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
是《關雎》之義也。
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
大小不同,而得併爲六義者。
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爲‘義’。
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爲之本,以六律爲之音。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其母曰:「汝還,顧反爲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
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晉平公與羣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爲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
”師曠侍坐於前,援琴撞之。
公被衽而避,琴壞於壁。
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於側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請除之。
公曰:“釋之,以爲寡人戒。
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爲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與向服。
俾山川以備禦兮,命咎繇使聽直。
謁忠誠以事君兮,反離羣而贅肬。
忘儇媚與背衆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證之不遠。
吾誼先君而後身兮,羌衆人之所仇。
專惟君而無他兮,又衆兆之所讎。
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疾親君而無他兮,有招禍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賤貧。
事君而不貳兮,迷不知寵之門。
忠何罪組遇罰兮,亦非餘心之所志。
行不羣以巔越兮,又兆衆之所咍。
紛逢尤以離謗兮,謇不可釋;
情沉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
忳鬱邑餘侘傺兮,又莫察餘之中情。
固煩言不可結而詒兮,願陳志而無路。
退靜默而莫餘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
申侘傺之煩惑兮,中悶瞀之忳忳。
昔餘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杭。
吾使厲神佔之兮,曰:“有志極而無旁”。
“終危獨以離異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衆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懲於羹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
欲釋階而登天兮,猶有曩之態也。
衆駭遽以離心兮,又何以爲此伴也?
同極而異路兮,又何以爲此援也?
晉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讒而不好。
行婞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

吾聞作忠以造怨兮,忽謂之過言。
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
設張闢以娛兮,願側身而無所。
欲儃佪以幹傺兮,恐重患而離尤。
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汝何之?
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鬱結而紆軫。
檮木蘭以矯蕙兮,糳申椒以爲糧。
播江離與滋菊兮,願春日以爲糗芳。
恐情質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矯茲媚以私處兮,願曾思而遠身。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
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盤。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衆生,建立世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矇昧。
在會法衆,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爲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爲末世一切衆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
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華;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生死涅盤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爲虛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盤,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盤,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着;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
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如是分別,非爲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