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
美酒淸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
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捲珠簾、悽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淮上,能道使君深意。
憑仗淸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
而今何在,西垣淸禁,夜永露華侵被。
此時看、迴廊曉月,也應暗記。
美酒淸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
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捲珠簾、悽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淮上,能道使君深意。
憑仗淸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
而今何在,西垣淸禁,夜永露華侵被。
此時看、迴廊曉月,也應暗記。
這是一首懷人詞,是爲寄託對好友孫巨源的懷念而作。
蘇東坡此詞一反常格,從對方寫,通篇皆爲設想之詞,有人有己,撲朔迷離,寫法上很別致。
上闋由設想巨源當初離別海州時寫起,以月爲抒情綫索。
首三句寫景疏樓上餞別時「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寫巨源起行後明月有情,「隨人千里」;下六句寫別來三度月圓,而旅途孤單,無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無眠。
幾種不同情景,層深遞進。
但這都是出自詞人的想象,都是從對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筆,寫得極有層次,形象逼眞,情景宛然。
詞人這樣著力刻畫,表面上是映託巨源,實際上是寫詞人自己懷人之思。
過闋三句點破引發詞人遙思之因,有客從濉上來,捎帶了巨源「深意」,遂使詞人更加癡情懷念。
「憑仗」三句,又發奇想。
淮河發源於河南,東經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其下游流經淮陰、漣山入海。
此時孫巨源在汴京,蘇軾在海州,友人淚灑淸淮,東流到海,見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淚,又説明懷友之意切。
舉目所見,無不聯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
淮水之淚,將對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爲具體形象,設想精奇,抒情深透。
「而今」以下六句,又翻進一境,再寫意想中景象,回應上闋幾次點月,使全篇渾然圓妥,勾連一氣,意脈層深。
「夜永」句設想巨源在西垣(中書省)任起居舍人宮中値宿時情景,長夜無眠,孤淸寂寞,「此時看、回廓曉月」,當起懷我之情,刻畫更爲感人,有形象,有情思。
詞人不説自己徹夜無眠,對月懷人,而説對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
最後「也應暗記」,四字可謂神來之筆,這裏有人有我,深細婉曲,旣寫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寫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會「暗記」往日的情景,二人綿長情思,具見言外。
此詞以離別時的明月爲綫索抒寫友情,藝術上別具一格。
全詞五次寫到月:有離別時刻之月,有隨友人而去之月,有時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詞人孤獨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
詞之上闋以寫月始,下闋以寫月終,月光映襯友情,使作品詞淸意達,格高情眞。
蘇東坡此詞一反常格,從對方寫,通篇皆爲設想之詞,有人有己,撲朔迷離,寫法上很別致。
上闋由設想巨源當初離別海州時寫起,以月爲抒情綫索。
首三句寫景疏樓上餞別時「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寫巨源起行後明月有情,「隨人千里」;下六句寫別來三度月圓,而旅途孤單,無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無眠。
幾種不同情景,層深遞進。
但這都是出自詞人的想象,都是從對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筆,寫得極有層次,形象逼眞,情景宛然。
詞人這樣著力刻畫,表面上是映託巨源,實際上是寫詞人自己懷人之思。
過闋三句點破引發詞人遙思之因,有客從濉上來,捎帶了巨源「深意」,遂使詞人更加癡情懷念。
「憑仗」三句,又發奇想。
淮河發源於河南,東經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其下游流經淮陰、漣山入海。
此時孫巨源在汴京,蘇軾在海州,友人淚灑淸淮,東流到海,見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淚,又説明懷友之意切。
舉目所見,無不聯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
淮水之淚,將對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爲具體形象,設想精奇,抒情深透。
「而今」以下六句,又翻進一境,再寫意想中景象,回應上闋幾次點月,使全篇渾然圓妥,勾連一氣,意脈層深。
「夜永」句設想巨源在西垣(中書省)任起居舍人宮中値宿時情景,長夜無眠,孤淸寂寞,「此時看、回廓曉月」,當起懷我之情,刻畫更爲感人,有形象,有情思。
詞人不説自己徹夜無眠,對月懷人,而説對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
最後「也應暗記」,四字可謂神來之筆,這裏有人有我,深細婉曲,旣寫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寫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會「暗記」往日的情景,二人綿長情思,具見言外。
此詞以離別時的明月爲綫索抒寫友情,藝術上別具一格。
全詞五次寫到月:有離別時刻之月,有隨友人而去之月,有時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詞人孤獨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
詞之上闋以寫月始,下闋以寫月終,月光映襯友情,使作品詞淸意達,格高情眞。
永遇樂(lè):詞牌名。
大抵創自唐之中葉。
淸·毛稚黃《塡詞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也。
唐杜祕書工小詞。
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
遂成逾墻之好。
後爲僕所訴,杜竟流河朔。
臨行,述《永遇樂》詞訣別。
女持紙三唱而死。
第未知此調創自杜與否?」「杜祕書」,指杜與,其人史料無傳。
又,一説指杜樊川,樊川進士及第後又中制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執掌校理典籍、刊正謬誤,與魏晉時祕書郎相當,故亦稱「杜祕書」。
然樊川流放河朔一事史無所載,但此後曾一度入觀察使幕和節度使幕,似與在朝任職被貶有關。
南宋·周草窗《武林舊事·巻一·聖節》下列「天基聖節」慶典,天基聖節是宋理宗誕辰,此謂皇帝祝壽之儀式。
草窗《天基聖節排當樂次》下云:「正月五日,樂奏夾鐘宮。
觱篥(bì lì)起《萬壽永無疆》,引子。
上壽。
第一盞,笛起《帝壽昌慢》……第五盞,觱篥起《永遇樂慢》。」宮中設宴稱爲排當。
可見《永遇樂慢》原爲用於祝壽宴會諸喜慶場合之宮廷音樂,可能很早就傳人民間,北宋時已被文人用爲詞調。
調始見宋柳耆卿《樂章集》,注歇指調「林鐘商」,晁無咎詞名《消息》,明末淸初·萬紅友《詞律》引晁無咎《消息》注云:「自過腔,卽越調《永遇樂》。」《欽定詞譜·巻三十二》:「《永遇樂》有平韻、仄韻兩體。」自柳耆卿創《永遇樂》仄韻體,此調在北宋均押仄韻。
南宋時,陳西麓塡此調改押平韻,其「玉腕籠寒」一首自注云:「舊上聲韻,今移入平聲。」《日湖漁唱》。
《詞律·巻十八》、《欽定詞譜·巻三十二》均於此調下列仄韻、平韻兩體。
茲以蘇、辛詞爲準。
一百四字,前後闋各四仄韻。
此調紆徐和緩,韻稀,而可平可仄之字較多,乃律寛之調,故宋人用此調者頗衆,風格旣可豪放,亦可婉約。
「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別於景疎樓上。
旣而與余會於潤州,至楚州乃別。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於景疎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傅注於調名次行,題首有「公自序云」四字。
元延祐本題注同傅注而無「公自序云」四字。
呉訥鈔本、《二妙集》本、毛本作「寄孫巨源」。
孫巨源:卽孫洙,宋揚州廣陵人,字巨源。
孫昌齡子。
羁丱能文,熟諳典故。
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〇四九年)未冠擢進士。
進策五十篇,指陳政體,明白剴切。
韓魏公嘆爲「今之賈傅」。
再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
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〇六六年)應詔上疎言時政要務,事皆可行。
爲史館檢討、同知諫院。
王介甫主新法,多逐諫官御史,巨源知不可,而鬱鬱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補外。
熙寧三年(西元一〇七一年),知海州。
歴官幹當三班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
宋神宗元豐初兼直學士院,擢翰林學士,元豐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卒,年四十九。
生平見《宋史·巻三百二十一·孫洙傳》。
海州:龍楡生箋:「《元和郡縣志》:『海州,春秋魯之東鄙,秦分薛郡爲郯(Tán)郡,漢改郯爲東海郡,武德四年改海州。
』《元豐九域志》:『淮南東路海州,治朐(Qú)山縣,東南至漣水軍三百四十里,北至密州四百五十里。
』」
景疎樓:傅子立注:「西漢疎廣、疎受,仕爲太子太傅、少傅,乞骸骨退歸鄕里,時人髙其節。
今東武有景疎樓,有景慕之意也。
二疎,東海人。」劉尚榮按:「事詳《漢書·巻七十一·疎廣傳》。
此係綜述大意,未引《傳》文。
東坡《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五絶(其二)》有云:『不獨二疎爲可慕,他時當有景孫樓。
』自注:『巨源近離東海郡,有景踈樓。
』傅子立誤以爲此詞作於密州,遂謂『東武有景疎樓』。
實則此詞作於海州。」
「旣而與余會於潤州,至楚州乃別」:孫巨源離海州後先南遊江蘇一帶,於十月間與離杭北赴密州途東坡會於潤州,東坡作《潤州甘露書彈箏》詩和《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詞。
二人同遊揚州諸地,至楚州分別。
下:元延祐本、呉訥鈔本、《東坡外集》作「上」。
明月如水: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江月》詩:「江月光於水。」
月隨人千里:傅子立注引南朝宋·鮑參軍《翫月城西門廨中》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別來三度:龍楡生箋引《東坡詩集·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五絶(其一)》:「昔與巨源、劉貢父、劉莘老相遇於山陽。
自爾契闊,惟巨源近者,復相見於京口。」又朱彊邨注引淸·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此詞有『別來三度,孤光又滿』,乃與相別巨源三月,而客至東武,爲道寄語,故作此詞。
時巨源以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召還,計其必已自淮入京,故又有『而今何在,西垣淸禁』及『此時看、迴廊曉月,也應暗記。
』等句,道其鎖宿之情事也。
此詞作於乙卯正月,確不可易。
案詞敍稱八月十五日坐別樓上,則詞中『別來三度』,乃謂巨源之別海州,歴九月、十月,至公至之十一月十五日恰爲三度,非公與別三月也。
仍從《紀年録》編甲寅。」
淮上:元延祐本作「濉(Suī)上」。
龍楡生箋引《括地志》:「濉水首受浚儀縣浪漾渠水,東經臨慮縣入泗。」
西垣:傅子立注:「中書省謂之西掖。
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
拘限淸切禁,中情無由宣。
』」劉尚榮按:「見《文選·巻二十三·〈贈答詩·劉公幹贈徐幹〉》。」
露華:《二妙集》本、毛本作「雲華」。
龍楡生箋引唐·李太白《淸平調(其一)》:「春風拂檻露華濃。」
大抵創自唐之中葉。
淸·毛稚黃《塡詞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也。
唐杜祕書工小詞。
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
遂成逾墻之好。
後爲僕所訴,杜竟流河朔。
臨行,述《永遇樂》詞訣別。
女持紙三唱而死。
第未知此調創自杜與否?」「杜祕書」,指杜與,其人史料無傳。
又,一説指杜樊川,樊川進士及第後又中制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執掌校理典籍、刊正謬誤,與魏晉時祕書郎相當,故亦稱「杜祕書」。
然樊川流放河朔一事史無所載,但此後曾一度入觀察使幕和節度使幕,似與在朝任職被貶有關。
南宋·周草窗《武林舊事·巻一·聖節》下列「天基聖節」慶典,天基聖節是宋理宗誕辰,此謂皇帝祝壽之儀式。
草窗《天基聖節排當樂次》下云:「正月五日,樂奏夾鐘宮。
觱篥(bì lì)起《萬壽永無疆》,引子。
上壽。
第一盞,笛起《帝壽昌慢》……第五盞,觱篥起《永遇樂慢》。」宮中設宴稱爲排當。
可見《永遇樂慢》原爲用於祝壽宴會諸喜慶場合之宮廷音樂,可能很早就傳人民間,北宋時已被文人用爲詞調。
調始見宋柳耆卿《樂章集》,注歇指調「林鐘商」,晁無咎詞名《消息》,明末淸初·萬紅友《詞律》引晁無咎《消息》注云:「自過腔,卽越調《永遇樂》。」《欽定詞譜·巻三十二》:「《永遇樂》有平韻、仄韻兩體。」自柳耆卿創《永遇樂》仄韻體,此調在北宋均押仄韻。
南宋時,陳西麓塡此調改押平韻,其「玉腕籠寒」一首自注云:「舊上聲韻,今移入平聲。」《日湖漁唱》。
《詞律·巻十八》、《欽定詞譜·巻三十二》均於此調下列仄韻、平韻兩體。
茲以蘇、辛詞爲準。
一百四字,前後闋各四仄韻。
此調紆徐和緩,韻稀,而可平可仄之字較多,乃律寛之調,故宋人用此調者頗衆,風格旣可豪放,亦可婉約。
「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別於景疎樓上。
旣而與余會於潤州,至楚州乃別。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於景疎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傅注於調名次行,題首有「公自序云」四字。
元延祐本題注同傅注而無「公自序云」四字。
呉訥鈔本、《二妙集》本、毛本作「寄孫巨源」。
孫巨源:卽孫洙,宋揚州廣陵人,字巨源。
孫昌齡子。
羁丱能文,熟諳典故。
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〇四九年)未冠擢進士。
進策五十篇,指陳政體,明白剴切。
韓魏公嘆爲「今之賈傅」。
再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
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〇六六年)應詔上疎言時政要務,事皆可行。
爲史館檢討、同知諫院。
王介甫主新法,多逐諫官御史,巨源知不可,而鬱鬱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補外。
熙寧三年(西元一〇七一年),知海州。
歴官幹當三班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
宋神宗元豐初兼直學士院,擢翰林學士,元豐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卒,年四十九。
生平見《宋史·巻三百二十一·孫洙傳》。
海州:龍楡生箋:「《元和郡縣志》:『海州,春秋魯之東鄙,秦分薛郡爲郯(Tán)郡,漢改郯爲東海郡,武德四年改海州。
』《元豐九域志》:『淮南東路海州,治朐(Qú)山縣,東南至漣水軍三百四十里,北至密州四百五十里。
』」
景疎樓:傅子立注:「西漢疎廣、疎受,仕爲太子太傅、少傅,乞骸骨退歸鄕里,時人髙其節。
今東武有景疎樓,有景慕之意也。
二疎,東海人。」劉尚榮按:「事詳《漢書·巻七十一·疎廣傳》。
此係綜述大意,未引《傳》文。
東坡《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五絶(其二)》有云:『不獨二疎爲可慕,他時當有景孫樓。
』自注:『巨源近離東海郡,有景踈樓。
』傅子立誤以爲此詞作於密州,遂謂『東武有景疎樓』。
實則此詞作於海州。」
「旣而與余會於潤州,至楚州乃別」:孫巨源離海州後先南遊江蘇一帶,於十月間與離杭北赴密州途東坡會於潤州,東坡作《潤州甘露書彈箏》詩和《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詞。
二人同遊揚州諸地,至楚州分別。
下:元延祐本、呉訥鈔本、《東坡外集》作「上」。
明月如水: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江月》詩:「江月光於水。」
月隨人千里:傅子立注引南朝宋·鮑參軍《翫月城西門廨中》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別來三度:龍楡生箋引《東坡詩集·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五絶(其一)》:「昔與巨源、劉貢父、劉莘老相遇於山陽。
自爾契闊,惟巨源近者,復相見於京口。」又朱彊邨注引淸·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此詞有『別來三度,孤光又滿』,乃與相別巨源三月,而客至東武,爲道寄語,故作此詞。
時巨源以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召還,計其必已自淮入京,故又有『而今何在,西垣淸禁』及『此時看、迴廊曉月,也應暗記。
』等句,道其鎖宿之情事也。
此詞作於乙卯正月,確不可易。
案詞敍稱八月十五日坐別樓上,則詞中『別來三度』,乃謂巨源之別海州,歴九月、十月,至公至之十一月十五日恰爲三度,非公與別三月也。
仍從《紀年録》編甲寅。」
淮上:元延祐本作「濉(Suī)上」。
龍楡生箋引《括地志》:「濉水首受浚儀縣浪漾渠水,東經臨慮縣入泗。」
西垣:傅子立注:「中書省謂之西掖。
劉公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
拘限淸切禁,中情無由宣。
』」劉尚榮按:「見《文選·巻二十三·〈贈答詩·劉公幹贈徐幹〉》。」
露華:《二妙集》本、毛本作「雲華」。
龍楡生箋引唐·李太白《淸平調(其一)》:「春風拂檻露華濃。」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