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漢〕 前145 - 前87 年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爲“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鉅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
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爲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
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爲重黎後,復居火正,爲祝融
吳回生陸終
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
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昆吾氏,夏之時嘗爲侯伯,桀之時湯滅之
彭祖氏,殷之時嘗爲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
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曰熊麗
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
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亶,熊亶生熊勝
熊勝以弟熊楊爲後
熊楊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年
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熊渠甚得江漢閒民和,乃興兵伐庸、楊蠆,至於鄂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乃立其長子康爲句亶王,中子紅爲鄂王,少子執疵爲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後爲熊毋康,毋康蚤死
熊渠卒,子熊摯紅立
摯紅卒,其弟弒而代立,曰熊延
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亂,攻厲王,厲王出奔彘
熊勇十年,卒,弟熊嚴爲後
熊嚴十年,卒
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熊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爲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
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
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爲熊徇
熊徇十六年,鄭桓公初封於鄭
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
熊咢九年,卒,子熊儀立,是爲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爲犬戎所弒,周東徙,而秦襄公始列爲諸侯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爲霄敖
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爲蚡冒
蚡冒十三年,晉始亂,以曲沃之故
蚡冒十七年,卒
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爲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
十九年,鄭伯弟段作亂
二十一年,鄭侵天子之田
二十三年,衛弒其君桓公
二十九年,魯弒其君隱公
三十一年,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
三十五年,楚伐隨
隨曰:“我無罪
”楚曰:“我蠻夷也
今諸侯皆爲叛相侵,或相殺
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隨人爲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
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乃自立爲武王,與隨人盟而去
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隨侯,數以立楚爲王
楚怒,以隨背己,伐隨
武王卒師中而兵罷
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
文王二年,伐申過鄧,鄧人曰“楚王易取”,鄧侯不許也
六年,伐蔡,虜蔡哀侯以歸,已而釋之
楚彊,陵江漢閒小國,小國皆畏之
十一年,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十二年,伐鄧,滅之
十三年,卒,子熊艱立,是爲莊敖
莊敖五年,欲殺其弟熊惲,惲奔隨,與隨襲弒莊敖代立,是爲成王
成王惲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
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於是楚地千里
十六年,齊桓公以兵侵楚,至陘山
楚成王使將軍屈完以兵御之,與桓公盟
桓公數以周之賦不入王室,楚許之,乃去
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
二十二年,伐黃
二十六年,滅英
三十三年,宋襄公欲爲盟會,召楚
楚王怒曰:“召我,我將好往襲辱之
”遂行,至盂,遂執辱宋公,已而歸之
三十四年,鄭文公南朝楚
楚成王北伐宋,敗之泓,射傷宋襄公,襄公遂病創死
三十五年,晉公子重耳過楚,成王以諸侯客禮饗,而厚送之於秦
三十九年,魯僖公來請兵以伐齊,楚使申侯將兵伐齊,取谷,置齊桓公子雍焉
齊桓公七子皆奔楚,楚盡以爲上大夫
滅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
夏,伐宋,宋告急於晉,晉救宋,成王罷歸
將軍子玉請戰,成王曰:“重耳亡居外久,卒得反國,天之所開,不可當
”子玉固請,乃與之少師而去
晉果敗子玉於城濮
成王怒,誅子玉
四十六年,初,成王將以商臣爲太子,語令尹子上
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內寵,絀乃亂也
楚國之舉常在少者
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
”王不聽,立之
後又欲立子職而絀太子商臣
商臣聞而未審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實?”崇曰:“饗王之寵姬江羋而勿敬也
”商臣從之
江羋怒曰:“宜乎王之慾殺若而立職也
”商臣告潘崇曰:“信矣
”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
”“能亡去乎?”曰:“不能
”“能行大事乎?”曰:“能
”冬十月,商臣以宮衛兵圍成王
成王請食熊蹯而死,不聽
丁未,成王自絞殺
商臣代立,是爲穆王
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潘崇,使爲太師,掌國事
穆王三年,滅江
四年,滅六、蓼
六、蓼,皋陶之後
八年,伐陳
十二年,卒
子莊王侶立
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爲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舉入諫
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閒
伍舉曰:“願有進隱
”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舉退矣,吾知之矣
”居數月,淫益甚
大夫蘇從乃入諫
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
”於是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說
是歲滅庸
六年,伐宋,獲五百乘
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
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
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
”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爲九鼎
”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
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
殷紂暴虐,鼎遷於周
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
昔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
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楚王乃歸
九年,相若敖氏
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王擊滅若敖氏之族
十三年,滅舒
十六年,伐陳,殺夏徵舒
徵舒弒其君,故誅之也
已破陳,即縣之
羣臣皆賀,申叔時使齊來,不賀
王問,對曰:“鄙語曰,牽牛徑人田,田主取其牛
徑者則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陳之亂而率諸侯伐之,以義伐之而貪其縣,亦何以復令於天下!”莊王乃復國陳後
十七年春,楚莊王圍鄭,三月克之
入自皇門,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聽!賓之南海,若以臣妾賜諸侯,亦惟命是聽
若君不忘厲、宣、桓、武,不絕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願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楚羣臣曰:“王勿許
”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絕乎!”莊王自手旗,左右麾軍,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許之平
潘尪入盟,子良出質
夏六月,晉救鄭,與楚戰,大敗晉師河上,遂至衡雍而歸
二十年,圍宋,以殺楚使也
圍宋五月,城中食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華元出告以情
莊王曰:“君子哉!”遂罷兵去
二十三年,莊王卒,子共王審立
共王十六年,晉伐鄭
鄭告急,共王救鄭
與晉兵戰鄢陵,晉敗楚,射中共王目
共王召將軍子反
子反嗜酒,從者豎陽谷進酒醉
王怒,射殺子反,遂罷兵歸
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
康王立十五年卒,子員立,是爲郟敖
康王寵弟公子圍、子比、子皙、棄疾
郟敖三年,以其季父康王弟公子圍爲令尹,主兵事
四年,圍使鄭,道聞王疾而還
十二月己酉,圍入問王疾,絞而弒之,遂殺其子莫及平夏
使使赴於鄭
伍舉問曰:“誰爲後?”對曰:“寡大夫圍
”伍舉更曰:“共王之子圍爲長
”子比奔晉,而圍立,是爲靈王
靈王三年六月,楚使使告晉,欲會諸侯
諸侯皆會楚於申
伍舉曰:“昔夏啓有鈞臺之饗,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王有盟津之誓,成王有岐陽之蒐,康王有豐宮之朝,穆王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靈王曰:“用桓公
”時鄭子產在焉
於是晉、宋、魯、衛不往
靈王已盟,有驕色
伍舉曰:“桀爲有仍之會,有緡叛之
紂爲黎山之會,東夷叛之
幽王爲太室之盟,戎、翟叛之
君其慎終!”
七月,楚以諸侯兵伐吳,圍朱方
八月,克之,囚慶封,滅其族
以封徇,曰:“無效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諸大夫!”封反曰:“莫如楚共王庶子圍弒其君兄之子員而代之立!”於是靈王使疾殺之
七年,就章華臺,下令內亡人實之
八年,使公子棄疾將兵滅陳
十年,召蔡侯,醉而殺之
使棄疾定蔡,因爲陳蔡公
十一年,伐徐以恐吳
靈王次於乾豀以待之
王曰:“齊、晉、魯、衛,其封皆受寶器,我獨不
今吾使使周求鼎以爲分,其予我乎?”析父對曰:“其予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蓽露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
周今與四國服事君王,將惟命是從,豈敢愛鼎?”靈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其田,不我予,今我求之,其予我乎?”對曰:“周不愛鼎,鄭安敢愛田?”靈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吾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畏我乎?”對曰:“畏哉!”靈王喜曰:“析父善言古事焉

十二年春,楚靈王樂乾豀,不能去也
國人苦役
初,靈王會兵於申,僇越大夫常壽過,殺蔡大夫觀起
起子從亡在吳,乃勸吳王伐楚,爲閒越大夫常壽過而作亂,爲吳閒
使矯公子棄疾命召公子比於晉,至蔡,與吳、越兵欲襲蔡
令公子比見棄疾,與盟於鄧
遂入殺靈王太子祿,立子比爲王,公子子皙爲令尹,棄疾爲司馬
先除王宮,觀從從師於乾豀,令楚衆曰:「國有王矣
先歸,復爵邑田室
後者遷之
」楚衆皆潰,去靈王而歸
靈王聞太子祿之死也,自投車下,而曰:“人之愛子亦如是乎?”侍者曰:“甚是
”王曰:“餘殺人之子多矣,能無及此乎?”右尹曰:“請待於郊以聽國人
”王曰:“衆怒不可犯
”曰:“且入大縣而乞師於諸侯
”王曰:“皆叛矣
”又曰:“且奔諸侯以聽大國之慮
”王曰:“大福不再,祗取辱耳
”於是王乘舟將欲入鄢
右尹度王不用其計,懼俱死,亦去王亡
靈王於是獨傍偟山中,野人莫敢入王
王行遇其故鋗人,謂曰:“爲我求食,我已不食三日矣
”鋗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閒王從王者,罪及三族,且又無所得食
”王因枕其股而臥
鋗人又以土自代,逃去
王覺而弗見,遂飢弗能起
芋尹申無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犯王命,王弗誅,恩孰大焉!”乃求王,遇王飢於釐澤,奉之以歸
夏五月癸丑,王死申亥家,申亥以二女從死,並葬之
是時楚國雖已立比爲王,畏靈王復來,又不聞靈王死,故觀從謂初王比曰:“不殺棄疾,雖得國猶受禍
”王曰:“餘不忍
”從曰:“人將忍王
”王不聽,乃去
棄疾歸
國人每夜驚,曰:“靈王入矣?!”乙卯夜,棄疾使船人從江上走呼曰:“靈王至矣!”國人愈驚
又使曼成然告初王比及令尹子晳曰:“王至矣!國人將殺君,司馬將至矣!君蚤自圖,無取辱焉
衆怒如水火,不可救也
”初王及子晳遂自殺
丙辰,棄疾即位爲王,改名熊居,是爲平王
平王以詐弒兩王而自立,恐國人及諸侯叛之,乃施惠百姓
復陳蔡之地而立其後如故,歸鄭之侵地
存恤國中,修政教
吳以楚亂故,獲五率以歸
平王謂觀從:“恣爾所欲
”欲爲卜尹,王許之
初,共王有寵子五人,無適立,乃望祭羣神,請神決之,使主社稷,而陰與巴姬埋璧於室內,召五公子齋而入
康王跨之,靈王肘加之,子比、子皙皆遠之
平王幼,抱其上而拜,壓紐
故康王以長立,至其子失之;圍爲靈王,及身而弒;子比爲王十餘日,子皙不得立,又俱誅
四子皆絕無後
唯獨棄疾後立,爲平王,竟續楚祀,如其神符
初,子比自晉歸,韓宣子問叔向曰:“子比其濟乎?”對曰:“不就
”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爲不就?”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取國有五難:有寵無人,一也;有人無主,二也;有主無謀,三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有民而無德,五也
子比在晉十三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通者,可謂無人矣;族盡親叛,可謂無主矣;無釁而動,可謂無謀矣;爲羈終世,可謂無民矣;亡無愛徵,可謂無德矣
王虐而不忌,子比涉五難以弒君,誰能濟之!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方城外屬焉
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慾不違,民無怨心
先神命之,國民信之
羋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
子比之官,則右尹也;數其貴寵,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民無懷焉,將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對曰:“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釐公
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爲輔,有莒、衛以爲外主,有高、國以爲內主
從善如流,施惠不倦
有國,不亦宜乎?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公
好學不倦
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餘、子犯以爲腹心,有魏犫、賈佗以爲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爲外主,有欒、郄、狐、先以爲內主
亡十九年,守志彌篤
惠、懷棄民,民從而與之
故文公有國,不亦宜乎?子比無施於民,無援於外,去晉,晉不送;歸楚,楚不迎
何以有國?棺穎裙?恢昭桑?淞咂?玻?縭逑蜓砸病?
平王二年,使費無忌如秦爲太子建取婦
婦好,來,未至,無忌先歸,說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爲太子更求
”平王聽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
更爲太子娶
是時伍奢爲太子太傅,無忌爲少傅
無忌無寵於太子,常讒惡太子建
建時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無寵於王,王稍益疏外建也
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邊
無忌又日夜讒太子建於王曰:“自無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能無望於王,王少自備焉
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矣
”平王召其傅伍奢責之
伍奢知無忌讒,乃曰:“王柰何以小臣疏骨肉?”無忌曰:“今不制,後悔也
”於是王遂囚伍奢
乃令司馬奮揚召太子建,欲誅之
太子聞之,亡奔宋
無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爲楚國患
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
”於是王使使謂奢:“能致二子則生,不能將死
”奢曰:“尚至,胥不至
”王曰:“何也?”奢曰:“尚之爲人,廉,死節,慈孝而仁,聞召而免父,必至,不顧其死
胥之爲人,智而好謀,勇而矜功,知來必死,必不來
然爲楚國憂者必此子
”於是王使人召之,曰:“來,吾免爾父
”伍尚謂伍胥曰:“聞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報,無謀也;度能任事,知也
子其行矣,我其歸死
”伍尚遂歸
伍胥彎弓屬矢,出見使者,曰:“父有罪,何以召其子爲?”將射,使者還走,遂出奔吳
伍奢聞之,曰:“胥亡,楚國危哉
”楚人遂殺伍奢及尚
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開吳
吳使公子光伐楚,遂敗陳、蔡,取太子建母而去
楚恐,城郢
初,吳之邊邑卑樑與楚邊邑鍾離小童爭桑,兩家交怒相攻,滅卑樑人
卑樑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
楚王聞之怒,發國兵滅卑樑
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滅鍾離、居巢
楚乃恐而城郢
十三年,平王卒
將軍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當娶也
”欲立令尹子西
子西,平王之庶弟也,有義
子西曰:“國有常法,更立則亂,言之則致誅
”乃立太子珍,是爲昭王
昭王元年,楚衆不說費無忌,以其讒亡太子建,殺伍奢子父與郄宛
宛之宗姓伯氏子及子胥皆奔吳,吳兵數侵楚,楚人怨無忌甚
楚令尹子常誅無忌以說衆,衆乃喜
四年,吳三公子奔楚,楚封之以捍吳
五年,吳伐取楚之六、潛
七年,楚使子常伐吳,吳大敗楚於豫章
十年冬,吳王闔閭、伍子胥、伯與唐、蔡俱伐楚,楚大敗,吳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
吳兵之來,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夾漢水陣
吳伐敗子常,子常亡奔鄭
楚兵走,吳乘勝逐之,五戰及郢
己卯,昭王出奔
庚辰,吳人入郢
昭王亡也至雲夢
雲夢不知其王也,射傷王
王走鄖
鄖公之弟懷曰:“平王殺吾父,今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止之,然恐其弒昭王,乃與王出奔隨
吳王聞昭王往,即進擊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封於江漢之閒者,楚盡滅之
”欲殺昭王
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爲王,謂隨人曰:“以我予吳
”隨人卜予吳,不吉,乃謝吳王曰:“昭王亡,不在隨
”吳請入自索之,隨不聽,吳亦罷去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鮑胥請救於秦
秦以車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餘散兵,與秦擊吳
十一年六月,敗吳於稷
會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乃亡歸,自立爲王
闔閭聞之,引兵去楚,歸擊夫概
夫概敗,奔楚,楚封之堂溪,號爲堂溪氏
楚昭王滅唐九月,歸入郢
十二年,吳復伐楚,取番
楚恐,去郢,北徙都鄀
十六年,孔子相魯
二十年,楚滅頓,滅胡
二十一年,吳王闔閭伐越
越王句踐射傷吳王,遂死
吳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
二十七年春,吳伐陳,楚昭王救之,軍城父
十月,昭王病於軍中,有赤雲如鳥,夾日而蜚
昭王問周太史,太史曰:「是害於楚王,然可移於將相
」將相聞是言,乃請自以身禱於神
昭王曰:「將相,孤之股肱也,今移禍,庸去是身乎!」弗聽
卜而河爲祟,大夫請禱河
昭王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過江、漢,而河非所獲罪也
」止不許
孔子在陳,聞是言,曰:「楚昭王通大道矣
其不失國,宜哉!」
昭王病甚,乃召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國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
」讓其弟公子申爲王,不可
又讓次弟公子結,亦不可
乃又讓次弟公子閭,五讓,乃後許爲王
將戰,庚寅,昭王卒於軍中
子閭曰:「王病甚,舍其子讓羣臣,臣所以許王,以廣王意也
今君王卒,臣豈敢忘君王之意乎?鼓擻胱遊鰲鬱肽盶,伏師閉塗,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爲惠王
然後罷兵歸,葬昭王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勝於吳,以爲巢大夫,號曰白公
白公好兵而下士,欲報仇
六年,白公請兵令尹子西伐鄭
初,白公父建亡在鄭,鄭殺之,白公亡走吳,子西復召之,故以此怨鄭,欲伐之
子西許而未爲發兵
八年,晉伐鄭,鄭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鄭,受賂而去
白公勝怒,乃遂與勇力死士石乞等襲殺令尹子西、子綦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弒之
惠王從者屈固負王亡走昭王夫人宮
白公自立爲王
月餘,會葉公來救楚,楚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殺之
惠王乃復位
是歲也,滅陳而縣之
十三年,吳王夫差彊,陵齊、晉,來伐楚
十六年,越滅吳
四十二年,楚滅蔡
四十四年,楚滅杞
與秦平
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
五十七年,惠王卒,子簡王中立
簡王元年,北伐滅莒
八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始列爲諸侯
二十四年,簡王卒,子聲王當立
聲王六年,盜殺聲王,子悼王熊疑立
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
四年,楚伐周
鄭殺子陽
九年,伐韓,取負黍
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
楚厚賂秦,與之平
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肅王臧立
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
於是楚爲捍關以距之
十年,魏取我魯陽
十一年,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爲宣王
宣王六年,周天子賀秦獻公
秦始復彊,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彊
三十年,秦封衛鞅於商,南侵楚
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威王六年,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而令齊必逐田嬰
田嬰恐,張醜僞謂楚王曰:「王所以戰勝於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
盼子者,有功於國,而百姓爲之用
嬰子弗善而用申紀
申紀者,大臣不附,百姓不爲用,故王勝之也
今王逐嬰子,嬰子逐,盼子必用矣
復搏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矣
」楚王因弗逐也
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
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陘山
懷王元年,張儀始相秦惠王
四年,秦惠王初稱王
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
又移兵而攻齊,齊王患之
陳軫適爲秦使齊,齊王曰:「爲之柰何?」陳軫曰:「王勿憂,請令罷之
」即往見昭陽軍中,曰:「願聞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曰:「其官爲上柱國,封上爵執珪
」陳軫曰:「其有貴於此者乎?」昭陽曰:「令尹
」陳軫曰:「今君已爲令尹矣,此國冠之上
臣請得譬之
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謂曰:『數人飲此,不足以遍,請遂畫地爲蛇,蛇先成者獨飲之
』一人曰:『吾蛇先成
』舉酒而起,曰:『吾能爲之足
』及其爲之足,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爲之足,是非蛇也
』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
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於楚:此爲蛇爲足之說也
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也
」昭陽曰:「善
」引兵而去
燕、韓君初稱王
秦使張儀與楚、齊、魏相會,盟齧桑
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爲從長
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
十二年,齊愍王伐敗趙、魏軍,秦亦伐敗韓,與齊爭長
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願爲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
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
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爲門闌之廝也
王爲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
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爲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
」懷王大悅,乃置相璽於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復得吾商於之地」
羣臣皆賀,而陳軫獨吊
懷王曰:「何故?」陳軫對曰:「秦之所爲重王者,以王之有齊也
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絕,是楚孤也
夫秦又何重孤國哉,必輕楚矣
且先出地而後絕齊,則秦計不爲
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
見欺於張儀,則王必怨之
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絕齊交
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
臣故吊
」楚王弗聽,因使一將軍西受封地
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
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爲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
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
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裏
」楚將軍曰:「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里,不聞六裏
」即以歸報懷王
懷王大怒,興師將伐秦
陳軫又曰:「伐秦非計也
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全
今王已絕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
」楚王不聽,遂絕和於秦,發兵西攻秦
秦亦發兵擊之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
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
楚聞,乃引兵歸
十八年,秦使使約復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
楚王曰:「願得張儀,不願得地
」張儀聞之,請之楚
秦王曰:「楚且甘心於子,柰何?」張儀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鄭袖,袖所言無不從者
且儀以前使負楚以商於之約,今秦楚大戰,有惡,臣非面自謝楚不解
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儀
誠殺儀以便國,臣之願也
」儀遂使楚
至,懷王不見,因而囚張儀,欲殺之
儀私於靳尚,靳尚爲請懷王曰:「拘張儀,秦王必怒
天下見楚無秦,必輕王矣
」又謂夫人鄭袖曰:「秦王甚愛張儀,而王欲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宮中善歌者爲之媵
楚王重地,秦女必貴,而夫人必斥矣
夫人不若言而出之
」鄭袖卒言張儀於王而出之
儀出,懷王因善遇儀,儀因說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約婚姻
張儀已去,屈原使從齊來,諫王曰:「何不誅張儀?」懷王悔,使人追儀,弗及
是歲,秦惠王卒
二十年,齊愍王欲爲從長,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遺楚王書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
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張儀走魏,樗裏疾、公孫衍用,而楚事秦
夫樗裏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則燕、趙亦宜事秦
四國爭事秦,則楚爲郡縣矣
王何不與寡人併力收韓、魏、燕、趙,與爲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樂聽,則王名成矣
王率諸侯並伐,破秦必矣
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韓、魏割上黨,西薄函谷,則楚之彊百萬也
且王欺於張儀,亡地漢中,兵銼藍田,天下莫不代王懷怒
今乃欲先事秦!願大王孰計之

楚王業已欲和於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下其議羣臣
羣臣或言和秦,或曰聽齊
昭雎曰:「王雖東取地於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
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裏疾,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
秦破韓宜陽,而韓猶復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
不然,秦攻三川,趙攻上黨,楚攻河外,韓必亡
楚之救韓,不能使韓不亡,然存韓者楚也
韓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爲塞,所報德莫如楚厚,臣以爲其事王必疾
齊之所信於韓者,以韓公子眛爲齊相也
韓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齊、韓重樗裏疾,疾得齊、韓之重,其主弗敢棄疾也
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裏子必言秦,復與楚之侵地矣
」於是懷王許之,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
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
楚往迎婦
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
秦復與楚上庸
二十六年,齊、韓、魏爲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
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請救
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鬬,楚太子殺之而亡歸
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眛,取我重丘而去
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
懷王恐,乃使太子爲質於齊以求平
三十年,秦復伐楚,取八城
秦昭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爲弟兄,盟於黃棘,太子爲質,至驩也
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
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
寡人與楚接境壤界,故爲婚姻,所從相親久矣
而今秦楚不驩,則無以令諸侯
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
敢以聞下執事
」楚懷王見秦王書,患之
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
昭雎曰:「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
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
」懷王子子蘭勸王行,曰:「柰何絕秦之驩心!」於是往會秦昭王
昭王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號爲秦王
楚王至,則閉武關,遂與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蕃臣,不與亢禮
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
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
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復許秦
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爲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
」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
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乃詐赴於齊,齊愍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
」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
」或曰:「不然
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爲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
」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
太子橫至,立爲王,是爲頃襄王
乃告於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

頃襄王橫元年,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
二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閒道走趙以求歸
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
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
懷王遂發病
頃襄王三年,懷王卒於秦,秦歸其喪於楚
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諸侯由是不直秦
秦楚絕
六年,秦使白起伐韓於伊闕,大勝,斬首二十四萬
秦乃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
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
」楚頃襄王患之,乃謀復與秦平
七年,楚迎婦於秦,秦楚復平
十一年,齊秦各自稱爲帝;月餘,復歸帝爲王
十四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好會於宛,結和親
十五年,楚王與秦、三晉、燕共伐齊,取淮北
十六年,與秦昭王好會於鄢
其秋,復與秦王會穰
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鴈之上者,頃襄王聞,召而問之
對曰:「小臣之好射鶀鴈,羅鸗,小矢之發也,何足爲大王道也
且稱楚之大,因大王之賢,所弋非直此也
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戰國
故秦、魏、燕、趙者,鶀鴈也;齊、魯、韓、衛者,青首也;騶、費、郯、邳者,羅鸗也
外其餘則不足射者
見鳥六雙,以王何取?王何不以聖人爲弓,以勇士爲繳,時張而射之?此六雙者,可得而囊載也
其樂非特朝昔之樂也,其獲非特鳧鴈之實也
王朝張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徑屬之於韓,則中國之路絕而上蔡之郡壞矣
還射圉之東,解魏左肘而外擊定陶,則魏之東外棄而大宋、方與二郡者舉矣
且魏斷二臂,顛越矣;膺擊郯國,大梁可得而有也
王綪繳蘭臺,飲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發之樂也
若王之於弋誠好而不厭,則出寶弓,碆新繳,射噣鳥於東海,還蓋長城以爲防,朝射東莒,夕發浿丘,夜加即墨,顧據午道,則長城之東收而太山之北舉矣
西結境於趙而北達於燕,三國布鶴,則從不待約而可成也
北遊目於燕之遼東而南登望於越之會稽,此再發之樂也
若夫泗上十二諸侯,左縈而右拂之,可一旦而盡也
今秦破韓以爲長憂,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無功,擊趙而顧病,則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漢中、析、酈可得而復有也
王出寶弓,碆新繳,涉鄳塞,而待秦之倦也,山東、河內可得而一也
勞民休衆,南面稱王矣
故曰秦爲大鳥,負海內而處,東面而立,左臂據趙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擊韓魏,垂頭中國,處既形便,勢有地利,奮翼鼓鶴,方三千里,則秦未可得獨招而夜射也
」欲以激怒襄王,故對以此言
襄王因召與語,遂言曰:「夫先王爲秦所欺而客死於外,怨莫大焉
今以匹夫有怨,尚有報萬乘,白公、子胥是也
今楚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猶足以踊躍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竊爲大王弗取也
」於是頃襄王遣使於諸侯,復爲從,欲以伐秦
秦聞之,發兵來伐楚
楚欲與齊韓連和伐秦,因欲圖周
周王赧使武公謂楚相昭子曰:「三國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輸,而南器以尊楚,臣以爲不然
夫弒共主,臣世君,大國不親;以衆脅寡,小國不附
大國不親,小國不附,不可以致名實
名實不得,不足以傷民
夫有圖周之聲,非所以爲號也
」昭子曰:「乃圖周則無之
雖然,周何故不可圖也?」對曰:「軍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圍
夫一週爲二十晉,公之所知也
韓嘗以二十萬之衆辱於晉之城下,銳士死,中士傷,而晉不拔
公之無百韓以圖周,此天下之所知也
夫怨結兩週以塞騶魯之心,交絕於齊,聲失天下,其爲事危矣
夫危兩週以厚三川,方城之外必爲韓弱矣
何以知其然也?西周之地,絕長補短,不過百里
名爲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衆不足以勁兵
雖無攻之,名爲弒君
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發號用兵,未嘗不以周爲終始
是何也?見祭器在焉,欲器之至而忘弒君之亂
今韓以器之在楚,臣恐天下以器讎楚也
臣請譬之
夫虎肉臊,其兵利身,人猶攻之也
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於虎矣
裂楚之地,足以肥國;詘楚之名,足以尊主
今子將以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非貪而何?周書曰『欲起無先』,故器南則兵至矣
」於是楚計輟不行
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
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
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
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
二十二年,秦復拔我巫、黔中郡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餘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爲郡,距秦
二十七年,使三萬人助三晉伐燕
復與秦平,而入太子爲質於秦
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
三十六年,頃襄王病,太子亡歸
秋,頃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爲考烈王
考烈王以左徒爲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
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以平
是時楚益弱
六年,秦圍邯鄲,趙告急楚,楚遣將軍景陽救趙
七年,至新中
秦兵去
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於秦
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
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
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
李園殺春申君
幽王三年,秦、魏伐楚
秦相呂不韋卒
九年,秦滅韓
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是爲哀王
哀王立二月餘,哀王庶兄負芻之徒襲殺哀王而立負芻爲王
是歲,秦虜趙王遷
王負芻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
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餘城
三年,秦滅魏
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而殺將軍項燕
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爲郡雲
太史公曰:楚靈王方會諸侯於申,誅齊慶封,作章華臺,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及餓死於申亥之家,爲天下笑
操行之不得,悲夫!勢之於人也,可不慎與?棄疾以亂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幾再亡國!
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
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
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
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
允常卒,子勾踐立,是爲越王
元年,吳王闔廬聞允常死,乃興師伐越
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剄
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敗於槜李,射傷吳王闔廬,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
范蠡諫曰:“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
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越王曰:“吾已決之矣
”遂興師
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
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棲於會稽
吳王追而圍之
越王謂范蠡曰:“以不聽子故至於此,爲之奈何?”蠡對曰:“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
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
”勾踐曰:“諾
”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勾踐請爲臣,妻爲妾
”吳王將許之
子胥言於吳王曰:“天以越賜吳,勿許也
”種還,以報勾踐
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
種止勾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利,請間行言之
”於是勾踐乃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吳太宰嚭
嚭受,乃見大夫種於吳王
種頓首言曰:“願大王赦勾踐之罪,盡入其寶器
不幸不赦,勾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
”嚭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爲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
”吳王將許之
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
勾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爲亂
”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於此乎?”種曰:“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
由是觀之,何遽不爲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
”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爲質於吳
二歲而吳歸蠡
勾踐自會稽歸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報吳
大夫逢同諫曰:“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給,繕飾備利,吳必懼,懼則難必至
且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
今天吳兵加齊、晉,怨深於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
爲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
吳之志廣,必輕戰
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憋,可克也
”勾踐曰:“善

居二年,吳王將伐齊
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
此人不死,必爲國患
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癬也
願王釋齊先越
”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
讓子胥
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殺,王聞而止之
越大夫種曰:“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
”請貸,吳王欲與,子胥諫勿與,王遂與之,越乃私喜
子胥言曰:“王不聽諫,後三年吳其墟乎!”太宰嚭聞之,乃數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
王不備伍員,員必爲亂
”與逢同共謀,讒之王
王始不從,乃使子胥於齊,聞其托子於鮑氏,五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
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吳國半與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
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於是吳任嚭政
居三年,勾踐召范蠡曰:“吳已殺子胥,導諛者衆,可乎?”對曰:“未可”
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
勾踐復問范蠡,蠡曰:“可矣”
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
吳師敗,遂殺吳太子
吳告急於王,王方會諸侯於黃池,懼天下聞之,乃祕之
吳王已盟黃池,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
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
其後四年,越復伐吳
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於齊、晉
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吳師敗,越遂復棲吳王於姑蘇之山
吳王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異日嘗得罪於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
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臣唯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踐不忍,欲許之
范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
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爲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伐柯者其則不遠,君忘會稽之厄乎?”勾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於執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吳使者泣而去
勾踐憐之,乃使入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
”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
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
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爲伯
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
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
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爲我從先王試之
”種遂自殺
勾踐卒,子王鼫與立
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
王不壽卒,子王翁立
王翁卒,子王翳立
王翳卒,子王之侯立
王之侯卒,子王無彊立
王無彊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彊
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
圖越之所爲不伐楚者,爲不得晉也
韓、魏固不攻楚
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將,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將,則陳、上蔡不安
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於覆軍殺將,馬汗之力不效
所重於得晉者何也?”越王曰:“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原魏以聚大梁之下,原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間不東,商、於、析、酈、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
則齊、秦、韓、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晉不戰分地,不耕而獲之
不此之爲,而頓刃於河山之間以爲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柰何其以此王也!”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
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
王所待於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將待之以分楚衆也
今楚衆已分,何待於晉?”越王曰:“柰何?”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鬥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
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
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
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
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
故原大王之轉攻楚也

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
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爲王,或爲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
漢高帝復以搖爲越王,以奉越後
東越,閩君,皆其後也
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勾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
還反國,范蠡以爲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爲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爲書辭勾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爲此事也
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
”勾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
不然,將加誅於子
”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
於是勾踐表會稽山以爲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
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
齊人聞其賢,以爲相
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於陶,以爲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爲生可以致富矣
於是自謂陶朱公
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
居無何,則致貲累鉅萬
天下稱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
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
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告其少子往視之
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
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
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
”欲自殺
其母爲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爲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
曰:“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爲,慎無與爭事
”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
至楚,莊生家負郭,披藜藋到門,居甚貧
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言
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
”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齎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於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
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復歸之以爲信耳
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
有如病不宿誡,後復歸,勿動
”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爲殊無短長也
莊生間時入見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則害於楚”
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爲柰何?”莊生曰:“獨以德爲可以除之
”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
”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
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
”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
昨暮王使使封之
”朱公長男以爲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爲也,乃復見莊生
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
初爲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
”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
”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莊生羞爲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
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
”楚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
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
是少與我俱,見苦,爲生難,故重棄財
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
前日吾所爲欲遣少子,固爲其能棄財故也
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
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卒老死於陶,故世傳曰陶朱公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於今諸夏艾安
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彊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
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
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
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越祖少康,至於允常
其子始霸,與吳爭彊
槜李之役,闔閭見傷
會稽之恥,勾踐欲當
種誘以利,蠡悉其良
折節下士,致膽思嘗
卒復讎寇,遂殄大邦
後不量力,滅於無彊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
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
幽王以爲司徒
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間,人便思之
爲司徒一歲,幽王以襃後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
於是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
”公曰:“何以?”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
今公爲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
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
”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對曰:“昔祝融爲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於周未有興者,楚其後也
周衰,楚必興
興,非鄭之利也
”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對曰:“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
”公曰:“周衰,何國興者?”對曰:“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後也,伯夷佐堯典禮
秦,嬴姓,伯翳之後也,伯翳佐舜懷柔百物
及楚之先,皆嘗有功於天下
而周武王克紂後,成王封叔虞於唐,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並,亦必興矣
”桓公曰:“善
”於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
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
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爲武公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爲夫人,曰武姜
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
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
二十七年,武公疾
夫人請公,欲立段爲太子,公弗聽
是歲,武公卒,寤生立,是爲莊公
莊公元年,封弟段於京,號太叔
祭()仲曰:“京大於國,非所以封庶也
”莊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奪也
”段至京,繕治甲兵,與其母武姜謀襲鄭
二十二年,段果襲鄭,武姜爲內應
莊公發兵伐段,段走
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
鄢潰,段出奔共
於是莊公遷其母武姜於城潁,誓言曰:“不至黃泉,毋相見也
”居歲餘,已悔思母
潁谷之考叔有獻於公,公賜食
考叔曰:“臣有母,請君食賜臣母
”莊公曰:“我甚思母,惡負盟,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黃泉,則相見矣
”於是遂從之,見母
二十四年,宋穆公卒,公子馮奔鄭
鄭侵周地,取禾
二十五年,衛州籲弒其君桓公自立,與宋伐鄭,以馮故也
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
桓王怒其取禾,弗禮也
二十九年,莊公怒周弗禮,與魯易祊()、許田
三十三年,宋殺孔父
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
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
祝聸射中王臂
祝聸請從之,鄭伯止之,曰:“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乃止
夜令祭仲問王疾
三十八年,北戎伐齊,齊使求救,鄭遣太子忽將兵救齊
齊僖()公欲妻之,忽謝曰:“我小國,非齊敵也
”時祭仲與俱,勸使取之,曰:“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所謂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
四十三年,鄭莊公卒
初,祭仲甚有寵於莊公,莊公使爲卿;公使娶鄧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是爲昭公
莊公又娶宋雍氏女,生厲公突
雍氏有寵於宋
宋莊公聞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誘召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
”亦執突以求賂焉
祭仲許宋,與宋盟
以突歸,立之
昭公忽聞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九月丁亥,忽出奔衛
己亥,突至鄭,立,是爲厲公
厲公四年,祭仲專國政
厲公患之,陰使其婿雍糾欲殺祭仲
糾妻,祭仲女也,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母曰:“父一而已,人盡夫也
”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殺雍糾,戮之於市
厲公無柰祭仲何,怒糾曰:“謀及婦人,死固宜哉!”夏,厲公出居邊邑櫟
祭仲迎昭公忽,六月乙亥,復入鄭,即位
秋,鄭厲公突因櫟人殺其大夫單伯,遂居之
諸侯聞厲公出奔,伐鄭,弗克而去
宋頗予厲公兵,自守於櫟,鄭以故亦不伐櫟
昭公二年,自昭公爲太子時,父莊公欲以高渠彌爲卿,太子忽惡之,莊公弗聽,卒用渠彌爲卿
及昭公即位,懼其殺己,冬十月辛卯,渠彌與昭公出獵,射殺昭公於野
祭仲與渠彌不敢入厲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爲君,是爲子亹也,無諡號
子亹元年七月,齊襄公會諸侯於首止,鄭子亹往會,高渠彌相,從,祭仲稱疾不行
所以然者,子亹自齊襄公爲公子之時,嘗會鬥,相仇,及會諸侯,祭仲請子亹無行
子亹曰:“齊彊,而厲公居櫟,即不往,是率諸侯伐我,內厲公
我不如往,往何遽必辱,且又何至是!”卒行
於是祭仲恐齊並殺之,故稱疾
子亹至,不謝齊侯,齊侯怒,遂伏甲而殺子亹
高渠彌亡歸,歸與祭仲謀,召子亹弟公子嬰於陳而立之,是爲鄭子
是歲,齊襄公使彭生醉拉殺魯桓公
鄭子八年,齊人管至父等作亂,弒其君襄公
十二年,宋人長萬弒其君湣公
鄭祭仲死
十四年,故鄭亡厲公突在櫟者使人誘劫鄭大夫甫假,要以求入
假曰:“舍我,我爲君殺鄭子而入君
”厲公與盟,乃舍之
六月甲子,假殺鄭子及其二子而迎厲公突,突自櫟復入即位
初,內蛇與外蛇鬥於鄭南門中,內蛇死
居六年,厲公果復入
入而讓其伯父原曰:“我亡國外居,伯父無意入我,亦甚矣
”原曰:“事君無二心,人臣之職也
原知罪矣
”遂自殺
厲公於是謂甫假曰:“子之事君有二心矣
”遂誅之
假曰:“重德不報,誠然哉!”
厲公突後元年,齊桓公始霸
五年,燕、衛與周惠王弟穨伐王,王出奔溫,立弟穨爲王
六年,惠王告急鄭,厲公發兵擊周王子穨,弗勝,於是與周惠王歸,王居於櫟
七年春,鄭厲公與虢叔襲殺王子穨而入惠王於周
秋,厲公卒,子文公踕()立
厲公初立四歲,亡居櫟,居櫟十七歲,復入,立七歲,與亡凡二十八年
文公十七年,齊桓公以兵破蔡,遂伐楚,至召陵
二十四年,文公之賤妾曰燕姞(),夢天與之蘭,曰:“餘爲伯鯈()
餘,爾祖也
以是爲而子,蘭有國香
”以夢告文公,文公幸之,而予之草蘭爲符
遂生子,名曰蘭
三十六年,晉公子重耳過,文公弗禮
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賢,且又同姓,窮而過君,不可無禮
”文公曰:“諸侯亡公子過者多矣,安能盡禮之!”詹曰:“君如弗禮,遂殺之;弗殺,使即反國,爲鄭憂矣
”文公弗聽
三十七年春,晉公子重耳反國,立,是爲文公
秋,鄭入滑,滑聽命,已而反與衛,於是鄭伐滑
周襄王使伯餜請滑
鄭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櫟,而文公父厲公入之,而惠王不賜厲公爵祿,又怨襄王之與衛滑,故不聽襄王請而囚伯餜
王怒,與翟人伐鄭,弗克
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鄭,鄭文公居王於氾
三十八年,晉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擊晉
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
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及文公過時之無禮也
初,鄭文公有三夫人,寵子五人,皆以罪蚤死
公怒,溉逐羣公子
子蘭奔晉,從晉文公圍鄭
時蘭事晉文公甚謹,愛幸之,乃私於晉,以求入鄭爲太子
晉於是欲得叔詹爲僇
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
詹聞,言於鄭君曰:“臣謂君,君不聽臣,晉卒爲患
然晉所以圍鄭,以詹,詹死而赦鄭國,詹之原也
”乃自殺
鄭人以詹屍與晉
晉文公曰:“必欲一見鄭君,辱之而去
”鄭人患之,乃使人私於秦曰:“破鄭益晉,非秦之利也
”秦兵罷
晉文公欲入蘭爲太子,以告鄭
鄭大夫石癸曰:“吾聞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後當有興者
子蘭母,其後也
且夫人子盡已死,餘庶子無如蘭賢
今圍急,晉以爲請,利孰大焉!”遂許晉,與盟,而卒立子蘭爲太子,晉兵乃罷去
四十五年,文公卒,子蘭立,是爲穆公
穆公元年春,秦穆公使三將將兵欲襲鄭,至滑,逢鄭賈人弦高詐以十二牛勞軍,故秦兵不至而還,晉敗之於崤
初,往年鄭文公之卒也,鄭司城繒賀以鄭情賣之,秦兵故來
三年,鄭發兵從晉伐秦,敗秦兵於汪
往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二十一年,與宋華元伐鄭
華元殺羊食士,不與其御羊斟,怒以馳鄭,鄭囚華元
宋贖華元,元亦亡去
晉使趙穿以兵伐鄭
二十二年,鄭穆公卒,子夷立,是爲靈公
靈公元年春,楚獻黿於靈公
子家、子公將朝靈公,子公之食指動,謂子家曰:“佗日指動,必食異物
”及入,見靈公進黿羹,子公笑曰:“果然!”靈公問其笑故,具告靈公
靈公召之,獨弗予羹
子公怒,染其指,嘗之而出
公怒,欲殺子公
子公與子家謀先
夏,弒靈公
鄭人慾立靈公弟去疾,去疾讓曰:“必以賢,則去疾不肖;必以順,則公子堅長
”堅者,靈公庶弟,去疾之兄也
於是乃立子堅,是爲襄公
襄公立,將盡去穆氏
穆氏者,殺靈公、子公之族家也
去疾曰:“必去穆氏,我將去之
”乃止
皆以爲大夫
襄公元年,楚怒鄭受宋賂縱華元,伐鄭
鄭背楚,與晉親
五年,楚復伐鄭,晉來救之
六年,子家卒,國人復逐其族,以其弒靈公也
七年,鄭與晉盟鄢陵
八年,楚莊王以鄭與晉盟,來伐,圍鄭三月,鄭以城降楚
楚王入自皇門,鄭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邊邑,使君王懷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聽
君王遷之江南,及以賜諸侯,亦惟命是聽
若君王不忘厲、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絕其社稷,錫不毛之地,使復得改事君王,孤之原也,然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惟命是聽
”莊王爲卻三十里而後舍
楚羣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勞矣
今得國舍之,何如?”莊王曰:“所爲伐,伐不服也
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
晉聞楚之伐鄭,發兵救鄭
其來持兩端,故遲,比至河,楚兵已去
晉將率或欲渡,或欲還,卒渡河
莊王聞,還擊晉
鄭反助楚,大破晉軍於河上
十年,晉來伐鄭,以其反晉而親楚也
十一年,楚莊王伐宋,宋告急於晉
晉景公欲發兵救宋,伯宗諫晉君曰:“天方開楚,未可伐也
”乃求壯士得霍人解揚,字子虎,誆楚,令宋毋降
過鄭,鄭與楚親,乃執解揚而獻楚
楚王厚賜與約,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許
於是楚登解揚樓車,令呼宋
遂負楚約而致其晉君命曰:“晉方悉國兵以救宋,宋雖急,慎毋降楚,晉兵今至矣!”楚莊王大怒,將殺之
解揚曰:“君能制命爲義,臣能承命爲信
受吾君命以出,有死無隕
”莊王曰:“若之許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揚曰:“所以許王,欲以成吾君命也
”將死,顧謂楚軍曰:“爲人臣無忘盡忠得死者!”楚王諸弟皆諫王赦之,於是赦解揚使歸
晉爵之爲上卿
十八年,襄公卒,子悼公晞()立
悼公元年,鄦公惡鄭於楚,悼公使弟睔於楚自訟
訟不直,楚囚睔
於是鄭悼公來與晉平,遂親
睔私於楚子反,子反言歸睔於鄭
二年,楚伐鄭,晉兵來救
是歲,悼公卒,立其弟睔(),是爲成公
成公三年,楚共王曰:“鄭成公孤有德焉”,使人來與盟
成公私與盟
秋,成公朝晉,晉曰“鄭私平於楚”,執之
使欒書伐鄭
四年春,鄭患晉圍,公子如乃立成公庶兄繻()爲君
其四月,晉聞鄭立君,乃歸成公
鄭人聞成公歸,亦殺君繻,迎成公
晉兵去
十年,背晉盟,盟於楚
晉厲公怒,發兵伐鄭
楚共王救鄭
晉楚戰鄢陵,楚兵敗,晉射傷楚共王目,俱罷而去
十三年,晉悼公伐鄭,兵於洧()上
鄭城守,晉亦去
十四年,成公卒,子惲立
是爲僖公
僖公五年,鄭相子駟朝僖公,僖公不禮
子駟怒,使廚人藥殺僖公,赴諸侯曰“僖公暴病卒”
立僖公子嘉,嘉時年五歲,是爲簡公
簡公元年,諸公子謀欲誅相子駟,子駟覺之,反盡誅諸公子
二年,晉伐鄭,鄭與盟,晉去
冬,又與楚盟
子駟畏誅,故兩親晉、楚
三年,相子駟欲自立爲君,公子子孔使尉止殺相子駟而代之
子孔又欲自立
子產曰:“子駟爲不可,誅之,今又效之,是亂無時息也
”於是子孔從之而相鄭簡公
四年,晉怒鄭與楚盟,伐鄭,鄭與盟
楚共王救鄭,敗晉兵
簡公欲與晉平,楚又囚鄭使者
十二年,簡公怒相子孔專國權,誅之,而以子產爲卿
十九年,簡公如晉請衛君還,而封子產以六邑
子產讓,受其三邑
二十二年,吳使延陵季子於鄭,見子產如舊交,謂子產曰:“鄭之執政者侈,難將至,政將及子
子爲政,必以禮;不然,鄭將敗
”子產厚遇季子
二十三年,諸公子爭寵相殺,又欲殺子產
公子或諫曰:“子產仁人,鄭所以存者子產也,勿殺!”乃止
二十五年,鄭使子產於晉,問平公疾
平公曰:“卜而曰實沈、臺駘爲祟,史官莫知,敢問?”對曰:“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曠林,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
后帝弗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爲商星
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當武王邑姜方娠大叔,夢帝謂己:‘餘命而子曰虞,乃與之唐,屬之參而蕃育其子孫
’及生有文在其掌曰‘虞’,遂以命之
及成王滅唐而國大叔焉
故參爲晉星
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爲玄冥師,生允格、臺駘
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
帝用嘉之,國之汾川
沈、姒、蓐、黃實守其祀
今晉主汾川而滅之
由是觀之,則臺駘,汾、洮神也
然是二者不害君身
山川之神,則水旱之菑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不時禜之;若君疾,飲食哀樂女色所生也
”平公及叔鄉曰:“善,博物君子也!”厚爲之禮於子產
二十七年夏,鄭簡公朝晉
冬,畏楚靈王之彊,又朝楚,子產從
二十八年,鄭君病,使子產會諸侯,與楚靈王盟於申,誅齊慶封
三十六年,簡公卒,子定公寧立
秋,定公朝晉昭公
定公元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而自立,爲平王
欲行德諸侯
歸靈王所侵鄭地於鄭
四年,晉昭公卒,其六卿彊,公室卑
子產謂韓宣子曰:“爲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

六年,鄭火,公欲禳之
子產曰:“不如修德

八年,楚太子建來奔
十年,太子建與晉謀襲鄭
鄭殺建,建子勝奔吳
十一年,定公如晉
晉與鄭謀,誅周亂臣,入敬王於周
十三年,定公卒,子獻公蠆()立
獻公十三年卒,子聲公勝立
當是時,晉六卿彊,侵奪鄭,鄭遂弱
聲公五年,鄭相子產卒,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
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
爲人仁愛人,事君忠厚
孔子嘗過鄭,與子產如兄弟雲
及聞子產死,孔子爲泣曰:“古之遺愛也!”
八年,晉範、中行氏反晉,告急於鄭,鄭救之
晉伐鄭,敗鄭軍於鐵
十四年,宋景公滅曹
二十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而常相於齊
二十二年,楚惠王滅陳
孔子卒
三十六年,晉知伯伐鄭,取九邑
三十七年,聲公卒,子哀公易立
哀公八年,鄭人弒哀公而立聲公弟醜,是爲共公
共公三年,三晉滅知伯
三十一年,共公卒,子幽公已立
幽公元年,韓武子伐鄭,殺幽公
鄭人立幽公弟駘,是爲繻公
繻公十五年,韓景侯伐鄭,取雍丘
鄭城京
十六年,鄭伐韓,敗韓兵於負黍
二十年,韓、趙、魏列爲諸侯
二十三年,鄭圍韓之陽翟
二十五年,鄭君殺其相子陽
二十七,子陽之黨共弒繻公駘而立幽公弟乙爲君,是爲鄭君
鄭君乙立二年,鄭負黍反,復歸韓
十一年,韓伐鄭,取陽城
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
太史公曰:語有之,“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甫瑕是也
甫瑕雖以劫殺鄭子內厲公,厲公終背而殺之,此與晉之裏克何異?守節如荀息,身死而不能存奚齊
變所從來,亦多故矣!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
至中衍,爲帝大戊御
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爲周所殺,其後爲秦
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爲趙
季勝生孟增
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爲宅皋狼
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幸於周繆王
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繆王
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
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
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爲趙氏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伐戎,爲御
及千畝戰,奄父脫宣王
奄父生叔帶
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
自叔帶以下,趙宗益興,五世而至趙夙
趙夙,晉獻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趙夙爲將伐霍
霍公求餎齊
晉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爲祟”
使趙夙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
晉獻公賜趙夙耿
夙生共孟,當魯閔公之元年也
共孟生趙衰,字子餘
趙衰卜事晉獻公及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
重耳以驪姬之亂亡奔翟,趙衰從
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長女妻趙衰而生盾
初,重耳在晉時,趙衰妻亦生趙同、趙括、趙嬰齊
趙衰從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反國
重耳爲晉文公,趙衰爲原大夫,居原,任國政
文公所以反國及霸,多趙衰計策,語在晉事中
趙衰既反晉,晉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爲適嗣,晉妻三子皆下事之
晉襄公之六年,而趙衰卒,諡爲成季
趙盾代成季任國政二年而晉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
盾爲國多難,欲立襄公弟雍
雍時在秦,使使迎之
太子母日夜啼泣,頓首謂趙盾曰:“先君何罪,釋其適子而更求君?”趙盾患之,恐其宗與大夫襲誅之,乃遂立太子,是爲靈公,發兵距所迎襄公弟於秦者
靈公既立,趙盾益專國政
靈公立十四年,益驕
趙盾驟諫,靈公弗聽
及食熊蹯,胹不熟,殺宰人,持其屍出,趙盾見之
靈公由此懼,欲殺盾
盾素仁愛人,嘗所食桑下餓人反扞救盾,盾以得亡
未出境,而趙穿弒靈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爲成公
趙盾復反,任國政
君子譏盾“爲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故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
晉景公時而趙盾卒,諡爲宣孟,子朔嗣
趙朔,晉景公之三年,朔爲晉將下軍救鄭,與楚莊王戰河上
朔娶晉成公姊爲夫人
晉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
初,趙盾在時,夢見叔帶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
盾卜之,兆絕而後好
趙史援佔之,曰:“此夢甚惡,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至孫,趙將世益衰
”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爲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爲賊首
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
”韓厥曰:“靈公遇賊,趙盾在外,吾先君以爲無罪,故不誅
今諸君將誅其後,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誅
妄誅謂之亂
臣有大事而君不聞,是無君也
”屠岸賈不聽
韓厥告趙朔趣亡
朔不肯,曰:“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
”韓厥許諾,稱疾不出
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
趙朔客曰公孫杵臼,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無何,而朔婦免身,生男
屠岸賈聞之,索於宮中
夫人置兒絝中,祝曰:“趙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
”及索,兒竟無聲
已脫,程嬰謂公孫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復索之,柰何?”公孫杵臼曰:“立孤與死孰難?”程嬰曰:“死易,立孤難耳
”公孫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彊爲其難者,吾爲其易者,請先死
”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嬰出,謬謂諸將軍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
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
”諸將皆喜,許之,發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
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昔下宮之難不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
縱不能立,而忍賣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殺杵臼可也
”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
諸將以爲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
然趙氏真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爲祟
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
中衍人面鳥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
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侯,至於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
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
唯君圖之
”景公問:“趙尚有後子孫乎?”韓厥具以實告
於是景公乃與韓厥謀立趙孤兒,召而匿之宮中
諸將入問疾,景公因韓厥之衆以脅諸將而見趙孤
趙孤名曰武
諸將不得已,乃曰:“昔下宮之難,屠岸賈爲之,矯以君命,並命羣臣
非然,孰敢作難!微君之疾,羣臣固且請立趙後
今君有命,羣臣之原也
”於是召趙武、程嬰遍拜諸將,遂反與程嬰、趙武攻屠岸賈,滅其族
復與趙武田邑如故
及趙武冠,爲成人,程嬰乃辭諸大夫,謂趙武曰:“昔下宮之難,皆能死
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趙氏之後
今趙武既立,爲成人,復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
”趙武啼泣頓首固請,曰:“武原苦筋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嬰曰:“不可
彼以我爲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是以我事爲不成
”遂自殺
趙武服齊衰三年,爲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趙氏復位十一年,而晉厲公殺其大夫三郤
欒書畏及,乃遂弒其君厲公,更立襄公曾孫周,是爲悼公
晉由此大夫稍強
趙武續趙宗二十七年,晉平公立
平公十二年,而趙武爲正卿
十三年,吳延陵季子使於晉,曰:“晉國之政卒歸於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之後矣
”趙武死,諡爲文子
文子生景叔
景叔之時,齊景公使晏嬰於晉,晏嬰與晉叔向語
嬰曰:“齊之政後卒歸田氏
”叔向亦曰:“晉國之政將歸六卿
六卿侈矣,而吾君不能恤也

趙景叔卒,生趙鞅,是爲簡子
趙簡子在位,晉頃公之九年,簡子將合諸侯戍於周
其明年,入周敬王於周,闢弟子朝之故也
晉頃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爲十縣,六卿各令其族爲之大夫
晉公室由此益弱
後十三年,魯賊臣陽虎來奔,趙簡子受賂,厚遇之
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
醫扁鵲視之,出,董安於問
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
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我之帝所甚樂
吾所以久者,適有學也
帝告我:“晉國將大亂,五世不安;其後將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
”’公孫支書而藏之,秦讖於是出矣
獻公之亂,文公之霸,而襄公敗秦師於餚而歸縱淫,此子之所聞
今主君之疾與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間,間必有言也

居二日半,簡子寤
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
有一熊欲來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
又有一羆來,我又射之,中羆,羆死
帝甚喜,賜我二笥,皆有副
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
’帝告我:‘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將大敗周人於範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
今餘思虞舜之勳,適餘將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孫
’”董安於受言而書藏之
以扁鵲言告簡子,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他日,簡子出,有人當道,闢之不去,從者怒,將刃之
當道者曰:“吾欲有謁於主君
”從者以聞
簡子召之,曰:“嘻,吾有所見子晣也
”當道者曰:“屏左右,原有謁
”簡子屏人
當道者曰:“主君之疾,臣在帝側
”簡子曰:“然,有之
子之見我,我何爲?”當道者曰:“帝令主君射熊與羆,皆死
”簡子曰:“是,且何也?”當道者曰:“晉國且有大難,主君首之
帝令主君滅二卿,夫熊與羆皆其祖也
”簡子曰:“帝賜我二笥皆有副,何也?”當道者曰:“主君之子將克二國於翟,皆子姓也
”簡子曰:“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長以賜之’
夫兒何謂以賜翟犬?”當道者曰:“兒,主君之子也
翟犬者,代之先也
主君之子且必有代
及主君之後嗣,且有革政而胡服,並二國於翟
”簡子問其姓而延之以官
當道者曰:“臣野人,致帝命耳
”遂不見
簡子書藏之府
異日,姑布子卿見簡子,簡子遍召諸子相之
子卿曰:“無爲將軍者
”簡子曰:“趙氏其滅乎?”子卿曰:“吾嘗見一子於路,殆君之子也
”簡子召子毋恤
毋恤至,則子卿起曰:“此真將軍矣!”簡子曰:“此其母賤,翟婢也,奚道貴哉?”子卿曰:“天所授,雖賤必貴
”自是之後,簡子盡召諸子與語,毋恤最賢
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
”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
毋恤還,曰:“已得符矣
”簡子曰:“奏之
”毋恤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
”簡子於是知毋恤果賢,乃廢太子伯魯,而以毋恤爲太子
後二年,晉定公之十四年,範、中行作亂
明年春,簡子謂邯鄲大夫午曰:“歸我衛士五百家,吾將置之晉陽
”午許諾,歸而其父兄不聽,倍言
趙鞅捕午,囚之晉陽
乃告邯鄲人曰:“我私有誅午也,諸君欲誰立?”遂殺午
趙稷、涉賓以邯鄲反
晉君使籍秦圍邯鄲
荀寅、範吉射索隱範氏,晉大夫隰叔之子,士蔿之後
蔿生成伯缺,缺生武子會,會生文叔燮,燮生宣叔匄,匄生獻子鞅,鞅生吉射
與午善,不肯助秦而謀作亂,董安於知之
十月,範、中行氏伐趙鞅,鞅奔晉陽,晉人圍之
範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謀逐荀寅,以樑嬰父代之;”逐吉射,以範皋繹代之
荀櫟”言於晉侯曰:“君命大臣,始亂者死
今三臣始亂而獨逐鞅,用刑不均,請皆逐之
”十一月,荀櫟、韓不佞、魏哆奉公命以伐範、中行氏,不克
範、中行氏反伐公,公擊之,範、中行敗走
丁未,二子奔朝歌
韓、魏以趙氏爲請
十二月辛未,趙鞅入絳,盟於公宮
其明年,知伯文子謂趙鞅曰:“範、中行雖信爲亂,安於發之,是安於與謀也
晉國有法,始亂者死
夫二子已伏罪而安於獨在
”趙鞅患之
安於曰:“臣死,趙氏定,晉國寧,吾死晚矣
”遂自殺
趙氏以告知伯,然後趙氏寧
孔子聞趙簡子不請晉君而執邯鄲午,保晉陽,故書春秋曰“趙鞅以晉陽畔”
趙簡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諫
周舍死,簡子每聽朝,常不悅,大夫請罪
簡子曰:“大夫無罪
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
”簡子由此能附趙邑而懷晉人
晉定公十八年,趙簡子圍範、中行於朝歌,中行文子奔邯鄲
明年,衛靈公卒
簡子與陽虎送衛太子蒯聵於衛,衛不內,居戚
晉定公二十一年,簡子拔邯鄲,中行文子奔柏人
簡子又圍柏人,中行文子、範昭子遂奔齊
趙竟有邯鄲、柏人
範、中行餘邑入於晉
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於諸侯
晉定公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爭長於黃池,趙簡子從晉定公,卒長吳
定公三十七年卒,而簡子除三年之喪,期而已
是歲,越王句踐滅吳
晉出公十一年,知伯伐鄭
趙簡子疾,使太子毋恤將而圍鄭
知伯醉,以酒灌擊毋恤
毋恤羣臣請死之
毋恤曰:“君所以置毋恤,爲能忍卼
”然亦慍知伯
知伯歸,因謂簡子,使廢毋恤,簡子不聽
毋恤由此怨知伯
晉出公十七年,簡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爲襄子
趙襄子元年,越圍吳
襄子降喪食,使楚隆問吳王
襄子姊前爲代王夫人
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請代王
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
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
代人憐之,所死地名之爲摩笄之山
遂以代封伯魯子周爲代成君
伯魯者,襄子兄,故太子
太子蚤死,故封其子
襄子立四年,知伯與趙、韓、魏盡分其範、中行故地
晉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
四卿恐,遂共攻出公
出公奔齊,道死
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是爲晉懿公
知伯益驕
請地韓、魏,韓、魏與之
請地趙,趙不與,以其圍鄭之辱
知伯怒,遂率韓、魏攻趙
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
原過從,後,至於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
與原過竹二節,莫通
曰:“爲我以是遺趙毋恤
”原過既至,以告襄子
襄子齊三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趙毋恤,餘霍泰山山陽侯天使也
三月丙戌,餘將使女反滅知氏
女亦立我百邑,餘將賜女林胡之地
至於後世,且有伉王,赤黑,龍面而鳥噣,鬢麋髭皞,大膺大胸,脩下而馮,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於休溷諸貉,南伐晉別,北滅黑姑
”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
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
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
羣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禮
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
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
於是襄子行賞,高共爲上
張孟同曰:“晉陽之難,唯共無功
”襄子曰:“方晉陽急,羣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
”於是趙北有代,南並知氏,強於韓、魏
遂祠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霍泰山祠祀
其後娶空同氏,生五子
襄子爲伯魯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傳位與伯魯子代成君
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爲太子
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爲獻侯
獻侯少即位,治中牟
襄子弟桓子逐獻侯,自立於代,一年卒
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
十年,中山武公初立
十三年,城平邑
十五年,獻侯卒,子烈侯籍立
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
六年,魏、韓、趙皆相立爲諸侯,追尊獻子爲獻侯
烈侯好音,謂相國公仲連曰:“寡人有愛,可以貴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貴之則否
”烈侯曰:“然
夫鄭歌者槍、石二人,吾賜之田,人萬畝
”公仲曰:“諾
”不與
居一月,烈侯從代來,問歌者田
公仲曰:“求,未有可者
”有頃,烈侯復問
公仲終不與,乃稱疾不朝
番吾君自代來,謂公仲曰:“君實好善,而未知所持
今公仲相趙,於今四年,亦有進士乎?”公仲曰:“未也
”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
”公仲乃進三人
及朝,烈侯復問:“歌者田何如?”公仲曰:“方使擇其善者
”牛畜侍烈侯以仁義,約以王道,烈侯逌然
明日,荀欣侍,以選練舉賢,任官使能
明日,徐越侍,以節財儉用,察度功德
所與無不充,君說
烈侯使使謂相國曰:“歌者之田且止
”官牛畜爲師,荀欣爲中尉,徐越爲內史,賜相國衣二襲
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
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爲敬侯
是歲,魏文侯卒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
趙始都邯鄲
二年,敗齊於靈丘
三年,救魏於廩丘,大敗齊人
四年,魏敗我兔臺
築剛平以侵衛
五年,齊、魏爲衛攻趙,取我剛平
六年,借兵於楚伐魏,取棘蒲
八年,拔魏黃城
九年,伐齊
齊伐燕,趙救燕
十年,與中山戰於房子
十一年,魏、韓、趙共滅晉,分其地
伐中山,又戰於中人
十二年,敬侯卒,子成侯種立
成侯元年,公子勝與成侯爭立,爲亂
二年六月,雨雪
三年,太戊午爲相
伐衛,取鄉邑七十三
魏敗我藺
四年,與秦戰高安,敗之
五年,伐齊於鄄
魏敗我懷
攻鄭,敗之,以與韓,韓與我長子
六年,中山築長城
伐魏,敗獮澤,圍魏惠王
七年,侵齊,至長城
與韓攻周
八年,與韓分周以爲兩
九年,與齊戰阿下
十年,攻衛,取甄
十一年,秦攻魏,趙救之石阿
十二年,秦攻魏少樑,趙救之
十三年,秦獻公使庶長國伐魏少樑,虜其太子、痤
魏敗我澮,取皮牢
成侯與韓昭侯遇上黨
十四年,與韓攻秦
十五年,助魏攻齊
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十七年,成侯與魏惠王遇葛孽
十九年,與齊、宋會平陸,與燕會阿
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爲檀臺
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
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齊亦敗魏於桂陵
二十四年,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
秦攻我藺
二十五年,成侯卒
公子緤與太子肅侯爭立,緤敗,亡奔韓
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
二年,與魏惠王遇於陰晉
三年,公子範襲邯鄲,不勝而死
四年,朝天子
六年,攻齊,拔高唐
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
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伐魏,虜其將公子昂
趙伐魏
十二年,秦孝公卒,商君死
十五年,起壽陵
魏惠王卒
十六年,肅侯遊大陵,出於鹿門,大戊午扣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肅侯下車謝
十七年,圍魏黃,不克
築長城
十八年,齊、魏伐我,我決河水灌之,兵去
二十二年,張儀相秦
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
二十三年,韓舉與齊、魏戰,死於桑丘
二十四年,肅侯卒
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
子武靈王立
武靈王元年,陽文君趙豹相
樑襄王與太子嗣,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
武靈王少,未能聽政,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三人
及聽政,先問先王貴臣肥義,加其秩;國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禮
三年,城鄗
四年,與韓會於區鼠
五年,娶韓女爲夫人
八年,韓擊秦,不勝而去
五國相王,趙獨否,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已曰“君”
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
齊敗我觀澤
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
齊破燕
燕相子之爲君,君反爲臣
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以爲燕王,”使樂池送之
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
楚、魏王來,過邯鄲
十四年,趙何攻魏
十六年,秦惠王卒
王遊大陵
他日,王夢見處女鼓琴而歌詩曰:“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
命乎命乎,曾無我嬴!”異日,王飲酒樂,數言所夢,想見其狀
吳廣聞之,因夫人而內其女娃嬴
孟姚也
孟姚甚有寵於王,是爲惠後
十七年,王出九門,爲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
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
趙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爲秦王,是爲昭王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宮
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
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
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籓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於荏,而功未遂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
吾欲胡服
”樓緩曰:“善
”羣臣皆不欲
於是肥義侍,王曰:“簡、襄主之烈,計胡、翟之利
爲人臣者,寵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此兩者臣之分也
今吾欲繼襄主之跡,開於胡、翟之鄉,而卒世不見也
爲敵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盡百姓之勞,而序往古之勳
夫有高世之功者,負遺俗之累;有獨智之慮者,任驁民之怨
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柰何?”肥義曰:“臣聞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
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
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
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則王何疑焉
”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
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
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於是遂胡服矣
使王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將以朝也,亦欲叔服之
家聽於親而國聽於君,古今之公行也
子不反親,臣不逆君,兄弟之通義也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
制國有常,利民爲本;從政有經,令行爲上
明德先論於賤,而行政先信於貴
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事成功立,然後善也
今寡人恐叔之逆從政之經,以輔叔之議
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故原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
使緤謁之叔,請服焉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聞王之胡服也
臣不佞,寢疾,未能趨走以滋進也
王命之,臣敢對,因竭其愚忠
曰: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故臣原王圖之也
”使者以報
王曰:“吾固聞叔之疾也,我將自往請之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
夫翦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
黑齒雕題,卻冠秫絀,大吳之國也
故禮服莫同,其便一也
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
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
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教離,況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
窮鄉多異,曲學多辯
不知而不疑,異於己而不非者,公焉而衆求盡善也
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
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
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主並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所明也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
先王醜之,而怨未能報也
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
而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字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達於王之義,敢道世俗之聞,臣之罪也
今王將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命乎!”再拜稽首
乃賜胡服
明日,服而朝
於是始出胡服令也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
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虙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
及至三王,隨時製法,因事制禮
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
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
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
且服奇者志淫,則是鄒、魯無奇行也;俗闢者民易,則是吳、越無秀士也
且聖人利身謂之服,便事謂之禮
夫進退之節,衣服之制者,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
故齊民與俗流,賢者與變俱
故諺曰‘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子不及也
”遂胡服招騎射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林胡王獻馬
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
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
二十一年,攻中山
趙袑爲右軍,許鈞爲左軍,公子章爲中軍,王並將之
牛翦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
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
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
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二十三年,攻中山
二十五年,惠後卒
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
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於東宮,傳國,立王子何以爲王
王廟見禮畢,出臨朝
大夫悉爲臣,肥義爲相國,並傅王
是爲惠文王
惠文王,惠後吳娃子也
武靈王自號爲主父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爲使者入秦
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
審問之,乃主父也
秦人大驚
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爲人也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
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
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還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封長子章爲代安陽君
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
主父又使田不禮相章也
李兌謂肥義曰:“公子章強壯而志驕,黨衆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禮之爲人也,忍殺而驕
二人相得,必有謀陰賊起,一出身徼倖
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俱入禍門
以吾觀之,必不久矣
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禍之所集也,子必先患
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爲國?子奚不稱疾毋出,傳政於公子成?毋爲怨府,毋爲禍梯
”肥義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異而慮,堅守一心,以歿而世
’義再拜受命而籍之
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
進受嚴命,退而不全,負孰甚焉
變負之臣,不容於刑
諺曰‘死者復生,生者不愧’
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
子則有賜而忠我矣,雖然,吾有語在前者也,終不敢失
”李兌曰:“諾,子勉之矣!吾見子已今年耳
”涕泣而出
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之事
異日肥義謂信期曰:“公子與田不禮甚可憂也
其於義也聲善而實惡,此爲人也不子不臣
吾聞之也,奸臣在朝,國之殘也;讒臣在中,主之蠹也
此人貪而欲大,內得主而外爲暴
矯令爲慢,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爲也,禍且逮國
今吾憂之,夜而忘寐,飢而忘食
盜賊出入不可不備
自今以來,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先以身當之,無故而王乃入
”信期曰:“善哉,吾得聞此也!”
四年,朝羣臣,安陽君亦來朝
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羣臣宗室之禮
見其長子章劚然也,反北面爲臣,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章於代,計未決而輟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
肥義先入,殺之
高信即與王戰
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
公子成爲相,號安平君,李兌爲司寇
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主開之,成、兌因圍主父宮
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
”乃遂圍主父
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
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
是時王少,成、兌專政,畏誅,故圍主父
主父初以長子章爲太子,後得吳娃,愛之,爲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爲王
吳娃死,愛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爲天下笑,豈不痛乎!
五年,與燕鄚、易
八年,城南行唐
九年,趙樑將,與齊合軍攻韓,至魯關下
及十年,秦自置爲西帝
十一年,董叔與魏氏伐宋,得河陽於魏
秦取梗陽
十二年,趙樑將攻齊
十三年,韓徐爲將,攻齊
公主死
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取靈丘
與秦會中陽
十五年,燕昭王來見
趙與韓、魏、秦共擊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臨菑
十六年,秦復與趙數擊齊,齊人患之
蘇厲爲齊遺趙王書曰:
臣聞古之賢君,其德行非佈於海內也,教順非洽於民人也,祭祀時享非數常於鬼神也
甘露降,時雨至,年穀豐孰,民不疾疫,衆人善之,然而賢主圖之
今足下之賢行功力,非數加於秦也;怨毒積怒,非素深於齊也
秦趙與國,以強徵兵於韓,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
秦非愛趙而憎齊也,欲亡韓而吞二週,故以齊餤天下
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趙
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質以爲信
恐天下亟反也,故徵兵於韓以威之
聲以德與國,實而伐空韓,臣以秦計爲必出於此
夫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齊久伐而韓必亡
破齊,王與六國分其利也
亡韓,秦獨擅之
收二週,西取祭器,秦獨私之
賦田計功,王之獲利孰與秦多?
說士之計曰:“韓亡三川,魏亡晉國,市朝未變而禍已及矣
”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鉅鹿斂三百里,韓之上黨去邯鄲百里,燕、秦謀王之河山,間三百里而通矣
秦之上郡近挺關,至於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黨,羊腸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
逾句注,斬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於燕,代馬胡犬不東下,崑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
王久伐齊,從強秦攻韓,其禍必至於此
原王孰慮之
且齊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屬行,以謀王也
燕秦之約成而兵出有日矣
五國三分王之地,齊倍五國之約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強秦,秦廢帝請服,反巠分、先俞於趙
齊之事王,宜爲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原王孰計之也
今王毋與天下攻齊,天下必以王爲義
齊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盡重王義
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寵制於王也
於是趙乃輟,謝秦不擊齊
王與燕王遇
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
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
而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
十八年,秦拔我石城
王再之衛東陽,決河水,伐魏氏
大潦,漳水出
魏厓來相趙
十九年,秦取我二城
趙與魏伯陽
趙奢將,攻齊麥丘,取之
二十年,廉頗將,攻齊
王與秦昭王遇西河外
二十一年,趙徙漳水武平西
二十二年,大疫
置公子丹爲太子
二十三年,樓昌將,攻魏幾,不能取
十二月,廉頗將,攻幾,取之
二十四年,廉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還
又攻安陽,取之
二十五年,燕周將,攻昌城、高唐,取之
與魏共擊秦
秦將白起破我華陽,得一將軍
二十六年,取東胡歐代地
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
封趙豹爲平陽君
河水出,大潦
二十八年,藺相如伐齊,至平邑
罷城北九門大城
燕將成安君公孫操弒其王
二十九年,秦、韓相攻,而圍閼與
趙使趙奢將,擊秦,大破秦軍閼與下,賜號爲馬服君
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爲孝成王
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
趙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太后明謂左右曰:“復言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原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
入,徐趨而坐,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竊自恕,而恐太后體之有所苦也,故原望見太后
”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耳
”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
”太后曰:“老婦不能
”太后不和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憐愛之,原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昧死以聞
”太后曰:“敬諾
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
雖少,原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
”對曰:“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太后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父母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其遠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則祝之曰‘必勿使反’,豈非計長久,爲子孫相繼爲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主之子孫爲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
”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
”曰:“此其近者禍及其身,遠者及其子孫
豈人主之子侯則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爲長安君之計短也,故以爲愛之不若燕後
”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持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於予乎?”
齊安平君田單將趙師而攻燕中陽,拔之
又攻韓注人,拔之
二年,惠文後卒
田單爲相
四年,王夢衣偏裻之衣,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見金玉之積如山
明日,王召筮史敢佔之,曰:“夢衣偏裻之衣者,殘也
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者,有氣而無實也
見金玉之積如山者,憂也

後三日,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
其吏民皆安爲趙,不欲爲秦
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
”王大喜,召平陽君豹告之曰:“馮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對曰:“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曰:“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對曰:“夫秦蠶食韓氏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爲坐而受上黨之地也
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
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顧能得之於強大乎?豈可謂非無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上乘倍戰者,裂上國之地,其政行,不可與爲難,必勿受也
”王曰:“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
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
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
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王曰:“善
”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致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爲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
”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爲主守地,不能死固,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義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
”趙遂發兵取上黨
廉頗將軍軍長平
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
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王還,不聽秦,秦圍邯鄲
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燕衆反燕地
趙以靈丘封楚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如楚請救
還,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秦圍邯鄲乃解
十年,燕攻昌壯,五月拔之
趙將樂乘、慶舍攻秦信樑軍,破之
太子死
而秦攻西周,拔之
徒父祺出
十一年,城元氏,縣上原
武陽君鄭安平死,收其地
十二年,邯鄲廥燒
十四年,平原君趙勝死
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爲信平君
燕王令丞相慄腹約驩,以五百金爲趙王酒,還歸,報燕王曰:“趙氏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王召昌國君樂間而問之
對曰:“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
”王曰:“吾以衆伐寡,二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
”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
”燕王大怒
羣臣皆以爲可
燕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慄腹將而攻鄗,卿秦將而攻代
廉頗爲趙將,破殺慄腹,虜卿秦、樂間
十六年,廉頗圍燕
以樂乘爲武襄君
率師從相國信平君助魏攻燕
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
十九年,趙與燕易土: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燕以葛、武陽、平舒與趙
二十年,秦王政初立
秦拔我晉陽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
廉頗將,攻繁陽,取之
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
子偃立,是爲悼襄王
悼襄王元年,大備魏
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
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
秦召春平君,因而留之
泄鈞爲之謂文信侯曰:“春平君者,趙王甚愛之而郎中妒之,故相與謀曰‘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故相與謀而內之秦也
今君留之,是絕趙而郎中之計中也
君不如遣春平君而留平都
春平君者言行信於王,王必厚割趙而贖平都
”文信侯曰:“善
”因遣之
城韓皋
三年,龐暖將,攻燕,禽其將劇辛
四年,龐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移攻齊,取饒安
五年,傅抵將,居平邑;慶舍將東陽河外師,守河梁
六年,封長安君以饒
魏與趙鄴
九年,趙攻燕,取貍陽城
兵未罷,秦攻鄴,拔之
悼襄王卒,子幽繆王遷立
幽繆王遷元年,城柏人
二年,秦攻武城,扈輒率師救之,軍敗,死焉
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
封牧爲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臺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
六年,大飢,民訛言曰:“趙爲號,秦爲笑
以爲不信,視地之生毛

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
李牧誅,司馬尚免,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
趙怱軍破,顏聚亡去
以王遷降
八年十月,邯鄲爲秦
太史公曰: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
悼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
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豈不繆哉!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爲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爲郡
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
畢公高與周同姓
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爲畢姓
其後絕封,爲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
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爲御,畢萬爲右,以伐霍、耿、魏,滅之
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爲大夫
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
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
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衆
”初,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
辛廖佔之,曰:“吉
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立,晉亂
而畢萬之世彌大,從其國名爲魏氏
生武子
魏武子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
晉獻公之二十一年,武子從重耳出亡
十九年反,重耳立爲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列爲大夫,治於魏
生悼子
魏悼子徙治霍
生魏絳
魏絳事晉悼公
悼公三年,會諸侯
悼公弟楊幹亂行,魏絳僇辱楊幹
悼公怒曰:“合諸侯以爲榮,今辱吾弟!”將誅魏絳
或說悼公,悼公止
卒任魏絳政,使和戎、翟,戎、翟親附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賜之樂,三讓,然後受之
徙治安邑
魏絳卒,諡爲昭子
生魏嬴
嬴生魏獻子
獻子事晉昭公
昭公卒而六卿彊,公室卑
晉頃公之十二年,韓宣子老,魏獻子爲國政
晉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惡,六卿誅之,盡取其邑爲十縣,六卿各令其子爲之大夫
獻子與趙簡子、中行文子、範獻子併爲晉卿
其後十四歲而孔子相魯
後四歲,趙簡子以晉陽之亂也,而與韓、魏共攻範、中行氏
魏獻子生魏侈
魏侈與趙鞅共攻範、中行氏
魏侈之孫曰魏桓子,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分其地
桓子之孫曰文侯都
魏文侯元年,秦靈公之元年也
與韓武子、趙桓子、周威王同時
六年,城少樑
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
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裏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
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引車避,下謁
田子方不爲禮
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
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
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越,若脫屣然,柰何其同之哉!”子擊不懌而去
西攻秦,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
二十二年,魏、趙、韓列爲諸侯
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
二十五年,子擊生子罃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
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任西門豹守鄴,而河內稱治
魏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李克對曰:“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
”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
”李克曰:“君不察故也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爲,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趨而出,過翟璜之家
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爲之?”李克曰:“魏成子爲相矣
”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進也
君內以鄴爲憂,臣進西門豹
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
中山以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
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
臣何以負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而置相‘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克對曰:‘君不察故也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爲,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爲相也
且子安得與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祿千鍾,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
此三人者,君皆師之
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
子惡得與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對,願卒爲弟子

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
三十二年,伐鄭
城酸棗
敗秦於注
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
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
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
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爲武侯
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爲亂,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
二年,城安邑、王垣
七年,伐齊,至桑丘
九年,翟敗我於澮
使吳起伐齊,至靈丘
齊威王初立
十一年,與韓、趙三分晉地,滅其後
十三年,秦獻公縣櫟陽
十五年,敗趙北藺
十六年,伐楚,取魯陽
武侯卒,子罃立,是爲惠王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與公中緩爭爲太子
公孫頎自宋入趙,自趙入韓,謂韓懿侯曰:“魏罃與公中緩爭爲太子,君亦聞之乎?今魏罃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
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
”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戰於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
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
”韓曰:“不可
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
不如兩分之
魏分爲兩,不彊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
”趙不聽
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
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家謀不和也
若從一家之謀,則魏必分矣
故曰“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
二年,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
三年,齊敗我觀
五年,與韓會宅陽
城武堵
爲秦所敗
六年,伐取宋儀臺
九年,伐敗韓於澮
與秦戰少樑,虜我將公孫痤,取龐
秦獻公卒,子孝公立
十年,伐取趙皮牢
彗星見
十二年,星晝墜,有聲
十四年,與趙會鄗
十五年,魯、衛、宋、鄭君來朝
十六年,與秦孝公會(社)平
侵宋黃池,宋復取之
十七年,與秦戰元裏,秦取我少樑
圍趙邯鄲
十八年,拔邯鄲
趙請救於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
築長城,塞固陽
二十年,歸趙邯鄲,與盟漳水上
二十一年,與秦會彤
趙成侯卒
二十八年,齊威王卒
中山君相魏
三十年,魏伐趙,趙告急齊
齊宣王用孫子計,救趙擊魏
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爲上將軍
過外黃,外黃徐子謂太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
”太子曰:“可得聞乎?”客曰:“固願效之
”曰:“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則富不過有魏,貴不益爲王
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
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
”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矣
”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
彼勸太子戰攻,欲啜汁者衆
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
”太子因欲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
”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
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
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
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
以公子赫爲太子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歸魏,魏怒,不入
三十五年,與齊宣王會平阿南
惠王數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
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樑
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獘邑之廷,將何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
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慾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
爲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爲!”
三十六年,復與齊王會甄
是歲,惠王卒,子襄王立
襄王元年,與諸侯會徐州,相王也
追尊父惠王爲王
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圍我焦、曲沃
予秦河西之地
六年,與秦會應
秦取我汾陰、皮氏、焦
魏伐楚,敗之陘山
七年,魏盡入上郡於秦
秦降我蒲陽
八年,秦歸我焦、曲沃
十二年,楚敗我襄陵
諸侯執政與秦相張儀會齧桑
十三年,張儀相魏
魏有女子化爲丈夫
秦取我曲沃、平周
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
張儀復歸秦
哀王元年,五國共攻秦,不勝而去
二年,齊敗我觀津
五年,秦使樗裏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門
六年,秦(求)立公子政爲太子
與秦會臨晉
七年,攻齊
與秦伐燕
八年,伐衛,拔列城二
衛君患之
如耳約斬趙,趙分而爲二,所以不亡者,魏爲從主也
今衛已迫亡,將西請事於秦
與其以秦醳衛,不如以魏醳衛,見衛君曰:“請罷魏兵,免成陵君可乎?”衛君曰:“先生果能,孤請世世以衛事先生
”如耳見成陵君曰:“昔者魏伐趙,斷羊腸,拔閼與,衛之德魏必終無窮
”成陵君曰:“諾
”如耳見魏王曰:“臣有謁於衛
衛故周室之別也,其稱小國,多寶器
今國迫於難而寶器不出者,其心以爲攻衛醳衛不以王爲主,故寶器雖出必不入於王也
臣竊料之,先言醳衛者必受衛者也
”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見魏王
魏王聽其說,罷其兵,免成陵君,終身不見
九年,與秦王會臨晉
張儀、魏章皆歸於魏
魏相田需死,楚害張儀、犀首、薛公
楚相昭魚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
”代曰:“然相者欲誰而君便之?”昭魚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
”代曰:“請爲君北,必相之
”昭魚曰:“柰何?”對曰:“君其爲樑王,代請說君
”昭魚曰:“柰何?”對曰:“代也從楚來,昭魚甚憂,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
’代曰:‘樑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
張儀相,必右秦而左魏
犀首相,必右韓而左魏
薛公相,必右齊而左魏
樑王,長主也,必不便也
’王曰:‘然則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
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爲非常相也,皆將務以其國事魏,欲得丞相璽也
以魏之彊,而三萬乘之國輔之,魏必安矣
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
’”遂北見樑王,以此告之
太子果相魏
十年,張儀死
十一年,與秦武王會應
十二年,太子朝於秦
秦來伐我皮氏,未拔而解
十四年,秦來歸武王后
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陽晉、封陵
十七年,與秦會臨晉
秦予我蒲反
十八年,與秦伐楚
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敗秦軍函谷
二十三年,秦復予我河外及封陵爲和
哀王卒,子昭王立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
二年,與秦戰,我不利
三年,佐韓攻秦,秦將白起敗我軍伊闕二十四萬
六年,予秦河東地方四百里
芒卯以詐重
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
八年,秦昭王爲西帝,齊愍王爲東帝,月餘,皆複稱王歸帝
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
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
十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敗之濟西,愍王出亡
燕獨入臨菑
與秦王會西周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
兵到大梁,去
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陳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兩城
二年,又拔我二城,軍大梁下,韓來救,予秦溫以和
三年,秦拔我四城,斬首四萬
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走我將芒卯
魏將段乾子請予秦南陽以和
蘇代謂魏王曰:“欲璽者段乾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璽,使欲璽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王曰:“是則然也
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對曰:“王獨不見夫博之所以貴梟者,便則食,不便則止矣
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
九年,秦拔我懷
十年,秦太子外質於魏死
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時韓、魏與始孰彊?”對曰:“不如始彊
”王曰:“今時如耳、魏齊與孟嘗、芒卯孰賢?”對曰:“不如
”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彊韓、魏以攻秦,猶無柰寡人何也
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而率弱韓、魏以伐秦,其無柰寡人何亦明矣
”左右皆曰:“甚然
”中旗馮琴而對曰:“王之料天下過矣
當晉六卿之時,知氏最彊,滅範、中行,又率韓、魏之兵以圍趙襄子於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不湛者三版
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爲參乘
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
’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
魏桓子肘韓康子,韓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於車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國亡,爲天下笑
今秦兵雖彊,不能過知氏;韓、魏雖弱,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
此方其用肘足之時也,願王之勿易也!”於是秦王恐
齊、楚相約而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而秦救不至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矣,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臣出
”魏王再拜,遂約車而遣之
唐雎到,入見秦王
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已
”唐雎對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發者,臣竊以爲用策之臣無任矣
夫魏,一萬乘之國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以秦之彊足以爲與也
今齊、楚之兵已合於魏郊矣,而秦救不發,亦將賴其未急也
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約從,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藩之魏而彊二敵之齊、楚,則王何利焉?”於是秦昭王遽爲發兵救魏
魏氏復定
趙使人謂魏王曰:“爲我殺範痤,吾請獻七十里之地
”魏王曰:“諾
”使吏捕之,圍而未殺
痤因上屋騎危,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
有如痤死,趙不予王地,則王將柰何?故不若與先定割地,然後殺痤
”魏王曰:“善
”痤因上書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趙以地殺痤而魏王聽之,有如彊秦亦將襲趙之慾,則君且柰何?”信陵君言於王而出之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以求故地
無忌謂魏王曰:
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
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
故太后母也,而以憂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兩弟無罪,而再奪之國
此於親戚若此,而況於仇讎之國乎?今王與秦共伐韓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
而王不識則不明,羣臣莫以聞則不忠
今韓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內有大亂,外交彊秦魏之兵,王以爲不亡乎?韓亡,秦有鄭地,與大梁鄴,王以爲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負彊秦之親,王以爲利乎?
秦非無事之國也,韓亡之後必將更事,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伐楚與趙矣
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絕韓上黨而攻彊趙,是復閼與之事,秦必不爲也
若道河內,倍鄴、朝歌,絕漳滏水,與趙兵決於邯鄲之郊,是知伯之禍也,秦又不敢
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
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遠,所攻甚難,秦又不爲也
若道河外,倍大梁,右(蔡左)、召陵,與楚兵決於陳郊,秦又不敢
故曰秦必不伐楚與趙矣,又不攻衛與齊矣
夫韓亡之後,兵出之日,非魏無攻已
秦固有懷、茅、邢丘,城垝津以臨河內,河內共、汲必危;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於秦,秦之慾誅之久矣
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鄰,聽使者之惡之,隨安陵氏而亡之,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南國必危,國無害(已)?
夫憎韓不愛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愛南國非也
異日者,秦在河西晉,國去樑千里,有河山以闌之,有周韓以閒之
從林鄉軍以至於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邊城盡拔,文臺墮,垂都焚,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繼以圍
又長驅樑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平監
所亡於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數十,名都數百
秦乃在河西晉,去樑千里,而禍若是矣,又況於使秦無韓,有鄭地,無河山而闌之,無周韓而閒之,去大梁百里,禍必由此矣
異日者,從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韓不可得也
今韓受兵三年,秦橈之以講,識亡不聽,投質於趙,請爲天下鴈行頓刃,楚、趙必集兵,皆識秦之慾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
是故臣願以從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趙)挾韓之質以存韓,而求故地,韓必效之
此士民不勞而故地得,其功多於與秦共伐韓,而又與彊秦鄰之禍也
夫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時已
通韓上黨於共、甯,使道安成,出入賦之,是魏重質韓以其上黨也
今有其賦,足以富國
韓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是韓則魏之縣也
魏得韓以爲縣,衛、大梁、河外必安矣
今不存韓,二週、安陵必危,楚、趙大破,衛、齊甚畏,天下西鄉而馳秦入朝而爲臣不久矣
二十年,秦圍邯鄲,信陵君無忌矯奪將軍晉鄙兵以救趙,趙得全
無忌因留趙
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三十年,無忌歸魏,率五國兵攻秦,敗之河外,走蒙驁
魏太子增質於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
或爲增謂秦王曰:“公孫喜固謂魏相曰‘請以魏疾擊秦,秦王怒,必囚增
魏王又怒,擊秦,秦必傷’
今王囚增,是喜之計中也
故不若貴增而合魏,以疑之於齊、韓
”秦乃止增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爲景愍王
信陵君無忌卒
景愍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爲秦東郡
二年,秦拔我朝歌
衛徙野王
三年,秦拔我汲
五年,秦拔我垣、蒲陽、衍
十五年,景愍王卒,子王假立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
三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爲郡縣
太史公曰: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樑,引河溝而灌大梁,三月城壞,王請降,遂滅魏
”說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國削弱至於亡,餘以爲不然
天方令秦平海內,其業未成,魏雖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4.11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