,豈有所訴?陛下見妾在椒房,終不肯給妾纖微內邪?若不私府小取,將安所仰乎?舊故,中官乃私奪左右之賤繒,乃發乘輿服繒,言爲待詔補,已而貿易其中
左右多竊怨者,甚恥爲之
又故事以特牛祠大父母,戴侯、敬侯皆得蒙恩以太牢祠,今當率如故事,唯陛下哀之!
今吏甫受詔讀記,直豫言使後知之,非可復若私府有所取也
其萌牙所以約制妾者,恐失人理
今但損車駕,及毋若未央官有所發,遺賜衣服如故事,則可矣
其餘誠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寧前,竟寧前於今世而比之,豈可邪?故時酒肉有所賜外家,輒上表乃決
又故杜陵樑美人歲時遺酒一石,肉百斤耳
妾甚少之,遺田八子誠不可若是
事率衆多,不可勝以文陳
俟自見,索言之,唯陛下深察焉!
上於是採劉向、谷永之言以報曰:
皇帝向皇后,所言事聞之
夫日者衆陽之宗,天光之貴,王者之象,人君之位也
夫以陰而侵陽,虧其正體,是非下陵上,妻乘夫,賤逾貴之變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變異爲衆,莫若日蝕大
自漢興,日蝕亦爲呂、霍之屬見
以今揆之,豈有此等之效與?諸侯拘迫漢制,牧相執持之也,又安獲齊、趙七國之難?將相大臣懷誠秉忠,唯義是從,又惡有上官、博陸、宣成之謀?若乃徒步豪桀,非有陳勝、項梁之羣也;匈奴、夷狄,非有冒頓、郅支之倫也
方外內鄉,百蠻賓服,殊俗慕義,八州懷德,雖使其懷挾邪意,狄不足憂,又況其無乎?求於夷狄無有,求於臣下無有,微後官也當,何以塞之?
日者,建始元年正月,白氣出於營室
營室者,天子之後官也
正月於《尚書》爲皇極
皇極者,王氣之極也
白者西方之氣,其於春當廢
今正於皇極之月,興廢氣於後宮,視後妾無能懷任保全者,以著繼嗣之微,賤人將起也
至其九月,流星如瓜,出於文昌,貫紫宮,尾委曲如龍,臨於鉤陳,此又章顯前尤,著在內也
其後則有北宮井溢,南流逆理,數郡水出,流殺人民
後則訛言傳相驚震,女童入殿,鹹莫覺知
夫河者水陰,四瀆之長,今乃大決,沒漂陵邑,斯昭陰盛盈溢,違經絕紀之應也
乃昔之月,鼠巢於樹,野鵲變色
五月庚子,鳥焚其巢太山之域
《易》曰:“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啕
喪牛於易,兇
”言王者處民上,如鳥之處巢也,不顧恤百姓,百姓畔而去之,若鳥之自焚也,雖先快意說笑,其後必號而無及也
百姓喪其君,若牛亡其毛也,故稱兇
泰山,王者易姓告代之處,今正於岱宗之山,甚可懼也
三月癸未,大風自西搖祖宗寢廟,揚裂帷席,折拔樹木,頓僵車輦,毀壞檻屋,災及宗廟,足爲寒心!四月己亥,日蝕東井,轉旅且索,與既無異
己猶戊也,亥覆水也,明陰盛,咎在內
於戊己,虧君體,著絕世於皇極,顯禍敗及京都
於東井,變怪衆備,末重益大,來數益甚
成形之禍月以迫切,不救之患日寢屢深,咎敗灼灼若此,豈可以忽哉!
《書》雲:“高宗肜日,粵有雊雉
祖己曰:‘惟先假王正厥事
’”又曰:“雖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即飭椒房及掖庭耳
今皇后有所疑,便不便,其條刺,使大長秋來白之
吏拘於法,亦安足過?蓋矯枉者過直,古今同之
且財幣之省,特牛之祠,其於皇后,所以扶助德美,爲華寵也
咎根不除,災變相襲,祖宗且不血食,何戴侯也!傳不云乎!“以納失之者鮮
”審皇后欲從其奢與?朕亦當法孝武皇帝也,如此則甘泉、建章可復興矣
世俗歲殊,時變日化,遭事制宜,因時而移,舊之非者,何可放焉!郡子之道,樂因循而重改作
昔魯人爲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蓋惡之也
《詩》雲:“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孝文皇帝,朕之師也
皇太后,皇后成法也
假使太后在彼時不如職,今見親厚,又惡可以逾乎!皇后其刻心秉德,毋違先後之制度,力誼勉行,稱順婦道,減省羣事,謙約爲右,其孝東宮,毋厥朔望,推誠永究,爰何不臧!養名顯行,以息衆訁雚,垂則列妾,使有法焉
皇后深惟毋忽!
是時,大將軍鳳用事,威權尤盛
其後,比三年日蝕,言事者頗歸咎於鳳矣
而谷永等遂著之許氏,許氏自知爲鳳所不佑
久之,皇后寵亦益衰,而後宮多新愛
後姊平安剛侯夫人謁等爲媚道祝詛後宮有身者王美人及鳳等,事發覺,太后大怒,下吏考問,謁等誅死,許後坐廢處昭臺宮,親屬皆歸故郡山陽,後弟子平恩侯旦就國
凡立十四年而廢,在昭臺歲餘,還徙長定宮
後九年,上憐許氏,下詔曰:“蓋聞仁不遺遠,誼不忘親
前平安剛侯夫人謁坐大逆罪,家屬幸蒙赦令,歸故郡
朕惟平恩戴侯,先帝外祖,魂神廢棄,莫奉祭祀,念之未嘗忘於心
其還平恩侯旦及親屬在山陽郡者
”是歲,廢后敗
先是,廢后姊孊寡居,與定陵侯淳于長私通,因爲之小妻
長紿之曰:“我能白東宮,復立許後爲左皇后
”廢后因孊私賂遺長,數通書記相報謝
長書有悖謾,發覺,天子使廷尉孔光持節賜廢后藥,自殺,葬延陵交道廄西
孝成班婕妤
帝初即位選入後宮
始爲少使,蛾而大幸,爲婕妤,居增成舍,再就館,有男,數月失之
成帝遊於後庭,嘗欲與婕妤同輦載,婕妤辭曰:“觀古圖畫,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太后聞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婕妤誦《詩》及《竊窕》、《德象》、《女師》之篇
每進見上疏,依則古禮
自鴻嘉後,上稍隆於內寵
婕妤進侍者李平,平得幸,立爲婕妤
上曰:“始衛皇后亦從微起
”乃賜平姓曰衛,所謂衛婕妤也
其後,趙飛燕姊弟亦從自微賤興,逾越禮制,浸盛於前
班婕妤及許皇后皆失寵,稀復進見
鴻嘉三年,趙飛燕譖告許皇后、班婕妤挾媚道,祝詛後宮,詈及主上
許皇后坐廢
孝問班婕妤,婕妤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修正尚未蒙福,爲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爲也
”上善其對,憐憫之,賜黃金百斤
趙氏姊弟驕妒,婕妤恐久見危,求共養太后長信宮,上許焉
婕妤退處東宮,作賦自傷悼,其辭曰:
承祖考之遺德兮,何性命之淑靈,登薄軀於宮闕兮,充下陳於後庭
蒙聖皇之渥惠兮,當日月之盛明,揚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寵於增成
既過幸於非位兮,竊庶幾乎嘉時,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離以自思,陳女圖以鏡監兮,顧女史而問詩
悲晨婦之作戒兮,哀褒、閻之爲郵;美皇、英之女虞兮,榮任、姒之母周
雖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茲?歷年歲而悼懼兮,閔蕃華之不滋
痛陽祿與柘館兮,仍襁褓而離災,豈妾人之殃咎兮?將天命之不可求
白日忽已移光兮,遂闇莫而昧幽,猶被覆載之厚德兮,不廢捐於罪郵
奉共養於東宮兮,託長信之末流,共灑掃於帷幄兮,永終死以爲期
願歸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餘休
重曰:“潛玄官兮幽以清,應門閉兮禁闥扃
華殿塵兮玉階菭,中庭萋兮綠草生
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
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
神眇眇兮密靚處,君不御兮誰爲榮?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仰視兮雲屋,雙涕兮橫流
顧左右兮和顏,酌羽觴兮銷憂
惟人生兮一世,忽一過兮若浮
已獨享兮高明,處生民兮極休
勉虞精兮極樂,與福祿兮無期
《綠衣》兮《白華》,自古兮有之
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園陵,薨,因葬園中
孝成趙皇后,本長安宮人
初生時,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之
及壯,屬陽阿主家,學歌舞,號曰飛燕
成帝嘗微行出
過陽阿主,作樂,上見飛燕而說之,召入宮,大幸
有女弟復召入,俱爲婕妤,貴傾後宮
許後之廢也,上欲立趙婕妤
皇太后嫌其所出微甚,難之
太后姊子淳于長爲侍中,數往來傳語,得太后指,上立封趙婕妤父臨爲成陽侯
後月餘,乃立婕妤爲皇后
追以長前白罷昌陵功,封爲定陵侯
皇后既立,後寬少衰,而弟絕幸,爲昭儀
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爲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自後宮未嘗有焉
姊弟顓寵十餘年,卒皆無子
末年,定陶王來朝,王祖母傅太后私賂遺趙皇后、昭儀,定陶王竟爲太子
明年春,成帝崩
帝素強,無疾病
是時,楚思王衍、樑王立來朝,明旦當辭去,上宿供張白虎殿
又欲拜左將軍孔光爲丞相,已刻侯印書贊
昏夜平善,鄉晨,傅褲襪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晝漏上十刻而崩
民間歸罪趙昭儀,皇太后詔大司馬莽、丞相大司空曰:“皇帝暴崩,羣衆訁雚譁怪之
掖庭令輔等在後庭左右,侍燕迫近,雜與御史、丞相、廷尉治問皇帝起居發病狀
”趙昭儀自殺
哀帝既立,尊趙皇后爲皇太后,封太后弟侍中駙馬都尉欽爲新成侯
趙氏侯者凡二人
後數月,司隸解光奏言:
臣聞許美人及故中宮史曹宮皆御幸孝成皇帝,產子,子隱不見
臣遣從事掾業、史望驗問知狀者掖庭獄丞籍武,故中黃門王舜、吳恭、靳嚴,官婢曹曉、道房、張棄,故趙昭儀御者於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爲學事史,通《詩》,授皇后
房與宮對食,元延元年中宮語房曰:“陛下幸宮
”後數月,曉入殿中,見宮腹大,問宮
宮曰:“御幸有身
”其十月中,宮乳掖庭牛官令舍,有婢六人,中黃門田客持詔記,盛綠綈方底,封御史中丞印,予武曰:“取牛官令舍婦人新產兒,婢六人,盡置暴室獄,毋問兒男女,誰兒也!”武迎置獄,宮曰:“善臧我兒胞,丞知是何等兒也!”後三日,客持詔記與武,問:“兒死未?手書對牘背
”武即書對:“兒見在,未死
”有頃,客出曰:“上與昭儀大怒,奈何不殺?”武叩頭啼曰:“不殺兒,自知當死;殺之,亦死!”即因客奏封事,曰:“陛下未有繼嗣,子無貴賤,唯留意!”奏入,客復持詔記予武曰:“今夜漏上五刻,持兒與舜,會東交掖門
”武因問客:“陛下得武書,意何如?”曰:“瞠也
”武以兒付舜
舜受詔,內兒殿中,爲擇乳母,告“善養兒,且有賞
毋令漏泄!”舜擇棄爲乳母,時兒生八九日
後三日,客復持詔記,封如前予武,中有封小綠篋,記曰:“告武以篋中物書予獄中婦人,武自臨飲之
”武發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蹄書,曰:“告偉能:努力飲此藥,不可復入
女自知之!”偉能即宮
宮讀書已,曰:“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兒男也,額上有壯發,類孝元皇帝
今兒安在?危殺之矣!奈何令長信得聞之?宮飲藥死
後宮婢六人召入,出語武曰:“昭儀言‘女無過
寧自殺邪,若外家也?’我曹言願自殺
”即自繆死
武皆表奏狀
棄所養兒十一日,宮長李南以詔書取兒去,不知所置
許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館,數召入飾室中若舍,一歲再三召,留數月或半歲御幸
元延二年懷子,其十一月乳
詔使嚴持乳醫及五種和藥丸三,送美人所
後客子、偏、兼聞昭儀謂成帝曰:“常給我言從中宮來,即從中宮來,許美人兒何從生中?許氏竟當復立邪!”懟,以手自搗,以頭擊壁戶柱,從牀上自投地,啼泣不肯食,曰:“今當安置我,欲歸耳!”帝曰:“今故告之,反怒爲!殊不可曉也
”帝亦不食
昭儀曰:“陛下自知是,不食爲何?陛下常自言‘約不負女’,今美人有子,竟負約,謂何?”帝曰:“約以趙氏,故不立許氏
使天下無出趙氏上者,毋憂也!”後詔使嚴持綠囊書予許美人,告嚴曰:“美人當有以予女,受來,置飾室中簾南
”美人以葦篋一合盛所生兒,緘封,及綠囊報書予嚴
嚴持篋書,置飾室簾南去
帝與昭儀坐,使客子解篋緘
未已,帝使客子、偏、兼皆出,自閉戶,獨與昭儀在
須臾開戶,呼客子、偏、兼,使緘封篋及綠綈方底,推置屏風東
恭受詔,持篋方底予武,皆封以御史中丞印,曰:“告武:篋中有死兒,埋屏處,勿令人知
”武穿獄樓垣下爲坎,埋其中
故長定許貴人及故成都、平阿侯家婢王業、任孋、公孫習前免爲庶人,詔召入,屬昭儀爲私婢
成帝崩,未幸梓宮,倉卒悲哀之時,昭儀自知罪惡大,知業等故許氏、王氏婢,恐事泄,而以大婢羊子等賜予業等各且十人,以尉其意,屬“無道我家過失
”
元延二年五月,故掖庭令吾丘遵謂武曰:“掖庭丞吏以下皆與昭儀合通,無可與語者,獨欲與武有所言
我無子,武有子,是家輕族人,得無不敢乎?掖庭中御幸生子者輒死,又飲藥傷墮者無數,欲與武共言之大臣,票騎將軍貪耆錢,不足計事,奈何令長信得聞之?”遵後病困,謂武:“今我已死,前所語事,武不能獨爲也,慎語!”
皆在今年四月丙辰赦令前
臣謹案永光三年男子忠等髮長陵傅夫人冢
事更大赦,孝元皇帝下詔曰:“此朕不當所得赦也
”窮治,盡伏辜,天下以爲當
魯嚴公夫人殺世子,齊桓召而誅焉,《春秋》予之
趙昭儀傾亂聖朝,親滅繼嗣,家屬當伏天誅
前平安剛侯夫人謁坐大逆,同產當坐,以蒙赦令,歸故郡
今昭儀所犯尤悖逆,罪重於謁,而同產親屬皆在尊貴之位,迫近幃幄,羣下寒心,非所以懲惡崇誼示四方也
請事窮竟,丞相以下議正法
哀帝於是免新成侯趙欽、欽兄子成陽侯,皆爲庶人,將家屬徙遼西郡
時議郎耿育上疏言:
臣聞繼嗣失統,廢適立庶,聖人法禁,古今至戒
然大怕見歷知適,逡循固讓,委身吳粵,權變所設,不計常法,致位王季,以崇聖嗣,卒有天下,子孫承業,七八百載,功冠三王,道德最備,是以尊號追及大王
故世必有非常之變,然後乃有非常之謀
孝成皇帝自知繼嗣不以時立,念雖末有皇子,萬歲之後未能持國,權柄之重,制於女主,女主驕盛則耆欲無極,少主幼弱則大臣不使,世無周公抱負之輔,恐危社稷,傾亂天下
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仁孝子愛之恩,懷獨見之明,內斷於身,故廢后宮就館之漸,絕微嗣禍亂之根,乃欲致位陛下以安宗廟
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匱之計,又不知推演聖德,述先帝之志,乃反覆校省內,暴露私燕,誣污先帝傾惑之過,成結寵妾妒媚之誅,甚失賢聖遠見之明,逆負先帝憂國之意
夫論大德不拘俗,立大功不合衆,此乃孝成皇帝至思所以萬萬於衆臣,陛下聖德盛茂所以符合於皇天也,豈當世庸庸斗筲之臣所能及哉!且褒廣將順君父之美,匡救銷滅既往之過,古今通義也
事不當時固爭,防禍於未然,各隨指阿從,以求容媚,晏駕之後,尊號已定,萬事已訖,乃探追不及之事,訐揚幽昧之過,此臣所深痛也!
願下有司議,即如臣言,宜宣佈天下,使鹹嘵知先帝聖意所起
不然,空使謗議上及山陵,下流後世,遠聞百蠻,近布海內,甚非先帝託後之意也
蓋孝子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唯陛下省察!
哀帝爲太子,亦頗得趙太后力,遂不竟其事
傅太后恩趙太后,趙太后亦歸心,故成帝母及王氏皆怨之
哀帝崩,王莽白太后詔有司曰:“前皇太后與昭儀俱侍帷幄,姊弟專寵錮寢,執賊亂之謀,殘滅繼嗣以危宗廟,悖天犯祖,無爲天下母之義
貶皇太后爲孝成皇后,徙居北宮
”後月餘,復下詔曰:“皇后自知罪惡深大,朝請希闊,失婦道,無共養之禮,而有狼虎之毒,宗室所怨,海內之仇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誠非皇天之心
夫小不忍亂大謀,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
今廢皇后爲庶人,就其園
”是日自殺
立十六年而誅
先是,有童謠曰:“燕燕,尾涏,張公子,時相見
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
皇孫死,燕啄矢
”成帝每微行出,常與張放俱,而稱富平侯家,故曰張公子
倉琅根,宮門銅鍰也
孝元傅昭儀,哀帝祖母也
父河內溫人,蚤卒,母更嫁爲魏郡鄭翁妻,生男惲
昭儀少爲上官太后才人,自元帝爲太子,得進幸
元帝即位,立爲婕妤,甚有寵
爲人有材略,善事人,下至宮人左右,飲酒酹地,皆祝延之
產一男一女,女爲平都公主,男爲定陶恭王
恭王有材藝,尤愛於上
元帝既重傅婕妤,及馮婕妤亦幸,生中山孝王,上欲殊之於後宮,以二人皆有子爲王,上尚在,未得稱太后,乃更號曰昭儀,賜以印綬,在婕妤上
昭其儀,尊之也
至成、哀時,趙昭儀、董昭儀皆無子,猶稱焉
元帝崩,傅昭儀隨王歸國,稱定陶太后
後十年,恭王薨,子代爲王
王母曰丁姬
傅太后躬自養視,既壯大,成帝無繼嗣
時中山孝王在
元延四年,孝王及定陶王皆入朝
傅太后多以珍寶賂遺趙昭儀及帝舅票騎將軍王根,陰爲王求漢嗣
昭儀及根皆見上無子,欲豫自結爲久長計,更稱譽定陶王
上亦自器之,明年,遂徵定陶王立爲太子,語在《哀紀》
月餘,天子立楚孝王孫景爲定陶王,奉恭王后
太子議欲謝,少傅閻崇以爲:“《春秋》不以父命廢王父命,爲人後之禮不得顧私親,不當謝
”太傅趙玄以爲當謝,太子從之
詔問所以謝狀,尚書劾奏玄,左遷少府,以光祿勳師丹爲太傅
詔傅太后與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國邸,下有司議皇太子得與傅太后、丁姬相見不,有司秦議不得相見
頃之,成帝母王太后欲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太子家,成帝曰:“太子丞正統,當共養陛下,不得復顧私親
”王太后曰:“太子小,而傅太后抱養之
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
”於是令傅太后得至太子家
丁姬以不安養太子,獨不得
成帝崩,哀帝即位
王太后詔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宮
高昌侯董宏希指,上書言宜立丁姬爲帝太后
師丹劾奏:“宏懷邪誤朝,不道
”上初即位,謙讓,從師丹言止
後乃白令王太后下詔,尊定陶恭王爲恭皇
哀帝因是曰:“《春秋》‘母以子貴’,尊傅太后爲恭皇太后,丁姬爲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長信宮、中宮
追尊恭皇太后父爲崇祖侯,恭皇后父爲褒德侯
”後歲餘,遂下詔曰:“漢家之制,推親親以顯尊尊,定陶恭皇之號不宜複稱定陶
其尊恭皇太后爲帝太太后,丁後爲帝太后
”後又更號帝太太后爲皇太太后,稱永信宮,帝太后稱中安宮,而成帝母太皇太后本稱長信宮,成帝趙後爲皇太后,並四太后,各置少府、太僕,秩皆中二千石
爲恭皇立寢廟於京師,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序昭穆於前殿
傅太后父同產弟四人,曰子孟、中叔、子元、幼君
子孟子喜至大司馬,封高武侯
中叔子晏亦大司馬,封孔鄉侯
幼君子商封汝昌侯,爲太后父崇祖侯後,更號崇祖曰汝昌哀侯
太后同母弟鄭惲前死,以惲子業爲陽信侯,追尊惲爲陽信節侯
鄭氏、傅氏侯者凡六人,大司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十餘人
傅太后既尊,後尤驕,與成帝母語,至謂之嫗
與中山孝王母馮太后並事元帝,追怨之,陷以祝詛罪,令自殺
元壽元年崩,合葬渭陵,稱孝元傅皇后雲
定陶丁姬,哀帝母也,《易》祖師丁將軍之玄孫
家在山陽瑕丘,父至廬江太守
始,定陶恭王先爲山陽王,而丁氏內其女爲姬
王后姓張氏,其母鄭禮,即傅太后同母弟也
太后以親戚故,欲其有子,然終無有
唯丁姬河平四年生哀帝
丁姬爲帝太后,兩兄忠、明
明以帝舅封陽安侯
忠蚤死,封忠子滿爲平周侯
太后叔父憲、望,望爲左將軍,憲爲太僕
明爲大司馬票騎將軍,輔政
丁氏侯者凡二人,大司馬一人,將軍、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亦十餘人
丁、傅以一二年間暴興尤盛
然哀帝不甚假以權勢,權勢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建平二年,丁太后崩
上曰:“《詩》雲‘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昔季武子成寢,杜氏之墓在西階下,請合葬而許之
附葬之禮,自周興焉
孝子事亡如事存,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園
”遣大司馬票騎將軍明,東送葬於定陶,貴震山東
哀帝崩,王莽秉政,使有司舉奏丁、傅罪惡
莽以太皇太后詔皆免官爵,丁氏徙歸故郡
莽奏貶傅太后號爲定陶共王母,丁太后號曰丁姬
元始五年,莽復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與元帝山齊,懷帝太后、皇太太后璽綬以葬,不應禮
禮有改葬,請發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璽綬消滅,徙共王母及丁姬歸定陶,葬共王冢次,而葬丁姬復其故
”太后以爲既已之事,不須復發
莽固爭之,太后詔曰:“因故棺爲致槨作冢,祠以太牢
”謁者護既發傅太后冢,崩壓殺數百人;開丁姬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
莽復奏言:“前共王母生,僣居桂宮,皇天震怒,災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槨,此天見變以告,當改如媵妾也
臣前奏請葬丁姬復故,非是
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請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
”奏可
既開傅太后棺,臭聞數裏
公卿在位皆阿莽指,入錢帛,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凡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間皆平
莽又周棘其處以爲世戒雲
時有羣燕數千,銜土投丁姬穿中
丁、傅既敗,孔鄉侯晏將家屬徙合浦,宗族皆歸故郡
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傳
孝哀傅皇后,定陶太后從弟子也
哀帝爲定陶王時,傅太后欲重親,取以配王
王入爲漢太子,傅氏女爲妃
哀帝即位,成帝大行尚在前殿,而傅太后封傅妃父晏爲孔鄉侯,與帝舅陽安侯丁明同日俱封
時師丹諫,以爲:“天下自王者所有,親戚何患不富貴?而倉卒若是,其不久長矣!”晏封后月餘,傅妃立爲皇后
傅氏既盛,晏最尊重
哀帝崩,王莽白太皇太后下詔曰:“定陶共王太后與孔鄉侯晏同心合謀,背恩忘本,專恣不軌,與至尊同稱號,終沒,至乃配食於左坐,悖逆無道
今令孝哀皇后退就桂宮
”後月餘,復與孝成趙皇后俱廢爲庶人,就其園自殺
孝元馮昭儀,平帝祖母也
元帝即位二年,以選入後宮
時父奉世爲執金吾
昭儀始爲長使,數月至美人,後五年就館生男,拜爲婕妤
時父奉世爲右將軍光祿勳,奉世長男野王爲左馮翊,父子並居朝廷,議者以爲器能當其位,非用女寵故也
而馮婕妤內寵與傅昭儀等
建昭中,上幸虎圈鬥獸,後宮皆坐
熊佚出圈,攀檻欲上殿
左右貴人傅昭儀等皆驚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
上問:“人情驚懼,何故前當熊?”婕妤對曰:“猛獸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當之
”元帝嗟嘆,以此倍敬重焉
傅昭儀等皆慚
明年夏,馮婕妤男立爲信都王,尊婕妤爲昭儀
元帝崩,爲信都太后,與王俱居儲元宮
河平中,隨王之國
後徙中山,是爲孝王
後徵定陶王爲太子,封中山王舅參爲宜鄉侯
參,馮太后少弟也
是歲,孝王薨,有一男,嗣爲王,時未滿歲,有眚病,太后自養視,數禱祠解
哀帝即位,遣中郎謁者張由將醫治中山小王
由素有狂易病,病發怒去,西歸長安
尚書簿責擅去狀,由恐,因誣言中山太后祝詛上及太后
太后即傅昭儀也,素常怨馮太后,因是遣御史丁玄案驗,盡收御者官吏及馮氏昆弟在國者百餘人,分系雒陽、魏郡、鉅鹿
數十日無所得,更使中謁者令史立與丞相長史、大鴻臚丞雜治
立受傅太后指,幾得封侯,治馮太后女弟習及寡弟婦君之,死者數十人
巫劉吾服祝詛
醫徐遂成言習、君之曰:“武帝時醫修氏剌治武帝得二千萬耳,今愈上,不得封侯,不如殺上,令中山王代,可得封
”立等劾奏祝詛謀反,大逆
責問馮太后,無服辭
立曰:“熊之上殿何其勇,今何怯也!”太后還謂左右:“此乃中語,前世事,吏何用知之?是欲陷我效也!”乃飲藥自殺
先未死,有司請誅之,上不忍致法,廢爲庶人,徙雲陽宮
既死,有司復奏:“太后死在未廢前
”有詔以諸侯王太后儀葬之
宜鄉侯參、君之、習夫及子當相坐者,或自殺,或伏法
參女弁爲孝王后,有兩女,有司奏免爲庶人,與馮氏宗族徙歸故郡
張由以先告賜爵關內侯,史立遷中太僕
哀帝崩,大司徒孔光奏“由前誣告骨肉,立陷人入大辟,爲國家結怨於天下,以取秩遷,獲爵邑,幸蒙赦令,請免爲庶人,徒合浦”雲
中山衛姬,平帝母也
父子豪,中山盧奴人,官至衛尉
子豪女弟爲宣帝婕妤,生楚孝王;長女又爲元帝婕妤,生平陽公主
成帝時,中山孝王無子,上以衛氏吉祥,以子豪少女配孝王
元延四年,生平帝
平帝年二歲,孝王薨,代爲王
哀帝崩,無嗣
太皇太后與新都侯莽迎中山王立爲帝
莽欲顓國權,懲丁、傅行事,以帝爲成帝后,母衛姬及外家不當得至京師
乃更立宗室桃鄉侯子成都爲中山王,奉孝王后,遣少傅左將軍甄豐賜衛姬璽綬,即拜爲中山孝王后,以苦陘縣爲湯沐邑
又賜帝舅衛寶、寶弟玄爵關內侯
賜帝三妹,謁臣號修義君,哉皮爲承禮君,鬲子爲尊德君,食邑各二千戶
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久後受禍,即私與衛寶通書記,教衛後上書謝恩,因陳丁、傅舊惡,幾得至京師
莽白太皇太后詔有司曰:“中山孝王后深分明爲人後之義,條陳故定陶傅太后、丁姬悖天逆理,上僣位號,徙定陶王於信都,爲共王立廟於京師,如天子制,不畏天命,侮聖人言,壞亂法度,居非其制,稱非其號
是以皇天震怒,火燒其殿,六年之間大命不遂,禍殃仍重,竟令孝哀帝受其餘災,大失天心,夭命暴崩,又令共王祭祀絕廢,精魂無所依歸
朕惟孝王后深說經義,明鏡聖法,懼古人之禍敗,近事之咎殃,畏天命,奉聖言,是乃久保一國,長獲天祿,而令孝王永享無疆之祀,福祥之大者也
朕甚嘉之
夫褒義賞善,聖王之制,其以中山故安戶七千益中山後湯沐邑,加賜及中山王黃金各百斤,增傅相以下秩
”
衛後日夜啼泣,思見帝,而但益戶邑
宇復教令上書求至京師
會事發覺,莽殺宇,盡誅衛氏支屬
衛寶女爲中山王后,免後,徙合浦
唯衛後在,王莽篡國,廢爲家人,後歲餘卒,葬孝王旁
孝平王皇后,安漢公太傅大司馬莽女也
平帝即位,年九歲,成帝母太皇太后稱制,而莽秉政
莽欲依霍光故事,以女配帝,太后意不欲也
莽設變詐,令女必入,因以自重,事在《莽傳》
太后不得已而許之,遣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少府宗伯鳳、尚書令平晏納采、太師光、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左將軍孫建、執金吾尹賞、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劉歆及太卜、太史令以下四十九人賜皮弁素績,以禮雜卜筮,太牢祠宗廟,待吉月日
明年春,遣大司徒宮、大司空豐、左將軍建、右將軍甄邯、光祿大夫歆奉乘輿法駕,迎皇后於安漢公第
宮、豐、歆授皇后璽紱,登車稱警蹕,便時上林延壽門,入未央宮前殿
羣臣就位行禮,大赦天下
益封父安漢公地滿百里,賜迎皇后及行禮者,自三公以下至騶宰執事長樂、未央宮、安漢公第者,皆增秩,賜金、帛各有差
皇后立三月,以禮見高廟
尊父安漢公號曰宰衡,位在諸侯王上
賜公夫人號曰功顯君,食邑
封公子安爲褒新侯,臨爲賞都侯
後立歲餘,平帝崩
莽立孝宣帝玄孫嬰爲孺子,莽攝帝位,尊皇后爲皇太后
三年,莽即真,以嬰爲定安公,改皇太后號爲定安公太后
太后時年十八矣,爲人婉瘱有節操
自劉氏廢,常稱疾不朝會
莽敬憚傷哀,欲嫁之,乃更號爲黃皇室主,令立國將軍成新公孫建世子礻象飾將醫往問疾
後大怒,笞鞭其旁侍御
因發病,不肯起,莽遂不復強也
及漢兵誅莽,燔燒未央宮,後曰:“何面目以見漢家!”自投火中而死
贊曰:《易》著吉凶而言謙盈之效,天地鬼神至於人道靡不同之
夫女寵之興,由至微而體至尊,窮富貴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禍福之宗也
序自漢興,終於孝平,外戚後庭色寵著聞二十有餘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後四人而已
至如史良娣、王悼後、許恭哀後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託舊恩,不敢縱恣,是以能全
其餘大者夷滅,小者放流,嗚呼!鑑茲行事,變亦備矣
孝元皇后,王莽姑也
莽自謂黃帝之後,其《自本》曰:黃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
舜起嬀汭,以嬀爲姓
至周武王封舜後嬀滿於陳,是爲胡公,十三世生完
完字敬仲,奔齊,齊桓公以爲卿,姓田氏
十一世,田和有齊國,二世稱王,至王建爲秦所滅
項羽起,封建孫安爲濟北王
至漢興,安失國,齊人謂之“王家”,因以爲氏
文、景間,安孫遂字伯紀,處東平陵,生賀,字翁孺
爲武帝繡衣御史,逐捕魏郡羣盜堅盧等黨與,及吏畏懦逗留當坐者,翁孺皆縱不誅
它部御史暴勝之等奏殺二千石,誅千石以下,及通行飲食坐連及者,大部至斬萬餘人,語見《酷吏傳》
翁孺以奉使不稱免,嘆曰:“吾聞活千人者有封子孫,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
翁孺既免,而與東平陵終氏爲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裏,爲三老,魏郡人德之
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晉史卜之,曰:‘陰爲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
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
’其齊田乎!今王翁孺徙,正真其地,日月當之
元城郭東有五鹿之虛,即沙鹿地也
後八十年,當有貴女興天下”雲
翁孺生禁,字稚君,少學法律長安,爲廷尉史,本始三年,生女政君,即元后也
禁有大志,不修廉隅,好酒色,多取傍妻,凡有四女八男;長女君俠,次即元后政君,次君力,次君弟;長男鳳孝卿,次曼元卿,譚子元,崇少子,商子夏,立子叔,根稚卿,逢時委卿,唯鳳、崇與元后政君同母
母,適妻,魏郡李氏女也
後以妒去,更嫁爲河內苟賓妻
初,李親任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
及壯大,婉順得婦人道
嘗許嫁未行,所許者死
後東平王聘政君爲姬,未入,王薨
禁獨怪之,使卜數者相政君,“當大貴,不可言
”禁心以爲然,乃教書,學鼓琴
五鳳中,獻政君,年十八矣,入掖庭爲家人子
歲餘,會皇太子所愛幸司馬良娣病,且死,謂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諸娣妾良人更祝詛殺我
”太子憐之,且以爲然
及司馬良娣死,太子悲恚發病,忽忽不樂,因以過怒諸娣妾,莫得進見者
久之,宣帝聞太子恨過諸娣妾,欲順適其意,乃令皇后擇後宮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政君與在其中
及太子朝,皇后乃見政君等五人,微令旁長御問知太子所欲
太子殊無意於五人者,不得已於皇后,強應曰:“此中一人可
”是時政君坐近太子,又獨衣絳緣諸於,長御即以爲是
皇后使侍中杜輔、掖庭令濁賢交送政君太子宮,見丙殿
得御幸,有身
先是者,太子後宮娣妾以十數,御幸久者七八年,莫有子,及王妃一幸而有身
甘露三年,生成帝於甲館畫堂,爲世適皇孫
宣帝愛之,自名曰驁,字太孫,常置左右
後三年,宣帝崩,太子即位,是爲孝元帝
立太孫爲太子,以母王妃爲婕妤,封父禁爲陽平侯
後三日,婕妤立爲皇后,禁位特進,禁弟弘至長樂衛尉
永光二年,禁薨,諡曰頃侯
長子鳳嗣侯,爲衛尉侍中,皇后自有子後,希復進見
太子壯大,寬博恭慎,語在《成紀》
其後幸酒,樂燕樂,元帝不以爲能
而傅昭儀有寵於上,生定陶共王
王多材藝,上甚愛之,坐則側席,行則同輦,常有意欲廢太子而立共王
時鳳在位,與皇后、太子同心憂懼,刺侍中史丹擁右太子,語在《丹傳》
上亦以皇后素謹慎,而太子先帝所常留意,故得不廢
元帝崩,太子立,是爲孝成帝
尊皇后爲皇太后,以鳳爲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益封五千戶
王氏之興自鳳始
又封太后同母弟崇爲安成侯,食邑萬戶
鳳庶弟譚等皆賜爵關內侯,食邑
其夏,黃霧四塞終日
天子以問諫大夫楊興、博王駟勝等,對皆以爲:“陰盛侵陽之氣也
高祖之約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諸弟皆以無功爲侯,非高祖之約,外戚未曾有也,故天爲見異
”言事者多以爲然
鳳於是懼,上書辭謝曰:“陛下即位,思慕諒闇,故詔臣鳳典領尚書事,上無以明聖德,下無以益政治
今有茀星天地赤黃之異,咎在臣鳳,當伏顯戮,以謝天下
今諒門闇已畢,大義皆舉,宜躬親萬機,以承天心
”因乞骸骨辭職
上報曰:“朕承先帝聖緒,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陰陽錯繆,日月無光,赤黃之氣,充塞天下
咎在朕躬,今大將軍乃引過自予,欲上尚書事,歸大將軍印綬,罷大司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
朕委將軍以事,誠欲庶幾有成,顯先祖之功德
將軍其專心固意,輔朕之不逮,毋有所疑
”
後五年,諸吏散騎安成侯崇薨,諡曰共侯
有遺腹子奉世嗣侯,太后甚哀之
明年,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譚爲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紅陽侯,根曲陽侯,逢時高平侯
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太后同產唯曼蚤卒,餘畢侯矣
太后母李親,苟氏妻,生一男名參,寡居
頃侯禁在時,太后令禁還李親
太后憐參,欲以田蚡爲比而封之
上曰:“封田氏,非正也
”以參爲侍中水衡都尉
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
大將軍鳳用事,上遂謙讓無所顓
左右常薦光祿大夫劉向少子歆通達有異材
上召見歆,誦讀詩賦,甚說之,欲以爲中常侍,召取衣冠
臨當拜,左右皆曰:“未曉大將軍
”上曰:“此小事,何須關大將軍?”左右叩頭爭之
上於是語鳳,鳳以爲不可,乃止
其見憚如此
上即位數年,無繼嗣,體常不平
定陶共王來朝,太后與上承先帝意,遇共王甚厚,賞賜十倍於它王,不以往事爲纖介
共王之來朝也,天子留,不遣歸國
上謂共王:“我未有子,人命不諱,一朝有它,且不復相見
爾長留侍我矣!”其後,天子疾益有瘳,共王因留國邸,旦夕侍上,上甚親重
大將軍鳳心不便共王在京師,會日蝕,鳳因言:“日蝕,陰盛之象,爲非常異
定陶王雖親,於禮當奉藩在國
今留侍京師,詭正非常,故天見戒
宜遣王之國
”上不得已於鳳而許之
共王辭去,上與相對涕泣而決
京兆尹王章素剛直敢言,以爲鳳建遣共王之國非是,乃奏封事言日蝕之咎矣
天子召見章,延問以事,章對曰:“天道聰明,佑善而災惡,以瑞異爲符效
今陛下以未有繼嗣,引近定陶王,所以承宗廟,重社稷,上順天心,下安百姓
此正義善事,當有祥瑞,何故致災異?災異之發,爲大臣顓政者也
今聞大將軍猥歸日蝕之咎於定陶王,建遣之國,苟欲使天子孤立於上,顓擅朝事以便其私,非忠臣也
且日蝕,陰侵陽、臣顓君之咎,今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鳳不內省責,反歸咎善人,推遠定陶王
且鳳誣罔不忠,非一事也
前丞相樂昌侯商本以先帝外屬,內行篤,有威重,位歷將相,國家柱石臣也,其人守正,不肯詘節隨鳳委曲,卒用閨門之事爲鳳所罷,身以憂死,衆庶愍之
又鳳知其小婦弟張美人已嘗適人,於禮不宜配御至尊,託以爲宜子,內之後宮,苟以私其妻弟
聞張美人未嘗任身就館也
且羌胡尚殺首子以蕩腸正世,況於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此三者皆大事,陛下所自見,足以知其餘,及它所不見者
鳳不可令久典事,宜退使就第,選忠賢以代之
”
自鳳之白罷商後遣定陶王也,上不能平
及聞章言,天子感寤,納之,謂章曰:“微京兆尹直言,吾不聞社稷計!且唯賢知賢,君試爲朕求可以自輔者
”於是章奏封事,薦中山孝王舅琅邪太守馮野王“先帝時歷二卿,忠信質直,知謀有餘
野王以王舅出,以賢復人,明聖主樂進賢也
”上自爲太子時數聞野王先帝名卿,聲譽出鳳遠甚,方倚欲以代鳳
初,章每召見,上輒闢左右
時太后從弟長樂衛尉弘子侍中音獨側聽,具知章言,以語鳳
鳳聞之,稱病出就第,上疏乞骸骨,謝上曰:“臣材駑愚戇,得以外屬兄弟七人封爲列侯,宗族蒙恩,賞賜無量
輔政出入七年,國家委任臣鳳,所言輒聽,薦士常用
無一功善,陰陽不調,災異數見,咎在臣鳳奉職無狀,此臣一當退也
《五經》傳記,師所誦說,鹹以日蝕之咎在於大臣非其人,《易》曰‘折其右肱’,此臣二當退也
河平以來,臣久病連年,數出在外,曠職素餐,此臣三當退也
陛下以皇太后故不忍誅廢,臣猶自知當遠流放,又重自念,兄弟宗族所蒙不測,當殺身靡骨死輦轂下,不當以無益之故有離寢門之心,誠歲餘以來,所苦加侵,日日益甚,不勝大願,願乞骸骨,歸自治養,冀賴陛下神靈,未埋發齒,期月之間,幸得瘳愈,復望帷幄,不然,必置溝壑
臣以非材見私,天下知臣受恩深也;以病得全骸骨歸,天下知臣被恩見哀,重巍巍也
進退於國爲厚,萬無纖介之議
唯陛下哀憐!”其辭指甚哀,太后聞之爲垂涕,不御食
上少而親倚鳳,弗忍廢,乃報鳳曰:“朕秉事不明,政事多闕,故天變婁臻,鹹在朕躬
將軍乃深引過自予,欲乞骸骨而退,則朕將何向焉!《書》不云乎?‘公毋困我’
務專精神,安心自持,期於亟廖,稱朕意焉
”於是鳳起視事
上使尚書劾奏章:“知野王前以王舅出補吏,而私薦之,欲令在朝阿附諸侯;又知張美人體御至尊,而妄稱引羌胡殺子蕩腸,非所宜言
”遂下章吏
廷尉致其大逆罪,以爲“比上夷狄,欲絕繼嗣之端;背畔天子,私爲定陶王
”章死獄中,妻子徙合浦
自是公卿見鳳,側目而視,郡國守相、刺吏皆出其門
又以侍中太僕音爲御史大夫,列於三公
而五侯羣弟,爭爲奢移,賂遺珍寶,四面而至;後廷姬妾,各數十人,僮奴以千百數,羅鍾馨,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漸臺,洞門高廊閣道,連屬彌望
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陽最怒,壞決高都,連竟外杜,土山漸臺西白虎
”其奢僣如此
然皆通敏人事,好士養賢,傾財施予,以相高尚
鳳輔政凡十一歲
陽朔三年秋,鳳疾,天子數自臨問,親執其手,涕泣曰:“將軍病,如有不可言,平阿侯譚次將軍矣
”鳳頓首泣曰:“譚等雖與臣至親,行皆奢僣,無以率導百姓,不如御史大夫音謹敕,臣敢以死保之
”及鳳且死,上疏謝上,復固薦音自代,言譚等五人必不可用
天子然之
初,譚倨,不肯事鳳,而音敬鳳,卑恭如子,故薦之
鳳薨,天子臨吊贈寵,送以輕車介士,軍陳自長安至渭陵,諡曰敬成侯
子襄嗣侯,爲衛尉
御史大夫音竟代鳳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而平阿侯譚位特進,領城門兵
谷永說譚,令讓不受城門職,由是與音不平,語在《永傳》
音既以從舅越親用事,小心親職,歲餘,上下詔曰:“車騎將軍音宿衛忠正,勤勞國家,前爲御史大夫,以外親宜典兵馬,入爲將軍,不獲宰相之封,朕甚慊焉!其封音爲安陽侯,食邑與五侯等,俱三千戶
”
初,成都侯商嘗病,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宮,後又穿長安城,引內澧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立羽蓋,張周帷,輯濯越歌
上幸商第,見穿城引水,意恨,內銜之,未言
後微行出,過曲陽侯第,又見園中土山漸臺似類白虎殿
於是上怒,以讓車騎將軍音
商、根兄弟欲自黥、劓謝太后
上聞之大怒,乃使尚書責問司隸校尉、京兆尹:“知成都侯商擅穿帝城,決引澧水,曲陽侯根驕奢僣上,赤墀青瑣,紅陽侯立父子臧匿奸猾亡命,賓客爲羣盜,司隸、京兆皆阿縱不舉奏正法
”二人頓首省戶下
又賜車騎將軍音策書曰:“外家何甘樂禍敗,而欲自黥、劓,相戮辱於太后前,傷慈母之心,以危亂國!外家宗族強,上一身寢弱日久,今將一施之
君其召諸侯,令待府舍
”是日,詔尚書奏文帝時誅將軍薄昭故事
車騎將軍音藉槁請罪,商、立、根皆負斧質謝
上不忍誅,然後得已
久之,平阿侯譚薨,諡曰安侯,子仁嗣侯
太后憐弟曼蚤死,獨不封,曼寡婦渠供養東宮,子莽幼孤不及等比,常以爲語
平阿侯譚、成都侯商及在位多稱莽者
久之,上覆下詔追封曼爲新都哀侯,而子莽嗣爵爲新都侯
後又封太后姊子淳天長爲定陵侯
王氏親屬,侯者凡十人
上悔廢平阿侯譚不輔政而薨也,乃復進成都侯商以特進,領城門兵,置幕府,得舉吏如將軍
杜鄴說車騎將軍音令親附商,語在《鄴傳》
王氏爵位日盛,唯音爲修整,數諫正,有忠節,輔政八年,薨
吊贈如大將軍,諡曰敬侯
子舜嗣侯,爲太僕侍中
特進成都侯商代音爲大司馬衛將軍,而紅陽侯立位特進,領城門兵
商輔政四歲,病乞骸骨,天子憫之,更以爲大將軍,益封二千戶,賜錢百萬
商薨,吊贈如大將軍故事,諡曰景成侯,子況嗣侯
紅陽侯立次當輔政,有罪過,語在《孫寶傳》
上乃廢立,而用光祿勳曲陽侯根爲大司馬票騎將軍,歲餘益封千七百戶
高平侯逢時無材能名稱,是歲薨,諡曰戴侯,子買之嗣侯
綏和元年,上即位二十餘年無繼嗣,而定陶共王已薨,子嗣立爲王
王祖母定陶傅太后重賂遺票騎將軍根,爲王求漢嗣,根爲言,上亦欲立之,遂徵定陶王爲太子
時根輔政五歲矣,乞骸骨,上乃益封根五千戶,賜安車駟馬,黃金五百斤,罷就第
先是,定陵侯淳于長以外屬能謀議,爲衛尉侍中,在輔政之次
是歲,新都侯莽告長伏罪與紅陽侯立相連,長下獄死,立就國,語在《長傳》
故曲陽侯根薦莽以自代,上亦以爲莽有忠直節,遂擢莽從侍中騎都尉光祿大夫爲大司馬
歲餘,成帝崩,哀帝即位
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
哀帝初優莽,不聽
莽上書固乞骸骨而退
上乃下詔曰:“曲陽侯根前在位,建社稷策
侍中太僕安陽侯舜往時護太子家,導朕,忠誠專一,有舊恩
新都侯莽憂勞國家,執義堅固,庶幾與爲治,太皇太后詔休就第,朕甚閔焉
其益封根二千戶,舜五百戶,莽三百五十戶
以莽爲特進,朝朔望
”又還紅陽侯立京師
哀帝少而聞知五氏驕盛,心不能善,以初立,故優之
後月餘,司隸校尉解光奏:“曲陽侯根宗重身尊,三世據權,五將秉政,天下輻湊自效
根行貪邪,臧累鉅萬,縱橫恣意,大治室第,第中起土山,立兩市,殿上赤墀,戶青瑣;遊觀射獵,使奴從者被甲持弓弩,陳爲步兵;止宿離宮,水衡共張,發民治道,百姓苦其役
內懷奸邪,欲管朝政,推親近吏主簿張業以爲尚書,蔽上壅下,內塞王路,外交藩臣,驕奢僣上,壞亂制度,案根骨肉至親,社稷大臣,先帝棄天下,根不悲哀思慕,山陵未成,公聘取故掖庭女樂五官殷嚴、王飛君等,置酒歌舞,捐忘先帝厚恩,背臣子義
及根兄子成都侯況幸得以外親繼父爲列侯侍中,不思報厚恩,亦聘取故掖庭貴人以爲妻,皆無人臣禮,大不敬不道
”於是天子曰:“先帝遇根、況父子,至厚也,今乃背忘恩義!”以根嘗建社稷之策,遣就國
免況爲庶人,歸故郡
根及況父商所薦舉爲官者,皆罷
後二歲,傅太后、帝母丁姬皆稱尊號
有司奏:“新都侯莽前爲大司馬,貶抑尊號之議,虧損孝道,及平阿侯仁臧匿趙昭儀親屬,皆就國
”天下多冤王氏
諫大夫楊宣上封事言:“孝成皇帝深惟宗廟之重,稱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聖策深遠,恩德至厚
惟念先帝之意,豈不欲以陛下自代,奉承東宮哉!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數更憂傷,敕令親屬引領以避丁、傅
行道之人爲之隕涕,況於陛下,時登高遠望,獨不漸於延陵乎!”哀帝深感其言,復封商中子邑爲成都侯
元壽元年,日蝕
賢良對策多訟新都侯莽者,上於是徵莽及平阿侯仁還京師侍太后
曲陽侯根薨,國除
明年,哀帝崩,無子,太皇太后以莽爲大司馬,與共徵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爲平帝
帝年九歲,當年被疾,太后臨朝,委政於莽,莽顓威福
紅陽侯立莽諸父,平阿侯仁素剛直,莽內憚之,令大臣以罪過奏遣立、仁就國
莽日誑耀太后,言輔政致太平,羣臣奏請尊莽爲安漢公
後遂遣使者迫守立、仁令自殺
賜立諡曰荒侯,子柱嗣,仁諡曰刺侯,子術嗣
是歲,元始三年也
明年,莽風羣臣奏立莽女爲皇后
又奏尊莽爲宰衡,莽母及兩太子皆封爲列侯,語在《莽傳》
莽既外一羣臣,令稱已功德,又內媚事旁側長御以下,賂遺以千萬數
白尊太后姊妹君俠爲廣恩君,君力爲廣惠君,君弟爲廣施君,皆食湯沐邑,日夜共譽莽
莽又知太后婦人厭居深宮中,莽欲虞樂以市其權,乃令太后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
春幸繭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霸水而祓除;夏遊御宿、鄠、杜之間;秋歷東館,望昆明,集黃山宮;冬饗飲飛羽,校獵上蘭,登長平館,臨涇水而覽焉
太后所至屬縣,輒施恩惠,賜民錢、帛、牛、酒,歲以爲常
太后從容言曰:“我始入太子家時,見於丙殿,至今五六十歲尚頗識之
”莽因曰:“太子宮幸近,可一往遊觀,不足以爲勞
”於是太后幸太子宮,甚說
太后旁弄兒病在外舍,莽自親侯之
其欲得太后意如此
平帝崩,無子,莽徵宣帝玄孫選最少者廣戚侯子劉嬰,年二歲,託以卜相爲最吉
乃風公卿奏請立嬰爲孺子,令宰衡安漢公莽踐祚居攝,如周公傅成王故事
太后不以爲可,力不能禁,於是莽遂爲攝皇帝,改元稱制焉
俄而宗室安衆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惡之,更舉兵欲誅莽
太后聞之,曰:“人心不相遠也
我雖婦人,亦知莽必以是自危,不可
”其後,莽遂以符命自立爲真皇帝,先奉諸符瑞以白太后,太后大驚
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
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
莽使安陽侯舜諭指
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
舜既見,太后知其爲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
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爲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詳璽爲,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長御以下皆垂涕
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后:“臣等已無可言者
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爲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衆樂
莽又欲改太后漢家舊號,易其璽綬,恐不見聽,而莽疏屬王諫欲諂莽,上書言:“皇天廢去漢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稱尊號,當隨漢廢,以奉天命”
莽乃車駕至東宮,親以其書白太后
太后曰:“此言是也!”莽因曰:“此悖德之臣也,罪當誅!”於是冠軍張永獻符命銅璧,文言“太皇太后當爲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莽乃下詔曰:“予視羣公,鹹曰‘休哉!其文字非刻非畫,厥性自然’
予伏念皇天命予爲子,更命太皇太后爲‘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協於新、故交代之際,信於漢氏
哀帝之代,世傳行詔籌,爲西王母共具之祥,當爲歷代母,昭然著明
於祗畏天命,敢不欽承!謹以令月吉日,親率羣公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璽紱,以當順天心,光於四海焉
”太后聽許
莽於是鴆殺王諫,而封張永爲貢符子
初,莽爲安漢公時,又諂太后,奏尊元帝廟爲高宗,太后晏駕後當以禮配食雲
及莽改號太后爲新室文母,絕之於漢,不令得體元帝
墮壞孝元廟,更爲文母太后起廟,獨置孝元廟故殿以爲文母篹食堂,既成,名曰長壽宮
以太后在,故未謂之廟
莽以太后好出遊觀,乃車駕置酒長壽宮,請太后
既至,見孝元廟廢徹塗地,太后驚,泣曰:“此漢家宗廟,皆有神靈,與何治而壞之!且使鬼神無知,又何用廟爲!如令有知,我乃人之妃妾,豈宜辱帝之堂以陳饋食哉!”私謂左右曰:“此人嫚神多矣,能久得晁乎!”飲酒不樂而罷
自莽篡位後,知太后怨恨,求所以媚太后無不爲,然愈不說
莽更漢家黑貂,著黃貂,又改漢正朔伏臘日
太后令其官屬黑貂,至漢家正臘日,獨與其左右相對飲酒食
太后年八十四,建國五年二月癸丑崩
三月乙酉,合葬渭陵
莽詔大夫揚雄作誄曰:“太陰之精,沙麓之靈,作合於漢,配元生成
”著其協於元城沙麓
太陰精者,謂夢月也
太后崩後十年,漢兵誅莽
初,紅陽侯立就國南陽,與諸劉結恩,立少子丹爲中山太守
世祖初起,丹降,爲將軍,戰死
上閔之,封丹子泓爲武桓侯,至今
司徒掾班彪曰:三代以來,《春秋》所記,王公國君,與其失世,稀不以女寵
漢興,后妃之家呂、霍、上官,幾危國者數矣
及王莽之興,由孝元后歷漢四世爲天下母,饗國六十餘載,羣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
位號已移於天下,而元后卷卷猶握一璽,不欲以授莽,婦人之仁,悲夫!
莽自謂黃帝之後,其《自本》曰:黃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
舜起嬀汭,以嬀爲姓
至周武王封舜後嬀滿於陳,是爲胡公,十三世生完
完字敬仲,奔齊,齊桓公以爲卿,姓田氏
十一世,田和有齊國,二世稱王,至王建爲秦所滅
項羽起,封建孫安爲濟北王
至漢興,安失國,齊人謂之“王家”,因以爲氏
文、景間,安孫遂字伯紀,處東平陵,生賀,字翁孺
爲武帝繡衣御史,逐捕魏郡羣盜堅盧等黨與,及吏畏懦逗留當坐者,翁孺皆縱不誅
它部御史暴勝之等奏殺二千石,誅千石以下,及通行飲食坐連及者,大部至斬萬餘人,語見《酷吏傳》
翁孺以奉使不稱免,嘆曰:“吾聞活千人者有封子孫,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
翁孺既免,而與東平陵終氏爲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裏,爲三老,魏郡人德之
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晉史卜之,曰:‘陰爲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
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
’其齊田乎!今王翁孺徙,正真其地,日月當之
元城郭東有五鹿之虛,即沙鹿地也
後八十年,當有貴女興天下”雲
翁孺生禁,字稚君,少學法律長安,爲廷尉史,本始三年,生女政君,即元后也
禁有大志,不修廉隅,好酒色,多取傍妻,凡有四女八男;長女君俠,次即元后政君,次君力,次君弟;長男鳳孝卿,次曼元卿,譚子元,崇少子,商子夏,立子叔,根稚卿,逢時委卿,唯鳳、崇與元后政君同母
母,適妻,魏郡李氏女也
後以妒去,更嫁爲河內苟賓妻
初,李親任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
及壯大,婉順得婦人道
嘗許嫁未行,所許者死
後東平王聘政君爲姬,未入,王薨
禁獨怪之,使卜數者相政君,“當大貴,不可言
”禁心以爲然,乃教書,學鼓琴
五鳳中,獻政君,年十八矣,入掖庭爲家人子
歲餘,會皇太子所愛幸司馬良娣病,且死,謂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諸娣妾良人更祝詛殺我
”太子憐之,且以爲然
及司馬良娣死,太子悲恚發病,忽忽不樂,因以過怒諸娣妾,莫得進見者
久之,宣帝聞太子恨過諸娣妾,欲順適其意,乃令皇后擇後宮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政君與在其中
及太子朝,皇后乃見政君等五人,微令旁長御問知太子所欲
太子殊無意於五人者,不得已於皇后,強應曰:“此中一人可
”是時政君坐近太子,又獨衣絳緣諸於,長御即以爲是
皇后使侍中杜輔、掖庭令濁賢交送政君太子宮,見丙殿
得御幸,有身
先是者,太子後宮娣妾以十數,御幸久者七八年,莫有子,及王妃一幸而有身
甘露三年,生成帝於甲館畫堂,爲世適皇孫
宣帝愛之,自名曰驁,字太孫,常置左右
後三年,宣帝崩,太子即位,是爲孝元帝
立太孫爲太子,以母王妃爲婕妤,封父禁爲陽平侯
後三日,婕妤立爲皇后,禁位特進,禁弟弘至長樂衛尉
永光二年,禁薨,諡曰頃侯
長子鳳嗣侯,爲衛尉侍中,皇后自有子後,希復進見
太子壯大,寬博恭慎,語在《成紀》
其後幸酒,樂燕樂,元帝不以爲能
而傅昭儀有寵於上,生定陶共王
王多材藝,上甚愛之,坐則側席,行則同輦,常有意欲廢太子而立共王
時鳳在位,與皇后、太子同心憂懼,刺侍中史丹擁右太子,語在《丹傳》
上亦以皇后素謹慎,而太子先帝所常留意,故得不廢
元帝崩,太子立,是爲孝成帝
尊皇后爲皇太后,以鳳爲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益封五千戶
王氏之興自鳳始
又封太后同母弟崇爲安成侯,食邑萬戶
鳳庶弟譚等皆賜爵關內侯,食邑
其夏,黃霧四塞終日
天子以問諫大夫楊興、博王駟勝等,對皆以爲:“陰盛侵陽之氣也
高祖之約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諸弟皆以無功爲侯,非高祖之約,外戚未曾有也,故天爲見異
”言事者多以爲然
鳳於是懼,上書辭謝曰:“陛下即位,思慕諒闇,故詔臣鳳典領尚書事,上無以明聖德,下無以益政治
今有茀星天地赤黃之異,咎在臣鳳,當伏顯戮,以謝天下
今諒門闇已畢,大義皆舉,宜躬親萬機,以承天心
”因乞骸骨辭職
上報曰:“朕承先帝聖緒,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陰陽錯繆,日月無光,赤黃之氣,充塞天下
咎在朕躬,今大將軍乃引過自予,欲上尚書事,歸大將軍印綬,罷大司馬官,是明朕之不德也
朕委將軍以事,誠欲庶幾有成,顯先祖之功德
將軍其專心固意,輔朕之不逮,毋有所疑
”
後五年,諸吏散騎安成侯崇薨,諡曰共侯
有遺腹子奉世嗣侯,太后甚哀之
明年,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譚爲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紅陽侯,根曲陽侯,逢時高平侯
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太后同產唯曼蚤卒,餘畢侯矣
太后母李親,苟氏妻,生一男名參,寡居
頃侯禁在時,太后令禁還李親
太后憐參,欲以田蚡爲比而封之
上曰:“封田氏,非正也
”以參爲侍中水衡都尉
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
大將軍鳳用事,上遂謙讓無所顓
左右常薦光祿大夫劉向少子歆通達有異材
上召見歆,誦讀詩賦,甚說之,欲以爲中常侍,召取衣冠
臨當拜,左右皆曰:“未曉大將軍
”上曰:“此小事,何須關大將軍?”左右叩頭爭之
上於是語鳳,鳳以爲不可,乃止
其見憚如此
上即位數年,無繼嗣,體常不平
定陶共王來朝,太后與上承先帝意,遇共王甚厚,賞賜十倍於它王,不以往事爲纖介
共王之來朝也,天子留,不遣歸國
上謂共王:“我未有子,人命不諱,一朝有它,且不復相見
爾長留侍我矣!”其後,天子疾益有瘳,共王因留國邸,旦夕侍上,上甚親重
大將軍鳳心不便共王在京師,會日蝕,鳳因言:“日蝕,陰盛之象,爲非常異
定陶王雖親,於禮當奉藩在國
今留侍京師,詭正非常,故天見戒
宜遣王之國
”上不得已於鳳而許之
共王辭去,上與相對涕泣而決
京兆尹王章素剛直敢言,以爲鳳建遣共王之國非是,乃奏封事言日蝕之咎矣
天子召見章,延問以事,章對曰:“天道聰明,佑善而災惡,以瑞異爲符效
今陛下以未有繼嗣,引近定陶王,所以承宗廟,重社稷,上順天心,下安百姓
此正義善事,當有祥瑞,何故致災異?災異之發,爲大臣顓政者也
今聞大將軍猥歸日蝕之咎於定陶王,建遣之國,苟欲使天子孤立於上,顓擅朝事以便其私,非忠臣也
且日蝕,陰侵陽、臣顓君之咎,今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鳳不內省責,反歸咎善人,推遠定陶王
且鳳誣罔不忠,非一事也
前丞相樂昌侯商本以先帝外屬,內行篤,有威重,位歷將相,國家柱石臣也,其人守正,不肯詘節隨鳳委曲,卒用閨門之事爲鳳所罷,身以憂死,衆庶愍之
又鳳知其小婦弟張美人已嘗適人,於禮不宜配御至尊,託以爲宜子,內之後宮,苟以私其妻弟
聞張美人未嘗任身就館也
且羌胡尚殺首子以蕩腸正世,況於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此三者皆大事,陛下所自見,足以知其餘,及它所不見者
鳳不可令久典事,宜退使就第,選忠賢以代之
”
自鳳之白罷商後遣定陶王也,上不能平
及聞章言,天子感寤,納之,謂章曰:“微京兆尹直言,吾不聞社稷計!且唯賢知賢,君試爲朕求可以自輔者
”於是章奏封事,薦中山孝王舅琅邪太守馮野王“先帝時歷二卿,忠信質直,知謀有餘
野王以王舅出,以賢復人,明聖主樂進賢也
”上自爲太子時數聞野王先帝名卿,聲譽出鳳遠甚,方倚欲以代鳳
初,章每召見,上輒闢左右
時太后從弟長樂衛尉弘子侍中音獨側聽,具知章言,以語鳳
鳳聞之,稱病出就第,上疏乞骸骨,謝上曰:“臣材駑愚戇,得以外屬兄弟七人封爲列侯,宗族蒙恩,賞賜無量
輔政出入七年,國家委任臣鳳,所言輒聽,薦士常用
無一功善,陰陽不調,災異數見,咎在臣鳳奉職無狀,此臣一當退也
《五經》傳記,師所誦說,鹹以日蝕之咎在於大臣非其人,《易》曰‘折其右肱’,此臣二當退也
河平以來,臣久病連年,數出在外,曠職素餐,此臣三當退也
陛下以皇太后故不忍誅廢,臣猶自知當遠流放,又重自念,兄弟宗族所蒙不測,當殺身靡骨死輦轂下,不當以無益之故有離寢門之心,誠歲餘以來,所苦加侵,日日益甚,不勝大願,願乞骸骨,歸自治養,冀賴陛下神靈,未埋發齒,期月之間,幸得瘳愈,復望帷幄,不然,必置溝壑
臣以非材見私,天下知臣受恩深也;以病得全骸骨歸,天下知臣被恩見哀,重巍巍也
進退於國爲厚,萬無纖介之議
唯陛下哀憐!”其辭指甚哀,太后聞之爲垂涕,不御食
上少而親倚鳳,弗忍廢,乃報鳳曰:“朕秉事不明,政事多闕,故天變婁臻,鹹在朕躬
將軍乃深引過自予,欲乞骸骨而退,則朕將何向焉!《書》不云乎?‘公毋困我’
務專精神,安心自持,期於亟廖,稱朕意焉
”於是鳳起視事
上使尚書劾奏章:“知野王前以王舅出補吏,而私薦之,欲令在朝阿附諸侯;又知張美人體御至尊,而妄稱引羌胡殺子蕩腸,非所宜言
”遂下章吏
廷尉致其大逆罪,以爲“比上夷狄,欲絕繼嗣之端;背畔天子,私爲定陶王
”章死獄中,妻子徙合浦
自是公卿見鳳,側目而視,郡國守相、刺吏皆出其門
又以侍中太僕音爲御史大夫,列於三公
而五侯羣弟,爭爲奢移,賂遺珍寶,四面而至;後廷姬妾,各數十人,僮奴以千百數,羅鍾馨,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漸臺,洞門高廊閣道,連屬彌望
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陽最怒,壞決高都,連竟外杜,土山漸臺西白虎
”其奢僣如此
然皆通敏人事,好士養賢,傾財施予,以相高尚
鳳輔政凡十一歲
陽朔三年秋,鳳疾,天子數自臨問,親執其手,涕泣曰:“將軍病,如有不可言,平阿侯譚次將軍矣
”鳳頓首泣曰:“譚等雖與臣至親,行皆奢僣,無以率導百姓,不如御史大夫音謹敕,臣敢以死保之
”及鳳且死,上疏謝上,復固薦音自代,言譚等五人必不可用
天子然之
初,譚倨,不肯事鳳,而音敬鳳,卑恭如子,故薦之
鳳薨,天子臨吊贈寵,送以輕車介士,軍陳自長安至渭陵,諡曰敬成侯
子襄嗣侯,爲衛尉
御史大夫音竟代鳳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而平阿侯譚位特進,領城門兵
谷永說譚,令讓不受城門職,由是與音不平,語在《永傳》
音既以從舅越親用事,小心親職,歲餘,上下詔曰:“車騎將軍音宿衛忠正,勤勞國家,前爲御史大夫,以外親宜典兵馬,入爲將軍,不獲宰相之封,朕甚慊焉!其封音爲安陽侯,食邑與五侯等,俱三千戶
”
初,成都侯商嘗病,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宮,後又穿長安城,引內澧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立羽蓋,張周帷,輯濯越歌
上幸商第,見穿城引水,意恨,內銜之,未言
後微行出,過曲陽侯第,又見園中土山漸臺似類白虎殿
於是上怒,以讓車騎將軍音
商、根兄弟欲自黥、劓謝太后
上聞之大怒,乃使尚書責問司隸校尉、京兆尹:“知成都侯商擅穿帝城,決引澧水,曲陽侯根驕奢僣上,赤墀青瑣,紅陽侯立父子臧匿奸猾亡命,賓客爲羣盜,司隸、京兆皆阿縱不舉奏正法
”二人頓首省戶下
又賜車騎將軍音策書曰:“外家何甘樂禍敗,而欲自黥、劓,相戮辱於太后前,傷慈母之心,以危亂國!外家宗族強,上一身寢弱日久,今將一施之
君其召諸侯,令待府舍
”是日,詔尚書奏文帝時誅將軍薄昭故事
車騎將軍音藉槁請罪,商、立、根皆負斧質謝
上不忍誅,然後得已
久之,平阿侯譚薨,諡曰安侯,子仁嗣侯
太后憐弟曼蚤死,獨不封,曼寡婦渠供養東宮,子莽幼孤不及等比,常以爲語
平阿侯譚、成都侯商及在位多稱莽者
久之,上覆下詔追封曼爲新都哀侯,而子莽嗣爵爲新都侯
後又封太后姊子淳天長爲定陵侯
王氏親屬,侯者凡十人
上悔廢平阿侯譚不輔政而薨也,乃復進成都侯商以特進,領城門兵,置幕府,得舉吏如將軍
杜鄴說車騎將軍音令親附商,語在《鄴傳》
王氏爵位日盛,唯音爲修整,數諫正,有忠節,輔政八年,薨
吊贈如大將軍,諡曰敬侯
子舜嗣侯,爲太僕侍中
特進成都侯商代音爲大司馬衛將軍,而紅陽侯立位特進,領城門兵
商輔政四歲,病乞骸骨,天子憫之,更以爲大將軍,益封二千戶,賜錢百萬
商薨,吊贈如大將軍故事,諡曰景成侯,子況嗣侯
紅陽侯立次當輔政,有罪過,語在《孫寶傳》
上乃廢立,而用光祿勳曲陽侯根爲大司馬票騎將軍,歲餘益封千七百戶
高平侯逢時無材能名稱,是歲薨,諡曰戴侯,子買之嗣侯
綏和元年,上即位二十餘年無繼嗣,而定陶共王已薨,子嗣立爲王
王祖母定陶傅太后重賂遺票騎將軍根,爲王求漢嗣,根爲言,上亦欲立之,遂徵定陶王爲太子
時根輔政五歲矣,乞骸骨,上乃益封根五千戶,賜安車駟馬,黃金五百斤,罷就第
先是,定陵侯淳于長以外屬能謀議,爲衛尉侍中,在輔政之次
是歲,新都侯莽告長伏罪與紅陽侯立相連,長下獄死,立就國,語在《長傳》
故曲陽侯根薦莽以自代,上亦以爲莽有忠直節,遂擢莽從侍中騎都尉光祿大夫爲大司馬
歲餘,成帝崩,哀帝即位
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
哀帝初優莽,不聽
莽上書固乞骸骨而退
上乃下詔曰:“曲陽侯根前在位,建社稷策
侍中太僕安陽侯舜往時護太子家,導朕,忠誠專一,有舊恩
新都侯莽憂勞國家,執義堅固,庶幾與爲治,太皇太后詔休就第,朕甚閔焉
其益封根二千戶,舜五百戶,莽三百五十戶
以莽爲特進,朝朔望
”又還紅陽侯立京師
哀帝少而聞知五氏驕盛,心不能善,以初立,故優之
後月餘,司隸校尉解光奏:“曲陽侯根宗重身尊,三世據權,五將秉政,天下輻湊自效
根行貪邪,臧累鉅萬,縱橫恣意,大治室第,第中起土山,立兩市,殿上赤墀,戶青瑣;遊觀射獵,使奴從者被甲持弓弩,陳爲步兵;止宿離宮,水衡共張,發民治道,百姓苦其役
內懷奸邪,欲管朝政,推親近吏主簿張業以爲尚書,蔽上壅下,內塞王路,外交藩臣,驕奢僣上,壞亂制度,案根骨肉至親,社稷大臣,先帝棄天下,根不悲哀思慕,山陵未成,公聘取故掖庭女樂五官殷嚴、王飛君等,置酒歌舞,捐忘先帝厚恩,背臣子義
及根兄子成都侯況幸得以外親繼父爲列侯侍中,不思報厚恩,亦聘取故掖庭貴人以爲妻,皆無人臣禮,大不敬不道
”於是天子曰:“先帝遇根、況父子,至厚也,今乃背忘恩義!”以根嘗建社稷之策,遣就國
免況爲庶人,歸故郡
根及況父商所薦舉爲官者,皆罷
後二歲,傅太后、帝母丁姬皆稱尊號
有司奏:“新都侯莽前爲大司馬,貶抑尊號之議,虧損孝道,及平阿侯仁臧匿趙昭儀親屬,皆就國
”天下多冤王氏
諫大夫楊宣上封事言:“孝成皇帝深惟宗廟之重,稱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聖策深遠,恩德至厚
惟念先帝之意,豈不欲以陛下自代,奉承東宮哉!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數更憂傷,敕令親屬引領以避丁、傅
行道之人爲之隕涕,況於陛下,時登高遠望,獨不漸於延陵乎!”哀帝深感其言,復封商中子邑爲成都侯
元壽元年,日蝕
賢良對策多訟新都侯莽者,上於是徵莽及平阿侯仁還京師侍太后
曲陽侯根薨,國除
明年,哀帝崩,無子,太皇太后以莽爲大司馬,與共徵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爲平帝
帝年九歲,當年被疾,太后臨朝,委政於莽,莽顓威福
紅陽侯立莽諸父,平阿侯仁素剛直,莽內憚之,令大臣以罪過奏遣立、仁就國
莽日誑耀太后,言輔政致太平,羣臣奏請尊莽爲安漢公
後遂遣使者迫守立、仁令自殺
賜立諡曰荒侯,子柱嗣,仁諡曰刺侯,子術嗣
是歲,元始三年也
明年,莽風羣臣奏立莽女爲皇后
又奏尊莽爲宰衡,莽母及兩太子皆封爲列侯,語在《莽傳》
莽既外一羣臣,令稱已功德,又內媚事旁側長御以下,賂遺以千萬數
白尊太后姊妹君俠爲廣恩君,君力爲廣惠君,君弟爲廣施君,皆食湯沐邑,日夜共譽莽
莽又知太后婦人厭居深宮中,莽欲虞樂以市其權,乃令太后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
春幸繭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霸水而祓除;夏遊御宿、鄠、杜之間;秋歷東館,望昆明,集黃山宮;冬饗飲飛羽,校獵上蘭,登長平館,臨涇水而覽焉
太后所至屬縣,輒施恩惠,賜民錢、帛、牛、酒,歲以爲常
太后從容言曰:“我始入太子家時,見於丙殿,至今五六十歲尚頗識之
”莽因曰:“太子宮幸近,可一往遊觀,不足以爲勞
”於是太后幸太子宮,甚說
太后旁弄兒病在外舍,莽自親侯之
其欲得太后意如此
平帝崩,無子,莽徵宣帝玄孫選最少者廣戚侯子劉嬰,年二歲,託以卜相爲最吉
乃風公卿奏請立嬰爲孺子,令宰衡安漢公莽踐祚居攝,如周公傅成王故事
太后不以爲可,力不能禁,於是莽遂爲攝皇帝,改元稱制焉
俄而宗室安衆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惡之,更舉兵欲誅莽
太后聞之,曰:“人心不相遠也
我雖婦人,亦知莽必以是自危,不可
”其後,莽遂以符命自立爲真皇帝,先奉諸符瑞以白太后,太后大驚
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
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
莽使安陽侯舜諭指
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
舜既見,太后知其爲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
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爲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詳璽爲,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長御以下皆垂涕
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后:“臣等已無可言者
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爲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衆樂
莽又欲改太后漢家舊號,易其璽綬,恐不見聽,而莽疏屬王諫欲諂莽,上書言:“皇天廢去漢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稱尊號,當隨漢廢,以奉天命”
莽乃車駕至東宮,親以其書白太后
太后曰:“此言是也!”莽因曰:“此悖德之臣也,罪當誅!”於是冠軍張永獻符命銅璧,文言“太皇太后當爲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莽乃下詔曰:“予視羣公,鹹曰‘休哉!其文字非刻非畫,厥性自然’
予伏念皇天命予爲子,更命太皇太后爲‘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協於新、故交代之際,信於漢氏
哀帝之代,世傳行詔籌,爲西王母共具之祥,當爲歷代母,昭然著明
於祗畏天命,敢不欽承!謹以令月吉日,親率羣公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璽紱,以當順天心,光於四海焉
”太后聽許
莽於是鴆殺王諫,而封張永爲貢符子
初,莽爲安漢公時,又諂太后,奏尊元帝廟爲高宗,太后晏駕後當以禮配食雲
及莽改號太后爲新室文母,絕之於漢,不令得體元帝
墮壞孝元廟,更爲文母太后起廟,獨置孝元廟故殿以爲文母篹食堂,既成,名曰長壽宮
以太后在,故未謂之廟
莽以太后好出遊觀,乃車駕置酒長壽宮,請太后
既至,見孝元廟廢徹塗地,太后驚,泣曰:“此漢家宗廟,皆有神靈,與何治而壞之!且使鬼神無知,又何用廟爲!如令有知,我乃人之妃妾,豈宜辱帝之堂以陳饋食哉!”私謂左右曰:“此人嫚神多矣,能久得晁乎!”飲酒不樂而罷
自莽篡位後,知太后怨恨,求所以媚太后無不爲,然愈不說
莽更漢家黑貂,著黃貂,又改漢正朔伏臘日
太后令其官屬黑貂,至漢家正臘日,獨與其左右相對飲酒食
太后年八十四,建國五年二月癸丑崩
三月乙酉,合葬渭陵
莽詔大夫揚雄作誄曰:“太陰之精,沙麓之靈,作合於漢,配元生成
”著其協於元城沙麓
太陰精者,謂夢月也
太后崩後十年,漢兵誅莽
初,紅陽侯立就國南陽,與諸劉結恩,立少子丹爲中山太守
世祖初起,丹降,爲將軍,戰死
上閔之,封丹子泓爲武桓侯,至今
司徒掾班彪曰:三代以來,《春秋》所記,王公國君,與其失世,稀不以女寵
漢興,后妃之家呂、霍、上官,幾危國者數矣
及王莽之興,由孝元后歷漢四世爲天下母,饗國六十餘載,羣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
位號已移於天下,而元后卷卷猶握一璽,不欲以授莽,婦人之仁,悲夫!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
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輔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馬,語在《元后傳》
唯莽父曼蚤死,不侯
莽羣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爲恭儉
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
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
又外交英俊,內事諸父,曲有禮意
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鳳且死,以託太后及帝,拜爲黃門郎,遷射聲校尉
久之,叔父成都侯商上書,願分戶邑以封莽,及長樂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騎校尉箕閎、上谷都尉陽並、中郎陳湯,皆當世名士,鹹爲莽言,上由是賢莽
永始元年,封莽爲新都侯,國南陽新野之都鄉,千五百戶
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宿衛謹敕,爵位益尊,節操愈謙
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
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衆
故在位更推薦之,遊者爲之談說,虛譽隆洽,傾其諸父矣
敢爲激發之行,處之不慚恧
莽兄永爲諸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學博士門下
莽休沐出,振車騎,奉羊酒,勞遺其師,恩施下竟同學
諸生縱觀,長老嘆息
光年小於莽子宇,莽使同日內婦,賓客滿堂
須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當飲某藥,比客罷者數起焉
嘗私買侍婢,昆弟或頗聞知,莽因曰:“後將軍朱子元無子,莽聞此兒種宜子,爲買之
”即日以婢奉子元
其匿情求名如此
是時,太后姊子淳于長以材能爲九卿,先進在莽右
莽陰求其罪過,因大司馬曲陽侯根白之,長伏誅,莽以獲忠直,語在《長傳》
根因乞骸骨,薦莽自代,上遂擢爲大司馬
是歲,綏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
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已不倦,聘諸賢良以爲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爲儉約
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見之者以爲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
輔政歲餘,成帝崩,哀帝即位,尊皇太后爲太皇太后
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
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書令詔莽曰:“先帝委政於君而棄羣臣,朕得奉宗廟,誠嘉與君同心合意
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順先帝之意,朕甚悲傷焉
已詔尚書待君奏事
”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聞太后詔,甚悲
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
”太后復令莽視事
時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丁姬在,高昌侯董宏上書言:“《春秋》之義,母以子貴,丁姬宜上尊號
”莽與師丹共劾宏誤朝不道,語在《丹傳》
後日,未央宮置酒,內者令爲傅太后張幄坐於太皇太后坐旁
莽案行,責內者令曰:“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與至尊並!”徹去,更設坐,傅太后聞之,大怒,不肯會,重怨恚莽
莽復乞骸骨,哀帝賜莽黃金五百斤,安車駟馬,罷就第
公卿大夫多稱之者,上乃加恩寵,置使家,中黃門十日一賜餐
下詔曰:“新都侯莽憂勞國家,執義堅固,朕庶幾與爲治
太皇太后詔莽就第,朕甚閔焉
其以黃郵聚戶三百五十益封莽,位特進,給事中,朝朔望見禮如三公
車駕乘綠車從
”後二歲,傅太后、丁姬皆稱尊號,丞相朱博奏:“莽前不廣尊尊之義,抑貶尊號,虧損孝道,當伏顯戮,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請免爲庶人
”上曰:“以莽與太皇太后有屬,勿免,遣就國
”
莽杜門自守,其中子獲殺奴,莽切責獲,令自殺
在國三歲,吏上書冤訟莽者以百數
元壽元年,日食,賢良周護、宋崇等對策深頌莽功德,上於是徵莽
始莽就國,南陽太守以莽貴重,選門下掾宛孔休守新都相
休謁見莽,莽盡禮自納,休亦聞其名,與相答
後莽疾,休侯之,莽緣恩意,進其玉具寶劍,欲以爲好
休不肯受,莽因曰:“誠見君面有瘢,美玉可以滅瘢,欲獻其瑑耳
”即解其瑑,休復辭讓
莽曰:“君嫌其賈邪?”遂椎碎之,自裹以進休,休乃受
及莽徵去,欲見休,休稱疾不見
莽還京師歲餘,哀帝崩,無子,而傅太后、丁太后皆先薨,太皇太后即日駕之未央宮收取璽綬,遣使者馳召莽
詔尚書,諸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
莽白:“大司馬高安侯董賢年少,不合衆心,收印綬
”賢即日自殺
太后詔公卿舉可大司馬者,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舉莽,前將軍何武、後將軍公孫祿互相舉
太后拜莽爲大司馬,與議立嗣
安陽侯王舜,莽之從弟,其人修飭,太后所信愛也,莽白以舜爲車騎將軍,使迎中山王奉成帝后,是爲孝平皇帝
帝年九歲,太后臨朝稱制,委政於莽
莽白趙氏前害皇子,傅氏驕僣,遂廢孝成趙皇后、孝哀傅皇后,皆令自殺,語在《外戚傳》
莽以大司徒孔光名儒,相三主,太后所敬,天下信之,於是盛尊事光,引光女婿甄邯爲侍中奉車都尉
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說者,莽皆傅致其罪,爲請奏,令邯持與光
光素畏慎,不敢不上之,莽白太后,輒可其奏
於是前將軍何武、後將軍公孫祿坐互相舉免,丁、傅及董賢親屬皆免官爵,徙遠方
紅陽侯立,太后親弟,雖不居位,莽以諸父內敬憚之,畏立從容言太后,令已不得肆意,乃復令光奏立舊惡:“前知定陵侯淳于長犯大逆罪,多受其賂,爲言誤朝;後白以官婢楊寄私子爲皇子,衆言曰呂氏、少帝復出,紛紛爲天下所疑,難以示來世,成襁褓之功
請遣立就國
”太后不聽
莽曰:“今漢家衰,比世無嗣,太后獨代幼主統政,誠可畏懼,力用公正先天下,尚恐不從,今以私恩逆大臣議如此,羣下傾邪,亂從此起!宜可且遣就國,安後復徵召之
”太后不得已,遣立就國
莽之所以脅持上下,皆此類也
於是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
王舜、王邑爲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機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爲爪牙
豐子尋、歆子棻、涿郡崔發、南陽陳崇皆以材能幸於莽
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爲,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於衆庶
始,風益州令塞處蠻夷獻白雉,元始元年正月,莽白太后下詔,以白雉薦宗廟
羣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大司馬莽定策定宗廟
故大司馬霍光有安宗廟之功,益封三萬戶,疇其爵邑,比蕭相國
莽宜如光故事
”太后問公卿曰:“誠以大司馬有大功當著之邪?將以骨肉故欲異之也?”於是羣臣乃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聖王之法,臣有大功則生有美號,故周公及身在而託號於周
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上應古制,下準行事,以順天心
”太后詔尚書具其事
莽上書言:“臣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定策,今願獨條光等功賞,寢置臣莽,勿隨輩列
”甄邯白太后下詔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屬有親者,義不得阿
君有安宗廟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隱不揚
君其勿辭
”莽覆上書讓
太后詔謁者引莽待殿東箱,莽稱疾不肯入
太后使尚書令恂詔之曰:“君以選故而辭以疾,君任重,不可闕,以時亟起
”莽遂固辭
太后復使長信太僕閎承製召莽,莽固稱疾
左右白太后,宜勿奪莽意,但條孔光等,莽乃肯起
太后下詔曰:“太傅博山侯光宿衛四世,世爲傅相,忠考仁篤,行義顯著,建議定策,益封萬戶,以光爲太師,與四輔之政
車騎將軍安陽侯舜積累仁孝,使迎中山王,折衝萬里,功德茂著,益封萬戶,以舜爲太保
左將軍光祿勳豐宿衛三世,忠信仁篤,使迎中山王,輔導共養,以安宗廟,封豐爲廣陽侯,食邑五千戶,以豐爲少傅
皆授四輔之職,疇其爵邑,各賜第一區
侍中奉車都尉邯宿衛勤勞,建議定策,封邯爲承陽侯,食邑二千四百戶
”四人既受賞,莽尚未起,羣臣覆上言:“莽雖克讓,朝所宜章,以時加賞,明重元功,無使百僚元元失望
”太后乃下詔曰:“大司馬新都侯莽三世爲三公,典周公之職,建萬世策,功德爲忠臣宗,化流海內,遠人慕義,越裳氏重譯獻白雉
其以召陵,新息二縣戶二萬八千益封莽,復其後嗣,疇其爵邑,封功如蕭相國
以莽爲太傅,幹四輔之事,號曰安漢公
以故蕭相國甲第爲安漢公第,定著於令,傳之無窮
”
於是莽爲惶恐,不得已而起受策
策曰:“漢危無嗣,而公定之;四輔之職,三公之任,而公幹之;羣僚衆位,而公宰之;功德茂著,宗廟以安,蓋白雉之瑞,周成象焉
故賜嘉號曰安漢公,輔翼於帝,期於致平,毋違朕意
”莽受太傅安漢公號,讓還益封疇爵邑事,雲願須百姓家給,然後加賞
羣公復爭,太后詔曰:“公自期百姓家給,是以聽之
其令公奉、舍人賞賜皆倍故
百姓家給人足,大司徒、大司空以聞
”莽復讓不受,而建言宜立諸侯王后及高祖以來功臣子孫,大者封侯,或賜爵關內侯食邑,然後及諸在位,各有第序
上尊宗廟,增加禮樂;下惠士民鰥寡,恩澤之政無所不施
語在《平紀》
莽既說衆庶,又欲專斷,知太后厭政,乃風公卿奏言:“往者,吏以功次遷至二千石,及州部所舉茂材異等吏,率多不稱,宜皆見安漢公
又太后不宜親省小事
”令太后下詔曰:“皇帝幼年,朕且統政,比加元服
今衆事煩碎,朕春秋高,精氣不堪,殆非所以安躬體而育養皇帝者也
故選忠賢,立四輔,羣下勸職,永以康寧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自今以來,惟封爵乃以聞
他事,安漢公、四輔平決
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輒引入至近署對安漢公,考故官,問新職,以知其稱否
”於是莽人人延問,緻密恩意,厚加贈送,其不合指,顯奏免之,權與人主侔矣
莽欲以虛名說太后,白言:“新承前孝哀丁、傅奢侈之後,百姓未贍者多,太后宜且衣繒練,頗損膳,以視天下
”莽因上書,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
於是公卿皆慕效焉
莽師羣臣奏言:“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練,減御膳,誠非所以輔精氣,育皇帝,安宗廟也
臣莽數叩頭省戶下,白爭未見許
今幸賴陛下德澤,間者風雨時,甘露降,神芝生,蓂莢、朱草、嘉禾、休徵同時並至
臣莽等不勝大願,願陛下愛精休神,闊略思慮,遵帝王之常服,復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盡歡心,備共養
惟哀省察!”莽又令太后下詔曰:“蓋聞母后之義,思不出乎門閾
國不蒙佑,皇帝年在襁褓,未任親政,戰戰兢兢,懼於宗廟之不安
國家之大綱,微朕孰當統之?是以孔子見南子,周公居攝,蓋權時也
勤身極思,憂勞未綏,故國奢則視之以儉,矯枉者過其正,而朕不身帥,將謂天下何!夙夜夢想,五穀豐熟,百姓家給,比皇帝加元服,委政而授焉
今誠未皇於輕靡而備味,庶幾與百僚有成,其勖之哉!”每有水旱,莽輒素食,左右以白
太后遣使者詔莽曰:“聞公菜食,憂民深矣
今秋幸熟,公勤於職,以時食肉,愛身爲國
”
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
”又遣王昭君女須卜居次入待
所以誑耀媚事太后,下至旁側長御,方故萬端
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爲皇后,以固其權,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長秋宮未建,液廷媵未充
乃者,國家之難,本從亡嗣,配取不正
請考論《五經》,定取禮,正十二女之義,以廣繼嗣
博採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長安者適子女
”事下有司,上衆女名,王氏女多在選中者
莽恐其與已女爭,即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與衆女並採
”太后以爲至誠,乃下詔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採
”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餘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戶下,鹹言:“明詔聖德巍巍如彼,安漢公盛勳堂堂若此,今當立後,獨奈何廢公女?天下安所歸命!願得公女爲天下母
”莽遣長安以下分部曉止公卿及諸生,而上書者愈甚
太后不得已,聽公卿採莽女
莽復自白:“宜博選衆女
”公卿爭曰:“不宜採諸女以貳正統
”莽白:“願見女
”太后遣長樂少府、宗正、尚書令納采見女,還奏言:“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
”有詔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廟,雜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封遇父母得位,所謂‘康強’之佔,‘逢吉’之符也
”信鄉侯佟上言:“《春秋》,天子將娶於紀,則褒紀子稱侯,安漢公國未稱古制
事下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封后父百里,尊而不臣,以重宗廟,孝之至也
佟言應禮,可許
請以新野田二萬五千六百頃益封莽,滿百里
”莽謝曰:“臣莽子女誠不足以配至尊,復聽衆議,益封臣莽
伏自惟念,得託肺腑,獲爵士,如使子女誠能奉稱聖德,臣莽國邑足以共朝貢,不須復加益地之寵
願歸所益
”太后許之
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黃金二萬斤,爲錢二萬萬
”莽深辭讓,受四千萬,而以其三千三百萬予十一媵家
羣臣復言:“今皇后受騁,逾羣妾亡幾
”有詔,復益二千三百萬,合爲三千萬
莽復以其千萬分予九族貧者
陳崇時爲大司徒司直,與張敞孫竦相善
竦者博通士,爲崇草奏,稱莽功德,崇奏之,曰:
竊見安漢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麗之時,蒙兩宮厚骨肉之寵,被諸父赫赫之光,財饒勢足,亡所牾意,然而折節行仁,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妃匹無二,閨門之內,孝友之德,衆莫不聞;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於故舊,篤於師友
孔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公之謂矣
及爲侍中,故定陵侯淳于長有大逆罪,公不敢私,建白誅討
周公誅管、蔡,季子鴆叔牙,公之謂矣
是以孝成皇帝命公大司馬,委以國統
孝哀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指求美,造作二統,公手劾之,以定大綱
建白定陶太后不宜在乘輿幄坐,以明國體
《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圉”,公之謂矣
深執謙退,推誠讓位
定陶太后欲立僣號,憚彼面剌幄坐之義,佞惑之雄,朱博之疇,懲此長、宏手劾之事,上下一心,讒賊交亂,詭闢制度,遂成篡號,斥逐仁賢,誅殘戚屬,而公被胥、原之訴,遠去就國,朝政崩壞,綱紀廢馳,危亡之禍,不隧如發
《詩》雲“人之雲亡,邦國殄顇,”公之謂矣
當此之時,官亡儲主,董賢據重,加以傅氏有女之援,皆自知得罪天下,結仇中山,則必同憂,斷金相翼,借假遺詔,頻用賞誅,先除所憚,急引所附,遂誣往冤,更懲遠屬,事勢張見,其不難矣!賴公方入,即時退賢,及其黨親
當此之時,公遠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乘其未堅,厭其未發,震起機動,敵人摧折,雖有賁、育不及持剌,雖有樗裏不及回知,雖有鬼谷不及造次,是故董賢喪其魂魄,遂自絞殺
人不還踵,日不移晷,霍然四除,更爲寧朝
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禍
《詩》雲“惟師尚父,時惟鷹揚,亮彼武王,”孔子曰“敏則有功,”公之謂矣
於是公乃白內故泗水相豐、斄令邯,與大司徒光、車騎將軍舜建定社稷,奉節東迎,皆以功德受封益土,爲國名臣
《書》曰“知人則哲”,公之謂也
公卿鹹嘆公德,同盛公勳,皆以周公爲比,宜賜號安漢公,益封二縣,公皆不受
傳曰申包胥不受存楚之報,晏平仲不受輔齊之封,孔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公之謂也
將爲皇帝定立妃後,有司上名,公女爲首,公深辭讓,迫不得已然後受詔
父子之親天性自然,欲其榮貴甚於爲身,皇后之尊侔於天子,當時之會千載希有,然而公惟國家之統,揖大福之恩,事事謙退,動而固辭
《書》曰“舜讓於德不嗣,”公之謂矣
自公受策,以至於今,亹亹翼翼,日新其德,增修雅素以命下國,逡儉隆約以矯世俗,割財損家以帥羣下,彌躬執乎以逮公卿,教子尊學以隆國化
僮奴衣布,馬不秣谷,食飲之用,不過凡庶
《詩》雲“溫溫恭人,如集於木”,孔子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公之謂矣
克身自約,糴食逮給,物物卬市,日闋亡儲
又上書歸孝哀皇帝所益封邑,入錢獻田,殫盡舊業,爲衆倡始
於是小大鄉和,承風從化,外則王公列侯,內則帷幄侍御,翕然同時,各竭所有,或入金錢,或獻田畝,以振貧窮,收贍不足者
昔令尹子文朝不及夕,魯公儀子不菇園葵,公之謂矣
開門延士,下及白屋,婁省朝政,綜管衆治,親見牧守以下,考跡雅素,審知白黑
《詩》雲“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易》曰“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公之謂矣
比三世爲三公,再奉送大行,秉冢宰職,填安國家,四海輻湊,靡不得所
《書》曰:“納於大麓,列風雷雨不迷”,公之謂矣
此皆上世之所鮮,禹、稷之所難,而公包其終始,一以貫之,可謂備矣!是以三年之間,化行如神,嘉瑞疊累,豈非陛下知人之效,得賢之致哉!故非獨君之受命也,臣之生亦不虛矣
是以伯禹錫玄圭,周公受郊祀,蓋以達天之使,不敢擅天之功也
揆公德行,爲天下紀;觀公功勳,爲萬世基
基成而賞不配,紀立而褒不副,誠非所以厚國家,順天心也
高皇帝褒賞元功,相國蕭何邑戶既倍,又蒙殊禮,奏事不名,入殿不趨,封其親屬十有餘人
樂善無厭,班賞亡遴,苟有一策,即必爵之,是故公孫戎位在充郎,選繇旄頭,一明樊噲,封二千戶
孝文皇帝褒賞絳侯,益封萬戶,賜黃金五千斤
孝武皇帝恤錄軍功,裂三萬戶以封衛青,青子三人,或在襁褓,皆爲通侯
孝宣皇帝顯著霍光,增戶命疇,封者三人,延及兄孫
夫絳侯即因漢藩之固,杖朱虛之鯁,依諸將之遞,據相扶之勢,其事雖醜,要不能遂
霍光即席常任之重,乘大勝之威,未嘗遭時不行,陷假離朝,朝之執事,亡非同類,割斷歷久,統政曠世,雖曰有功,所因亦易,然猶有計策不審過徵之累
及至青、戎,摽末之功,一言之勞,然猶皆蒙丘山之賞
課功絳、霍,造之與因也;比於青、戎,地之與天也
而公又有宰治之效,乃當上與伯禹、周公等盛齊隆,兼其褒賞,豈特與若雲者同日而論哉?然曾不得蒙青等之厚,臣誠惑之!
臣聞功亡原者賞不限,德亡首者褒不檢
是故成王之於周公也,度百里之限,越九錫之檢,開七百里之宇,兼商、奄之民,賜以附庸殷民六族,大路大旂,封父之繁弱,夏後之璜,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白牡之牲,郊望之禮
王曰:“叔父,建爾元子
”子父俱延拜而受之
可謂不檢亡原者矣
非特止此,六子皆封
《詩》曰:“亡言不讎,亡德不報
”報當知之,不如非報也
近觀行事,高祖之約非劉氏不王,然而番君得王長沙,下詔稱忠,定著於令,明有大信不拘於制也
春秋晉悼公用魏絳之策,諸夏服從
鄭伯獻樂,悼公於是以半賜之
絳深辭讓,晉侯曰:“微子,寡人不能濟河
夫賞,國之典,不可廢也
子其受之
”魏絳於是有金石之樂,《春秋》善之,取其臣竭忠以辭功,君知臣以遂賞也
今陛下既知公有周公功德,不行成王之褒賞,遂聽公之固辭,不顧《春秋》之明義,則民臣何稱,萬世何述?誠非所以爲國也
臣愚以爲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賜之品,亦皆如之
諸子之封,皆如六子
即羣下較然輸忠,黎庶昭然感德
臣誠輸忠,民誠感德,則於王事何有?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儀形虞、周之盛,敕盡伯禽之賜,無遴周公之報,令天法有設,後世有祖,天下幸甚!
太后以視羣公,羣公方議其事,會呂寬事起
初,莽欲擅權,白太后:“前哀帝立,背恩義,自貴外家丁、傅,撓亂國家,幾危社稷
今帝以幼年復奉大宗,爲成帝后,宜明一統之義,以戒前事,爲後代法
”於是遣甄豐奉璽綬,即拜帝母衛姬爲中山孝王后,賜帝舅衛寶、寶弟玄爵關內侯,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師
莽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帝長大後見怨
宇即私遣人與寶等通書,教令帝母上書求入
語在《衛後傳》
莽不聽
宇與師吳章及婦兄呂寬議其故,章以爲莽不可諫,而好鬼神,可爲變怪以驚懼之,章因推類說令歸政於衛氏
宇即使寬夜持血酒莽第門,吏發覺之,莽執宇送獄,飲藥死
宇妻焉懷子,繫獄,須產子已,殺之
莽奏言:“宇爲呂寬等所詿誤,流言惑衆,與管、蔡同罪,臣不敢隱,其誅
”甄邯等白太后下詔曰:“夫唐堯有丹朱,周文王有管、蔡,此皆上聖亡奈下愚子何,以其性不可移也
公居周公之位,輔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誅,不以親親害尊尊,朕甚嘉之
昔周公誅四國之後,大化乃成,至於刑錯
公其專意翼國,期於致平
”莽因是誅滅衛氏,窮治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桀素非議已者,內及敬武公主、樑王立、紅陽侯立、平阿侯仁,使者迫守,皆自殺
死者以百數,海內震焉
大司馬護軍褒奏言:“安漢公遭子宇陷於管、蔡之辜,子受至重,爲帝室故不敢顧私
惟宇遭罪,喟然憤發作書八篇,以戒子孫
宜班郡國,令學官以教授
”事下羣公,請令天下吏能誦公戒者,以著官簿,比《孝經》
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
四月丁未,莽女立爲皇后,大赦天下
遣大司徒司直陳崇等八人分行天下,覽觀風俗
太保舜等奏言:“《春秋》列功德之義,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賢然後能之
其在人臣,則生有大賞,終爲宗臣,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是也
”及民上書者八千餘人,鹹曰:“伊尹爲阿衡,周公爲太宰,周公享七子之封,有過上公之賞
宜如陳崇言
”章下有司,有司請“還前所益二縣及黃郵聚、新野田,採伊尹、周公稱號,加公爲宰衡,位上公
掾史秩六百石
三公言事,稱‘敢言之’
羣吏毋得與公同名
出衆期門二十人,羽林三十人,前後大車十乘
賜公太夫人號曰功顯君,食邑二千戶,黃金印赤韍
封公子男二人,安爲褒新侯,臨爲賞都侯
加後聘三千七百萬,合爲一萬萬,以明大禮”
太后臨前殿,親封拜
安漢公拜前,二子拜後,如周公故事
莽稽首辭讓,出奏封事,願獨受母號,還安、臨印韍及號位戶邑
事下太師光等,皆曰:“賞未足以直功,謙約退讓,公之常節,終不可聽
”莽求見固讓
太后下詔曰:“公每見,叩頭流涕固辭,今移病,固當聽其讓,令視事邪?將當遂行其賞,遣歸就第也?”光等曰:“安、臨親受印韍,策號通天,其義昭昭
黃郵、召陵、新野之田爲入尤多,皆止於公,公欲自損以成國化,宜可聽許
治平之化當以時成,宰衡之官不可世及
納徵錢,乃以尊皇后,非爲公也
功顯君戶,止身不傳
褒新、賞都兩國合三千戶,甚少矣
忠臣之節,亦宜自屈,而信主上之義
宜遣大司徙、大司空持節承製,詔公亟入視事
詔尚書勿復受公之讓奏
”奏可
莽乃起視事,上書言:“臣以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倉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宮;瘐申拜爲大司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爲太傅,賜號安漢公,備四輔官;今年四月甲子復拜爲宰衡,位上公
臣莽伏自惟,爵爲新都侯,號爲安漢公,官爲宰衡、太傅、大司馬,爵貴、號尊、官重,一身蒙大寵者五,誠非鄙臣所能堪
據元始三年,天下歲已復,官屬宜皆置
《穀樑傳》曰:‘天子之宰,通於四海
’臣愚以爲,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內爲職,而無印信,名實不副
臣莽無兼官之材,今聖朝既過誤而用之,臣請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與大司馬之印
”太后詔曰:“可
韍如相國,朕親臨授焉
”莽乃復以所益納徵錢千萬,遺與長樂長御奉共養者
太保舜奏言:“天下聞公不受幹乘之土,辭萬金之幣,散財施予千萬數,莫不鄉化
蜀郡男子路建等輟訟慚怍而退,雖文王卻虞、芮何以加!宜報告天下
”奏可
宰衡出,從大車前後各十乘,直事尚書郎、待御史、謁者、中黃門、期門羽林
宰衡常持節,所止,謁者代持之
宰衡掾史秩六百石,三公稱“敢言之”
是歲,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爲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
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
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
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廖,一異說雲
羣臣奏言:“昔周公奉繼體之嗣,據上公之尊,然猶七年制度乃定
夫明堂、辟雍,墮廢千載莫能興,今安漢公起於第家,輔翼陛下,四年於茲,功德爛然
公以八月載生魄庚子奉使,朝用書臨賦營築,越若翊辛丑,諸生、庶民大和會,十萬衆並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
唐、虞發舉,成周造業,誠亡以加
宰衡位宜在諸侯王上,賜以束帛加璧,大國乘車、安車各一,驪馬二駟
”詔曰:“可
其議九錫之法
”
冬,大風吹長安城東門屋瓦且盡
五年正月,袷祭明堂,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徵助祭
禮畢,封孝宣曾孫信第三十六人爲列侯,餘皆益戶賜爵,金、帛之賞各有數
是時,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宜亟加賞於安漢公
於是莽上書曰:“臣以外屬,越次備位,未能奉稱
伏念聖德純茂
承天當古,制禮以治民,作樂以移風,四海奔走,百蠻並臻,辭去之日,莫不隕涕,非有款誠,豈可虛致?自諸侯王已下至於吏民,鹹知臣莽上與陛下有葭莩之故,又得典職,每歸功列德者,輒以臣莽爲餘言
臣見諸侯面言事於前者,未嘗不流汗而漸愧也
雖性愚鄙,至誠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夙夜悼慄,常恐污辱聖朝
今天下治平,風俗齊風,百蠻率服,畢陛下聖德所自躬親,太師光、太保舜等輔政佐治,羣卿大夫莫不忠良,故能以五年之間至致此焉
臣莽實無奇策異謀
奉承太后聖詔,宣之於下,不能得什一;受羣賢之籌畫,而上以聞,不得能什伍
當被無益之辜,所以敢且保首領須臾者,誠上休陛下餘光,而下依羣公之故也
陛下不忍衆言,輒下其章於議者
臣莽前欲立奏止,恐其遂不肯止
今大禮已行,助祭者畢辭,不勝至願,願諸章下議者皆寢勿上,使臣莽得盡力畢制禮作樂事
事成,以傳示天下,與海內平之
即有所間非,則臣莽當被詿上誤朝之罪
如無他譴,得全命賜骸骨歸家,避賢者路,是臣之私願也
惟陛下哀憐財幸!”
甄邯等白太后,詔曰:“可
惟公功德光於天下,是以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諸生、吏民翕然同辭,連守闕庭,故下其章
諸侯、宗室辭去之日,復見前重陳,雖曉喻罷遣,猶不肯去
告以孟夏將行厥賞,莫不歡悅,稱萬歲而退
今公每見,輒流涕叩頭言願不受賞,賞即加不敢當位
方製作未定,事須公而決,故且聽公
製作畢成,羣公以聞
究於前議,其九錫禮儀亟奏
”
於是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列侯張純等九百二人皆曰:“聖帝明王招賢勸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賞厚
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則有九錫登等之寵
今九族親睦,百姓既章,萬國和協,黎民時雍,聖瑞畢溱,太平已洽
帝者之盛莫隆於唐、虞,而陛下任之;忠臣茂功莫著於伊、周,而宰衡配之
所謂異時而興,如合符者也
謹以《六藝》通義,經文所見,《周官》、《禮記》宜於今者,爲九命之錫
臣請命錫
”奏可
策曰:
惟元始五年五月庚寅,太皇太后臨於前殿,延登,親詔之曰:公進,虛聽朕言
前公宿衛孝成皇帝十有六年,納策盡忠,白誅故定陵侯淳于長,以彌亂髮奸,登大司馬,職在內輔
孝哀皇帝即位,驕妾窺欲,奸臣萌動,公手劾高昌侯董宏,改正故定陶共王母之僣坐
自是之後,朝臣論議,靡不據經
以病辭位,歸於第家,爲賊臣所陷
就國之後,孝哀皇帝覺寤,復還公長安,臨病加劇,猶不忘公,復特進位
是夜倉卒,國無儲主,奸臣充朝,危殆甚矣
朕惟定國之計莫宜於公,引納於朝,即日罷退高安侯董賢,轉漏之間,忠策輒建,綱紀鹹張
綬和、元壽,再遭大行,萬事皆舉,禍亂不作
輔朕五年,人倫之本正,天地之位定
欽承神祇,經緯四時,復千載之廢,矯百世之失,天下和會,大衆方輯
《詩》之靈臺,《書》之作雒,鎬京之制,商邑之度,於今復興
昭章先帝之元功,明著祖宗之令德,推顯嚴父配天之義,修立郊禘宗祀之禮,以光大孝
是以四海雍雍,萬國慕義,蠻夷殊俗,不召自至,漸化端冕,奉珍助祭
尋舊本道,遵術重古,動而有成,事得厥中
至德要道,通於神明,祖考嘉享
光耀顯章,天符仍臻,元氣大同
麟鳳龜龍,衆祥之瑞,七百有餘
遂制禮作樂,有綏靖宗廟社稷之大勳
普天之下,惟公是賴,官在宰衡,位爲上公
今加九命之錫,其以助祭,共文武之職,乃遂及厥祖
於戲,豈不休哉!
於是莽稽首再拜,受綠韍袞冕衣賞,瑒琫瑒珌,句履,鸞路乘馬,龍旂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乘馬,彤弓矢,盧弓矢,左建朱鉞,右建金戚,甲冑一具,秬鬯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戶納陛
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賁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嗇夫,佐官漢公
在中府外第,虎賁爲門衛,當出入者傅籍
自四輔、三公有事府第,皆用傳
以楚王邸爲安漢公第,大繕治,通周衛
祖禰廟及寢皆爲朱戶納陛
陳崇又奏:“安漢公祠祖禰,出城門,城門校尉宜將騎士從
入有門衛,出有騎士,所以重國也
”奏可
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
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
風俗使者八人還,言天下風俗齊同,詐爲郡國造歌謠,頌功德,凡三萬言
莽奏定著令
又奏爲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之制,犯者象刑
劉歆、陳崇等十二人皆以治明堂,宣教化,封爲列侯
莽既致太平,北化匈奴,東致海外,南懷黃支,唯西方未有加
乃遣中郎將平憲等多持金幣誘塞外羌,使獻地,願內屬
憲等奏言:“羌豪良願等種,人口可萬二千人,願爲內臣,獻鮮水海、允谷鹽池,平地美草皆予漢民,自居險阻處爲藩蔽
問良願降意,對曰:‘太皇太后聖明,安漢公至仁,天下太平,五穀成熟,或禾長丈餘,或一粟三米,或不種自生,或繭不蠶自成,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皇來儀,神爵降集
從四歲以來,羌人無所疾苦,故思樂內屬
’宜以時處業,置屬國領護
”事下莽,莽復奏曰:“太后秉統數年,恩澤洋溢,和氣四塞,絕域殊俗,靡不慕義
越裳氏重譯獻白雉,黃支自三萬裏貢生犀,東夷王度大海奉國珍,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今西域良願等復舉地爲臣妾,昔唐堯橫被四表,亦亡以加之
今謹案已有東海、南海、北海郡,未有西海郡,請受良願等所獻地爲西海郡
臣又聞聖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漢家地廣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應經
《堯典》十有二州,後定爲九州
漢家廓地遼遠,州牧行部,遠者三萬餘里,不可爲九
謹以經義正十二州名分界,以應正始
”奏可
又增法五十條,犯者徙之西海
徙者以千萬數,民始怨矣
泉陵侯劉慶上書言:“周成王幼少,稱孺子,周公居攝
今帝富於春秋,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
”郡臣皆曰:“宜如慶言
”
冬,熒惑入月中
平帝疾,莽作策,請命於泰畤,戴璧秉圭,願以身代
藏策金滕,置於前殿,敕諸公勿敢言
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
莽徵明禮者宗伯鳳等與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喪三年
奏尊孝成廟曰統宗,孝平廟曰元宗
時元帝世絕,而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列侯廣戚侯顯等四十八人,莽惡其長大,曰:“兄弟不得相爲後
乃選玄孫中最幼廣戚侯子嬰,年二歲,託以爲卜相最吉
是月,前輝光謝囂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爲皇帝
”符命之起,自此始矣
莽命羣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謂太后:“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
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
”太后聽許
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詔曰:“蓋聞天生衆民,不能相治,爲之立君以統理之
君年幼稚,必有寄託而居攝焉,然後能奉天施而成地化,羣生茂育
《書》不云乎?‘天工,人其代之
’朕以孝平皇帝幼年,且統國政,幾加元服,委政而屬之
今短命而崩,嗚呼哀哉!已使有司徵孝宣皇帝玄孫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後
玄孫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漢公莽輔政三世,比遭際會,安光漢室,遂同殊風,至於製作,與周公異世同符
今前輝光囂、武功長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雲‘爲皇帝’者,乃攝行皇帝之事也
夫有法成易,非聖人者亡法
其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縣爲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
具禮儀奏
”
於是羣臣奏言:“太后聖德昭然,深見天意,詔令安漢公居攝
臣聞周成王幼少,周道未成,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
周公權而居攝,則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攝,則恐周隊失天命
《書》曰:‘我嗣事子孫,大不克共上下,遏失前人光,在家不知命不易
天應棐諶,乃亡隊命
’說曰: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羣臣,發號施令,常稱王命
召公賢人,不知聖人之意,故不說也
《禮明堂記》曰‘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天子負斧依南面而立
’謂‘周公踐天子位,六年朝諸侯,制禮作樂,而天下大服’也
召公不說
時武王崩,粗未除
由是言之,周公始攝則居天了之位,非乃六年而踐阼也
《書》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於阼階,延登,贊曰:假王蒞政,勤和天下
’此周公攝政,贊者所稱
成王加元服,周公則致政
《書》曰:‘朕復子明辟’,周公常稱王命,專行不報,故言我復子明君也
臣請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韍冕,背斧依於戶牖之間,南面朝羣臣,聽政事
車服出入警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
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祭羣神,贊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自稱曰‘予’
平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制’、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漢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託之義,隆治平之化
其朝見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復臣節
自施政教於其宮家國採,如諸侯禮儀故事
臣昧死請
”太后詔曰:“可
”明年,改元曰“居攝”
居攝元年正月,莽祀上帝於南郊,迎春於東郊,行大射禮於明堂,養三老五更,成禮而去
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聽政事,侍旁記疏言行
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孫嬰爲皇太子,號曰孺子
以王舜爲太傅左輔,甄豐爲太阿右拂,甄邯爲太保後承
又置四少,秩皆二千石
四月,安衆侯劉崇與相張紹謀曰:“安漢公莽專制朝政,必危劉氏
天下非之者,乃莫敢先舉,此宗室恥也
吾帥宗族爲先,海內必和
”紹等從者百餘人,遂進攻宛,不得入而敗
紹者,張竦之從兄也
竦與崇族父劉嘉詣闕自歸,莽赦弗罪
竦因爲嘉作奏曰:
建平、元壽之間,大統幾絕,宗室幾棄
賴蒙陛下聖德,扶服振救,遮扞匡衛,國命復延,宗室明目
臨明統政,發號施令,動以宗室爲始,登用九族爲先
並錄支親,建立王侯,南面之孤,計以百數
收復絕屬,存亡續廢,得比肩首,復爲人者,嬪然成行,所以藩漢國,輔漢宗也
建辟雍,立明堂,班天法,流聖化,朝羣后,昭文德,宗室諸侯,鹹益土地
天下喁喁,引領而嘆,頌聲洋洋,滿耳而入
國家所以服此美,膺此名,饗此福,受此榮者,豈非太皇太后日昃之思,陛下夕惕之念哉!何謂?亂則統其理,危則致其安,禍則引其福,絕則繼其統,幼則代其任,晨夜屑屑,寒暑勤勤,無時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爲天,厚劉氏也
臣無愚智,民無男女,皆諭至意
而安衆侯崇乃獨懷悖惑之心,操畔逆之慮,興兵動衆,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誠臣子之仇,宗室之讎,國家之賊,天下之害也
是故親屬震落而告其罪,民人潰畔而棄其兵,進不跬步,退伏其殃
百歲之母,孩提之子,同時斷斬,懸頭竿杪,珠珥在耳,首飾猶存,爲計若此,豈不悖哉!
臣聞古者畔逆之國,既以誅討,則豬其宮室以爲污池,納垢濁焉,名曰兇虛,雖生菜茹,而人不食
四牆其社,覆上棧下,示不得通
辨社諸侯,出門見之,著以爲戒
方今天下聞崇之反也,鹹欲騫衣手劍而叱之
其先至者,則拂其頸,衝其匈,刃其軀,切其肌;後至者,欲拔其門,僕其牆,夷其屋,焚其器,應聲滌地,則時成創
而宗室尤甚,言必切齒焉
何則?以其背畔恩義,而不知重德之所在也
宗室所居或遠,嘉幸得先聞,不勝憤憤之願,願爲宗室倡始,父子兄弟負籠荷鍤,馳之南陽,豬崇宮室,令如古制
及崇社宜如毫社,以賜諸侯,用永監戒
願下四輔公卿大夫議,以明好惡,視四方
於是莽大說
公卿曰:“皆宜如嘉言
”莽白太后下詔曰:“惟嘉父子兄弟,雖與崇有屬,不敢阿私,或見萌牙,相率告之,及其禍成,同共讎之,應合古制,忠孝著焉
其以杜衍戶千封嘉爲師禮侯,嘉子七人皆賜爵關內侯
”後又封竦爲淑德侯
長安爲之語曰:“欲求封,過張伯鬆;力戰鬥,不如巧爲奏
”莽又封南陽吏民有功者百餘人,污池劉崇室宅
後謀反者,皆污池雲
羣臣復白:“劉崇等謀逆者,以莽權輕也
宜尊重以填海內
”五月甲辰,太后詔莽朝見太后稱“假皇帝
”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十二月,羣臣奏請:“益安漢公宮及家吏,置率更令,廟、廄、廚長丞,中庶子,虎賁以下百餘人,又置衛士三百人
安漢公廬爲攝省,府爲攝殿,第爲攝宮
”奏可
莽白太后下詔曰:“故太師光雖前薨,功效已列
太保舜、大司空豐、輕車將軍邯、步兵將軍建皆爲誘進單于籌策,又典靈臺、明堂、辟雍、四郊,定製度,開子午道,與宰衡同心說德,合意併力,功德茂著
封舜了匡爲同心侯,林爲說德侯,光孫壽爲合意侯,豐孫匡爲併力侯
益邯、建各三千戶
”
是歲,西羌龐恬、傅幡等怨莽奪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走
莽誅永,遣護羌校尉竇況擊之
二年春,竇況等擊破西羌
五月,更造貨:錯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錢,一直五十,與五銖錢並行
民多盜鑄者
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然卒不與直
九月,東郡太守翟義都試,勒車騎,因發奔命,立嚴鄉侯劉信爲天子,移檄郡國,言“莽毒殺平帝,攝天子位,欲絕漢室,今共行天罰誅莽”
郡國疑惑,衆十餘萬
莽惶懼不能食,晝夜抱孺子告禱郊廟,放《大誥》作策,遣諫大夫桓譚等班於天下,諭以攝位當反政孺子之意
遣王邑、孫建等八將軍擊義,分屯諸關,守厄塞
槐裏男子趙明、霍鴻等起兵,以和翟義,相與謀曰:“諸將精兵悉東,京師空,可攻長安
”衆稍多,至且十萬人,莽恐,遣將軍王奇、王級將兵拒之
以太保甄邯爲大將軍,受鉞高廟,領天下兵,左杖節,右把鉞,屯城外
王舜、甄豐晝夜循行殿中
十二月,王邑等破翟義於圉
司威陳崇使監軍上書言:“陛下奉天洪範,心合寶龜,膺受元命,豫知成敗,鹹應兆佔,是謂配天
配天之主,慮則移氣,言則動物,施則成化
臣崇伏讀詔書下日,竊計其時,聖思始發,而反虜仍破;詔文始書,反虜大敗;制書始下,反虜畢斬,衆將未及齊其鋒芒,臣崇未及盡共愚慮,而事已決矣
”莽大說
三年春,地震
大赦天下
王邑等還京師,西與王級等合擊明、鴻,皆破滅,語在《翟義傳》
莽大置酒未央宮白虎殿,勞賜將帥,詔陳崇治校軍功,第其高下
莽乃上奏曰:“明聖之世,國多賢人,故唐、虞之時,可比屋而封,至功成事就,則加賞焉
至於夏後塗山之會,執玉帛者萬國,諸侯執玉,附庸執帛
周武王孟津之上,尚有八百諸侯
周公居攝,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蓋諸侯千八百矣
《禮記王制》千七百餘國,是以孔子著《孝經》曰:‘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此天子之孝也
秦爲亡道,殘滅諸侯以爲郡縣,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高皇帝受命除殘,考功施賞,建國數百,後稍衰微,其餘僅存
太皇太后躬統大綱,廣封功德以勸善,興滅繼絕以永世,是以大化流通,旦暮且成
遭羌寇害西海郡,反虜流言東郡,逆賊惑衆西土,忠臣孝子莫不奮怒,所徵殄滅,盡備厥辜,天下咸寧
今制禮作樂,實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殷爵三等,有其說,無其文
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臣請諸將帥當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
”奏可
於是封者高爲侯、伯,次爲子、男,當賜爵關內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數百人
擊西海者以“羌”爲號,槐裏以“武”爲號,翟義以“虜”爲號
羣臣復奏言:“太后修功錄德,遠者千載,近者當世,或以文封,或以武爵,深淺大小,靡不畢舉
今攝皇帝背依踐祚,宜異於宰國之時,製作雖未畢已,宜進二子爵皆爲公
《春秋》‘善善及子孫’,‘賢者之後,宜有土地’
成王廣封周公庶子六人,皆有茅土
及漢家名相大將蕭、霍之屬,鹹及支庶
兄子光,可先封爲列侯;諸孫,制度畢已,大司徒、大司空上名,如前詔書
”太后詔曰:“進攝皇帝子褒新侯安爲新舉公,賞都侯臨爲褒新公,封光爲衍功侯
”是時,莽還歸新都國,羣臣復白以封莽孫宗爲新都侯
莽既滅翟義,自謂威德日盛,獲天人助,遂謀即真之事矣
九月,莽母功顯君死,意不在哀,令太后詔議其服
少阿、羲和劉歆與博士諸儒七十八人皆曰:“居攝之義,所以統立天功,興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輯海內也
昔殷成湯既沒,而太子蚤夭,其子太甲幼少不明,伊尹放諸桐宮而居攝,以興殷道
周武王既沒,周道未成,成王幼少,周公屏成王而居攝,以成周道
是以殷有翼翼之化,周有刑錯之功
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安漢公宰尹羣僚,衡平天下
遭孺子幼少,未能共上下,皇天降瑞,出丹石之符,是以太皇太后則天明命,詔安漢公居攝踐祚,將以成聖漢之業,與唐、虞三代比隆也
攝皇帝遂開祕府,會羣儒,制禮作樂,卒定庶官,茂成天功
聖心周悉,卓爾獨見,發得周禮,以明因監,則天稽古,而損益焉,猶仲尼之聞《韶》,日月之不可階,非聖哲之至,孰能若茲!綱幻鹹張,成在一匱,此其所以保佑聖漢,安靖元元之效也
今功顯君薨,《禮》:‘庶子爲後,爲其母緦
’傳曰:‘與尊者爲體,不敢服其私親也
攝皇帝以聖德承皇天之命,受太后之詔居攝踐祚,奉漢大宗之後,上有天地社稷之重,下有元元萬機之憂,不得顧其私親
故太皇太后建厥元孫,俾侯新都,爲哀侯後
明攝皇帝與尊者爲體,承宗廟之祭,奉共養太皇太后,不得服其私親也
《周禮》曰‘王爲諸侯緦縗’,‘弁而加環絰’,同姓則麻,異姓則葛
攝皇帝當爲功顯君緦縗,弁而加麻環絰,如天子吊諸侯服,以應聖制
’莽遂行焉,凡一吊再會,而令新都侯宗爲主,服喪三年雲
司威陳崇奏,衍功侯光私報執金吾竇況,令殺人,況爲收系,致其法
莽大怒,切責光
光母曰:“女自視孰與長孫、中孫?”遂母子自殺,及況皆死
初,莽以事母、養嫂、撫兄子爲名,及後悖虐,復以示公義焉
令光子嘉嗣爵爲侯
莽下書曰:“遏密之義,訖於季冬,正月郊祀,八音當奏
王公卿士,樂凡幾等?五聲八音,條各云何?其與所部儒生各盡精思,悉陳其義
”
是歲,廣饒侯劉京,車騎將軍千人扈雲、太保屬臧鴻奏符命
京言齊郡新井,雲言巴郡石牛,鴻言扶風雍石,莽皆迎受
十一月甲子,莽上奏太后曰:
陛下至聖,遭家不造,遇漢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詔臣莽居攝,受孺子之託,任天下之寄
臣莽兢兢業業,懼於不稱
宗室廣饒侯劉京上書言:“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暮數夢,曰:‘吾,天公使也
天公使我告亭長曰:“攝皇帝當爲真
即不信我,此亭中當有新井
’亭長晨起視亭中,誠有新井,入地且百尺
”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於未央宮之前殿
臣與太保安陽侯舜等視,天風起,塵冥,風止,得銅符帛圖於右前,文曰:天告帝符,獻者封侯
承天命,用神令
”騎都尉崔發等視說
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詔書,更爲太初元將元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賀良讖書臧蘭臺
臣莽以爲元將元年者,大將居攝改元之文也
於今信矣
《尚書康誥》“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此周公居攝稱王之文也
《春秋》隱公不言即位,攝也
此二經周公、孔子所定,蓋爲後法
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臣莽敢不承用!臣請共事神祇宗廟,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稱假皇帝
其號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攝”
以居攝三年爲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爲度,用應天命
臣莽夙夜養育隆就孺子,令與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於萬方,期於富而教之
孺子加元服,復子明辟,如周公故事
奏可
衆庶知其奉符命,指意羣臣博議別奏,以視即真之漸矣
期門郎張充等六人謀共劫莽,立楚王
發覺,誅死
梓潼人哀章,學問長安,素無行,好爲大言
見莽居攝,即作銅匱,爲兩檢,置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圖’,其一署曰“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
某者,高皇帝名也
書言王莽爲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
圖書皆書莽大臣八興,又取令名王興、王盛,章因自竄姓名,凡爲十一人,皆署官爵,爲輔佐
章聞齊井、石牛事下,即日皆時,衣黃衣,持匱至高廟,以付僕射
僕射以聞
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嬗
御王冠,謁太后,還坐未央宮前殿,下書曰:“予以不德,託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
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
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祇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
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
以十二月朔癸酉爲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爲時
服色配德上黃,犧牲應正用白,使節之旄幡皆純黃,其署曰‘新使王威節’,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
”
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輔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馬,語在《元后傳》
唯莽父曼蚤死,不侯
莽羣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爲恭儉
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
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
又外交英俊,內事諸父,曲有禮意
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鳳且死,以託太后及帝,拜爲黃門郎,遷射聲校尉
久之,叔父成都侯商上書,願分戶邑以封莽,及長樂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騎校尉箕閎、上谷都尉陽並、中郎陳湯,皆當世名士,鹹爲莽言,上由是賢莽
永始元年,封莽爲新都侯,國南陽新野之都鄉,千五百戶
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宿衛謹敕,爵位益尊,節操愈謙
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
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衆
故在位更推薦之,遊者爲之談說,虛譽隆洽,傾其諸父矣
敢爲激發之行,處之不慚恧
莽兄永爲諸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學博士門下
莽休沐出,振車騎,奉羊酒,勞遺其師,恩施下竟同學
諸生縱觀,長老嘆息
光年小於莽子宇,莽使同日內婦,賓客滿堂
須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當飲某藥,比客罷者數起焉
嘗私買侍婢,昆弟或頗聞知,莽因曰:“後將軍朱子元無子,莽聞此兒種宜子,爲買之
”即日以婢奉子元
其匿情求名如此
是時,太后姊子淳于長以材能爲九卿,先進在莽右
莽陰求其罪過,因大司馬曲陽侯根白之,長伏誅,莽以獲忠直,語在《長傳》
根因乞骸骨,薦莽自代,上遂擢爲大司馬
是歲,綏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
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已不倦,聘諸賢良以爲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爲儉約
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見之者以爲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
輔政歲餘,成帝崩,哀帝即位,尊皇太后爲太皇太后
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
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書令詔莽曰:“先帝委政於君而棄羣臣,朕得奉宗廟,誠嘉與君同心合意
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順先帝之意,朕甚悲傷焉
已詔尚書待君奏事
”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聞太后詔,甚悲
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
”太后復令莽視事
時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丁姬在,高昌侯董宏上書言:“《春秋》之義,母以子貴,丁姬宜上尊號
”莽與師丹共劾宏誤朝不道,語在《丹傳》
後日,未央宮置酒,內者令爲傅太后張幄坐於太皇太后坐旁
莽案行,責內者令曰:“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與至尊並!”徹去,更設坐,傅太后聞之,大怒,不肯會,重怨恚莽
莽復乞骸骨,哀帝賜莽黃金五百斤,安車駟馬,罷就第
公卿大夫多稱之者,上乃加恩寵,置使家,中黃門十日一賜餐
下詔曰:“新都侯莽憂勞國家,執義堅固,朕庶幾與爲治
太皇太后詔莽就第,朕甚閔焉
其以黃郵聚戶三百五十益封莽,位特進,給事中,朝朔望見禮如三公
車駕乘綠車從
”後二歲,傅太后、丁姬皆稱尊號,丞相朱博奏:“莽前不廣尊尊之義,抑貶尊號,虧損孝道,當伏顯戮,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請免爲庶人
”上曰:“以莽與太皇太后有屬,勿免,遣就國
”
莽杜門自守,其中子獲殺奴,莽切責獲,令自殺
在國三歲,吏上書冤訟莽者以百數
元壽元年,日食,賢良周護、宋崇等對策深頌莽功德,上於是徵莽
始莽就國,南陽太守以莽貴重,選門下掾宛孔休守新都相
休謁見莽,莽盡禮自納,休亦聞其名,與相答
後莽疾,休侯之,莽緣恩意,進其玉具寶劍,欲以爲好
休不肯受,莽因曰:“誠見君面有瘢,美玉可以滅瘢,欲獻其瑑耳
”即解其瑑,休復辭讓
莽曰:“君嫌其賈邪?”遂椎碎之,自裹以進休,休乃受
及莽徵去,欲見休,休稱疾不見
莽還京師歲餘,哀帝崩,無子,而傅太后、丁太后皆先薨,太皇太后即日駕之未央宮收取璽綬,遣使者馳召莽
詔尚書,諸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
莽白:“大司馬高安侯董賢年少,不合衆心,收印綬
”賢即日自殺
太后詔公卿舉可大司馬者,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舉莽,前將軍何武、後將軍公孫祿互相舉
太后拜莽爲大司馬,與議立嗣
安陽侯王舜,莽之從弟,其人修飭,太后所信愛也,莽白以舜爲車騎將軍,使迎中山王奉成帝后,是爲孝平皇帝
帝年九歲,太后臨朝稱制,委政於莽
莽白趙氏前害皇子,傅氏驕僣,遂廢孝成趙皇后、孝哀傅皇后,皆令自殺,語在《外戚傳》
莽以大司徒孔光名儒,相三主,太后所敬,天下信之,於是盛尊事光,引光女婿甄邯爲侍中奉車都尉
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說者,莽皆傅致其罪,爲請奏,令邯持與光
光素畏慎,不敢不上之,莽白太后,輒可其奏
於是前將軍何武、後將軍公孫祿坐互相舉免,丁、傅及董賢親屬皆免官爵,徙遠方
紅陽侯立,太后親弟,雖不居位,莽以諸父內敬憚之,畏立從容言太后,令已不得肆意,乃復令光奏立舊惡:“前知定陵侯淳于長犯大逆罪,多受其賂,爲言誤朝;後白以官婢楊寄私子爲皇子,衆言曰呂氏、少帝復出,紛紛爲天下所疑,難以示來世,成襁褓之功
請遣立就國
”太后不聽
莽曰:“今漢家衰,比世無嗣,太后獨代幼主統政,誠可畏懼,力用公正先天下,尚恐不從,今以私恩逆大臣議如此,羣下傾邪,亂從此起!宜可且遣就國,安後復徵召之
”太后不得已,遣立就國
莽之所以脅持上下,皆此類也
於是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
王舜、王邑爲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機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爲爪牙
豐子尋、歆子棻、涿郡崔發、南陽陳崇皆以材能幸於莽
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爲,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於衆庶
始,風益州令塞處蠻夷獻白雉,元始元年正月,莽白太后下詔,以白雉薦宗廟
羣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大司馬莽定策定宗廟
故大司馬霍光有安宗廟之功,益封三萬戶,疇其爵邑,比蕭相國
莽宜如光故事
”太后問公卿曰:“誠以大司馬有大功當著之邪?將以骨肉故欲異之也?”於是羣臣乃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聖王之法,臣有大功則生有美號,故周公及身在而託號於周
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上應古制,下準行事,以順天心
”太后詔尚書具其事
莽上書言:“臣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定策,今願獨條光等功賞,寢置臣莽,勿隨輩列
”甄邯白太后下詔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屬有親者,義不得阿
君有安宗廟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隱不揚
君其勿辭
”莽覆上書讓
太后詔謁者引莽待殿東箱,莽稱疾不肯入
太后使尚書令恂詔之曰:“君以選故而辭以疾,君任重,不可闕,以時亟起
”莽遂固辭
太后復使長信太僕閎承製召莽,莽固稱疾
左右白太后,宜勿奪莽意,但條孔光等,莽乃肯起
太后下詔曰:“太傅博山侯光宿衛四世,世爲傅相,忠考仁篤,行義顯著,建議定策,益封萬戶,以光爲太師,與四輔之政
車騎將軍安陽侯舜積累仁孝,使迎中山王,折衝萬里,功德茂著,益封萬戶,以舜爲太保
左將軍光祿勳豐宿衛三世,忠信仁篤,使迎中山王,輔導共養,以安宗廟,封豐爲廣陽侯,食邑五千戶,以豐爲少傅
皆授四輔之職,疇其爵邑,各賜第一區
侍中奉車都尉邯宿衛勤勞,建議定策,封邯爲承陽侯,食邑二千四百戶
”四人既受賞,莽尚未起,羣臣覆上言:“莽雖克讓,朝所宜章,以時加賞,明重元功,無使百僚元元失望
”太后乃下詔曰:“大司馬新都侯莽三世爲三公,典周公之職,建萬世策,功德爲忠臣宗,化流海內,遠人慕義,越裳氏重譯獻白雉
其以召陵,新息二縣戶二萬八千益封莽,復其後嗣,疇其爵邑,封功如蕭相國
以莽爲太傅,幹四輔之事,號曰安漢公
以故蕭相國甲第爲安漢公第,定著於令,傳之無窮
”
於是莽爲惶恐,不得已而起受策
策曰:“漢危無嗣,而公定之;四輔之職,三公之任,而公幹之;羣僚衆位,而公宰之;功德茂著,宗廟以安,蓋白雉之瑞,周成象焉
故賜嘉號曰安漢公,輔翼於帝,期於致平,毋違朕意
”莽受太傅安漢公號,讓還益封疇爵邑事,雲願須百姓家給,然後加賞
羣公復爭,太后詔曰:“公自期百姓家給,是以聽之
其令公奉、舍人賞賜皆倍故
百姓家給人足,大司徒、大司空以聞
”莽復讓不受,而建言宜立諸侯王后及高祖以來功臣子孫,大者封侯,或賜爵關內侯食邑,然後及諸在位,各有第序
上尊宗廟,增加禮樂;下惠士民鰥寡,恩澤之政無所不施
語在《平紀》
莽既說衆庶,又欲專斷,知太后厭政,乃風公卿奏言:“往者,吏以功次遷至二千石,及州部所舉茂材異等吏,率多不稱,宜皆見安漢公
又太后不宜親省小事
”令太后下詔曰:“皇帝幼年,朕且統政,比加元服
今衆事煩碎,朕春秋高,精氣不堪,殆非所以安躬體而育養皇帝者也
故選忠賢,立四輔,羣下勸職,永以康寧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自今以來,惟封爵乃以聞
他事,安漢公、四輔平決
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輒引入至近署對安漢公,考故官,問新職,以知其稱否
”於是莽人人延問,緻密恩意,厚加贈送,其不合指,顯奏免之,權與人主侔矣
莽欲以虛名說太后,白言:“新承前孝哀丁、傅奢侈之後,百姓未贍者多,太后宜且衣繒練,頗損膳,以視天下
”莽因上書,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
於是公卿皆慕效焉
莽師羣臣奏言:“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練,減御膳,誠非所以輔精氣,育皇帝,安宗廟也
臣莽數叩頭省戶下,白爭未見許
今幸賴陛下德澤,間者風雨時,甘露降,神芝生,蓂莢、朱草、嘉禾、休徵同時並至
臣莽等不勝大願,願陛下愛精休神,闊略思慮,遵帝王之常服,復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盡歡心,備共養
惟哀省察!”莽又令太后下詔曰:“蓋聞母后之義,思不出乎門閾
國不蒙佑,皇帝年在襁褓,未任親政,戰戰兢兢,懼於宗廟之不安
國家之大綱,微朕孰當統之?是以孔子見南子,周公居攝,蓋權時也
勤身極思,憂勞未綏,故國奢則視之以儉,矯枉者過其正,而朕不身帥,將謂天下何!夙夜夢想,五穀豐熟,百姓家給,比皇帝加元服,委政而授焉
今誠未皇於輕靡而備味,庶幾與百僚有成,其勖之哉!”每有水旱,莽輒素食,左右以白
太后遣使者詔莽曰:“聞公菜食,憂民深矣
今秋幸熟,公勤於職,以時食肉,愛身爲國
”
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
”又遣王昭君女須卜居次入待
所以誑耀媚事太后,下至旁側長御,方故萬端
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爲皇后,以固其權,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長秋宮未建,液廷媵未充
乃者,國家之難,本從亡嗣,配取不正
請考論《五經》,定取禮,正十二女之義,以廣繼嗣
博採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長安者適子女
”事下有司,上衆女名,王氏女多在選中者
莽恐其與已女爭,即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與衆女並採
”太后以爲至誠,乃下詔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採
”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餘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戶下,鹹言:“明詔聖德巍巍如彼,安漢公盛勳堂堂若此,今當立後,獨奈何廢公女?天下安所歸命!願得公女爲天下母
”莽遣長安以下分部曉止公卿及諸生,而上書者愈甚
太后不得已,聽公卿採莽女
莽復自白:“宜博選衆女
”公卿爭曰:“不宜採諸女以貳正統
”莽白:“願見女
”太后遣長樂少府、宗正、尚書令納采見女,還奏言:“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
”有詔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廟,雜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封遇父母得位,所謂‘康強’之佔,‘逢吉’之符也
”信鄉侯佟上言:“《春秋》,天子將娶於紀,則褒紀子稱侯,安漢公國未稱古制
事下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封后父百里,尊而不臣,以重宗廟,孝之至也
佟言應禮,可許
請以新野田二萬五千六百頃益封莽,滿百里
”莽謝曰:“臣莽子女誠不足以配至尊,復聽衆議,益封臣莽
伏自惟念,得託肺腑,獲爵士,如使子女誠能奉稱聖德,臣莽國邑足以共朝貢,不須復加益地之寵
願歸所益
”太后許之
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黃金二萬斤,爲錢二萬萬
”莽深辭讓,受四千萬,而以其三千三百萬予十一媵家
羣臣復言:“今皇后受騁,逾羣妾亡幾
”有詔,復益二千三百萬,合爲三千萬
莽復以其千萬分予九族貧者
陳崇時爲大司徒司直,與張敞孫竦相善
竦者博通士,爲崇草奏,稱莽功德,崇奏之,曰:
竊見安漢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麗之時,蒙兩宮厚骨肉之寵,被諸父赫赫之光,財饒勢足,亡所牾意,然而折節行仁,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妃匹無二,閨門之內,孝友之德,衆莫不聞;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於故舊,篤於師友
孔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公之謂矣
及爲侍中,故定陵侯淳于長有大逆罪,公不敢私,建白誅討
周公誅管、蔡,季子鴆叔牙,公之謂矣
是以孝成皇帝命公大司馬,委以國統
孝哀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指求美,造作二統,公手劾之,以定大綱
建白定陶太后不宜在乘輿幄坐,以明國體
《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圉”,公之謂矣
深執謙退,推誠讓位
定陶太后欲立僣號,憚彼面剌幄坐之義,佞惑之雄,朱博之疇,懲此長、宏手劾之事,上下一心,讒賊交亂,詭闢制度,遂成篡號,斥逐仁賢,誅殘戚屬,而公被胥、原之訴,遠去就國,朝政崩壞,綱紀廢馳,危亡之禍,不隧如發
《詩》雲“人之雲亡,邦國殄顇,”公之謂矣
當此之時,官亡儲主,董賢據重,加以傅氏有女之援,皆自知得罪天下,結仇中山,則必同憂,斷金相翼,借假遺詔,頻用賞誅,先除所憚,急引所附,遂誣往冤,更懲遠屬,事勢張見,其不難矣!賴公方入,即時退賢,及其黨親
當此之時,公遠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乘其未堅,厭其未發,震起機動,敵人摧折,雖有賁、育不及持剌,雖有樗裏不及回知,雖有鬼谷不及造次,是故董賢喪其魂魄,遂自絞殺
人不還踵,日不移晷,霍然四除,更爲寧朝
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禍
《詩》雲“惟師尚父,時惟鷹揚,亮彼武王,”孔子曰“敏則有功,”公之謂矣
於是公乃白內故泗水相豐、斄令邯,與大司徒光、車騎將軍舜建定社稷,奉節東迎,皆以功德受封益土,爲國名臣
《書》曰“知人則哲”,公之謂也
公卿鹹嘆公德,同盛公勳,皆以周公爲比,宜賜號安漢公,益封二縣,公皆不受
傳曰申包胥不受存楚之報,晏平仲不受輔齊之封,孔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公之謂也
將爲皇帝定立妃後,有司上名,公女爲首,公深辭讓,迫不得已然後受詔
父子之親天性自然,欲其榮貴甚於爲身,皇后之尊侔於天子,當時之會千載希有,然而公惟國家之統,揖大福之恩,事事謙退,動而固辭
《書》曰“舜讓於德不嗣,”公之謂矣
自公受策,以至於今,亹亹翼翼,日新其德,增修雅素以命下國,逡儉隆約以矯世俗,割財損家以帥羣下,彌躬執乎以逮公卿,教子尊學以隆國化
僮奴衣布,馬不秣谷,食飲之用,不過凡庶
《詩》雲“溫溫恭人,如集於木”,孔子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公之謂矣
克身自約,糴食逮給,物物卬市,日闋亡儲
又上書歸孝哀皇帝所益封邑,入錢獻田,殫盡舊業,爲衆倡始
於是小大鄉和,承風從化,外則王公列侯,內則帷幄侍御,翕然同時,各竭所有,或入金錢,或獻田畝,以振貧窮,收贍不足者
昔令尹子文朝不及夕,魯公儀子不菇園葵,公之謂矣
開門延士,下及白屋,婁省朝政,綜管衆治,親見牧守以下,考跡雅素,審知白黑
《詩》雲“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易》曰“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公之謂矣
比三世爲三公,再奉送大行,秉冢宰職,填安國家,四海輻湊,靡不得所
《書》曰:“納於大麓,列風雷雨不迷”,公之謂矣
此皆上世之所鮮,禹、稷之所難,而公包其終始,一以貫之,可謂備矣!是以三年之間,化行如神,嘉瑞疊累,豈非陛下知人之效,得賢之致哉!故非獨君之受命也,臣之生亦不虛矣
是以伯禹錫玄圭,周公受郊祀,蓋以達天之使,不敢擅天之功也
揆公德行,爲天下紀;觀公功勳,爲萬世基
基成而賞不配,紀立而褒不副,誠非所以厚國家,順天心也
高皇帝褒賞元功,相國蕭何邑戶既倍,又蒙殊禮,奏事不名,入殿不趨,封其親屬十有餘人
樂善無厭,班賞亡遴,苟有一策,即必爵之,是故公孫戎位在充郎,選繇旄頭,一明樊噲,封二千戶
孝文皇帝褒賞絳侯,益封萬戶,賜黃金五千斤
孝武皇帝恤錄軍功,裂三萬戶以封衛青,青子三人,或在襁褓,皆爲通侯
孝宣皇帝顯著霍光,增戶命疇,封者三人,延及兄孫
夫絳侯即因漢藩之固,杖朱虛之鯁,依諸將之遞,據相扶之勢,其事雖醜,要不能遂
霍光即席常任之重,乘大勝之威,未嘗遭時不行,陷假離朝,朝之執事,亡非同類,割斷歷久,統政曠世,雖曰有功,所因亦易,然猶有計策不審過徵之累
及至青、戎,摽末之功,一言之勞,然猶皆蒙丘山之賞
課功絳、霍,造之與因也;比於青、戎,地之與天也
而公又有宰治之效,乃當上與伯禹、周公等盛齊隆,兼其褒賞,豈特與若雲者同日而論哉?然曾不得蒙青等之厚,臣誠惑之!
臣聞功亡原者賞不限,德亡首者褒不檢
是故成王之於周公也,度百里之限,越九錫之檢,開七百里之宇,兼商、奄之民,賜以附庸殷民六族,大路大旂,封父之繁弱,夏後之璜,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白牡之牲,郊望之禮
王曰:“叔父,建爾元子
”子父俱延拜而受之
可謂不檢亡原者矣
非特止此,六子皆封
《詩》曰:“亡言不讎,亡德不報
”報當知之,不如非報也
近觀行事,高祖之約非劉氏不王,然而番君得王長沙,下詔稱忠,定著於令,明有大信不拘於制也
春秋晉悼公用魏絳之策,諸夏服從
鄭伯獻樂,悼公於是以半賜之
絳深辭讓,晉侯曰:“微子,寡人不能濟河
夫賞,國之典,不可廢也
子其受之
”魏絳於是有金石之樂,《春秋》善之,取其臣竭忠以辭功,君知臣以遂賞也
今陛下既知公有周公功德,不行成王之褒賞,遂聽公之固辭,不顧《春秋》之明義,則民臣何稱,萬世何述?誠非所以爲國也
臣愚以爲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賜之品,亦皆如之
諸子之封,皆如六子
即羣下較然輸忠,黎庶昭然感德
臣誠輸忠,民誠感德,則於王事何有?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儀形虞、周之盛,敕盡伯禽之賜,無遴周公之報,令天法有設,後世有祖,天下幸甚!
太后以視羣公,羣公方議其事,會呂寬事起
初,莽欲擅權,白太后:“前哀帝立,背恩義,自貴外家丁、傅,撓亂國家,幾危社稷
今帝以幼年復奉大宗,爲成帝后,宜明一統之義,以戒前事,爲後代法
”於是遣甄豐奉璽綬,即拜帝母衛姬爲中山孝王后,賜帝舅衛寶、寶弟玄爵關內侯,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師
莽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帝長大後見怨
宇即私遣人與寶等通書,教令帝母上書求入
語在《衛後傳》
莽不聽
宇與師吳章及婦兄呂寬議其故,章以爲莽不可諫,而好鬼神,可爲變怪以驚懼之,章因推類說令歸政於衛氏
宇即使寬夜持血酒莽第門,吏發覺之,莽執宇送獄,飲藥死
宇妻焉懷子,繫獄,須產子已,殺之
莽奏言:“宇爲呂寬等所詿誤,流言惑衆,與管、蔡同罪,臣不敢隱,其誅
”甄邯等白太后下詔曰:“夫唐堯有丹朱,周文王有管、蔡,此皆上聖亡奈下愚子何,以其性不可移也
公居周公之位,輔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誅,不以親親害尊尊,朕甚嘉之
昔周公誅四國之後,大化乃成,至於刑錯
公其專意翼國,期於致平
”莽因是誅滅衛氏,窮治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桀素非議已者,內及敬武公主、樑王立、紅陽侯立、平阿侯仁,使者迫守,皆自殺
死者以百數,海內震焉
大司馬護軍褒奏言:“安漢公遭子宇陷於管、蔡之辜,子受至重,爲帝室故不敢顧私
惟宇遭罪,喟然憤發作書八篇,以戒子孫
宜班郡國,令學官以教授
”事下羣公,請令天下吏能誦公戒者,以著官簿,比《孝經》
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
四月丁未,莽女立爲皇后,大赦天下
遣大司徒司直陳崇等八人分行天下,覽觀風俗
太保舜等奏言:“《春秋》列功德之義,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賢然後能之
其在人臣,則生有大賞,終爲宗臣,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是也
”及民上書者八千餘人,鹹曰:“伊尹爲阿衡,周公爲太宰,周公享七子之封,有過上公之賞
宜如陳崇言
”章下有司,有司請“還前所益二縣及黃郵聚、新野田,採伊尹、周公稱號,加公爲宰衡,位上公
掾史秩六百石
三公言事,稱‘敢言之’
羣吏毋得與公同名
出衆期門二十人,羽林三十人,前後大車十乘
賜公太夫人號曰功顯君,食邑二千戶,黃金印赤韍
封公子男二人,安爲褒新侯,臨爲賞都侯
加後聘三千七百萬,合爲一萬萬,以明大禮”
太后臨前殿,親封拜
安漢公拜前,二子拜後,如周公故事
莽稽首辭讓,出奏封事,願獨受母號,還安、臨印韍及號位戶邑
事下太師光等,皆曰:“賞未足以直功,謙約退讓,公之常節,終不可聽
”莽求見固讓
太后下詔曰:“公每見,叩頭流涕固辭,今移病,固當聽其讓,令視事邪?將當遂行其賞,遣歸就第也?”光等曰:“安、臨親受印韍,策號通天,其義昭昭
黃郵、召陵、新野之田爲入尤多,皆止於公,公欲自損以成國化,宜可聽許
治平之化當以時成,宰衡之官不可世及
納徵錢,乃以尊皇后,非爲公也
功顯君戶,止身不傳
褒新、賞都兩國合三千戶,甚少矣
忠臣之節,亦宜自屈,而信主上之義
宜遣大司徙、大司空持節承製,詔公亟入視事
詔尚書勿復受公之讓奏
”奏可
莽乃起視事,上書言:“臣以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倉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宮;瘐申拜爲大司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爲太傅,賜號安漢公,備四輔官;今年四月甲子復拜爲宰衡,位上公
臣莽伏自惟,爵爲新都侯,號爲安漢公,官爲宰衡、太傅、大司馬,爵貴、號尊、官重,一身蒙大寵者五,誠非鄙臣所能堪
據元始三年,天下歲已復,官屬宜皆置
《穀樑傳》曰:‘天子之宰,通於四海
’臣愚以爲,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內爲職,而無印信,名實不副
臣莽無兼官之材,今聖朝既過誤而用之,臣請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與大司馬之印
”太后詔曰:“可
韍如相國,朕親臨授焉
”莽乃復以所益納徵錢千萬,遺與長樂長御奉共養者
太保舜奏言:“天下聞公不受幹乘之土,辭萬金之幣,散財施予千萬數,莫不鄉化
蜀郡男子路建等輟訟慚怍而退,雖文王卻虞、芮何以加!宜報告天下
”奏可
宰衡出,從大車前後各十乘,直事尚書郎、待御史、謁者、中黃門、期門羽林
宰衡常持節,所止,謁者代持之
宰衡掾史秩六百石,三公稱“敢言之”
是歲,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爲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
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
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
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廖,一異說雲
羣臣奏言:“昔周公奉繼體之嗣,據上公之尊,然猶七年制度乃定
夫明堂、辟雍,墮廢千載莫能興,今安漢公起於第家,輔翼陛下,四年於茲,功德爛然
公以八月載生魄庚子奉使,朝用書臨賦營築,越若翊辛丑,諸生、庶民大和會,十萬衆並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
唐、虞發舉,成周造業,誠亡以加
宰衡位宜在諸侯王上,賜以束帛加璧,大國乘車、安車各一,驪馬二駟
”詔曰:“可
其議九錫之法
”
冬,大風吹長安城東門屋瓦且盡
五年正月,袷祭明堂,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徵助祭
禮畢,封孝宣曾孫信第三十六人爲列侯,餘皆益戶賜爵,金、帛之賞各有數
是時,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宜亟加賞於安漢公
於是莽上書曰:“臣以外屬,越次備位,未能奉稱
伏念聖德純茂
承天當古,制禮以治民,作樂以移風,四海奔走,百蠻並臻,辭去之日,莫不隕涕,非有款誠,豈可虛致?自諸侯王已下至於吏民,鹹知臣莽上與陛下有葭莩之故,又得典職,每歸功列德者,輒以臣莽爲餘言
臣見諸侯面言事於前者,未嘗不流汗而漸愧也
雖性愚鄙,至誠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夙夜悼慄,常恐污辱聖朝
今天下治平,風俗齊風,百蠻率服,畢陛下聖德所自躬親,太師光、太保舜等輔政佐治,羣卿大夫莫不忠良,故能以五年之間至致此焉
臣莽實無奇策異謀
奉承太后聖詔,宣之於下,不能得什一;受羣賢之籌畫,而上以聞,不得能什伍
當被無益之辜,所以敢且保首領須臾者,誠上休陛下餘光,而下依羣公之故也
陛下不忍衆言,輒下其章於議者
臣莽前欲立奏止,恐其遂不肯止
今大禮已行,助祭者畢辭,不勝至願,願諸章下議者皆寢勿上,使臣莽得盡力畢制禮作樂事
事成,以傳示天下,與海內平之
即有所間非,則臣莽當被詿上誤朝之罪
如無他譴,得全命賜骸骨歸家,避賢者路,是臣之私願也
惟陛下哀憐財幸!”
甄邯等白太后,詔曰:“可
惟公功德光於天下,是以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諸生、吏民翕然同辭,連守闕庭,故下其章
諸侯、宗室辭去之日,復見前重陳,雖曉喻罷遣,猶不肯去
告以孟夏將行厥賞,莫不歡悅,稱萬歲而退
今公每見,輒流涕叩頭言願不受賞,賞即加不敢當位
方製作未定,事須公而決,故且聽公
製作畢成,羣公以聞
究於前議,其九錫禮儀亟奏
”
於是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列侯張純等九百二人皆曰:“聖帝明王招賢勸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賞厚
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則有九錫登等之寵
今九族親睦,百姓既章,萬國和協,黎民時雍,聖瑞畢溱,太平已洽
帝者之盛莫隆於唐、虞,而陛下任之;忠臣茂功莫著於伊、周,而宰衡配之
所謂異時而興,如合符者也
謹以《六藝》通義,經文所見,《周官》、《禮記》宜於今者,爲九命之錫
臣請命錫
”奏可
策曰:
惟元始五年五月庚寅,太皇太后臨於前殿,延登,親詔之曰:公進,虛聽朕言
前公宿衛孝成皇帝十有六年,納策盡忠,白誅故定陵侯淳于長,以彌亂髮奸,登大司馬,職在內輔
孝哀皇帝即位,驕妾窺欲,奸臣萌動,公手劾高昌侯董宏,改正故定陶共王母之僣坐
自是之後,朝臣論議,靡不據經
以病辭位,歸於第家,爲賊臣所陷
就國之後,孝哀皇帝覺寤,復還公長安,臨病加劇,猶不忘公,復特進位
是夜倉卒,國無儲主,奸臣充朝,危殆甚矣
朕惟定國之計莫宜於公,引納於朝,即日罷退高安侯董賢,轉漏之間,忠策輒建,綱紀鹹張
綬和、元壽,再遭大行,萬事皆舉,禍亂不作
輔朕五年,人倫之本正,天地之位定
欽承神祇,經緯四時,復千載之廢,矯百世之失,天下和會,大衆方輯
《詩》之靈臺,《書》之作雒,鎬京之制,商邑之度,於今復興
昭章先帝之元功,明著祖宗之令德,推顯嚴父配天之義,修立郊禘宗祀之禮,以光大孝
是以四海雍雍,萬國慕義,蠻夷殊俗,不召自至,漸化端冕,奉珍助祭
尋舊本道,遵術重古,動而有成,事得厥中
至德要道,通於神明,祖考嘉享
光耀顯章,天符仍臻,元氣大同
麟鳳龜龍,衆祥之瑞,七百有餘
遂制禮作樂,有綏靖宗廟社稷之大勳
普天之下,惟公是賴,官在宰衡,位爲上公
今加九命之錫,其以助祭,共文武之職,乃遂及厥祖
於戲,豈不休哉!
於是莽稽首再拜,受綠韍袞冕衣賞,瑒琫瑒珌,句履,鸞路乘馬,龍旂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乘馬,彤弓矢,盧弓矢,左建朱鉞,右建金戚,甲冑一具,秬鬯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戶納陛
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賁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嗇夫,佐官漢公
在中府外第,虎賁爲門衛,當出入者傅籍
自四輔、三公有事府第,皆用傳
以楚王邸爲安漢公第,大繕治,通周衛
祖禰廟及寢皆爲朱戶納陛
陳崇又奏:“安漢公祠祖禰,出城門,城門校尉宜將騎士從
入有門衛,出有騎士,所以重國也
”奏可
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
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
風俗使者八人還,言天下風俗齊同,詐爲郡國造歌謠,頌功德,凡三萬言
莽奏定著令
又奏爲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之制,犯者象刑
劉歆、陳崇等十二人皆以治明堂,宣教化,封爲列侯
莽既致太平,北化匈奴,東致海外,南懷黃支,唯西方未有加
乃遣中郎將平憲等多持金幣誘塞外羌,使獻地,願內屬
憲等奏言:“羌豪良願等種,人口可萬二千人,願爲內臣,獻鮮水海、允谷鹽池,平地美草皆予漢民,自居險阻處爲藩蔽
問良願降意,對曰:‘太皇太后聖明,安漢公至仁,天下太平,五穀成熟,或禾長丈餘,或一粟三米,或不種自生,或繭不蠶自成,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皇來儀,神爵降集
從四歲以來,羌人無所疾苦,故思樂內屬
’宜以時處業,置屬國領護
”事下莽,莽復奏曰:“太后秉統數年,恩澤洋溢,和氣四塞,絕域殊俗,靡不慕義
越裳氏重譯獻白雉,黃支自三萬裏貢生犀,東夷王度大海奉國珍,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今西域良願等復舉地爲臣妾,昔唐堯橫被四表,亦亡以加之
今謹案已有東海、南海、北海郡,未有西海郡,請受良願等所獻地爲西海郡
臣又聞聖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漢家地廣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應經
《堯典》十有二州,後定爲九州
漢家廓地遼遠,州牧行部,遠者三萬餘里,不可爲九
謹以經義正十二州名分界,以應正始
”奏可
又增法五十條,犯者徙之西海
徙者以千萬數,民始怨矣
泉陵侯劉慶上書言:“周成王幼少,稱孺子,周公居攝
今帝富於春秋,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
”郡臣皆曰:“宜如慶言
”
冬,熒惑入月中
平帝疾,莽作策,請命於泰畤,戴璧秉圭,願以身代
藏策金滕,置於前殿,敕諸公勿敢言
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
莽徵明禮者宗伯鳳等與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喪三年
奏尊孝成廟曰統宗,孝平廟曰元宗
時元帝世絕,而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列侯廣戚侯顯等四十八人,莽惡其長大,曰:“兄弟不得相爲後
乃選玄孫中最幼廣戚侯子嬰,年二歲,託以爲卜相最吉
是月,前輝光謝囂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爲皇帝
”符命之起,自此始矣
莽命羣公以白太后,太后曰:“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謂太后:“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
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
”太后聽許
舜等即共令太后下詔曰:“蓋聞天生衆民,不能相治,爲之立君以統理之
君年幼稚,必有寄託而居攝焉,然後能奉天施而成地化,羣生茂育
《書》不云乎?‘天工,人其代之
’朕以孝平皇帝幼年,且統國政,幾加元服,委政而屬之
今短命而崩,嗚呼哀哉!已使有司徵孝宣皇帝玄孫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後
玄孫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漢公莽輔政三世,比遭際會,安光漢室,遂同殊風,至於製作,與周公異世同符
今前輝光囂、武功長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雲‘爲皇帝’者,乃攝行皇帝之事也
夫有法成易,非聖人者亡法
其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縣爲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
具禮儀奏
”
於是羣臣奏言:“太后聖德昭然,深見天意,詔令安漢公居攝
臣聞周成王幼少,周道未成,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
周公權而居攝,則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攝,則恐周隊失天命
《書》曰:‘我嗣事子孫,大不克共上下,遏失前人光,在家不知命不易
天應棐諶,乃亡隊命
’說曰: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羣臣,發號施令,常稱王命
召公賢人,不知聖人之意,故不說也
《禮明堂記》曰‘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天子負斧依南面而立
’謂‘周公踐天子位,六年朝諸侯,制禮作樂,而天下大服’也
召公不說
時武王崩,粗未除
由是言之,周公始攝則居天了之位,非乃六年而踐阼也
《書》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於阼階,延登,贊曰:假王蒞政,勤和天下
’此周公攝政,贊者所稱
成王加元服,周公則致政
《書》曰:‘朕復子明辟’,周公常稱王命,專行不報,故言我復子明君也
臣請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韍冕,背斧依於戶牖之間,南面朝羣臣,聽政事
車服出入警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
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祭羣神,贊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自稱曰‘予’
平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制’、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漢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託之義,隆治平之化
其朝見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復臣節
自施政教於其宮家國採,如諸侯禮儀故事
臣昧死請
”太后詔曰:“可
”明年,改元曰“居攝”
居攝元年正月,莽祀上帝於南郊,迎春於東郊,行大射禮於明堂,養三老五更,成禮而去
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聽政事,侍旁記疏言行
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孫嬰爲皇太子,號曰孺子
以王舜爲太傅左輔,甄豐爲太阿右拂,甄邯爲太保後承
又置四少,秩皆二千石
四月,安衆侯劉崇與相張紹謀曰:“安漢公莽專制朝政,必危劉氏
天下非之者,乃莫敢先舉,此宗室恥也
吾帥宗族爲先,海內必和
”紹等從者百餘人,遂進攻宛,不得入而敗
紹者,張竦之從兄也
竦與崇族父劉嘉詣闕自歸,莽赦弗罪
竦因爲嘉作奏曰:
建平、元壽之間,大統幾絕,宗室幾棄
賴蒙陛下聖德,扶服振救,遮扞匡衛,國命復延,宗室明目
臨明統政,發號施令,動以宗室爲始,登用九族爲先
並錄支親,建立王侯,南面之孤,計以百數
收復絕屬,存亡續廢,得比肩首,復爲人者,嬪然成行,所以藩漢國,輔漢宗也
建辟雍,立明堂,班天法,流聖化,朝羣后,昭文德,宗室諸侯,鹹益土地
天下喁喁,引領而嘆,頌聲洋洋,滿耳而入
國家所以服此美,膺此名,饗此福,受此榮者,豈非太皇太后日昃之思,陛下夕惕之念哉!何謂?亂則統其理,危則致其安,禍則引其福,絕則繼其統,幼則代其任,晨夜屑屑,寒暑勤勤,無時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爲天,厚劉氏也
臣無愚智,民無男女,皆諭至意
而安衆侯崇乃獨懷悖惑之心,操畔逆之慮,興兵動衆,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誠臣子之仇,宗室之讎,國家之賊,天下之害也
是故親屬震落而告其罪,民人潰畔而棄其兵,進不跬步,退伏其殃
百歲之母,孩提之子,同時斷斬,懸頭竿杪,珠珥在耳,首飾猶存,爲計若此,豈不悖哉!
臣聞古者畔逆之國,既以誅討,則豬其宮室以爲污池,納垢濁焉,名曰兇虛,雖生菜茹,而人不食
四牆其社,覆上棧下,示不得通
辨社諸侯,出門見之,著以爲戒
方今天下聞崇之反也,鹹欲騫衣手劍而叱之
其先至者,則拂其頸,衝其匈,刃其軀,切其肌;後至者,欲拔其門,僕其牆,夷其屋,焚其器,應聲滌地,則時成創
而宗室尤甚,言必切齒焉
何則?以其背畔恩義,而不知重德之所在也
宗室所居或遠,嘉幸得先聞,不勝憤憤之願,願爲宗室倡始,父子兄弟負籠荷鍤,馳之南陽,豬崇宮室,令如古制
及崇社宜如毫社,以賜諸侯,用永監戒
願下四輔公卿大夫議,以明好惡,視四方
於是莽大說
公卿曰:“皆宜如嘉言
”莽白太后下詔曰:“惟嘉父子兄弟,雖與崇有屬,不敢阿私,或見萌牙,相率告之,及其禍成,同共讎之,應合古制,忠孝著焉
其以杜衍戶千封嘉爲師禮侯,嘉子七人皆賜爵關內侯
”後又封竦爲淑德侯
長安爲之語曰:“欲求封,過張伯鬆;力戰鬥,不如巧爲奏
”莽又封南陽吏民有功者百餘人,污池劉崇室宅
後謀反者,皆污池雲
羣臣復白:“劉崇等謀逆者,以莽權輕也
宜尊重以填海內
”五月甲辰,太后詔莽朝見太后稱“假皇帝
”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十二月,羣臣奏請:“益安漢公宮及家吏,置率更令,廟、廄、廚長丞,中庶子,虎賁以下百餘人,又置衛士三百人
安漢公廬爲攝省,府爲攝殿,第爲攝宮
”奏可
莽白太后下詔曰:“故太師光雖前薨,功效已列
太保舜、大司空豐、輕車將軍邯、步兵將軍建皆爲誘進單于籌策,又典靈臺、明堂、辟雍、四郊,定製度,開子午道,與宰衡同心說德,合意併力,功德茂著
封舜了匡爲同心侯,林爲說德侯,光孫壽爲合意侯,豐孫匡爲併力侯
益邯、建各三千戶
”
是歲,西羌龐恬、傅幡等怨莽奪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走
莽誅永,遣護羌校尉竇況擊之
二年春,竇況等擊破西羌
五月,更造貨:錯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錢,一直五十,與五銖錢並行
民多盜鑄者
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然卒不與直
九月,東郡太守翟義都試,勒車騎,因發奔命,立嚴鄉侯劉信爲天子,移檄郡國,言“莽毒殺平帝,攝天子位,欲絕漢室,今共行天罰誅莽”
郡國疑惑,衆十餘萬
莽惶懼不能食,晝夜抱孺子告禱郊廟,放《大誥》作策,遣諫大夫桓譚等班於天下,諭以攝位當反政孺子之意
遣王邑、孫建等八將軍擊義,分屯諸關,守厄塞
槐裏男子趙明、霍鴻等起兵,以和翟義,相與謀曰:“諸將精兵悉東,京師空,可攻長安
”衆稍多,至且十萬人,莽恐,遣將軍王奇、王級將兵拒之
以太保甄邯爲大將軍,受鉞高廟,領天下兵,左杖節,右把鉞,屯城外
王舜、甄豐晝夜循行殿中
十二月,王邑等破翟義於圉
司威陳崇使監軍上書言:“陛下奉天洪範,心合寶龜,膺受元命,豫知成敗,鹹應兆佔,是謂配天
配天之主,慮則移氣,言則動物,施則成化
臣崇伏讀詔書下日,竊計其時,聖思始發,而反虜仍破;詔文始書,反虜大敗;制書始下,反虜畢斬,衆將未及齊其鋒芒,臣崇未及盡共愚慮,而事已決矣
”莽大說
三年春,地震
大赦天下
王邑等還京師,西與王級等合擊明、鴻,皆破滅,語在《翟義傳》
莽大置酒未央宮白虎殿,勞賜將帥,詔陳崇治校軍功,第其高下
莽乃上奏曰:“明聖之世,國多賢人,故唐、虞之時,可比屋而封,至功成事就,則加賞焉
至於夏後塗山之會,執玉帛者萬國,諸侯執玉,附庸執帛
周武王孟津之上,尚有八百諸侯
周公居攝,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蓋諸侯千八百矣
《禮記王制》千七百餘國,是以孔子著《孝經》曰:‘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此天子之孝也
秦爲亡道,殘滅諸侯以爲郡縣,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高皇帝受命除殘,考功施賞,建國數百,後稍衰微,其餘僅存
太皇太后躬統大綱,廣封功德以勸善,興滅繼絕以永世,是以大化流通,旦暮且成
遭羌寇害西海郡,反虜流言東郡,逆賊惑衆西土,忠臣孝子莫不奮怒,所徵殄滅,盡備厥辜,天下咸寧
今制禮作樂,實考周爵五等,地四等,有明文;殷爵三等,有其說,無其文
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臣請諸將帥當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
”奏可
於是封者高爲侯、伯,次爲子、男,當賜爵關內侯者更名曰附城,凡數百人
擊西海者以“羌”爲號,槐裏以“武”爲號,翟義以“虜”爲號
羣臣復奏言:“太后修功錄德,遠者千載,近者當世,或以文封,或以武爵,深淺大小,靡不畢舉
今攝皇帝背依踐祚,宜異於宰國之時,製作雖未畢已,宜進二子爵皆爲公
《春秋》‘善善及子孫’,‘賢者之後,宜有土地’
成王廣封周公庶子六人,皆有茅土
及漢家名相大將蕭、霍之屬,鹹及支庶
兄子光,可先封爲列侯;諸孫,制度畢已,大司徒、大司空上名,如前詔書
”太后詔曰:“進攝皇帝子褒新侯安爲新舉公,賞都侯臨爲褒新公,封光爲衍功侯
”是時,莽還歸新都國,羣臣復白以封莽孫宗爲新都侯
莽既滅翟義,自謂威德日盛,獲天人助,遂謀即真之事矣
九月,莽母功顯君死,意不在哀,令太后詔議其服
少阿、羲和劉歆與博士諸儒七十八人皆曰:“居攝之義,所以統立天功,興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輯海內也
昔殷成湯既沒,而太子蚤夭,其子太甲幼少不明,伊尹放諸桐宮而居攝,以興殷道
周武王既沒,周道未成,成王幼少,周公屏成王而居攝,以成周道
是以殷有翼翼之化,周有刑錯之功
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安漢公宰尹羣僚,衡平天下
遭孺子幼少,未能共上下,皇天降瑞,出丹石之符,是以太皇太后則天明命,詔安漢公居攝踐祚,將以成聖漢之業,與唐、虞三代比隆也
攝皇帝遂開祕府,會羣儒,制禮作樂,卒定庶官,茂成天功
聖心周悉,卓爾獨見,發得周禮,以明因監,則天稽古,而損益焉,猶仲尼之聞《韶》,日月之不可階,非聖哲之至,孰能若茲!綱幻鹹張,成在一匱,此其所以保佑聖漢,安靖元元之效也
今功顯君薨,《禮》:‘庶子爲後,爲其母緦
’傳曰:‘與尊者爲體,不敢服其私親也
攝皇帝以聖德承皇天之命,受太后之詔居攝踐祚,奉漢大宗之後,上有天地社稷之重,下有元元萬機之憂,不得顧其私親
故太皇太后建厥元孫,俾侯新都,爲哀侯後
明攝皇帝與尊者爲體,承宗廟之祭,奉共養太皇太后,不得服其私親也
《周禮》曰‘王爲諸侯緦縗’,‘弁而加環絰’,同姓則麻,異姓則葛
攝皇帝當爲功顯君緦縗,弁而加麻環絰,如天子吊諸侯服,以應聖制
’莽遂行焉,凡一吊再會,而令新都侯宗爲主,服喪三年雲
司威陳崇奏,衍功侯光私報執金吾竇況,令殺人,況爲收系,致其法
莽大怒,切責光
光母曰:“女自視孰與長孫、中孫?”遂母子自殺,及況皆死
初,莽以事母、養嫂、撫兄子爲名,及後悖虐,復以示公義焉
令光子嘉嗣爵爲侯
莽下書曰:“遏密之義,訖於季冬,正月郊祀,八音當奏
王公卿士,樂凡幾等?五聲八音,條各云何?其與所部儒生各盡精思,悉陳其義
”
是歲,廣饒侯劉京,車騎將軍千人扈雲、太保屬臧鴻奏符命
京言齊郡新井,雲言巴郡石牛,鴻言扶風雍石,莽皆迎受
十一月甲子,莽上奏太后曰:
陛下至聖,遭家不造,遇漢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詔臣莽居攝,受孺子之託,任天下之寄
臣莽兢兢業業,懼於不稱
宗室廣饒侯劉京上書言:“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當一暮數夢,曰:‘吾,天公使也
天公使我告亭長曰:“攝皇帝當爲真
即不信我,此亭中當有新井
’亭長晨起視亭中,誠有新井,入地且百尺
”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於未央宮之前殿
臣與太保安陽侯舜等視,天風起,塵冥,風止,得銅符帛圖於右前,文曰:天告帝符,獻者封侯
承天命,用神令
”騎都尉崔發等視說
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詔書,更爲太初元將元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賀良讖書臧蘭臺
臣莽以爲元將元年者,大將居攝改元之文也
於今信矣
《尚書康誥》“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此周公居攝稱王之文也
《春秋》隱公不言即位,攝也
此二經周公、孔子所定,蓋爲後法
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臣莽敢不承用!臣請共事神祇宗廟,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稱假皇帝
其號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攝”
以居攝三年爲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爲度,用應天命
臣莽夙夜養育隆就孺子,令與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於萬方,期於富而教之
孺子加元服,復子明辟,如周公故事
奏可
衆庶知其奉符命,指意羣臣博議別奏,以視即真之漸矣
期門郎張充等六人謀共劫莽,立楚王
發覺,誅死
梓潼人哀章,學問長安,素無行,好爲大言
見莽居攝,即作銅匱,爲兩檢,置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圖’,其一署曰“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
某者,高皇帝名也
書言王莽爲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
圖書皆書莽大臣八興,又取令名王興、王盛,章因自竄姓名,凡爲十一人,皆署官爵,爲輔佐
章聞齊井、石牛事下,即日皆時,衣黃衣,持匱至高廟,以付僕射
僕射以聞
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嬗
御王冠,謁太后,還坐未央宮前殿,下書曰:“予以不德,託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
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
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祇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
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
以十二月朔癸酉爲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爲時
服色配德上黃,犧牲應正用白,使節之旄幡皆純黃,其署曰‘新使王威節’,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
”
始建國元年正月朔,莽帥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韍,上太皇太后,順符命,去漢號焉
初,莽妻宜春侯王氏女,立爲皇后
本生四男:宇、獲、安、臨
二子前誅死,安頗荒忽,乃以臨爲皇太子,安爲新嘉闢
封宇子六人:千爲功隆公,壽爲功明公,吉爲功成公,宗爲功崇以,世爲功昭公,利爲功著公
大赦天下
莽乃策命孺子曰:“諮爾嬰,昔皇天右乃太祖,歷世十二,享國二百一十載,歷數在於予躬
《詩》不云乎?‘侯服於周,天命靡常
’封爾爲定安公,永爲新室賓
於戲!敬天之休,往踐乃位,毋廢予命
”又曰:“其以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凡戶萬,地方百里,爲定安公國
立漢祖宗之廟於其國,與周後並,行其正朔、服色
世世以事其祖宗,永以命德茂功,享歷代之祀焉
以孝平皇后爲定安太后
”讀策畢,莽親執孺子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攝位,終得復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嘆良久
中傅將孺子下殿,北面而稱臣
百僚陪位,莫不感動
又按金匱,輔臣皆封拜
以太傅、左輔、驃騎將軍安陽侯王舜爲太師,封安新公;大司徒就德侯平晏爲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京兆尹、紅休侯劉歆爲國師,嘉新公;廣漢梓潼哀章爲國將,美新公:是爲四輔,位上公
太保、後承承陽侯甄邯爲大司馬,承新公;丕進侯王尋爲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將軍成都侯王邑爲大司空,隆新公:是爲三公
大阿、右拂;大司空、衛將軍廣陽侯甄豐爲更始將軍,廣新公;京兆王興爲衛將軍,奉新公;輕車將軍成武侯孫建爲立國將軍,成新公;京兆王盛爲前將軍,崇新公:是爲四將
凡十一公
王興者,故城門令史
王盛者,賣餅
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餘人,兩人容貌應卜相,徑從布衣登用,以視神焉
餘皆拜爲郎
是日,封拜卿大夫、侍中、尚書官凡數百人
諸劉爲郡守,皆徙爲諫大夫
改明光宮爲定安館,定安太后居之
以故大鴻臚府爲定安公第,皆置門衛使者監領
敕阿乳母不得與語,常在四壁中,至於長大,不能名六畜
後莽以女孫宇子妻之
莽策羣司曰:“歲星司肅,東嶽太師典致時雨,青煒登平,考景以晷
熒惑司哲,南嶽太傅典致時奧,赤煒頌平,考聲以律
太白司艾,西嶽國師典致時陽,白煒象平,考量以銓
辰星司謀,北嶽國將典致時寒,玄煒和平,考星以漏
月刑元股左,司馬典致武應,考方法矩,主司天文,欽若昊天,敬授民時,力來農事,以豐年谷
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規,主司人道,五教是輔,帥民承上,宣美風俗,五品乃訓
鬥平元心中,司空典致物圖,考度以繩,主司地裏,平治水土,掌名山川,衆殖鳥獸,蕃茂草木
”各策命以其職,如典誥之文
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卿
更名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爲納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鴻臚曰典樂,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與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屬三公
每一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諸職
更名光祿勳曰司中,太僕曰太御,衛尉曰太衛,執金吾曰奮武,中尉曰軍正,又置大贅官,主乘輿服御物,後又典兵秩,位皆上卿,號曰六監
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縣令長曰宰,御史曰執法,公車司馬曰王路四門,長樂宮曰常樂室,未央宮曰壽成室,前殿曰王路堂,長安曰常安
更名秩百名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中二千石曰卿
車服黻冕,各有差品
又置司恭、司徒、司明、司聰、司中大夫及誦詩工、徹膳宰,以司過
策曰:“予聞上聖欲昭厥德,罔不慎修厥身,用綏於遠,是用建爾司於五事
毋隱尤,毋將虛,好惡不愆,立於厥中
於戲,勖哉!”令王路設進善之旌,非謗之木,敢諫之鼓
諫大夫四人常坐王路門受言事者
封王氏齊縗之屬爲侯,大功爲伯,小功爲子,緦麻爲男,其女皆爲任
男以“睦”、女以“隆”爲號焉,皆授印韍
令諸侯立太夫人、夫人、世子,亦受印韍
又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百王不易這道也
漢氏諸侯或稱王,至於四夷亦如之,違於古典,繆於一統
其定諸侯王之號皆稱公,及四夷僣號稱王者皆更爲侯
”
又曰:“帝王之道,相因而通;盛德之祚,百世享祀
予惟黃帝、帝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夏禹、皋陶、伊尹鹹有聖德,假於皇天,功烈巍巍,光施於遠
予甚嘉之,營求其後,將祚厥祀
”惟王氏,虞帝之後也,出自帝嚳;劉氏,堯之後也,出自顓頊
於是封姚恂爲初睦侯,奉黃帝后;樑護爲脩遠伯,奉少昊後;皇孫功隆公千,奉帝嚳後;劉歆爲祁烈伯,奉顓頊後;國師劉歆子疊爲伊休侯,奉堯後;嬀昌爲始睦侯,奉虞帝后;山遵爲褒謀子,奉皋陶後;伊玄爲褒衡子,奉伊尹後
漢後定安公劉嬰,位爲賓
周後衛公姬黨,更封爲章平公,亦爲賓
殷後宋公孔弘,運轉次移,更封爲章昭侯,位爲恪
夏後遼西姒豐,封爲章功侯,亦爲恪
四代古宗,宗祀於明堂,以配皇始祖考虞帝
周公後褒魯子姬就、宣尼公後褒成子孔鈞,已前定焉
莽又曰:“予前在攝時,建郊宮,定祧廟,立社稷,神祇報況,或光自上覆於下,流爲烏,或典氣熏烝,昭耀章明,以著黃、虞之烈焉
自黃帝至於濟南伯王,高祖世氏姓有五矣
黃帝二十五子,分賜厥姓十有二氏
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嬀,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
予伏念皇初祖考黃帝,皇始祖考虞帝,以宗祀於明堂,宜序於祖宗之親廟
其立祖廟五,親廟四,後夫人皆配食
郊祀黃帝以配天,黃後以配地
以新都侯東弟爲大禖,歲時以祀
家之所尚,種祀天下
姚、嬀、陳、田、王氏凡五姓者,皆黃、虞苗裔,予之同族也
《書》不云乎?‘惇序九族’
其令天下上此五姓名籍於秩宗,皆以爲宗室
世世復,無有所與
其元城王氏,勿令相嫁娶,以別族理親焉
”封陳崇爲統睦侯,奉胡王后;田豐爲世睦侯,奉敬王后
天下牧守皆以前有翟義、趙明等領州郡,懷忠孝,封牧爲男,守以附城
又封舊恩戴崇、金涉、箕閎、楊並等子皆爲男
遣騎都尉囂等分治黃帝園位於上都橋畤,虞帝於零陵九疑,胡王於淮陽陳,敬王於齊臨淄,愍王於城陽莒,伯王於濟南東平陵,孺王於魏郡元城,使者四時致祠
其廟當作者,以天下初定,且祫祭於明堂太廟
以漢高廟爲文祖廟
莽曰:“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嬗於唐,漢氏初祖唐帝,世有傳國之象,予復親受金策於漢高皇帝之靈
惟思褒厚前代,何有忘時?漢氏祖宗有七,以禮立廟於定安國
其園寢廟在京師者,勿罷,祠薦如故
予以秋九月親入漢氏高、元、成、平之廟
諸劉更屬籍京兆大尹,勿解其復,各終厥身,州牧數存問,勿令有侵冤
”
又曰:“予前在大麓,至於攝假,深惟漢氏三七之厄,赤德氣盡,思索廣求,所以輔劉延期之術,靡所不用,以故作金刀之利,幾以濟之
然自孔子作《春秋》以爲后王法,至於哀之十四而一代畢,協之於今,亦哀之十四也
赤世計盡,終不可強濟
皇天明威,黃德當興,隆顯大命,屬予以天下
今百姓鹹言皇天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
夫‘劉’之爲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
博謀卿士,僉曰天人同應,昭然著明
其去剛卯莫以爲佩,除刀錢勿以爲利,承順天心,快百姓意
”乃更作小錢,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直一”,與前“大錢五十”者爲二品,並行
欲防民盜鑄,乃禁不得挾銅炭
四月,徐鄉侯劉快結黨數千人起兵於其國
快兄殷,故漢膠東王,時改爲扶崇公
快舉兵攻即墨,殷閉城門,自繫獄
吏民距快,快敗走,至長廣死
莽曰:“昔予之祖濟南愍王困於燕寇,自齊臨淄出保於莒
宗人田單廣設奇謀,獲殺燕將,復定齊國
今即墨士大夫復同心殄滅反虜,予甚嘉其忠者,憐其無辜
其赦殷等,非快之妻子它親屬當坐者皆勿治
弔問死傷,賜亡者葬錢,人五萬
殷知大命,深疾惡快,以故輒伏厥辜
其滿殷國戶萬,地方百里
”又封符命臣十餘人
莽曰:“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
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
秦爲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壞聖制,廢井田,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
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蘭,制於民臣,顓斷其命
奸虐之人因緣爲利,至略賣人妻子,逆天心,悖人倫,繆於‘天地之性人爲貴’之義
《書》曰‘予則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後被此辜矣
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鹹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
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
父子夫婦終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
故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爲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爲奸
俱陷於辜,刑用不錯
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時則有嘉禾之祥,遭以虜逆賊且止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
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衆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
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又數變改不信,皆私以五銖錢市買
訛言大錢當罷,莫肯挾
莽患之
復下書:“諸挾五銖錢,言大錢當罷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
”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
及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
秋,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於天下
德祥五事,符命二十五,福應十二,凡四十二篇
其德祥言文、宣之世黃龍見於成紀、新都,高祖考王伯墓門梓柱生枝葉之屬
符命言井石、金匱之屬
福應言雌雞化爲雄之屬
其文爾雅依託,皆爲作說,大歸言莽當代漢有天下雲
總有說之曰:“帝王受命,必有德祥之符瑞,協成五命,申以福應,然後能立巍巍之功,傳於子孫,永享無窮之祚
故新室之興也,德祥發於漢三七九世之後
肇命於新都,受瑞於黃支,開王於威功,定命於子同,成命於巴宕,申福於十二應,天所以保祐新室者深矣,固矣!武功丹石出於漢氏平帝末年,火德銷盡,土德當代,皇天眷然,去漢與新,以丹石始命於皇帝
皇帝謙讓,以攝居之,未當天意,故其秋七月,天重以三能文馬
皇帝復謙讓,未即位,故三以鐵契,四以石龜,五以虞符,六以文圭,七以玄印,八以茂陵石書,九以玄龍石,十以神井,十一以大神石,十二以銅符帛圖
申命之瑞,浸以顯著,至於十二,以昭告新皇帝
皇帝深惟上天之威不可不畏,故去攝號,猶尚稱假,改元爲初始,欲以承塞天命,克厭上帝之心
然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故是日天覆決以龜書
又侍郎王盱見人衣白布單衣,赤繢方領,冠小冠,立於王路殿前,謂盱曰:‘今日天同色,以天下人民屬皇帝
’盱怪之,行十餘步,人忽不見
至丙寅暮,漢氏高廟有金匱圖策:‘高帝承天命,以國傳新皇帝
’明旦,宗伯忠孝侯劉宏以聞,乃召公卿議,未決,而大神石人談曰:‘趣新皇帝之高廟受命
毋留!’於是新皇帝立登車,之漢氏高廟受命,受命之日,丁卯也
丁,火,漢氏之德也
卯,劉姓所以爲字也
明漢劉火德盡,而傳於新室也
皇帝謙謙,既備固讓,十二符應迫著,命不可辭,懼然祗畏,葦然閔漢氏之終不可濟,亹亹左右之不得從意,爲之三夜不御寢,三日不御食
延問公侯卿大夫,僉曰:‘宜奉如上天威命
’於是乃改元定號,海內更始
新室既定,神祗歡喜,申以福應,吉瑞累仍
《詩》曰:‘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此之謂也
”五威將奉《符命》,齎印綬,王侯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蠻夷,皆即授新室印綬,因收故漢印綬
賜吏爵人二級,民爵人一級,女子百戶羊、酒、蠻夷幣、帛各有差
大赦天下
五威將乘《乾》文車,駕《坤》六馬,揹負鷩鳥之毛,服飾甚偉
每一將各置左右前後中帥,凡五帥
衣冠車服駕馬,各如其方面色數
將持節,稱太一之使;帥持幢,稱五帝之使
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於四表,靡所不至
”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驪、夫餘;南出者,逾徼外,歷益州,貶句町王爲侯;西出者,至西域,盡改其王爲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單于印,改漢印文,去“璽”曰“章”
單于欲求故印,陳饒椎破之
語在《匈奴傳》
單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後卒以此皆畔
饒還,拜爲大將軍,封威德子
冬,雷,桐華
置五威司命,中城四關將軍
司命司上公以下,中城主十二城門
策命統睦侯陳崇曰:“諮爾崇
夫不用命者,亂之原也;大奸猾者,賊之本也;鑄僞金錢者,妨寶貨之道也;驕奢逾制者,兇害之端也;漏泄省中及尚書事者,‘機事不密則害成’也;拜爵王庭,謝恩私門者,祿去公室,政從亡矣:凡此六條,國之綱紀
是用建爾作司命,‘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圉’,帝命帥由,統睦於朝
”命說符侯崔發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女作五威中城將軍,中德既成,天下說符
”命明威侯王級曰:“繞霤之固,南當荊楚
女作五威前關將軍,振武奮衛,明威於前
”命尉睦侯王嘉曰:“羊頭之厄,北當燕、趙
女作五威後關將軍,壺口捶扼,尉睦於後
”命掌威侯王奇曰:“餚、黽之險,東當鄭、衛
女作五威左關將軍,函谷批難,掌威於左
”命懷羌子王福曰:“汧隴之阻,西當戎狄
女作五威右關將軍,成固據守地,懷羌於右
”
又遣諫大夫五十人分鑄錢於郡國
是歲,長安狂女子碧呼道中曰:“高皇帝大怒,趣歸我國
不者,九月必殺汝!”莽收捕殺之
治者掌寇大夫陳鹹自免去官
真定劉都等謀舉兵,發覺,皆誅
真定、常山大雨雹
二年二月,赦天下
五威將帥七十二人還奏事,漢諸侯王爲公者,悉上璽綬爲民,無違命者
封將爲子,帥爲男
初設六管之令
命縣官酤酒,賣鹽鐵器,鑄錢,諸採取名山大澤衆物者稅之
又令市官收賤賣貴,賒貸予民,收息百月三
犧和置酒士,郡一人,乘傳督酒利,禁民不得挾弩鎧,徙西海
匈奴單于求故璽,莽不與,遂寇邊郡,殺略吏民
十一月,立國將軍建奏:“西域將欽上言,九月辛已,戊己校尉中陳良、終帶共賊殺校尉刁護,劫略吏士,自稱廢漢大將軍,亡入匈奴
又今月癸酉,不知何一男子遮臣建車前,自稱‘漢氏劉子輿,成帝下妻子也
劉氏當復,趣空宮
’收系男子,即常安姓武字仲
皆逆天違命,大逆無道
請論仲及陳良等親屬當坐者
奏可
漢氏高皇帝比著戒雲,罷吏卒,爲賓食,誠欲承天心,全子孫也
其宗廟不當在常安城中,及諸劉爲諸侯者當與漢俱廢
陛下至仁,久未定
前故安衆侯劉崇、徐鄉侯劉快、陵鄉侯劉曾、扶恩侯劉貴等更聚衆謀反
今狂狡之虜或妄自稱亡漢將軍,或稱成帝子子輿,至犯夷滅,連未止者,此聖恩不蚤絕其萌牙故也
芳愚以爲漢高皇帝爲新室賓,享食明堂
成帝,異姓之兄弟;平帝,婿也;皆不宜復入其廟
元帝與皇太后爲體,聖恩所隆,禮亦宜之
臣請漢氏諸廟在京師者皆罷
諸劉爲諸侯者,以戶多少就五等之差;其爲吏者皆罷,待除於家
上當天心,稱高皇帝神靈,塞狂狡之萌
”莽曰:“可
嘉新公國師以符命爲予四輔,明務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
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唯國師以女配莽子,故不賜姓
改定安太后號曰“黃皇室主”,絕之於漢也
冬十二月,雷
更名匈奴單于曰“降奴服於
”莽曰:“降奴服於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條,侵犯西域,延及邊垂,爲元元害,罪當夷滅
命遣立國將軍孫建等凡十二將,十道並出,共行皇天之威,罰於知之身
惟知先祖故呼韓邪單于稽侯犭冊累世忠孝,保塞守徼,不忍以一知之罪,滅稽侯犭冊之世
今分匈奴國土人民以爲十五,立稽侯犭冊子孫十五人爲單于
遣中郎將藺苞、戴級馳塞下,召拜當爲單于者
諸匈奴人當坐虜知之法者,皆赦除之”
遣五威將軍苗、虎賁將軍王況出五原,厭難將軍陳欽、震狄將軍王巡出雲中,振武將軍王嘉、平狄將軍王萌出代郡,相威將軍李棽、鎮遠將軍李翁出西河,誅貉將軍陽俊、討穢將軍嚴尤出漁陽,奮武將軍王駿、定胡將軍王晏出張掖,及偏裨以下百八十人
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轉衆郡委輸五大夫衣裘、兵器、糧食,長吏送自負海江淮至北邊,使者馳傳督趣,以軍興法從事,天下騷動
先至者屯邊郡,須皆具乃同時出
莽以錢幣訖不行,復下書曰:“民以食爲命,以貨爲資,是以八政以食爲首
寶貨皆重則小用不給,皆輕則僦載煩費,輕重大小各有差品,則用便而民樂
”於是造寶貨五品,語在《食貨志》
百姓不從,但行小大錢二品而已
盜鑄錢者不可禁,乃重其法,一家鑄錢,五家坐之,沒入爲奴婢
吏民出入,持布錢以副符傳,不持者,廚傳勿舍,關津苛留
公卿皆持以入宮殿門,欲以重而行之
是時,爭爲符命封侯,其不爲者相戲曰:“獨無天帝除書乎?”司命陳崇白莽曰:“此開奸臣作福之路而亂天命,宜絕其原
”莽亦厭之,遂使尚書大夫趙並驗治,非五威將率所班,皆下獄
初,甄豐、劉歆、王舜爲莽腹心,倡導在位,褒揚功德;“安漢”、“宰衡”之號及封莽母、兩子、兄子,皆豐等所共謀,而豐、舜、歆亦受其賜,並富貴矣,非復欲令莽居攝也
居攝之萌,出於泉陵侯劉慶、前煇光謝囂、長安令田終術
莽羽翼已成,意欲稱攝
豐等承順其意,莽輒復封舜、歆兩子及豐孫
豐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滿,又實畏漢宗室、天下豪桀
而疏遠欲進者,並作符命,莽遂據以即真,舜、歆內懼而已
豐素剛強,莽覺其不說,故徙大阿、右拂、大司空豐、託符命文,爲更始將軍,與賣餅兒王盛同列
豐父子默默
時子尋爲侍中京兆大君茂德侯,即作符命,言新室當分陝,立二伯,以豐爲右伯,太傅平晏爲左伯,如周、召故事
莽即從之,拜豐爲右伯
當述職西出,未行,尋復作符命,言故漢氏平帝后黃皇室主爲尋之妻
莽以詐立,心疑大臣怨謗,欲震威以懼下,因是發怒曰:“黃皇室主天下母,此何謂也!”收捕尋
尋亡,豐自殺
尋隨方士入華山,歲餘捕得,辭連國師公歆子侍中東通靈將、五司大夫隆威侯棻,棻弟右曹長水校尉伐虜侯泳,大司空邑弟左關將軍掌威侯奇,及歆門人侍中騎都尉丁隆等,牽引公卿黨親列侯以下,死者數百人
尋手理有“天子”字,莽解其臂入視之,曰:“此一大子也,或曰一六子也
六者,戮也
明尋父子當戮死也
”乃流棻於幽州,放尋於三危,殛隆於羽山,皆驛車載其屍傳致雲
莽爲人侈口蹶顄,露眼赤精,大聲而嘶
長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裝衣,反膺高視,瞰臨左右
是時,有用方技待詔黃門者,或問以莽形貌,待詔曰:“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故能食人,亦當爲人所食
”問者告之,莽誅滅待詔,而封告者
後常翳雲母屏面,非親近莫得見也
是歲,以初睦侯姚恂爲寧始將軍
三年,莽曰:“百官改更,職事分移,律令儀法,未及悉定,且因漢律令儀法以從事
令公卿、大夫、諸侯、二千石舉吏民有德行通政事能言語明文學者各一人,詣王路四門
遣尚書大夫趙並使勞北邊,還言五原北假膏壤殖穀,異時常置田官
乃以併爲田禾將軍,以戍卒屯田北假,以助軍糧
是時,諸將在邊,須大衆集,吏士放縱,而內郡愁於徵發,民棄城郭流亡爲盜賊,幷州、平州尤甚
莽令七公六卿號皆兼稱將軍,遣著武將軍逮並等填名都,中郎將、繡衣執法各五十五人,分填緣邊大郡,督大奸猾擅弄兵者,皆便爲奸於外,撓亂州郡,貨賂爲市,侵漁百姓
莽下書曰:“虜知罪當夷滅,故遣猛將分十二部,將同時出,一舉而決絕之矣
內置司命軍正,外設軍監十有二人,誠欲以司不奉命,令軍人鹹正也
今則不然,各爲權勢,恐猲良民,妄封人頸,得錢者去
毒蠚並作,農民離散
司監若此,可謂稱不?自今以來,敢犯此者,輒捕系,以名聞
”然猶放縱自若
而藺苞、戴級到塞下,招誘單于弟鹹、鹹子登入塞,脅拜鹹爲孝單于,賜黃金千斤,錦繡甚多,遣去;將登至長安,拜爲順單于,留邸
太師王舜自莽篡位後病悸,浸劇,死
莽曰:“昔齊太公以淑德累世,爲周氏太師,蓋予之所監也
其以舜子延襲父爵,爲安新公,延弟褒新侯匡爲太師將軍,永爲新室輔
”
爲太子置師友各四人,秩以大夫
以故大司徒馬宮爲師疑,故少府宗伯鳳爲傅丞,博士袁聖爲阿輔,京兆尹王嘉爲保拂,是爲四師;故尚書令唐林爲胥附,博士李充爲奔走,諫大夫趙襄爲先後,中郎將廉丹爲禦侮,是爲四友
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凡九祭酒,秩上卿
琅邪左鹹爲講《春秋》、潁川滿昌爲講《詩》、長安國由爲講《易》、平陽唐昌爲講《書》、沛郡陳鹹爲講《禮》、崔發爲講《樂》祭酒
遣謁者持安車印綬,即拜楚國龔勝爲太子師友祭酒,勝不應徵,不食而死
寧始將軍姚恂免,侍中、崇祿侯孔永爲寧始將軍
是歲,池陽縣有小人景,長尺餘,或乘車馬,或步行,操持萬物,小大各相稱,三日止
瀕河郡蝗生
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
先是,莽恐河決爲元城冢墓害
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堤塞
四年二月,赦天下
夏,赤氣出東南,竟天
厭難將軍陳欽言捕虜生口,虜犯邊者皆孝單于鹹子角所爲
莽怒,斬其子登於長安,以視諸蠻夷
大司馬甄邯死,寧始將軍孔永爲大司馬,侍中大贅侯輔爲寧始將軍
莽每當出,輒先搜索城中,名曰“橫搜”
是月,橫搜五日
莽至明堂,授諸侯茅土
下書曰:“予以不德,襲於聖祖,爲萬國主
思安黎元,在於建侯,分州正惑,以美風俗
追監前代,爰綱爰紀
惟在《堯典》,十有二州,衛有五服
《詩》國十五,布遍九州
《殷頌》有‘奄有九有’之言
《禹貢》之九州無並、幽,《周禮司馬》則無徐、樑
帝王相改,各有云爲
或昭其事,或大其本,厥義著明,其務一矣
昔週二後受命,故有東都、西都之居
予之受命,蓋亦如之
其以洛陽爲新室東都,常安爲新室西都
邦畿連體,各有采任
州從《禹貢》爲九,爵從周氏有五
諸侯之員千有八百,附城之數亦如之,以俟有功
諸公一同,有衆萬戶,土方百里
侯伯一國,衆戶五千,土方七十里
子男一則,衆戶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
附城大者食邑九成,衆戶九百,土方三十里
自九以下,降殺以兩,至於一城
五差備具,合當一則
今已受茅土者,公十四人、侯九十三人、伯二十一人、子百七十一人、男四百九十七人,凡七百九十六人
附城千五百一十一人
九族之女爲任者,八十三人
及漢氏女孫中山承禮君、遵德君、修義君更以爲任
萎有一公,九卿,十二大夫,二十四元士
定諸國邑採之處,使侍中講禮大夫孔秉等與州部衆郡曉知地理圖籍者,共校治於壽成朱鳥堂
予數與羣公祭酒上卿親聽視,鹹已通矣
夫褒德賞功,所以顯仁賢也;九族和睦,所以褒親親也
予永惟匪解,思稽前人,將章黜陟,以明好惡,安元元焉
”以圖簿未定,未授國邑,且令受奉都內,月錢數千
諸侯皆睏乏,至有庸作者
中郎區博諫莽曰:“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
周道既衰,而民不從
秦知順民之心,可以獲大利也,故滅廬井而置阡陌,遂王諸夏,訖今海內未厭其敝
今欲違民心,追復千載絕跡,雖堯、舜夏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
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
”莽知民怨,乃下書曰:“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
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
初,五威將帥出,改句町王以爲侯,王邯怨怒不附
莽諷牂柯大尹周歆詐殺邯
邯弟承起兵攻殺歆
先是,莽發高句驪兵,當伐胡,不欲行,郡強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爲冠
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爲所殺
州郡歸咎於高句驪侯騶
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騶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
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餘之屬必有和者
匈奴未克,夫餘、穢貉復起,此大憂也
”莽不尉安,穢貉遂反,詔尤擊之
尤誘高句驪侯騶至而斬焉,傳首長安
莽大說,下書曰:“乃者,命遣猛將,共行天罰,誅滅虜知,分爲十二部,或斷其右臂,或斬其左腋,或潰其胸腹,或其兩脅
今年刑在東方,誅貉之部先縱焉
捕斬虜騶,平定東域,虜知殄滅,在於漏刻
此乃天地羣神、社稷、宗廟佑助之福,公卿、大夫、士民同心將率虓虎之力也
予甚嘉之
其更名高句驪爲下句驪,佈告天下,令鹹知焉
”於是貉人愈犯邊,東北與西南夷皆亂雲
莽志方盛,以爲四夷不足吞滅,專念稽古之事,復下書曰:“伏念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終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秩于山川,遍於羣神,巡狩五嶽,羣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予之受命即真,到於建國五年,已五載矣
陽九之厄既度,百霹之會已過
歲在壽星,填在明堂,倉龍癸酉,德在中宮
觀晉掌歲,龜策告從,其以此年二月建寅之節東巡狩,具禮儀調度
”羣公奏請募吏民人馬布帛綿,又請內郡國十二買馬,發帛四十五萬匹,輸常安,前後毋相須
至者過半,莽下書曰:“文母太后體不安,其且止待後
”
是歲,改十一公號,以“新”爲“心”,後又改“心”爲“信”
五年二月,文母皇太后崩,葬渭陵,與元帝合而溝絕之
立廟於長安,新室世世獻祭
元帝配食,坐於牀下
葬爲太倔服喪三年
大司馬孔永乞骸骨,賜安車駟馬,以特進就朝位
同風侯逯併爲大司馬
是時,長安民聞莽欲都雒陽,不肯繕治室宅,或頗徹之
莽曰:“玄龍石文曰‘定帝德,國雒陽’
符命著明,敢不欽奉!以始建國八年,歲纏星紀,在雒陽之都
其謹繕修常安之都,勿令壞敗
敢有犯者,輒以名聞,請其罪
”
是歲,烏孫大小昆彌遣使貢獻
大昆彌者,中國外孫也
其胡婦子爲小昆彌,而烏孫歸附之
莽見匈奴諸邊並侵,意欲得烏孫心,乃遣使者引小昆彌使置大昆彌使上
保成師友祭酒滿昌劾奏使者曰:“夷狄以中國有禮誼,故詘而服從
大昆彌,君也
今序臣使於君使之上,非所以有夷狄也
奉使大不敬!”莽怒,免昌官
西域諸國以莽積失恩信,焉耆先畔,殺都護但欽
十一月,彗星出,二十餘日,不見
是歲,以犯挾銅炭者多,除其法
明年改元曰“天鳳”
天鳳元年正月,赦天下
莽曰:“予以二月建寅之節行巡狩之禮,太官齎糒乾肉,內者行張坐臥,所過毋得有所給
予之東巡,必躬載耒,每縣則耕,以勸東作
予之南巡,必躬載耨,每縣則耨,以勸南僞
予之西巡,必躬載銍,每縣則獲,以勸西成
予之北巡,必躬載拂,每縣則粟,以勸蓋藏
畢北巡狩之禮,即於土中居雒陽之都焉
敢有趨訁雚犯法,輒以軍法從事
”羣公奏言:“皇帝至考,往年文母聖體不豫,躬親供養,衣冠稀解
因遭棄羣臣悲哀,顏色未復,飲食損少
今一歲四巡,道路萬里,春秋尊,非糒乾肉之所能堪
且無巡狩,須闋大服,以安聖體,臣等盡力養牧兆民,奉稱明詔
”莽曰:“羣公、羣牧、羣司、諸侯、庶尹願盡力相帥養牧兆民,欲以稱予,繇此敬聽,其勖之哉!毋食言焉
更以天鳳七年,歲在大梁,倉龍庚辰,行巡狩之禮
厥明年,歲在實沈,倉龍辛已,即土之中雒陽之都
”乃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之雒陽,營相宅兆,圖起宗廟、社稷、郊兆雲
三月壬申晦,日有食之
大赦天下
策大司馬逯並曰:“日食無光,干戈不戢,其上大司馬印韍,就侯氏朝位
太傅平晏勿領尚書事,省侍中、諸曹兼官者
以?男苗爲大司馬
”
莽即真,尤備大臣,抑奪下權,朝臣有言其過失者,輒拔擢
孔仁、趙博、費興等以敢擊大臣,故見信任,擇名官而居之
公卿入宮,吏有常數,太傅平晏從吏過例,掖門僕射苛差問不遜,戊曹士收系僕射
莽大怒,使執法發車騎數百圍太傅府,捕士,即時死
大司空士夜過奉常亭,亭長苛之,告以官名,亭長醉曰:“寧有符傳邪?”士以馬棰擊亭長,亭長斬士,亡,郡縣逐之
家上書,莽曰:“亭長奉公,勿逐
”大司空邑斥士以謝
國將哀章頗不清,莽爲選置和叔,敕曰:“非但保國將閨門,當保親屬在西州者
”諸公皆輕賤,而章尤甚
四月,隕霜,殺草木,海瀕尤甚
六月,黃霧四塞
七月,大風拔樹,飛北闕直城門屋瓦
雨雹,殺牛羊
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連率、大尹,職如太守;屬令、屬長,職如都尉
置州牧、部監二十五人,見禮如三公
監位上大夫,各主五郡
公氏作牧,侯氏卒正,伯氏連率,子氏屬令,男氏屬長,皆世其官
其無爵者爲尹
分長安城旁六鄉,置帥各一人
分三輔爲六尉郡,河東、河內、弘農、河南、潁川、南陽爲六隊郡,置大夫,職如太守;屬正,職如都尉
更名河南大尹曰保忠信卿
益河南屬縣滿三十
置六郊州長各一人,人主五縣
及它官名悉改
大郡至分爲五
郡縣以亭爲名者三百六十,以應符命文也
緣邊又置竟尉,以男爲之
諸侯國閒田,爲黜陟增減雲
莽下書曰:“常安西都曰六鄉,衆縣曰六尉
義陽東都曰六州,衆縣曰六隊
粟米之內曰內郡,其外曰近郡
有障徼者曰邊郡
合百二十有五郡
九州之內,縣二千二百有三
公作甸服,是爲惟城;諸在侯服,是爲惟寧;在採、任諸侯,是爲惟翰;在賓服,是爲惟屏;在揆文教,奮武衛,是爲惟垣;在九州之外,是爲惟藩:各以其方爲稱,總爲萬國焉
”其後,歲復變更,一郡至五易名,而還復其故
吏民不能紀,每下詔書,輒系其故名,曰:“制詔陳留大尹、太尉:其以益歲以南付新平
新平,故淮陽
以雍丘以東付陳定
陳定,故樑郡
以封丘以東付治亭
治亭,故東郡
以陳留以西付祈隧
祈隧,故滎陽
陳留已無復有郡矣
大尹、太尉,皆詣行在所
”其號令變易,皆此類也
今天下小學,戊子代甲子爲六旬首
冠以戊子爲元日,昏以戊寅之旬爲忌日
百姓多不從者
匈奴單于知死,弟鹹立爲單于,求和親
莽遣使者厚賂之,詐還許其侍子登,因購求陳良、終帶等
單于即執良等付使者,檻車詣長安
莽燔燒良等於城北,令吏民會觀之
緣邊大飢,人相食
諫大夫如普行邊兵,還言“軍士久屯塞苦,邊郡無以相贍
今單于新和,宜因是罷兵
”校尉韓威進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虜,無異口中蚤蝨
臣願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齎鬥糧,飢食虜肉,渴飲其血,可以橫行
”莽壯其言,以威爲將軍
然採普言,徵還諸將在邊者
免陳欽等十八人,又罷四關填都尉諸屯兵
會匈奴使還,單于知侍子登前誅死,發兵寇邊,莽復發軍屯
於是邊民流入內郡,爲人奴婢,乃禁吏民敢挾邊民者棄市
益州蠻夷殺大尹程隆,三邊盡反
遣平蠻將軍馮茂將兵擊之
寧始將軍侯輔免,講《易》祭酒戴參爲寧始將軍
二年二月,置酒王路堂,公卿、大夫皆佐酒
大赦天下
是時,日中見星
大司馬苗左遷司命,以延德侯陳茂爲大司馬
訛言黃龍墮死黃山宮中,百姓奔走往觀者以萬數
莽惡之,捕系問語所從起,不能得
單于鹹既和親,求其子登屍,莽欲遣使送致,恐鹹怨恨害使者,乃收前言當誅侍子者故將軍陳欽,以他罪繫獄
欽曰:“是欲以我爲說於匈奴也
”遂自殺
莽選儒生能顓對者濟南王鹹爲大使,五威將琅邪伏黯等爲帥,使送登屍
敕令掘單于知墓,棘鞭其屍
又令匈奴卻塞於漠北,責單于馬萬爭,牛三萬頭,羊十萬頭,及稍所略邊民生口在者皆還之
莽好爲大言如此
鹹到單于庭,陳莽威德,責單于背畔之罪,應敵從橫,單于不能詘,遂致命而還之
入塞,鹹病死,封其子爲伯,伏黯等皆爲子
莽意以爲制定則天下自平,故銳思於地理,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
公卿旦入暮出,議論連年不決,不暇省獄訟冤結民之急務
縣宰缺者,數年守兼,一切貪殘日甚
中郎將、繡衣執法在郡國者,並乘權勢,傳相舉奏
又十一公士分佈勸農桑,班時令,案諸章,冠蓋相望,交錯道路,召會吏民,逮捕證左,郡縣賦斂,遞相賕賂,白黑紛然,守闕告訴者多
莽自見前顓權以得漢政,故務自攬衆事,有司受成苟免
諸寶物名、帑藏、錢穀官,皆宦者領之;吏民上封事書,宦官左右開發,尚書不得知
其畏備臣下如此
又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當奉行者,輒質問乃以從前,前後相乘,憒眊不渫
莽常御燈火至明,猶不能勝
尚書因是爲奸寢事,上書待報者連年不得去,拘繫郡縣者逢赦而後出,衛卒不交代三歲矣
谷常貴,邊兵二十餘萬人仰衣食,縣官愁若
五原、代郡尤被其毒,起爲盜賊,數千人爲輩,轉入旁郡
莽遣捕盜將軍孔仁將與兵郡縣合擊,歲餘乃定,邊郡亦略將盡
邯鄲以北大雨霧,水出,深者數丈,流殺數千人
立國將軍孫建死,司命趙閎爲立國將軍
寧始將軍戴參歸故官,南城將軍廉丹爲寧始將軍
三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
大司空王邑上書言:“視事八年,功業不效,司空之職尤獨廢頓,至乃有地震之變
願乞骸骨
”莽曰:“夫地有動有震,震者有害,動者不害
《春秋》記地震,《易系》“坤”動,動靜闢脅,萬物生焉
災異之變,各有云爲
天地動威,以戒予躬,公何辜焉,而乞骸骨,非所以助予者也
使諸吏散騎司祿大衛脩寧男遵諭予意焉
”
五月,莽下吏祿制度,曰:“予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國用不足,民人騷動,自公卿以下,一月之祿十緵布二匹,或帛一匹
予每念之,未嘗不戚焉
今厄會已度,府帑雖未能充,略頗稍給,其以六月朔庚寅始,賦吏祿皆如制度
”四輔公、卿、大夫、士,下至輿僚,凡十五等
僚祿一歲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輔而爲萬斛雲
莽又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蓋以天下養焉
《周禮》膳羞百有二十品,今諸侯各食其同、國、則;闢、任、附城食其邑;公、卿、大夫、元士食其採
多少之差,鹹有條品
歲豐穰則充其禮,有災害則有所損,與百姓同憂喜也
其用上計時通計,天下幸無災害者,太官膳羞備其品矣;即有災害,以什率多少而損膳焉
東嶽太師立國將軍保東方三州一部二十五郡;南嶽太傅前將軍保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西嶽國師寧始將軍保西方一州二部二十五郡;北嶽國將衛將軍保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大司馬保納卿、言卿、仕卿、作卿、京尉、扶尉,兆隊、右隊、中部左洎前七部;大司徒保樂卿、典卿、宗卿、秩卿、翼尉、光尉、左隊、前隊、中部、右部,有五郡;大司空保予卿、虞卿、共卿、工卿、師尉、列尉、祈隊、後隊、中部洎後十郡;及六司,六卿,皆隨所屬之公保其災害,亦以十率多少而損其祿
郎、從官、中都官吏食祿都內之委者,以太官膳羞備損而爲節
諸侯、闢、任、附城、羣吏亦各保其災害
几上下同心,勸進農業,安元元焉
”莽之制度煩碎如此,課計不可理,吏終不得祿,各因官職爲奸,受取賕賂以自共給
是月戊辰,長平館西岸崩,邕涇水不流,毀而北行
遣大司空王邑行視,還奏狀,羣臣上壽,以爲《河圖》所謂“以土填水”,匈奴滅亡之祥也
乃遣幷州牧宋弘、遊擊都尉任萌等將兵擊匈奴,至邊止屯
七月辛酉,霸城門災,民間所謂青門也
戊子晦,日有食之
大赦天下,復令公卿、大夫、諸侯、二千石舉四行各一人
大司馬陳茂以日食免,武建伯嚴尤爲大司馬
十月戊辰,王路朱鳥門鳴,晝夜不絕,崔發等曰:“虞帝闢四門,通四聰
門鳴者,明當修先聖之禮,招四方之士也
”於是令羣臣皆賀,所舉四行從朱鳥門入而對策焉
平蠻將軍馮茂擊句町,士卒疾疫,死者什六七,賦斂民財什取五,益州虛耗而不克,徵還下獄死
更遣寧始將軍廉丹與庸部牧史熊擊句町,頗斬首,有勝
莽徵丹、熊,丹、熊願益調度,必克乃還
復大賦斂,就都大尹馮英不肯給,上言“自越巂遂久仇牛、同亭邪豆之屬反畔以來,積且十年,郡縣距擊不已
續用馮茂,苟施一切之政
僰道以南,山險高深,茂多驅衆遠居,費以億計,吏士離毒氣死者什七
今丹、熊懼於自詭期會,調發諸郡兵、谷,復訾民取其十四,空破梁州,功終不遂
宜罷兵屯田,明設購賞
”莽怒,免英官
後頗覺寤,曰:“英亦未可厚非
”復以英爲長沙連率
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
是歲,遣大使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將戊己校尉出西域,諸國皆郊迎貢獻焉
諸國前殺都護但欽,駿欲襲之,命佐帥何封、戊己校尉郭欽別將
焉耆詐降,伏兵擊駿等,旨死
欽、封后到,襲擊老弱,從車師還入塞
莽拜欽爲填外將軍,封劋鬍子
何封爲集胡男
西域自此絕
初,莽妻宜春侯王氏女,立爲皇后
本生四男:宇、獲、安、臨
二子前誅死,安頗荒忽,乃以臨爲皇太子,安爲新嘉闢
封宇子六人:千爲功隆公,壽爲功明公,吉爲功成公,宗爲功崇以,世爲功昭公,利爲功著公
大赦天下
莽乃策命孺子曰:“諮爾嬰,昔皇天右乃太祖,歷世十二,享國二百一十載,歷數在於予躬
《詩》不云乎?‘侯服於周,天命靡常
’封爾爲定安公,永爲新室賓
於戲!敬天之休,往踐乃位,毋廢予命
”又曰:“其以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凡戶萬,地方百里,爲定安公國
立漢祖宗之廟於其國,與周後並,行其正朔、服色
世世以事其祖宗,永以命德茂功,享歷代之祀焉
以孝平皇后爲定安太后
”讀策畢,莽親執孺子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攝位,終得復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嘆良久
中傅將孺子下殿,北面而稱臣
百僚陪位,莫不感動
又按金匱,輔臣皆封拜
以太傅、左輔、驃騎將軍安陽侯王舜爲太師,封安新公;大司徒就德侯平晏爲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京兆尹、紅休侯劉歆爲國師,嘉新公;廣漢梓潼哀章爲國將,美新公:是爲四輔,位上公
太保、後承承陽侯甄邯爲大司馬,承新公;丕進侯王尋爲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將軍成都侯王邑爲大司空,隆新公:是爲三公
大阿、右拂;大司空、衛將軍廣陽侯甄豐爲更始將軍,廣新公;京兆王興爲衛將軍,奉新公;輕車將軍成武侯孫建爲立國將軍,成新公;京兆王盛爲前將軍,崇新公:是爲四將
凡十一公
王興者,故城門令史
王盛者,賣餅
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餘人,兩人容貌應卜相,徑從布衣登用,以視神焉
餘皆拜爲郎
是日,封拜卿大夫、侍中、尚書官凡數百人
諸劉爲郡守,皆徙爲諫大夫
改明光宮爲定安館,定安太后居之
以故大鴻臚府爲定安公第,皆置門衛使者監領
敕阿乳母不得與語,常在四壁中,至於長大,不能名六畜
後莽以女孫宇子妻之
莽策羣司曰:“歲星司肅,東嶽太師典致時雨,青煒登平,考景以晷
熒惑司哲,南嶽太傅典致時奧,赤煒頌平,考聲以律
太白司艾,西嶽國師典致時陽,白煒象平,考量以銓
辰星司謀,北嶽國將典致時寒,玄煒和平,考星以漏
月刑元股左,司馬典致武應,考方法矩,主司天文,欽若昊天,敬授民時,力來農事,以豐年谷
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規,主司人道,五教是輔,帥民承上,宣美風俗,五品乃訓
鬥平元心中,司空典致物圖,考度以繩,主司地裏,平治水土,掌名山川,衆殖鳥獸,蕃茂草木
”各策命以其職,如典誥之文
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卿
更名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爲納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鴻臚曰典樂,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與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屬三公
每一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諸職
更名光祿勳曰司中,太僕曰太御,衛尉曰太衛,執金吾曰奮武,中尉曰軍正,又置大贅官,主乘輿服御物,後又典兵秩,位皆上卿,號曰六監
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縣令長曰宰,御史曰執法,公車司馬曰王路四門,長樂宮曰常樂室,未央宮曰壽成室,前殿曰王路堂,長安曰常安
更名秩百名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中二千石曰卿
車服黻冕,各有差品
又置司恭、司徒、司明、司聰、司中大夫及誦詩工、徹膳宰,以司過
策曰:“予聞上聖欲昭厥德,罔不慎修厥身,用綏於遠,是用建爾司於五事
毋隱尤,毋將虛,好惡不愆,立於厥中
於戲,勖哉!”令王路設進善之旌,非謗之木,敢諫之鼓
諫大夫四人常坐王路門受言事者
封王氏齊縗之屬爲侯,大功爲伯,小功爲子,緦麻爲男,其女皆爲任
男以“睦”、女以“隆”爲號焉,皆授印韍
令諸侯立太夫人、夫人、世子,亦受印韍
又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百王不易這道也
漢氏諸侯或稱王,至於四夷亦如之,違於古典,繆於一統
其定諸侯王之號皆稱公,及四夷僣號稱王者皆更爲侯
”
又曰:“帝王之道,相因而通;盛德之祚,百世享祀
予惟黃帝、帝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夏禹、皋陶、伊尹鹹有聖德,假於皇天,功烈巍巍,光施於遠
予甚嘉之,營求其後,將祚厥祀
”惟王氏,虞帝之後也,出自帝嚳;劉氏,堯之後也,出自顓頊
於是封姚恂爲初睦侯,奉黃帝后;樑護爲脩遠伯,奉少昊後;皇孫功隆公千,奉帝嚳後;劉歆爲祁烈伯,奉顓頊後;國師劉歆子疊爲伊休侯,奉堯後;嬀昌爲始睦侯,奉虞帝后;山遵爲褒謀子,奉皋陶後;伊玄爲褒衡子,奉伊尹後
漢後定安公劉嬰,位爲賓
周後衛公姬黨,更封爲章平公,亦爲賓
殷後宋公孔弘,運轉次移,更封爲章昭侯,位爲恪
夏後遼西姒豐,封爲章功侯,亦爲恪
四代古宗,宗祀於明堂,以配皇始祖考虞帝
周公後褒魯子姬就、宣尼公後褒成子孔鈞,已前定焉
莽又曰:“予前在攝時,建郊宮,定祧廟,立社稷,神祇報況,或光自上覆於下,流爲烏,或典氣熏烝,昭耀章明,以著黃、虞之烈焉
自黃帝至於濟南伯王,高祖世氏姓有五矣
黃帝二十五子,分賜厥姓十有二氏
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嬀,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
予伏念皇初祖考黃帝,皇始祖考虞帝,以宗祀於明堂,宜序於祖宗之親廟
其立祖廟五,親廟四,後夫人皆配食
郊祀黃帝以配天,黃後以配地
以新都侯東弟爲大禖,歲時以祀
家之所尚,種祀天下
姚、嬀、陳、田、王氏凡五姓者,皆黃、虞苗裔,予之同族也
《書》不云乎?‘惇序九族’
其令天下上此五姓名籍於秩宗,皆以爲宗室
世世復,無有所與
其元城王氏,勿令相嫁娶,以別族理親焉
”封陳崇爲統睦侯,奉胡王后;田豐爲世睦侯,奉敬王后
天下牧守皆以前有翟義、趙明等領州郡,懷忠孝,封牧爲男,守以附城
又封舊恩戴崇、金涉、箕閎、楊並等子皆爲男
遣騎都尉囂等分治黃帝園位於上都橋畤,虞帝於零陵九疑,胡王於淮陽陳,敬王於齊臨淄,愍王於城陽莒,伯王於濟南東平陵,孺王於魏郡元城,使者四時致祠
其廟當作者,以天下初定,且祫祭於明堂太廟
以漢高廟爲文祖廟
莽曰:“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嬗於唐,漢氏初祖唐帝,世有傳國之象,予復親受金策於漢高皇帝之靈
惟思褒厚前代,何有忘時?漢氏祖宗有七,以禮立廟於定安國
其園寢廟在京師者,勿罷,祠薦如故
予以秋九月親入漢氏高、元、成、平之廟
諸劉更屬籍京兆大尹,勿解其復,各終厥身,州牧數存問,勿令有侵冤
”
又曰:“予前在大麓,至於攝假,深惟漢氏三七之厄,赤德氣盡,思索廣求,所以輔劉延期之術,靡所不用,以故作金刀之利,幾以濟之
然自孔子作《春秋》以爲后王法,至於哀之十四而一代畢,協之於今,亦哀之十四也
赤世計盡,終不可強濟
皇天明威,黃德當興,隆顯大命,屬予以天下
今百姓鹹言皇天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
夫‘劉’之爲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
博謀卿士,僉曰天人同應,昭然著明
其去剛卯莫以爲佩,除刀錢勿以爲利,承順天心,快百姓意
”乃更作小錢,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直一”,與前“大錢五十”者爲二品,並行
欲防民盜鑄,乃禁不得挾銅炭
四月,徐鄉侯劉快結黨數千人起兵於其國
快兄殷,故漢膠東王,時改爲扶崇公
快舉兵攻即墨,殷閉城門,自繫獄
吏民距快,快敗走,至長廣死
莽曰:“昔予之祖濟南愍王困於燕寇,自齊臨淄出保於莒
宗人田單廣設奇謀,獲殺燕將,復定齊國
今即墨士大夫復同心殄滅反虜,予甚嘉其忠者,憐其無辜
其赦殷等,非快之妻子它親屬當坐者皆勿治
弔問死傷,賜亡者葬錢,人五萬
殷知大命,深疾惡快,以故輒伏厥辜
其滿殷國戶萬,地方百里
”又封符命臣十餘人
莽曰:“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
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
秦爲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壞聖制,廢井田,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
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蘭,制於民臣,顓斷其命
奸虐之人因緣爲利,至略賣人妻子,逆天心,悖人倫,繆於‘天地之性人爲貴’之義
《書》曰‘予則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後被此辜矣
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鹹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
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
父子夫婦終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
故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爲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爲奸
俱陷於辜,刑用不錯
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時則有嘉禾之祥,遭以虜逆賊且止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
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衆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
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又數變改不信,皆私以五銖錢市買
訛言大錢當罷,莫肯挾
莽患之
復下書:“諸挾五銖錢,言大錢當罷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
”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
及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
秋,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於天下
德祥五事,符命二十五,福應十二,凡四十二篇
其德祥言文、宣之世黃龍見於成紀、新都,高祖考王伯墓門梓柱生枝葉之屬
符命言井石、金匱之屬
福應言雌雞化爲雄之屬
其文爾雅依託,皆爲作說,大歸言莽當代漢有天下雲
總有說之曰:“帝王受命,必有德祥之符瑞,協成五命,申以福應,然後能立巍巍之功,傳於子孫,永享無窮之祚
故新室之興也,德祥發於漢三七九世之後
肇命於新都,受瑞於黃支,開王於威功,定命於子同,成命於巴宕,申福於十二應,天所以保祐新室者深矣,固矣!武功丹石出於漢氏平帝末年,火德銷盡,土德當代,皇天眷然,去漢與新,以丹石始命於皇帝
皇帝謙讓,以攝居之,未當天意,故其秋七月,天重以三能文馬
皇帝復謙讓,未即位,故三以鐵契,四以石龜,五以虞符,六以文圭,七以玄印,八以茂陵石書,九以玄龍石,十以神井,十一以大神石,十二以銅符帛圖
申命之瑞,浸以顯著,至於十二,以昭告新皇帝
皇帝深惟上天之威不可不畏,故去攝號,猶尚稱假,改元爲初始,欲以承塞天命,克厭上帝之心
然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故是日天覆決以龜書
又侍郎王盱見人衣白布單衣,赤繢方領,冠小冠,立於王路殿前,謂盱曰:‘今日天同色,以天下人民屬皇帝
’盱怪之,行十餘步,人忽不見
至丙寅暮,漢氏高廟有金匱圖策:‘高帝承天命,以國傳新皇帝
’明旦,宗伯忠孝侯劉宏以聞,乃召公卿議,未決,而大神石人談曰:‘趣新皇帝之高廟受命
毋留!’於是新皇帝立登車,之漢氏高廟受命,受命之日,丁卯也
丁,火,漢氏之德也
卯,劉姓所以爲字也
明漢劉火德盡,而傳於新室也
皇帝謙謙,既備固讓,十二符應迫著,命不可辭,懼然祗畏,葦然閔漢氏之終不可濟,亹亹左右之不得從意,爲之三夜不御寢,三日不御食
延問公侯卿大夫,僉曰:‘宜奉如上天威命
’於是乃改元定號,海內更始
新室既定,神祗歡喜,申以福應,吉瑞累仍
《詩》曰:‘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此之謂也
”五威將奉《符命》,齎印綬,王侯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蠻夷,皆即授新室印綬,因收故漢印綬
賜吏爵人二級,民爵人一級,女子百戶羊、酒、蠻夷幣、帛各有差
大赦天下
五威將乘《乾》文車,駕《坤》六馬,揹負鷩鳥之毛,服飾甚偉
每一將各置左右前後中帥,凡五帥
衣冠車服駕馬,各如其方面色數
將持節,稱太一之使;帥持幢,稱五帝之使
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於四表,靡所不至
”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驪、夫餘;南出者,逾徼外,歷益州,貶句町王爲侯;西出者,至西域,盡改其王爲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單于印,改漢印文,去“璽”曰“章”
單于欲求故印,陳饒椎破之
語在《匈奴傳》
單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後卒以此皆畔
饒還,拜爲大將軍,封威德子
冬,雷,桐華
置五威司命,中城四關將軍
司命司上公以下,中城主十二城門
策命統睦侯陳崇曰:“諮爾崇
夫不用命者,亂之原也;大奸猾者,賊之本也;鑄僞金錢者,妨寶貨之道也;驕奢逾制者,兇害之端也;漏泄省中及尚書事者,‘機事不密則害成’也;拜爵王庭,謝恩私門者,祿去公室,政從亡矣:凡此六條,國之綱紀
是用建爾作司命,‘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圉’,帝命帥由,統睦於朝
”命說符侯崔發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女作五威中城將軍,中德既成,天下說符
”命明威侯王級曰:“繞霤之固,南當荊楚
女作五威前關將軍,振武奮衛,明威於前
”命尉睦侯王嘉曰:“羊頭之厄,北當燕、趙
女作五威後關將軍,壺口捶扼,尉睦於後
”命掌威侯王奇曰:“餚、黽之險,東當鄭、衛
女作五威左關將軍,函谷批難,掌威於左
”命懷羌子王福曰:“汧隴之阻,西當戎狄
女作五威右關將軍,成固據守地,懷羌於右
”
又遣諫大夫五十人分鑄錢於郡國
是歲,長安狂女子碧呼道中曰:“高皇帝大怒,趣歸我國
不者,九月必殺汝!”莽收捕殺之
治者掌寇大夫陳鹹自免去官
真定劉都等謀舉兵,發覺,皆誅
真定、常山大雨雹
二年二月,赦天下
五威將帥七十二人還奏事,漢諸侯王爲公者,悉上璽綬爲民,無違命者
封將爲子,帥爲男
初設六管之令
命縣官酤酒,賣鹽鐵器,鑄錢,諸採取名山大澤衆物者稅之
又令市官收賤賣貴,賒貸予民,收息百月三
犧和置酒士,郡一人,乘傳督酒利,禁民不得挾弩鎧,徙西海
匈奴單于求故璽,莽不與,遂寇邊郡,殺略吏民
十一月,立國將軍建奏:“西域將欽上言,九月辛已,戊己校尉中陳良、終帶共賊殺校尉刁護,劫略吏士,自稱廢漢大將軍,亡入匈奴
又今月癸酉,不知何一男子遮臣建車前,自稱‘漢氏劉子輿,成帝下妻子也
劉氏當復,趣空宮
’收系男子,即常安姓武字仲
皆逆天違命,大逆無道
請論仲及陳良等親屬當坐者
奏可
漢氏高皇帝比著戒雲,罷吏卒,爲賓食,誠欲承天心,全子孫也
其宗廟不當在常安城中,及諸劉爲諸侯者當與漢俱廢
陛下至仁,久未定
前故安衆侯劉崇、徐鄉侯劉快、陵鄉侯劉曾、扶恩侯劉貴等更聚衆謀反
今狂狡之虜或妄自稱亡漢將軍,或稱成帝子子輿,至犯夷滅,連未止者,此聖恩不蚤絕其萌牙故也
芳愚以爲漢高皇帝爲新室賓,享食明堂
成帝,異姓之兄弟;平帝,婿也;皆不宜復入其廟
元帝與皇太后爲體,聖恩所隆,禮亦宜之
臣請漢氏諸廟在京師者皆罷
諸劉爲諸侯者,以戶多少就五等之差;其爲吏者皆罷,待除於家
上當天心,稱高皇帝神靈,塞狂狡之萌
”莽曰:“可
嘉新公國師以符命爲予四輔,明務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
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唯國師以女配莽子,故不賜姓
改定安太后號曰“黃皇室主”,絕之於漢也
冬十二月,雷
更名匈奴單于曰“降奴服於
”莽曰:“降奴服於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條,侵犯西域,延及邊垂,爲元元害,罪當夷滅
命遣立國將軍孫建等凡十二將,十道並出,共行皇天之威,罰於知之身
惟知先祖故呼韓邪單于稽侯犭冊累世忠孝,保塞守徼,不忍以一知之罪,滅稽侯犭冊之世
今分匈奴國土人民以爲十五,立稽侯犭冊子孫十五人爲單于
遣中郎將藺苞、戴級馳塞下,召拜當爲單于者
諸匈奴人當坐虜知之法者,皆赦除之”
遣五威將軍苗、虎賁將軍王況出五原,厭難將軍陳欽、震狄將軍王巡出雲中,振武將軍王嘉、平狄將軍王萌出代郡,相威將軍李棽、鎮遠將軍李翁出西河,誅貉將軍陽俊、討穢將軍嚴尤出漁陽,奮武將軍王駿、定胡將軍王晏出張掖,及偏裨以下百八十人
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轉衆郡委輸五大夫衣裘、兵器、糧食,長吏送自負海江淮至北邊,使者馳傳督趣,以軍興法從事,天下騷動
先至者屯邊郡,須皆具乃同時出
莽以錢幣訖不行,復下書曰:“民以食爲命,以貨爲資,是以八政以食爲首
寶貨皆重則小用不給,皆輕則僦載煩費,輕重大小各有差品,則用便而民樂
”於是造寶貨五品,語在《食貨志》
百姓不從,但行小大錢二品而已
盜鑄錢者不可禁,乃重其法,一家鑄錢,五家坐之,沒入爲奴婢
吏民出入,持布錢以副符傳,不持者,廚傳勿舍,關津苛留
公卿皆持以入宮殿門,欲以重而行之
是時,爭爲符命封侯,其不爲者相戲曰:“獨無天帝除書乎?”司命陳崇白莽曰:“此開奸臣作福之路而亂天命,宜絕其原
”莽亦厭之,遂使尚書大夫趙並驗治,非五威將率所班,皆下獄
初,甄豐、劉歆、王舜爲莽腹心,倡導在位,褒揚功德;“安漢”、“宰衡”之號及封莽母、兩子、兄子,皆豐等所共謀,而豐、舜、歆亦受其賜,並富貴矣,非復欲令莽居攝也
居攝之萌,出於泉陵侯劉慶、前煇光謝囂、長安令田終術
莽羽翼已成,意欲稱攝
豐等承順其意,莽輒復封舜、歆兩子及豐孫
豐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滿,又實畏漢宗室、天下豪桀
而疏遠欲進者,並作符命,莽遂據以即真,舜、歆內懼而已
豐素剛強,莽覺其不說,故徙大阿、右拂、大司空豐、託符命文,爲更始將軍,與賣餅兒王盛同列
豐父子默默
時子尋爲侍中京兆大君茂德侯,即作符命,言新室當分陝,立二伯,以豐爲右伯,太傅平晏爲左伯,如周、召故事
莽即從之,拜豐爲右伯
當述職西出,未行,尋復作符命,言故漢氏平帝后黃皇室主爲尋之妻
莽以詐立,心疑大臣怨謗,欲震威以懼下,因是發怒曰:“黃皇室主天下母,此何謂也!”收捕尋
尋亡,豐自殺
尋隨方士入華山,歲餘捕得,辭連國師公歆子侍中東通靈將、五司大夫隆威侯棻,棻弟右曹長水校尉伐虜侯泳,大司空邑弟左關將軍掌威侯奇,及歆門人侍中騎都尉丁隆等,牽引公卿黨親列侯以下,死者數百人
尋手理有“天子”字,莽解其臂入視之,曰:“此一大子也,或曰一六子也
六者,戮也
明尋父子當戮死也
”乃流棻於幽州,放尋於三危,殛隆於羽山,皆驛車載其屍傳致雲
莽爲人侈口蹶顄,露眼赤精,大聲而嘶
長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裝衣,反膺高視,瞰臨左右
是時,有用方技待詔黃門者,或問以莽形貌,待詔曰:“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故能食人,亦當爲人所食
”問者告之,莽誅滅待詔,而封告者
後常翳雲母屏面,非親近莫得見也
是歲,以初睦侯姚恂爲寧始將軍
三年,莽曰:“百官改更,職事分移,律令儀法,未及悉定,且因漢律令儀法以從事
令公卿、大夫、諸侯、二千石舉吏民有德行通政事能言語明文學者各一人,詣王路四門
遣尚書大夫趙並使勞北邊,還言五原北假膏壤殖穀,異時常置田官
乃以併爲田禾將軍,以戍卒屯田北假,以助軍糧
是時,諸將在邊,須大衆集,吏士放縱,而內郡愁於徵發,民棄城郭流亡爲盜賊,幷州、平州尤甚
莽令七公六卿號皆兼稱將軍,遣著武將軍逮並等填名都,中郎將、繡衣執法各五十五人,分填緣邊大郡,督大奸猾擅弄兵者,皆便爲奸於外,撓亂州郡,貨賂爲市,侵漁百姓
莽下書曰:“虜知罪當夷滅,故遣猛將分十二部,將同時出,一舉而決絕之矣
內置司命軍正,外設軍監十有二人,誠欲以司不奉命,令軍人鹹正也
今則不然,各爲權勢,恐猲良民,妄封人頸,得錢者去
毒蠚並作,農民離散
司監若此,可謂稱不?自今以來,敢犯此者,輒捕系,以名聞
”然猶放縱自若
而藺苞、戴級到塞下,招誘單于弟鹹、鹹子登入塞,脅拜鹹爲孝單于,賜黃金千斤,錦繡甚多,遣去;將登至長安,拜爲順單于,留邸
太師王舜自莽篡位後病悸,浸劇,死
莽曰:“昔齊太公以淑德累世,爲周氏太師,蓋予之所監也
其以舜子延襲父爵,爲安新公,延弟褒新侯匡爲太師將軍,永爲新室輔
”
爲太子置師友各四人,秩以大夫
以故大司徒馬宮爲師疑,故少府宗伯鳳爲傅丞,博士袁聖爲阿輔,京兆尹王嘉爲保拂,是爲四師;故尚書令唐林爲胥附,博士李充爲奔走,諫大夫趙襄爲先後,中郎將廉丹爲禦侮,是爲四友
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凡九祭酒,秩上卿
琅邪左鹹爲講《春秋》、潁川滿昌爲講《詩》、長安國由爲講《易》、平陽唐昌爲講《書》、沛郡陳鹹爲講《禮》、崔發爲講《樂》祭酒
遣謁者持安車印綬,即拜楚國龔勝爲太子師友祭酒,勝不應徵,不食而死
寧始將軍姚恂免,侍中、崇祿侯孔永爲寧始將軍
是歲,池陽縣有小人景,長尺餘,或乘車馬,或步行,操持萬物,小大各相稱,三日止
瀕河郡蝗生
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
先是,莽恐河決爲元城冢墓害
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堤塞
四年二月,赦天下
夏,赤氣出東南,竟天
厭難將軍陳欽言捕虜生口,虜犯邊者皆孝單于鹹子角所爲
莽怒,斬其子登於長安,以視諸蠻夷
大司馬甄邯死,寧始將軍孔永爲大司馬,侍中大贅侯輔爲寧始將軍
莽每當出,輒先搜索城中,名曰“橫搜”
是月,橫搜五日
莽至明堂,授諸侯茅土
下書曰:“予以不德,襲於聖祖,爲萬國主
思安黎元,在於建侯,分州正惑,以美風俗
追監前代,爰綱爰紀
惟在《堯典》,十有二州,衛有五服
《詩》國十五,布遍九州
《殷頌》有‘奄有九有’之言
《禹貢》之九州無並、幽,《周禮司馬》則無徐、樑
帝王相改,各有云爲
或昭其事,或大其本,厥義著明,其務一矣
昔週二後受命,故有東都、西都之居
予之受命,蓋亦如之
其以洛陽爲新室東都,常安爲新室西都
邦畿連體,各有采任
州從《禹貢》爲九,爵從周氏有五
諸侯之員千有八百,附城之數亦如之,以俟有功
諸公一同,有衆萬戶,土方百里
侯伯一國,衆戶五千,土方七十里
子男一則,衆戶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
附城大者食邑九成,衆戶九百,土方三十里
自九以下,降殺以兩,至於一城
五差備具,合當一則
今已受茅土者,公十四人、侯九十三人、伯二十一人、子百七十一人、男四百九十七人,凡七百九十六人
附城千五百一十一人
九族之女爲任者,八十三人
及漢氏女孫中山承禮君、遵德君、修義君更以爲任
萎有一公,九卿,十二大夫,二十四元士
定諸國邑採之處,使侍中講禮大夫孔秉等與州部衆郡曉知地理圖籍者,共校治於壽成朱鳥堂
予數與羣公祭酒上卿親聽視,鹹已通矣
夫褒德賞功,所以顯仁賢也;九族和睦,所以褒親親也
予永惟匪解,思稽前人,將章黜陟,以明好惡,安元元焉
”以圖簿未定,未授國邑,且令受奉都內,月錢數千
諸侯皆睏乏,至有庸作者
中郎區博諫莽曰:“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
周道既衰,而民不從
秦知順民之心,可以獲大利也,故滅廬井而置阡陌,遂王諸夏,訖今海內未厭其敝
今欲違民心,追復千載絕跡,雖堯、舜夏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
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
”莽知民怨,乃下書曰:“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
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
初,五威將帥出,改句町王以爲侯,王邯怨怒不附
莽諷牂柯大尹周歆詐殺邯
邯弟承起兵攻殺歆
先是,莽發高句驪兵,當伐胡,不欲行,郡強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爲冠
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爲所殺
州郡歸咎於高句驪侯騶
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騶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
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餘之屬必有和者
匈奴未克,夫餘、穢貉復起,此大憂也
”莽不尉安,穢貉遂反,詔尤擊之
尤誘高句驪侯騶至而斬焉,傳首長安
莽大說,下書曰:“乃者,命遣猛將,共行天罰,誅滅虜知,分爲十二部,或斷其右臂,或斬其左腋,或潰其胸腹,或其兩脅
今年刑在東方,誅貉之部先縱焉
捕斬虜騶,平定東域,虜知殄滅,在於漏刻
此乃天地羣神、社稷、宗廟佑助之福,公卿、大夫、士民同心將率虓虎之力也
予甚嘉之
其更名高句驪爲下句驪,佈告天下,令鹹知焉
”於是貉人愈犯邊,東北與西南夷皆亂雲
莽志方盛,以爲四夷不足吞滅,專念稽古之事,復下書曰:“伏念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終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秩于山川,遍於羣神,巡狩五嶽,羣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
予之受命即真,到於建國五年,已五載矣
陽九之厄既度,百霹之會已過
歲在壽星,填在明堂,倉龍癸酉,德在中宮
觀晉掌歲,龜策告從,其以此年二月建寅之節東巡狩,具禮儀調度
”羣公奏請募吏民人馬布帛綿,又請內郡國十二買馬,發帛四十五萬匹,輸常安,前後毋相須
至者過半,莽下書曰:“文母太后體不安,其且止待後
”
是歲,改十一公號,以“新”爲“心”,後又改“心”爲“信”
五年二月,文母皇太后崩,葬渭陵,與元帝合而溝絕之
立廟於長安,新室世世獻祭
元帝配食,坐於牀下
葬爲太倔服喪三年
大司馬孔永乞骸骨,賜安車駟馬,以特進就朝位
同風侯逯併爲大司馬
是時,長安民聞莽欲都雒陽,不肯繕治室宅,或頗徹之
莽曰:“玄龍石文曰‘定帝德,國雒陽’
符命著明,敢不欽奉!以始建國八年,歲纏星紀,在雒陽之都
其謹繕修常安之都,勿令壞敗
敢有犯者,輒以名聞,請其罪
”
是歲,烏孫大小昆彌遣使貢獻
大昆彌者,中國外孫也
其胡婦子爲小昆彌,而烏孫歸附之
莽見匈奴諸邊並侵,意欲得烏孫心,乃遣使者引小昆彌使置大昆彌使上
保成師友祭酒滿昌劾奏使者曰:“夷狄以中國有禮誼,故詘而服從
大昆彌,君也
今序臣使於君使之上,非所以有夷狄也
奉使大不敬!”莽怒,免昌官
西域諸國以莽積失恩信,焉耆先畔,殺都護但欽
十一月,彗星出,二十餘日,不見
是歲,以犯挾銅炭者多,除其法
明年改元曰“天鳳”
天鳳元年正月,赦天下
莽曰:“予以二月建寅之節行巡狩之禮,太官齎糒乾肉,內者行張坐臥,所過毋得有所給
予之東巡,必躬載耒,每縣則耕,以勸東作
予之南巡,必躬載耨,每縣則耨,以勸南僞
予之西巡,必躬載銍,每縣則獲,以勸西成
予之北巡,必躬載拂,每縣則粟,以勸蓋藏
畢北巡狩之禮,即於土中居雒陽之都焉
敢有趨訁雚犯法,輒以軍法從事
”羣公奏言:“皇帝至考,往年文母聖體不豫,躬親供養,衣冠稀解
因遭棄羣臣悲哀,顏色未復,飲食損少
今一歲四巡,道路萬里,春秋尊,非糒乾肉之所能堪
且無巡狩,須闋大服,以安聖體,臣等盡力養牧兆民,奉稱明詔
”莽曰:“羣公、羣牧、羣司、諸侯、庶尹願盡力相帥養牧兆民,欲以稱予,繇此敬聽,其勖之哉!毋食言焉
更以天鳳七年,歲在大梁,倉龍庚辰,行巡狩之禮
厥明年,歲在實沈,倉龍辛已,即土之中雒陽之都
”乃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之雒陽,營相宅兆,圖起宗廟、社稷、郊兆雲
三月壬申晦,日有食之
大赦天下
策大司馬逯並曰:“日食無光,干戈不戢,其上大司馬印韍,就侯氏朝位
太傅平晏勿領尚書事,省侍中、諸曹兼官者
以?男苗爲大司馬
”
莽即真,尤備大臣,抑奪下權,朝臣有言其過失者,輒拔擢
孔仁、趙博、費興等以敢擊大臣,故見信任,擇名官而居之
公卿入宮,吏有常數,太傅平晏從吏過例,掖門僕射苛差問不遜,戊曹士收系僕射
莽大怒,使執法發車騎數百圍太傅府,捕士,即時死
大司空士夜過奉常亭,亭長苛之,告以官名,亭長醉曰:“寧有符傳邪?”士以馬棰擊亭長,亭長斬士,亡,郡縣逐之
家上書,莽曰:“亭長奉公,勿逐
”大司空邑斥士以謝
國將哀章頗不清,莽爲選置和叔,敕曰:“非但保國將閨門,當保親屬在西州者
”諸公皆輕賤,而章尤甚
四月,隕霜,殺草木,海瀕尤甚
六月,黃霧四塞
七月,大風拔樹,飛北闕直城門屋瓦
雨雹,殺牛羊
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連率、大尹,職如太守;屬令、屬長,職如都尉
置州牧、部監二十五人,見禮如三公
監位上大夫,各主五郡
公氏作牧,侯氏卒正,伯氏連率,子氏屬令,男氏屬長,皆世其官
其無爵者爲尹
分長安城旁六鄉,置帥各一人
分三輔爲六尉郡,河東、河內、弘農、河南、潁川、南陽爲六隊郡,置大夫,職如太守;屬正,職如都尉
更名河南大尹曰保忠信卿
益河南屬縣滿三十
置六郊州長各一人,人主五縣
及它官名悉改
大郡至分爲五
郡縣以亭爲名者三百六十,以應符命文也
緣邊又置竟尉,以男爲之
諸侯國閒田,爲黜陟增減雲
莽下書曰:“常安西都曰六鄉,衆縣曰六尉
義陽東都曰六州,衆縣曰六隊
粟米之內曰內郡,其外曰近郡
有障徼者曰邊郡
合百二十有五郡
九州之內,縣二千二百有三
公作甸服,是爲惟城;諸在侯服,是爲惟寧;在採、任諸侯,是爲惟翰;在賓服,是爲惟屏;在揆文教,奮武衛,是爲惟垣;在九州之外,是爲惟藩:各以其方爲稱,總爲萬國焉
”其後,歲復變更,一郡至五易名,而還復其故
吏民不能紀,每下詔書,輒系其故名,曰:“制詔陳留大尹、太尉:其以益歲以南付新平
新平,故淮陽
以雍丘以東付陳定
陳定,故樑郡
以封丘以東付治亭
治亭,故東郡
以陳留以西付祈隧
祈隧,故滎陽
陳留已無復有郡矣
大尹、太尉,皆詣行在所
”其號令變易,皆此類也
今天下小學,戊子代甲子爲六旬首
冠以戊子爲元日,昏以戊寅之旬爲忌日
百姓多不從者
匈奴單于知死,弟鹹立爲單于,求和親
莽遣使者厚賂之,詐還許其侍子登,因購求陳良、終帶等
單于即執良等付使者,檻車詣長安
莽燔燒良等於城北,令吏民會觀之
緣邊大飢,人相食
諫大夫如普行邊兵,還言“軍士久屯塞苦,邊郡無以相贍
今單于新和,宜因是罷兵
”校尉韓威進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虜,無異口中蚤蝨
臣願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齎鬥糧,飢食虜肉,渴飲其血,可以橫行
”莽壯其言,以威爲將軍
然採普言,徵還諸將在邊者
免陳欽等十八人,又罷四關填都尉諸屯兵
會匈奴使還,單于知侍子登前誅死,發兵寇邊,莽復發軍屯
於是邊民流入內郡,爲人奴婢,乃禁吏民敢挾邊民者棄市
益州蠻夷殺大尹程隆,三邊盡反
遣平蠻將軍馮茂將兵擊之
寧始將軍侯輔免,講《易》祭酒戴參爲寧始將軍
二年二月,置酒王路堂,公卿、大夫皆佐酒
大赦天下
是時,日中見星
大司馬苗左遷司命,以延德侯陳茂爲大司馬
訛言黃龍墮死黃山宮中,百姓奔走往觀者以萬數
莽惡之,捕系問語所從起,不能得
單于鹹既和親,求其子登屍,莽欲遣使送致,恐鹹怨恨害使者,乃收前言當誅侍子者故將軍陳欽,以他罪繫獄
欽曰:“是欲以我爲說於匈奴也
”遂自殺
莽選儒生能顓對者濟南王鹹爲大使,五威將琅邪伏黯等爲帥,使送登屍
敕令掘單于知墓,棘鞭其屍
又令匈奴卻塞於漠北,責單于馬萬爭,牛三萬頭,羊十萬頭,及稍所略邊民生口在者皆還之
莽好爲大言如此
鹹到單于庭,陳莽威德,責單于背畔之罪,應敵從橫,單于不能詘,遂致命而還之
入塞,鹹病死,封其子爲伯,伏黯等皆爲子
莽意以爲制定則天下自平,故銳思於地理,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
公卿旦入暮出,議論連年不決,不暇省獄訟冤結民之急務
縣宰缺者,數年守兼,一切貪殘日甚
中郎將、繡衣執法在郡國者,並乘權勢,傳相舉奏
又十一公士分佈勸農桑,班時令,案諸章,冠蓋相望,交錯道路,召會吏民,逮捕證左,郡縣賦斂,遞相賕賂,白黑紛然,守闕告訴者多
莽自見前顓權以得漢政,故務自攬衆事,有司受成苟免
諸寶物名、帑藏、錢穀官,皆宦者領之;吏民上封事書,宦官左右開發,尚書不得知
其畏備臣下如此
又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當奉行者,輒質問乃以從前,前後相乘,憒眊不渫
莽常御燈火至明,猶不能勝
尚書因是爲奸寢事,上書待報者連年不得去,拘繫郡縣者逢赦而後出,衛卒不交代三歲矣
谷常貴,邊兵二十餘萬人仰衣食,縣官愁若
五原、代郡尤被其毒,起爲盜賊,數千人爲輩,轉入旁郡
莽遣捕盜將軍孔仁將與兵郡縣合擊,歲餘乃定,邊郡亦略將盡
邯鄲以北大雨霧,水出,深者數丈,流殺數千人
立國將軍孫建死,司命趙閎爲立國將軍
寧始將軍戴參歸故官,南城將軍廉丹爲寧始將軍
三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
大司空王邑上書言:“視事八年,功業不效,司空之職尤獨廢頓,至乃有地震之變
願乞骸骨
”莽曰:“夫地有動有震,震者有害,動者不害
《春秋》記地震,《易系》“坤”動,動靜闢脅,萬物生焉
災異之變,各有云爲
天地動威,以戒予躬,公何辜焉,而乞骸骨,非所以助予者也
使諸吏散騎司祿大衛脩寧男遵諭予意焉
”
五月,莽下吏祿制度,曰:“予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國用不足,民人騷動,自公卿以下,一月之祿十緵布二匹,或帛一匹
予每念之,未嘗不戚焉
今厄會已度,府帑雖未能充,略頗稍給,其以六月朔庚寅始,賦吏祿皆如制度
”四輔公、卿、大夫、士,下至輿僚,凡十五等
僚祿一歲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輔而爲萬斛雲
莽又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蓋以天下養焉
《周禮》膳羞百有二十品,今諸侯各食其同、國、則;闢、任、附城食其邑;公、卿、大夫、元士食其採
多少之差,鹹有條品
歲豐穰則充其禮,有災害則有所損,與百姓同憂喜也
其用上計時通計,天下幸無災害者,太官膳羞備其品矣;即有災害,以什率多少而損膳焉
東嶽太師立國將軍保東方三州一部二十五郡;南嶽太傅前將軍保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西嶽國師寧始將軍保西方一州二部二十五郡;北嶽國將衛將軍保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大司馬保納卿、言卿、仕卿、作卿、京尉、扶尉,兆隊、右隊、中部左洎前七部;大司徒保樂卿、典卿、宗卿、秩卿、翼尉、光尉、左隊、前隊、中部、右部,有五郡;大司空保予卿、虞卿、共卿、工卿、師尉、列尉、祈隊、後隊、中部洎後十郡;及六司,六卿,皆隨所屬之公保其災害,亦以十率多少而損其祿
郎、從官、中都官吏食祿都內之委者,以太官膳羞備損而爲節
諸侯、闢、任、附城、羣吏亦各保其災害
几上下同心,勸進農業,安元元焉
”莽之制度煩碎如此,課計不可理,吏終不得祿,各因官職爲奸,受取賕賂以自共給
是月戊辰,長平館西岸崩,邕涇水不流,毀而北行
遣大司空王邑行視,還奏狀,羣臣上壽,以爲《河圖》所謂“以土填水”,匈奴滅亡之祥也
乃遣幷州牧宋弘、遊擊都尉任萌等將兵擊匈奴,至邊止屯
七月辛酉,霸城門災,民間所謂青門也
戊子晦,日有食之
大赦天下,復令公卿、大夫、諸侯、二千石舉四行各一人
大司馬陳茂以日食免,武建伯嚴尤爲大司馬
十月戊辰,王路朱鳥門鳴,晝夜不絕,崔發等曰:“虞帝闢四門,通四聰
門鳴者,明當修先聖之禮,招四方之士也
”於是令羣臣皆賀,所舉四行從朱鳥門入而對策焉
平蠻將軍馮茂擊句町,士卒疾疫,死者什六七,賦斂民財什取五,益州虛耗而不克,徵還下獄死
更遣寧始將軍廉丹與庸部牧史熊擊句町,頗斬首,有勝
莽徵丹、熊,丹、熊願益調度,必克乃還
復大賦斂,就都大尹馮英不肯給,上言“自越巂遂久仇牛、同亭邪豆之屬反畔以來,積且十年,郡縣距擊不已
續用馮茂,苟施一切之政
僰道以南,山險高深,茂多驅衆遠居,費以億計,吏士離毒氣死者什七
今丹、熊懼於自詭期會,調發諸郡兵、谷,復訾民取其十四,空破梁州,功終不遂
宜罷兵屯田,明設購賞
”莽怒,免英官
後頗覺寤,曰:“英亦未可厚非
”復以英爲長沙連率
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
是歲,遣大使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將戊己校尉出西域,諸國皆郊迎貢獻焉
諸國前殺都護但欽,駿欲襲之,命佐帥何封、戊己校尉郭欽別將
焉耆詐降,伏兵擊駿等,旨死
欽、封后到,襲擊老弱,從車師還入塞
莽拜欽爲填外將軍,封劋鬍子
何封爲集胡男
西域自此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