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
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
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有云驾、骖风驭。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
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
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
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
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有云驾、骖风驭。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
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
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
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这首词以神话传说作题材,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调,记述谢自然仙女求师蓬莱真人良师司马子微而白日仙去事;还记叙了谪仙李太白曾见司马子微于江陵,获得「仙风道骨,可谓神游八极之表」的美誉事,且能歌唱,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有道之士的无限敬仰,亦望求仙解脱,超然世外,创造了一种云海、人间与仙境融会,历史、仙话与现实交错的空间文化观。
水龙吟:词牌名。
据说,《水龙吟令》最早为北齐一组古琴曲,《北齐书·卷二十九·郑述祖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
当时以为绝妙。」同时,汉马南郡《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故人亦以龙吟喻笛声,如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北周·庾(Yǔ)开府《对酒诗》:「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入唐,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所奏乐曲有《龙吟声》。
《新唐书·卷二十三下·〈仪卫下·大驾卤簿鼓吹〉》:「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後二部。
……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总七十五曲。
……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钲小鼓、长鸣、中呜。
扛鼓十曲:……大鼓十五曲,严用三曲:……小鼓九曲:……皆以为严、警,其一上马用之。
长鸣一曲三声:一《龙吟声》,二《彪吼声》,三《河声》。
中鸣一曲三声:……」《龙吟声》为出行中吹打之仪仗乐。
而宫中娱乐时,亦有类似之笛曲,李太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中)》:「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杜少陵《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除宫廷乐外,唐民间亦流传一种击打乐《龙吟歌》。
中唐时,李长吉作《假龙吟歌》,歌为杂言,前半四言,後半七言,全用仄声押韵,韵字则入声与上声交替,语言亦奇崛险怪,用诸奇喻写龙吟声。
假者,假借也,藉龙吟歌作杂言歌词。
唐乐曲名虽有「龙吟」而无「水」字,但唐人理念中,龙与水密不可分,故唐人亦多以龙吟喻水声。
如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晚唐张承吉《题李渎山居玉潭》诗用「一听夜龙吟」喻潭水声。
另,《易经》云:「云从龙,风从虎。」故以龙吟云起,虎啸风生。
每逢旱时,君王便下诏祈雨。
唐玄宗时尝诏修龙坛、龙堂,以供祭雨。
由唐俗知,龙与水不分,故《龙吟声》或《龙吟歌》应衍《水龙吟》之曲名曲调。
对于词名之源,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三》谓本于太白诗「笛奏龙吟水」,而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谓本于长吉诗「雌龙怨吟寒水光」。
对于最早用此调填词者,一说唐末五代时道士吕洞宾,而《历代诗馀·卷七十四》谓柳耆卿;一说为东坡。
《词律》《钦定词谱》均列此调,所举体格颇繁。
《词谱》共列二十五体,并谓「此调句读最为参差,今分立二谱」。
一谱为起句七字、次句六字者,以东坡《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为正体,双调百二字;一谱为起句六字、次句七字者,以秦少游《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为正体。
又,《高丽史·乐志》所录无名氏《水龙吟慢·玉皇金阙长春》词,虽亦为双调百二字,然句读韵律与苏词、秦词迥异,名《水龙吟慢》。
兹以历来传诵苏辛两家之作为准。
百二字,前后阕各四仄韵。
又前后阕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
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水龙吟》的异名亦多,如少游词有「小楼连苑横空」句,故名《小楼连苑》;吴七郡王词结句为「片片是,丰年瑞」,故别名《丰年瑞》;方味道《寿赵丞相》词结句为「长是伴,庄椿岁」,故亦名《庄椿岁》;欧阳文忠词「缕金裙窣轻纱」,名《鼓笛慢》;史梅溪词名《龙吟曲》等。
道山绛阙:傅子立注:「道山、绛阙,皆神仙所居。」龙榆生笺引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八·云林右英夫人惣杨真人、许长史诗二十》:「绛阙排广霄,披丹登景房。」道山,《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蓬山」。
赤城居士、「《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傅子立注:「司马子微隐居天台之赤城,自号赤城居士。
尝著《坐忘论》八篇,云:『神宅于内,遗照于外,自然而异于俗人,则谓之仙也。
』」刘尚荣按:「事见宋叶翠岩撰《海录碎事·卷十八·〈文学部·图籍门·坐忘论〉》,然则『神宅』云云,见于四库全书本元陶南村《说郛·卷七十五上》引司马承祯《天隐子》,不见《坐忘论》。
又按,『神宅』当作『宅神』。」龙榆生笺引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字子徵,隐于天台山,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
则天、中宗朝,频徵不起。
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异,承祯方赴召。
睿宗尝问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经》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且心目一览,知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
无为之旨,理国之要也。
』睿宗深加赏异。
无何,苦辞归,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
工部侍郎李适之赋诗以赠焉。
当时文士,无不属和。
散骑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为制《序》,名曰《白云记》,见传于代。」
龙蟠:龙榆生笺:「《诗集》王注:『《寰宇记》载诸葛亮谓吴大帝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都也。」』」
凤举:元延祐本作「凤翥」。
龙榆生笺:「《禽经》:『凤翥鸾举,百羽从之。
』」
清净无为:龙榆生笺引《史记·卷六十三·老子》:「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傅子立注:「杨元素《本事曲集》载公自序云:『昔谢自然欲过海求师蓬莱,至海中,或谓自然曰:「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
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乃还,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
子微(《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子微」下有「著《坐忘论》七篇,《枢》一篇」)年百馀,将终,谓弟子(原作「子弟」,龙榆生校:「傅注本『弟子』二字误倒。」今据《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词叙乙正)曰:「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今为东海青童所召。」乃蝉脱而去。
其後李太白作《大鹏赋》云:「尝见子微于江陵(李太白《大鹏赋》原文作:『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
』以下傅注援引《本事曲集》字句有出入者酌情出校,无关宏旨异文则不录),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元丰七年冬余过临淮,而湛然先生梁君在焉,童颜清彻,如二三十许人,然人有自少见之(珍重阁本及《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词叙有「者」字),喜(《苏长公二妙集》本词叙作「善」)吹铁笛,辽(珍重阁本及《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词叙作「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乃作《水龙吟》一首,记子微、太白之事,倚其声而歌之。
』」刘尚荣按:「谢自然事见《说郛·卷七十五上》引《天隐子後序》,又参见《太平广记·卷六十六·〈女仙·谢自然〉》引《集仙录》及宋邵西山《邵氏闻见後录·卷十六》。
诸多传闻而东坡信之。」晻霭,龙榆生笺:「《离骚》:『扬云霓之晻霭兮,鸣玉鸾之啾啾。
』五臣注:『晻霭,旌旗蔽日貌。
』」
谢自然:龙榆生笺:「韩昌黎《谢自然》诗:『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
童騃无所识,但闻有神仙。
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泉山。
繁华荣慕绝,父母慈爱捐。
凝心感魑魅,慌惚难具言。
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
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
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檐楹暂明灭,五色光属联。
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
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
茫茫八纮大,影响无由缘。
』注:果州谢真人上升,在金泉山。
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白昼轻举。
时郡守李坚以闻,有赐诏褒谕,谓所部之中,灵仙表异,玄风益振,至道弥彰。
其诏今尚有石刻在焉。」宋·邵西山《邵氏闻见後录·卷十六》:「序『谢自然欲过海求师,或谓蓬莱隔弱水三万里,不可到。
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可还授道于子微,白日仙去。
』按子微以开元十五年死于王屋山,自然生于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年仙去,是子微死四十三年自然始生。
乃云『自然授道于子微』,亦误也。
东坡信天下後世者,宁有误邪?予应之曰:『东坡累误千百,尚信天下後世也。
』童子更曰『有是言,凡学者之误亦许矣。
』予曰:『尔非东坡奈何?』」
蓬莱:龙榆生笺引《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弱水:龙榆生笺引西汉·东方曼卿《十洲记·凤麟洲》:「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
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天台:龙榆生笺:「《会稽记》:『赤城山内,则有天台灵狱,玉室璇台。
』孙绰《游天台山赋序》:『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文选》注引支遁《天台山铭序》:『余览内经《山记》云:剡县东南有天台山。
』」
赤城:龙榆生笺:「《文选·游天台山赋》注:『支遁《天台山铭序》曰:「往天台,当由赤城山为道径。」孔灵符《会稽记》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
悬霤千仞,谓之瀑布。
飞流洒散,冬夏不竭。」《天台山图》曰:「赤城山,天台之南门也。」』」
玉霄峰: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九·台州府》:「玉霄峰在天台山,司马子微隐处。
有蜀女谢自然,将诣蓬莱求师,遇一叟,指言司马承祯者,名在赤台,身居赤城,真良师也。
遂从承祯得道,白日冲举。」
青童:龙榆生笺引《真诰·稽神枢第一》:「茅山天师坛,昔东海青童君曾乘独轮飞飙之车按行此山,埋宝金白玉。」
《大鹏赋》:龙榆生笺引唐·李太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
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
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
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
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八极:龙榆生笺引《淮南子·地形》:「八纮之外,乃有八极。」
临淮:龙榆生笺引《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河南采访使〉》:「泗州临淮郡,上。
本下邳郡,治宿预,开元二十三年徙治临淮。
天宝元年更郡名。」
湛然先生:龙榆生笺:「未详。」
风驭:傅子立注:「《庄子》所谓『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焉』者也。」刘尚荣按:「语出《庄子·逍遥游》。」
九州:龙榆生笺:「《禹贡》:『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
』《夏书》:『九州既同,四隩既宅。
』」
「临江一见,谪仙风采」:傅子立注:「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见之,叹曰:『子谪仙人也。
』『临江一见』,谓子微见太白于江陵。」刘尚荣按:「谪仙事见《新唐书·卷二百〇二·〈文艺列传·李白传〉》,『临江一见』见李太白《大鹏赋序》。」
八表:龙榆生笺:「八方之外也。
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
酒酣箕踞:傅子立注:「刘伶《酒德颂》:『捧罂承槽,衔杯漱醪。
奋髯箕踞,枕曲藉糟。
』」刘尚荣按:「刘伶,字伯伦,《酒德颂》见《文选·卷四十七·〈颂·酒德颂〉》。」龙榆生笺:「《汉书》颜师古注:『箕踞者,谓曲两脚,其形如箕。
』」
垂天赋:傅子立注:「《庄子》言:『鹏翼若垂天之云。
』『垂天赋』,谓《大鹏》也。」
骑鲸:傅子立注:「杜子美诗:『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信今何如?』」刘尚荣按:「诗句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见于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二》,上句原作『南寻禹穴见李白。
』《杜诗详注·卷一》仇知几注:『骑鲸鱼出《羽猎赋》。
俗传太白醉骑鲸鱼,溺死浔阳,皆缘此句而附会之耳。
』又云:『一作「若逢李白骑鲸鱼」,非。
』按,宋刘後村《後村诗话·卷上》引杜诗即作『若逢李白骑鲸鱼』,《九家集注杜诗》本及宋黄希、黄鹤撰《补注杜诗》本引『一作』云云同後村。
可證傅注其来有自。」
据说,《水龙吟令》最早为北齐一组古琴曲,《北齐书·卷二十九·郑述祖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
当时以为绝妙。」同时,汉马南郡《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故人亦以龙吟喻笛声,如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北周·庾(Yǔ)开府《对酒诗》:「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入唐,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所奏乐曲有《龙吟声》。
《新唐书·卷二十三下·〈仪卫下·大驾卤簿鼓吹〉》:「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後二部。
……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总七十五曲。
……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钲小鼓、长鸣、中呜。
扛鼓十曲:……大鼓十五曲,严用三曲:……小鼓九曲:……皆以为严、警,其一上马用之。
长鸣一曲三声:一《龙吟声》,二《彪吼声》,三《河声》。
中鸣一曲三声:……」《龙吟声》为出行中吹打之仪仗乐。
而宫中娱乐时,亦有类似之笛曲,李太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中)》:「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杜少陵《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除宫廷乐外,唐民间亦流传一种击打乐《龙吟歌》。
中唐时,李长吉作《假龙吟歌》,歌为杂言,前半四言,後半七言,全用仄声押韵,韵字则入声与上声交替,语言亦奇崛险怪,用诸奇喻写龙吟声。
假者,假借也,藉龙吟歌作杂言歌词。
唐乐曲名虽有「龙吟」而无「水」字,但唐人理念中,龙与水密不可分,故唐人亦多以龙吟喻水声。
如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晚唐张承吉《题李渎山居玉潭》诗用「一听夜龙吟」喻潭水声。
另,《易经》云:「云从龙,风从虎。」故以龙吟云起,虎啸风生。
每逢旱时,君王便下诏祈雨。
唐玄宗时尝诏修龙坛、龙堂,以供祭雨。
由唐俗知,龙与水不分,故《龙吟声》或《龙吟歌》应衍《水龙吟》之曲名曲调。
对于词名之源,毛稚黄《填词名解·卷三》谓本于太白诗「笛奏龙吟水」,而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谓本于长吉诗「雌龙怨吟寒水光」。
对于最早用此调填词者,一说唐末五代时道士吕洞宾,而《历代诗馀·卷七十四》谓柳耆卿;一说为东坡。
《词律》《钦定词谱》均列此调,所举体格颇繁。
《词谱》共列二十五体,并谓「此调句读最为参差,今分立二谱」。
一谱为起句七字、次句六字者,以东坡《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为正体,双调百二字;一谱为起句六字、次句七字者,以秦少游《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为正体。
又,《高丽史·乐志》所录无名氏《水龙吟慢·玉皇金阙长春》词,虽亦为双调百二字,然句读韵律与苏词、秦词迥异,名《水龙吟慢》。
兹以历来传诵苏辛两家之作为准。
百二字,前后阕各四仄韵。
又前后阕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
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水龙吟》的异名亦多,如少游词有「小楼连苑横空」句,故名《小楼连苑》;吴七郡王词结句为「片片是,丰年瑞」,故别名《丰年瑞》;方味道《寿赵丞相》词结句为「长是伴,庄椿岁」,故亦名《庄椿岁》;欧阳文忠词「缕金裙窣轻纱」,名《鼓笛慢》;史梅溪词名《龙吟曲》等。
道山绛阙:傅子立注:「道山、绛阙,皆神仙所居。」龙榆生笺引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八·云林右英夫人惣杨真人、许长史诗二十》:「绛阙排广霄,披丹登景房。」道山,《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蓬山」。
赤城居士、「《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傅子立注:「司马子微隐居天台之赤城,自号赤城居士。
尝著《坐忘论》八篇,云:『神宅于内,遗照于外,自然而异于俗人,则谓之仙也。
』」刘尚荣按:「事见宋叶翠岩撰《海录碎事·卷十八·〈文学部·图籍门·坐忘论〉》,然则『神宅』云云,见于四库全书本元陶南村《说郛·卷七十五上》引司马承祯《天隐子》,不见《坐忘论》。
又按,『神宅』当作『宅神』。」龙榆生笺引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字子徵,隐于天台山,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
则天、中宗朝,频徵不起。
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异,承祯方赴召。
睿宗尝问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经》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且心目一览,知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
无为之旨,理国之要也。
』睿宗深加赏异。
无何,苦辞归,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
工部侍郎李适之赋诗以赠焉。
当时文士,无不属和。
散骑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为制《序》,名曰《白云记》,见传于代。」
龙蟠:龙榆生笺:「《诗集》王注:『《寰宇记》载诸葛亮谓吴大帝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都也。」』」
凤举:元延祐本作「凤翥」。
龙榆生笺:「《禽经》:『凤翥鸾举,百羽从之。
』」
清净无为:龙榆生笺引《史记·卷六十三·老子》:「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傅子立注:「杨元素《本事曲集》载公自序云:『昔谢自然欲过海求师蓬莱,至海中,或谓自然曰:「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
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乃还,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
子微(《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子微」下有「著《坐忘论》七篇,《枢》一篇」)年百馀,将终,谓弟子(原作「子弟」,龙榆生校:「傅注本『弟子』二字误倒。」今据《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词叙乙正)曰:「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今为东海青童所召。」乃蝉脱而去。
其後李太白作《大鹏赋》云:「尝见子微于江陵(李太白《大鹏赋》原文作:『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
』以下傅注援引《本事曲集》字句有出入者酌情出校,无关宏旨异文则不录),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元丰七年冬余过临淮,而湛然先生梁君在焉,童颜清彻,如二三十许人,然人有自少见之(珍重阁本及《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词叙有「者」字),喜(《苏长公二妙集》本词叙作「善」)吹铁笛,辽(珍重阁本及《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词叙作「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乃作《水龙吟》一首,记子微、太白之事,倚其声而歌之。
』」刘尚荣按:「谢自然事见《说郛·卷七十五上》引《天隐子後序》,又参见《太平广记·卷六十六·〈女仙·谢自然〉》引《集仙录》及宋邵西山《邵氏闻见後录·卷十六》。
诸多传闻而东坡信之。」晻霭,龙榆生笺:「《离骚》:『扬云霓之晻霭兮,鸣玉鸾之啾啾。
』五臣注:『晻霭,旌旗蔽日貌。
』」
谢自然:龙榆生笺:「韩昌黎《谢自然》诗:『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
童騃无所识,但闻有神仙。
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泉山。
繁华荣慕绝,父母慈爱捐。
凝心感魑魅,慌惚难具言。
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
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
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檐楹暂明灭,五色光属联。
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
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
茫茫八纮大,影响无由缘。
』注:果州谢真人上升,在金泉山。
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白昼轻举。
时郡守李坚以闻,有赐诏褒谕,谓所部之中,灵仙表异,玄风益振,至道弥彰。
其诏今尚有石刻在焉。」宋·邵西山《邵氏闻见後录·卷十六》:「序『谢自然欲过海求师,或谓蓬莱隔弱水三万里,不可到。
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可还授道于子微,白日仙去。
』按子微以开元十五年死于王屋山,自然生于大历五年,至贞元十年仙去,是子微死四十三年自然始生。
乃云『自然授道于子微』,亦误也。
东坡信天下後世者,宁有误邪?予应之曰:『东坡累误千百,尚信天下後世也。
』童子更曰『有是言,凡学者之误亦许矣。
』予曰:『尔非东坡奈何?』」
蓬莱:龙榆生笺引《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弱水:龙榆生笺引西汉·东方曼卿《十洲记·凤麟洲》:「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
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天台:龙榆生笺:「《会稽记》:『赤城山内,则有天台灵狱,玉室璇台。
』孙绰《游天台山赋序》:『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文选》注引支遁《天台山铭序》:『余览内经《山记》云:剡县东南有天台山。
』」
赤城:龙榆生笺:「《文选·游天台山赋》注:『支遁《天台山铭序》曰:「往天台,当由赤城山为道径。」孔灵符《会稽记》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
悬霤千仞,谓之瀑布。
飞流洒散,冬夏不竭。」《天台山图》曰:「赤城山,天台之南门也。」』」
玉霄峰: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九·台州府》:「玉霄峰在天台山,司马子微隐处。
有蜀女谢自然,将诣蓬莱求师,遇一叟,指言司马承祯者,名在赤台,身居赤城,真良师也。
遂从承祯得道,白日冲举。」
青童:龙榆生笺引《真诰·稽神枢第一》:「茅山天师坛,昔东海青童君曾乘独轮飞飙之车按行此山,埋宝金白玉。」
《大鹏赋》:龙榆生笺引唐·李太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
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
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
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
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八极:龙榆生笺引《淮南子·地形》:「八纮之外,乃有八极。」
临淮:龙榆生笺引《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河南采访使〉》:「泗州临淮郡,上。
本下邳郡,治宿预,开元二十三年徙治临淮。
天宝元年更郡名。」
湛然先生:龙榆生笺:「未详。」
风驭:傅子立注:「《庄子》所谓『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焉』者也。」刘尚荣按:「语出《庄子·逍遥游》。」
九州:龙榆生笺:「《禹贡》:『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
』《夏书》:『九州既同,四隩既宅。
』」
「临江一见,谪仙风采」:傅子立注:「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见之,叹曰:『子谪仙人也。
』『临江一见』,谓子微见太白于江陵。」刘尚荣按:「谪仙事见《新唐书·卷二百〇二·〈文艺列传·李白传〉》,『临江一见』见李太白《大鹏赋序》。」
八表:龙榆生笺:「八方之外也。
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
酒酣箕踞:傅子立注:「刘伶《酒德颂》:『捧罂承槽,衔杯漱醪。
奋髯箕踞,枕曲藉糟。
』」刘尚荣按:「刘伶,字伯伦,《酒德颂》见《文选·卷四十七·〈颂·酒德颂〉》。」龙榆生笺:「《汉书》颜师古注:『箕踞者,谓曲两脚,其形如箕。
』」
垂天赋:傅子立注:「《庄子》言:『鹏翼若垂天之云。
』『垂天赋』,谓《大鹏》也。」
骑鲸:傅子立注:「杜子美诗:『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信今何如?』」刘尚荣按:「诗句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见于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二》,上句原作『南寻禹穴见李白。
』《杜诗详注·卷一》仇知几注:『骑鲸鱼出《羽猎赋》。
俗传太白醉骑鲸鱼,溺死浔阳,皆缘此句而附会之耳。
』又云:『一作「若逢李白骑鲸鱼」,非。
』按,宋刘後村《後村诗话·卷上》引杜诗即作『若逢李白骑鲸鱼』,《九家集注杜诗》本及宋黄希、黄鹤撰《补注杜诗》本引『一作』云云同後村。
可證傅注其来有自。」
自古以来广阔云海迷迷茫茫,道家的仙山和红色的殿阁在何处?人间自然是有那青城山的居士,如龙蟠如凤举。
坚守清静消极无为,静坐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写下八篇奇语之文。
向天宫东望去,蓬莱那暗淡的云彩,有如驾驶仙人的神车。
行尽了九州和四海,大笑纷纷,伴着那飞花飘絮。
临江一望,看见了那谪仙的风采,虽是无言而心里默许。
神游极远之地,豪迈相对,酒喝得尽兴,两脚岔开似簸箕。
等到了《大鹏赋》写成,骑上鲸鱼走在平坦大路,相约游仙。
坚守清静消极无为,静坐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写下八篇奇语之文。
向天宫东望去,蓬莱那暗淡的云彩,有如驾驶仙人的神车。
行尽了九州和四海,大笑纷纷,伴着那飞花飘絮。
临江一望,看见了那谪仙的风采,虽是无言而心里默许。
神游极远之地,豪迈相对,酒喝得尽兴,两脚岔开似簸箕。
等到了《大鹏赋》写成,骑上鲸鱼走在平坦大路,相约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