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暂无
斯:這。
惡已:惡、醜。
已,通「矣」。
相:互相。
形:通「刑」,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盈:充實、補充、依存。
音聲:漢代鄭玄爲《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聖人处無爲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
处,擔當、擔任。
無爲,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作:興起、發生、創造。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爲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爲善,那是因爲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爲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爲其創始,有所施爲,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