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漢〕 前145 - 前87 年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爲“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鉅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爲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
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
”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位在籓臣而臚於郊祀,君子懼焉
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脩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
是後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於諸侯
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
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
務在彊兵並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
矯稱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
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彊也,然卒並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爲其有所刺譏也
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
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採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
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悲夫!
餘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
後有君子,以覽觀焉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
五年之間,號令三嬗
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
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脩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爲未可,其後乃放弒
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鉏豪桀,維萬世之安
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爲驅除難耳
故憤發其所爲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
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襃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
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
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
厲、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高祖子弟同姓爲王者九國,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
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爲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爲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谷、泗,薄會稽,爲樑、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
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
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強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爲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
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爲七,趙分爲六,樑分爲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爲王,王子支庶爲侯,百有餘焉
吳楚時,前後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樑、楚支郡名山陂海鹹納於漢
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
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阸塞地利,強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後世得覽
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爲本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
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新聞!書曰“協和萬國”,遷於夏商,或數千歲
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後,見於春秋
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餘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於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後數世,民鹹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餘皆坐法隕命亡國,秏矣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
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爲統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於是謹其終始,表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
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聖賢影響,風雲潛契
高祖應籙,功臣命世
起沛入秦,憑謀仗計
紀勳書爵,河盟山誓
蕭曹輕重,絳灌權勢
鹹就封國,或萌罪戾
仁賢者祀,昏虐者替
永監前修,良慚固蒂
太史公讀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長沙王者,着令甲,稱其忠焉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
至孝惠帝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以無嗣絕,竟無過,爲籓守職,信矣
故其澤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數人
及孝惠訖孝景間五十載,追修高祖時遺功臣,及從代來,吳楚之勞,諸侯子若肺腑,外國歸義,封者九十有餘
鹹表始終,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
惠景之際,天下已平
諸呂構禍,吳楚連兵
條侯出討,壯武奉迎
薄竇恩澤,張趙忠貞
本枝分蔭,肺腑歸誠
新市死事,建陵勳榮
咸開青社,俱受丹旌
旋窺甲令,吳便有聲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3.83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