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 頓漸 · 第二節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爲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爲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
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
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
只負汝金,不負汝命。
”行昌警僕,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
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衆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爲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
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
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爲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
乃至爲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
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
故吾說常者,是佛說真無常義。
佛比爲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
”徹禮謝而退。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爲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爲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
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
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
只負汝金,不負汝命。
”行昌警僕,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
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衆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爲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
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
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爲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
乃至爲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
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
故吾說常者,是佛說真無常義。
佛比爲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
”徹禮謝而退。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暂无
僧人志徹,江西人,俗家姓張,名叫行昌,少年時喜歡做行俠仗義之事。
自從南宗和北宗分庭抗禮之後,兩位宗主雖然沒有彼此爭鋒的意思,兩派的徒衆卻互相競賽比拼。
當時北宗的門人們,自己擁立神秀大師做禪宗第六代祖師,又忌諱慧能大師得到了五祖衣鉢的事已經被天下人所知,就派行昌前來刺殺慧能大師。
大師心有靈感,預知這件事,就準備了十兩金子放在座位上。
到了晚上,行昌潛入六祖的居室,要殺害大師。
大師伸出脖子讓他砍,行昌連砍了三刀,大師毫髮無損。
大師說:“正直的劍俠不會有邪惡的行爲,邪惡的劍客就不正直。
我只欠你黃金,不欠你性命。
”行昌驚嚇得撲倒在地,過了很久才甦醒過來,調伏二仙向大師哀求悔過,願意剃髮出家。
大師把金子給他,說你先去吧,恐怕我的徒弟們知道了會加害於你,你過幾天改裝再來,我那時會收你爲徒。
行昌遵照囑咐連夜逃遁,後來皈依佛門出家,受了具足戒,努力修行。
有一天,他想起了大師的話,遠道前來向大師頂禮參拜。
大師說:“我想念你很久了,你怎麼來得這麼晚?”行昌回答:“以前承蒙和尚饒恕了我的罪過,現在我雖然出家苦苦修行,到底難以報答您的大恩大德,只有追隨您弘揚佛法普度衆生才能報答您吧?弟子經常閱覽《涅槃經》,卻不懂‘常’和‘無常’的意義,請和尚大發慈悲,大概給我解釋一下。
”大師說:“無常,就是佛性。
有常,就是一切區別善和惡的心思。
”行昌說:“和尚您說的,與經文上說的完全不一樣。
”大師說:“我傳的是以心印心的佛法,怎麼敢違背佛經呢?”行昌說:“經文上說佛性是有常,和尚卻說是無常。
分別善惡的心思乃至修行成就菩提的意識,都是無常,和尚卻說是有常。
這和經文上說的完全不一樣,讓我更加疑惑不解了。
”大師說:“這《涅槃經》,我以前聽無盡藏朗讀了一遍,就給他解說其中微言大義,沒有一字一義是不符合經文的。
現在對你講,也沒有兩樣。
”行昌說:“我的見識淺薄,希望和尚再具體地啓發我。
”大師說:“你知道嗎?佛性如果有常不變,還說什麼善和惡的各種方便法門?那就到無窮劫數,也沒有一個人會萌發覺悟佛道的心了。
所以我說佛性是無常有變化的,這纔是佛所說的真正不變的常的真理。
另一方面,一切物象如果是變化無常的,那麼所有事物的本性也都會生死無常,永恆的有常本性就不會存在了。
所以我說的有常,就是佛所說真正無常的真諦。
佛正因爲凡夫俗子外道之人執著於錯誤的有常觀念,那些二乘之人們把常說成無常,一共形成八種錯誤顛倒的見解,所以在《涅槃經》中破除偏見,明確闡明真正的有常,真正的快樂,真正的本性,真正的清淨。
你現在拘泥於表面言句而違背了內在意義,不能靈活地理解,卻用死板的思想方法,錯誤地解釋佛的圓融微妙的意義,就是把經文讀上千遍,又有什麼益處呢?”行昌聽了以後恍然大悟,作偈語說:“固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大師聽了說:“你現在徹底覺悟了,應該改名叫志徹。
”志徹行禮拜謝後退出。
自從南宗和北宗分庭抗禮之後,兩位宗主雖然沒有彼此爭鋒的意思,兩派的徒衆卻互相競賽比拼。
當時北宗的門人們,自己擁立神秀大師做禪宗第六代祖師,又忌諱慧能大師得到了五祖衣鉢的事已經被天下人所知,就派行昌前來刺殺慧能大師。
大師心有靈感,預知這件事,就準備了十兩金子放在座位上。
到了晚上,行昌潛入六祖的居室,要殺害大師。
大師伸出脖子讓他砍,行昌連砍了三刀,大師毫髮無損。
大師說:“正直的劍俠不會有邪惡的行爲,邪惡的劍客就不正直。
我只欠你黃金,不欠你性命。
”行昌驚嚇得撲倒在地,過了很久才甦醒過來,調伏二仙向大師哀求悔過,願意剃髮出家。
大師把金子給他,說你先去吧,恐怕我的徒弟們知道了會加害於你,你過幾天改裝再來,我那時會收你爲徒。
行昌遵照囑咐連夜逃遁,後來皈依佛門出家,受了具足戒,努力修行。
有一天,他想起了大師的話,遠道前來向大師頂禮參拜。
大師說:“我想念你很久了,你怎麼來得這麼晚?”行昌回答:“以前承蒙和尚饒恕了我的罪過,現在我雖然出家苦苦修行,到底難以報答您的大恩大德,只有追隨您弘揚佛法普度衆生才能報答您吧?弟子經常閱覽《涅槃經》,卻不懂‘常’和‘無常’的意義,請和尚大發慈悲,大概給我解釋一下。
”大師說:“無常,就是佛性。
有常,就是一切區別善和惡的心思。
”行昌說:“和尚您說的,與經文上說的完全不一樣。
”大師說:“我傳的是以心印心的佛法,怎麼敢違背佛經呢?”行昌說:“經文上說佛性是有常,和尚卻說是無常。
分別善惡的心思乃至修行成就菩提的意識,都是無常,和尚卻說是有常。
這和經文上說的完全不一樣,讓我更加疑惑不解了。
”大師說:“這《涅槃經》,我以前聽無盡藏朗讀了一遍,就給他解說其中微言大義,沒有一字一義是不符合經文的。
現在對你講,也沒有兩樣。
”行昌說:“我的見識淺薄,希望和尚再具體地啓發我。
”大師說:“你知道嗎?佛性如果有常不變,還說什麼善和惡的各種方便法門?那就到無窮劫數,也沒有一個人會萌發覺悟佛道的心了。
所以我說佛性是無常有變化的,這纔是佛所說的真正不變的常的真理。
另一方面,一切物象如果是變化無常的,那麼所有事物的本性也都會生死無常,永恆的有常本性就不會存在了。
所以我說的有常,就是佛所說真正無常的真諦。
佛正因爲凡夫俗子外道之人執著於錯誤的有常觀念,那些二乘之人們把常說成無常,一共形成八種錯誤顛倒的見解,所以在《涅槃經》中破除偏見,明確闡明真正的有常,真正的快樂,真正的本性,真正的清淨。
你現在拘泥於表面言句而違背了內在意義,不能靈活地理解,卻用死板的思想方法,錯誤地解釋佛的圓融微妙的意義,就是把經文讀上千遍,又有什麼益處呢?”行昌聽了以後恍然大悟,作偈語說:“固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大師聽了說:“你現在徹底覺悟了,應該改名叫志徹。
”志徹行禮拜謝後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