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周〕 前551 - 前479 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
『孝經章節目錄』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廟致敬,鬼神着矣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事親者,居上不驕,爲下不亂,在醜不爭
居上驕則亡,爲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
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德義,而民興行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5.75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