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漢〕 前145 - 前87 年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爲“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鉅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爲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及小白立爲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
吾嘗爲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爲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睗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爲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
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爲政也,善因禍而爲福,轉敗而爲功
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
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知與之爲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爲侈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彊於諸侯
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
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
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贖之,載歸
弗謝,入閨
久之,越石父請絕
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
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晏子於是延入爲上客
晏子爲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閒而闚其夫
其夫爲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既而歸,其妻請去
夫問其故
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長八尺,乃爲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爲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後夫自抑損
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
晏子薦以爲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豈以爲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爲無勇」者邪?至其諫説,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爲之執鞭,所忻慕焉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
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爲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爲魯司寇,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爲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
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
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
爲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爲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
爲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
其實皆以爲善,爲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
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爲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爲禁者難知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鹹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
湯武之隆,詩人歌之
《春秋》採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
’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
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
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
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於是論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
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也夫
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
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
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而蚩尤最爲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而諸侯咸尊軒轅爲天子,代神農氏,是爲黃帝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雞頭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爲營衞
官名皆以雲命,爲雲師
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
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爲多焉
獲寶鼎,迎日推筴
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
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爲嫘祖
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爲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惪焉
黃帝崩,葬橋山
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爲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
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爲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
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於顓頊爲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於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順天之義,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動也時,其服也士
帝嚳溉執中而徧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
娶娵訾氏女,生摯
帝嚳崩,而摯代立
帝摯立,不善,崩
而弟放勳立,是爲帝堯
帝堯者,放勳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
能明馴德,以親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
敬道日出,便程東作
日中,星鳥,以殷中春
其民析,鳥獸字微
申命羲叔,居南交
便程南爲,敬致
日永,星火,以正中夏
其民因,鳥獸希革
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
敬道日入,便程西成
夜中,星虛,以正中秋
其民夷易,鳥獸毛毨
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便在伏物
日短,星昴,以正中冬
其民燠,鳥獸氄毛
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
信飭百官,衆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
」堯曰:「吁!頑凶,不用
」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
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
」嶽曰:「异哉,試不可用而已
」堯於是聽嶽用鯀
九載,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嶽應曰:「鄙惪忝帝位
」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
」衆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閒,曰虞舜
」堯曰:「然,朕聞之
其何如?」嶽曰:「盲者子
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姦
」堯曰:「吾其試哉
」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
舜飭下二女於嬀汭,如婦禮
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
乃徧入百官,百官時序
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
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
堯以爲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
女登帝位
」舜讓於德,不懌
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
文祖者,堯大祖也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羣神
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
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爲摯,如五器,卒乃復
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
歸,至于祖禰廟,用特牛禮
五歲一巡狩,羣后四朝
徧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決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
眚烖過,赦;怙終賊,刑
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
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爲不可,嶽彊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
三苗在江淮、荆州數爲亂
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辠而天下咸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
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百姓悲哀,如喪父母
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
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
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
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爲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華
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爲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
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
舜,冀州之人也
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
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
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
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咸薦虞舜,曰可
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
舜居嬀汭,內行彌謹
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
堯九男皆益篤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爲筑倉廩,予牛羊
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
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
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爲匿空旁出
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
瞽叟、象喜,以舜爲已死
象曰:「本謀者象
」象與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
」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
舜往見之
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
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
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至於堯,堯未能舉
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
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渾沌
少暤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此三族世憂之
至于堯,堯未能去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天下惡之,比之三凶
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于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門辟,言毋凶人也
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
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
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
攝政八年而堯崩
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
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于四嶽,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
舜謂四嶽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爲司空,可美帝功
」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
」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
舜曰:「然,往矣
」舜曰:「弃,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
」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爲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
」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
」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
於是以垂爲共工
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
於是以益爲朕虞
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羆
舜曰:「往矣,汝諧
」遂以朱虎、熊羆爲佐
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
舜曰:「嗟!伯夷,以汝爲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
」伯夷讓夔、龍
舜曰:「然
以夔爲典樂,教稺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僞,振驚朕衆,命汝爲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
」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衆功咸興
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爲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弃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爲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
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
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
葬於江南九疑,是爲零陵
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
封弟象爲諸侯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
十七年而崩
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
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
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服其服,禮樂如之
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故黃帝爲有熊,帝顓頊爲高陽,帝嚳爲高辛,帝堯爲陶唐,帝舜爲有虞
帝禹爲夏后而別氏,姓姒氏
契爲商,姓子氏
弃爲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
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
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
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爲淺見寡聞道也
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爲本紀書首
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堯求能治水者,羣臣四嶽皆曰鯀可
堯曰:“鯀爲人負命毀族,不可
”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
”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誅爲是
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爲司空,可成美堯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
”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爲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爲律,身爲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爲綱爲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於鬼神
卑宮室,致費於溝淢
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令益予衆庶稻,可種卑溼
命后稷予衆庶難得之食
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既載壺口,治樑及岐
既修太原,至於岳陽
覃懷致功,至於衡漳
其土白壤
賦上上錯,田中中,常、衛既從,大陸既爲
鳥夷皮服
夾右碣石,入於海
濟、河維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墳,草繇木條
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貢漆絲,其篚織文
浮於濟、漯,通於河
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
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厥田斥鹵
田上下,賦中上
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鬆、怪石,萊夷爲牧,其篚酓絲
浮於汶,通於濟
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
大野既都,東原底平
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其田上中,賦中中
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
浮於淮、泗,通於河
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
三江既入,震澤致定
竹箭既布
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
田下下,賦下上上雜
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旄,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
均江海,通淮、泗
荊及衡陽維荊州:江、漢朝宗於海
九江甚中,沱、涔已道,雲土、夢爲治
其土塗泥
田下中,賦上下
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維箘簬、楛,三國致貢其名,包匭菁茅,其篚玄纁璣組,九江入賜大龜
浮於江、沱、涔、(於)漢,逾於雒,至於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雒、瀍、澗既入於河,滎播既都,道菏澤,被明都
其土壤,下土墳壚
田中上,賦雜上中
貢漆、絲、絺、紵,其篚纖絮,錫貢磬錯
浮於雒,達於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藝,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
其土青驪
田下上,賦下中三錯
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
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
漆、沮既從,灃水所同
荊、岐已旅,終南、敦物至於鳥鼠
原隰厎績,至於都野
三危既度,三苗大序
其土黃壤
田上上,賦中下
貢璆、琳、琅玕
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
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道九山: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嶽;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於海;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道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
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
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雒汭,至於大邳,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於海
嶓冢道瀁,東流爲漢,又東爲蒼浪之水,過三澨,入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爲彭蠡,東爲北江,入於海
汶山道江,東別爲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迆北會於匯,東爲中江,入於海
道沇水,東爲濟,入於河,泆爲滎,東出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於海
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
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北至於涇,東過漆、沮,入於河
道雒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東北入於河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
六府甚修,衆土交正,致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
中國賜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緫,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採,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
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綏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
於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
天下於是太平治
皋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
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謀明輔和
”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慎其身修,思長,敦序九族,衆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禹拜美言,曰:“然
”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籲!皆若是,惟帝其難之
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
”乃言曰:“始事事,寬而慄,柔而立,願而共,治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強而義,章其有常,吉哉
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
日嚴振敬六德,亮採有國
翕受普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百吏肅謹
毋教邪淫奇謀
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
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
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績行
”皋陶曰:“餘未有知,思讚道哉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
”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
”皋陶難禹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
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
與益予衆庶稻鮮食
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
與稷予衆庶難得之食
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
衆民乃定,萬國爲治
”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爾止
輔德,天下大應
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帝曰:“籲,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
予欲左右有民,女輔之
餘欲觀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作文繡服色,女明之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來始滑,以出入五言,女聽
予即闢,女匡拂予
女無面諛
退而謗予
敬四輔臣
諸衆讒嬖臣,君德誠施皆清矣
”禹曰:“然
帝即不時,布同善惡則毋功

帝曰:“毋若丹朱傲,維慢遊是好,毋水行舟,朋淫於家,用絕其世
予不能順是
”禹曰:“予(辛壬)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啓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輔成五服,至於五千裏,州十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各道有功
苗頑不即功,帝其念哉
”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
不如言,刑從之
舜德大明
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羣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
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爲興事,慎乃憲,敬哉!”乃更爲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然,往欽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爲山川神主
帝舜薦禹於天,爲嗣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
而後舉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啓,而闢居箕山之陽
禹子啓賢,天下屬意焉
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
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啓遂即天子之位,是爲夏后帝啓
夏后帝啓,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啓伐之,大戰於甘
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啓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勦絕其命
今予維共行天之罰
左不攻於左,右不攻於右,女不共命
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
用命,賞於祖;不用命,僇於社,予則帑僇女
”遂滅有扈氏
天下鹹朝
夏后帝啓崩,子帝太康立
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爲帝中康
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
胤往徵之,作胤徵
中康崩,子帝相立
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帝予崩,子帝槐立
帝槐崩,子帝芒立
帝芒崩,子帝泄立
帝泄崩,子帝不降立
帝不降崩,弟帝扃立
帝扃崩,子帝廑立
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爲帝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
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
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
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
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
龍一雌死,以食夏後
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孔甲崩,子帝皋立
帝皋崩,子帝發立
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爲桀
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
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
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
”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湯封夏之後後,至周封於杞也
太史公曰:禹爲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爲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
自虞、夏時,貢賦備矣
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
會稽者,會計也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爲帝嚳次妃
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爲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
”封於商,賜姓子氏
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卒,子昌若立
昌若卒,子曹圉立
曹圉卒,子冥立
冥卒,子振立
振卒,子微立
微卒,子報丁立
報丁卒,子報乙立
報乙卒,子報丙立
報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爲成湯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
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
湯徵諸侯
葛伯不祀,湯始伐之
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
君國子民,爲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
”作湯徵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爲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湯舉任以國政
伊尹去湯適夏
既醜有夏,復歸於亳
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網
”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當是時,夏桀爲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爲亂
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
湯曰:“格女衆庶,來,女悉聽朕言
匪臺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衆言,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衆,女曰:‘我君不恤我衆,舍我嗇事而割政
’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衆力,率奪夏國
衆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
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
”以告令師,作湯誓
於是湯曰:“吾甚武
”號曰武王
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
湯遂伐三嵕,俘厥寶玉,義伯、仲伯作《典寶》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
伊尹報
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湯歸至於泰卷陶,中壘作誥
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
告諸侯羣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
東爲江,北爲濟,西爲河,南爲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
后稷降播,農殖百穀
三公鹹有功於民,故後有立
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
先王言不可不勉
’曰:‘不道,毋之在國,女毋我怨
’”以令諸侯
伊尹作鹹有一德,咎單作明居
湯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會以晝
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爲帝外丙
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爲帝中壬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太甲,成湯適長孫也,是爲帝太甲
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後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
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
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
帝沃丁之時,伊尹卒
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爲帝太庚
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
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爲帝雍己
殷道衰,諸侯或不至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爲帝太戊
帝太戊立伊陟爲相
亳有祥桑谷共生於朝,一暮大拱
帝太戊懼,問伊陟
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
”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伊陟贊言於巫咸
巫咸治王家有成,作鹹艾,作太戊
帝太戊贊伊陟於廟,言弗臣,伊陟讓,作原命
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
帝中丁遷於隞
河亶甲居相
祖乙遷於邢
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爲帝外壬
仲丁書闕不具
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爲帝河亶甲
河亶甲時,殷復衰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
帝祖乙立,殷復興
巫賢任職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
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爲帝沃甲
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爲帝祖丁
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爲帝南庚
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爲帝陽甲
帝陽甲之時,殷衰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爲帝盤庚
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
殷民諮胥皆怨,不欲徙
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
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
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爲帝小辛
帝小辛立,殷復衰
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
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爲帝小乙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
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
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
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
以夢所見視羣臣百吏,皆非也
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
是時說爲胥靡,築於傅險
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
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爲相,殷國大治
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懼
祖己曰:“王勿憂,先修政事
”祖己乃訓王曰:“唯天監下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絕其命
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
嗚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繼,常祀毋禮於棄道
”武丁修政行德,天下鹹驩,殷道復興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
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爲德,立其廟爲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爲帝甲
帝甲淫亂,殷復衰
帝甲崩,子帝廩辛立
帝廩辛崩,弟庚丁立,是爲帝庚丁
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
殷復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無道,爲偶人,謂之天神
與之博,令人爲行
天神不勝,乃僇辱之
爲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
武乙獵於河渭之閒,暴雷,武乙震死
子帝太丁立
帝太丁崩,子帝乙立
帝乙立,殷益衰
帝乙長子曰微子啓,啓母賤,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爲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爲帝辛,天下謂之紂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爲皆出己之下
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
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
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
慢於鬼神
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爲池,縣肉爲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閒,爲長夜之飲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爲三公
九侯有好女,入之紂
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
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
西伯昌聞之,竊嘆
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
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
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
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爲西伯
而用費中爲政
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
紂又用惡來
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
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
王子比干諫,弗聽
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
及西伯伐飢國,滅之,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假人元龜,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維王淫虐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
今我民罔不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諸侯皆曰:“紂可伐矣
”武王曰:“爾未知天命
”乃復歸
紂愈淫亂不止
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
比干曰:“爲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
”乃強諫紂
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干,觀其心
箕子懼,乃詳狂爲奴,紂又囚之
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紂亦發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紂兵敗
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
殺妲己
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
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
殷民大說
於是周武王爲天子
其後世貶帝號,號爲王
而封殷後爲諸侯,屬周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後焉
太史公曰:餘以頌次契之事,自成湯以來,採於書詩
契爲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孔子曰,殷路車爲善,而色尚白
簡狄吞乙,是爲殷祖
玄王啓商,伊尹負俎
上開三面,下獻九主
旋師泰卷,繼相臣扈
遷囂圮耿,不常厥土
武乙無道,禍因射天
帝辛淫亂,拒諫賊賢
九侯見醢,砲格興焉
黃鉞斯杖,白旗是懸
哀哉瓊室,殷祀用遷!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2.28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