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爲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
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
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
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衆,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爲大衆說。
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爾時四衆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涌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
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爲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爲作證明,贊言、善哉。
’”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衆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贊言:‘善哉善哉。
’”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涌出,贊言:‘善哉善哉。
’”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爲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衆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爲地,寶樹、寶衣、以爲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爲衆說法。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薩言:
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爲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
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
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
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衆,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爲大衆說。
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爾時四衆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涌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
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爲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爲作證明,贊言、善哉。
’”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衆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贊言:‘善哉善哉。
’”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涌出,贊言:‘善哉善哉。
’”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爲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衆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爲地,寶樹、寶衣、以爲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爲衆說法。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薩言:
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
又我等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爲侍者,護持法藏,羅侯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衆望亦足。
”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侯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爲地,劫名妙音遍滿。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
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爲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衆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 無數諸衆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鹹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一精一進。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衆,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
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稀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爲侍者, 護持諸佛法。
爾時佛告羅侯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
又我等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爲侍者,護持法藏,羅侯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衆望亦足。
”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侯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爲地,劫名妙音遍滿。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
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爲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衆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 無數諸衆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鹹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一精一進。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衆,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
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稀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爲侍者, 護持諸佛法。
爾時佛告羅侯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衆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衆生故,生此人間。
”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衆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何以故。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衆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衆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爲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何況於大衆中、廣爲人說?”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爲如來肩所荷擔。
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
所以者何。
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衆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舍於清淨土, 愍衆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
”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衆生故,生此人間。
”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衆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何以故。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衆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衆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爲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何況於大衆中、廣爲人說?”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爲如來肩所荷擔。
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
所以者何。
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衆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舍於清淨土, 愍衆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衆:“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佈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爲於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說。
”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爲牀座,身心無倦。
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爲於法故,一精一勤給侍,令無所乏。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爲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捶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爲我解說, 身當爲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爲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需。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爲諸衆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爲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爲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爲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
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
告諸四衆:“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世界名天道。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爲衆生說於妙法,恆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髮緣覺心,恆河沙衆生髮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
無量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衆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佈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爲於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說。
”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爲牀座,身心無倦。
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爲於法故,一精一勤給侍,令無所乏。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爲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捶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爲我解說, 身當爲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爲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需。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爲諸衆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爲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爲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爲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
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
告諸四衆:“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世界名天道。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爲衆生說於妙法,恆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髮緣覺心,恆河沙衆生髮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
無量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衆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爲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
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
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爲大法師。
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爲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衆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憍曇彌,是一切衆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爲大法師,漸具佛道。
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錀,得諸陀羅尼。
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
”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衆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
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
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所以者何。
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爲大法師。
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爲法師。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衆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憍曇彌,是一切衆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爲大法師,漸具佛道。
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錀,得諸陀羅尼。
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
”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衆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爲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爲衆生演說是經。
”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
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無所希望。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
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若爲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爲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常好坐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
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
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爲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爲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爲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爲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爲衆生演說是經。
”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
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無所希望。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
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亦不樂見。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若爲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爲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常好坐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
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
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爲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爲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爲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爲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衆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一精一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衆:“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
所以者何。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
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一一菩薩、皆是大衆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衆、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
爾時四衆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在大衆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衆生, 得無疲倦。
又諸衆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衆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衆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
所以者何。
是諸衆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此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衆:“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
所以者何。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
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一一菩薩、皆是大衆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衆、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
爾時四衆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在大衆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衆生, 得無疲倦。
又諸衆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衆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衆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
所以者何。
是諸衆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此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
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衆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衆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
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其中衆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衆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衆,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爲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彼諸衆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於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衆:“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爲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所以者何。
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錀,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爲
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衆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衆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
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其中衆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衆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衆,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爲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彼諸衆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於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衆:“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爲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所以者何。
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錀,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爲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佈此法,廣令增益。
”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所以者何。
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衆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爲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爲令其人得佛慧故。
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爲已報諸佛之恩。
”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屈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諸菩薩摩訶薩衆,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衆,舍利弗等聲聞四衆,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所以者何。
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衆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衆生之大施主。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爲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爲令其人得佛慧故。
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爲已報諸佛之恩。
”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屈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諸菩薩摩訶薩衆,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衆,舍利弗等聲聞四衆,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