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周〕 前551 - 前479 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
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
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所敬者寡,而悅者衆,此之謂要道也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莫大於嚴父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進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4.24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