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宋〕 九五四 - 一〇〇一 年
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人,字元之。出身淸寒,世代務農。從小發憤求學,五歳能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進士,授成武縣主簿,嘗於《吾志》詩抒志云:「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雍熙元年(西元九八四年),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召入京應中書試,擢右拾遺、直史館,旋以《端拱箴》諫皇宮之奢。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爲徐騎省辨誣,貶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西元九九三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兼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宋眞宗卽位,上疎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復知制誥。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預修《太祖實録》,以直筆犯諱,降知黄州(今湖北黃岡),故世稱「王黃州」。謫黃州時,以駢散相間之《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抒達觀曠逸之胸懷。咸平四年(西元一〇〇三年)移知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爲人剛直,在官以敢言直諫稱,嘗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王黃州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工詩文,詩風樸素,散文平易,多反映社會現實。主詩學杜少陵、白樂天,文學韓昌黎、柳子厚。歐陽文忠甚慕王黃州,在滁州時瞻仰其畫像,又作《書王元之畫像側》。蘇東坡撰《王元之畫像贊並序》稱以「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有《小畜集》三十巻、《小畜外集》二十巻(今殘存巻六至巻十三等八巻)、《五代史闕文》。《宋史·巻二百九十三·王禹偁傳》。
古藤何樛蟠,低蔭庶子泉
童童若青蓋,挂在絕壁前
月穿波影碎,露滴岸聲圓
曉籠使君醉,夜覆溪僧禪
昔之好事者,爲作出偶然
人亡藤已朽,猶得聲名傳
我欲移青松,植向泉眼邊
既圖歲月久,復取節操全
所爲亦一時,所期或千年
庶吾不朽名,長與偃蓋懸
西門送僕射,鞍馬照路光
南門送貳卿,冠蓋遥相望
東門送郎吏,艤舟隋堤傍
郎吏誠隔品,同直白玉堂
丈人况知己,振拔在舉場
憐才惜我去,深勸離別觴
醉中不記事,烟水空茫茫
醒來聞鳴櫓,嘔軋摇斜陽
猶疑在禁中,殘漏寒丁當
迴望銀臺門,五雲遮帝鄉
聚散本如此,升沉庸何傷
丈人名位峻,只欠登巖廊
平居倦朝請,高論思退藏
圃田有別業,古木羅修篁
艸亭寒蕭蕭,池波碧泱泱
嘗云拂袖去,可以傲羲皇
丈人果能爾,識度非尋常
安車比疏廣,辟穀如張良
再拜願丈人,壽考仍康强
自念山野士,不解隨圓方
宦途多齟齬,身計頗悲凉
行將解簪笏,歸去事農桑
幸容操杖履,洒掃近丘牆
八年困名場,萬里有慈親
吟變閩越聲,衣有京洛塵
况復久相依,知子文行淳
不能致一第,虛作金鑾臣
昔予貶商洛,相送遠涉溱
今予謫滁上,語別清淮濱
途窮與道喪,詎免同沾巾
北樓出林杪,登覽開病姿
旁带滁州城,雉堞何逶迤
下入刺史宅,却臨統軍池
伊予翰林客,失職方在茲
兩衙簿領外,盡日吟望時
晚窗度急雨,夏木交繁枝
淮南氣候殊,經秋囀黄鸝
簷前有山果,採掇亦甘滋
樽中有官醖,傾酌任醇醨
忘機得真趣,懷古生遠思
念昔李太尉,落落邦家基
下筆到西漢,料兵如六奇
謫官來此郡,鬰鬰持一麾
嘗作懷嵩樓,記文悲盛衰
甚得進退理,深明禍福機
未幾再入用,斯言忽如遺
君恩匪膠柱,天殃若影隨
六月萬里行,炎荒竟不歸
功成又名遂,不退將安之
姑以人事較,勿憑天命推
矧予草澤士,被褐復羹藜
謬因弄文翰,八載侍丹墀
三入承明盧,古人期並馳
玉堂百日罷,所累非文詞
强仕未爲老,望郎不爲卑
淮邊永陽郡,人物自熙熙
費用量所入,豐約從其宜
一妻本糟糠,不識金翠施
三男無庶孽,詎愛紈綺貲
甘貧絕誅求,易退無覊縻
五十擬歸耕,何必懸車期
且予望衛公,雲龍與山麋
唐賢昔際遇,文雅道光輝
進士取將相,易于俯拾棋
自從五代來,素風已陵遲
干戈爲政事,茅土輸健兒
儒冠筮仕者,僅免寒與饑
至今明聖代,此風猶未移
自無經濟術,烏用碌碌爲
歸歟復歸歟,無忘北樓詩
罷直出玉堂,詔授尚書郎
朝僉假郡印,承乏來永陽
喜開黄紙書,云替劉職方
職方老狀頭,疇昔名擅場
宦游三十載,寸進鴛鷺行
未出六品班,鬚鬢已垂霜
顧予新進生,遭時恣翱翔
綸闈與內署,掌誥侍玉皇
夜召赴浴殿,春遊醉柏梁
晚出銀臺門,朝服含天香
爲儒能到此,自道摩穹蒼
今年四十二,典郡清淮旁
卧錦郎位正,腰金服色光
見君深自愧,撫己庸何傷
古人重交代,子孫不相忘
西掖替左司,劉白形詩章
况我忝翰林,而君列文昌
待將官與氏,山寺題修篁
共保不朽名,他年比甘棠
昇沉何足道,聚散安有常
且當唱此詩,爲君送離觴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5.35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