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唐〕 638 - 713 年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
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
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
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不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
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亘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慧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慧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
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
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议,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议,犹如真金
于是为慧能祝发,愿事为师
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
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
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次日,韦使君请益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
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
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4.14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