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
臣某言:贼泚逋诛,尚穴宫禁。
陛下思念宗庙,痛伤黎元,仁孝交感,至於愤激,猥以急务,下询微臣。
臣虽鄙懦,尊慕仁义,荷陛下知巳之遇,感陛下思理之诚,愚衷所怀,承问辄发。
不以浅深自揆,不以喜怒上虞,诚缺於周防承顺之规,是亦忠於陛下一至之分也。
前奉诏问,寻具上陈,请延群臣,稍与亲接,广谘访之路,开谏诤之门,通壅郁之情,宏采拔之道。
自献答奏,迨兹弥旬,不闻施行,不赐酬诘,未审宸旨,以为何如?昧於忖量,但务竭尽,恐由辞理蹇拙,不能畅达事情,慺慺血诚,敢愿披沥,频烦黩冒,岂不惭惶,盖犬马感恩思效之心,卷卷而不能自止者也,
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
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
是则时之否泰,事之损益,万化所系,必因人情。
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损益生。
通天下之情者,莫智於圣人,尽圣人之心者,莫深於《易》象。
其别卦也,乾下坤上则曰泰,坤下乾上则曰否;其取象也,损上益下则曰益,损下益上则为损。
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臣。
天在下而地处上,於位乖矣,而反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
君在上而臣处下,於义顺矣,而反谓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
气不交则庶物不育,情不交则万邦不和。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然後岁功成;君泽下流,臣诚上达,然後理道立。
损益之义,亦犹是焉。
上约巳而裕於人,人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诸巳,人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之损乎!然则上下交而泰,不交而否,自损者人益,自益者人损,情之得失,岂容易哉。
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即君道,水即人情。
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
是以古先圣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心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
乃至”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夫几者,事之微也,以圣人之德,天子之尊,且犹慎事之微,乃至一日万虑,岂不以居上接下,惧失其情欤!《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微则万几之虑,不得不精也;危则覆舟之戒,不得不畏也。
夫揆物以意,宣意以言,言或是非,莫若考於有迹,迹或成败,莫若验於已行。
自昔王业盛衰君道得失,史册尽在,粲然可徵。
与众同欲靡不兴,违众自用靡不废,从善纳谏靡不固,远贤耻过靡不危。
故《诗》、《书》称尧德,则曰:”稽於众,舍巳从人。
”数舜之功,则曰:”明四目,达四聪。
”言务同欲也。
序禹之所由兴,则曰:”益赞於禹”,”禹拜昌言”。
述汤之所以王,则曰:”用人惟已,改过不吝。
”言能纳谏也。
歌文王作周,则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美武王克殷,则曰:”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言皆从善也。
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君者,天下之盛王也,莫不从谏以辅德,询众以成功。
是则德益盛者虑益微,功愈高者意愈下。
及代之衰也,则道亦反焉。
故《书》曰:”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言违众也。
《诗》曰:”汝炰烋於中国,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又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言远贤也。
《书》曰:”谓人莫已若者亡。
”《诗》曰:”惟彼不慎,自独俾臧。
自有肺肠,俾人卒狂。
”言自用也。
前史数桀纣之恶曰:”强足以拒谏,辩足以饰非。
”言耻过也。
考得失於巳行之迹,鉴盛衰於巳验之符,孰失道而不衰,执得理而不盛,报应以类,影响不差,胡可不则而象之,敬而畏之乎!
粤自秦汉,暨於周隋,其间半历干祀,代兴者非一姓,继覆者非一君,虽所遇殊时,所为异迹,然失众必败,得众必成,与尧舜禹汤同务者必兴,与桀纣幽厉同趣者必覆,全失众则全败,全得众则全成,多同於善则功多,甚同於恶则祸甚。
善恶从类,端如贯珠,成败象行,明若观火,此历代之元龟也。
尚恐议者曰:“时异事异”,臣请复为陛下粗举近效之尤章章者以辩焉。
太宗文皇帝以天纵之才,有神器之重,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威行如雷霆,明照侔日月,英略施於百务,圣功被於九歌,固非庶品之所度量,常情之所钻仰。
然犹兢兢畏慎,惧失人心,每戒臣下献规,恒以危亡为虑。
夙兴听理,日旰忘劳,公卿迭趋,庭奏庶务,评议得失,与众共之,下无滞情,上无私断。
退朝之暇,宴接侍臣,谘访谋猷,询求过阙,或论往古成败,或问人间事情。
每言及暗主乱朝,则省惧自戒;言及贤君理代,则企竦思齐;言及稼穑艰难,则上下相匡,务遵勤俭;言及闾阎疾苦,则君臣同虑,议息征徭。
懋德惩违,触类滋长,尚恐过言谬举,既往难追。
每召宰相平章,必遣谏官俱入,小有颇失,随即箴规,得一善必遽命甄升,听一谏必明加裦锡。
故得时无阙事,人乐输诚。
又引文学之流,更直宿於内署,或讲求典礼,或讽诵诗书,每至夜分,情忘厌倦。
夫以太宗之德美,贞观之理安,且犹务得人心,其勤若此,是则人心之於理道,可一日而不接乎?
高宗始年,亦亲听纳,故当时翕然归美,以为有贞观之风。
兼赖遗泽在人,先范垂裕,幸无改作,俗以阜康,数十年间,天下无事。
承平之业滋久,倦勤之意颇彰,燕居益深,接下弥简,前哲之耿光浸远,中宫之威柄潜移。
卒有嗣圣临朝,天授革命。
岂不以经邦之道,阙畴谘於大猷,宴安之怀,溺偏信於近狎。
驯致祸变几将倾邦,虽乱匪自他,然其失一也。
弊俗一靡,馀风遂流,讫神龙景云之间,皆嬖幸乱朝,聪明不达。
元宗躬定大难,手振宏纲,开怀纳忠,克巳从谏,尊用旧老,采拔群材,大臣不敢壅下情,私昵不敢干公议,朝清道泰,垂三十年。
谓化已行,谓安可保,耳目之娱渐广,忧勤之志稍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
贪权窃柄者则曰:”德如尧舜矣,焉用劳神?”承意趣媚者则曰:”时巳太平矣,胡不为乐?”有深谋远虑者,谓之迂诞惊众;有谠言切谏者,谓之诽谤邀名。
至尊收视於穆清,上宰养威於廊庙,议曹以颂美为奉职,法吏以识旨为当官,司府以厚敛为公忠,权门以多赂为问望。
外宠持窃国之势,内宠擅回天之谣,祸机炽然,焰焰滋甚,举天下如居积薪之上,人人惧焚,而朝廷相蒙,曾莫之省,日务游宴,方谓有无疆之休。
大盗一兴,至今为梗,岂不以忽於戒备,逸於居安,惮忠鲠之怫心,甘谀诈之从欲,渐渍不闻其失,以至於大失者乎!
肃宗惩致寇之由,蕴拨乱之略,虚受广纳,同符乎太宗,招延询谋,辍食废寝洞启诚腑,推心与人,豁披胸襟,忘巳应物。
故得来蘇之望允塞,配天之业勃兴。
先皇帝继守恭勤,而益之以和惠。
惠则有感,和则有亲,虽时继艰屯,而众不离析。
理尚宽大,务因循而重作为。
然於紫宸听朝,常限三人奏事,亦宣谕德令,课责侍臣,或赏其尽规,或让以容默。
性本仁恕,事多含宏,谏虽未从,且不深忤,情苟有阻,终获上通。
故君臣相安,而人亦小息。
陛下英姿逸辩,迈绝人伦,武略雄图,牢笼物表。
愤习俗以妨理,任削平而在躬,以明威照临,以严法制断,流弊日久,浚恒太深。
远者惊疑而阻命,逃死之乱作;近者畏慑而偷容,避罪之态生。
君臣意乖,上下情隔。
君务致理,而下防诛夷;臣将纳忠,又上虑欺诞。
故睿诚不布於群物,物情不达於睿聪。
臣於往年,曾任御史,获奉朝谒,仅欲半年。
陛下严邃高居,未嚐降旨临问,群臣蹐趋退,亦不列事奏陈。
轩墀之间,且未相谕,宇宙之广,何由自通。
虽复例对使臣,别延宰辅既殊师锡,且异公言。
未行者则戒以枢密勿论,巳行者又谓之遂事不谏,渐生拘碍,动涉猜嫌。
由是人各隐情,以言为讳。
至於变乱将起,亿兆同忧独陛下恬然不知,方谓太平可致。
陛下以今日之所睹,验往时之所闻,孰真孰虚,何得何失,则事之通塞,备详之矣,人之情伪,尽知之矣。
列圣升降之效,历历如彼,当今理乱之由,昭昭如此。
未有不兴於得众,殆於失人;裕於佥谐,蔽於偏信;济美因乎纳谏,亏德由乎自贤;善始本乎忧勤,失全萌乎安泰。
今陛下将欲悔祸徼福,去危从安,若不循太宗创业之规袭肃宗中兴之理,鉴天宝致乱之所以,惩今者迁幸之所由,则何以孚圣怀,彰令问,新远迩之听,归反侧之心乎!前承德音,访及庸鄙,敢缘私议,辄以献闻。
自尔已来,反覆千虑,愚智有分,信非可移。
至今拳拳,犹滞所见,不胜愚诚恳款,谨复布露以闻。
臣某惶怖死罪,谨言。
陛下思念宗庙,痛伤黎元,仁孝交感,至於愤激,猥以急务,下询微臣。
臣虽鄙懦,尊慕仁义,荷陛下知巳之遇,感陛下思理之诚,愚衷所怀,承问辄发。
不以浅深自揆,不以喜怒上虞,诚缺於周防承顺之规,是亦忠於陛下一至之分也。
前奉诏问,寻具上陈,请延群臣,稍与亲接,广谘访之路,开谏诤之门,通壅郁之情,宏采拔之道。
自献答奏,迨兹弥旬,不闻施行,不赐酬诘,未审宸旨,以为何如?昧於忖量,但务竭尽,恐由辞理蹇拙,不能畅达事情,慺慺血诚,敢愿披沥,频烦黩冒,岂不惭惶,盖犬马感恩思效之心,卷卷而不能自止者也,
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
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
是则时之否泰,事之损益,万化所系,必因人情。
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损益生。
通天下之情者,莫智於圣人,尽圣人之心者,莫深於《易》象。
其别卦也,乾下坤上则曰泰,坤下乾上则曰否;其取象也,损上益下则曰益,损下益上则为损。
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臣。
天在下而地处上,於位乖矣,而反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
君在上而臣处下,於义顺矣,而反谓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
气不交则庶物不育,情不交则万邦不和。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然後岁功成;君泽下流,臣诚上达,然後理道立。
损益之义,亦犹是焉。
上约巳而裕於人,人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诸巳,人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之损乎!然则上下交而泰,不交而否,自损者人益,自益者人损,情之得失,岂容易哉。
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即君道,水即人情。
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
是以古先圣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心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
乃至”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夫几者,事之微也,以圣人之德,天子之尊,且犹慎事之微,乃至一日万虑,岂不以居上接下,惧失其情欤!《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微则万几之虑,不得不精也;危则覆舟之戒,不得不畏也。
夫揆物以意,宣意以言,言或是非,莫若考於有迹,迹或成败,莫若验於已行。
自昔王业盛衰君道得失,史册尽在,粲然可徵。
与众同欲靡不兴,违众自用靡不废,从善纳谏靡不固,远贤耻过靡不危。
故《诗》、《书》称尧德,则曰:”稽於众,舍巳从人。
”数舜之功,则曰:”明四目,达四聪。
”言务同欲也。
序禹之所由兴,则曰:”益赞於禹”,”禹拜昌言”。
述汤之所以王,则曰:”用人惟已,改过不吝。
”言能纳谏也。
歌文王作周,则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美武王克殷,则曰:”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言皆从善也。
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君者,天下之盛王也,莫不从谏以辅德,询众以成功。
是则德益盛者虑益微,功愈高者意愈下。
及代之衰也,则道亦反焉。
故《书》曰:”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言违众也。
《诗》曰:”汝炰烋於中国,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又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言远贤也。
《书》曰:”谓人莫已若者亡。
”《诗》曰:”惟彼不慎,自独俾臧。
自有肺肠,俾人卒狂。
”言自用也。
前史数桀纣之恶曰:”强足以拒谏,辩足以饰非。
”言耻过也。
考得失於巳行之迹,鉴盛衰於巳验之符,孰失道而不衰,执得理而不盛,报应以类,影响不差,胡可不则而象之,敬而畏之乎!
粤自秦汉,暨於周隋,其间半历干祀,代兴者非一姓,继覆者非一君,虽所遇殊时,所为异迹,然失众必败,得众必成,与尧舜禹汤同务者必兴,与桀纣幽厉同趣者必覆,全失众则全败,全得众则全成,多同於善则功多,甚同於恶则祸甚。
善恶从类,端如贯珠,成败象行,明若观火,此历代之元龟也。
尚恐议者曰:“时异事异”,臣请复为陛下粗举近效之尤章章者以辩焉。
太宗文皇帝以天纵之才,有神器之重,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威行如雷霆,明照侔日月,英略施於百务,圣功被於九歌,固非庶品之所度量,常情之所钻仰。
然犹兢兢畏慎,惧失人心,每戒臣下献规,恒以危亡为虑。
夙兴听理,日旰忘劳,公卿迭趋,庭奏庶务,评议得失,与众共之,下无滞情,上无私断。
退朝之暇,宴接侍臣,谘访谋猷,询求过阙,或论往古成败,或问人间事情。
每言及暗主乱朝,则省惧自戒;言及贤君理代,则企竦思齐;言及稼穑艰难,则上下相匡,务遵勤俭;言及闾阎疾苦,则君臣同虑,议息征徭。
懋德惩违,触类滋长,尚恐过言谬举,既往难追。
每召宰相平章,必遣谏官俱入,小有颇失,随即箴规,得一善必遽命甄升,听一谏必明加裦锡。
故得时无阙事,人乐输诚。
又引文学之流,更直宿於内署,或讲求典礼,或讽诵诗书,每至夜分,情忘厌倦。
夫以太宗之德美,贞观之理安,且犹务得人心,其勤若此,是则人心之於理道,可一日而不接乎?
高宗始年,亦亲听纳,故当时翕然归美,以为有贞观之风。
兼赖遗泽在人,先范垂裕,幸无改作,俗以阜康,数十年间,天下无事。
承平之业滋久,倦勤之意颇彰,燕居益深,接下弥简,前哲之耿光浸远,中宫之威柄潜移。
卒有嗣圣临朝,天授革命。
岂不以经邦之道,阙畴谘於大猷,宴安之怀,溺偏信於近狎。
驯致祸变几将倾邦,虽乱匪自他,然其失一也。
弊俗一靡,馀风遂流,讫神龙景云之间,皆嬖幸乱朝,聪明不达。
元宗躬定大难,手振宏纲,开怀纳忠,克巳从谏,尊用旧老,采拔群材,大臣不敢壅下情,私昵不敢干公议,朝清道泰,垂三十年。
谓化已行,谓安可保,耳目之娱渐广,忧勤之志稍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
贪权窃柄者则曰:”德如尧舜矣,焉用劳神?”承意趣媚者则曰:”时巳太平矣,胡不为乐?”有深谋远虑者,谓之迂诞惊众;有谠言切谏者,谓之诽谤邀名。
至尊收视於穆清,上宰养威於廊庙,议曹以颂美为奉职,法吏以识旨为当官,司府以厚敛为公忠,权门以多赂为问望。
外宠持窃国之势,内宠擅回天之谣,祸机炽然,焰焰滋甚,举天下如居积薪之上,人人惧焚,而朝廷相蒙,曾莫之省,日务游宴,方谓有无疆之休。
大盗一兴,至今为梗,岂不以忽於戒备,逸於居安,惮忠鲠之怫心,甘谀诈之从欲,渐渍不闻其失,以至於大失者乎!
肃宗惩致寇之由,蕴拨乱之略,虚受广纳,同符乎太宗,招延询谋,辍食废寝洞启诚腑,推心与人,豁披胸襟,忘巳应物。
故得来蘇之望允塞,配天之业勃兴。
先皇帝继守恭勤,而益之以和惠。
惠则有感,和则有亲,虽时继艰屯,而众不离析。
理尚宽大,务因循而重作为。
然於紫宸听朝,常限三人奏事,亦宣谕德令,课责侍臣,或赏其尽规,或让以容默。
性本仁恕,事多含宏,谏虽未从,且不深忤,情苟有阻,终获上通。
故君臣相安,而人亦小息。
陛下英姿逸辩,迈绝人伦,武略雄图,牢笼物表。
愤习俗以妨理,任削平而在躬,以明威照临,以严法制断,流弊日久,浚恒太深。
远者惊疑而阻命,逃死之乱作;近者畏慑而偷容,避罪之态生。
君臣意乖,上下情隔。
君务致理,而下防诛夷;臣将纳忠,又上虑欺诞。
故睿诚不布於群物,物情不达於睿聪。
臣於往年,曾任御史,获奉朝谒,仅欲半年。
陛下严邃高居,未嚐降旨临问,群臣蹐趋退,亦不列事奏陈。
轩墀之间,且未相谕,宇宙之广,何由自通。
虽复例对使臣,别延宰辅既殊师锡,且异公言。
未行者则戒以枢密勿论,巳行者又谓之遂事不谏,渐生拘碍,动涉猜嫌。
由是人各隐情,以言为讳。
至於变乱将起,亿兆同忧独陛下恬然不知,方谓太平可致。
陛下以今日之所睹,验往时之所闻,孰真孰虚,何得何失,则事之通塞,备详之矣,人之情伪,尽知之矣。
列圣升降之效,历历如彼,当今理乱之由,昭昭如此。
未有不兴於得众,殆於失人;裕於佥谐,蔽於偏信;济美因乎纳谏,亏德由乎自贤;善始本乎忧勤,失全萌乎安泰。
今陛下将欲悔祸徼福,去危从安,若不循太宗创业之规袭肃宗中兴之理,鉴天宝致乱之所以,惩今者迁幸之所由,则何以孚圣怀,彰令问,新远迩之听,归反侧之心乎!前承德音,访及庸鄙,敢缘私议,辄以献闻。
自尔已来,反覆千虑,愚智有分,信非可移。
至今拳拳,犹滞所见,不胜愚诚恳款,谨复布露以闻。
臣某惶怖死罪,谨言。
暂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