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
〔漢〕 32 - 92 年
東漢扶風安陵人,字孟堅。班彪子。博學能文,續父所著《史記後傳》未竟之業,被誣私修國史,下獄。弟班超上書力辯,乃獲釋。明帝重其學,除蘭臺令史,遷爲郎,典校祕書,奉詔續成其父書。潛心二十餘年,至章帝建初中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和帝永元元年,隨竇憲徵匈奴,爲中護軍。憲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幽通賦》、《典引》等。後人輯有《班蘭臺集》。
孝元之世,亡王子侯者,盛衰終始,豈非命哉!元始之際,王莽擅朝,僞褒宗室,侯及王之孫焉;居攝而愈多,非其正,故弗錄
旋踵亦絕,悲夫!表略
自古帝王之興,曷嘗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
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
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高後二年,復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下竟,臧諸宗廟,副在有司
始未嘗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或亡子孫
訖於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遺,耗矣
罔亦少密焉
故孝宣皇帝愍而錄之,乃開廟臧,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鹹出庸保之中,並受復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興之德
降及孝成,復加恤問,稍益衰微,不絕如線
善乎,杜業之納說也!曰:“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羣后饗共己之治
湯法三聖,殷氏太平
周封八百,重譯來賀
是以內恕之君,樂繼絕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
至於不及下車,德念深矣
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羣后之勤,知其恩結於民心,功光於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愛敬飭盡,命賜備厚
大孝之隆,於是爲至
至其沒也,世主嘆其功,無民而不思
所息之樹且猶不伐,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歷載不墮
豈無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
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矣
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於墓,苗裔流於道,生爲愍隸,死爲轉屍
以往況今,甚可悲傷
聖朝憐閔,詔求其後,四方忻忻,靡不歸心
出入數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言虛亡,則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視化勸後也
三人爲衆,雖難盡繼,宜從尤功
”於是成帝復紹蕭何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
以綴續前記,究其本末,並序位次,盡於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表略
昔《書》稱“蠻夷帥服”,《詩》雲“徐方既倈”,《春秋》列潞子之爵,許其慕諸夏也
漢興至於孝文時,乃有弓高、襄城之封,雖自外來,本功臣後
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丞相周亞夫守約而爭
帝黜其議,初開封賞之科,又有吳、楚之事
武興胡、越之伐,將帥受爵,應本約矣
後世承平,頗有勞臣,輯而序之,續元功次雲
【表略】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修廢舉逸,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
傳稱武王克殷,追存賢聖,至乎不及下車
世代雖殊,其揆一也
高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日不暇給,然猶修祀六國,求聘四皓,過魏則寵無忌之墓,適趙則封樂毅之後
及其行賞而授位也,爵以功爲先後,宮用能爲次序
後嗣共己遵業,舊臣繼踵居位
至乎孝武,元功宿將略盡
會上亦興文學,進拔幽隱,公孫弘自海瀕而登宰相,於是寵以列侯之爵
又疇諮前代,詢問耆老,初得周後,復加爵、邑
自是之後,宰相畢侯矣
元、成之間,晚得殷世,以備賓位
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
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是以高後欲王諸呂,王陵廷爭;孝景將侯王氏,修侯犯色
卒用廢黜
是後薄昭、竇嬰、上官、衛、霍之侯,以功受爵
其餘後父據《春秋》褒紀之義,帝舅緣《大雅》申伯之意,浸廣博矣
是以別而敘之
【表略】
《易》敘宓羲、神農、黃帝作教化民,而《傳》述其官,以爲宓羲龍師名官,神農火師火名,黃帝雲師雲名,少昊鳥師鳥名
自顓頊以來,爲民師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書》載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盜四嶽,以舉賢材,揚側陋;十有二牧,柔遠能邇;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百穀;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
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爲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
太師、太傅、太保,是爲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爲官名
又立三少爲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爲孤卿,與六卿爲九焉
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後充之,舜之於堯,伊尹於湯,周公、召公於周,是也
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爲三公
四嶽謂四方諸侯
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並爭,各變異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
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
其後頗有所改
王莽篡位,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亂亡
故略表舉大分,以通古今,備溫故知新之義雲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
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
有兩長史,鞦韆石
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
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
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
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
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
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
有長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
有兩丞,秩千石
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
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復爲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爲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
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後元年初置,金印紫綬
後省,八年復置
後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
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
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前後左右將軍,皆週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
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有長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
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又諸廟寢園食宮令長丞,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
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
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爲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卜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
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
元,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
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
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
又期門、羽林皆屬焉
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
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諫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爲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
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
郎中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
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僕射,秩比千石
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僕射,秩比千石
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置中郎將,秩比二千石
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
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
羽林有令丞
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
僕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
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
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有丞
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爲衛尉
屬官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賁三令丞
衛士三丞
又諸屯衛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焉
長樂、建章、甘泉衛尉皆掌其宮,職略同,不常置
太僕,秦官,掌輿馬,有兩丞
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
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又龍馬、閒駒、橐泉、駼、承華五監長丞;又邊郡六牧師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令丞皆屬焉
中太僕掌皇太后輿馬,不常置也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爲馬挏馬,初置路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監,秩皆千石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爲廷尉
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
哀帝元壽二年復爲大理
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
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爲大行令,初置別火
王莽改大鴻臚曰典樂
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後屬大鴻臚
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
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
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官長丞
又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
王莽並其官於秩宗
初,內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宗正
治粟內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
景帝后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
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
又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
騪粟都尉,武帝軍官,不常置
王莽改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爲納言
初,斡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大司農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有六丞
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又上林中十池監,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
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爲考工,左弋爲佽飛,居室爲保宮,甘泉居室爲昆臺,永巷爲掖廷
佽飛掌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臺五丞,樂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
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謁者令爲中謁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丞
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爲織室
綏和二年,哀帝省樂府
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有兩丞、候、司馬、千人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
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
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
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
初,寺互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中尉
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
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
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
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
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長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園主章爲木工
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後中校五丞
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僕、中盾、衛率、廚廄長丞,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廄、祠祀、食官令長丞
諸宦官皆屬焉
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並屬大長秋
長信詹事掌皇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長樂少府
將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
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
屬官,九譯令
成帝河平元年省並大鴻臚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
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鍾官、技巧、六廄、辯銅九官令丞
又衡官、水司空、都水、農倉,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長丞皆屬焉
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輸四丞,御羞兩丞,都水三丞
禁圃兩尉,甘泉上林四丞
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廄官
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
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
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
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
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屬官有長安市、廚兩令丞,又都水、鐵官兩長丞
左內史更名左馮翊,屬官有廩犧令丞尉
又左都水、鐵官、雲壘、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治內史右地
屬官有掌畜令丞
又右都水、鐵官、廄、雍廚四長丞皆屬焉
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爲三輔,皆有兩丞
列侯更屬大鴻臚
元鼎四年更置三輔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司隸校尉,周官,武帝徵和四年初置
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奸猾
後罷其兵
察三輔、三河、弘農
元帝初元四年去節
成帝元延四年省
綏和二年,哀帝復置,但爲司隸,冠進賢冠,屬大司空,比司直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候
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
屯騎校尉掌騎士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
越騎校尉掌越騎
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
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
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
虎賁校尉掌輕車
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
自司隸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
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駙馬都尉掌駙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
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
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
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
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大夫
皆秦制
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皆秦制,以賞功勞
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子
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綬,掌治其國
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衆官,羣卿大夫都官如漢朝
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爲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
武帝改漢內史爲京光尹,中尉爲執金吾,郎中令爲光祿勳,故王國如故
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僕,秩亦千石
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監御史,秦官,掌監郡
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
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復爲刺史,元壽二年復爲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
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
有丞,秩皆六百石
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關都尉,秦官
農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
萬戶以上爲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減萬戶爲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爲長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爲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
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
皆秦制也
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
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光祿大夫無
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
其僕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
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
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
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綬
哀帝建平二年,復黃綬
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1.16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