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唐〕 638 - 713 年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得弘忍讚許,密傳其衣鉢,成禪宗第六祖。後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諡其爲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爲《六祖壇經》。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
’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
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雲:“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
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
故《淨名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奏師語
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爲朕修道,國之福田
師若淨名,託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
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
感荷師恩,頂戴無已
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鉢,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爲國恩寺焉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爲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
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
若起思量,即是轉識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惡用即衆生用,善用即佛用
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
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
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
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
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
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
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
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設有人問,何名爲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
餘問悉皆如此
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
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爲汝破疑,令汝迷盡
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
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雲:“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譭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
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爲憂何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
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
汝等悲泣,蓋爲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衆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衆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
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
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羣生
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今爲汝等說法,不付其衣
蓋爲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
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
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
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
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爾時徒衆,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衆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衆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讖曰:頭上養親,口裏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爲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
今以七佛爲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爲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孥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慧能是爲三十三祖
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1.39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