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宋〕 一〇三七年 - 一一〇一年 年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西元一〇八一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西元一〇八一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西元一〇八六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後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西元一〇九四年),贬惠州。绍圣四年(西元一〇九七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西元一一〇〇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西元一一〇一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西元一〇三七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淸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淸新豪健,善用誇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淸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淸乾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後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淸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淸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淸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淸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淸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岭外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
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
牛登舟皆哀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
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
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
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
”亲戚皆为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己
地产沉水香,香必以牛易之黎
黎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
中国人以沈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烧牛肉也,何福之能得?哀哉!
余莫能救,故书柳子厚《牛赋》以遗琼州僧道赟,使以晓喻其乡人之有知者,庶几其少衰乎?庚辰三月十五日记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
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
”以夸于四方之人
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
魏公去黄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夫贤人君子,天下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
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
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
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
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
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元丰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汝州团练副使苏轼记
【其一】
送客客已去,寻花花未开
未能城里去,且复水边来
父老借问我,使君安在哉
今年好雨雪,会见麦千堆
【其二】
春来六十日,笑口几回开
会作堂堂去,何妨得得来
倦游行老矣,旧隐赋归哉
东望峨眉小,卢山翠作堆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
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
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
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
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象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
商贾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
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岁二月,农事始作
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
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
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
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
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其风俗盖如此
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
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
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
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
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
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
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
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
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
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
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有马者借人乘之
今亡矣夫
」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
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
朝衙达午,夕坐过酉
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
对案颦蹙,举箸噎呕
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
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梁肉而墨瘦
何侯方丈,庾郎三九
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1.32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