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半夜銀山上積蘇。
朝來九陌帶隨車。
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
凍吟誰伴撚髭鬚。
暂无
浣溪沙:詞牌名。
原爲唐代教坊曲,《金奩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
唐聲詩唐代配樂之近體詩亦有「浣溪沙」調名,歌詞爲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紗女」調名,歌詞爲五言四句形式。
從字義上來看,「浣」,洗滌、漂洗也;「沙」,古通「紗」,故所「浣」者,「紗」也。
敦煌出土之唐寫本《雲謡集·雜曲子》及五代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所録毛平珪、閻處士、毛熙震、李德潤詞,調名均題爲「浣紗溪」。
據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呉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
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
今浙江諸暨市南近郊的苧蘿山下浣紗溪畔有浣紗石,上有傳爲東晉王右軍所書「浣紗」二字,卽所傳春秋時越國美女西子浣紗處。
一説浣紗溪卽浙江紹興南二十里若耶溪。
總之,調名「浣紗溪」的本意卽詠西子浣紗之溪。
又,近人梁啓勛《詞學·調名》云:「《浣紗溪》,杜少陵詩『移船先生廟,洗藥浣紗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絶句三首》詩有「移船先主廟,洗藥浣沙溪」之句。
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無浣紗溪,況且梁啓勛所引詩句,其中的「生」「紗」二字尙有異文,故梁説僅備參考。
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致堯,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爲正體,另有四種變體。
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闋三句,三平韻;下闋三句,兩平韻;過闋二句多用對偶。
另有仄韻體,始於南唐後主。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別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闋各增三字,韻全同。
張子澄詞有「露濃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韓澗泉詞有「芍藥酴縻滿院春」句,名《滿院春》;有「東風拂欄露猶寒」句,名《東風寒》;有「一曲西風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黃花菊自開」句,名《霜菊黃》;有「廣寒曾折最髙枝」句,名《廣寒枝》;有「春風初試薄羅衫」句,名《試香羅》;有「淸和風裏緑蔭初」句,名《淸和風》;有「一番春事怨啼鵑」句,名《怨啼鵑》。
題注:傅注本、元延祐本無題。
明呉訥鈔本、茅維《蘇集》本、毛本調名下注:「再和前韻」。
銀山上積蘇:傅子立注:「《詩苑》:『劉師道《雪詩》:「三千世界銀成色,十二樓臺玉作層。」』《列子》:穆王遊化人質宮,『實以爲淸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
王俯而視之,其宮榭若累瑰積蘇焉。
』」劉尚榮按:「劉詩見宋·江少虞《事實類苑·巻三十七·雍熙以來文士詩》、又見阮松菊《詩詞總龜·前集·巻十二·警句門》。
《列子·巻三·周穆王》『瑰』原作『塊』,是。
『累瑰』不詞,傅注字誤。」
九陌帶隨車:傅子立注引唐·韓昌黎《詠雪贈張籍》詩:「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桮。」
「空腹有詩衣有結」句:傅子立注:「《晉·隱逸傳》:『董京能詩,逍遙吟詠,常宿白社中。
時丐於市,得殘碎繒絮,結以自覆,全帛佳綿則不肯受。
』」劉尚榮按:「事見《晉書·巻九十四·〈隱逸傳·董京傳〉》。」龍楡生箋引《晉書·巻九十四·〈隱逸傳·董京傳〉》:「董京,字威輦,不知何郡人也。
初與隴西計吏俱至洛陽,被髮而行,逍遙吟詠,常宿白社地名。
在河南省洛陽市東中。
時乞於市,得殘碎繒絮,結以自覆,全帛佳綿則不肯受。」
「濕薪如桂米如珠」句:傅子立注:「《戰國策》:『蘇秦謂楚王:「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晉張景陽詩:『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瑤瓊。
』」劉尚榮按:「《戰國策·巻十六·楚策三》:『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
談卒,辭而行。
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
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不肯留,願聞其説。」對曰:「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聞命矣。」』張詩出《雜詩十首(其十)》,見《文選·巻二十九·張景陽〈雜詩十首〉》。
傅注本誤『瑤瓊』作『瓊瑤』,張詩叶『耕』韻,二字不可互倒。
今據《文選·巻二十九·張景陽〈雜詩十首〉》改。」
「凍吟誰伴撚髭鬚」句:傅子立注:「王摩詰詩:『平旦東風騎蹇驢,旋呵凍手暖髭鬚。
』盧子善《苦吟》詩:『吟安一個字,撚斷數根鬚。
』」劉尚榮按:「《全唐詩》王摩詰巻内無此詩句,通行本《王右丞集》亦不載,疑是王摩詰佚詩。
又『旋呵凍手暖髭鬚』句見於杜九華《早發》詩(《文苑英華·巻二百九十五》、《全唐詩·巻六百九十二》)。
又《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巻八》云:『世有碑本子美畫像,上有詩云:「迎日東風騎蹇驢,旋呵凍手暖髯鬚。
洛陽無限丹青手,還有工夫畫我無?」子美決不肯自作,兼集中亦無之,必好事者爲之也。
』苕溪漁隱所謂『好事者爲之』,蓋依託子美作者。
盧詩見南宋·計敏夫《唐詩紀事·巻六十五·盧延讓傳》,別見《全唐詩·巻七百十五》。」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