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宋〕 一〇三七年 - 一一〇一年 年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西元一〇八一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西元一〇八一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西元一〇八六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後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西元一〇九四年),贬惠州。绍圣四年(西元一〇九七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西元一一〇〇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西元一一〇一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西元一〇三七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淸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淸新豪健,善用誇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淸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淸乾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後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淸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淸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淸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淸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淸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维元祐六年,岁次辛未,九月丙戊朔,从表侄具位苏轼,谨以清酌肴果之奠,昭告于故太师衮国文忠公安康郡夫人之灵
呜呼!轼自龆龀,以学为嬉
童子何知,谓公我师
昼诵其文,夜梦见之
十有五年,乃克见公
公为拊掌,欢笑改容
此我辈人,余子莫群
我老将休,付子斯文
再拜稽首,过矣公言
虽知其过,不敢不勉
契阔艰难,见公汝阴
多士方哗,而我独南
公曰子来,实获我心
我所谓文,必与道俱
见利而迁,则非我徒
又拜稽首,有死无易
公虽去亡,言如皎日
元佑之初,起自南迁
叔季在朝,如见公颜
入拜夫人,罗列诸孙
敢以中子,请婚叔氏
夫人曰然,师友之义
凡二十年,再升公堂
深衣庙门,垂涕失声
白发苍颜,复见颍人
颍人思公,曰此门生
虽无以报,不辱其门
清颍洋洋,东注于淮
我怀先生,岂有涯哉
东武小邦,不烦牛刀
实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
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
真州房缗,已今子由面白,悚息、悚息
轼又上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
遂发意不欲作诗
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往来山南北十馀日,以为胜绝,不可胜纪,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
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欤?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1.92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