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王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王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谒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忘儇媚与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
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忠何罪组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兆众之所咍。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忳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设张辟以娱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谒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忘儇媚与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
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忠何罪组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兆众之所咍。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忳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设张辟以娱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
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①。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
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①。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
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
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
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
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
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
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
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
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