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
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爲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爲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爲何業?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對曰: 不鳴矣。
弦急如何?對曰: 聲絕矣。
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爲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否?”“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爲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爲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抹爲塵, 一塵爲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爾時忉利諸天、先爲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衆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
四王諸天、爲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
諸母涕泣而隨送之。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
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爲度衆生故, 於無量億劫,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稀有, 一坐十小劫,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稀有心,歡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屈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
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衆多。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父母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
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遙見其父、踞師子牀,寶幾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
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衆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裏,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
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
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
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
誠如所言,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趨,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瞭,示諸衆生一切智慧。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
於大衆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衆、皆應到此,爲聽法故。
’”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衆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如來於時,觀是衆生諸根利鈍,一精一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爲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是諸衆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
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其有衆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所以者何。
唯有如來、知此衆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衆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瞭無礙。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佛知是已,觀衆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爲說一切種智。
汝等迦葉、甚爲稀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衆,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於最後身、得成爲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
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
琉璃爲地,寶樹行列,黃金爲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衆、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爲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爲佛。
其土清淨, 琉璃爲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衆名華, 種種奇妙、 以爲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衆、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衆、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爲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飢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飢需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於最後身、得成爲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劫名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爲稀有。
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爲說法,拔出衆生處處貪著。
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
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亦常嘆其種種功德,一精一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衆、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
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
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瞭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
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
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衆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爲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衆生。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爲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
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衆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爲淨佛土故,常勤一精一進、教化衆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七寶爲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衆生,皆以化生,無有一婬一欲。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一精一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其國衆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衆,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衆生之類。
其聲聞衆、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
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衆樂小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