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 天末山橫
天末山橫,半空簫鼓,樓觀髙起。
指點裁成,東風滿院,總是新桃李。
綸巾羽扇,一尊飲罷,目送斷鴻千里。
攬淸歌、餘音不斷,縹緲尚縈流水。
年來自笑無情,何事猶有,多情遺思。
緑鬢朱顏,悤悤拚了,卻記花前醉。
明年春到,重尋幽夢,應在亂鶯聲裏。
拍闌干、斜陽轉處,有誰共倚。
暂无
永遇樂(lè):詞牌名。
大抵創自唐之中葉。
淸·毛稚黃《塡詞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也。
唐杜祕書工小詞。
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
遂成逾墻之好。
後爲僕所訴,杜竟流河朔。
臨行,述《永遇樂》詞訣別。
女持紙三唱而死。
第未知此調創自杜與否?」「杜祕書」,指杜與,其人史料無傳。
又,一説指杜樊川,樊川進士及第後又中制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執掌校理典籍、刊正謬誤,與魏晉時祕書郎相當,故亦稱「杜祕書」。
然樊川流放河朔一事史無所載,但此後曾一度入觀察使幕和節度使幕,似與在朝任職被貶有關。
南宋·周草窗《武林舊事·巻一·聖節》下列「天基聖節」慶典,天基聖節是宋理宗誕辰,此謂皇帝祝壽之儀式。
草窗《天基聖節排當樂次》下云:「正月五日,樂奏夾鐘宮。
觱篥(bìlì)起《萬壽永無疆》,引子。
上壽。
第一盞,笛起《帝壽昌慢》……第五盞,觱篥起《永遇樂慢》。」宮中設宴稱爲排當。
可見《永遇樂慢》原爲用於祝壽宴會諸喜慶塲合之宮廷音樂,可能很早就傳人民間,北宋時已被文人用爲詞調。
調始見宋柳耆卿《樂章集》,注歇指調「林鐘商」,晁無咎詞名《消息》,明末淸初·萬紅友《詞律》引晁無咎《消息》注云:「自過腔,卽越調《永遇樂》。」《欽定詞譜·巻三十二》:「《永遇樂》有平韻、仄韻兩體。」自柳耆卿創《永遇樂》仄韻體,此調在北宋均押仄韻。
南宋時,陳西麓塡此調改押平韻,其「玉腕籠寒」一首自注云:「舊上聲韻,今移入平聲。」(《日湖漁唱》)。
《詞律·巻十八》、《欽定詞譜·巻三十二》均於此調下列仄韻、平韻兩體。
茲以蘇、辛詞爲準。
一百四字,前後闋各四仄韻。
此調紆徐和緩,韻稀,而可平可仄之字較多,乃律寛之調,故宋人用此調者頗衆,風格旣可豪放,亦可婉約。
題注:傅注本、元延祐本倶未收本首。
毛本題作「眺望」。
龍楡生箋曰:「鄭瘦碧曰:『按此詞又見《石林詞》,元刻旣無之,毛本又以意題作「眺望」,當據元刻及葉石林詞刪去此闋。
』楡生案:『《石林詞》題作「蔡州移守穎昌,與客會別臨芳觀席上」。
聞之彊邨先生云:「東坡詞境超絶,千年來惟一葉石林差能彷彿一二。」然則此詞果爲誰作,終成懸案矣。
』」
綸(guān)巾羽扇:龍楡生箋:「《蜀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
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視武侯,乗素車,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從其進止。
宣王聞之嘆曰:「可謂名士也。」』傅注引,今本《三國志》無此節。
《晉書·顧榮傳》:『廣陵相陳敏反,……周圮與榮及甘卓、紀瞻潛謀起兵攻敏。
榮廢檄斂舟於南岸,敏率萬餘人出,不獲濟,榮麾以羽扇,其衆潰散。
』《晉書·謝萬傳》:『萬字萬石,才器雋秀,雖器量不及安,而善自炫曜,故早有時譽。
……簡文帝作相,聞其名,召爲撫軍從事中郎。
萬著白綸巾,鶴氅裘,履版而前。
旣見,與帝共談移日。
』」劉尚榮按:「傅注引《蜀志》文略見於《藝文類聚·巻六十七·〈衣冠部·巾帽〉》引《語林》。
又宋·程文簡《演繁露·巻八·羽扇》引《語林》:『諸葛武侯與晉宣帝戰於渭濵,乗素車,著葛巾,揮白羽扇,指麾三軍。
』疑傅注引錯書名,《蜀志》當作《語林》也。」
尚縈流水:龍楡生箋引《韓詩外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志在太山。
鍾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莫景之間,志在流水。
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鍾子期死,伯牙擗琴絶絃,終身不復鼓琴,以爲爲世無足與鼓琴也。
非獨鼓琴如此,賢者亦有之。
茍非其時,則賢者將奚由得遂其功哉?」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